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告訴我巴西的歷史謝謝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2002年10月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並獲勝,當選巴西第40任總統,2003年1月1日任職,任期4年。他是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2006年10月再次當選巴西總統,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巴西歷史上第二位通過直接選舉獲得連任的總統。
巴西曾受葡萄牙統治,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然而,巴西的葡萄牙語深受印地安及非洲語言的影響,甚至有些地名、動植物名稱,都是沿用非洲方言。所以,葡萄牙語字典在巴西不是很好用,因為葡萄牙語在巴西,已經和發源地有很大的差異。巴西人通常都聽得懂基本的西班牙語,至於英文,就不太普遍了。
② 巴西總統是誰
現任巴西總統:雅伊爾·梅西亞斯·博索納羅(Jair Messias Bolsonaro),1955年3月21日出生,又譯為「博爾索納羅」、「波索納洛」,在巴西國會工作近三十年。2018年10月28日,巴西高等選舉法院宣布,在巴西大選第二輪投票中,社會自由黨候選人博索納羅獲勝並當選巴西第44屆總統。
③ 誰能介紹巴西現在的總統~~~
巴西總統盧拉藍領經歷:擦皮鞋、賣花生、車床工
———18歲時,盧拉因工傷失掉了一個手指盧拉原名叫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是人們後來送給他的綽號,在葡萄牙語中是「魷魚」的意思。盧拉1945年出生於巴西落後的東北部伯南布哥州的加拉尼溫斯,在家中的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七。盧拉剛出生不久,他的父親阿里斯蒂德隨著外出打工謀生的人潮來到聖保羅的桑托斯港,成為當地一名碼頭工人。1956年,盧拉隨著母親和另外7個兄弟姐妹也來到了聖保羅。窮人在都市的生活異常艱辛,盧拉小小年紀就開始沿街擦鞋,幫助郵差送信。上學後,他經常在課余時間兜售花生和橙子,補貼家中生活。由於家境困難,盧拉在14歲時不得不中途輟學,進入一家倉庫工作。隨後他又成為一家鋼鐵廠的車床工。18歲時,盧拉因工傷失掉了一個手指,但是只獲得了相當可憐的賠償,這使他認識到保護工人權益的重要性。
這段艱難的生活使盧拉後來經常受到巴西上流社會的嘲諷和挖苦,但也使他在從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窮人的距離。在巴西政壇,盧拉一直被視為窮人的代言人,他比其他巴西政治家更能體會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出身貧寒的盧拉直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的確切生日。他的父親說是在10月6日,而他的母親則回憶說是10月27日。有趣的是,這兩個日子正好是今年巴西大選第一輪和第二輪投票的日子,這對於第四次參選總統的盧拉來說,應該是個難得的好兆頭。
1989年,盧拉首次作為勞工黨候選人參加大選,就獲得了3100萬張選票。1994年和1998年,盧拉又兩次參選,但都在第一輪選舉中敗給現任總統卡多佐。
從街頭走來的總統盧拉走馬上任後立即採取了讓窮人們安慰的措施,比如說他在國會發表就職演說時強調,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消除飢餓。他說:「如果在我任期結束時,全體巴西人都能夠吃上早餐、午飯和晚飯,我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了。」面對參加就職儀式的約20萬支持者,盧拉滿含熱淚地說,一個像美國那麼大的富饒國家,沒有理由養不活約5000萬生活在貧困中的巴西人。但盧拉承認,在一個面臨嚴重經濟困難、通貨膨脹率為兩位數、當地貨幣對美元貶值35%的國家裡,實現人人溫飽不是件容易事。
政治生涯:
盧拉1945年10月27日生於巴西伯南布哥州。1980年,盧拉與一些工會領袖、學者和知識分子建立勞工黨,後當選黨主席。他1983年參與組建「勞工統一中心」,1986年當選全國立憲議會聯邦眾議員。
盧拉曾於1989、1994、1998年三次競選總統。他2002年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並獲勝,當選巴西第四十任總統,2003年1月1日就職,任期4年。
盧拉對華友好,重視發展中巴關系,曾於2001年5月以勞工黨名譽主席身份率團訪華。
