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的最初黑種人來自什麼貿易

巴西的最初黑種人來自什麼貿易

發布時間:2022-08-27 17:34:56

『壹』 巴西黑人為什麼那麼多

因為在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有大量的土地需要開墾,那時候販賣黑人運動非常猖獗,有大量的黑人被賣往巴西從事體力勞動。所以現在的巴西黑人群體非常龐大,但相對於白人,黑人的生活處境差很多,貧富差異的加大,導致巴西的社會治安不太樂觀。

『貳』 黑人是怎樣來到巴西的,還有白人、、

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

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混血。1532年,自從SAO 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起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叄』 巴西土著居民是____人,屬於____人種

屬於黑色人種、

『肆』 巴西人來自哪裡

白人佔49.4%,混血人口佔42.3%,非洲裔黑人佔7.4%,亞裔佔0.5%,土著人約佔0.5%,混血人口及黑人人口增長較快。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歐洲或非洲血統。

『伍』 南美洲和北美洲為什麼有黑種人分布

大西洋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
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葉末,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黑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由於奴隸貿易主要是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西方國家一般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使億萬非洲人丟掉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歷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奴隸貿易為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非洲歷史上,奴隸買賣很早就出現。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一書就有關於來自非洲之角(今索馬里)的奴隸的記載。7世紀末,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後,也曾把抓來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歐洲,14世紀已經有西班牙人販賣從北非帶來的黑奴,爾後葡萄牙人也開始了這項貿易。
奴隸貿易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這一階段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壟斷。1441年,葡萄牙人A·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想南繞過布郎角上岸,從那裡帶走了10個黑人回到歐洲。從此,葡萄牙經常派出一些船隻去西非海岸進行擄掠。進入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殺害了大批印地安人,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於是公開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約250人)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就越來越大。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稱霸的時代,奴隸貿易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因此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競插手。英國、荷蘭和法國力圖打破西、葡的壟斷。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優勢一落千丈,荷蘭取而代之。荷蘭從16世紀以來到17世紀中葉,幾乎壟斷了海上的奴隸貿易。

非洲奴隸貿易圖
第二階段: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賺錢最多的行業,成為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唯一貿易活動。參加奴隸販運的國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美國、巴西等。到18世紀80年代中葉,從非洲輸出的黑奴隸平均每年近10萬人。歐洲殖民者把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為當時盛行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由三個航程組成:第一個航程為從歐洲國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歐洲人以廉價的製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等換取奴隸,或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奴隸;第二個航程是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換礦產和農產品;最後一個航程是從美洲回到歐洲,把從美洲帶來的工業原料和種植園農產品在歐洲市場出售。
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18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英國於1807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其他國家也相繼宣布禁令,但追求爆利的慾望使奴隸貿易實際上並未終止,走私貿易隨之猖獗。19世紀上半葉起,美國成為主要販賣黑奴的國家。大批非洲黑人從那裡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海國家,並長途販運到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輸出的奴隸達5萬以上。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基本被剎住了,但並沒有最後絕跡,零星的販賣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甚至20世紀初。

