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西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城市分別是什麼
最大的城市是聖保羅(葡萄牙語:São Paulo),巴西聖保羅州首府。
巴西東南部一州。東南瀕大西洋,西、北界巴拉那河及其支流格蘭德河。面積24.82萬平方公里。人口3,307萬(1990),城市人口佔80%。首府聖保羅(Sao Paulo) 。沿海為狹長低地,亞熱帶季風及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大崖壁以北的內地為高原和谷地,氣候溫和,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流富水力資源。十九世紀末,因咖啡種植而興起。1899年設州。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州。工業生產佔全國工業總值的50%左右,部門齊全,以鋼鐵、汽車、飛機、電子、化學、機器設備為主,並有紡織、食品、造紙、水泥、煉油等工業。咖啡、棉花、甘蔗、柑橘、檸檬產量均居全國之冠。畜牧業發達。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四通八達。
最大的港口是里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 de Janeiro「一月的河」),在1960年以前為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
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南臨大西洋,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面積1255.3平方公里,海拔2.3米,南北長35公里,東西長70公里,綠地面積325.6平方公里,人口900萬人。年平均氣溫17-36度。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里約熱內盧」。該城市始建於1565年,1763年成為巴西首府,1822年成為首都;1960年首都由此遷往巴西利亞。後改為瓜納巴拉州(范圍與城市相同),1975年瓜納巴拉州撤銷後成為里約熱內盧州首府。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有紡織、服裝、印刷、汽車、造船、機械、石油加工、化學、冶金和食品等工業。全國最大金融中心;許多大企業、銀行和壟斷組織在此設有經理處。市內設有60多家各種類型的博物館,70多家圖書館,85座大小劇場和82傢俱樂部。有許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海陸空交通發達,巴西最大港口,港灣腹寬口窄,可泊巨輪,年吞吐量3,500萬噸以上。世界著名的旅遊中心,位於美麗的瓜納巴拉海灣,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馬拉卡納體育場、巴西最大的公園、植物園等。里約熱內盧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帕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最佳旅遊月是每年6月和7月。
⑵ 巴西有哪些港
聖保羅市(Sao Paulo)聖保羅市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市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
⑶ 巴西所有城市及港口名稱
1,巴西利亞(請查閱巴西概況欄--首都)
2,聖保羅市(Sao Paulo)聖保羅市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3,伊瓜蘇市(Foz do Iguazul) 伊瓜蘇市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伊瓜蘇大瀑布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4,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市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5,瑪瑙斯市(Manaus) 瑪瑙斯市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瑪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⑷ 巴西最大港口和城市分別哪個一定要正確!
樓主您好!
巴西最大港口是:里約熱內盧
巴西最大的城市是:聖保羅
巴西最大的海港:里約熱內盧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國最大的海港、全國商業和金融中心。里約熱內盧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海灘,風光秀麗,是巴西最大的旅遊中心。
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1502年1月,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譯音便是 "里約熱內盧"。
半個世紀後奠基的城市就以此為名,經過400多年的發展,里約熱內盧已經成為僅次於聖保羅的特大城市和工商業、金融中心,與桑托斯港並列的最大外貿港口,並且集中了巴西最著名的博物館,擁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圖書館、世界最大的足球場,以及全國最大的公園、植物園等。
聳立在瓜納巴拉灣南口的兩座狀如麵包的山峰(奧庫卡山)是里約熱內盧的標志。乘電纜車登上海拔395米的山頂,舉目遠眺,美麗的里約熱內盧城盡收眼底:瓜納巴拉灣波光粼粼,白帆點點;灣畔綿延的海灘上銀沙耀目,遊人如蟻,太陽傘如朵朵鮮花盛開;寬闊的海濱大道一直伸向看不見的盡頭,來往汽車穿梭不絕,面海而立的現代化樓群密密麻麻......
世界上許多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都有狂歡節,但論規模之大,參加者之眾,內容之豐富,氣氛之熱烈,要首推巴西,而在巴西各大城市中,又數里約熱內盧為最。每年的二月中下旬,巴西舉國歡騰三天三夜。屆時,里約熱內盧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彩旗飛揚,到處披了節日的盛裝。人們傾城出動,潮水般湧上街頭,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艷抹,盡情地扭動腰肢,揮動雙手,大跳特跳桑巴舞。各種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和比賽此起彼伏。盛大的化妝遊行巴節日歡慶活動推向高潮,大型彩車簇擁著選舉產生的「國王」、「王後」領先開路,浩浩盪盪的隊伍中,魔鬼、天使、美女、妖仙、武士、達官、貴人、黑奴等各種奇形怪狀的打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觀眾為自己喜愛的人物喝彩叫好,投去鮮花和綵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巴西人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北京時間2009年10月3日凌晨,2016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地在丹麥哥本哈根揭曉,經過三輪投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最終獲得主辦權,成為了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南美洲國家。
