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下雪對糧食怎麼樣

巴西下雪對糧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9-21 06:03:40

❶ 開學第一課的答案是什麼

2022年《開學第一課》9月1日晚如期播出,你看了嗎?
在今年的這堂課里,科學的元素可真不少。有突破天氣障礙的冬奧冠軍、有培育金色種子的院士、有探知地球奧秘的青藏科考隊、有逐夢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在講述一個個「奮斗」故事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知識滿滿的科學課。
不過,節目中有一些並沒有展開解釋的問題,想必讓不少人產生了疑惑。下面我們就挑選幾處為大家解釋一下。
冬奧賽場雪上項目為何怕下雪?
冬奧冠軍徐夢桃在節目中講述,比賽經常受各種天氣因素的影響。她回憶,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因大風大雪天氣,如她所料比賽推遲了。那麼,以冰雪為特色的冬奧賽場,雪上項目為什麼害怕下雪天呢?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考慮到自然界天氣過程尤其是降雪的不確定性,雪上競技項目的國際賽事尤其是冬奧會,一般都會使用人工造雪來鋪設雪地賽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工造雪技術是人為可控的,可以不用「靠天吃飯」;另一方面,這種技術的門檻相對較低——只要溫度低於0℃,造雪機就能工作。
在凌晨,戶外氣溫較低時形成的天然雪,凝固程度通常比較高,此時雪質偏硬,類似「冰碴」。這種狀態的雪,雖然會讓滑雪選手達到比較快的滑行速度,但是也讓雪板的抓地效果欠佳。尤其對於新手來說,如果松軟的天然雪沒有被壓實,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側翻、急停等事故。
相比之下,人造雪的雪質則更具可控性,尤其是優質的「冰狀雪」,在出太陽後會逐漸由粒狀轉變為粉狀,此時的雪質最好、綿軟適中,最適合使用雪板的各項戶外比賽。
水稻如何實現「神奇」再生?
節目中,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為大家介紹了他培育了20多年的種子——Ⅱ優航1號。它上過太空,還有超強再生能力它的上端被割掉後,下端1個小時長了將近1厘米,30天後就可以抽穗了。

相信很多人對再生水稻充滿了好奇,這是怎樣一種水稻呢?再生稻是水稻家族中的「異類」,具有種一茬收兩茬的能力,也就是「一種兩收」,類似水稻里的「韭菜」。
它能再生的秘密在於,當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候會有一些腋芽,當第一季收割之後它們得到保留,在原有的根系的基礎上,這批腋芽再次生長、抽穗,大約2個月後它們再次成熟,可以收割。再生稻省去了重新育秧、耕種等環節,省種、省工、省水、省葯、省錢。
其實,早在17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種植再生稻。20世紀,我國再生稻單季畝產僅為150~200公斤,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運用,進入21世紀初期,兩季總產穩定在1200公斤/畝以上。再生稻具有產量高、低成本、質量好等優勢,發展再生稻對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但也不能隨意種植,再生稻對生長條件要求高,必須在溫度、陽光、水源條件適宜的地區種植,才能保證穩產高產。
曾為荒漠的塞罕壩溪流是哪來的?
此次《開學第一課》的課堂,還帶我們走進了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期間,林場工作人員帶孩子們走到了林子的溪流間。工作人員介紹,溪流的產生也是種樹帶來的好處。

原來,自然界的溪流的形成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高山上的溪流來自於山頂的融雪,而在沒有積雪的山上,溪水源於降雨。山上的土壤和岩層有很強的儲水能力,砂礫之間的縫隙都能存水。下雨時,一些雨水被植物吸收,再通過蒸騰作用重新回到天空;一些雨水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土壤和岩層就像吸飽了水的海綿,雨停後又緩慢地滲出水來,逐漸形成溪流。

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功能之一就是水源涵養功能,樹多了就能更多地涵養水源。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
不斷變幻的炫酷課堂用了哪些技術?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創新採用「神奇教室+實景課堂」的形式,以數字新技術升級「新課堂」,打造了極具科技感、時代感的沉浸式課堂。
節目中,有微距鏡頭展現水稻種子微觀世界,延時拍攝再生稻動態生長,還原鑽取冰芯、岩芯過程,還有現場讓人嘆為觀止的殲-15模型,以及通過AR技術1:1還原的空間站實驗艙……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廣泛採用AR(增強現實)、CG等數字技術與節目內容進行深度融合設計,不僅讓孩子們大開眼界,更進一步激發想像力。

