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汽車發動機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為汽車的行走提供動力,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環保性。簡單講發動機就是一個能量轉換機構,即將汽油(柴油)的熱能,通過在密封汽缸內燃燒氣體膨脹時,推動活塞作功,轉變為機械能,這是發動機最基本原理。發動機所有結構都是為能量轉換服務的,雖然發動機伴隨著汽車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在設計上、製造上、工藝上還是在性能上、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仍然未變,這是一個富於創造的時代,那些發動機設計者們,不斷地將最新科技與發動機融為一體,把發動機變成一個復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使發動機性能達到近乎完善的程度,各世界著名汽車廠商也將發動機的性能作為競爭亮點,【發動機的歷史】
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源。汽車發動機大多是熱能動力裝置,簡稱熱力機。熱力機是藉助工質的狀態變化將燃料燃燒產生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
往復活塞式四沖程汽油機是德國人奧托(Nicolaus A.Otto)在大氣壓力式發動機基礎上,於1876 年發明並投入使用的。由於採用了進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發動機的熱效率從大氣壓力式發動機的11%提高到14%,而發動機的質量卻降低了70%。
1892 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Rudolf Diesel)發明了壓燃式發動機(即柴油機),實現了內燃機歷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於採用高壓縮比和膨脹比,熱效率比當時其他發動機又提高了1 倍。1956年,德國人汪克爾(F.ankel)發明了轉子式發動機,使發動機轉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1964年,德國NSU公司首次將轉子式發動機安裝在轎車上。
1926 年,瑞士人布希(A.Buchi)提出了廢氣渦輪增壓理論,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能量來驅動壓氣機,給發動機增壓。50 年代後,廢氣渦輪增壓技術開始在車用內燃機上逐漸得到應用,使發動機性能有很大提高,成為內燃機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1967 年德國博世(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汽油噴射系統(ElectronicFuel Injection,EFI),開創了電控技術在汽車發動機上應用的歷史。經過30年的發展,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發動機管理系統(Engine Management System,EMS)已逐漸成為汽車、特別是轎車發動機上的標准配置。由於電控技術的應用,發動機的污染物排放、雜訊和燃油消耗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動力性能,成為內燃機發展史上第四次重大突破。
1971年,第一台熱氣發動機——斯特林機(Strling)的公共汽車已開始運行。197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在市場售出裝有復合渦流控制燃燒的發動機[CVCC(Compound Ve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engine)]的西維克(Civic)牌轎車,打響了稀薄氣體燃燒發動機的第一炮。這種發動機是在普通發動機燃燒室的頂部加上一個槌狀體的副燃燒室,先將這處副燃燒室中較濃的混合氣體點燃,然後其火焰延燃到主燃燒室的稀薄混合氣中,使之全部燃燒做功,廢氣中的CO和HC很少,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
1967年,美國進行了一次氫氣汽車行駛的公開表演,那輛氫氣汽車在80公里時速下,每次充氫10分鍾可運行121公里。該車有19個座位,由美國比林斯公司製造。
1977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第一次國際電動汽車會議。會議期間,展出了各種電動汽車一百多輛。
1978年,日本研究成功復合動力汽車,即內燃機——電力汽車。
1979年8月,巴西製造出以究竟為燃料的汽車——菲亞特147型和帕薩特型轎車,及「小甲蟲」汽車。巴西是現在世界上使用酒精汽車最多的國家。
1980年,人本研製成功液態氫氣車。在後部裝有保持液態氫低溫和一定壓力的特製貯存罐。該車用85公升的液氫,行駛了400公里,時速達135公里。但目前在使用上還有困難,費用也比油高。
1980年,美國試製成功了一種鋅氯電池電動汽車。
1980年,西班牙試研製成功一種太陽能汽車。
1980年,西德漢堡市西北伊策霍的一位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利用電石氣(乙炔氣)作動力的汽車。先將電石變成氣體,然後用這種氣體燃燒推動噴氣式發動機來驅動汽車,其速度和安全性均不亞於汽油車,20公斤電石塊可以使汽車至少行駛300公里。