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
聖保羅是巴西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建市於1554年,位於聖保羅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超過1500平方千米,是巴黎的三倍,人口超1600萬。聖保羅市氣候宜人,一年之中氣候、溫度變化不太大,而早晚溫差較大,有「一年之中無四季,一日之中有四季」之說。巴西季節與我國相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聖保羅的夏季,高溫多雨,最高溫度在30度左右;每年6-8月是聖保羅的冬天,平均氣溫也在16-20度上下。
聖保羅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在這里集中了全國工業生產門類的一半左右,工業產值也約佔全國產值的一半,全國500家最大公司有3/5的總部設立在這里。聖保羅擁有3000家金融機構,1300多家銀行,桑托斯是世界上最大咖啡輸出港。這里同時擁有包括著名的聖保羅大學、醫科大學在內的數十所高等院校、6家電視台和270多家報刊社和藏書幾百萬冊的國家圖書館。聖保羅每年創造的財富高於世界上1/4的國家年國民生產總值。
聖保羅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400多年來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不斷變化和更新。眾多立交橋,多條地鐵線路,環城高速公路以及直升飛機公司都使得交通十分便利。聖保羅的商業區主要集中在保利斯塔大街(Paulista)和共和廣場(Pra?a de Repúblika)一帶。主要出售一些手工藝品,寶石,古董。在東方街(Liberdade)隨處可見中文招牌,中餐館和出售中國商品的商店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⑸ 巴拉那河
西班牙語作Rio Parana。
南美洲僅次於亞馬遜河的第二長河。發源於巴西中部東南高原,大致南流4,880公里(3,032哩)後注入烏拉圭河,形成拉布拉他河匯入大西洋處寬闊的河口灣。
巴拉那河流域面積2,800,000平方公里(1,081,000平方哩),包括巴西東南部的大半、巴拉圭、玻利維亞東南部和阿根廷北部。從源頭格蘭德河和巴拉那伊巴(Paranaiba)河匯流處到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的會合點,稱為上巴拉那河。該河段有三條重要支流,即鐵特(Tiete)河、巴拉那帕內馬(Paranapanema)河和伊瓜蘇(Iguacu)河,均源出巴西東南部大西洋海岸附近。上巴拉那河穿越山區,曾形成著名的瓜伊拉(Guaira)瀑布。但1980年代初,橫跨上巴拉那河新建的伊泰普(Itaipu)水壩綜合工程竣工後,巨大的瓜伊拉瀑布群全部被水庫淹沒。
從與伊瓜蘇河匯流處到與巴拉圭河相交,上巴拉那河成為巴拉圭和阿根廷兩國界河。納巴拉圭河後稱為下巴拉那河,幹流僅在阿根廷境內流過。在聖大非(Santa Fe)附近,下巴拉那河納入最後一條重要支流薩拉多(Salado)河。在聖大非和羅薩里奧(Rosario)間開始形成巴拉那三角洲,頂寬約18公里(11哩),底寬約65公里(40哩),河道在三角洲上一再分成多股叉道支流,最後形成兩條重要支流巴拉那瓜祖(Parana Guazu)和巴拉那德拉帕爾馬斯(Parana de las Palmas)。
下巴拉那河水流量有賴於巴拉圭河注入的水量(約占總量的25%),巴拉那河年平均流量為17,293立方公尺/秒(610,700立方呎/秒)。上巴拉那河流域全年氣候濕熱,冬季乾旱,夏季多雨。中下游地區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濕潤氣候,雨量較少。上巴拉那河有兩個植物帶,東岸為森林,西岸為草原。森林帶沿巴拉那河向下延伸到科連特斯(Corrientes)後,兩岸開始以草原為主。巴拉那河動物數量和品種繁多,其中包括多種可供食用的魚類。巴拉那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仍未作經濟開發。巨大的伊泰普工程的主要水壩已於1982年完成,發電容量達1,260萬瓩。位於下巴拉那河的亞西雷塔(Yacyreta)水壩於1994年啟用。下遊河道是農產品、工業品和石油產品的運輸線。河水亦用於灌溉毗鄰地區的農田。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是南美洲僅次於亞馬孫河的第二大河,始於源流-格蘭德(Grande)河和巴拉那伊巴(Paranaiba)河交匯處,向西南流,經巴西中南部至瓜伊拉(Guaira),而後穿行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過科連特斯(Corrientes)進入阿根廷,先往西南再往東南流與烏拉圭河匯合後稱拉普拉塔河,最後注入大西洋。
從源流巴拉那伊巴河算起,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全長4100km,其中巴拉那河幹流(從格蘭德河與巴拉那伊巴河交匯處算起)全長2580km,拉普拉塔河入海口段長320km。總流域面積310.3萬km2,其中巴拉那河佔260.5萬km2,烏拉圭河佔36.5萬km2,拉普拉塔河口段佔13萬km2。拉普拉塔河入海口多年平均流量25370m3/s,年徑流量8000億m3。
水系組成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干支流流經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等5個國家,由其上源格蘭德河與巴拉那伊巴河、巴拉那河幹流及其支流以及拉普拉塔河組成。其主要支流包括鐵特(Tiete)河、巴拉那帕內馬(Paranapanema)河、伊瓜蘇(Iguacu)河、薩拉多(Salado) 河、巴拉圭(Paraguay)河及烏拉圭(Uraguay)河等。
從巴西格蘭德河和巴拉那伊巴河在米納斯吉拉斯州與馬托格羅索州交界處的匯流處(南緯20°)起,下至巴拉圭河口為巴那拉河的上遊河段,中遊河段則是從巴拉圭河口至阿根廷的聖非市(或巴拉那市),從聖非至拉普拉塔河河口為下遊河段,中、下遊河段均流經阿根廷。
格蘭德河是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的源流之一,發源於巴西東南部近海的曼蒂凱拉山(Mantiqueira)西北坡博凱納(Bocaina)附近,由東向西流,與巴拉那伊巴匯合後注入巴拉那河。河流全長1300km,流域面積14.3萬km2,多年平均流量2100m3/s,年均徑流量662億m3,整個流域主要在巴西東南部的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境內,距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座大城市較近。格蘭德河主要支流有:卡瓦羅斯(Cavalos)河、圖爾武(Turvo)河、沙維什(Chaves)河、塞爾武(Servo)河、卡布-韋爾迪(Cabo Verde)河、因加伊(Ingai)河、韋爾迪(Verde)河、薩普卡伊(Sapucai)河、馬沙杜(Machado)河、聖托米(Sao Tome)河、穆贊博(Muzambo)河、帕爾杜(Pardo)河〔該河還有莫日-瓜蘇(Moji�Guacu)河等小支流匯入〕、烏貝拉巴 (Vberaba)河及普雷圖(Preto)河等。