值得一次的是,節目還將課堂「搬到」了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實驗艙,通過AR技術1:1在演播廳現場還原實驗艙。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也通過連線「來到」節目現場,三位航天員帶領同學們「雲」參觀問天實驗艙。天地間清晰流暢的「視頻聊天」的背後是我國「天鏈」中繼衛星的功勞。中國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員王亞平也通過連線「雲」現節目現場,和同學們分享從太空回到地球生活的獨特體會。

總之,這堂《開學第一課》還是很有看點的,錯過的朋友這個周末不妨找來視頻看一看。

❷ 求中美洲地區簡介

名稱 北亞美利加洲,簡稱北美洲。
位置: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范圍: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外,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區域 分為東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中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西部地區(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個地區。

【居民】
人口 46 2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其中以紐約附近和伊利湖周圍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在200人以上;而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
民族: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此外還有因紐特人、波多黎各人、猶太人、日本人和華人等。 語言 通用英語、西班牙語,其次是法語、荷蘭語、印第安語等。
宗教: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
半島與島嶼: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蘭島為世界最大島。
地形: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20%,海拔200?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佔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 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 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 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1 000-1 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山海拔6 194米,為北美洲最高峰。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1 300-1 8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於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
火山與地震: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北美洲有活火山90多座,其中阿留申群島有28座,阿拉斯加有20座,中美洲有40多座。北美洲西部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
水系: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佔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各約佔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美國西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約塞米蒂瀑布,落差達700米。尼亞加拉瀑布,落差51米,寬1 240米。北美洲是個多湖泊的大陸,淡水湖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陸的北半部。中部高原區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總面積為245 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以蘇必利爾湖面積最大,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氣候: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 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經濟簡況】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概 況】
名稱:南亞美利加洲,簡稱南美洲。
位置: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相分。
范圍:大陸東至布朗庫角(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
面積:約1 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地理區域:從地理區域上劃分為:南美北部諸國,包括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安第斯山地中段諸國,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南美南部諸國,包括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南美東部國家巴西,面積約佔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居民】 人口 32 5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東部沿海一帶人口稠密,廣大的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人口分布的另一特點是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民族:南美洲民族成分比較復雜,有印第安人、白人、黑人及各種不同的混血型,以印歐混血型最多。在近3億人口中,白人最多,其次是印歐混血型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
語言: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法屬蓋亞那官方語言為法語,蓋亞那官方語言為英語,蘇利南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其它國家均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宗教:居民絕大多數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28 700千米,比較平直,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缺少大半島和大海灣。島嶼也不多,主要分布在大陸南部沿海地區。
地形 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海拔300 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33%,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 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6 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 960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南美洲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南美洲平原自北而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地形坦盪,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火山與地震: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安第斯山脈北段有16座活火山,南段有30多座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 723米,是世界上較高的活火山。地震以太平洋沿岸地區最為頻繁。
氣候: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2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象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自然資源】
礦物 資源尚未很好勘探,目前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 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經濟簡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
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交通】
交通運輸以鐵路、公路為主。阿根廷和巴西交通較發達。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烏拉圭、智利等國擁有較稠密的公路網。南美洲公路總長約2 000 000千米,鐵路總長約85 000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100 000千米。

❸ 全國國土超90%受寒潮影響,冬天這么冷會影響糧食種植嗎

多少會有影響,不過分不同地區來說,如下細說:

01、對於北方來說,天氣越冷,對小麥的生長就越好。

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大雪不凍倒春寒,大雪不寒來年旱」,意思就是冬天下雪不冷,那麼開春對農作物危害就更加大。還有大雪時候應該冷不冷,過完年,那麼雨水就會減少,對農作物的生長一樣不好。天氣過於暖和,病蟲都凍不死,農作物也會被糟蹋。


我媽媽這次種了點小白菜,天公不作美啊,來了2次寒潮,小白菜還來不及長大,就胎死腹中,超級可惜。我老媽一直在碎碎念念,哎,菜的價格又要上漲了,這么多菜被凍壞了,可咋辦啊

03、總結一下。

天氣太冷也不行,反正在我記憶中,我就沒有遇上過這么冷的天氣,往常冬天都是10度左右,最冷也有7度,但是今年不同,直接來個4度,人都受不了,何況是農作物。希望天氣早點變好,這樣還能趁過年種一波菜,刷個火鍋可香了。