1980年,美國開始研究「燒鋁」的汽車,這是由加州大學國立羅倫茲研究室的約翰.庫伯和埃爾文.貝倫提出的。他們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電池作為汽車動力;在氫氧化鈉的參與下,使鋁與水和空氣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電流。經實驗證明,電動汽車重量為1300公斤,載上司機和4名乘客,每更換一次鋁板,可行駛約5000公里,以每小時90公里的速度行駛時,每行駛20公里消耗1公斤鋁。而在相同的條件下,1公斤汽油卻只能走14.18公里。
1981年,美國研製出的一種新的節約能源的風能汽車,這輛汽車現在還不能全部使用風能,而是與燃料交替使用。它是在一輛普通的轎車車頂上,裝有一台帶有風動螺旋槳的空氣透平機,用以隨時為車內裝有12V60A電池組充電。汽車行駛時,現以燃料發動,當車速達到每小時55公里時,透平機才開始工作。
1982年,日本東京大學一色尚次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鹽水發動機汽車。該車可乘兩人,其發動機以蒸汽為動力,而蒸汽是通過向硫酸或蘇打等鹽類溶液里加水,發生化學加熱反應,利用釋放出來的化學熱能燒沸鍋爐里的水而產生的。
1983年,世界上第一輛裝備柴油陶瓷發動機的汽車運行試驗成功。所裝發動機是日本京都陶瓷公司研製的,其主要零部件由陶瓷製成,省去了冷卻系統,重量輕,節能效果顯著,在同樣條件下可比常規發動機多走30%的路程。
1984年,前蘇聯研製出一種雙重燃料汽車。當汽車發動時,首先使用汽油,然後專用天然氣。試驗證明,這種車排污少,燃料價格便宜,每輛車每年可節省燃料費500盧布。
1984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阿莫柯比化學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叫杜隆塑料的合成材料,該公司採用這一塑料成功地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塑料汽車發動機,其重量只有84公斤。目前,美國的洛拉T-616GT型汽車用的就是這種全塑發動機。
1984年,澳大利亞工程師沙里許經10年研究,花費了1300萬美元後,研製成功了一種在功率、燃燒效率和降低污染多方面優於四沖程內燃機的OCP發動機。它採用壓縮空氣形成超細油滴和空氣的混合物進入燃燒室,燃燒更為充分,從而改善了總的效果。實驗表明,OCP發動機的功率較等重量的四沖程發動機大二倍,並且除節油25%外,廢棄污染也大大降低。
1985年,澳大利亞一位叫彼蘭丁的發明家,經過多年努力,研製出一種安全可靠、啟動靈活、高速而又不冒煙的蒸汽機汽車。車上的鍋爐採用封閉迴路式,蒸汽不向外排除,而是聚集在散熱器里,然後重新回到下一個工作循環去。這種車時速可達130公里,是防止環境污染的一種理想車型。
1986年,日本的三洋電氣公司研製成功首輛由太陽能電池帶動的汽車,這是全世界第一輛太陽能運輸車。該車有3個小輪子,全長2.1米,寬0.9米,凈載重量為110公斤,時速可達24公里。
1994年,澳大利亞研製出用柴油機改裝的燃燒椰子油的汽車。試驗表明,12個椰子榨出的椰子油可達1升。
1994年,英國的戴維.伯恩發明了另一種風力汽車,並已投入批量生產。這種被稱為風力汽車的新設計構思很巧妙。其驅動裝置是兩個電動馬達,分別安裝在兩個前輪上。底盤上裝有一個「風圓錐」,看上去活像個巨大的蛋卷冰淇淋。在普通汽車安裝散熱護柵處則裝著一根進風管,直徑為1.37米,長度與車身相等,並與「風圓錐」連接。當汽車行駛時,空氣通過進風管進入「風圓錐」連接。當汽車行駛時,空氣通過進風管進入「風圓錐」,驅動安裝在哪裡的扇形渦輪機,接著再通過內置式發動機講風能轉化為電能,貯存在蓄電池中,用來驅動位於前輪的兩個馬達,使汽車得以行駛。
[編輯本段]【發動機的分類】
按活塞運動方式分類:活塞式內燃機可分為往復活塞式和旋轉活塞式兩種。前者活塞在汽缸內作往復直線運動,後者活塞在汽缸內作旋轉運動。
按照進氣系統分類:內燃機按照進氣系統是否採用增壓方式可以分為自然吸氣(非增壓)式發動機和強制進氣(增壓式)發動機。若進氣是在接近大氣狀態下進行的,則為非增壓內燃機或自然吸氣式內燃機;若利用增壓器將進氣壓力增高,進氣密度增大,則為增壓內燃機。增壓可以提高內燃機功率。
按照氣缸排列方式分類:內燃機按照氣缸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為單列式、雙列式和三列式。單列式發動機的各個氣缸排成一列,一般是垂直布置的,但為了降低高度,有時也把氣缸布置成傾斜的甚至水平的。雙列式發動機把氣缸排成兩列,兩列之間的夾角<180°(一般為90°)稱為V型發動機,若兩列之間的夾角=180°稱為對置式發動機。三列式把氣缸排成三列,成為W型發動機。
按照氣缸數目分類:內燃機按照氣缸數目不同可以分為單缸發動機和多缸發動機。僅有一個氣缸的發動機稱為單缸發動機;有兩個以上氣缸的發動機稱為多缸發動機。如雙缸、三缸、四缸、五缸、六缸、八缸、十二缸、十六缸等都是多缸發動機。現代車用發動機多採用四缸、六缸、八缸發動機。
按照冷卻方式分類:內燃機按照冷卻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水冷發動機和風冷發動機。水冷發動機是利用在氣缸體和氣缸蓋冷卻水套中進行循環的冷卻液作為冷卻介質進行冷卻的;而風冷發動機是利用流動於氣缸體與氣缸蓋外表面散熱片之間的空氣作為冷卻介質進行冷卻的。水冷發動機冷卻均勻,工作可靠,冷卻效果好,被廣泛地應用於現代車用發動機。
按照行程分類:內燃機按照完成一個工作循環所需的行程數可分為四行程內燃機和二行程內燃機。把曲軸轉兩圈(720°),活塞在氣缸內上下往復運動四個行程,完成一個工作循環的內燃機稱為四行程內燃機;而把曲軸轉一圈(360°),活塞在氣缸內上下往復運動兩個行程,完成一個工作循環的內燃機稱為二行程內燃機。汽車發動機廣泛使用四行程內燃機。
