『壹』 無公害栽培姬松茸應如何消毒
常規制備母種、原種和生產種的空間消毒都用高錳酸鉀與甲醛溶液熏蒸,因甲醛是一種致癌物質,在制種過程中有部分甲醛會殘留在菌絲體中,從而轉向子實體中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必須改變這種做法,如採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燈進行空間滅菌,紫外線的波長在200~300納米的紫外燈具有殺菌作用,紫外燈的有效殺菌距離為120~200厘米,由於紫外線透過物質的能力很差,紫外線殺菌燈只適用於空氣以及物體表面的殺菌,一般紫外燈照射20~30分鍾即達到殺菌目的。生產中使用紫外燈殺菌,依照消毒空間大小來選擇安裝紫外燈數量。而其他用具則採用蒸汽、微波等方法來滅菌,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葯品,例如升汞、硝酸銀、苯酚、甲醛等進行殺菌消毒。
『貳』 怎樣種植巴西菇
巴西菇又名姬松茸(Agaricus subrufescens Peck,同物異名:Agaricus blazei Murrill、Agaricus brasiliensis或Agaricus rufotegulis),是一種可食用的菌類植物。
巴西菇原產於巴西、秘魯等地,所以名為巴西菇。日本又稱姬松茸 ( アガリクス )
,屬於食、葯兼用菇類,經過美國、日本、中國專家研究證實:巴西菇具有抗癌、降血壓、美容養顏、滋陰壯陽和調節人體免疫等功效。
巴西菇主要生長在高溫、多濕、通風的環境,它葯食兼用,具有「長壽菇」和「抗癌菇」美譽,市場前景廣闊。
一、場地選擇: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水容易的田塊或空地(舊房間也可用,但產量略低)。
二、栽培方式:
1、室外畦棚式:有畦床式(普通稱地面菇床)和層架式兩種。畦床寬60-80公分或100-120公分。畦成龜背形,溝寬30-35公分,用木條、竹片搭成弓形架,上蓋薄膜及遮陽物,以保溫、保濕,防止雨淋日曬。層架式要求整塊地搭架建棚,棚高2.2-2.5米,床架寬1.1-1.3米,4-5層,層距65-70公分,整個菇棚用薄膜覆蓋,並加遮陽物,兩端設通風口,頂端設排氣通。
2、室內層架式,室內層架與雙孢蘑菇層架相似。
三、巴西菇的生長條件:
1、營養:巴西菇屬草腐菌,菌絲能分解利用農作物的秸稈(如稻草)、動物糞便(如牛糞)、木屑等作為碳氮源。
2、溫、濕度(見下表):
溫度 空氣濕度(%)
菌絲體階段 15-32, 22-26 最佳 16-26 , 20-25 最佳
子實體階段 60-85 , 65-75 最佳 80-95, 85-95 最佳
3、酸鹼度:PH6-7.8均能生長,最宜為PH6.8-7.5。
4、空氣:巴西菇是一種好氧食用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均需新鮮空氣。通風不良菌絲生長緩慢,菇蕾變黃枯萎。
5、光照:菌絲體生長不需光線,子實體發育需要一定散射光(三陽七陰)。在栽培整個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其生長最適宜的條件才能獲得優質高產。
四、堆料時間:1、地面菇栽培為7月25日至8月5日,層架式栽培為8月1日至8月10日。
五、栽培原料及用量(單位:市斤)
原料 稻草 干牛糞 尿素 花生麩 復合肥 石膏 普鈣 石灰 木糠 備注
配方1 33 15 0.45 1 0.3 1 0.5 0.7 0
配方2 33 15 0.48 1 0.3 1 0.5 0.7 5
六、培養料堆制的工藝流程:
預堆1-2天 → 建堆、草、糞(木糠)5-6天→第一次翻堆。加入尿素、復合肥、普鈣、花生麩2-3天→ 第二次翻堆加入石灰2-3天→
第三次翻堆調水、PH1-2天→ 第四次翻堆進料4-5天→ 加入石膏
堆制方法同草菇、雙飽。為了消殺培養料的雜菌,對培養料的消毒是必要的,在進料前一天用1%福爾馬林噴堆料四周,並用薄膜密封12-16小時。
每次翻堆前一天,用水噴濕周邊外層乾料。堆制培養料的時間約為15-20天。
