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西的畜牧業發達嗎
那是相當滴發達
你見過1202公斤的肉牛嗎?巴西就有,巴西是個超級大草原,平平的沒什麼大山,大型農場可以跟中國一個大鄉鎮相比,他們的土地實在太多了,多少土地沒人用,他們的農業也是一等一的好,超級現代化,遠勝過美國,在這里,農民是相當滴有錢滴!!
中國的農業比起他們是差距太大了。。。他們十個農民做中國1000個農民做的事,都用大型機器,一點不誇張,不過中國不能像他們那樣,如果太多機器,就不知道有多少農民沒飯吃了
牛隻拿來吃,不做事,土地多的不行,所以牛也多的不行,巴西肉牛好多都是全白色的,雪白雪白的!!
呵呵,很發達很發達,但是他們民族是逍遙派,政府機關只上半天班,學校也是,銀行。。。所以他們綜合國力不行,沒什麼工業,
啰嗦多了,呵呵,因為自己在巴西
② 巴西家庭農場主的收入為何比農業部官員還高
巴西里約奧運會正進行得火熱。盡管東道主既不是獎牌榜的霸主,甚至在奧運開幕之前的場館建設效率方面也倍受質疑,但巴西在農業方面的成就卻非常值得驕傲。
家庭農場年收入高,城裡人坐車去農場打工
都知道巴西最知名的是足球和桑巴,但這里可遠遠不止盛產「羅納爾多」,資源異稟的巴西是這個星球上少數敢稱自己「地大物博」的國家之一了。前巴西農業部長瓦格納·羅西曾說,巴西尚有9000萬公頃的可耕作土地有待開發。而除了土地存量的巨大優勢之外,巴西農業的第二大競爭優勢就在於家庭農場了。
據巴西土地發展部的數據,共用300萬個家庭農場分布在巴西各地,按國土面積來算的話,平均不到3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家庭農場。這些家庭農場是巴西集約化農業的「黏合劑」,巴西70%的豆類、58%的牛奶以及45%的玉米都來自家庭農場。
據巴西農業部的專家佩雷斯介紹,在巴西,經營350公頃左右土地的家庭農場,一般年凈收入就有8萬美元左右,以一家兩個勞力來算,已經高於農業部中級官員的收入。而350公頃的規模顯然算是比較小的了,在東南沿海地區,巴西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通常在200到1000公頃之間。
巴西家庭農場的良好運作甚至吸引不少城市人口到農村來找工作。在巴西,城鄉差距本來就不大,加上城鄉人口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上都沒有區別,與其在城市裡艱難求職,很多巴西人都樂意到農場打工。他們每天乘車上下班,孩子去城市裡上學也是乘坐班車。據一位在農場辦公室做出納的費爾南多女士說,她在農場上班和城裡的收入並沒有什麼兩樣。
巴西的「大手筆」農業高效的背後
位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費南爾德農場,是典型的「巴西式」大庄園,背靠著「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又臨近「地球之腎」潘塔納爾沼澤地。
這家世襲農場的規模達到68萬公頃,其中30萬還處於未開發的備用狀態,38萬用於耕作生產的農田,全部種植大豆,從播種、施肥、除草、收割,再到運輸與儲存,全過程都是機械化。
農場實行「訂單農業」,所有生產計劃都是按照購銷合同來制定的,世界各地的買家在每一個生產季節來臨之前都預付定金,農場則根據市場需求信息來確定播種的面積。
除了農場自身的現代化生產與運作模式之外,巴西農業研究公司在科技興農戰略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服務於農業的研究人員當中,70%以上都擁有博士學位。瓦格納·羅西曾說,巴西農業之所以發達是因為有三條腿,家庭農場+科技興農+政府支持。農場主、技術員和政府之間的上下聯動扁平化,共同壓縮中間環節與降低成本。
此外,作為新興經濟體,巴西在很多領域都執著地維持高利率,但偏偏在農業領域,農戶的融資成本之微薄,按照媒體的話說,「猶如里約熱內盧沙灘美女身上的泳衣」。巴西央行的基準利率如今已經高達14.25%,而家庭農場的融資利率呢?低至2%甚至在部分試點州為零!還是不多說了,咱們趕緊辭職去巴西農村創業吧!