按照所用燃料分類:內燃機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使用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稱為汽油機;使用柴油機為燃料的內燃機稱為柴油機。汽油機與柴油機比較各有特點;汽油機轉速高,質量小,噪音小,起動容易,製造成本低;柴油機壓縮比大,熱效率高,經濟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機好。
[編輯本段]【發動機的原理】
往復活塞式內燃機所用的燃料主要是汽油(gasoline)或柴油(diesel)。由於汽油和柴油具有不同的性質,因而在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和結構上有差異。
一. 四沖程汽油機工作原理
汽油機是將空氣與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氣,在進氣行程被吸入汽缸,混合氣經壓縮點火燃燒而產生熱能,高溫高壓的氣體作用於活塞頂部,推動活塞作往復直線運動,通過連桿、曲軸飛輪機構對外輸出機械能。四沖程汽油機在進氣行程、壓縮行程、做功行程和排氣行程內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1) 進氣行程(intake stroke)
活塞在曲軸的帶動下由上止點移至下止點。此時進氣門開啟,排氣門關閉,曲軸轉動180°。在活塞移動過程中,汽缸容積逐漸增大,汽缸內氣體壓力從pr逐漸降低到pa,汽缸內形成一定的真空度,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通過進氣門被吸入汽缸,並在汽缸內進一步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氣。由於進氣系統存在阻力,進氣終點 (圖中a 點)汽缸內氣體壓力小於大氣壓力0 p ,即pa= (0.80~0.90) 0 p 。進入汽缸內的可燃混合氣的溫度,由於進氣管、汽缸壁、活塞頂、氣門和燃燒室壁等高溫零件的加熱以及與殘余廢氣的混合而升高到340~400K。
(2) 壓縮行程(compression stroke)
壓縮行程時,進、排氣門同時關閉。活塞從下止點向上止點運動,曲軸轉動180°。活塞上移時,工作容積逐漸縮小,缸內混合氣受壓縮後壓力和溫度不斷升高,到達壓縮終點時,其壓力pc可達800~2 000kPa,溫度達600~750K。在示功圖上,壓縮行程為曲線a~c。
(3) 做功行程(power stroke)
當活塞接近上止點時,由火花塞點燃可燃混合氣,混合氣燃燒釋放出大量的熱能,使汽缸內氣體的壓力和溫度迅速提高。燃燒最高壓力pZ達3 000~6 000kPa,溫度TZ達2 200~2 800K。高溫高壓的燃氣推動活塞從上止點向下止點運動,並通過曲柄連桿機構對外輸出機械能。隨著活塞下移,汽缸容積增加,氣體壓力和溫度逐漸下降,到達 b 點時,其壓力降至300~500kPa,溫度降至1 200~1 500K。在做功行程,進氣門、排氣門均關閉,曲軸轉動180°。在示功圖上,做功行程為曲線c-Z-b。
(4) 排氣行程(exhaust stroke)
排氣行程時,排氣門開啟,進氣門仍然關閉,活塞從下止點向上止點運動,曲軸轉動180°。排氣門開啟時,燃燒後的廢氣一方面在汽缸內外壓差作用下向缸外排出,另一方面通過活塞的排擠作用向缸外排氣。由於排氣系統的阻力作用,排氣終點r 點的壓力稍高於大氣壓力,即pr=(1.05~1.20)p0。排氣終點溫度Tr=900~1100K。活塞運動到上止點時,燃燒室中仍留有一定容積的廢氣無法排出,這部分廢氣叫殘余廢氣。
二. 四沖程柴油機工作原理
四沖程柴油機和汽油機一樣,每個工作循環也是由進氣行程、壓縮行程、做功行程和排氣行程組成。由於柴油機以柴油作燃料,與汽油相比,柴油自燃溫度低、黏度大不易蒸發,因而柴油機採用壓縮終點自燃著火,其工作過程及系統結構與汽油機有所不同.
(1) 進氣行程
進入汽缸的工質是純空氣。由於柴油機進氣系統阻力較小,進氣終點壓力pa= (0.85~0.95)p0,比汽油機高。進氣終點溫度Ta=300~340K,比汽油機低。
(2) 壓縮行程
由於壓縮的工質是純空氣,因此柴油機的壓縮比比汽油機高(一般為ε=16~22)。壓縮終點的壓力為3 000~5 000kPa,壓縮終點的溫度為750~1 000K,大大超過柴油的自燃溫度(約520K)。
(3) 做功行程
當壓縮行程接近終了時,在高壓油泵作用下,將柴油以10MPa左右的高壓通過噴油器噴入汽缸燃燒室中,在很短的時間內與空氣混合後立即自行發火燃燒。汽缸內氣體的壓力急速上升,最高達5 000~9 000kPa,最高溫度達1 800~2 000K。由於柴油機是靠壓縮自行著火燃燒,故稱柴油機為壓燃式發動機。
(4) 排氣行程
柴油機的排氣與汽油機基本相同,只是排氣溫度比汽油機低。一般Tr=700~900K。對於單缸發動機來說,其轉速不均勻,發動機工作不平穩,振動大。這是因為四個行程中只有一個行程是做功的,其他三個行程是消耗動力為做功做准備的行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飛輪必須具有足夠大的轉動慣量,這樣又會導致整個發動機質量和尺寸增加。採用多缸發動機可以彌補上述不足。現代汽車用多採用四缸、六缸和八缸發動機。
[編輯本段]【發動機的指標】
發動機的性能指標用來表徵發動機的性能特點,並作為評價各類發動機性能優劣的依據。發動機的性能指標主要有:動力性指標、經濟性指標、環境指標、可靠性指標和耐久性指標。
1. 動力性指標
動力性指標是表徵發動機做功能力大小的指標,一般用發動機的有效轉矩、有效功率、發動機轉速等作為評價指標。
(1) 有效轉矩
發動機對外輸出的轉矩稱為有效轉矩,
(2) 有效功率
發動機在單位時間對外輸出的有效功稱為有效功率,
(3) 發動機轉速
發動機曲軸每分鍾的回轉數稱為發動機轉速,
2. 經濟性指標
發動機經濟性指標一般用有效燃油消耗率表示。發動機每輸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以g為單位)稱為有效燃油消耗率.