採用層架式栽培的,有條件的農戶宜採用二次發酵法。即在室外堆料13天左右(前發酵),然後把培養料移入棚內架上,給棚內通入蒸汽(或加溫),使料溫達到60-62℃,保持12-16小時,降溫至48-50℃,維持3-4天,然後降至常溫即可播種。
培養料的堆制時間長短、翻堆次數及其間隔時間應根據天氣情況,堆溫變化情況靈活掌握。培養料合格標准依據是:料棕褐色,腐熟均勻,熟而不爛,富有彈性、疏鬆,稻草一拉即斷,無臭味,無氨味,不粘,料內有白色片狀物,PH7-7.5,含水量65-70%(室內65%,室外70
%),用手捏料,指縫有2-3滴水為宜。
七、菇房(棚)的消毒:在進料前一天,密封菇房,每立方米菇房空間用10毫升福爾馬林加5克高錳酸鉀熏蒸,密封24小時即可打開門窗通風,無氣味後即可進料。
八、播種及播種後的管理:進料後把料鋪在畦上或架上,攤平,料厚約20公分。播種採用撒播,把菌種均勻撒在料面上,每米攩2攪用麥粒菌種一袋。(如料過干,播種前可適量噴水),然後輕壓一下,使菌種與料接觸,以利發菌。播種後第二天以後要通風,每天早晚多一次,每次10-30分鍾,隨著菌絲生長,要逐步加大通風。要經常觀察絲生長情況及室內溫、濕度變化情況,保持濕度80-85%。菌絲吃料1/3深度時要加大通風(或全天通風)。
九、覆土及覆土後的管理:
播種後15-20天,當菌生長布滿整個培養料後即可覆土。覆土材料選擇保濕性好,透氣性好、含腐度較高的水稻田土。覆土前要把土垠犁松耙碎並加以消毒。覆土採用一次性覆土,土粒大小1.5至2公分,厚度3.5-4公分,待菌絲長到粗土表面時
,再蓋一層細干土(土粒大小0.5-0.8公分),以蓋滿菌絲為宜。經過消毒的土粒在覆前應用水調至半干半濕,覆土時再用2%石灰水調節土粒PH7-7.8,覆土後如土粒偏干,應噴水調節,使土粒含水量達到60-65%,之後按100平方米用高效殺菌劑一包加水100市斤噴坭面(殺雜菌),覆土後密封1-2天,待菌絲爬土後逐步加大通風。如土層太干,菌絲爬土慢,就要減少通風或推遲通風,適當向地面噴水,提高空氣濕度,造成空氣新鮮、濕潤的環境,促使菌絲迅速爬土。若土層太濕,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6%,再遇高溫則易長雜菌。因此,每天都要到菇房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十、出菇期管理:
覆土後15-20天,菌絲可長滿整個覆土層,當土層中形成粗狀菌束,出現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時,應噴一次重水(一般4-6市斤/米攩2攪),即出菇水,分兩天多次調入,以土粒含水量達到能手搓成團為宜。這時要加大通風量,約經3-5天,子實體便陸續破土而出,空氣濕度維持在85-95%之間,如土層偏干,可適量噴水,保持土層濕潤。菇蕾長至2公分左右時不能噴水。轉潮養菌期間(一般3-5天)不噴水,待菇蕾出土時再噴一次重水。應當注意的是,不能閉門噴水,不能噴水後就關門窗,悶濕的環境易造成原基的死亡,應避免在中午溫度高時噴水。陰雨、悶濕的天氣,菇房空氣濕度大,不必噴水,要注意通風。應根據土的干濕,菇的大小,環境的溫、濕度靈活噴水。每潮菇採收結束生都要檢掉菇腳、死菇,以防雜菌污染,同時要補土,填平采菇後土層出現凹凸不平的小坑。
十一、追肥:巴西菇出菇集中,潮次明顯,出菇旺盛期需肥量大,一時供應不上容易出現腳長柄細、薄皮開傘。生產後期因培養料養分消耗較多,顯著地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適當地分次追肥是必要的。追肥常用的配法有:1、白糖0.5市斤,食鹽0.5市斤加水100斤;2、0.5%尿素液;3、0.2%磷酸二氫鉀溶液;4、1號或2號健壯素;5、1%葡萄糖液。
十二、適時收菇
巴西菇子實體長速快,易開傘,因此需及時採收,適時採收的形態特徵是:菌蓋肥壯,表面黃褐色至淺棕色,內菌幕尚未伸展時(即生長中期柄粗,肉厚時期)。
目前收購鮮菇的標準是:1菇體完井不開傘(薄皮、開暗傘視為不合格);2、不帶土坭雜質,無病蟲害,不畸形;3、菌蓋直徑大於2.5公分,菇柄長度不限,切口要平。4、鮮菇不能噴水,不泡水,顏色正常,不變色。
『叄』 適合於做姬松茸栽培原料和輔料有哪些
