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殺人蜂有什麼特點

巴西殺人蜂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2-09-09 04:46:29

① 殺人蜂的由來

1956年巴西從南非引進了一些非洲蜜蜂,試圖用以改良當地蜂種,結果有部分引進的蜜蜂從實驗室飛逃,並與當地蜜蜂雜交,產生的雜種蜂群(即非洲化蜜蜂)對當地氣候、蜜源條件有良好的適應性、繁殖快、產蜜量高,但分蜂性極強,全年幾乎每個月都能分蜂。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逐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人畜傷亡,因而有「殺人蜂」之稱。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公里的速度向外擴散,很快分布到整個南美洲並向美國境內侵入。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正在研究如何改良這種蜂的特性以及防止其繼續擴散。

② 殺人蜂的攻擊是怎樣發生的

好吧,我也知道在一本專門討論宇宙起源和人類命運 的書里,說到在南北美洲引進了所謂的殺人蜂是有一些格 格不入。然而這可能在將來變成重大的生態議題——把異 鄉的物種引進到新區域里。澳洲的兔子、美國大湖區的斑 馬貝、美國南方的野葛,都是這種現象的例子。一個新物種 被有意或無意引進,然後因為沒有天敵,就瘋狂地增長,殺 人蜂就是這種典型,可用來說明這種過程的故事。

但是,我提出這主題的真正理由,卻比上述單純得多。 在20世紀70年代時,我在藍脊山脈買下一個廢棄的農庄。 我親手搭了一個房子,奉行“回歸自然”的准則,又養了蜂, 最多的時候有6個蜂巢。我從此認識了這些動物,並獲得 自古以來養蜂者一向撿到的便宜:我為它們提供了住處和 很少的照顧,而它們卻為我提供了蜂蜜。自從我的最後一 個蜜蜂也離我而去,到現在已經10年了,但在我的地下室 里,仍舊保存了幾磅它們釀的蜂蜜。

這些蜜蜂和當地蜜蜂雜交而漸漸往北遷移時——1977 年到委內瑞拉、1982年到巴拿馬、}993年到南德克薩斯州 ——幾件事實就變得很明白了。雜交造成了具備新特性的 混成蜂種,包括降低製造蜂蜜的傾向、大為提高保衛蜂巢時 採取攻擊行動的傾向等特性,也就是後邊這一種特性給於 它們殺人蜂的綽號。所有蜜蜂都會保衛它們的蜂巢——我 記得在一個陰天打開我的一個比較具攻擊性的蜂巢時,我 曾被憤怒的蜜蜂追逐數百碼之遙。然而,非洲化蜜蜂的特點,是它們防衛的程度——它們可能持續攻擊數小時之久, 蟄刺數千下。它們在美國有記錄可查的是造成一個人的死 亡,而若從它們被放出來算起,可能共有幾千人被蟄。

從大部分引進的“外來種”的案例來看,殺人蜂的影響最終總是會被限制住的。首先,它們會達到其自然范圍的 極限;其次,人類會採取步驟來控制它們。此外,養蜂人也 開始利用兩種策略來限制這些侵入者的擴散。其中之一就 是重新選王,以此維持家養蜜蜂的基因血統。

另一策略稱 做雄蜂淹沒,就是釋放大量的歐洲蜂雄蜂到蜂後求偶的地 區(這些地區對蜜蜂粗略地起著同樣的保護作用,如同為未 成年人使用的戶內購物通道),這樣來增加新蜂巢不被非洲 化的幾率。因此到了最後,殺人蜂終歸會被控制住。但是, 假如當初在巴西的蜂巢沒被打開,事情就會簡單許多。

③ 魔鬼般的非洲殺人蜂是哪兒來的呢

1970年代,在巴西的野外,一隻蜜蜂在一名女士身邊嗡嗡嗡地飛來飛去,她揮手驅趕,但驅趕不去,蜜蜂最後還放肆地停在她手背上。不勝其煩之下,這位女士就把蜜蜂拍死了。

不料這下惹下大禍了,幾乎就幾十秒的時間,幾千隻蜜蜂傾巢出動,遮天蔽日地向她飛來,攻擊她,在她的面部和背部蟄了幾百次,她很快失去了知覺,後被人緊急送到醫院,但醫生也回天乏術,這位女士很快就死了。

這是什麼蜜蜂?這么厲害!