『陸』 黑種人從非洲遷向美洲的歷史經過是怎樣的

奴隸貿易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這一階段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壟斷。15世紀中葉,葡萄牙航海家亨利鼓勵海員沿非洲西海岸由北往南航行,以探索通往東方的海路,並尋找黃金和香料產地。1441年,葡萄牙人A·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想南繞過布郎角上岸,從那裡帶走了10個黑人回到歐洲。從此,葡萄牙經常派出一些船隻去西非海岸進行擄掠。1482年,他們在迦納的埃爾米納城建立了最早的奴隸貿易據點,不久,有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進行殖民開發,建立和擴展甘蔗種植園。當時他們擄走的黑人不多,大約在1000人左右。進入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陸期間,殺害了大批印地安人,因此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於是公開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約250人)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就越來越大。16世紀中葉,非洲西海岸每年輸出奴隸達1萬人。葡萄牙也像西班牙人一樣,不斷販運非洲黑奴到巴西。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稱霸的時代,奴隸貿易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因此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競插手。英國、荷蘭和法國力圖打破西、葡的壟斷。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優勢一落千丈。荷蘭乘機取而代之。荷蘭從16世紀以來一直是葡萄牙與歐洲進行貿易的最大中間商,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6世紀末,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重要貿易據點和軍事要地,緊接著,又成立了荷屬幾內亞公司、西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奪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貿易壟斷權。到17世紀中葉,荷蘭幾乎壟斷了海上的奴隸貿易。
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此時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賺錢最多的行業,奴隸成為黑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作物」,奴隸貿易成為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唯一貿易活動。參加奴隸販運的國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美國、巴西等。他們不僅在西非海岸,還在非洲內地和東非海岸大量獵捕黑奴。到18世紀80年代中葉,從非洲輸出的黑奴隸平均每年近10萬人。
歐洲殖民者把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為當時盛行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由三個航程組成:第一個航程為從歐洲國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歐洲人以廉價的製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等換取奴隸,或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奴隸;第二個航程是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換礦產和農產品;最後一個航程是從美洲回到歐洲,把從美洲帶來的工業原料和種植園農產品在歐洲市場出售。
第三階段
3、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18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英國於1807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其他國家也相繼宣布禁令,但追求爆利的慾望使奴隸貿易實際上並未終止,走私貿易隨之猖獗起來。19世紀上半葉起,美國成為主要販賣黑奴的國家。在非洲東海岸,阿拉伯經營的奴隸貿易,這時也特別活躍。貿易中心主要在桑給巴爾和奔巴島一帶。大批非洲黑人從那裡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海國家,並長途販運到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與此同時,葡萄牙、荷蘭、法國和美國等過的奴隸販子,也到東海岸進行販賣非洲黑人的勾當。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輸出的奴隸達5萬以上。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基本被剎住了,但並沒有最後絕跡,零星的販賣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甚至20世紀初。
奴隸的來源
歐洲殖民主義者一般是以歐洲的廉價工業品和火葯武器為誘餌,收買非洲的一些國王和酋長,並利用部落間的戰爭掠奪奴隸。有時也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直接捕捉奴隸。

『柒』 求大洋州和亞洲黑種人的來歷……

大洋洲的主要國家是澳大利亞,就說澳大利亞黑人的來歷吧
澳大利亞人口,據統計(1984年)為1554.4萬人,其中白種人佔95%似上,但是最早居民是澳洲黑人(Australoids)。科學家們證實澳洲黑人是從外部移入的。這必然產生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

最早提出澳洲黑人起源問題的是英國航海家羅伯特·菲茨羅伊,他在1839年首次指出,澳洲大陸上的黑人和塔斯馬尼亞黑人是非洲黑人的後裔,或是乘船時偶然被暴風吹到這里來的,或是逃亡的黑奴。這樣便出現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非洲說」。該說顯然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早為考古資料和有關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資料所推翻。雖然菲茨羅伊的「非洲說」不足取,但是,他第一次提出澳洲黑人是從大陸外部移入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有價值的。

1847年,英國人類學家普查里德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原是分布於大洋洲諸島上的「尼格利陀種族」,後來經新幾內亞或帝汶島到達澳洲大陸北岸,然後逐步擴散於大陸各地,因而又產生了「尼格利陀種族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有兩位著名的人類學家對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了許多重要結論,他們是英國學者約翰·馬修和A.E.哈威特。馬修認為澳洲黑人是由兩個或三個種族成份混合而成的。他說,澳洲黑人最早的種族成份是居住在新幾內亞南部的巴布亞種族(即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和與印度的達羅維荼人血緣相近的種族。馬修的理論根據:1.從語言上看,他們都稱呼胞族為「卷發」和「直發」、「暗色的皮膚」和「淺色的皮膚」、「深色血液」和「淺色血液」,等等;2.他們都有同鳥類搏鬥的神話;3.澳洲黑人有巴布亞種族和達羅維荼種族的風俗習慣。
哈威特繼承和發展了馬修的觀點,提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種族成份的先後次序的理論。哈威特指出,澳洲黑人是由尼格利陀人種和高加索暗色人種混合而成的,先是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後是較晚近的高加索暗色種族成份。他還說今日印度的達羅維荼人也是高加索暗色人種的後代;至今與澳洲黑人有血緣關系的還有斯里蘭卡的維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中國的苗族和印度的托達人。

馬修和哈威特的功績是,他們指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的種族成份的因素,他們理論的缺點在於沒有注意到區別民族的文化因素。這個任務由德國學者格雷布納完成了。