摘要 1、建堆翻堆:種植松茸首先就需要建堆,那麼建堆所用的材料最好就是能夠有甘蔗渣就好了,如果沒有我們就可以選用玉米稈或麥稈、木屑以及稻草或茅草都可以,但是單單這些是沒有多大的養分的,所以我們還需要往裡面加入適量的牛糞之類的以及少量的化肥,攪拌均勻,然後將他們堆在一起,等到一周左右,我們需要將堆好的料翻一次,這樣有利於養料發酵,等再過四五天又翻一次,一共需要翻五次,每次的時間間隔大概也就是三四天左右,這樣可以是養料充分的發酵,這樣才能製作出更好質量的養料。
『肆』 誰是種植姬松茸的,就是巴西蘑菇,本人想種植這個東西。。。
搭建菇房選擇交通方便,近水源,地勢平坦干凈的場地,建造菇棚,菇棚由竹子、蘆葦、塑膜構成,每座菇房的栽培面積宜為400平方米,佔地面積為寬10米、長20米,棚架高為2.8~3米。層架設5層,最低一層離地面高0.25米,層間距為0.5米。菇房以座南朝北方向為佳,保濕、保溫性能要好,空氣流通,無直射陽光,保持內外部環境整潔。為省佔地面積,降低搭建棚架成本,在生產中一般為2~4座的連體菇房規模栽培。菇房建造時房頂要設置可調式的通風窗,菇房兩側最低一層的通風窗設置調試應低於棚內最低一層栽培床高度。
菌種選擇菌種選用 「2796」 或閩4中低溫品種按栽培規模選擇菌齡適宜,菌絲濃密潔白和生產種備用。
栽培季節巴西蘑菇屬中高溫型品種,生產季節要根據巴西蘑菇的菌株特性,以及當地氣候條件和生產的設備設施,適當調節其播種時間,福建一年生產一季,夏季栽培在7月下旬開始堆料,9月中旬開始出菇。
配製培養料7月下旬,以一座標准房的栽培面積400平方米計算:用稻草4 750千克,干牛糞1 080千克,過磷酸鈣135千克,石膏粉135千克,碳酸氫銨135千克,石灰粉135千克堆制培養料。
培養料的堆制發酵原料堆制發酵是決定巴西蘑菇栽培成敗的關鍵環節。①前發酵:於7月下旬,將稻草預濕2天浸透水後,與牛糞等分層鋪撒均勻建堆,一般建堆上寬 1.2米,下寬1.5米,高1.5米。堆料後3天,進行第1次翻堆,同時加入過磷酸鈣135千克/400平方米、碳酸氫銨135千克/400平方米等,充分拌勻;3天後進行第2次翻堆,加人石膏粉135千克/400平方米;2天後進行第3次翻堆,同時添加石灰粉135千克/400平方米。為使培養料發酵均勻,翻堆時應把上、下、內、外,生料和熟料均勻混翻。②二次發酵:把經前發酵的培養料迅速搬進菇房,堆放在已消毒過的中間3層床架上。厚度自下而上遞減(36厘米、33厘米、30厘米)。培養料進床後,關閉門窗,採用蒸汽發生爐加熱,使料室溫升至60~62℃,保持8~10小時,巴氏消毒後,菇房溫度可繼續保持在50℃左右3~5天,培養料繼續保持在50~52℃培養.直到氨味消失,達到腐熟。
播種和發菌管理二次發酵結束後,打開門窗通風,待培養料溫降至30℃時,把培養料均勻攤於床架各層整平。厚度掌握在12~15厘米。當菇房中沒有刺鼻的氨味,料溫穩定在28℃以下,即可進行播種,用優質麥粒菌種,播種量為1~1.5瓶/平方米,採用撒播方式,注意把培養料面拍平後再播種。播種後2~3天內,適當關閉門窗,保持較高濕度,以促使菌絲萌發,播種後4~5天開始小通風,7天後才可大通風,若菇房溫度超過30℃時,應做好通風降溫,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菇房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
覆土菌絲基本長透培養料時即可准備覆土,覆土前2~3天用2%紅糖水把培養料表面噴濕,待部分菌絲反串出料面時即可開始覆土。覆土材料選擇剛種過水稻田地的耕作表層以下的土壤,覆土時要把稻田土犁松耙碎,加人適量石灰水、調濕土壤,土壤含水量一般控制在以手抓能捏成團松開即散為宜,土壤可適當偏濕。覆土層厚3~4厘米。
出菇管理出菇時,待菌絲爬上土層後噴水,上表面保持適度濕潤,室溫控制在22~28℃,濕度以80%~85%為宜。適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當菇床子實體形成黃豆大小時,開始噴出菇水,噴水量以土層吸足水分不漏至料層為准,禁止噴重水,以防死菇。同時加強通風,當菇房濕度大於90%、溫度高於28℃時加大通風。如果外界氣溫高於30℃,則在夜間和早上通風,降低溫度。每潮菇採收後及時補土,以能壓用菌絲為宜,補土後打開大通風,促使原基形成後,再重水催菇。水分管理總的原則是一潮菇噴一次重水為主,多次輕噴為輔。噴水宜用井水或泉水,出菇可持續4個多月,一般採收4~5潮。