3. 環境指標
環境指標主要指發動機排氣品質和雜訊水平。由於它關繫到人類的健康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各國政府都制定出嚴格的控製法規,以期削減發動機排氣和雜訊對環境的污染。當前,排放指標和雜訊水平已成為發動機的重要性能指標。
排放指標主要是指從發動機油箱、曲軸箱排出的氣體和從汽缸排出的廢氣中所含的有害排放物的量。對汽油機來說主要是廢氣中的一氧化碳(CO)和碳氫化合物(HC)含量;對柴油機來說主要是廢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和顆粒(PM)含量。
雜訊是指對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及對學習、工作和休息等正常活動發生干擾的聲音。由於汽車是城市中的主要雜訊源之一,而發動機又是汽車的主要雜訊源,因此控制發動機的雜訊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我國的雜訊標准(GB/T 18697—2002)中規定,轎車的雜訊不得大於79dB(A)。
4. 可靠性指標和耐久性指標
可靠性指標是表徵發動機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正常持續工作能力的指標。可靠性有多種評價方法,如首次故障行駛里程、平均故障間隔里程等。耐久性指標是指發動機主要零件磨損到不能繼續正常工作的極限時間。
5. 發動機速度特性
汽車發動機的工況能在很廣泛的范圍內變化。當發動機的工況(即功率和轉速)發生變化時,其性能(包括動力性、經濟性、排放性和雜訊等)也隨之改變。發動機性能指標隨調整狀況及運行工況而變化的關系稱為發動機特性。
[編輯本段]【發動機的組成】
汽油機由兩大機構和五大系統組成,即由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潤滑系、冷卻系、點火系和起動系組成;柴油機由以上兩大機構和四大系統組成,即由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潤滑系、冷卻系和起動系組成,柴油機是壓燃的,不需要點火系。
1、曲柄連桿機構
組成:由汽缸體、汽缸蓋、活塞、連桿曲軸和飛輪等機件組成。
功能: 曲柄連桿機構是發動機實現工作循環,完成能量轉換的主要運動零件。它由機體組、活塞連桿組和曲軸飛輪組等組成。在作功行程中,活塞承受燃氣壓力在氣缸內作直線運動,通過連桿轉換成曲軸的旋轉運動,並從曲軸對外輸出動力。而在進氣、壓縮和排氣行程中,飛輪釋放能量又把曲軸的旋轉運動轉化成活塞的直線運動。
2、配氣機構
組成:由氣門、氣門彈簧、凸輪軸、挺桿、凸輪軸傳動機構等組件等組成。
功能:配氣機構的功用是根據發動機的工作順序和工作過程,定時開啟和關閉進氣門和排氣門,使可燃混合氣或空氣進入氣缸,並使廢氣從氣缸內排出,實現換氣過程
3、燃料供給系統
組成:化油器式由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濾清器等組成。電控燃油噴射式由空氣供給系統、燃油供給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組成。
功能: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的功用是根據發動機的要求,配製出一定數量和濃度的混合氣,供入氣缸,並將燃燒後的廢氣從氣缸內排出到大氣中去;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的功用是把柴油和空氣分別供入氣缸,在燃燒室內形成混合氣並燃燒,最後將燃燒後的廢氣排出。
4、點火系統
組成:傳統式由蓄電池、發電機、點火線圈、斷電器、火花塞等組成。普通式和傳統式點火系統類似,只是用電子元件取代了斷電器。電子點火式全部是全電子點火系統,完全取消了機械裝置,由電子系統控制點火時刻,包括蓄電池、發電機、點火線圈、火花塞和電子控制系統等。
功能:在汽油機中,氣缸內的可燃混合氣是靠電火花點燃的,為此在汽油機的氣缸蓋上裝有火花塞,火花塞頭部伸入燃燒室內。能夠按時在火花塞電極間產生電火花的全部設備稱為點火系。
5、冷卻系統
組成:水冷式由水套、水泵、散熱器、風扇、節溫器等組成。風冷式由風扇和散熱片等組成。
功能:冷卻系的功用是將受熱零件吸收的部分熱量及時散發出去,保證發動機在最適宜的溫度狀態下工作。
6、潤滑系統
組成:由機油泵、集濾器、限壓閥、油道、機油濾清器等組成。
功能:潤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對運動的零件表面輸送定量的清潔潤滑油,以實現液體摩擦,減小摩擦阻力,減輕機件的磨損。並對零件表面進行清洗和冷卻。
7、起動系統
組成:由起動機及其附屬裝置組成。
功能:要使發動機由靜止狀態過渡到工作狀態,必須先用外力轉動發動機的曲軸,使活塞作往復運動,氣缸內的可燃混合氣燃燒膨脹作功,推動活塞向下運動使曲軸旋轉。發動機才能自行運轉,工作循環才能自動進行。因此,曲軸在外力作用下開始轉動到發動機開始自動地怠速運轉的全過程,稱為發動機的起動。完成起動過程所需的裝置,稱為發動機的起動系。
下面以單缸發動機為例,介紹發動機的基本結構,它由汽缸10、活塞8、連桿7、曲軸3、汽缸蓋11、機體、凸輪軸16、進氣門25、排氣門15、氣門彈簧、曲軸齒形帶輪等組成。往復活塞式內燃機的工作腔稱作汽缸,汽缸內表面為圓柱形。在汽缸內作往復運動的活塞通過活塞銷與連桿的一端鉸接,連桿的另一端則與曲軸相連,構成曲柄連桿機構。活塞在汽缸內作往復運動時,連桿推動曲軸旋轉,或者相反。同時,汽缸的容積在不斷的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如此循環不已。汽缸的頂端用汽缸蓋封閉。汽缸蓋上裝有進氣門和排氣門。通過進、排氣門的開閉實現向汽缸內充氣和向汽缸外排氣。進、排氣門的開閉由凸輪軸驅動。凸輪軸由曲軸通過齒形帶或齒輪驅動。構成汽缸的零件稱作汽缸體,曲軸在曲軸箱內轉動。
1—油底殼 2—機油 3—曲軸 4—曲軸同步帶輪 5—同步帶 6—曲軸箱 7—連桿 8—活塞 9—水套 10—汽缸 11—汽缸蓋
12—排氣管 13—凸輪軸同步帶輪 14—搖臂 15—排氣門 16—凸輪軸 17—高壓線 18—分電器 19—空氣濾清器
20—化油器 21—進氣管 22—點火開關 23—點火線圈 24—火花塞 25—進氣門 26—蓄電池 27—飛輪 28—啟動機