盧拉和夫人瑪麗薩·萊蒂西婭·達席爾瓦育有5個子女。
④ 巴西總統換屆問題
2011年1月1日,迪爾瑪·羅塞夫正式上任巴西總統,成為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⑤ 羅塞夫是誰
迪爾瑪·羅塞夫,巴西政治家、經濟學家,巴西前總統。羅塞夫於2001年6月開始參與聯邦政府事務,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舉行了一次會議,旨在與有識之士一起探討如何解決供電危機。這次會議由核工程師、盧拉團隊能源部長熱門人選路易斯·平格里組織,迪爾瑪是與會專家之一。羅塞夫的大膽發言以及在這一領域的豐富經驗令人印象深刻。盧拉當選總統後,任命迪爾瑪擔任國家能源部長。對於這一出人意料的人事任命,盧拉說:「我意識到,與其他人相比,迪爾瑪具備一種特殊性格,還具備南里奧格蘭德州能源部長的豐富經驗。所以我想,我找到了能源部長人選。」
⑥ 巴西總統的歷任總統
巴西共和政府最初的41年時期可稱為第一共和時期或舊共和國時期(República Velha)。1889年,德奧多羅·達·豐塞卡與弗洛里亞諾·阿勞霍·佩紹托等人參與巴西共和政變,11月15日成功推翻帝制,佩德羅二世被迫遜位,巴西帝國滅亡。其後他們成立巴西臨時政府,並由豐塞卡出任臨時總統。兩年後的1891年,臨時政府正式改組成為巴西聯邦共和國,豐塞卡遂成為共和國首任總統。豐塞卡主張集權,傾向獨裁,並濫用職權,結果民怨沸騰,同年被迫辭職,由佩紹托繼承。
雖然當時的巴西,理論上是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但實際上卻奉行寡頭政治。在第一共和時期只有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兩州的共和黨輪流執政,里約熱內盧州共和黨只執政一次,而其他政黨在這段期間則無法一嘗執政的滋味。在鄉郊地區的選舉投票亦往往被地方地主控制。由於識字限制,故當時只有少於百分之六的人口擁有投票權。還有,當時只有富裕人家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德奧多羅·達·豐塞卡(Deodoro da Fonseca)1889年11月15日—1891年11月23日 軍人
2、弗洛里亞諾·佩紹托(Floriano Peixoto)1891年11月23日—1894年11月15日 軍人
3、普魯登特·德·莫拉伊斯(Prudente de Morais)1894年11月15日—1898年11月15日 聖保羅州共和黨
4、坎波斯·薩萊斯(Campos Sales)1898年11月15日—1902年11月15日 聖保羅州共和黨
5、羅德里格斯·阿爾維斯(Rodrigues Alves)1902年11月15日—1906年11月15日 聖保羅州共和黨
6、阿方索·佩納(Afonso Pena)1906年11月15日—1909年6月14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共和黨
7、尼洛·佩薩尼亞(Nilo Peçanha)1909年6月14日—1910年11月15日 里約熱內盧州共和黨
8、赫耳墨斯·達·豐塞卡(Hermes da Fonseca)1910年11月15日—1914年11月15日 軍人
9、文塞斯勞·布拉斯(Venceslau Brás)1914年11月15日—1918年11月15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共和黨
羅德里格斯·阿爾維斯(Rodrigues Alves)聖保羅州共和黨(1918年當選第二任期總統,但在宣誓就職之前因病於1919年1月16日去世)
10、德爾芬·莫雷拉(Delfim Moreira)1918年11月15日—1919年7月28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共和黨
11、埃皮塔西奧·佩索阿(Epitácio Pessoa)1919年7月28日—1922年11月15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共和黨
12、阿圖爾·貝納德斯(Artur Bernardes)1922年11月15日—1926年11月15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共和黨
13、華盛頓·路易斯(Washington Luís)1926年11月15日—1930年10月24日 聖保羅州共和黨