本文內容源自土流網,作者Aster,圖片來源網路,更多閱讀請關注微信:tuliucom
③ 巴西農業特點
巴西農業特點: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
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
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3)巴西農場的利潤怎麼樣擴展閱讀:
巴西農業政策
1、結構政策,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2、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
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3、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④ 現在巴西經濟發展怎樣是否超越中國
經濟發展非常快,也主要是靠國內房價和物價炒起來的,不知道後續怎麼樣。
巴西人均GPD13500,中國是6000美金,感覺沒什麼可比的吧,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了。現在發達國家的收入標準是20000,。巴西現在和俄羅斯、波蘭這些國家一個梯隊了,中國是秘魯、泰國那個梯隊的。這就是人民幣無緣無故的漲了20%,不然就跑剛果布、東帝汶那隊伍里了。
自己一個月錢不夠花,不知道么?買個IPHONE傾家盪產的,中國到巴西農場打工的工人一個月都一萬多人民幣,還管吃住,巴西這些年真牛大了。.
為什麼要超越中國呢?經濟總量?那德、英、法都沒法跟中國比。
⑤ 巴西食品價格飛漲催生數千個「城市農場」,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什麼
巴西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卻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國家的GDP以及經濟總量在快速的增加,有著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福利制度,但是巴西的國民卻沒有實現共同富裕,並且還有著非常大的貧富差距,它甚至被稱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那麼巴西它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什麼呢?
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讓享有世界糧倉的農業大國巴西也經歷了食品價格上漲,牛肉,啤酒,麵包等基本食品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影響到了巴西人民的正常生活。其次全球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中斷也將巴西人民的食品價格推上了高度,而且巴西糧食產量受到了今年極端乾旱天氣的影響,從而也上漲了食品價格問題,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疫情的原因,不只是對於巴西來講甚至對於全球來講都是有影響的
⑥ 巴西農業的發展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巴西的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在經濟發達的南部、東南部地區,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是巴西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東北部,雖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沒有灌溉系統,由於氣候乾旱,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是全國最落後的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小農主要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種,對資源的破壞相當嚴重。
⑦ 巴西的經濟現狀如何
巴西在2014年舉辦了世界盃,可能人們在電視里看到了巴西感覺很富饒,認為巴西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則不然,目前的巴西不能算是發達國家,甚至都不能算成一個大國。雖然說巴西的領土面積非常的大,擁有85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且人口還超過了2億。
他們發展農業種植園等,對於工業的發展不是很注重。這也就導致一直靠著出口種植的水果或者是煙草,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這樣來提升綜合國力是非常的慢的。
⑧ 到巴西買農場多少錢一畝
這個可不好說,跟地段和農場設施很有關系,我只能給你舉幾個例子:距聖保羅市中心75公里的裸地皮(即沒有任何設施的)需要自己開墾的那種:15畝,價格為4.49萬巴幣。距離聖保羅市中心53公里,有別墅,游泳池,足球場,教堂,花園這些設施的:181畝,價格是195萬巴幣。巴幣和人民幣最近的匯率是1:2.3。跟中國比起來,巴西的農場價格那就是白菜價啊,呵呵
⑨ 巴西財政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注:並非前面所說的12億公頃,12億公頃等於1200萬平方公里,巴西總國土面積才是8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是不可能的)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現在的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巴西的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在經濟發達的南部、東南部地區,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是巴西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東北部,雖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沒有灌溉系統,由於氣候乾旱,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是全國最落後的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小農主要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種,對資源的破壞相當嚴重。