[編輯本段]【發動機的保養】
1.使用適當質量等級的潤滑油
對汽油發動機應根據進排氣系統的附加裝置和使用條件選用SD--SF級汽油機油;柴油發動機則要根據機械負荷選用CB--CD級柴油機油,選用標准以不低於生產廠家規定要求為准。
2.定期更換機油及濾芯
任何質量等級的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油質都會發生變化。到一定里程之後,性能惡化,會給發動機帶來種種問題。為了避免故障的發生,應結合使用條件定期換油,並使油量適中(一般以機油標尺上限為好)。機油從濾清器的細孔通過時把油中的固體顆粒和粘稠物積存在濾清器中。如濾清器堵塞,機油不能通過濾芯時,會脹破濾芯或打開安全閥,從旁通閥通過,仍把臟物帶回潤滑部位,促使發動機磨損,內部的污染加劇。
3.保持曲軸箱通風良好
現在大部分汽油機都裝有PCV閥(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促使發動機換氣,但竄氣中的污染物「會沉積在PCV閥的周圍,可能使閥堵塞。如果PCV閥堵塞則污染氣體逆向流人空氣濾清器,污染濾芯,使過濾能力降低,吸入的混合氣過臟,更加造成曲軸箱的污染,導致燃料消耗增大,發動機磨損加大,甚至損壞發動機。因此,須定期保養PCV,清除PCV閥周圍的污染物。
4.定期清洗曲軸箱
發動機在運轉過程中,燃燒室內的高壓未燃燒氣體、酸、水份、硫和氮的氧化物經過活塞環與缸壁之間的間隙進入曲軸箱中,與零件磨損產生的金屬粉末混在一起,形成油泥。量少時在油中懸浮,量大時從油中析出,堵塞濾清器和油孔,造成發動機潤滑困難,引起磨損。此外,機油在高溫時氧化會生成漆膜和積碳粘結在活塞上,使發動機油耗增大、功率下降,嚴重時使活塞環卡死而拉缸。因此,定期使用BGl05(潤滑系統高效快速清洗劑)清洗曲軸箱,保持發動機內部的清潔。
5.定期清洗燃油系統
燃油在通過油路供往燃燒室燃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形成膠質和積碳,在油道、化油器、噴油嘴和燃燒室中沉積下來,干擾燃油流動,破壞正常空燃比,使燃油霧化不良,造成發動機喘抖、爆振、怠速不穩、加速不良等性能問題。使用BG208(燃油系統強力高效清洗劑)清洗燃油系統,並定期使用BG202控制積碳的生成,能夠始終使發動機保持最佳狀態。
6.定期保養水箱
發動機水箱生銹、結垢是最常見的問題。銹跡和水垢會限製冷卻液在冷卻系統中的流動,降低散熱作用,導致發動機過熱,甚至造成發動機損壞。冷卻液氧化還會形成酸性物質,腐蝕水箱的金屬部件,造成水箱破損、滲漏。定期使用BG540(水箱強力高效清洗劑)清洗水箱,除去其中的銹跡和水垢,不但能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而且延長水箱和發動機的整體壽命。
[編輯本段]我國汽車發動機行業發展概況
2005年全年我國共生產汽車發動機4,710,661台,比上年增長8.65%;全年共銷售汽車發動機4,725,043台,同比增加8.99%;全年產銷率為100.31%,銷量略大於產量,庫存有所減少。其中汽油機2005年年產量為3,433,652台,同比增加13.59%;年銷量為3,449,673台,同比增加13.85%。柴油機2005年年產量為1,274,056台,同比減少2.94%;年銷量為1,272,536台,同比減少2.51%。2006年,國內汽車發動機總計生產318.96萬台,比2005年同期增長34.76%;總計銷售318.67萬台,同比增長34.72%。2007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的汽車起動機產銷量均突破1600萬台,發電機產銷量突破1000萬台,行業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利潤近10億元。預計到2010年國內轎車市場將達到500萬輛,微型客車將保持在90萬輛左右。因此汽油發動機市場增長空間巨大。
❷ 巴西為什麼發展以乙醇為燃料的汽車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油田早晚有一天是會被采空的,人類需要尋找新的燃料,乙醇作為燃料發動機器可以是一條出路,但是由於乙醇燃燒產生的能量少,所以作為發動機燃料動力弱、不禁燒。類似於乙醇的新能源還包括天燃氣汽車,同樣因為動力弱、且具有易爆炸的安全隱患,在幾個城市計程車目前還被應用。目前,最適合作為新能源的就是電動車,電動車環保、動力強,所以國家大力發展電動車。不過電動車也有其弱點:充電時間長,普通充電需要12個小時以上才能充滿;就算是採用快充也需要2個小時。而且續航里程較短,目前國際最先進的電動車廠商特斯拉,最長續航里程也才達到480公里。
人類在新能源的探索發現上面的路程還需要很長,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杜絕資源浪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做的。
❸ 巴西汽車喝酒的原因
巴西甘蔗產量大,利用甘蔗製造酒精,緩解了能源礦產短缺的問題.
乙醇俗稱酒精,可以當作汽車原料
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現代生物能源乙醇。1902 年,Deutz可燃氣發動機工廠特意將1/3的重型機車利用純乙醇作為燃料,隨後的1925 年至1945年間,乙醇被加入到汽油里作為抗爆劑。可以說安全、清潔是乙醇的主要優勢。
第一代生物能源正是乙醇(俗稱「汽車酒精」)。這類乙醇使用糧食或者甘蔗作為原料,通過澱粉或者蔗糖發酵得到的,而微生物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物乙醇發酵是目前最大規模的微生物發酵過程。
乙醇可以調入汽油作為車用燃料。美國銷售乙醇汽油已有20年歷史,我國高粱乙醇在汽油中佔10%。
乙醇汽油也被稱為「E型汽油」,我國使用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與10%的燃料乙醇調和而成。它可以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❹ 巴西為什麼發展乙醇汽車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就是用酒精作燃料的汽車,巴西發展乙醇汽車主要是因為環保原因,減少污染.