巴拉那伊巴河是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的另一條重要源流,發源於巴西東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境內巴拉那伊巴河畔卡爾穆(Carmo do Paranaiba)附近,由東向西流,然後轉南在魯比內亞附近注入巴拉那河。該河全長1200km,流域面積23.8萬km2,多年平均流量3000m3/s,年均徑流量946億m3,其上游多為高山峻嶺,河床坡度較大。巴拉那伊巴河主要支流有:聖馬爾科斯(Sao Marcos)河、阿拉瓜里河(Araguari)、科倫巴(Corumba)河、梅亞-蓬蒂(Meia Ponte)河、里奧杜斯博伊斯(Rio Dos Bois)河、普拉塔(Prata)河、韋爾迪(Verde)河、聖多明戈斯(Sao Domingos)河、科倫蒂(Corrente)河以及阿波雷(Apore)河等。
鐵特河發源於巴西東南近海的馬爾(Mar)山西北坡里奧克拉魯(Rio Claro)水庫,離聖保羅市東約50km,自東南至西北方向橫貫聖保羅州,最後在特雷斯拉瓜斯市東北約30km處注入巴拉那河上游,全程都在巴西境內,河流長約1050km,流域面積7.17萬km2,多年平均流量700m3/s,年均徑流量221億m3。鐵特河主要有以下支流匯入:帕萊廷加(Paraitinga)河、容迪亞伊(Jundiai)河、皮涅魯斯(Pinheiros)河〔在該河上建有兩座較大的水庫:里奧格蘭德(Rio Grande)水庫和瓜拉皮蘭加(Guarapiranga)水庫〕、科蒂亞(Cotia)河、茹克里(Juqueri)河、皮拉西卡巴 (Piracicaba)河以及多拉杜(Dourado)河等。
巴拉那帕內馬河全程都在巴西境內,發源於東南部近海的巴拉那皮亞卡巴山西北坡南皮拉爾(Pilar do Sul)附近。河流長約600km,流域面積10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100m3/s,年均徑流量347億m3,在聖何塞港附近匯入巴拉那河,主要支流有:伊塔佩蒂寧加(Itapetininga)河、塔誇里(taquari)河、伊塔拉雷(Itarare)河、帕爾杜(Pardo)河、辛扎斯(Cinzas)河以及蒂巴舊(Tibagi)河等。
伊瓜蘇河是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中游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於巴西東南部近海的馬爾(Mar)山西北坡庫里提巴市(Curitiba)附近,由東向西流,在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國交界之處的伊瓜蘇市匯入巴拉那河。該河全部在巴西境內,全長1320km,流域面積6.9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400m3/s,多年年均徑流量442億m3。伊瓜蘇河落差大於800m,沿河有70個瀑布,最大的伊瓜蘇瀑布高82m,距河口僅23km。由於受大西洋、太平洋氣候影響,河水流量較大,流域內水量分配極不均勻。伊瓜蘇河主要支流有:內格羅(Negro)河、若當(Jor)河和紹平(Chopim)河等。巴拉圭河在巴拉那河右岸,是該河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巴西西南部的帕雷西斯(Parecis)山脈東南坡,自北向南流,經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和阿根廷,在科連特斯附近注入巴拉那河。巴拉圭河全長近2550km,流域面積109.5萬km2,多年平均流量4550m3/s,年均徑流量1435億m3。雨季該河洪泛區面積超過30萬km2。輪船可從河口上行400多公里到達巴拉圭首都亞松森。該河全程比降僅91.44m。巴拉圭河主要支流有:雅烏誇拉(Jauquara)河、塞波圖巴 (Sepotuba)河、茹巴(Juba)河、卡巴薩爾(Cabacal)河、饒魯(Jauru)河、本托戈梅斯(Bento Gomes)河、卡桑熱(Cassanji)河、庫里切格蘭德(Curiche Grande)河、庫亞巴(Cuiaba)河、聖洛倫索(Sao Lourenco)河、科里沙(Corixa)河、塔誇里(Taquari)河、米蘭達(Miranda)河,班布拉(Bambura)河、納比萊基 (Nabileque)河、阿基達巴(Aquidaba)河、梅樂(Melo)河、庫魯派蒂(Curupayty)河、莫斯基托(Mosquito)河、阿帕(Apa)河、岡薩雷斯(Gonzalez)河、聖卡洛斯(San�Carlos)河、阿基達萬(Aquidaban)河、伊帕內(Ypane)河、蒙特林多(Montelindo)河、阿瓜賴-瓜蘇(Aquaray Guazu)河、孔富索(Confuso)河、皮科馬約(Pilcomayo)河、特維誇里(Tebicuary)河以及貝爾梅霍(Bermejo)河等。其中皮科馬約河是其最大的支流,該河發源於波利維亞境內安第斯山脈西坡波波湖(Poopo)東南約50km處,由西朝東南方向流,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附近注入巴拉圭河。皮科馬約河全長約1100km,流域面積11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65m3/s,年平均徑流量52億m3,可通航里程達950km。其主要支流有:帕拉佩蒂(Parapeti)河、皮拉亞(Pilaya)河等。貝爾梅霍河是巴拉圭河第二大支流,發源於波利維亞普納高原東緣塔里哈附近,流經阿根廷查科平原,在皮阿爾附近注入巴拉圭河,該河全長1600km,流域面積2.5萬km2,多年平均流量353m3/s,年均徑流量111億m3。中游又叫特烏科(Teuco)河,可通航。其主要支流有:塔里哈(Tarija)河、聖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河等。
薩拉多河發源於阿根廷薩爾塔省、卡塔馬卡省和圖庫曼省三省交界處,源流叫特塞羅(Tercero)河,上游幹流叫帕薩赫(Pasaje)河,主要支流有:阿里亞斯(Arias)河、茹拉門托(Juramento)河、羅薩里奧(Rosario)河、卡爾查基(Calchaqui)河等。幹流先由南向北流,至岡薩雷斯以後由北朝東南方向流,在聖菲市附近注入巴拉那河。河流全長約1500km,流域面積80萬km2,多年平均流量38m3/s,年均徑流量12億m3。
烏拉圭河,發源於巴西南部近海的山區,從東向西流至巴西與阿根廷邊界,然後轉南沿兩國邊界,再流經阿根廷與烏拉圭邊界,最後匯入拉普拉塔河。烏拉圭河全長2200km,流域面積36.5萬km2,多年平均流量4600m3/s,年均徑流量1451億m3,年均輸沙量1700萬t。詳見"烏拉圭河"條目。
除以上較大的支流外,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還有一些較小的支流匯入,如蘇庫里烏(Sucuriu)河、費奧(Feio)河、韋爾迪(Verde)河、帕爾杜(Pardo)河、伊維涅馬(Ivinheima)河、伊瓦伊(Ivai)河、阿曼巴伊(Amam)河、伊瓜特米(Iguatemi)河、皮基里(Piquiri)河、伊坦貝伊(Ytambey)河、蒙代(Monday)河、科連特斯(Corrientes)河、聖雅維爾(San Javier)河、薩拉迪約杜爾塞(Saladillo Dulce)河、卡卡拉尼亞(Cacarana)河以及瓜萊瓜伊(Gualeguay)河等。
流域特徵
3.1 地貌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流域位於西經66°36′~34°05′、南緯14°13′~35°之間,其上、中、下游各具特色:上游石灘多、中游比降大、而下遊河段及其右岸支流屬典型的平原河流,比降不大,河灘開闊。