平常我們被蜜蜂叮咬後,一般會腫起紅包,又疼又癢的感覺持續幾天就好了。但有時候你越驅趕,它越喜歡往你的身上飛。慌亂之中,我們可能會抄起一個什麼東西,順手就把蜜蜂拍死了。

拍死一隻蜜蜂極其簡單,這個事情也就算結束了,也許愛護動物的同學還會為失手打死一隻無辜的蜜蜂而心懷愧疚。但為什麼這個人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從2006年開始,不僅僅是在美國,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國家每年都傳出了蜂群大量消失或死亡的消息:在瑞士,大約40%的蜜蜂已經消失;而我國作為蜜蜂產量最大的國家,蜂群數量也減少了10%......蜂群衰竭失調現象一直持續至今,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人們還未能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遏制這種情況。

產生蜂群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科學家們猜測這些因素包括:農葯,寄生蟲,病毒等等——由於人們大范圍的使用農葯,據統計,蜜蜂採集的花粉中可能含有高達6種以上的農葯,農葯中的化學物質致使蜜蜂中毒死亡;另外,蜜蜂身上有一些寄生蟲,如瓦蟎,能攜帶和傳播多種病原體,造成蜜蜂免疫力和活動能力下降,最終導致蜜蜂死亡;還有就是病毒的侵害,如2005年,美國在其引進的澳大利亞蜜蜂中發現了LAPV病毒,這種病毒曾經一度引起澳大利亞的蜜蜂危機。而LAPV只是能夠感染蜜蜂並致其死亡的眾多病毒中的一種。

蜂群衰竭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據200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人們主要種植的約85%的農作物,全球約80%的被子植物通過蟲媒傳粉,而最主要的傳粉昆蟲是蜜蜂。世界上約有75%的開花植物依賴於鳥類、蜜蜂等授粉動物的授粉活動才能完成它們的再生產。所以蜜蜂數量的穩定對於糧食作物、水果、堅果和鮮花的產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有這么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4年。

為此,蜂群衰竭是當前我們遇見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搶救瀕臨滅亡的“恩人”。

殺人蜂劫後逢生

正當蜜蜂瀕臨滅亡之時,科學家找到了挽救辦法。這就是殺人蜂!

原來早在1994年,殺人蜂傳入愛爾蘭,後與當地的歐洲蜜蜂進行雜交,其規模迅速擴大。殺人蜂很快造成了4人死亡,一年內襲擊人的次數達到了10000次。愛爾蘭政府不得不出動警力,搗毀了超過2000個殺人蜂的巢穴。

不料1998年的9月,颶風“喬治”襲擊了愛爾蘭,使得愛爾蘭的蜜蜂的數量急劇減少了約90%,殺人蜂和歐洲蜜蜂的數量均大量減少。愛爾蘭人展開了恢復歐洲蜜蜂數量的行動,至於殺人蜂,他們當然巴不得其滅絕。然而,殺人蜂卻依靠極強的繁衍能力也慢慢恢復其規模。

幾年之後,達到了颶風“喬治”到來之前的水平,但是人們驚奇的發現,殺人蜂居然變得“溫柔”了——有時候你朝殺人蜂的蜂巢扔石頭,甚至去踢它們的蜂巢,它們居然無動於衷。殺人蜂襲擊人的次數也下降為每年500次,大約為颶風來之前的20分之一。

這還是我們認識的殺人蜂嗎?毫無疑問,在進入愛爾蘭的10年間,殺人蜂在習性方面發生了進化,它們逐漸變得和歐洲蜜蜂一樣溫順!有人認為颶風來襲後的愛爾蘭殺人蜂的生存環境被破壞,傾向於攻擊人的殺人蜂蜂群大量滅亡了,而殺人蜂中比較溫和的、以尋找食物為目的而不是使用大量精力去攻擊人類的蜂群得以存活並繁衍。還有人認為島嶼的人口密度大,殺人蜂習慣了和人類共同生存,變得不那麼排斥人類。

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我們很清楚,人類可以考慮飼養殺人蜂了!

