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哈爾西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太平洋地區指揮多次戰役並獲得勝利,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因為人隨和而又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是二戰中美軍人氣最高的將領之一,深受部下愛戴。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於1882年10月30日降生於新澤西。他父親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1873年級的畢業生。在海軍服役多年,曾被授於海軍上校軍銜。哈爾西的先輩中有許多人與海軍有關,這對他選擇海軍生涯不無影響,中學畢業之後,因為沒有獲得保送資格而未能考入美國海軍學院,只得考入弗吉尼亞大學攻讀醫學。
(1)巴西小威廉怎麼過世的擴展閱讀
1904年,由於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擴建海軍,需要大批新軍官,哈爾西便提前畢業,到一艘燒煤的戰艦「堪薩斯」號上服役。他雖然只是一個低級軍官,但渴望著在戰爭中大顯身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哈爾西受命指揮「弗魯塞」號驅逐艦。
恰巧,未來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也在這艘軍艦上從事海域測量工作,兩人結下了不同尋常的友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爾西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一支驅逐艦編隊的指揮官。在作戰中,他顯露出的軍事才幹,受到上級的賞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海軍情報部的訓練之後,哈爾西海軍中校出任美國駐德國大使館海軍武官。1924年,改任驅逐艦艦長。兩年後升為懷俄明號戰列艦副艦長,晉升為海軍上校。
⑵ 箭牌的公司傳奇
1891年春,小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 Jr.)從美國費城來到了芝加哥。時年29歲的他口袋裡僅有32美元,卻有著創業的勃勃野心。除了澎湃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瑞格理先生還有著銷售方面的異稟。小威廉的父親是一名香皂製造商,他孩時就學會挽著小籃子在費城沿街兜售瑞格理 牌去垢香皂了,並由此初諳銷售之道。
瑞格理先生在芝加哥的創業歷程,就是從經銷瑞格理 牌香皂開始的。他給商家派送蘇打粉之類的贈品作為額外的促銷手段。很快地,蘇打粉比起香皂來更加俏銷,他就當機立斷地做起了蘇打粉買賣。1892年開始,瑞格理先生每賣一罐蘇打粉給商家附贈兩條口香糖。這個贈品計劃獲得了極大成功,再一次的因緣際會使得作為贈品的口香糖比起主銷產品來顯得更具潛力。
當時,美國至少已經有了十幾家口香糖生產商,但整個行業仍處於蹣跚學步階段。瑞格理先生認定口香糖這一產品具有他所苦苦尋覓的商機。他開始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品牌經銷口香糖。(箭牌的英文原名為瑞格理牌,中文譯名直接傳達公司悠久品牌的箭形識別元素。)他的最初兩種產品是洛塔(LOTTA)和維薩(VASSAR)。1893年接踵而至的是黃箭口香糖,當年晚些時候白箭也次第推出。
在口香糖行業立足談何容易!比起箭牌產品當時的寂寂無聞,其它公司的產品已經初具聲名。創業伊始,小威廉·瑞格理在業務方面頗是親歷親為。他總是能夠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需。他相信天道酬勤,所以總是風塵僕僕地遍訪美國各地的批發和零售商。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瑞格理先生更是盡顯了他的非凡領導才能:他總是能鼓舞和激勵身邊的人。
瑞格理先生仍然繼續沿用他的營銷利器--用贈品鼓勵商家進貨。他知道客戶如果能免費獲得一些小甜頭,他們就會更樂於銷售箭牌口香糖。瑞格理先生將贈品范圍擴大到台燈、剃須刀、尺子等品種。這些贈品計劃大獲成功,成效日彰,以至於他需要印製目錄來方便客戶選取贈品。 瑞格理先生同時嘗試利用廣告來吸引普羅大眾購買箭牌口香糖。在利用廣告推銷品牌產品方面,瑞格利先生堪稱先驅之一。他發現,通過報紙和雜志廣告、戶外海報以及其他廣告形式宣傳產品益處,能使消費者更易於接受箭牌口香糖。隨著消費者絡繹到各家商店詢問和購買箭牌口香糖,店方自然就會源源進貨,以免顧客向隅。
瑞格理先生決定傾力推廣白箭口香糖時,廣告效應問題有了試金石。他相信白箭口香糖是優質產品,無奈由於名氣不彰而銷售滯緩,於是,1906年瑞格理先生決定在水牛城、羅切斯特和錫拉丘茲等美國東部三座城市進行適度的廣告宣傳,成效果然不俗。
翌年,恰逢市道低靡,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削減包括廣告經費在內的開支。但瑞格理先生逆勢而為,他預感到當他人紛紛減弱營銷攻勢之時,正是他加強白箭口香糖廣告力度的良機。他躊躇滿志地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久攻不下的紐約市場。