大約與哈威特同時,德國學者格雷布納發表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文章《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在文章中,他就澳洲黑人的起源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所謂「文化圈」或「文化層」理論。格雷布納指出,在今澳洲黑人中有四種不同的文化層或文化圈,這四種文化是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地區傳播到澳洲大陸來的,其為:1.塔斯馬尼亞文化,亦稱古尼格利陀文化;2.飛去來器文化,亦稱新尼格利陀文化;3.圖騰文化,亦稱西巴布亞文化;4.兩等級文化,亦稱東巴布亞文化。他說,上述四種文化都傳播到澳洲大陸,而傳播到塔斯馬尼亞島的只有一種文化,即塔斯馬尼亞文化。傳播到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和南部地區的是前兩項文化。傳播到西北部的是第三項文化,第四項文化以東西走向傳播到整個澳洲大陸。格雷布納說,這四種文化就其時間順序言,前兩種最古老,第三種次之,第四種更次之;就其主次而言,第四種文化遍布澳洲全大陸,不過每個地區有一種文化為主,其餘為次,因而形成了四種文化重疊和混合的歷史現象。格雷布納的學生、天主教神甫施米特繼承了其師的理論,同時從宗教和歷史語言學角度對澳洲黑人起源問題進行了論述,以補充格雷布納的學說。此後學者們一直不停地探討這個問題。近幾十年來,各類科學突飛猛進地發展,尤其考古發掘工作大規模地進行,所有這些都對弄清澳洲黑人起源問題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學者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資料,又取得了以下新的成就:

考古學上的新成就。

早在1884年在昆士蘭南部的塔爾蓋,在峽谷的斜坡上2—3米深處,發掘出14—16歲男孩的頭骨碎片,1918年復原後稱「塔爾蓋人」。頭骨結構具有原始人的一些特點:穹窿低下,穹窿骨和臼齒骨都很厚,齶面很大,頜部突出。塔爾蓋人雖然比較原始,但已具有今澳洲黑人的一些特徵:鼻寬而不高,臉型適中,不長不寬。20世紀20年代,從墨累河開渠時,在科乎納地方又發掘出一個頭骨,在類型上與塔爾蓋頭骨相近,石化度也很大,據此可以斷出相對年代來。科乎納人頭骨的特徵是:骨體粗重,頜部突出,眉工粗大,頭骨很長,穹窿卻很低,臼齒很大。這說明科乎納人已比塔爾蓋人的時代更近了一步,但仍具有原始人的某些特徵。科乎納人和今澳洲黑人相比,共同特徵就更多了,如頭骨度較小,臉形不長,寬鼻,突頜,等等。第三次重大考古發現是1943年在墨爾本近郊凱洛爾地方發掘出的頭骨,稱凱洛爾人。其特徵是:腦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齒較長,齶突出部分較小,幾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樣。

這樣,我們看出今澳洲黑人的發展過程:塔爾蓋人→科乎納人→凱洛爾人→今澳洲黑人。

在澳洲黑人祖先的種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澳史家羅·華德根據人類學資料指出:「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即土著,其皮膚雖為棕色偏黑,近黑色,但從體格外貌上看,他們像高加索人種,而不像尼格羅人種或蒙古人種。例如,他們的頭發一般長得濃密,但是既不像蒙古人的頭發那樣細長垂直,也不像尼格羅人那樣捲曲,而像歐洲人的波狀發型;嬰兒的頭發為金黃色。」①阿比教授根據考古資料認為,「原始高加索人種」是澳洲黑人的早期祖先。他指出,「原始高加索人種」在兩萬年以前居住在中亞一帶,後來向外擴散,向西擴散便成為「雅利安人」,向南擴散便成為印度人、錫蘭人和維達人(亦譯「吠陀人」),向東北擴散便成為日本的阿伊努人。
考古學證實了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和印尼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居民。

印尼史家薩努西·巴尼根據爪哇發掘出的遠古居民頭骨化石以及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發掘出的類似的頭骨化石,和澳大利亞考古資料對比研究,因而得出了印度支那、馬來亞和印尼的遠古居民「是和澳大利亞原始種族的祖先同種的」的結論。他又根據考古資料證明今蘇門答臘的古甫族和馬來半島的塞芒族是印尼和馬來亞遠古居民的後裔,從而說明今天在印尼和馬來亞還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的居民,換言之,澳洲黑人、古甫族和塞芒族在血緣上是親族。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質上弄清了澳洲黑人的來源的地區和路線問題。就其來源地區而言,顯然是來自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就其來源的路線無疑是:中亞→印度支那→馬來亞→印尼和新幾內亞→澳洲大陸。