儒利奧·普列斯特斯(Júlio Prestes)聖保羅州共和黨 維塔爾·蘇亞雷斯(1930年3月1日當選為候任總統。同年10月24日海、陸軍發動軍事政變,華盛頓·路易斯被推翻,因軍方不承認儒利奧·普列斯特斯,所以他最終未能繼任成為總統。) 在第一共和時期的巴西最初以咖啡業為經濟重心。1929年,美國發生華爾街股災,引發經濟大蕭條,巴西亦不能倖免。受到大蕭條的影響,咖啡價格急劇下跌,經濟大受打擊,加上國內鄉村與城鎮之間的貧富懸殊,為社會帶來沉重壓力。當時的總統華盛頓·路易斯,因未能應付經濟危機而失去民心。1930年,海、陸軍發動軍事政變,將路易斯政府推翻,出身自南里奧格蘭德州的熱圖利奧·瓦加斯被軍方擁立成為總統。瓦加斯最初致力改善政治、經濟和民生,令國家再次走向富強。但後來隨著共產黨派和法西斯黨派的興起,瓦加斯的權力開始動搖,故採取獨裁統治以鞏固權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民要求民主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最終迫使瓦加斯下台。瓦加斯在位的時期可以稱為瓦加斯時期(Era Vargas)。
臨時軍政府主席奧古斯托·弗拉戈索(Augusto Fragoso)1930年10月24日—1930年11月3日 軍人
臨時軍政府主席伊扎伊爾亞斯·德·諾羅尼亞(Isaías de Noronha)1930年10月24日—1930年11月3日 軍人
臨時軍政府主席梅納·巴雷托(Mena Barreto)1930年10月24日—1930年11月3日 軍人
14、熱圖利奧·瓦加斯(Getúlio Vargas)1930年11月3日—1945年10月29日 無黨籍
15、若澤·里尼亞雷斯(José Linhares)1945年10月29日—1946年1月31日 無黨籍 由於瓦加斯黯然下台,因此造成了巴西歷史上十幾年的黨派之爭,期間在政壇內形成兩個派系:親瓦加斯派系和反瓦加斯派系,他們在這段期間斗爭不斷。1954年瓦加斯自殺,令斗爭更趨白熱化,兩派水火不容,最後要到1964年的軍事政變始被平息。
16、尤里科·杜特拉(Eurico Dutra)1946年1月31日—1951年1月31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17、熱圖利奧·瓦加斯(Getúlio Vargas)1951年1月31日—1954年8月24日 巴西工黨
18、卡費·菲爾霍(Café Filho)1954年8月24日—1955年11月8日 進步社會黨
19、卡洛斯·盧斯(Carlos Luz)1955年11月8日—1955年11月11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20、內雷烏·拉莫斯(Nereu Ramos)1955年11月11日—1956年1月31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21、儒塞利諾·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1956年1月31日—1961年1月31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22、雅尼奧·奎德羅斯(Jânio Quadros)1961年1月31日—1961年8月25日 國家工黨
23、拉涅里·馬茲利(Ranieri Mazzilli)1961年8月25日—1961年9月7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24、若昂·古拉特(João Goulart)1961年9月7日—1964年4月1日 巴西工黨
25、拉涅里·馬茲利(Ranieri Mazzilli)1964年4月2日—1964年4月15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1964年3月31日,巴西爆發軍事政變,若昂·古拉特政府被軍方推翻,軍事獨裁時期(Ditara militar)開始,結束兩派斗爭的局面。軍方在其統治期間實行獨裁統治,限制各方面的自由,但在這段期間卻令經濟急速發展,令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國家之一,至1970年代中葉因第一次石油危機而掉頭下降。1979年,若昂·菲格雷多上台,他致力恢復民主政治,令軍方統治力量日漸衰落。
26、卡斯特略·布朗庫(Castelo Branco)1964年4月15日—1967年3月15日 國家革新聯盟(軍人)
27、科斯塔·伊·席爾瓦(Costa e Silva)1967年3月15日—1969年8月31日 國家革新聯盟(軍人)
臨時軍政府主席奧雷利奧·德·里拉(Aurélio de Lira)1969年8月31日—1969年10月30日 軍人
臨時軍政府主席奧古斯托·拉德馬克(Augusto Rademaker)1969年8月31日—1969年10月30日 軍人
臨時軍政府主席馬斯奧·美羅(Márcio Melo)1969年8月31日—1969年10月30日 軍人