魔鬼要變天使了嗎?

其實殺人蜂的暴脾氣把它許多優良的特性給掩蓋住了。

前面已經說過,首先是殺人蜂具有優秀的環境適應力,歐洲蜜蜂不適應赤道的高溫環境,但是殺人蜂就不一樣,它在巴西快速地繁殖大量的後代,而且僅僅用了20幾年的時間,後很快傳遍了緯度跨度極大的美洲大陸,可見其環境適應力之強。全球各地氣候差異大,也許殺人蜂可以滿足多個地方對於蜜蜂的需求。當然如果要全球推廣,必須考慮生物入侵的危害。

再者是殺人蜂強大的繁殖能力,殺人蜂的繁殖能力是歐洲蜜蜂的好幾倍——它們一年分群三到四次,而歐洲蜜蜂一年僅分群一次。這對於全球蜜蜂日益減少的今天,繁育殺人蜂來盡快恢復蜜蜂數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然後是殺人蜂強大的活動能力。由於東非等地蜜蜂采蜜環境相當險惡,所以其采蜜的效率特別高,采蜜的時間也相當長。這一優良的特性也遺傳給了殺人蜂,導致殺人蜂的采蜜節奏快於歐洲蜜蜂,其蜂蜜的產量也是遠遠超過歐洲蜜蜂——不論是對於植物的花粉傳播還是蜜蜂養殖產業,這一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殺人蜂抗病抗蟲害能力遠遠強於歐洲蜜蜂。養殖歐洲蜜蜂的人都知道,瓦蟎的寄生永遠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而由於殺人蜂經常主動清理其外表的緣故,瓦蟎寄生率僅為歐洲蜜蜂的一半。歐洲蜜蜂易感染多種疾病,例如蜜蜂孢子蟲病、麻痹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囊狀幼蟲病、蜜蜂蛹病等,而殺人蜂卻對這些病有著更強的抵抗力。

科學家們已經研究蜂群衰竭失調現象十幾年了,目前還不知道其真實的原因。而對殺人蜂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也許藉助於它的優良基因,或是直接大規模養殖,或是將其與我們現存的蜜蜂雜交,或是利用基因技術提取其基因,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這個全球性蜜蜂缺乏的危機。