流域上游大部分地區海拔接近1000m,多為丘陵和山地,往南地勢逐漸平坦,在巴拉那伊巴河下游地區,海拔僅400m左右,至福茲杜伊瓜蘇/斯特羅埃斯納(Stroessner)總統港一帶,海拔僅約200m。巴拉那河從其源頭至瓜伊拉瀑布的上游區間,長約600km,水面坡降大都十分平緩。到了中遊河段,即進入巴西與巴拉圭兩國界河段時,由於遭遇到馬拉卡儒(Maracaju)山,巴拉那河河床擴展為一個寬4km、長7km的湖泊,瓜伊拉港就在南湖濱上。河水越過馬拉卡儒山後急速下泄,形成著名的瓜伊拉瀑布(亦稱塞特凱達斯瀑布),其水量極大,洪水期下泄的水量相當於尼亞加拉瀑布的8倍。其後進入長 3.2km、平均寬59.7m、平均深達100m的峽谷地段。峽谷段以下河道比較寬闊,兩岸高程較低,至瓜伊拉瀑布下游約59.5km的巴西門德斯港處,峽谷寬度達150m,深度僅89.9m;到了阿根廷的波薩達斯,巴拉那河寬度超過2.4km,而且河道彎曲,河中不時出現相當大的沙洲、湍灘和玄武岩露頭,對航運有不利影響。在阿皮佩(Apipe)險灘,河道水深只有1.22~1.83m。科連特斯以下,即進入下遊河段後,則呈現彎曲型的平原河流,河道寬闊,比降較小。
巴拉圭河與巴拉那河的下游沿岸由於受地形影響,排水困難,多沼澤、濕地。
巴拉那河兩岸的洪泛區面積近10萬km2,特別是聖非至河口段,有一面積達13986km2(寬14.48~69km)、與河道平行的地帶長期淹沒在河水之下。河口三角洲上游端寬約17.7km,下游端寬約64.4km,面積接近1.5萬km2,以每年平均約70m的速度延伸,年淤積量約1.65億t。河道在三角洲分成許多岔道流入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主河道長僅320km左右,河道極寬,深度不大,由於地面沉陷,未形成三角洲,入海處則成為一個巨型的三角港。
巴拉那河流域在巴西南部和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地質均一,都由很厚的玄武岩噴發層所構成,並幾乎水平而均勻地夾雜著角礫岩層。巴拉那河及其支流兩岸覆蓋著粘土或沙質粘土殘積土。
3.2 氣候、水文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全流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皆有降雨,年降雨量1200~2400mm。
巴拉那河流域北部為熱帶氣候,夏季(12~5月)多雨,冬季(7~11月)乾旱。中、下游地區屬溫和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較冷。伊瓜蘇河流域的一些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4℃,由伊瓜蘇瀑布往北沿巴拉那河流域一些低地和向西到該流域的邊界,年平均氣溫增至22℃。
伊瓜蘇河口以上,巴拉那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從1200mm(巴拉那帕內馬河流域上游地區和鐵特河流域)增至2400mm(伊瓜蘇河支流紹平 (Chopim)河地區)。沿巴拉那河,海拔在200~400m的地區,降雨量平均約1300mm。流域上游邊界大部分地區,地面海拔較高,降雨量為 1600mm左右。伊瓜蘇瀑布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400mm左右。中、下游地區雨量太大,且無季節性差別,但在阿根廷的密西昂奈斯地區為 1676.4mm,而在河口三角洲只有990.6mm。
巴拉那河流域年均降水深1240mm,降水總量37000億m3,其中32000億m3來源於海洋,其餘5000億m3屬於流域內水氣循環,僅占總降水量的14%。
巴拉那河上遊河水流速隨河道的寬窄變化而變化,在瓜伊拉瀑布以上,流速較慢;而在瀑布下游的峽谷河段,流速則急劇增大。狹窄河段以下至阿根廷的波薩達斯一段,流速逐漸減小,但在其下遊河段,由於有一連串急流、險灘,流速又增大。科連特斯以下,流速又變慢,直到拉普拉塔河,平均流速穩定在1.12m/s 左右。
巴拉那河河口流量17700m3/s,年徑流總量約5582億m3,實測最大流量64987.5m3/s(1905年),最小流量2446.6m3/s(1945年),豐水期(11月~次年2月)平均流量為44956m3/s,枯水期(8~9月)平均流量為6192.9m3/s。上游支流巴拉圭河的徑流量占巴拉那河總徑流量的25%。通常情況下,巴拉那河上游與巴拉圭河不會同時出現洪峰流量。巴拉那河上游洪峰流量發生在11月~次年2月份,巴拉圭河則發生在3~5月份。1905年,由於兩河在同一時期達到其最高水位,造成巴拉那河下游地區洪水嚴重泛濫。
3.3 水能資源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流域的水能資源蘊藏量估計可達6500萬kW,其中巴西境內可開發的年平均發電量達3630億kW·h,占巴西全國水電資源蘊藏量的31%左右;巴拉圭境內1100億kW·h,都在本流域內;阿根廷境內950億kW·h,占其全國的55%;玻利維亞境內約250億 kW·h,占其全國的20%;烏拉圭境內約有70億kW·h,占其全國的70%。
巴拉那河幹流的水能資源在2000萬kW以上,由於距工業中心較近,優先得到開發。巴西目前已建的20座100萬kW以上的大水電站,就有5座在這段河道上,總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kW。
巴拉那河在巴西境內的幾條大支流,如巴拉那伊巴河、格蘭德河、鐵特河、巴拉那帕內馬河以及伊瓜蘇河等,其總的水能蘊藏量達3000萬kW。其中最大的是伊瓜蘇河,該河落差超過800m,平均比降為0.8‰,幾乎是巴拉那河幹流的3倍,水能蘊藏量達1000萬kW。上述河流距工業中心較近,優先得到開發。目前5條支流已建成或在建的100萬kW以上的大型電站有十幾座;中型電站數量更多,總裝機容量超過400萬kW。
巴拉那河水系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水量充沛、落差大而集中,地質條件較好(易選壩址),距離負荷中心較近等,因而其水能資源已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河流利用
直至60年代初期,巴拉那河流域的水能資源還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隨著巴西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工業的迅速發展,每年需新增裝機40萬kW,而其生產生活用電所依賴的沿海水電資源已開發殆盡。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有興建距負荷中心相對較遠的大型水電工程才能滿足用電增長的需求。巴西於50年代中期在格蘭德河上興建了裝機124萬kW的富爾納斯水電站,並通過345kV輸電線路系統,向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3個工業城市輸電。
為了有計劃地開發巴拉那河流域的水力資源,巴西在1952~1953年間,首次對格蘭德河的一個河段進行了水資源調查並制定了詳細的開發計劃,60年代在聯合國的幫助下,對巴拉那河上游地區進行了全面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結合發電、灌溉、通航、供水和防洪等綜合效益,按照壩址可能利用水頭,採用枯水期流量經水庫調節粗略計算保證出力,按負荷率55%初擬裝機容量。並根據各壩址的地形、地質、洪水和裝機進行了常規的工程布置,對所有工程建築物均採用保守的標准斷面,採用指數投資法推算出各壩址的工程費用。最後,提出了馬里姆邦多等101個壩址,共計可開發蓄水庫容約1440億m3,指數裝機容量共2215.4萬kW。後經過比較篩選,對其中19座開發條件較為有利、距負荷中心較近和單位千瓦造價較低的工程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作為當時開發的對象,並對70年代和80年代以前的開發目標作了規劃。
4.1 水能資源 幹流開發:巴拉那河幹流規劃10級,共利用水頭366m,總庫容2515億m3,總裝機3787萬kW,其中巴西境內河段4級,巴西與巴拉圭邊界河段1級,阿根廷與巴拉圭邊界河段3級,阿根廷境內河段2級。到1999年,已建5級,在建1級,共利用水頭249m,總庫容1234億m3,有效庫容530.5億m3,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574萬kW。