在此之前,瑞格理先生曾經先後兩次在紐約投放過廣告,但成效寥寥,無法說服消費者試嘗箭牌口香糖。這一次,瑞格理先生的堅定執著和時機選擇上的睿智終於有了回報。他在紐約推出的白箭口香糖廣告攻勢勢如破竹,並迅速覆蓋至其它城市。到1910年,瑞格理先生已經成功地使白箭口香糖一躍而為美國人鍾愛的品牌。黃箭和1914年推出的綠箭也隨著日受歡迎,很快崛起為廣受青睞的主導品牌。
1920年,創業成功的瑞格理先生希望在芝加哥為箭牌糖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箭牌公司)籌建一座不同凡響的總部大樓,他將樓址選在了蜿蜒穿城而過的芝加哥河北岸。其時,芝加哥河北岸還沒有任何大型商業寫字樓,箭牌大廈(Wrigley Building)成為捷足進駐北密歇根大道商業區的先驅建築。氣勢恢弘的箭牌大廈1924年竣工,自此即被引以為芝加哥的標志性建築,入夜以後箭牌大廈的綺燈華采更是盡顯輝煌氣象,成為美國大都會商業區建築燈飾的經典之一。與此同時,箭牌公司的業務迅速走向國際化。通過向許多國家出口,箭牌產品開始享譽全球。箭牌公司還分別於1910年、1915年、1927年和 1939年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紐西蘭建立了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批工廠。此外,從1919年開始箭牌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其股票於1923年到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國際市場上的多樣化喜好催生了眾多的新產品、新口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本土以外的箭牌公司產品中最成功的應屬一種名為P.K的粒狀口香糖。 在公司持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箭牌公司始終如一地貫徹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口香糖雖小,品質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箭牌公司總裁的公司創建人之子菲利普·瑞格理(Philip K. Wrigley),帶領公司採取頗富傳奇色彩的措施來維護品牌美譽。戰爭情勢使得優質原料不敷供應,而口香糖需求見漲,尤其是被批量供應軍需。箭牌公司沒有辦法為大眾市場供應足夠的優質口香糖了,而由於它不願在品質方面降格應付期望殷殷的消費者,所以從1944年開始,箭牌公司乾脆將旗下的白箭、綠箭和黃箭產品通通撤出了大眾消費市場,全部供應美國的海外駐軍。
當時,箭牌公司專門為大眾消費市場推出了一種名為奧碧(Orbit)的戰時品牌,並開誠布公地告訴消費者,這一產品雖然品質純正、健康有益,但仍無法與正常箭牌產品媲美,所以不貼常規的箭牌品牌標簽。不久,優質原料更是奇貨可居,即便是供應軍需的達到戰前質量標準的口香糖的生產也難以為繼了。箭牌公司於是斷然停產成熟品牌產品,改向軍方供應奧碧。與此同時,雖然消費者無緣購買箭牌口香糖,箭牌公司仍通過一項獨特的廣告方案繼續宣傳箭牌口香糖的品名和品質。廣告畫面形象地凸顯一片白箭口香糖的包裝紙,輔以廣告詞提醒消費者:請記著這片包裝紙!
戰後,箭牌公司又可以購買到用於生產成熟品牌產品的優質原料了。1946年白箭口香糖重返市場,當年晚些時候黃箭口香糖也接踵復出,綠箭產品則於1947年再度亮相。 1961年,菲利普·瑞格理的兒子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出任總裁職務,開始傾力拓展全球市場。在其任內,他銳意擴張,使箭牌產品的覆蓋版圖從十幾個國家猛增至一百多個國家。除了業已建立的芝加哥、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紐西蘭的工廠之外,箭牌公司在亞洲和歐洲廣設銷售機構。為了滿足全球市場對於箭牌產品的需求增長,箭牌公司又分別於如下地方和時間設立了工廠:菲律賓的馬尼拉(1965年)、法國的拜塞姆(1968年)、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968年)、肯亞的內羅畢(1971年)和中國台灣的台北(1978年)。美國本土則分別於1954年和1971年在加州的聖克魯斯和喬治亞州的蓋恩斯維爾開設新廠。
1989年,箭牌公司在中國設立獨資企業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位於廣州經濟開發區的箭牌工廠於1991年開始動工,1993年正式投產,總投資額達 3,000多萬美元,先後推出了綠箭、白箭、黃箭、益達無糖口香糖和勁浪超涼口香糖等品牌產品。從此,箭牌產品開始不斷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相當美譽度的箭牌品牌形象開始深植廣大中國消費者心中,目前箭牌口香糖在中國的產品銷量和市場份額均高居業界之首。箭牌在中國的商業成功,使得中國一躍而為箭牌公司除美國本土之外的最大海外市場。
為了滿足新興的東歐市場的需求,箭牌公司還分別於1996年和1999年在波蘭和俄羅斯興建工廠。緊接著,印度工廠也於1999年動工。
在產品多樣化方面,為了適應顧客口味的變化,箭牌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推出了不粘手的Freedenta口香糖、Big Reda肉桂香型口香糖和Hubba Bubbaa泡泡糖。同時,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無糖產品的需求,箭牌公司於1984年推出了Extraa(益達)無糖口香糖。