二、巴西農業生產
咖啡、蔗糖、柑橘和大豆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
1、種植業。巴西主要種植水稻、大豆、木薯、甘蔗、小麥、馬鈴薯等。由於灌溉面積微不足道,產量受氣候影響很大。2002年,大米的產量為1048.9萬噸(單產153公斤/畝),小麥的產量320.3萬噸(單產98公斤/畝)。
近幾十年來,巴西農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迅速發展了大豆生產。1994年大豆面積增加到了1194萬公頃,產量達2485萬噸,2002年巴西大豆產量達到4190.3萬噸。巴西的大豆產量已經超過了亞洲的大豆總產量,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5。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了巴西重要的外匯來源,近年來平均為國家獲得近30億美元的外匯。其中,大豆常年出口量為300萬-400萬噸,創匯8億多美元,大豆餅粕出口大致在850萬噸,創匯16億美元,豆油出口達50萬-80萬噸,創匯約3億美元。
從70年代中期以來,巴西開始實施用甘蔗加工乙醇以取代汽油的計劃,以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因此甘蔗的種植面積大增。與此同時,棉花本來是巴西的第二大出口品,因棉田紛紛轉產甘蔗和大豆,出口的結構也有明顯的調整。此外,巴西的氣候適宜於許多熱帶水果生長,柑桔和濃縮桔汁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香蕉、菠蘿等也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畜牧業。巴西的牧場面積相當於耕地面積的3倍,廣闊無垠的牧場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養牛的頭數和牛肉的產量均佔世界第2位,豬的頭數名列世界第3位。巴西的養禽業近年來發展很快, 2002年存欄有1.76億頭牛,3000萬頭豬,1.05億羽小雞。在肉類出口方面,巴西的禽肉和豬肉產量都占拉美國家的首位。肉類出口每年為國家創匯約8億美元,其中尤以禽肉的出口增長較快。養牛業以放牧為主,集約化的奶牛場集中在大城市附近,奶產品仍需大量進口。在南美洲,巴西是奶製品最大的進口國,每年需耗費外匯1億多美元。
3、漁業。巴西有很好的發展漁業的條件,但是現在漁業的生產水平還較低。巴西目前漁產品的出口只佔拉美國家的第5位,而進口量卻占第1位。80年代以來,水產品產量從90萬噸下降到了目前的80萬噸,主要是由於近海的捕撈量減少,而淡水魚的產量一直穩定在20萬噸的水平上。
4、林業。 巴西森林覆蓋率高達60%,是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90年代初,年產圓木2.65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1992年,巴西的林產品出口總額將近19億美元,占拉丁美洲的54%。
5、農產品加工業。一方面,由於二元結構,巴西的農村發展很不均衡,許多地方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儲存、運銷和加工的能力有限,因此農產品的損耗相當可觀。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技術,無力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值的利益被轉移到發達國家。以可可豆為例,巴西在1992年出口了5.2萬噸可可粉,只賺得2151萬美元;相反,地處寒溫帶的荷蘭根本不產可可,卻出口了10.3萬噸可可粉,創匯高達1.46億美元。
三、巴西農業對外貿易
巴西2002年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出口17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8.1%。在出口的初級產品中,(1)大豆出口30.3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02%,其中向中國出口8.25億美元居第一,其次是荷蘭5.43億美元、德國3.07億美元、西班牙2.23億美元、葡萄牙1.64億美元、日本1.40億美元、英國1.28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24億美元、義大利0.97億美元、法國0.94億美元、其他4.18億美元。(2)豆粕出口21.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4%,其中出口荷蘭6.40億美元、法國4.73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11億美元、義大利1.08億美元、德國1.05億美元、韓國0.97億美元、英國0.90億美元、泰國0.89億美元、印尼0.82億美元、西班牙0.78億美元、其他3.2億美元。(3)鮮、凍肉雞出口13.3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1%,其中出口日本2.15億美元、沙特1.88億美元、俄羅斯1.69億美元、德國1.11億美元、荷蘭1.01億美元、英國1.01億美元、香港0.76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57億美元、科威特0.34億美元、新加坡0.33億美元、其他2.46億美元。(4)咖啡豆出口11.9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98%,其中出口德國2.66億美元、美國2.07億美元、義大利1.16億美元、日本0.92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0.57億美元、西班牙0.49億美元、法國0.47億美元、斯洛維尼亞0.40億美元、瑞典0.32億美元、希臘0.28億美元、其他2.55億美元。(5)甘蔗原糖出口11.1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4%,其中出口俄羅斯4.94億美元、加拿大0.85億美元、伊朗0.80億美元、埃及0.62億美元、馬來西亞0.39億美元、美國0.38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38億美元、奈及利亞0.35億美元、沙特0.33億美元、其他1.72億美元。(6)橙汁出口8.6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44%,其中出口比利時盧森堡3.13億美元、荷蘭2.45億美元、美國1.42億美元、日本0.76億美元、韓國0.26億美元、澳大利亞0.15億美元、波多黎各 0.099億美元、中國0.073億美元、紐西蘭0.036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7)鮮、凍牛肉出口7.7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9%,其中出口智利1.12億美元、荷蘭1.09億美元、義大利0.64億美元、沙特0.63億美元、埃及0.58億美元、英國0.53億美元、俄羅斯0.45億美元、德國0.40億美元、西班牙0.39億美元、以色列0.28億美元、其他1.60億美元。(8)豆油(毛油)出口6.7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12%,其中出口伊朗2.25億美元、印度1.57億美元、中國1.17億美元、埃及0.43億美元、摩洛哥0.37億美元、孟加拉0.27億美元、塞內加爾0.17億美元、馬來西亞0.11億美元、南非0.10億美元、突尼西亞0.08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