8月份,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了題為《巴西的能源獨立之路》。文章指出,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高漲,世界能源形勢令人擔憂,但巴西是個例外。2006年是巴西能源供需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將首次實現能源平衡。與此同時,甘蔗生產的乙醇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到今年底,巴西靈活燃料車(使用乙醇或汽油)銷售市場份額將達到100%,逐步淘汰汽油車。
巴西是個擁有1.85億人口的國家,全國的加油站可供選擇乙醇、汽油或優質汽油。
各種汽油都是至少含20%乙醇的混合型汽油。純乙醇每升53美分,而汽油每升99美分左右。在巴西,之所以買汽油,是因為買不到其它燃料,汽油始終是最不經濟的選擇。
今年,自布希總統強調乙醇作為一種可能解決美國依賴石油的辦法以來,巴西已成為美國議員和風險投資家所尋找的目標。劍橋能源分析師說,乙醇並非是巴西新發現的能源自給的唯一選擇,但它代替了巴西全國汽油消費量的40%。
巴西的能源發展,誕生於巴西獨特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之中,經歷了長達30年的漫長過程。分析家認為,它可為美國剛剛起步的乙醇計劃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並有可能推動其成為世界乙醇生產第一的國家。
一、巴西發展乙醇經歷了曲折的歷程
1975年,巴西實施全國乙醇計劃,當時燃料供應約90%依靠外國石油。政府為甘蔗種植提供補貼,在人口1500人以上的城鎮強制執行加油站安裝乙醇加油泵。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巴西銷售的車輛幾乎都使用乙醇燃料。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油價格大跌,乙醇生產提供的補貼被取消。甘蔗從生產乙醇轉產為生產食用糖,結果導致加油站乙醇供應短缺。而只生產乙醇燃料車的汽車工業隨之也幾乎完全停產。乙醇燃料車的銷售從90%以上,一下子降到不足1%。
在此期間,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由甘蔗工業出資贊助成立的聖保羅甘蔗技術研究中心,仍在努力提高乙醇生產效率,研究從各種甘蔗的基因結構到工業提煉所有環節的先進技術。到21世紀初,隨著石油價格開始穩步上升,乙醇生產成本已從每升60美分降至約20美分,具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力。
聖保羅甘蔗技術研究中心認為,實行保護政策的農業,並不一定是高效的。如果把資金投入到技術的研究開發,可以提高行業的經濟效益,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研究中心認為,美國發展乙醇燃料採取政府補貼政策或許會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巴西的乙醇發展過程驗證了這一事實。
隨著乙醇生產經濟性的提高和國際油價上漲,巴西乙醇產業發展愈來愈經濟化了。大眾汽車公司向巴西市場推出了第一款靈活燃料車,而通用和福特公司等也隨之效仿。大眾公司認為,如何以最佳方式實現車用燃料的過渡,任何國家都是難以決策的。靈活燃料只是多種可供選擇的辦法之一,由於市場供應燃料的營銷模式與原先一樣,因此實施起來很簡單。如果供應有問題,只要從一種燃料換成另一種就行了。在巴西,向新型燃料車過渡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二、巴西發展乙醇面臨的挑戰
由於車用乙醇的迅速增長,巴西現有資源已經捉襟見肘,而這種緊張局面突出了汽車消費的挑戰——對環境構成的威脅。
今年由於擔心供應短缺,巴西農業部將所有汽油中的乙醇含量從規定的佔25%降至20%。而有證據表明,乙醇的需求仍可能超過供應。為了彌補乙醇供應短缺,巴西約40-50%新的乙醇生產廠將在2007年投產,這需要有更多的土地被用於種植甘蔗,將進一步加劇已經引起分歧的土地保護問題。
最近,美國的研究表明:用美國全部穀物作物生產乙醇,只能提供替代美國約12%汽油需求。目前,盡管美國從巴西進口的乙醇占總需求量的5%,但每加侖徵收54美分的關稅,限制了從巴西大規模進口乙醇。目前,巴西不具備向國際市場大量供應乙醇的條件。
許多專家一致認為,乙醇的未來既不取決於甘蔗,也不取決於穀物,而是取決於技術創新生產纖維素乙醇,即從生物質中提取的生物燃料。美國能源部宣布,將安排2.5億美元用於研究開發纖維素乙醇技術。許多人相信,纖維素乙醇將作為未來燃料的最佳選擇為人們所接受。
❺ 汽車工業的巴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使巴西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轉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成為戰後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工業化進程中,巴西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經過短短 20 年的發展,巴西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 1978 年,巴西汽車年產量突破 100 萬輛大關.
在汽車工業起步之前,巴西只能利用進口零部件裝配小型載重汽車、推土機和拖拉機.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以及跨國汽車公司的參與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成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 「 火車頭 」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政府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力度與方式
(1) 推行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是在庫比契克執政時期 (1956--1961) 制定的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實行的。這一政策旨在通過對各部門和各行業的比較研究,找出對整個經濟具有刺激和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並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這些產業,所謂 「 增長點 」 就是指這些主導產業部門。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巴西政府把汽車工業確定為經濟的 「 增長點 」 ,將汽車工業作為具有推動力的主導產業加以重點發展。 1956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一項汽車工業發展計劃,並成立了 「 促進汽車工業特別委員會 」 ,確定發展汽車工業的方針是進口替代,並以此帶動本國發動機等機械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50 年代中期,庫比契克政府實行大量引進外資的政策,除放寬外資在企業中的股權比重外,還通過免稅等措施鼓勵外資轉入製造業,豁免外資企業的進口稅,免徵外資在巴西新建企業第一年的銷售稅,並為外資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等。在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以發展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還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鼓勵外國汽車公司用進口設備作為投資,並在外匯方面予以優待;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的兌換率;通過逐步限制部件的進口,保證參加投資的公司不會受到後來競爭者的影響;外國汽車公司享有 100 %的股權。
在上述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到巴西投資設廠。 20 世紀 50 年代末,福特、通用、大眾、賓士等汽車公司在巴西設立子公司,奠定了巴西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 1957 年,巴西已生產汽車 3 . 1 萬輛,到 1960 年產量升至 13 . 3 萬輛。