目前,商業觸角遍及全球許多角落的箭牌公司在全球擁有15家生產廠,並擁有眾多的關系企業。箭牌公司的口香糖品牌產品行銷全球超過150個國家,箭牌公司成為國際糖果業界公認的領導者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產商。 箭牌公司的創建人小威廉·瑞格理先生1932年辭世。1925年起就已經被委任為總裁和首席執行官的創建人之子菲利普·瑞格理承繼父業。1961年,菲利普·瑞格理獲選董事會主席,由他的兒子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出任總裁職務。
作為公司總裁,威廉·瑞格理成為瑞格理家族中執掌公司業務的第三代人物。菲利普·瑞格理1977年4月逝世後,威廉·瑞格理繼續擔任公司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執箭牌公司帥印總共38年,直至1999年故去。目前,第四代的小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 Jr.)代表瑞格理家族的第四代就任箭牌公司總裁和首席執行管。
第四代的瑞格理先生顯示了繼往開來的領導魄力。秉承為股東創造世代相傳的業務發展和企業繁榮的公司使命,目前箭牌公司正致力於鼓舞全球員工不憚開拓進取、勇於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以應萬變。 箭牌口香糖的主要經銷渠道是通過經銷商向其所在服務地的零售商供應箭牌產品。如需更多關於中國各地經銷商的信息,請洽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銷售部。
箭牌口香糖在超市、便利店、糖果店等等大小零售點甚至通過自動售貨機廣泛有售。在供應的便利性和廣泛性方面,也許沒有任何其他一種產品能與口香糖媲美,著實應驗了箭牌公司的遠景口號: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口香糖的價位適合大眾消費,而且口香糖能夠帶給人們咀嚼的愉悅,以及清新口氣、預防齲齒和舒緩壓力等方面的益處。箭牌口香糖的俏銷使得口香糖成了零售商情有獨鍾的陳列產品,零售商通過小額投資就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商業回報。
⑶ 威廉·威爾伯福斯的簡介
威廉·威爾伯福斯,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1780年至1825年)、慈善家、廢奴主義者。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赫爾河畔京斯頓。他在1780年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並成為代表約克郡的國會議員(1784年至1812年),是一位支持托利黨的獨立議員。他是首相小威廉·皮特的密友。
1785年,他經過了一次「重生」的經驗並成為一位福音派基督徒。
1787年,他結交了托瑪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和一群反對奴隸貿易運動的成員,包括沙普(Granville Sharp)、波圖斯主教(Beilby Porteus)、莫爾(Hannah More)和米德爾頓伯爵(Lord Middleton)。
在以上各人的勸說下,威爾伯福斯承擔使命,成為英格蘭廢除奴隸運動的領袖之一,領導國會內的廢除奴隸行動,對抗英帝國的奴隸貿易,並於1807年親自見證《廢除奴隸貿易法案》的通過(Slave Trade Act 1807)。
威爾伯福斯亦領導多種使命和運動,包括道德重整運動、成立Society for Suppression of Vice和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威爾伯福斯的晚年,他支持完全廢除奴隸的運動,並導致《廢除奴隸制度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的通過,為英帝國於1833年完全廢除奴隸制度鋪平道路。
他孜孜不倦地為廢除奴隸制度而奔走,亦在國會通過《廢除奴隸制度法案》的三天後辭世。威爾伯福斯葬於西敏寺,與其密友小威廉·皮特為鄰。
⑷ 綠光森林12集劇情介紹
綠光森林 劇情簡介 人物介紹
【片 名 :】綠光森林
【集 數 :】未知
【年 份 :】2005年
【格 式 :】RM
【語 言 :】國語
【字 幕 :】中文
【監 制 :】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 型:】偶像劇
【演 員 :】
威廉---立威廉 蘇菲---劉品言 歐文---阮經天 蘇珊---宋智愛 尚董事---陳宇凡 FIONA---馮瑋君
學務長---卜學亮 ALLEN---梁修治 伯爵夫人---林秀君 咆媽---陳幼芳 麗香---姚坤君
時宇---蔡立群 藍校長---黃若白 大介---Kido 由美---林可唯 梅子---詹嘉娜
安妮---石井美佳 布魯---林政勛 小辣椒---施語嫣 大炮---林奕丞 甲蟲---吳承晏
蘇菲生長在音樂家庭中,是個幸福快樂的女孩,個性積極沒有心眼。
羅姍從小在蘇菲家長大,爸爸是蘇家的司機,媽媽在他小時候就離家出走,再也沒有音訊,羅姍羨慕蘇菲,他希望有一天可以變成蘇菲那種人。
羅珊的爸爸因為一次酒醉駕車而意外身亡,羅珊的媽媽又在羅珊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失聯多年,蘇菲的父母於是收養了羅姍,並且幫她改名為蘇珊,成為蘇菲的姊姊蘇珊。從小在司機家庭長大的蘇珊一直對於自己「下等人」的身分感到自卑,所以蘇珊一直都有一個希望,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像蘇菲一樣的人,因為他一直相信,只要變成蘇菲,他就一定會幸福。在這樣的心理陰影之下,蘇珊養成了只要是蘇菲的,他都想要的習慣。從小到大,蘇珊一直這樣對待蘇菲,蘇菲也知道,但是她一直記得媽媽告訴過她,要把蘇珊當自己的親姊姊,不能告訴外人他是領養的孩子,而且蘇菲也認為蘇珊會這樣做,一定是因為出身不好的關系,所以並不跟蘇珊計較。