在來大陸的時間和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澳洲黑人的祖先何時來到澳大利亞的,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在三萬年至3.5萬年前來的。澳大利亞著名史家曼寧·克拉克說:「澳大利亞和美洲一樣,很可能到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才有與以前種屬不同的真人首先移殖到來。碳含量測驗證實三萬年前在澳洲大陸已經有這種人類居住。」①美國史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也指出:「這些土著可能是三萬年前就已經乘船漂流到澳大利亞來的三種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那時把大陸和印度尼西亞分隔開來的是一條狹窄的海峽。」②華德也寫道:「人類在澳大利亞至少已生活了3.5萬年。」③

另一種觀點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在距今八千年從印尼某島乘船漂流而來,先在澳大利亞北岸登陸,然後逐步向南,尤其向東南沿海移動,經過幾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時間才擴散於整個大陸。

這兩個時間差距很大,究竟那一種觀點正確呢?

首先,從澳大利亞考古發掘出的三種頭蓋骨年代來推測三種頭骨雖具有原始性,但都表明已是真人,而非原始猿人了。

其次,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到大陸的方式是乘船漂流而來,可以推測出決非在三萬年前。三萬年前的人類絕對不可能有乘船漂流過海的本領。至於說有人提出在最後一次冰河期在澳洲大陸某地和新幾內亞間出現過陸橋,黑人的祖先可以通過陸橋而來,此說也難令人信服。如果確有過陸橋,那末不僅人可以過橋,亞洲大陸上的其他動物亦可以過,為什麼在澳洲大陸沒有歐亞大陸上的胎生哺乳動物,而只有單孔動物和有袋動物呢?為什麼澳洲大陸上沒有亞洲大陸上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僅此一點就可以證明「陸橋說」是一種臆測。

再次,根據近年來有關遠古澳洲黑人的考古資料來推測。考古資料證實澳洲黑人的祖先,約在公元前5500年前就已有帶柄工具;公元前4850年已有線狀雕刻;公元前2820年已使用矛尖工具;公元前1800年已使用薄刃工具;公元前1470年已有專門骨器加工作業。這些資料無可辯駁地證明,澳洲黑人大約在距今七八千年間才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乘船漂洋過海不可能在中石器時代,當然也更不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最多隻能在新石器時代,因此可以斷言,澳洲黑人的祖先大約在八千年前來澳洲大陸的。

三、澳洲大陸黑人的來源與分布

那末,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是怎樣乘船漂流到澳洲大陸上來的呢?對此問題,學者們進行了長時期探討,提出了各種觀點,「漂流說」和「陸橋說」便是其中的著名的兩個觀點。但是我們認為具有極大說服力的是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觀點。他指出,在第四紀晚期,雖然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和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之間不可能有連續不斷的完整陸橋,但是,個別的島群之間有可能存在著狹條陸地(如婆羅洲和菲律之間的巴拉望島)或島嶼環帶(如馬魯古群島),而這些狹條陸地和環帶就有可能聯結成一條通路,但是這條通路間往往有淺水或狹窄的水域相隔。這樣,黑人的祖先可乘船逐段地越過,而動物,那怕是胎生哺乳動物亦難於越過。有的學者還注意到了印度尼西亞從西起越往東,動物愈少,究其原因,動物為隔斷陸路的水域所阻擋。由印尼可聯想澳大利亞根本不存在胎生哺乳動物的原因,同時由此來判斷澳洲黑人的祖先走什麼樣的路來到澳大利亞的。

結論是,澳洲黑人的祖先既走水路又走陸路,在起碼距今八千年前由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來到澳大利亞,主要的路線是東線,即從新幾內亞越過托雷斯海峽而來的,而西線是以帝汶島作為出發地。

澳洲黑人的祖先首先到達澳洲大陸北部沿海地區與西北地區,經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增多,加之從東南亞來的移民又不斷湧入,部落間爭奪漁獵和採集領地日益繁頻與激烈,因而許多黑人部落紛紛南下尋找新領地,這樣在遠古時代的澳洲大陸上開始了歷時近萬年之久的人口大流動,整個澳洲大陸逐步被黑人移民所佔領。北部炎熱而無南部涼爽也是黑人南移的重要因素。

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澳洲黑人向南擴散的三條主要路線:一條從西北沿海地區沿西海岸南下的路線,亦稱西部路線,直達西南地區。第二條路線由北部地區南下,深入大陸腹地,直達南部地區,此即中部路線。第三條路線從東北沿海地區出發,沿東海岸南下,到達東南地區,此亦稱東部路線。每條干線又分成若干支線。在這三條大幹線中,以中部干線最為重要,因為這條干線要經過幾條大河,尤其是墨累河與達令河,氣候和物產條件好,因此在這一地區黑人較多。