④ 什麼是殺人蜂它生長在哪中國有嗎

人蜂,又叫非洲蜜蜂、胡蜂。因為這種蜂種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叢林里的野蜂交配發育繁殖出來的新品種,具有對人畜較大的殺傷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於其攻擊性,在參考資料一里提到,它們的攻擊行為可能跟」pheromones」的分泌有關。 殺人蜂是一種食肉動物,是靠捕食害蟲和其他一些蜜蜂為生的。這些殺人蜂本身,也是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建設有益的昆蟲,由於它們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種害蟲為捕食對象,因此對防治森林病蟲害有很大作用。
昆蟲
殺人蜂(Killer Bees)又稱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honey bee(AHB))。圖中一隻義大利蜂王放入殺人蜂之中
在南美洲,有一種令人們聞之色變的「殺人蜂」。據不完全統計,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已經有幾百人被這種毒性極強、兇猛異常的蜂活活地蜇死。至於在這種蜂的攻擊下,死於非命的貓狗和其它家畜,更是不計其數。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師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隻蜜蜂,她順手打了一下,轉眼間,幾百隻蜜蜂劈頭蓋臉飛來,在她面部和後背蜇了幾百處傷痕,人們將她送到醫院,不久她就死了。
一天,一個8歲的男孩遇到了殺人蜂的包圍,有隻狗把蜂引開了,這個男孩得救了,那隻狗卻被殺人蜂活活蜇死。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有一天正在進行一場足球比賽,突然飛來一群殺人蜂。這些蜜蜂非常兇猛,見人就蜇。頓時,球場上秩序大亂,一場熱鬧的足球賽就這樣不歡而散。
有一年,巴西的幾名工作人員在清除煙囪上的一個蜂窩時,觸怒了那裡的「殺人蜂」,霎時間,發了瘋的野蜂傾巢而出,整個天空響起了可怕的嗡嗡聲。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只要是活動的物體,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擊。事後人們統計,在3個小時內,竟有500餘人總共被蜇了3萬多下,平均每人60幾下。此外,還有許多貓狗被蜇死。在另一起「殺人蜂」襲擊人的事件中,受傷的人竟超過了1000人。
巴西出現了殺人蜂,對人和牲畜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被這種殺人蜂殺死的人和牲畜數量逐年在上升。一些鄰近國家也先後遇到了禍殃。殺人蜂向北進入委內瑞拉,向西進入秘魯和智利。
80年代的一天,委內瑞拉的三百多名游泳者受到群蜂襲擊,許多人受了重傷。殺人蜂襲擊了秘魯北部的特希略市的一個村鎮和大學城。有個青年農民被蜇傷,全身紅腫,頓時失去知覺。他很快被送進醫院搶救,幾小時後,他在極端痛苦中死去。大學城的幾十名學生,剛好下課離開教室,突然遇到一群殺人蜂的襲擊。幸虧他們跑得快,才沒有多大的傷亡。1982年6月13日,哥倫比亞麥德林飛機場,突然飛來兩千多隻殺人蜂,它們非常兇猛,見人就蜇。機場救護人員立即使用噴火器,對著殺人蜂猛烈噴射,熏死了大部分殺人蜂,幸好沒有傷人。
專家們預測,這種蜂群擴散的能力每年為二三百公里,很有可能穿越美洲,到達美國南部。這使美國人感到心驚膽戰。
這「殺人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蜂呢?原來,這種可怕的「殺人蜂」竟是由於人類自己的偶然疏忽才產生出來的。
1956年,聖保羅大學研究室引進了35隻非洲蜜蜂。當時,人們也知道這種蜜蜂是歐洲蜜蜂的亞種,由於多年生長在非洲密林中,自然條件嚴酷,養成了一經挑戰就一起共同攻擊的特性。它們脾氣狂暴,毒性很大,對人畜都不利,優點是十分「勤勞」。在飼養中,人們特地在蜂箱入口都安上了鐵絲網,防止它們跑出去。誰知有個警衛人員不明真相,誤將鐵絲網取了下來,轉眼間,就有25隻蜜蜂逃了出去,沒有辦法追回來,成了令人恐懼的「殺人蜂」。後來,盡管人們採取了許多措施,想消滅這一大禍害,可是,這些雜交蜂適應自然的能力極強,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還沒能有效地遏止它們的蔓延。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來,攻擊人畜,連它們的同類歐洲蜜蜂也難逃它們襲擊。小小蜜蜂居然弄得人畜不得安寧。
殺人蜂為什麼這么好鬥呢?科學家認為,殺人蜂生活在非洲,那裡的天敵很多,如果不主動發起進攻,就會被其他動物消滅。在艱難的生涯中,經過自然選擇,那些富有進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來,繁殖後代。它們成群結隊,來勢兇猛,許多動物見了,聞風而逃,就連獅子也無法對付它們。
蜜蜂研究專家奧利·泰勒教授對殺人蜂進行了多年研究後發現,蜂王是蜂群行動的指揮者,一旦發現活動中的生物,就「命令」進攻,窮追不舍,一追就是幾公里。
有趣的是,當蜂王分泌出一種叫弗羅蒙的物質,群蜂一聞到這種氣味,頓時變得溫順起來,就會停止戰斗。現在,這種物質已經能夠人工合成了。泰勒將弗羅蒙物質和一隻蜂王放到自己下頜長鬍子上,手捧著蜂箱,殺人蜂爬滿了他的臉龐,也都乖乖地不再刺蜇人了。
攻擊人的分別 一般義大利蜂好溫和,就算真的生氣起來,也只是三四十隻攻擊過來。
殺人蜂有三份一巢至半巢攻擊,起碼有三四千以上。最愛蟄黑色的地方。
繁殖的分別 一般義大利蜂一年分蜂一次,大約帶走一個蜂巢的四成蜜蜂,建做新蜂巢。
殺人蜂一年分蜂三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為成蟲比起歐洲蜂的早一日,這樣就可以向「姊妹」們大開
殺戒。
健康的分別 義大利蜂怕蜂蟎,受大蜂蟎危害嚴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見到許多蜂體變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殘缺,工蜂體型變小。若在秋季繁殖適齡越冬蜂時期之前不及時治蟎,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嚴重損失。 殺人蜂對蜂蟎有抗性,不怕蜂蟎。
暫時的對策 1,將所有由人飼養的蜂王都有油漆標記,一年一種色,可以將上一年的老蜂淘汰,有來歷不明的沒有油
漆標記的蜂王也淘汰。換上新的溫和的義大利蜂王。(圖中一隻義大利蜂王放入殺人蜂之中)。
2,非洲化蜜蜂的特性由雄蜂所遺傳,在蜂場中養多點義大利雄蜂。防止非洲化。
3,巴西的殺人蜂太多,就只好接受了它,因為它產蜂能力很高,很努力工作。蜂農采蜜時小心行事,兩
個人一起工作,可以必要時加以照應。
二. 投資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殺人蜂 英語為:killer bee。幫助目標公司擺脫收購困境的機構或投資者,通常為投資銀行。他們替目標公司設計方案,使目標公司變得不再吸引人或難於並購。