28、奧米利奧·梅迪西(Emilio Medici)1969年10月30日—1974年3月15日 國家革新聯盟(軍人)
29、埃內斯托·蓋澤爾(Ernesto Geisel)1974年3月15日—1979年3月15日 國家革新聯盟(軍人)
30、若昂·菲格雷多(João Figueiredo)1979年3月15日—1985年3月15日 國家社會黨(軍人) 1985年,若昂·菲格雷多下台,其權力歸還予民主政府,新共和國時期(Nova República)開始。面對軍事政府遺留下來的經濟和民生問題,政府採取各項政策以穩定民心。最後政府成功穩定經濟,並讓國家再次走向繁榮。
坦克雷多·內維斯(Tancredo Neves)巴西民主運動黨(坦克雷多·內維斯於1985年1月15日當選為總統,本應於1985年3月15日上任,但他就任前幾天突發重病,故並未宣誓就任,並於4月21日逝世。)
31、若澤·薩爾內(José Sarney)1985年3月15日—1990年3月15日 巴西民主運動黨
32、費爾南多·科洛爾(Fernando Collor)1990年3月15日—1992年10月2日 國家復興黨
33、伊塔馬爾·佛朗哥(Itamar Franco)1992年10月2日—1994年12月31日 巴西民主運動黨
34、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1995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 巴西社會民主黨
35、盧拉·達·席爾瓦(Lula da Silva)2003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巴西勞工黨
36、迪爾瑪·羅塞芙(Dilma Rousseff)2011年1月1日—今 巴西勞工黨
⑦ 巴西的總統是誰
巴西的現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於2012年1月1日就職,就職成為巴西歷史上首位女總統。
⑧ 巴西前總統盧拉生平
盧拉生於巴西欠發達的伯南布哥州的一個小村莊,在聖保羅州(São Paulo)港口城市桑托斯(Santos)長大,由於在桑托斯容易找到就業機會,只受過小學教育的盧拉從孩提時候就開始了工作,比如擦鞋、做工等。
21歲的時候,正在工廠工作的盧拉由於一次意外割斷了一個手指;大約在這個時候,盧拉開始投身工人運動,這時期的工會受到右翼專制政府的壓制。1970年代,盧拉協助組織多次的工會運動包括幾次的大的罷工,曾被逮捕拘禁一個月但由於抗議示威活動很快被釋放。從工會積極分子開始,盧拉漸成為個人運動領袖並轉入政壇。1975年和1978年兩次當選聖保羅州工會主席,曾領導反對軍政府獨裁的工人運動;1980年2月10日,盧拉與一些工會領袖、學者和知識分子建立「勞工黨」(PT), 1983年參與組建「勞工統一中心」(CUT),1986年當選全國立憲議會聯邦眾議員,1990—1995年任勞工黨主席。
盧拉曾於1989年、1994年和1998年三次參加總統競選;2002年第四次總統選舉——當選巴西第40任總統,並於2003年1月1日宣誓就職;盧拉也是巴西歷史上第一位通過選舉取得政權的左派總統。2007年1月1日連任,任期至2010年12月31日。
1966年,在巴西共產黨員哥哥的帶領下,盧拉開始積極參加工會運動。
1975和1978年,盧拉兩次當選為擁有10萬工人的ABC地區冶金工人工會主席。
1980年2月,盧拉與一些工會領袖、學者和知識分子創建了勞工黨,後當選黨主席,並使該黨很快發展成為巴西最大的反對黨。
1983年,盧拉參與組建「勞工統一中心」。他領導的工會運動為加快軍人獨裁在1985年下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盧拉高票當選全國立憲議會聯邦眾議員。
盧拉曾於1989、1994、1998年三次競選總統。
2002年10月,他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並獲勝,當選巴西第40任總統,
2003年1月1日任職,任期4年。他是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
2006年10月再次當選巴西總統。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巴西歷史上第二位通過直接選舉獲得連任的總統。
⑨ 馬克龍16歲時就愛上大25歲妻子,他的妻子到底有多驚艷
巴西總統言語輕薄
2019年8月份,在法國舉辦的G7峰會佔了全球熱搜,66歲的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帶著各國的第一夫人游覽法國的風景,結果巴西總統毫不客氣地在網上公開評論,布麗吉特長得老而丑,並且和自己自己的妻子作比,一時間動了全球震動。
有了愛情的布麗吉特,看起來並沒有她的年齡那麼老,驚艷的並非是顏值本身,驚艷的是愛情!