四、巴西農業科學技術
巴西主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分別成立於1973和1974年,均隸屬農業部。現在,巴西農牧研究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單位之一,擁有高級農業科研人員2000人,在全國有41個研究中心。在它成立以來的22年裡,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8000多項,投資回收率高達43%。該公司的主要資金靠聯邦政府撥款,此外,該公司還經常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私人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這個公司根據國家農業發展的需要,近20多年來研究的重點有:
1、大豆品種改良。70年代巴西大豆年產量僅150萬噸左右,經過該公司的努力,培育出了適合赤道地區生長的16個新品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低緯度地區試種大豆的熱帶國家。大豆的單產從每公頃10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目前,巴西大豆種植已逐步由南部、東南部向北部轉移,特別是中西部稀樹草原地區,大豆產量達2500噸左右。
2、高產品種的培育。巴西已經成功地育成了適合本國氣候與土壤條件的小麥新品種,使單產大幅度提高,減少了對進口小麥的依賴。此外,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科學家們還培育成了胡羅卜、馬鈴薯、甘蔗良種。
3、稀樹草原的開發研究。鑒於稀樹草原對於巴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1975年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心,研究該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問題。經過20餘年的研究和開發,吸引了外國資本,本地區的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450萬公頃擴大到1000多萬公頃,成為巴西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和出口基地。
4、根瘤菌育種技術。由於採用這種技術,已經使巴西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每年用於進口氮肥的費用估計可以節省15億美元。
5、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巴西在胚胎移植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擁有2.3萬名職工(其中科技人員1.3萬),在全國設有2500餘個辦事處,其使命是將農牧業新技術直接傳授給農業生產者。
五、巴西農業政策支持體系
(一)巴西農業政策的演變
在巴西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巴西的農業依然能夠繼續發展,主要得益於農業政策的適時調整。巴西農業政策的總體目標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政策特點。以1994年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達成為標志,巴西農業政策明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在1995年以前,巴西的農業政策經歷了由補貼向價格支持的轉變,目的是支持和保護農民收入。1965-1985年用於農業的政策資金累計約2191億美元,其中310億用於農業補貼,其他用於投資和市場政策。限於財政壓力,巴西政府從1985年開始取消對農業的補貼,轉為以農產品價格支持為主的政策。1975年以前,巴西的農產品出口以咖啡為主。從1975年開始轉向穀物,如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為了促進農業結構的轉型,從1975年開始正式對大豆、豆類和木薯等實行價格支持。還專門成立了農牧業技術研究公司,改良大豆等,使之更適合於巴西的土壤。從1985年開始,價格支持(PGPM)成為農業政策的支柱,其目的是確保農民具有穩定的收入。價格支持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聯邦政府的直接購買(AGF),當市場價格低於規定最低價格時政府買入。例如1987年政府用最低價格方式購買農產品達1230萬噸;另一個是營銷貸款(EGF)。價格支持促進了巴西農業的發展。1985年到1995年,農業補貼由142億美元減少到60億美元,但是,穀物產量卻由5980萬噸增長到8000萬噸。
上述政策一直持續到1994年WTO的成立與農業協議的簽署。從1995年開始,農業市場更加開放。一方面出於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必須遵守WTO的游戲規則,巴西政府開始轉變農業政策,提出了兩個新的政策措施來逐步取代舊的價格支持政策,即產品售空計劃(PEP)和期權合約補貼(option contracts)。舊的價格支持計劃目前僅限於稻米、玉米、小麥、木薯和豆類等主要作物。2000年,政府購買了51.7萬噸大米、9.3萬噸豆類和0.3萬噸其他作物。這一階段的政策目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針對大農場,減少價格支持,使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二是確保農民收入不低於城市居民收入,維持社會的穩定,主要是針對小農戶而採取家庭農業支持計劃,防止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和過度流動而造成社會問題。從1995年開始,雖然對農業的補貼和價格支持力度降低,但是穀物產量卻不斷增長,由1995年的8000萬噸增長到2001年的9830萬噸。
(二)現行巴西農業政策的基本框架