⑤ 「殺人蜂」是如何形成的

1956年巴西從南非引進了一些非洲蜜蜂,試圖用以改良當地蜂種,結果有部分引進的蜜蜂從實驗室飛逃,並與當地蜜蜂雜交,產生的雜種蜂群(即非洲化蜜蜂)對當地氣候、蜜源條件有良好的適應性、繁殖快、產蜜量高,但分蜂性極強,全年幾乎每個月都能分蜂。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逐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人畜傷亡,因而有「殺人蜂」之稱。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公里的速度向外擴散,很快分布到整個南美洲並向美國境內侵入。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正在研究如何改良這種蜂的特性以及防止其繼續擴散。

⑥ 殺人蜂為什麼能殺人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天,巴西聖保羅州桑托斯高爾夫球場的工作人員羅比,發現一隻蜜蜂停在了他裸露的手臂上,就隨手將它打落下來。這一下,可不得了啦,一大群蜜蜂鋪天蓋地而來,團團圍住了他,亂飛亂刺。幸虧,聽見羅比呼救的同伴們及時趕來,將他送往醫院搶救,這才保住了性命。可羅比在醫院里連續發燒和腹瀉3天3夜。一年之後,他的手上和背上仍留有蜇傷的痕跡。

不久後,類似的事件又在巴西巴拉那瓜州的庫里蒂巴重演。一位女教師也因偶然打死了一隻落在手上的蜜蜂,瞬時間便招致了數百隻蜜蜂飛來,劈頭蓋臉地向她進攻。而且,她沒有羅比那麼幸運,當她被人從蜂群中搶出送到醫院時,已告氣絕了。

這可真奇了,蜜蜂並不會叫喊,為什麼一隻蜜蜂竟會招來一大群蜜蜂呢?原來,當蜜蜂在用它尾端的自衛武器——螯針進行反擊的時候,不光會把螫針脫落在敵人身上,還會留下一種化學成分為醋酸異戊酯的物質。這種有著香蕉水氣味一樣的化學物質會快速在空氣中擴散,好像是在通知周圍的蜜蜂:「這里有敵人,快快趕來!」團結性很強的蜜蜂接到報警後,便紛紛振翅飛來援救了。

可是,通常人們被蜜蜂圍追襲擊後,一般只是被蜇傷,怎麼就被蜇死了呢?