蘇姍和蘇菲,還有從小一起長大的元方原本一起就讀綠光森林中,一間沒有牆壁的學校—綠光小學,但是,因為搬家的關系,他們三人必須離開綠光小學,轉入皇家史賓賽音樂學院就讀。喜歡自由自在的蘇菲,縱使有萬般的不願意,卻仍還是必須進入一間築著高牆的學校—史賓賽音樂學院。教育嚴謹的史賓賽音樂班裡有一個規定,忘記帶琴譜來的人會被打手心。一天,皇家史賓賽音樂學院創辦人老威廉的公子小威廉,從奧地利來到學院試聽課程,不知道威廉是誰的蘇菲,誤以為他忘記帶琴譜,連忙把琴譜借給他,卻因此讓自己受罰了,威廉無法忍受自己眼睜睜地看著蘇菲為了救他,而遭受打手心的懲罰,拉了蘇菲就往教室外面跑,兩人一起逃課,卻也一起在綠光森林裡迷路,但是,他們因為迷路,而一起看到傳說中的綠光,在綠光中,森林裡的老奶奶告訴威廉,長大之後,他會遇到一個他非常深愛的女孩子,他一定要相信她,否則,這個女孩將會為他失去一切,甚至是她的生命。老奶奶還告訴威廉跟蘇菲,在戀人的世界裡,時間是靜止的,威廉跟蘇菲似懂非懂諦聽著,但這句話,似乎深深地刻在兩個小小的心靈中。威廉拿出史賓賽的家徽送給了蘇菲,他告訴蘇菲,他會永遠保護她,這是他給蘇菲的承諾,蘇菲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蘇菲問起威廉的名字,威廉告訴他自己叫作威廉,但是,調皮的蘇菲,開心地說自己是威廉王子的公主,卻不肯告訴威廉自己叫什麼名字。
威廉要回奧地利了,離開的那一天,他想要回史賓賽皇家音樂學院去跟那個可愛的女孩道別,但是同一天,因為元方也要出國學音樂,蘇菲急著找元方而在陰錯陽差之下,與威廉擦肩而過。急著找蘇菲的威廉,來到史賓賽的校園,找不到蘇菲,卻在走廊上遇到了蘇珊,蘇珊見王子氣質不凡,想到自己要努力成為「上等人」,才能擺脫自己下等人的陰影,一念之間,撒謊告訴威廉,他要找的那個女孩叫作…蘇珊,威廉信以為真,以為蘇菲的名字叫蘇珊。
長大後,蘇珊成為皇家史賓賽音樂學院的藝術總監,而蘇菲卻是從史賓賽奧地利分校溜回國,想要回到綠光小學任教的老師。而小時候的元方已經成為名滿國際的小提琴音樂家「歐文」,受皇家史賓賽學院之邀,准備回國參加史賓賽新執行長的就任音樂會。而皇家史賓賽音樂學院的新執行長,正是因為創辦人,也是他父親老威廉過世,而回國繼承執行長位置的威廉,威廉回國,除了接掌皇家史賓賽音樂學院,同時,他也想藉此回來尋找他小時候記憶中那個女孩「蘇珊」。
在歐文的音樂會上,威廉、蘇菲、蘇珊、歐文四個人相遇了,歐文與他從小就喜歡,而且希望能永遠保護的蘇菲重逢;威廉開心自己找到了他小時候的女孩「蘇珊」,可以實現他對她的承諾;而做事情橫沖直撞的蘇菲,卻不知道身邊的歐文就是小時候的青梅竹馬元方,妹妹蘇珊的男朋友威廉就是小時候曾跟他約定,一定會回來找他的威廉王子,蘇珊也因為威廉的誤認,而不敢承認自己的謊言,而成為威廉心目中的那個「蘇珊」,四個人雖然重逢了,關系卻不是他們原先期待或者想像的那樣。
剛回國接掌執行長任務的威廉,正面臨史賓賽董事會想要結束綠光小學,史賓賽教育機構中最特殊的學校,威廉因為贊同綠光小學校長的治校精神,也為了保護他小時候最美好的回憶,決定出面保住綠光,卻被校內保守派的尚董事反駁,並且提出在音樂比賽中,綠光小學如果沒有第一就要關掉綠光村的苗圃的條件,兩人尚且約定不論是尚董事帶領的史賓賽音樂學院,或者威廉所捍衛的綠光小學輸了這場比賽,誰就必須交出現在所擔任的職務,一場像是命運的賭注,就在史賓賽學院跟綠光小學之間展開。
對綠光小學有深厚情感的蘇菲,為了保護綠光村民的生計,為了保護這個家園這塊土地,甚至是為了留住小時候最重要的記憶,蘇菲擔負起讓綠光小學在音樂比賽一定要得第一的責任,從小就喜歡蘇菲的歐文也加入保衛綠光的行列,他們並肩作戰,為的就是讓綠光的一切能夠平安地留下來,就像放在他們心中永遠不能磨滅的感情與記憶一樣。另一方面,尚董事為了讓史賓賽保持第一名,竟計劃要求擔任總評審的蘇珊在比賽的評分中做假,這個破壞計劃竟然意外地被威廉的母親,也是史賓賽的校董伯爵夫人,還有歐文知道了,來自尚董事跟他所喜歡的威廉母親的壓力,全部加註在蘇珊身上,蘇珊不喜歡綠光,因為那是「羅珊」念過的學校,但她卻更害怕失去威廉,蘇珊猶豫著到底該怎麼抉擇…
音樂比賽落幕了,綠光小學得了第一,事情卻在蘇珊不斷為了保護自己的愛情與幸福中變得更為復雜,蘇珊即將與威廉訂婚,蘇菲在自己不知道的狀況下,意外成為蘇珊跟威廉之間的第三者,知道事情真相的歐文,雖然對蘇菲有深深的感情,但他眼看威廉跟蘇菲的距離越來越遠,決定不能坐視威廉錯把蘇珊當蘇菲,歐文決定挺身而出,告訴蘇菲跟威廉,他們才是彼此一直在尋找與等待的那個人,只是,蘇菲選擇不相信歐文,再次錯過與威廉相逢的機會。
在一次綠光小學的烤肉活動中,蘇菲終於知道這個即將與蘇珊訂婚的威廉執行長,就是他等待了十幾年的威廉王子,他們終於相認了,眼看蘇菲就要得到幸福,王子與公主即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有更多的困難卻在前面等著他們。不過,不管未來會如何,在威廉跟蘇菲的心中,都一直有個信念支持著他們,只要相信,就會看見幸福綠光!
BR>
威廉·史賓賽,男,28歲。
立威廉 飾,演出作品:《天國的嫁衣》
William有德、英、中、美四國血統,在貴族豪門環境下生長,加上先祖善於投資,底下產業豐厚,從小被妥善照顧,接受貴族學校與私人導師的教育,風度翩翩,舉止優雅,談吐之間,貴族氣質展現無疑。承襲家族的藝術與文學天份,在音樂、繪畫上有不凡成就。
因為自覺有貴族應該擔當的家族與社會責任,所以行事理性謹慎,表達情感方式含蓄,一切以大體為考量。
但私底下對感情執著,並有同時有騎士與紳士的精神,對愛人信賴、體諒並完全照顧。母親來自綠光森林,此次回國,目的除了帶伯爵夫人回故鄉小居,並籌備國際音樂大賞、考核旗下贊助之教育機構外,並希望找到他小時候遇到的女孩...