雖然巴西農業政策在1995年之後做出了重大調整,產品售空計劃和期權合約補貼成為兩個新的政策工具。但是,時至今日,巴西農業政策仍然包含很多方面,它們共同影響著巴西農業的發展和巴西農民的收入。巴西的農業政策由結構政策、國內支持政策和貿易政策等三方面構成。
1、結構政策
結構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計劃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土地改革計劃
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2)家庭農業支持計劃(PRONAF)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有三條主線:一條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農村公共需要的道路、電信、電力、勘探、倉庫的建設等。由市上報計劃,由農業部駐州代表處審核計劃是否可行。然後組織一個評審組,由農業部代表處、州農業廳官員、市農業局官員和農場主代表(一般佔50%)組成,根據氣候、土壤、農民經驗、當地市場情況及產量情況而不是根據作物種類,在可行的計劃中確定優先扶持對象,由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出資(各約1/3),農民不出資。在部分地區,也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予以支持,大體上農民和政府各出一半價錢。第二條是農業信貸。給小規模農戶提供比商業貸款利率(17%)更低的低利率(2%或6%),分期付款的話還可以免除30%的本金。如果到期不能按時歸還,可以向農業部門進行解釋,可以考慮延長還貸時間。在里約州,「小規模農戶」的標准有五條:1)農場農業用地少於20公頃;2)收入來源只能是農業; 3)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雷亞爾(約1.2萬美元);4)必須是家庭經營,最多隻能僱傭長期工1人,特殊情況下可以再臨時僱傭一人;5)必須住在農村或附近村莊。第三條是免費對農民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免費提供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但種子、肥料等仍然是商業行為。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小農戶的基本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把小農固定在土地上,不讓農民大量進入城市,抑制農業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流動而造成的城市社會問題,為維持社會穩定。該計劃於1997年開始實施,1999年開始推廣。以里約州為例,該州沒有大規模農場,主要是中小農場。54%的農場在10公頃以下、37%的農場在10-100公頃、9%的農場在100-1000公頃,基本沒有超過1000公頃的農場(而巴西北部很普通的農場就可達到2.5萬公頃)。近三年已經在34個市得到推廣,約有1.4萬個農民參加了該計劃。其中用於技術培訓的資金300萬雷亞爾、用於基礎設施的資金約3700萬雷亞爾(其中聯邦政府提供1500萬,其餘為州市兩級政府提供)、農業信貸項目250項共提供貸款1200萬雷亞爾。
其他支持政策
①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
自1995年以來,巴西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問題。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通過立法的形式允許到期(1995年6月份)不能還債的農民可以繼續與放款者協商而延期還貸。農場債務在20萬雷亞爾(約合10萬美元)以下的,可以延期10年還貸,年利率為3%加上政府制定的特定商品最低價格的變化率;債務在20-50萬雷亞爾之間的,可延期20年還貸,年利率為8%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the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Prices index);債務在50-100萬雷亞爾之間的,年利率為9%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債務在100萬雷亞爾以上的,年利率為10%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
②促進農業合作計劃 (RECOOP)
RECOOP的目的是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增強其資本實力。為此,該計劃預算210億雷亞爾,其中包括16.5億雷亞爾用於債務再協商。RECOOP執行委員會分析了652項提案,認為有439項可行,其中已經有322項獲得通過。截至2001年2月13日,已經有133項得以實施,大約14.33億雷亞爾。
③稅收政策
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④鼓勵加工業發展
各州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例如帕雷拉斯州規定,在加工企業投產之後前10年,政府把所得稅全部留給企業作流動資金,第11年開始逐步償還,保證了加工業發展對資金的需要。
⑤公路建設
巴西大面積後備耕地資源開發的最大制約條件是交通問題。因此,巴西政府把改善交通運輸條件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州際間的公路以及州際公路到各個農場之間公共道路完全由政府出資。此外,農場內部的道路建設也有可能爭取到一定的政府支持。
3、農業貿易政策
巴西政府努力促進與農業有關的各貿易團體和機構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協調。此外,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著力於動植物衛生檢疫協定的落實。在動物健康、植物保護和食品檢疫檢驗等方面加強管制,對轉基因產品十分慎重。
⑩ 巴西農業奇觀:如何養活全世界