澳洲大陸黑人經過以萬年計的繁衍,到1788年,其人口總數達30萬人,500餘部落,分布在大陸的各個地區。按區域劃分,可分成七個部落部區域集團。

第一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墨累河流域的各部落。第二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達令河流域,包括今整個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的南部地區。第三個部落區域集團在今昆士蘭中部和北部。埃爾湖周圍廣大地區,居住的是第四個黑人部落區域集團,但由於這里土地貧瘠,物產貧乏,故人口不像上述三地區那樣多。第五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西部沙漠地區和西南沿海地區,這里土地亦很貧瘠,土著人數亦較好。定居在西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的是第六個區域部落集團;第七個部落區域集團定居在澳洲大陸北部地區,包括今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和約克角半島,這是澳洲黑人祖先最早到達的地區。

四、塔斯馬尼亞黑人的來源

人類學家認為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的黑人和澳洲大陸的黑人不是同一人種。塔斯馬尼亞黑人長著毛茸茸而又捲曲的頭發和稍腫的嘴唇,很像美拉尼西亞人,尤其更像新喀里多尼亞人。我們知道美拉尼西亞人和新喀里多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種人。人類學家告訴我們,無論是非洲的尼格羅種人,或是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都是在潮濕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就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而言,他們是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條件下形成的。學者們據此認定,塔斯馬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人種,其祖先原住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中。這個結論幾乎是公認的。

但是,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是經過什麼樣的路線到達塔斯馬尼亞島的,是有分歧的,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大約在比大陸黑人較早的某個時期由美拉尼西亞乘獨木筏漂流來的,或認為從新喀里多尼亞島來到這里的。途中,他們繞過了澳洲大陸。大部分學者持這種看法。

另一種觀點認為,他們先到達澳洲大陸,然後逐步南下,從大陸的東南端越過巴斯海峽到達島上來。

從各方面的資料判斷,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從美拉尼西亞或新喀里多尼亞到達塔斯馬尼亞的結論是可信的。在塔斯馬尼亞人中保留了不少的同美拉尼西亞相同的文化,例如,睡覺的枕頭用小長凳,使用獨木筏,鑽木取火的方法,等等。

同時直到今天在澳洲大陸上考古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塔斯馬尼亞人的痕跡,更沒有發現他們的同種人,所有這些說明塔斯馬尼亞人到來的路線,不可能是先到大陸然後再南下的。

『捌』 古巴、阿根廷、智利、巴西、烏拉圭、巴拉圭、宏都拉斯、墨西哥等國白人黑人來自哪裡

白人一般都來自歐洲地區,特別是以西班牙,葡萄牙的為多;黑人一般都來自非洲,在19世紀開始拉美的種植園需要大量勞動力,很多黑人被販賣到美國的同時也被賣到拉美。

『玖』 巴西以黑種人為主嗎

不,當地原土著人是印地安人,後來從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法國等國家移民過去,也有從非法販過去黑人,類似於美國,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

『拾』 巴西人是什麼人種

巴西人種分為:混血、白人、黑人。

由於歷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種族構成十分復雜,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按照2010年的數據,巴西人口中47.3%的為白種人,43.1%為混血種人,7.6%為黑人,2.1%為亞洲人,其餘則為印第安人和其他黃種民族。

(10)巴西的最初黑種人來自什麼貿易擴展閱讀

發展過程

巴西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

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

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歐洲或非洲血統。

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混血。

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擁有這個地區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黑白雜色被葡萄牙人認為是平安,並且開始向愛磨雷族人,後來引起了一場災難,他們開始襲擊並摧毀對內部的村莊,1532年,自從SAO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

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移民影響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起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巴西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

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西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四大人種分類

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亞洲人種

亦稱黃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發,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甚發達,膚色中等,主要包括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東南亞人、東部的東亞人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上的印第安人。

非洲人種

亦稱黑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發,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薄,總體膚色較深。

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人,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發,毛發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大洋洲人種

亦稱棕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

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遷徙到了這個區域!而這也為幾百年來的大洋洲人種的來源之謎的爭論劃上了句號。

閱讀全文

與巴西的最初黑種人來自什麼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0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4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2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6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1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6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8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2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4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