蘇菲,女,24歲。
劉品言 飾,SWEETY成員, 演出作品:《西街少年》,《仙劍奇俠》,《格鬥天王》
來自寵愛的家庭,從小備受呵護,單純天真,善良,因為被愛,所以對人信任,個性中的傻勁沒有消失,不放棄,有干勁,為理想而活。父母親為殷實商人,家族長久以來一直是富裕的中產階級,家產豐厚,為人仁厚有禮,蘇菲承襲了家族特性,善於體諒別人。從小就有藝術天分,加上父母親不限制她的發展,以致於具有藝術家氣質,不拘泥於禮教標准規范,自有一套邏輯,因此每每在她個人獨特的邏輯開始運轉,四周的人都會又好氣又好笑,卻又不駁不倒她。個性直爽,少瞻前顧後,會為了尋找創作素材,跑去樹林里砍一棵樹,卻忘記自己無法將一棵大樹搬回家。也會為了證明自己相信的事,不顧一切親身去體驗或參與,因此常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加上身形嬌小,又習慣背著一個大布袋,把所有她可能用得著的東西帶齊在身上,活像個灰姑娘,無法跟名媛淑女聯想在一起。但從小接受上流社會教育,一但踏入正式場合,也會搖身一變,立即變成高貴的小姐。
答應父母親把蘇珊當成自己的妹妹,並且不對外說穿蘇珊的身分,讓她自卑,也因為怕蘇珊對自己的出身沒有安全感,所以對她一再禮讓。
靳歐文,男,28歲。
阮經天 飾 ,出演作品:《米迦勒之舞》
個性極度藝術家,討厭媒體,雖然名滿天下,演奏的邀約不斷,但他不愛名,不愛利,一切率性而為,除了每年公開的春秋兩季公演外,都在流浪,過著類似波西米亞的生活,聲稱尋找創作靈感,綠光小學所在的綠光森林是他目前流浪的落腳地。個性中有點無厘頭,並具有獨特的幽默感,敏銳度很高,很容易猜中人家心事,習慣以打哈哈或是開玩笑的游戲態度與人應對,所以,當要真心面對感情,就會變得羞澀,並會惱羞成怒。
有時很臭屁,以為女人都愛他,輕挑,但也會吃閉門羹。個性兩面,對媒體冷酷嚴肅,私下搞笑,就算想嚴肅也嚴肅不起來。
他的主要思惟和關注的焦點和一般人不太相同,這種無畏無懼、游戲人間的態度,主要也是因為他來自富裕的家庭,並和他接受歐洲貴商的資助有關。他與富商之之女費歐娜Fiona,有個30歲的約定。喜歡蘇菲,但就偏愛和他鬥嘴。
蘇姍,女,24歲。
宋智愛 飾,出演作品:《千金百分百》,《家有日本妻》
本名羅姍,父親為蘇菲家司機,在五歲的時候,母親跟人家跑了,造成她心裡的創痛。蘇家兩夫婦心疼蘇珊和女兒同年紀,卻缺少母親的照顧,因此經常要上玩幼稚園後的羅珊到他們家玩,並讓兩個女孩子一起去上史賓賽皇家音樂學院音樂班。
本來羅珊的父親因車禍保護蘇菲爸爸過世,蘇家夫婦因此收養羅珊,並將他改名為蘇珊,把她當成蘇菲的妹妹看待。蘇家二老對蘇珊並沒有因為不是親生女兒而偏心,但蘇珊卻從小不相信蘇家夫婦會對他好,並忌妒蘇菲擁有一切她所沒有的東西,因此,養成掠奪的個性,認為只要是蘇菲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她都要搶過來,對外並造成蘇菲才是被收養的小孩的錯誤印象,蘇菲因為答應過父親,從不澄清,讓她去說,沒想到等到她想說的時候,反而人家都不相信她了。從小離開她的媽媽,是唯一可以揭發她身分的人,成了她心裡永遠不願意再提起的過去。能力強,亦善於玩弄手段、心機,但內心其實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孩子。表面逞強,在壞事做盡,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會露出脆弱的一面。生理期來的時候,有嚴重的生理痛。
尚董事,BRAIN,男,30歲。
陳宇凡飾,演出作品:《MVP情人》,《舞動奇跡》,《我只在乎你》,《向左邊向右邊》
史賓賽藝術學院的董事,個性孤傲,以維護史賓賽優良傳統為己任,自有一套教育理念,認為應該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優秀的人才,而不是到處讓人濫用而跟威廉不合,讓人有處處跟威廉作對的感覺。
孫大介:男,26歲。
Kido 飾,演出作品:「紫禁之巔」
綠光小學老師,個性古板懦弱,
不太會和小朋友相處,常被小朋友欺負,
謝由美會幫他出氣。兩人於是越走越近。
謝由美:女,22歲。
林可唯 飾
山上衛生所的駐所護士,並在綠光小學里兼任保健室護士,和健康教育的老師,喜歡李歐文,但也和蘇菲成為好朋友,最後和綠光小學老師孫大介閃電結婚,之後,一直努力要撮合蘇菲和歐文。
英語能力不太好,但偏偏要表示自己有水準,常變成鬧笑話,是村中八卦消息的來源。
個性沖動、頭腦簡單,但是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好人。
目前此劇在台灣還沒有播放完畢,具體多少集現在還不太清楚,三立台的偶像劇一般最多不超過20集,我想《綠光森林》也不會例外,聽說2月中旬183club主演的《愛情魔法師》要上映了。
⑸ 如何評價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全稱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是末代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從1888年到1918年在位。
早年生活
他在1859年出生於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皇後的長子。維多利亞皇後是俄羅斯亞歷山德拉皇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媽,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姐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暫譯作:爾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縮。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著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一對手套,讓左手看起來長一點。他也喜歡用左手倚在劍或拐杖,做到比較體面的效果。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後,他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於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繼位成為皇帝。
最近,有關宮廷對他出生之記錄指出,威廉的腦部可能患過病,以致引致腦部損害。他如此的健康問題,可能令他培養了具有野心、沖動魯莽的性格,以及在對待問題或別人時顯出傲慢的態度。這樣的德性有否影響他在個人及政治上的生活,歷史學家還未有定論。如果此論調屬實,那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麥的事件。他的母親對兒子態度冷淡。基於對兒子的缺陷有罪咎感,母親嘗試迫兒子加緊運動,嘗試治理好那種缺陷。故此,威廉與其母親的關系不太好。另外,由於維多利亞皇後出生為英國貴族,她常常向兒子灌輸英國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堅持只稱呼兒子的英語名字:威廉在德語作「Wilhelm」,但她稱之為「William」;她的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稱為「Henry」。未來皇帝威廉從小開始就對英國與英國人有復雜的感覺,可能影響了他後來對英國的態度。
戰前統治
社經政策
雖然威廉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沖突。其實,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於人,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於是,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麥的首相職務。後來,他先後任命卡普里維伯爵、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維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經過三年的戰爭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地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是如俾斯麥一般的政壇老手。 其實,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後,俾斯麥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在社會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見同樣充滿分歧。最少,在統治初期,威廉對社會主義組織的容忍,贏得公眾的正面評價。
外交政策與步向戰爭
威廉二世生性沖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採取理性的方案。其中一個好例子,是他對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系。對他而言,與英國發生武裝沖突是「最難以想像的事」;然而,隨著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劃開始後,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其實,威廉未曾領悟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德皇竟然用電報向他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系緊張,所以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他們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這令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綽號。