病蟲害防治巴西蘑菇有抗雜菌的能力,如果二次發酵完全,幾乎不受雜菌侵害,但要注意通風換氣,勿使菇房內和畦面過濕。病菌常在覆土前後發現,危害蘑菇的病菌有蟎類、菇蠅、菇蚊、黴菌等,其中胡桃肉狀菌是巴西蘑菇栽培中的一種競爭性很強的雜菌,同一菇房可以連年感染,持續發生,嚴重地影響產量,甚至絕收。一旦發生胡桃肉狀菌病害:一是停止噴水,加大通風和菇棚光照;二是挖去發病處原料(稍微挖寬些),挖上一床時,下一床料面要鋪上塑料薄膜,否則會蔓延到下一床;三是在挖去發病處及周圍撒一些石灰;四是於8月下旬用多菌靈1 000倍液噴霧發病處。
適時採收巴西蘑菇的採收適期是菌蓋剛離開菌柄之前的菇期,即菌蓋尚未開傘,表面淡褐色,有纖維狀鱗片,菌櫻內層菌膜尚未破裂為採收適期。一般一天要安排採摘3~4次,採摘時,先向下稍壓並輕輕旋轉採下,要輕拿輕放,以防柄蓋分離和機械損傷,清除干凈菌柄上的泥土,用清水洗凈後,用透明塑料袋包裝。
『伍』 巴西菇怎麼搔菌操作
當菌絲長滿栽培袋底,就必須及時搔菌。 搔菌時,將栽培 袋上的棉塞和套環去掉,完全撐開塑料袋上端空餘的部分,再將空餘的這部分塑料袋往下卷至離培養料面3〜4厘米處,用 經過酒精燈火焰消毒的齒耙(3〜4個齒)把培養料表面的菌 種和菌膜耙掉,但不要耙去培養料,如果耙得太深,傷及表面菌絲,就會影響菌絲恢復而推遲出菇。
『陸』 東北大棚種什麼
種猴頭菇。。。
猴頭是一種珍貴的菌類,具有較好的食用和葯用價值。用作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
我經過幾年的大棚栽培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以供栽培者參考。
一、場地選擇
1、遠離污染源
可以減少蚊蠅的侵擾,能有效地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2、靠近水源
猴頭菌不能利用子實體表面的水分,完全靠空氣濕度維持生長,而水源近是維持空氣濕度平衡的必要手段。另外,還可在地面鋪10厘米厚的爐灰渣,以涵養水分,同時也能控制污染。
3、交通方便、便於運輸
為及時將鮮猴頭供應市場和運往加工場地,交通方便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選擇在市郊比較合適。
二、注意擺袋時間和棚膜選擇
1.擺袋時間
為保證猴頭子實體生長發育的溫度條件,擺袋時間一般在4月中旬以後,可根據所在地區的緯度高低作適當調整。佳木斯地區一般選擇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擺袋。經過一段時間的擺袋催蕾和出菇管理,鮮猴頭可在5月下旬至8月初陸續供應市場,使其在立秋前完成商業性生產。
2.棚膜選擇
棚膜一般選用黑色的遮光膜。猴頭子實體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仍可正常生長,但光線過強則會造成子實體發紅,使產品質量下降,降低商品價值。
三、加強出菇管理,控制畸型猴頭
畸型猴頭影響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有的甚至無法食用,使產品喪失了商品價值,嚴重影響經濟效益,所以在管理上要著重預防。
1.光禿無刺型
症狀:子實體成塊狀分支,菌體表面有皺褶,比較粗糙,無肉刺,菌絲松軟,個體肥大,新鮮時略帶褐色。
原因:(1)主要由於水分管理不當引起,溫度高而濕度不夠時易產生。
(2)通風過強,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防治:(1)子實體長出後,除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外,還要採用噴霧器向子實體適當噴水。(2)通風換氣時,避免讓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具體做法是,在大風天氣不揭膜通風,由於東北多偏西風,所以大棚應選擇東西走向,而菌牆則應南北走向,這樣可避免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2.珊瑚叢集型