⑩ 巴西總統的成長經歷
巴西總統盧拉10月29日在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社會民主黨的聖保羅州前州長熱拉爾多•阿爾克明,輕松贏得第二個任期。盧拉是巴西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因為自幼家庭貧困,盧拉小小年紀就開始沿街擦鞋,幫助郵差送信。這段艱難的生活使盧拉後來經常受到巴西上流社會的嘲諷和挖苦,但也使他在從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窮人的距離。
巴西出了個「卡斯特羅」
盧拉原名叫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是人們後來送給他的綽號,在葡萄牙語中是「魷魚」的意思。盧拉1945年出生於巴西落後的東北部伯南布哥州的加拉尼溫斯,在家中的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七。
盧拉剛出生不久,他的父親阿里斯蒂德隨著外出打工謀生的人潮來到聖保羅的桑托斯港,成為當地一名碼頭工人。1956年,盧拉隨著母親和另外七個兄弟姐妹也來到了聖保羅。窮人在都市的生活異常艱辛,盧拉小小年紀就開始沿街擦鞋,幫助郵差送信。上學後,他經常在課余時間兜售花生和橙子,補貼家中生活。
這段艱難的生活使盧拉後來經常受到巴西上流社會的嘲諷和挖苦,但也使他在從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窮人的距離。在巴西政壇,盧拉一直被視為窮人的代言人,他比其他巴西政治家更能體會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
1966年,盧拉進入維拉雷斯公司工作。在那裡,由哥哥介紹,盧拉進入公司工會工作。也正是從那時起,盧拉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由於工作勤奮,年僅27歲的盧拉於1972年當選為聖貝納多·多斯坎波斯和迪亞德馬冶金工人工會第一書記。1975年和1978年又兩度當選為該工會主席,並領導了反抗當時軍政府軍事獨裁的聖保羅等三城市大罷工運動,加速了巴西軍政府的垮台。
1980年2月,盧拉聯合一些工會人士、知識分子和學者成立了勞工黨,成為巴西軍政府時期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同年4月,盧拉正准備再次號召聖保羅鋼鐵工人舉行罷工,卻被軍政府逮捕,並被判處三年半監禁,後被高等法院宣布無罪釋放。在和巴西軍政府的較量中,盧拉逐漸成為受到巴西工人擁護的領導人,成為當時反抗軍政府統治的象徵。盧拉也因此被拉美媒體喻為「巴西的卡斯特羅」。
除下T恤換西裝
1986年,盧拉高票當選為巴西全國立憲會議聯邦眾議員後,開始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沖刺—競選巴西總統。
1989年,盧拉首次參加總統競選就獲得了3100萬張選票,但輸給了後來因經濟丑聞而遭議會彈劾的科洛爾。在1994年和1998年的大選中,他又兩度敗給了現任總統卡多佐。雖然三次參加總統選舉受挫,但盧拉並沒有就此放棄。2002年他再次參加選舉,而且在民意測驗中一直遙遙領先,第一輪投票就獲得絕對性優勢,距離總統的寶座已只有一步之遙。
盧拉在此前三次選舉中得票數總是處於第二位,其主要原因是政見過於偏激,引起了中間選民的擔憂。這次盧拉吸取教訓,決定向英國工黨學習,採取「中間路線」,改變以前的「激進工人領袖」形象。
為了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贏得更多的好感和支持,盧拉脫掉了隨意的T恤,換上了筆挺的西服。此外,在競選過程中,盧拉也很少發表措辭激烈的言論,避免被對手抓住把柄。巴西媒體評價說,和以前的形象相比,如今的盧拉顯得更加溫和成熟。盧拉本人也承認說:「我在不斷地改變自己,因為這個世界在不斷地改變。」終於在2002年他當選為巴西總統,成為巴西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