不幸地,他想出於好意為自己的外交政策辯護,但屢次犯上嚴重的錯誤,令對外關系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Daily Telegraph的訪問。他藉此宣揚德英的友好關系。可是,他一時意氣用事,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和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不喜歡英國人(而他不是)、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話是:「你們這些英國人都是瘋的,瘋的。」) 因為他這番激烈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當天訪問的紀錄,被威廉革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系。在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過,報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其實,在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減少參與政府事務,是當時一般評論所未預料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再次不跟隨俾斯麥孤立法國的政策。縱然他欠缺誠意,他嘗試與法國修好—但基於法國堅定不移的復仇主義(普法戰爭之失敗)和對德國的憤恨,這些嘗試的效果很有限。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情緒,但與對英政策雷同,他還是不光彩地失敗了,始終是因為他不懂隨機應變。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因此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范圍的法國。全憑他的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
革退俾斯麥以後,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簽訂的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不能保證她在德法兩國有沖突時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使德國對英法俄三國的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忠於支持與奧匈帝國的聯盟—他甚至在1889年向奧皇表示,只要奧國以任何理由出兵,德軍也會鼎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德國又願意與英國合作,甚至想過與法俄兩國組成強大的歐陸聯盟—威廉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後,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
帝國主義的道路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一改以往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
他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實行提爾皮茨計劃,以加快帝國的海軍擴張,趕上大英帝國的海軍力量。這與俾斯麥嘗試跟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年的海軍演練中,英國海軍就邀請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到臨,以展示其軍力。德國一直都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英國,積極爭取海上霸權。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人刺殺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訊後,威廉感到大為震驚。於是,他向奧匈帝國提供協助,支持後者鎮壓策劃刺殺行動的秘密組織,甚至容許奧國以武力對付懷疑是該組織的幕後黑手—塞爾維亞。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議他按每年習慣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這樣的建議,可能是出於德國政府中有人認為皇帝會干預事件,希望藉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國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戰。威廉雖然性格高傲,但對此甚為敏感。
德皇以奇異的方式對事件以電報作回應。奧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塞爾維亞於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
在奧國政府之有關部門的協助與指示下,塞爾維亞必須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現在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塞爾維亞認為以上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她的憲法規定,而且會損害她的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威廉於7月28日趕回柏林。閱讀過塞國的回應後,他的回應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時之內!這比理想更好。奧地利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但既然贏了,就再沒有任何開戰理由了。[奧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實應該安心留在貝爾格萊德。在這份文件上,我實在不應該下達總動員的命令。」 [Emil Ludwig,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27 (trans. by Ethel Colburn Mayne), p. 444]
威廉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刻,其實想勸諭奧地利和平解決事件。然而,在奧國政府還未得知德皇的意見時,政府內的部長與將軍已經說服了八十四歲高齡的奧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
雖然威廉二世滿懷擴張野心,但他有否發動戰爭,則難以有定論。他的確希望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從未想過以如此大規模的沖突來實現這目標。由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到德國向俄國宣戰期間,德皇明白大戰即將爆發,於是竭力爭取和平。威廉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溝通 ([1]) ,嘗試避免戰爭。他樂觀地解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奧軍只會將戰爭限於該地。然而,威廉的努力為時已晚。在部下的勸諭之下,德皇下令總動員並開始進行施里芬計劃。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皇的戰爭」 (也正如斷言二戰是希特勒的戰爭) 。此看法現在被視為不公平,這是基於它斷言威廉二世要為此負上個人責任。但其實,威廉大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擴,又支持軍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克虜伯公司),已經令他的國家陷入軍事競賽。當這競賽變得難以駕馭的時候,戰爭就在所難免。
在簽署總動員之命令時,威廉被認為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但那邊廂,他又鼓勵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採取強硬政策。在戰爭期間,威廉更自任德軍大元帥。
影子皇帝
作為戰時國務的最終決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負擔實在太沉重。當戰事持續,他越來越依賴部下的意見,以至1916年後的帝國變成一個軍事獨裁政權,由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操控。戰爭期間,受到挫敗感與勝利的幻想影響,威廉的策略搖擺不定。雖然如此,這位德國皇帝仍然是國家的重要象徵。他依然能監督軍事生產、頒發獎章與發表演說鼓勵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員的權利,能掌握重要的軍事指令。1915年,他撤換總參謀長小毛奇,改用埃里克·馮·法金漢。同樣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後,威廉下令海軍減少與英軍正面沖突。
1918年,德軍的最後攻勢宣告失敗,四面楚歌。明顯地,結束戰爭將會是明智之舉。而那時,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權力。由於他不滿被部下架空權力,他嘗試在戰爭末期的危機中爭取主導權。得知德軍大勢已去後,他支持德軍向盟軍投降 ,以免德國為繼續打仗而遭受滅頂之災。
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戰後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的Doorn病逝,被葬於Huis Doorn,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婚姻和家庭
威廉二世與其妻奧古斯塔·維多利亞1881年2月27日,威廉二世與奧古斯塔·維多莉亞結婚。他們有七個孩子:
威廉王儲 (1882-1951).