支流開發:除支流烏拉圭河外,巴拉那河各支流規劃興建10萬kW以上的水電站38座,總庫容大於1892億m3,有效庫容大於1052.4億m3,總裝機超過3008.3萬kW。到1999年,已建和在建30座,水庫總庫容1830億m3,有效庫容1052.4億m3,總裝機容量2706萬kW。
從首級的阿萊亞河口大壩的正常蓄水位744m,利用水頭137m,其下游正常尾水位即為下一級水庫的正常蓄水位,首尾相接直至末級,末級卡帕內馬大壩正常蓄水位為259m,利用水頭44m,該河大壩的設計流量均按10000年一遇考慮,從首級的11000m3/s到末級的33000m3/s。河流梯級開發的各水利樞紐工程均以發電為主,不考慮其它用途。阿萊亞河口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高160m,堆石體1400萬m3,混凝土面板13.8萬m2,也是巴西第一座面板堆石壩。
巴拉圭河:由於巴拉圭河幹流所流經的是廣大的平原地區,不適合於建壩,只有某些支流上具有建壩條件。1995年6月,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兩國政府為開發貝爾梅霍河上游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該委員會經過研究,擬在兩國交界處的貝爾梅霍河段興建2座水電站,它們是拉斯帕瓦斯水電站(Las Pavas,該水電站大壩為碾壓混凝土壩,壩高103m,水庫庫容5.9億m3,裝機8.8萬kW)、阿拉莎亞爾水電站(Arrazayal,該水電站大壩為碾壓混凝土壩,壩高100m,總庫容6.9億m3,總裝機9.3萬kW)。另外,擬在支流塔里哈河上興建一座裝機容量達10.2萬kW的水電站--坎巴里水電站(Cambari,該水電站大壩仍為碾壓混凝土壩,壩高118.5m,水庫庫容16.8億m3)。
4.2 航運 巴拉那河水系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國的重要水上通道,它承擔著巴拉圭出口運輸量的90%,阿根廷的30%。全河全年通航里程約 2698km。從門德斯港至瓜伊拉瀑布河段不能通航,但可通過巴西鐵路運輸。在定期疏竣河道的前提下,全年海輪可從拉普拉塔河河口上行約402km,吃水深5.8m的船舶可上行至聖非和巴拉那港。巴拉那港至科連特斯之間的,可通過吃水深不超過3.05m的船舶,而上游科連特斯至門德斯港之間僅能通過吃水深約1.2m的船隻,而且還有險灘礙航。待中游的帕蒂和恰佩頓兩工程建成後,將大大改善該河段的通航條件,遠洋海輪可從拉普拉塔河口上行1200km至查科省的巴蘭奎爾斯港。
巴拉那河上游,包括幹流和格蘭德河及巴拉那伊巴河都有許多瀑布,航運條件極差,只有瓜伊拉至米皮亞電站河段可通航,但僅限於吃水淺的小船。待巴拉那河上游各級通航船閘全部建成後,通航里程上至伊利亞索耳泰拉水庫,下至巴拉那河中游航道。其中伊泰普4級船閘可克服水頭120m,年通過能力3600萬t;在瓜伊拉瀑布也准備興建通航設施,以克服伊泰普水庫低水位時的水頭余差,其通過能力和伊泰普船閘相同。另外,鐵特河上已建和擬建的7座水利工程都布置有通航船閘,它們全部建成後(最下游巴拉博尼塔工程船閘已於1982年投運),將形成通航梯級,船舶可從鐵特河進入朱皮亞水庫。屆時,將形成鐵特河-巴拉那河內河水道。塞特凱大斯瀑布又名瓜伊拉瀑布 (SaltodelGuaira)巴西稱「塞特克達斯瀑布」(SeteQuedas),幅寬3200米,為岩石分割成18股飛流的系列瀑布,每年平均流量達13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期可4倍於此。瀑布總寬90米,總落差114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流量最大的瀑布,也是最寬的瀑布之一。長期以來,塞特凱達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的驕傲。世界各地的觀光者紛至沓來,在這從天而降的巨大水簾面前,置身於細細的水霧中,感受著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氣。遊客們常常為此陶醉不已,流連忘返。
但這雄奇的景觀竟不辭而別。
2O世紀8O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水電站高高的攔河大壩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水源大減。而且,周圍國家的許多工廠用水毫無節制,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減少。
幾年過去,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已經逐漸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見不到昔日的雄奇與氣勢。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後的消亡。許多慕名而來的遊人,見此情景,無不惆悵滿懷,失望而回。
科學家們預測,過不了多久,瀑布將完全消失。消息傳開,許許多多的人感到震驚和痛心。這個曾經令多少人為之驕傲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即將永遠消失。這個事實,令人們震驚,同時也喚起了人們保護環境的責任心。他們痛苦地接受了現實,紛紛加入到全世界宣傳「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行動中。
1986年8月下旬,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名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以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腳下匯集。他們模仿當地印第安人為他們的酋長舉行葬禮的儀式,一起哀悼即將消失的大瀑布。
這個行動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動。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在拉丁美洲與阿根廷兩國國境交界處的巴拉那河上。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洶涌的河水從懸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氣勢更是雄偉壯觀,每秒鍾就有1萬立方米的水從幾十米的高處飛瀉而下,在下面撞開了萬朵蓮花,濺起的水霧飄飄灑灑,有時高達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聾的水聲,為大瀑布壯威。據說在3O公里外,瀑布的巨響聲還清晰可聞。9月,在拉丁美洲巴拉那河上,為塞特凱達斯大瀑布舉行了特殊的葬禮,巴西總統菲格雷特穿黑色葬禮服親自主持了這個葬禮。
1991年由於修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所形成的人工湖使瀑布消失。
或者來個短點的
塞特凱大斯瀑布又名瓜伊拉瀑布 (SaltodelGuaira)巴西稱「塞特克達斯瀑布」(SeteQuedas),幅寬3200米,為岩石分割成18股飛流的系列瀑布,每年平均流量達13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期可4倍於此。瀑布總寬90米,總落差114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流量最大的瀑布,也是最寬的瀑布之一。長期以來,塞特凱達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的驕傲。世界各地的觀光者紛至沓來,在這從天而降的巨大水簾面前,置身於細細的水霧中,感受著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氣。遊客們常常為此陶醉不已,流連忘返。