當前的種種哀嘆之聲預示著這種作物即將豐收成熟。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是世界第五和第八大小麥生產國,分別遭受了火災和水災的侵襲,這些自然災害為日益呈現的飢饉恐慌添上了濃重的色彩。到2050年,世界穀物的產量必須增長50%,而肉產量必須翻一番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但這並不容易實現。因為穀物產量的增長正日趨減緩,可用於耕種的土地愈見稀少,再生水資源正消耗殆盡。The world has been here before. In 1967 Paul Ehrlich, a Malthusian, wrote that 「the battle to feed all of humanity is ove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tarve to death.」 Five years later, in 「The Limits to Growth」, the Club of Rome (a group of business people and academics) argued that the world was running out of raw materials and that societies would probably collapse in the 21st century. 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卻從來沒變。1967 年馬爾薩斯人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曾寫道 "養活人類的戰爭已經終結...本世紀70和80年代將有成千上萬的人因飢餓致死。"五年後,羅馬俱樂部 (由商業人士和學者組成的團體)在其"發展的極限"報告中指出世界的原材料正逐漸耗盡,人類社會可能在21世紀面臨滅亡。A year after 「The Limits to Growth」 appeared, however, and at a time when soaring oil prices seemed to confirm the Club of Rome』s worst fears, a country which was then a large net food importer decided to change the way it farmed. Driven partly by fear that it would not be able to import enough food, it decided to expand domestic proction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not subsidies. Instead of trying to protect farmers fro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s much of the world still does—it opened up to trade and let inefficient farms go to the wall. This wa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because most of the country was then regarded as unfit for agricultural proction.然而一年後"發展的極限"效應顯現,石油價格曾一度飆升,羅馬俱樂部最深層次的擔憂似乎得到了證實。在歷經了巨大的糧食進口凈值後,一個國家決定要改變自己耕種的方式。變革的部分動力源於該國擔憂進口不到足夠的糧食,所以決定依靠農業科學研究而不是外援來擴大國內糧食生產。他們並沒有沿襲世界大多數國家仍採用的保護本國農民免於國際競爭的做法,而是放開貿易市場,讓低效農業在競爭中得以淘汰。由於該國大部分地方被認為不適合農業生產,因而這樣的做法就更加受到人們關注。The country was Brazil. In the four decades since, it has become the first tropical agricultural giant and the first to challenge the dominance of the 「big five」 food exporters (America, Canada, Australia, Argent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這個國家就是巴西。四十多年來,它成為首個熱帶農業的龍頭和第一個挑戰 "五大"糧食出產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歐盟)主導地位的國家。Even more striking than the fact of its success has been the manner of it. Brazil has followed more or less the opposite of the agro-pessimists』 prescription. For them, sustainability is the greatest virtue and is best achieved by encouraging small farms and organic practices. They frown on monocultures and chemical fertilisers. They like agricultural research but loa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plants. They think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food to be sold on local than on international markets. Brazil』s farms are sustainable, too, thanks to abundant land and water. But they are many times the size even of American ones. Farmers buy inputs and sell crops on a scale that makes sense only if there are world markets for them. And they depend critically on new technology. As the briefing explains, Brazil』s progress has been underpinned by the state agricultural-research company and pushed forward by GM crops. Brazil represents a clear alternative to the growing belief that, in farming, small and organic are beautiful.與其成功的事實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一直以來採用的方法。巴西採用的方法或多或少與農業悲觀主義者的權威推薦背道而馳。對他們來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它最大的長處,這一點在鼓勵發展小農場和有機種植中得到了最好的實現。他們反對單種栽培和化肥添加,喜歡農業研究但憎惡轉基因植物,認為糧食在本地出售比拿到國際市場上交易更為重要。