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 (1883-1942)
阿達爾伯特王子 (1884-1948)
奧古斯圖斯·威廉王子 (1887-1949)
奧斯卡王子 (1888-1958)
約阿希姆王子 (1890-1920)
維多莉亞·路易斯公主 (1892-1980)
威廉與妻子一直感情良好,而妻子在1921年4月21日去世,更令他非常痛心。在威廉被迫流亡荷蘭後,他的幼子約阿希姆王子因受到參軍後的憂鬱症與婚姻失敗之影響,在1920年開槍自殺身亡。
1922年1月27日,Prince Johann Georg of Schönaich-Carolath的兒子向威廉賀壽。威廉邀請他與其母[Hermine Reuss zu Greiz]到他家做客。威廉覺得Hermine非常吸引,並決定要娶她。威廉受到其支持者與子女反對,但仍在11月9日與Hermine結婚。Hermine的女兒Henriette (威廉的繼女) 與約阿希姆王子之子Karl Franz Josef於1940年10月5日結婚,卻在1946年離婚。Hermine則與丈夫感情良好,一直至威廉去世。
婚外情
在威廉結婚之前,他曾深深傾慕Grand Duchess Elizabeth Fyodorovna (後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媳婦,維多利亞女王之孫女,亦即威廉的表妹) ,更為她寫下數段情詩。Elizabeth最初受到他吸引,但後來拒絕了威廉的追求。在一戰期間,威廉曾多次想協助她逃離俄羅斯,但她不為所動。最後,Elizabeth於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威廉始終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時承認沒有忘記過她。
威廉在位期間,曾經有傳言指他與其好友Philip Fürst zu Eulenburg-Hertefeld有染。在當時,這種同性戀行為乃德國法律所不容許 (有關禁止男性同性戀行為之法律,詳見第175條) 。傳言引致1907年的Harden-Eulenburg Affair。俾斯麥曾經指出威廉與Eulenburg有「不正當關系」,但此話可能只是純粹的推測。
瑣事
小威廉與他的父親腓特烈太子 (1863年) 威廉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在女王臨終前的一刻,威廉還握著她的手,直到她離世。當時,英國民眾曾因此深深感動。很可惜,威廉的形象在1914年被破壞了。
威廉曾經到希臘的科孚島旅遊,自此對考古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也喜歡在悠閑時描繪宏偉的建築物與戰船,但專家認為他的構想過於浮誇與不切現實。威廉也愛好打獵和砍伐樹木。流亡期間,他在自己的別墅大量砍伐樹木。該地的森林在最近才回復過來。
威廉收藏了大量制服與服裝,經常轉換服裝,多達一天內更衣四次。
威廉在司圖加特有一座行宮。他在行宮時,會在每個星期日的中午進行巡遊。他與部下及騎兵穿上軍服,在大街上巡遊,吸引附近居民觀看。
基於與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關系,威廉二世有不少親戚是歐洲王室領導人。德國後來與英國和俄國交戰,而當時的英皇喬治五世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阿歷山德拉就是上述Elizabeth Fyodorovna的妹妹,所以尼古拉就是威廉表妹的丈夫。三位皇帝都能說流利英語,並以兄弟互相稱呼 (分別叫做 Willy、Georgie 和 Nicky ) 。
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國人在每年威廉的逝世周年到Huis Doorn聚會,以示他們對這位末代德國皇帝的忠誠。
文獻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的角色頗受爭議。在1950年代前,他最初被視為重要而令德國歷史蒙羞的人物。但後來,一般認為對於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角色不太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影響。可是,在1970年代,John C. G. Roumlohl教授等人又不同意此論調。無論如何,曾經有很多關於威廉二世傳記推出,其中以第一部傳記 (Emil Ludwig) 最為著名。
⑹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的軼事典故
至今已有兩艘船艦以哈爾西命名:一艘為萊希級巡洋艦(編號:DLG/CG-23),另一艘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編號:DDG-97)
1960年10月20日,加州聖地亞哥的北島海軍航空站的機場在一個慶祝美國海軍航空50周年(1911-1961)的活動中向哈爾西致敬。
至少兩家美國院校有以哈爾西命名的建築:一座為哈爾西的母校弗吉尼亞大學的哈爾西樓,另一座為美國海軍學院的哈爾西運動場。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內的哈爾西巷是以哈爾西命名的。
在哈爾西的家鄉,新澤西州聯合縣伊麗莎白的伊麗莎白高校內哈爾西綜合大樓是以哈爾西命名的。此外,在同縣斯普林菲爾德鎮的強納生·戴頓高校,則將學校禮堂以哈爾西之名重新命名。
保羅·麥卡尼和琳達·麥卡尼在1971年推出的熱門流行曲《愛爾伯特叔叔/哈爾西上將》(Uncle Albert/Admiral Halsey)中有提及哈爾西。
在湯姆·克蘭西的小說系列中,主角傑克·雷恩是一本名為《海上鬥士》(Fighting Sailor)的哈爾西傳記的作者。所以故事中也有提及哈爾西。
在小說《獵殺紅色十月號》改編的同名電影中,則有貶損哈爾西的對白:「我知道這本書(《戰斗的水手》)。雷恩,你的結論全都是錯的。哈爾西都是愚蠢地做事。」
在小說《紅兔子》中,哈爾西因主角所編的傳記而被提及。