20世紀90 年代,巴西繼續奉行引進外資的政策,外資紛至沓來。福特、通用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加大了,在巴西的投資力度,賓士公司也將巴西作為卡車和公共汽車的定點產地。本田、豐田、戴姆勒一克萊斯勒、雷諾、 PSA 等汽車巨頭都相繼在巴西投資生產汽車。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長期以來,巴西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突破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 「 瓶頸 」 ,為經濟的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二戰後,巴西的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全國的公路不足 1000 千米 。巴西在 1948 ~ 1955 年和 1956--1961 年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均將交通運輸業列為發展的重點,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自 60 年代起,巴西出現了所謂的 「 公路熱 」1960--1977 年,公路里程總長從 48 萬千米增加到 150 萬千米。 1976 年,巴西全國約 75 %的客貨運輸由公路承運。到 1992 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 166 萬千米,其中干線公路11 . 5 方千米,其他等級公路 154 . 5 萬千米 ,每輛汽車平均佔有公路 123 米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巴西汽車工業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嚴格保護國內汽車市場
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巴西政府長期採取高關稅政策以阻止汽車的進口。此外,巴西還利用進口配額甚至頒布法令禁止進口等措施限制外國汽車進入巴西市場。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高昂的進口關稅保護了巴西汽車市場,為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1976 年,巴西進一步強化進口替代政策,繼續實行 40 年代末實行的 「 同類產品法 」 ,並採取限制進口措施。 1980 年,巴西政府頒布進口管制條例,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度,工業品的進口稅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巴西對國內已能基本滿足需求的耐用消費品 ( 如汽車及其零部件 ) 成倍提高進口關稅,或明令禁止進口。直到 1990 年 3 月科洛爾政府執行 「 開放經濟世界 」 的政策後,巴西對汽車進口的禁令才解除。
巴西對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從 1991 年的 60 %逐步下調到 1994 年的 20 %,致使 1991--1995 年間巴西每年進口汽車的數量從 2 萬輛驟增至 30 萬輛,年均增長率為 96 . 8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在 1995 年 2 月重新提高了關稅稅率,先由 20 %升至 32 %,兩個月後又提高到 70 %,從而遏制了汽車進口的增加, 1996 年進口轎車的數量僅為 15 . 7 萬輛,較 1995 年減少了將近一半。
積極推動汽車的國產化
巴西政府早在 1956 年就作出規定:在 3 年內,每輛汽車 90 % --95 %的部件要在巴西製造。 50 年代後期,在鼓勵外國汽車公司到巴西投資的同時,巴西政府要求外國汽車公司提出投資計劃 ( 計劃中必須列入採用當地生產的部件裝配汽車的比重逐步增大的內容即由最初占 45 %逐漸增加到占 95 %左右 ) ;巴西政府在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兌換率的同時,要求隨當地生產的汽車部件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對汽車部件的進口。
各大汽車生產廠家對國產化都很重視。早在 1957 年,產量最大的巴西大眾汽車公司所生產的大眾輕型運輸車的國產化率就已達到 50 %; 1961 年年底,大眾輕型運輸車和大眾甲殼蟲汽車的國產化率均達到 95 %。 1962 年,巴西所生產汽車 90 %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從表 l 可以看出,大眾汽車的國產化率提高很快。 七八十年代引導發展酒精汽車
由於巴西嚴重依賴石油進口,因此, 70 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對巴西經濟的影響很大。 1975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使用酒精的計劃,旨在從甘蔗中提煉酒精,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80 年代,為普及酒精汽車,巴西政府對酒精汽車的銷售採取了一些鼓勵措施:降低工業產品稅,調低酒精汽車的價格,對酒精出租汽車免徵銷售稅。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酒精汽車的銷售。 1980—1985 年間,酒精轎車佔新發照轎車的比重從 35 %提高到 96 %。
80 年代末以來,汽油和酒精的價格差逐漸縮小,使巴西新發照汽車出現了明顯的結構變化,酒精汽車所佔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5--1989 年間,酒精轎車的比重從 96 %下降到 61 %。到 90 年代後期,酒精汽車所佔的比重已很小。
對汽車車型生產的引導
20世紀70 年代初,為鼓勵載重汽車和公共汽車的生產,巴西政府頒布法令,將這兩種汽車的工業產品稅分別由 10 %和 12 %減為 5 %,同時給予那些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必備零部件以進口豁免權。在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巴西汽車廠商增加了這兩種汽車車型的生產。同時,為適應石油危機的新形勢,巴西增加了耗油量小的小型客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耗油量大的大型車輛的生產,並研製以混合燃料和酒精為動力的中小型汽車。
巴西汽車工業以生產轎車為主,而轎車又以價格便宜、經濟實用的普及型車為主,其產量占轎車總產量的 50 %以上。在形成這一格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在轎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汽車生產廠商曾一度立足於國際市場;以 CKD 方式引進高檔轎車部件組裝出口,並加強零部件的國產化。到 1965 年,雖然轎車的國產化率已高達 95 %,但由於缺乏國際競爭力,巴西產轎車仍無法進入國際市場.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車型過於陳舊,二是國產化後質量欠佳而成本高昂。由於價格偏高,巴西國內市場也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於 1967 年制定了鼓勵使用經濟普及型轎車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汽車生產廠商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使他們轉而以開拓巴西國內市場為主,重點生產經濟普及型轎車。僅用 15 年時間,巴西每千人擁有的轎車就由 1965 年的 14 輛增至 1980 年的 77 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節能和環保浪潮的推動下,小型轎車成為國際汽車市場備受人們青睞的車型。巴西政府運用稅收政策鼓勵人們購買低價位小型轎車,從而刺激了小型轎車的生產。如從 1993 年 4 月起,政府降低 「 普及型汽車 」 即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轎車的稅收,使轎車售價中稅收所佔的比重從 1991 年的 35 . 6 %降為 1993 年的 17 %。政府的稅收政策大大刺激了民眾對小型車的需求。對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汽車的需求量從 1992 年的 9 . 3 萬輛增至 1997 年的 87 . 2 萬輛,明顯高於汽車總需求的增幅,這類汽車占國產汽車總銷售額的比重從 1992 年的 16 %提高到 1998 年的 73 %。