這話頭,說開來就長了。

1956年,巴西聖保羅大學昆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正在開展一項課題研究:改良蜂種。他們從歐洲引入一些優良蜂種,企圖讓它們在巴西紮下根來。可能是因為地理緯度不一樣的緣故吧,歐洲蜂在這里始終發育不好。於是,他們改變方向,決定從同緯度的非洲引進一種野生非洲蜂。

可能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條件嚴酷的非洲密林里的關系,這種非洲蜂工作勤勉,產蜜量也高,但脾氣狂暴,毒性大,一遇挑戰,就要群起而攻之。這樣的蜜蜂放養在野外,對人自然很危險,於是,巴西聖保羅的研究人員想引入非洲蜂之後,先對它進行改良,使它成為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馴服的多產蜜蜂。

當時,研究室共引入了35隻非洲雌蜂,考慮到它們的狂暴性格,人們特意在蜂箱入口處裝上特製的金屬網,以防逃逸。不料,第二年,有個不了解情況的管理人員擅自取下了金屬網,26隻非洲蜂乘機逃走,這就闖下了彌天大禍。

巴西溫暖潮濕,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與非洲相似。逃離蜂箱的非洲蜂如歸故土,與當地巴西蜂交配後,生成了一種繁殖力極強、毒性又很大的雜種蜂,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巴西大地上繁殖起來。據專家觀察,一群雜種蜂在24個星期里可發展成2048群,每年能以150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擴散種群。

麻煩來了。

這些雜種蜂反應敏捷,飛速快,進攻性強,尤其是集群作戰、圍攻人畜的本領堪稱一絕,巴西的蜂害從此開始。前述的兩例不過是它小試「蜂」芒而已,而後,在巴西及鄰近的秘魯等國不斷傳出雜種蜂蜇死人畜的消息來。為此,它獲得了「殺人蜂」的惡稱。

麻煩並沒有到此為止。幾年間,殺人蜂遍布了整個南美洲,繼而,這些可惡的傢伙北上巴拿馬,到80年代中期,它們已越過中美洲,到達了墨西哥。90年代初,美國人「哇哇」叫了起來——這可怕的「殺人兇手」已進入美國作案,一個美國小男孩死在了殺人蜂的毒針下。

這雜種蜂不但殺人,謀害牲畜,還常常侵入當地放養的蜂群中去,殺死蜂王,霸佔蜂房,然後迅速繁殖,致使蜂蜜產量大幅度下降。墨西哥這個世界第二大蜂蜜出口國深受其害,1980年它的蜂蜜產量為65245噸,到殺人蜂猖獗的1985年,下降到47664噸。

怎麼辦呢?殺人蜂已在美洲「安家落戶」,活得滋潤自在,要鏟除它已經不可能了。人們惟一能做的,就是設法改造它,使它「改惡從善」,化害為利。

深受其害的美洲各國紛紛行動起來。墨西哥政府撥款5億比索,並培訓了1200名專業人員,對殺人蜂進行科學研究,希望能逐步馴化和改良殺人蜂。

從巴西傳來的消息更是鼓舞人心。巴西的科學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後,已摸索出一種能改變殺人蜂不良習性的方法:用純義大利蜂種的母蜂,與殺人蜂的雄蜂進行交配,由此得到較溫馴的雜交蜂,然後將雜交蜂放入蜂箱中取代殺人蜂作蜂王。據稱效果很好,雜交蜂不但去除了凶惡的性格,產蜜量也比純義大利蜂提高30%~50%。而且,由於它保留了父輩適應性強、繁殖快的優良性狀,從而可以擴大養蜂的地域范圍。欣喜的巴西人甚至還宣稱要大力推廣這項實驗結果,讓巴西一躍成為世界的產蜜大國!