由於有富饒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巴西的農場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他們的規模甚至比美國同業還大數倍。如果國際市場對某種作物有需求,農民就購買生產資料並只按合理的規模出售他們的作物。他們主要依靠的是新科技。正如簡要中介紹的那樣,巴西的進步源於國家農研公司的不懈努力和轉基因作物的推動。巴西提供給人們另一種明確的出路,讓人們越發相信小型和有機種植業有大好前景。That alternative commands respect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it is magnificently proctive. It is not too much to talk about a miracle, and one that has been achieved without the huge state subsidies that prop up farmers in Europe and America. Second, the Brazilian way of farming is more likely to do good in the poorest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Asia. Brazil』s climate is tropical, like theirs. Its success was built partly on improving grasses from Africa and cattle from India. Of course there are myriad reasons why its way of farming will not translate easily, notably that its success was achieved at a time when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stable whereas now uncertainty looms. Still, the basic ingredients of Brazil』s success—agricultural research, capital-intensive large farms, openness to trade and to new farming techniques—should work elsewhere.這種方法得到重視是由於以下三種原因。首先它的產量驚人,說它是奇跡也毫不過分。但他們取得這樣的成果卻完全不是象歐美國家農民那樣得到了政府巨額資金的支持。第二,巴西人的種植方法可能對亞洲和非洲的最貧窮國家更有借鑒意義,因為巴西和他們一樣也是熱帶氣候。它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由於改良了非洲引進的草料植物和改善了印度引進的牛種品質。當然它的種植方式在其它地方不容易得到推廣有著眾多的原因,最顯著的是它每次的成功都是在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取得,而現在不確定的因素隨時出現。但是巴西的一些基本做法還是可以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學習,如成功的農業研究,資本密集型的大型農場,開放的農業貿易和種植新科技。Plant the plains, save the forests 平原種植,還地於林Third, Brazil shows a different way of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farming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country is accused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razing the Amazon forest. And it is true that there has been too much destructive farming there. But most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past 40 years has taken place in the cerrado, hundreds of miles away. Norman Borlaug, who i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said the best way to save the world』s imperilled ecosystems would be to grow so much food elsewhere that nobody would need to touch the natural wonders. Brazil shows that can be done. 第三,巴西在平衡農業生產和保護環境方面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有人指責巴國靠夷平了亞馬遜森林來促進農業發展。那裡也確實有大量破壞性的農業開發。但是過去四十年時間,大多數變革是在距亞馬遜森林數百英里的塞拉多(cerrado)進行的。經常被人稱作"綠色革命之父"的Norman Borlaug[1]說,要想挽救處於危機中的世界生態系統,最好的方法是在人類不對自然景觀造成影響的地方能夠種植大量的糧食。巴國表示這能夠做到。It also shows that change will not come about by itself. Four decades ago, the country faced a farm crisis and responded with decisive boldness. The world is facing a slow-motion food crisis now. It should learn from Brazil.但它也表明變革不會不請自來。四十年前當巴國面臨農業危機的時候,他們採取了大膽果斷的應對措施。現在世界正慢慢的陷入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從巴西的成功中學到些什麼。[注釋][1] Norman Borlaug 經常被稱為「拯救了 10 億生命的人」和「綠色革命之父」。他在 19 世紀 60 年代幫助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和飢餓作斗爭,曾為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擔任顧問。他贏得了 1970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還接受過總統布希頒發的國會金質獎章,這個獎項是國會頒發的最高非軍人榮譽。在接受獎章的時候,他呼籲國會和行政部門提高農業發展援助。他說這個世界需要更好和更多的技術對付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