積極促進汽車出口
大力發展對外經貿關系是巴西 60 年代經濟戰略調整的中心.巴西政府把增加出口和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作為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和全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戰略措施,為擴大汽車等產品的出口,巴西政府除採用通常的財政刺激手段 ( 如減免稅收,提供優惠貸款,出口,補貼以及簡化出口手續 ) 外,還採取了本國貨幣不定期的貶值、完善對外貿易基礎設施等舉措。巴西政府對增加汽車出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76 年,為促進各類汽車的大量出口,巴西汽車工業第 10 次展銷會在聖保羅城舉行。 1977 年,巴西全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成立了一個負責汽車配件出口的對外貿易局,加強未組裝的成套汽車配件的出口業務,以利於本國中、小汽車配件廠的生產發展。
為擴大出口,巴西政府還制定了 Befiex 計劃,規定汽車工業可以用不超過 1 / 3 的出口收入免稅進口物品,並提供利率優惠的出口貸款。 1973—1979 年間,巴西汽車的出口總值為 10 億美元。 90 年代,巴西政府還規定,出口汽車和零部件的企業可以以優惠的稅率進口汽車,從而刺激了汽車的出口。 1997 年巴西汽車出口量達 41 . 7 萬輛,創造了新記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一直積極進行政策引導,使汽車工業形成了獨特的政府推動型發展模式。巴西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很差,在發展過程中政府也沒有投入多少資金,但藉助跨國汽車公司的力量,巴西很快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巴西生產的汽車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到全球 60 多個國家。汽車出口為巴西掙得了大量外匯。汽車工業發展成為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並增加了就業與稅收。從這些方面看,巴西政府所發揮的作用是較為成功的。
但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巴西政府 90 年代之前,巴西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汽車市場,阻止汽車進口。巴西甚至頒布了禁止汽車進口的法令。在政府的保護之下,巴西汽車工業得以起步並迅速發展。政府的市場保護舉措無疑對巴西汽車工業的初期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這也是後起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一條重要經驗。但是,嚴格的國內市場保護也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造成巴西汽車工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源。第一,它導致國內汽車市場價格過高狀況的出現。巴西的汽車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國內市場保護措施可以在高價格的情況下保證汽車生產廠商有利可圖。結果, 90 年代巴西取消汽車進口禁令、降低關稅後,外國汽車大舉進入巴西市場,汽車進口額大幅飆升。巴西政府被迫重新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以阻止汽車的進口。第二,在嚴格的市場保護下,陳舊的汽車車型也能銷售出去,因此,汽車生產廠商不想耗巨資研製或引進最新的車型,這樣就影響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也不利於提高研究與開發能力。第三,巴西政府限制進口汽車零部件,使各汽車生產廠商無法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因此,巴西產汽車的質量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
進行市場保護是巴西汽車工業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面對國際汽車業開展並購重組和進行戰略合作的大潮,巴西汽車工業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❻ 巴西汽車喝酒在上路的原因
巴西汽車「喝酒」的原因:
1、解決巴西能源短缺問題;
2、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製造酒精;
3、大力發展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
巴西汽車工業一開始就呈全面開放形態,1919年,美國福特公司就已經在巴西設廠裝配福特汽車,1925年美國通用進入巴西,1926年美國萬國收割機公司進入巴西,1928年義大利菲亞特進入巴西。
1953年以前,巴西每年進口汽車10萬輛,為外匯收支平衡帶來沉重負擔,巴西政府曾經被迫限制汽車進口,但汽車的消費需求迫使巴西政府另覓出路。
1956年,在1953年限制整車進口的前提下,允許進口國內無法生產的零部件,允許CKD模式進口,在此政策的感召下,跨國公司紛至沓來,比如大眾、賓士、薩博、豐田,那個時期,進入巴西的全球汽車巨頭的生產模式都是組裝,零部件完全從外部進口。
❼ 交通工具各是由什麼做動力的
牛、馬車等畜力車是由牲畜為動力,自行車、獨木舟等是人力,電動車、地鐵等是電力,汽車、輪船等是燃油(燃料),帆船是風力
❽ 巴西大量使用乙醇汽油的原因
巴西石油短缺,但熱帶氣候廣闊,盛產甘蔗.巴西為解決能源問題,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製造酒精,並大力發展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現在巴西百分三十的汽車根本就不使用汽油了,完全使用酒精,另外百分之七十的汽車使用的是乙醇汽油.
故選:B.
❾ 請教有關巴西汽車工業發展歷史的資料!!
巴西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20年-1950年,為起步階段,主要是進口成套散件在巴西組裝整車。第二階段:1950年-1980年,為發展階段,通用、大眾、福特、菲亞特先後在巴西設廠,汽車產業在這30年期間得到迅速發展,產量由1957年的30,542輛提高到1980年的1,165,174輛,增長了38倍。第三階段:1990-1995年,為停滯階段,雖然年產量保持在100萬輛以上,但質量和品種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第四階段:1995年-現在,為快速發展階段,擁有30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可生產市場需求的各類高、中、低檔汽車,通用、大眾、福特、菲亞特還均在近一、兩年內開發出了在汽車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酒精和汽油雙燃料汽車。
以下介紹巴西汽車工業的幾個主要數據:
1、巴西是目前世界上第12大汽車製造國,2003年的產量為1,827,038輛。其中,轎車1,504,998輛,佔82.4%;輕型貨車216,112輛,佔11.8%;卡車78,938輛,佔4.3%;客車26,990輛,佔1.5%。預計2004年的產量將超過歷史記錄的1997年(2,069,703輛),達到2,100萬輛。
2、年生產能力320萬輛,目前的設備閑置率為35%。世界其他各地區汽車生產設備閑置率的比例分別是:亞洲22.6%、北美18.1%、南美51.9%、東歐21.7%、西歐40.8%、非洲和中東42%。
3、產值:根據巴西機動車生產協會2004年公布的2002年的數據,巴西汽車行業(包括自動農業機械)的凈產值為157.62億美元,占當年GDP的10.4%。
4、出口:預計2004年的出口數量為63萬輛,占總產量的30%左右,增幅17.8%;預計總出口值75億美元,增幅36%。
5、巴西的汽車生產企業有26個,其中22個是在1996年至2002年期間新建的合資企業。共有生產廠48家,其中,汽車生產廠家25個,自動農業機械生產廠家13個,發動機和零部件生產廠家10個。行業職工總人數90,807人。
6、根據巴西機動車生產協會2004年公布的2002年的數據,汽車的保有量為2,076.9萬輛。平均8.6個人擁有1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