但這雄奇的景觀竟不辭而別。
2O世紀8O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水電站高高的攔河大壩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水源大減。而且,周圍國家的許多工廠用水毫無節制,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減少。
幾年過去,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已經逐漸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見不到昔日的雄奇與氣勢。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後的消亡。許多慕名
你選一選吧
⑹ 巴西的地理資料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一.巴西概況
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連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7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2000年人口1.69799億,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城市人口佔81.25%,農村人口佔18.75%,平均壽命68.8歲,。白種人佔54.38%,黑白混血種人佔39.88%,黑種人佔5.21%,黃種人佔0.39%,印第安人約佔0.14%。印第安人是巴西土著民族,共有35萬人,分屬227個族,講175種不同的語言,生活在國家設立的561個印第安人保護區內。
巴西曾受葡萄牙統治,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然而,巴西的葡萄牙語深受印地安及非洲語言的影響,甚至有些地名、動植物名稱,都是沿用非洲方言。所以,葡萄牙文字典在巴西不是很好用,因為葡萄牙語在巴西,已經和發源地有很大的差異。巴西人通常都聽得懂基本的西班牙語,至於英文,就不太普遍了。
國旗為綠色長方形中央為黃色菱形,菱形中央是咖啡色圓形。圓形為天球儀,白色綬帶上書以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天球儀上有白色五色星,象徵國家的26個行政區。綠色和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森林,黃色象徵礦藏和資源。
國徽的中心圖案是五角星。五角星中央有兩個同心圓,小圓中央有五顆五角星,象徵南十字星座。大圓周圍有22顆五角星,象徵各州和聯邦區。外沿是咖啡葉和煙草葉構成的圓形。下方中央是一把劍。最下端是綬帶,書以葡萄牙文「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日期是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國花為毛蟹爪蘭。巴西獨立後的第一首國歌,是由頗有音樂才華的佩德羅一世親自創作的。在1822年9月7日宣告巴西獨立的當天,他創作了《啊祖國,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並親自在當晚聖保羅的愛國集會上演唱,由合唱隊伴唱,這首歌成為巴西的第一首國歌。佩德羅一世退位後,里約熱內盧國立音樂學院的創辦者,著名音樂家弗朗西斯科•達席爾瓦譜寫出一首後來成為巴西國歌的歌曲。1909年著名詩人奧里索•杜克•埃斯特拉達重新填詞,經專家委員會審查,1922年被定為巴西國歌。國歌《聽伊皮蘭加的呼聲》回顧了1822年9月7日佩德羅一世在聖保羅郊外伊皮蘭加河畔發出「不獨立,毋寧死!」呼聲的情景,歌頌祖國獲得了獨立,充滿著巴西人民對祖國的愛戀之情。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巴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之下設市,全國共有5507個市,15萬人口以上的有79個,100萬以上的有12個(1999年)。各州的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亞斯,亞馬遜,阿馬帕,巴伊亞,塞阿臘,聖埃斯皮里托,戈亞斯,馬臘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巴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約格朗德,南里約格朗德,里約熱內盧, 朗多尼亞, 羅賴馬, 聖卡塔林納,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巴西擁有拉美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歷史上巴曾經一度是單一農業經濟國家,蔗糖、咖啡等為其主要經濟作物。20世紀初,巴西開始工業化進程。從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進口替代」經濟模式,並依靠大量舉借外債獲得了經濟騰飛,其中1967-1974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1%,創造了「巴西奇跡」,並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後近20年的時間里,巴一直為外債和通貨膨脹所困擾,經濟發展陷於停頓。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亞爾計劃」,成功控制了惡性通膨,使經濟出現了穩定增長。但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問題卻日益嚴重,對外資依賴急劇加深。在東南亞和俄羅斯金融危機沖擊下,巴被迫於1999年初宣布採取浮動匯率制。雷亞爾兌美元大幅貶值。由於巴政府執行了嚴厲的財政調整措施,增收節支,巴經濟迅速走上恢復之路,2000年經濟增長達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阿根廷經濟危機和國內電力危機影響,巴經濟增幅下降至2-2.5%左右。
二、聖保羅概況(São Paulo)
聖保羅建市於1554年,是巴西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超過1500平方千米,是巴黎的三倍,人口超一千六百萬。聖保羅市氣候宜人,一年之中氣候、溫度變化不太大,而早晚溫差
較大,有「一年之中無四季,一日之中有四季」之說。巴西季節與國內相反,每年12 月至次年2 月是聖保羅的夏季,多雨,不過最高溫度也就是在30 度左右;每年6-8 月是聖保羅的冬天,平均氣溫也在16-20 度上下;
聖保羅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在這里集中了全國工業生產門類的一半左右,工業產值也約佔全國產值的一半,全國500家最大公司有3/5的總部設立在這里。聖保羅擁有3000家金融機構,1300多家銀行,桑托斯是世界上最大咖啡輸出港。這里同時擁有包括著名的聖保羅大學、醫科大學在內的數十所高等院校、6家電視台和270多家報刊社和藏書幾百萬冊的國家圖書館。聖保羅每年創造的財富高於世界上1/4的國家年國民生產總值。