症狀:子實體從基部分支,每個分支上又不規則地多次出現分支,形似珊瑚,無刺。
原因:由於營養不足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引起。
防治:(1)在配製培養料時應注意不要混入針葉林木屑。因為針葉樹中含芳香族化合物,猴頭會因這類物質的刺激或抑制,而形成珊瑚叢集型。(2)猴頭子實體對二氧化碳很敏感,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時就會刺激子實體不斷分支,抑制子實體生長。在大棚保溫保濕的同時,注意通風換氣或經常用噴霧器做空間噴霧,都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一旦發現珊瑚叢集型的子實體,在幼小時,應將它與其連接的培養基一同清除。當條件適宜時,仍可繼續產生正常的子實體。
3.色澤異常型
包括兩種,第一種為子實體發紅,第二種為子實體發黃。
第一種情況:
症狀:子實體發紅,菌刺短粗,味苦。
原因:(1)溫度不適引起的,溫度低於14℃,子實體即開始發紅,並隨溫度的下降,色澤逐漸加深,不能食用。(2)光線過強易產生子實體發紅。
防治:(1)控制溫度,初夏晚上,可在大棚上加蓋草簾保溫,盛夏時,白天大棚上亦需加蓋草簾降溫,也可在棚內噴水降溫。(2)棚膜選用黑色遮光膜,是防強光的有效手段。
第二種情況:
症狀:顏色發黃,子實體不能食用。
原因:由於感染病菌、主要是細菌。
防治:擺袋前,做好棚內消毒,一旦發生及時摘除,防止蔓延。
(黑龍江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李小為
郵碼:154007)
『柒』 收割後的黃豆土地適合種植什麼合適有推薦的嗎
種植的農作物類型也比較多,像苞米、紅薯、黃豆、花生仁、白芝麻、油菜子、黑豆這些。而我們的大豆基本都是在麥子或油菜子收種以後的6月上旬開展種植的,每年的9月份都是大豆收種的季節,那樣通常在9月中下旬或10月上旬在栽種冬麥。因為大豆歸屬於有根瘤菌的豆科作物,其根瘤菌的不但根據氣體固定不動帶來了黃豆生長發育需要的基肥,並且大豆收種後。
冬天:扁豆、鮮筍、土豆、西蘭花、蔬菜等。因為現在很多蔬菜水果全是溫室大棚種植,全部季節性蔬菜並不是劃分的非常明顯!黃豆有固氮作用,1畝地成分等同於使用八公斤基肥。栽種過黃豆的土地基肥含量高,適合栽植各種葉片綠色植物,例如:大白菜,西蘭花,小青菜等各類蔬菜。也可以配合磷鉀肥鉀肥的使用,栽種別的農作物,充分運用各種原素的復合功效。
『捌』 牛糞上可以種哪幾種蘑菇
1、雙孢菇
草菇因常常生長在潮濕腐爛的稻草中而得名,多產於兩廣、福建、江西、台灣。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極美,故有「蘭花菇」、「美味包腳菇」之稱。
草菇又名蘭花菇、苞腳菇起源於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300年前我國已開始人工栽培,在20世紀約30年代由華僑傳入世界各國,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國草菇產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
『玖』 悔滅姬松茸種直方法
摘要 出菇期的管理工作與姬松茸的品質及產量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在出菇期一定要做好管理工作。只有當姬松茸菌絲在培養料舒展後才能夠提早出菇時間。在收獲後一個月左右,菌絲的生長能力較弱,這個時候在畦床下要適當澆水,將罩膜中的濕度控制在88%左右,防止形成畸形菇。出菇後要做好通風工作,減少菇房二氧化碳含量,每天至少通風一次,時間持續半個小時左右,通風後再覆膜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