這里可以告訴讀者的是,對殺人蜂的改造很成功,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各國就基本上解除了關於它的警報。

⑦ 殺人蜂具有什麼特點

殺人蜂,又叫非洲蜜蜂、胡蜂。因為這種蜂種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叢林里的野蜂交配發育繁殖出來的新品種,具有對人畜較大的殺傷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於其攻擊性,在參考資料一里提到,它們的攻擊行為可能跟」pheromones」的分泌有關。 殺人蜂是一種食肉動物,是靠捕食害蟲和其他一些蜜蜂為生的。這些殺人蜂本身,也是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建設有益的昆蟲,由於它們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種害蟲為捕食對象,因此對防治森林病蟲害有很大作用。

⑧ 世界上最毒的蜂是那種習性是

按兇猛毒性度來排位,胡蜂第一,馬蜂第二,蜜蜂第三
虎頭蜂,屬於胡蜂類的一種,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頭大如虎,兇猛如虎,斑紋如虎」而得名,民間的另一別稱是雞籠蜂,因為它的蜂巢大如雞籠的緣故。由此可知虎頭蜂的數個特徵:頭大,體長,身有斑紋,巢大。虎頭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動物,或是蜜蜂,所以稱為蜂類中的流氓絲毫不為過。(P.S.虎頭蜂的巢可達直徑一公尺之譜!體長約10公分左右,一般蜂類僅1~3公分。)

通常虎頭蜂警戒范圍是直徑一百公尺,有些品種更遠,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內有被攻擊的危險。可是有人會問:一百公尺!那萬一范圍涵蓋必經之路要如何解決?筆者建議先觀察是否進入警戒范圍。判斷是否為巡邏蜂,為第一要件。採集蜂通常是直直飛去,不理會外來的訪客;但巡邏蜂除了盤旋外,偶爾會在隊伍之中繞來繞去。此時建議立刻停下隊伍,觀察這只的動向,並判斷是否已進入警戒范圍。倘若發現來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傾向,不要遲疑,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進試圖闖關是拿生命開玩笑!!

另外一提的是,虎頭蜂喜歡攻擊黑色目標,及毛茸茸的物體,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為相當標準的被攻擊目標。因此頭部常被攻擊,所以戴尼龍質帽子就相對的重要起來了。還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龍水之類,有些女生因為洗發精的關系也要注意。現在市面上賣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絕對不防蜂,且帶有微香,故出入蜂類出沒山區請斟酌情況,能不用盡量不用。

蜂類傳遞訊息也會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種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為性激素;集合行動的為招募激素;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敵作戰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順風狀況下,會招來大批的攻擊部隊。故人被虎頭蜂螫到以後,傷口上會留下警戒激素,這也是虎頭蜂用來鎖定目標的方法。依循著這原則,可以找出一種被螫之後的應變方法:向下風處跑。這方法有個好處:減少攻擊蜂的數量。要知道,虎頭蜂的毒液中,綜合了神經毒及出血毒;因為螫針的尾端倒刺較小,使得螫針折斷及卡在皮膚上的機率大大的減少,就可以作連續攻擊;另外,即使螫針卡在皮膚上,毒囊尚可繼續射出毒液約三分鍾。因此,減少幾只虎頭蜂的攻擊,活命的機率相對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頭蜂的毒性遠勝於任何蛇類。)所以不要忘記向下風處跑的要訣,但切記以來時的路途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

保護好太陽穴是另一個重點。太陽穴被虎頭蜂親一下,活命的機會也不多了。還有逃離時,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脫身上那件!我們不是要作孝子,虎頭蜂是看到細皮嫩肉就會螫下去的!)在頭上甩(看過脫衣舞的動作吧!)一方面避免頭部被螫,另一方面,當你看到逃離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拋去,當蜂群發現被騙時,你至少已經爭取到一些時間了。

在這里還要給大家一個觀念:蜂在攻擊時是以「神風特攻隊」的方式,幾近自殺式的攻擊,只要目標未達成,就會不斷攻擊,直到不能攻擊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暫時轉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靜判斷,不能把握時機,一切都是枉然。還有,有些人是在逃離的過程中,跌落山谷而喪命,這樣多不值得呢?當機立斷,冷靜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以下再介紹幾種躲避蜂群追擊的方法,但筆者強烈建議看看「有此一說」即可,能不用就不用,若是真的沒辦法了,拿來作實驗也不錯:)