聖保羅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400多年來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不斷變化和更新。眾多立交橋,多條地鐵線路,環城高速公路以及直升飛機公司都使得交通十分便利。聖保羅的商業區主要集中在保利斯塔大街(Paulista)和共和廣場(Praça de República)一帶。主要出售一些手工藝品,寶石,古董。在東方街(Liberdade)隨處可見中文招牌,中餐館和出售中國商品的商店。
聖保羅主要旅遊景點:
1.天主教大教堂 (Catedral Metropolitana): 南美洲最大教堂,落成於1954年,高聳的哥特式建築,氣勢宏偉,周圍是步行廣場,購物區之一。
2.伊比拉普埃拉公園(Ibirapuera Park): 位於聖保羅南郊,佔地160萬平方米,內有人工湖,群雕,眾多博物館,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公園之一。
3.東方街(Liberdade): 眾多日本中國朝鮮僑民居住的地方,裡面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氛圍,有眾多中國人經營的餐館,商店,旅行社。
三、巴西利亞概況 (Brasília)
巴西利亞地處巴西高原中部,氣候分為干濕兩季,濕季從9月至4月,乾季從每年5月至8月。干濕兩季分別明顯,早晚溫差也較大,年平均氣溫19度。人口210萬。
巴西利亞是本世紀50年代末在巴西內地戈亞斯州境內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上興建的。1960年,首都正式由舊都里約熱內盧遷移至此。
城市按照巴西著名建築師盧西奧科斯培的「飛機型總體規劃圖」建設。通過攔河築壩,建成一個人工湖,而整個城市宛若一架昂首待飛的巨型噴氣式飛機,寓意巴西正迎著朝陽展翅飛翔。
「機頭」為三權廣場,即議會、法院和總統府的所在地;機身是一條8公里長、250寬的東西向主幹大道,其中「前倉」政府各部廣場,兩側排列這各部辦公樓,「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國家劇院、電視塔等建築;「機尾」是為首都服務的工業區;「機翼」是沿人工湖展開的立交道和居民住宅街區。三權廣場是巴西首都的核心。其議會大廈由兩座並肩而立的28層大樓組成,有一過道相連,呈「H"形,是葡萄牙文「人」的第一個字母,寓意「一切為了人」的立法宗旨。
大樓兩側的平台上有兩只巨碗型的奇特建築,右邊眾議院大樓側是個仰天的「大碗」,象徵「廣納民意」;左邊參議院大樓側是個倒扣的「大碗」,象徵「集中民意」。「碗」下側是兩院會議大廳,以及餐廳、商店、車庫等附屬建築。
巴西利亞主要旅遊景點:
1) 三權廣場:巴西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巴西旅遊必到景點之一。 廣場周圍環繞眾議會,參議會,國家大法院,總統府,外交部,國家民族獨立紀念館,勞動者紀念碑等眾多建築。每兩周一次的升降國旗儀式也常常吸引眾多遊客。
2) 總統紀念堂:位於「飛機」中部,JK總統塑像面向議會大樓,紀念堂內陳列了總統紀念靈柩,和巴西利亞建設時期留下的各種歷史文物。
3) 巴西利亞大教堂:該教堂為雙曲線形的透明建築,內頂懸掛巨型天使塑像。在此國家元首經常舉行一些重大活動,教皇佩德羅二世訪問巴西時曾在這里宣講。
四 、里約熱內盧辦事處概況 (Rio de Janeiro)
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1502年1月,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譯音便是"里約熱內盧".
半個世紀後奠基的城市就以此為名.經過400多年的發展,里約熱內盧已經成為僅次於聖保羅的特大城市和工商業、金融中心,與桑托斯港並列的最大外貿港口,並且集中了巴西最著名的博物館,擁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圖書館、世界最大的足球場,以及全國最大的公園、植物園等。
聳立在瓜納巴拉灣南口的兩座狀如麵包的山峰(奧庫卡山)是里約熱內盧的標志。乘電纜車登上海拔395米的山頂,舉目遠眺,美麗的里約熱內盧城盡收眼底:瓜納巴拉灣波光粼粼,白帆點點;灣畔綿延的海灘上銀沙耀目,遊人如蟻,太陽傘如朵朵鮮花盛開;寬闊的海濱大道一直伸向看不見的盡頭,來往汽車穿梭不絕,面海而立的現代化樓群密密麻麻......
世界上許多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都有狂歡節,但論規模之大,參加者之眾,內容之豐富,氣氛之熱烈,要首推巴西,而在巴西各大城市中,又數里約熱內盧為最。每年的二月中下旬,巴西舉國歡騰三天三夜。屆時,里約熱內盧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彩旗飛揚,到處披了節日的盛裝。人們傾城出動,潮水般湧上街頭,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艷抹,盡情地扭動腰肢,揮動雙手,大跳特跳桑巴舞.彷彿要把一年來積壓在心頭的憂慮和辛勞全部發泄出去。各種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和比賽此起彼伏。盛大的化妝遊行巴節日歡慶活動推向高潮,大型彩車簇擁著選舉產生的「國王」、「王後」領先開路,浩浩盪盪的隊伍中,魔鬼、天使、美女、妖仙、武士、達官、貴人、黑奴等各種奇形怪狀的打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觀眾為自己喜愛的人物喝彩叫好,投去鮮花和綵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巴西人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里約熱內盧主要旅遊景點:
1) 耶穌山(科爾多瓦山),因山頂建有高38米、重1200噸的耶穌雕像而得名,它已成為巴西國家的象徵。
2) 里約海灘:從北至南先後綿延數十公里的海灘,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旅遊者嚮往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又以COPACAPANA和IPANEMA最為著名。
⑺ 巴西,平原處的入海口海域為什麼是淡水湖
平原是亞馬遜平原,由於亞馬遜河貫穿而過,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量豐沛,大量的淡水注入入海口,所以入海口是淡水。
主要就是因為注入海口的亞馬遜河水量比較大。
⑻ 巴西的地理內容
巴西
1.南美洲位於西半球南部,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西北角與中美地峽相連,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
3.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種人、黑白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在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歡節)。巴西通用語言為葡萄牙語,其他的拉美國家通用西班牙語
4.巴西境內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5.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區 面積佔全國的比重 氣候類型
巴西高原 2/3 熱帶草原氣候
亞馬孫平原 1/3 熱帶雨林氣候 6.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東南部是鐵礦石主要分布地區,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電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8.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