哈爾西在賀文·沃克的兩本小說中登場。
在《戰爭之風》(The Winds of War)中,哈爾西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並沒有太多登場機會。1983年,小說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
在戰爭之風的續作《戰爭與回憶》(War and Remembrance)中,哈爾西是其中一位配角,較前作有較多登場機會。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於1988年播出。
在記述萊特灣海戰的雷暴之海一書中,哈爾西是四位主要角色之一。
哈爾西是一些電影和電視劇內登場的角色。
《東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1944年):記述杜立德空襲。
《永恆之海》(The Ternal Sea,1955年)
《戰斗崗位》(Battle Stations,1957年)
《英勇時刻》(The Gallant Hours,1960年):哈爾西傳記電影。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年):記述珍珠港事件。
《中途島》(Midway,1976年):記述中途島戰役。
《麥克阿瑟》(MacArthur,1977年)
《戰爭之風》(1983年)
《戰爭與回憶》(1988年)
《珍珠港》(2001年):記述珍珠港事件。
在約翰·伯明翰的時間軸三步曲(The Axis of Time trilogy)小說中,哈爾西和尼米茲均是作品中的次要角色。
哈爾西是哈利·托特達夫的小說《向東前進》(Drive to the East)中的一個小角色。故事假設美利堅合眾國和美利堅邦聯和在二戰期間的交戰。故事中哈爾西參與了強渡弗吉尼亞州的拉帕漢諾克河,讓合眾國士兵繼續向美利堅邦聯的首都──弗吉尼亞州的列治文市前進。
在電視節目《JAG》中,虛構角色海軍軍法處處長愛爾伯特·切爾韋登的辦公室內,掛上了哈爾西的美國海軍官方照片。
1951年3月4日,哈爾西是電視游戲節目《What's My Line》第40集的神秘嘉賓。當時,參加者正確地猜出他的身份。
⑺ 威廉·華萊士·林肯的人物生平
威廉一定是他父親最喜愛的兒子。父親當選總統時,他只有10歲。對愛玩的威廉和弟弟泰德來說,白宮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游戲場地。調皮的威廉的惡作劇常常鬧得白宮一片混亂。有時,他會和弟弟趕著一頭山羊穿過繪畫室,令成群的參觀者大吃一驚。但他也有嚴肅的一面,因為他對繪畫和寫詩情有獨衷,有的作品還在報紙上發表過。
內戰爆發不到一年,在報紙頭條的戰況報道中,夾著一條消息:「總統的兒子威廉,今年11歲左右,死於肺炎。」小威廉的死給陷於國家危難中的林肯家族無疑又增添了一份負擔。瑪麗·托德·林肯再也沒有走進過兒子去世和靈柩停放的房間。林肯如此悲痛,以致人們相信他曾兩次讓人挖開墳墓再看一眼他的兒子。威廉的屍體放在華盛頓公墓的地下墓室,直到他父親遇刺身亡。
他的父親遇害後,威廉的屍體被取出放在他父親的靈車上,穿越全國,運回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的總統墓地。總統的葬禮共花費了7,000美元,其中有10美元用於安葬威廉,使他能夠陪伴父親最後一程。有關林肯的最後的公開記錄就是送葬人記下的「遷移威廉遺體費用10美元」。
⑻ 威廉一世的生平經歷是怎麼樣的
威廉·腓特烈·路德維格(1793~1888)生於普魯士首都柏林,他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的次子。威廉從小便受到了普魯士軍國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平民百姓的子女一起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學會了騎馬、射擊和戰術技巧。1807年,他年僅十幾歲便參軍入伍。1810年,母後路易莎因病早逝,從此小威廉便以軍營為家。他性格倔強,勇猛好鬥,在軍中以普通一兵的身分服役,從不擺王子的架子。1814年他獲得上尉軍銜。在反對拿破崙入侵的戰爭中,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因功勛卓著而受到上級嘉獎。1825年他獲中將軍銜,任普魯士近衛軍團司令。1829年,他與薩克森—魏瑪的奧古斯塔公主結婚。
⑼ 那個被公認「世界第一帥」的13歲男孩,如今怎樣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隨之進步,這讓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美的那顆心開始不停的躁動,很多人通過化妝健身甚至整容的方式,希望擁有較高的顏值。在追求自己美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去發現身邊的美,就像自己雖然沒有很高的顏值但是可以欣賞到,也算是一種不錯的享受。娛樂圈的明星們,不用說顏值都非常的高,但是其實有很多在我們身邊的素人,也擁有神顏,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被稱作「世界第一帥」的男孩,他如今怎麼樣了呢?
當時在網路上爆紅之後,就有電影公司找到了威廉,威廉也成功的成為了一個童星,出演了一些電影和電視劇,在網路上也有一定的名氣了。如今三年過去了,已經16歲的威廉五官已經漸漸長開了,退去了一絲稚嫩,添上了一些成熟,當初突然爆紅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威廉還有一點羞澀,現在他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生活,16歲的他身高已經一米七五了,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模特,對此屏幕前的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