水遁
卡通中常有的情節,主角人物被蜂群追時,拿一根蘆葦當氧氣管,伸出水面,全身埋在水下,正確的方法必須在水下潛行,直到蜂看不到的地方才可出水逃離。這個方法是利用蜂類怕水的習性,乍看之下頗有道里。但一如從墜谷而喪命的人,這個方法有數個危險:一、水下情形一無所知,冒然下水是一大禁忌;二、 下水後,全身衣服吸取大量水份,重量頓時加重,泳技不佳的人大概要隨波逐流了;三、上岸後,毒液的作用,加上濕透的衣服,造成身體的失溫,可能無法走下山了。 這是實行上的困難。而且沒有良好潛水技術,也無法實行,所以建議不要冒然下水。
樹遁、灌木叢遁
這招是把蜂類當人來看了,就是鑽進樹叢或灌木叢中,再向反方向逃離。這招有多少功用是不太清楚,不過如果人鑽得進去的樹叢或灌木叢,蜂類應該都能進來。而且蜂類是紅外線(熱線)視覺,人的體溫與自然界多有不同,掩護之說應該不能成立 ,最重要的是,人身上的警戒激素尚未消去,躲太久一定會被發現。所以還是一樣,不鼓勵使用。
枝條阻擋法
這招算是相當高級的招術,有沒有看過古代的投石機?就是用這種構想。越過灌木叢時,將小樹的枝條拉緊,待蜂群過來時,放手將之彈回,用來吸引蜂群的注意力。至於彈回去有多大功效,准不準,就要看造化了:)
土遁
這是相當誇張的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像忍者一樣挖地道了。最起碼也要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不過好像沒有人能在被追的同時,邊挖洞的。而發現的地洞中會有什灱動物在其中是更難說了,所以真的只是「有此一說」罷了!

⑨ 巴西蜂蜜的巴西蜂的特點

談論巴西的蜂蜜,首先要介紹一下巴西獨特的蜜蜂品種。巴西蜜蜂是歐洲蜂和非洲蜂的雜交後代,1840年,巴西引進了歐洲蜂,1956年,巴西又從非洲引進了非洲蜂種。非洲蜂種非常兇狠,蜇人時會分泌出毒性很強的液體,甚至能致人死亡,故有 「殺人蜂」之稱。巴西科學家將歐洲蜂與非洲蜂進行雜交,產生了巴西特有的雜交蜂。與體格羸弱的歐洲蜂相比,巴西蜂不僅產蜜多,而且體格壯,具有很強的免疫力,是世界上唯一不感染疾病的蜂種,巴西蜂農根本不需要給蜜蜂施用抗菌素來預防蜂疫,因此巴西蜂蜜從源頭上就不含抗菌素。而普遍存在於歐洲大陸及中國的歐洲蜂,由於體格弱,易得病,一旦染上蜂疫,會引起蜂群大量死亡,因此養蜂人需要對蜂箱噴灑化學葯劑進行消毒,或常規給蜜蜂施用抗菌素來預防蜂疫,造成蜂蜜受到污染。巴西蜂雖然有顯而易見的優點,但由於是非洲蜂的後代,只適合在熱帶環境中生存,因此很難引入歐洲及中國。

⑩ 世界上最厲害的蜂

世界上最厲害的蜂是殺人蜂。

殺人蜂(蜜蜂類)是一種食草動物,具有對人畜較大的殺傷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於其攻擊性。昆蟲種群很大,變異能力也是很強的。

世界上最厲害的蜂排行榜

1.殺人蜂

殺人蜂,又叫非洲殺人蜂,是非洲蜜蜂與巴西蜜蜂雜交形成的品種。殺人蜂的血統來自於原居南非的非洲蜂,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追擊的距離可達好幾千米。

閱讀全文

與巴西殺人蜂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0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4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0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6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5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5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2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6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5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8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6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8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2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4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