9.受破壞的原因:修路、砍伐優良木材、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墾荒。
10.帶來的後果: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交了《巴西環境報告》,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
12.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被世人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過渡集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
主要城市: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的
⑼ 巴西的主要港口有哪些其簡稱與簡碼又是什麼
巴西的主要港口有以下:
1、桑托斯 SANTOS
桑托斯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可移式吊、抓鬥吊、集裝箱吊、浮吊、鏟車、自動裝卸機、輸送帶、拖船及滾裝設施等,其中集裝箱吊最大起重能力為35噸,浮吊達150噸,拖船的功率最大為1734kW,還有直徑為150~400mm的輸油管供裝卸使用。港區倉庫容量達120萬噸。集裝箱專用碼頭的面積為32萬m∧2,擁有吊舉10.6m的集裝箱吊,裝卸效率每小時20TEU。穀物每小時裝300噸,礦石每小時卸600噸,原油每小時卸2000噸,煤每小時卸1000噸,化肥每小時卸2000噸。本港保稅倉庫面積為8.9萬m∧2。散貨碼頭可靠4.5萬載重噸的船舶。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為43.8萬TEU,年貨物吞能力的約4000萬噸。
2、薩爾瓦多 SALVADOR
港口有南北防波堤保護,南防波堤由陸向西北伸展,北防波堤孤懸港區之外。從西南東順岸伸展有四座碼頭:1.沿海船碼頭,長683米,前沿水深7-8米。2.遠洋船碼頭,長782米,沿邊水深7-9米。3.連接碼頭,長238米,沿邊水深8-9米。4.十米碼頭,長370米,沿邊水深9-10米。全港碼頭線總長2000多米,十多個泊位。港灣北部水域還有離岸油碼頭4個泊位。出口紡織品、煙草、咖啡、可可、糖、皮革及石油等;進口煤、穀物等。
3、維多利亞 VITORIA
維多利亞港口服務設施有;修船、加燃料、小艇、醫療、牽引、淡水、給養、遣返,無干船塢、排污設施。港市有阿根廷、比利時、芬蘭、法國、義大利、黎巴嫩、葡萄牙、英國、烏拉圭、德國的領事。入港航道寬120米,水深13米。港口泊位分兩部分:北岸,5個泊位,水深1個4.3米、1個7.3米、3個7.8米,總長600米左右,裝運廢鋼。生鐵、穀物、集裝箱、可可、咖啡、托盤貨物;南岸:1個油輪泊位,長182米,水深10.2米,是個系纜樁泊位;生鐵和煤炭泊位岸線長600米,水深10米到11米;一個裝運酒精和糖漿的系纜樁型泊位;1個精礦砂泊位,長160米,水深11米;650米雜貨、散裝貨泊位,水深12米,裝運玉米、小麥、集裝箱、雜貨、鋼材等。
4、福塔萊薩 Fortaleza
福塔萊薩(Fortaleza),巴西東北部重要海港,塞阿拉州首府。位於大西洋岸,橫跨帕熱烏河河口兩岸。面積 336平方公里,人口130.9萬(1980);始建於1609年,原為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為爭奪東北部甘蔗種植園而修建的城堡。1637~1654年曾被荷蘭人佔領。1823年設市,並成為塞阿拉州的首府,更今名。
5、馬瑙斯 Manaus
馬瑙斯(Manaus)是巴西西北部亞馬孫州首府。位於亞馬孫河支流內格羅河左岸,是亞馬孫河的重要港口,萬噸貨輪可以經亞馬孫河到此。面積1.4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3.4萬。屬典型熱帶雨林氣候。16世紀時為印第安人村落。1669年建城,幾易其名。1825年定名為馬瑙斯。1850年成為州府。1890~1920年間因周圍橡膠業繁榮而得以快速發展。1912年橡膠出口居世界第一位。1967年巴西政府把該市辟為自由貿易區。1972年建立了巴西第一家電子計算機廠和彩色電視機廠,是巴西電子計算機、彩色電視機和摩托車的重要產地,有煉油廠和熱電廠。巴西西部文化中心和游覽地。設有大學、國立亞馬孫研究所和動植物園。有國際機場。
6、巴拉那瓜 Paranagua
巴拉那瓜(Paranagua),巴西南部城市和第二大咖啡輸出港。位於大西洋巴拉瓜灣畔。人口6.8萬(1980)。始建於1585年。港口優良,水深10米,主要輸出咖啡、馬黛茶、木材等。工業以農產品加工和木材加工為主。公路通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巴拉圭出口商品也以此為自由港。多殖民時期著名建築。港區有個巴拉圭的過境區,第9A貨倉屬巴拉圭管理和控制,他們用封閉的卡車將進口貨物運回國內.對巴拉圭的進出口貿易有很大影響。有不少集裝箱班輪公司開通有中國到此港口的運輸。
7、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南臨大西洋,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面積1255.3km²,海拔2.3米,南北長35公里,東西長70公里,綠地面積325.6km²,人口900萬人。年平均氣溫17-36℃。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里約熱內盧」。該城市始建於1565年,1763年成為巴西首府,1822年成為首都;1960年首都由此遷往巴西利亞。後改為瓜納巴拉州(范圍與城市相同),1975年瓜納巴拉州撤銷後成為里約熱內盧州首府。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有紡織、服裝、印刷、汽車、造船、機械、石油加工、化學、冶金和食品等工業。全國最大金融中心;許多大企業、銀行和壟斷組織在此設有經理處。市內設有60多家各種類型的博物館,70多家圖書館,85座大小劇場和82傢俱樂部。
8、里奧格蘭德 Rio Grande
FUEL:AVAILABLE 巴西南端帕托斯湖湖口,大西洋沿岸港口。採用西3區標准時。最大吃水11.28米。水的載重密度為1000-1005。無潮汐變化。盛行東北、西南風、強制引航。通訊聯系通過JUNCAO無線電台,呼叫信號PPJ。頻率:AL組484、500、4251、4231、8460、84660.5、12840、12689.5、16918、17170;A3J組:2086.6、2182、2096、4125、4143.6、4413.2、4118.8、4382.2、4087.8、8802.6、8278.7、8774.7、8250.8、8790.2、8266.3、13184.5、12413.7;16F3組,甚高頻23、24、25、26、27、28頻道。港市有英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麥、德國、荷蘭、挪威的領事機構。長度超過200米的船隻不能進入內錨地停泊。港口有一個商業碼頭,泊位岸線總長1920米,最大吃水8.84米,裝卸雜貨、化肥、港外、谷粉、植物油、磷酸、凍肉等;二個集裝箱泊位,長275米,吃水11.28米;一個油輪泊位,長300米,吃水10.06米,裝卸原油、石油產品、氨、磷酸;一個系纜樁泊位,可停靠長220米以上,吃水11.28米的散裝穀物船隻。另外還有2個私營碼頭,一個專門裝卸散裝化肥、氨和磷酸,吃水10.97米;一個穀物泊位,也可裝卸散裝植物油,吃水11.28米。長200米以下的船舶可在內錨地停泊,用駁船裝卸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