也希望全國各地農民伯伯多注意天氣,對農作物及時進行保護,避免更多損失。

❹ 環境問題 地理 急!!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後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危害是
全球氣候升溫將致全球農業減產。原因如下:全球變暖會使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相應增加。但是氣溫的升高也會使中緯度地區極端天氣增加,地表的蒸發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趨於加重。氣溫升高會使低緯度的高溫和伏旱加劇。這些都會造成中、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產糧地區是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因此高緯度地區所增加的糧食產量遠遠不能補償其他地區糧食的減產。
全球暖化南太小島即將沒頂。全球暖化使南極和北極的冰層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導致5600萬發展中國家人民淪為難民。而全球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有人居住島嶼即將產生——位於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卡特瑞島,目下島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農地也全變成爛泥巴地。
農地積水瘧疾肆虐。穿著傳統服飾向來樂天知命的卡特瑞島人,幾百年來遺世獨立,始終保持著傳統生活模式,但他們卻因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全球暖化,令他們將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命運。卡特瑞島環保人士保羅塔巴錫說:『他們已經持續被海洋力量攻擊,還有持續不斷的洪水,原有的地區都被改變了,被破壞殆盡,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沒了。目前,島上原來的主要道路現已水深及腰,原來種植椰子樹的農地也全成了爛泥巴地。更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蒼蠅叢生,瘧疾肆虐。專家預測,過不了幾年,卡特瑞島將被完全淹沒在海里,全島居民遷村撤離勢在必行。
亞馬孫的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而位於南美洲、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正漸漸消失,讓全球暖化危機雪上加霜。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涵蓋了地球表面5%的面積,製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氣及30%的生物物種,由於遭到盜伐和濫墾,亞馬遜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積消退,相當於一個新澤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會讓全球暖化加劇之外,更讓許多隻能夠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面臨滅種的危機,在過去的40年,雨林已經消失了兩成。

關於北京的環境問題
關於今年北京不下雪的問題,是因為降雪是由幾個因素決定的。除了要有冷空氣南下以外,還需要水汽條件,從北京的角度來說,水汽主要來源於兩條渠道。一條是由西南暖濕氣流從長江以南帶來的水汽,尤其帶來的降雪,往往具有雪量較大、降雪時間長的特點,也經常成為北京地區降雪的主力因素;而另一條水汽來源,則是由偏東風氣流從渤海、黃海等地區帶來的水汽,不過由於其通道輸送長度比較短,其降雪特徵為雪量小。西南暖濕氣流主要來源於孟加拉灣,而今冬的大氣環流有些異常,造成了孟加拉灣水汽很難輸送到我國大陸;另外冬季大陸季風控制北京,大陸季風比較干,空氣中含水量低,今冬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為頻繁,路徑偏東偏北,除東北外,我國大部地區空中氣流以西北氣流為主,也就是大氣環流在中緯度地區盛行西北環流,西北氣流為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氣。
從歷史來看,北京市的冬季降水量一直不大,12月至第二年2月的降水量通常約10毫米,因此冬季沒有降水的情況也不能說不正常。追溯歷史,上一次出現幾乎沒有降水的冬季是1970年。不過今年冬季從2008年10月24日開始,城區內便沒有出現過降水的情況,確實非常罕見。去年12月至今,先後有4次寒潮天氣橫掃本市,但都是以大風降溫為主。今年冬季北京主要盛行的是西北風,這就不利於這兩股水汽的輸送。而偶爾通過大氣環流變化形成的東風或西南風,今年也基本沒有形成,所以水汽輸送基本上就斷掉了。
目前大部分氣候學家認為全球變暖,會造成極端天氣的增加。隨著全球性變暖,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正在增加,不過全球性變暖如何影響極端天氣的出現,之間的必然聯系是什麼,目前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關於沙塵,如果旱情持續下去,降水異常少,土壤失墒快,很有可能在立春之後,北方地區歷來的春季沙塵暴現象次數會相應增多,北京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北方地區氣溫高,氣壓較低,一旦有強冷空氣來襲,水平氣壓梯度力加大,引起大風天氣,更易導致沙塵天氣。
另外,根據「大寒小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等民間諺語,有可能北京今夏發生旱災,不過現在全球氣候異常,到底怎樣很難講。

地球升溫使地球在多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其中的一些變化本身也會抑制地球升溫的趨勢。
其一,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液態水的比熱高於冰雪,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因為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溫度顯著上升,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雖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溫度顯著上升,但由於其與地球上的液態水發生熱交換,使整個地球不再顯著升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延緩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綠色植物生長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溫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溫室氣體,使這部分溫室氣體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熱量向外輻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
地球升溫使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綠色植物吸收更多溫室氣體,反過來延緩了地球升溫的趨勢,有利於達到均衡。當然,隨著地球升溫趨勢的緩解,地球上液態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溫室氣體增量越來越小,如果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地球又會升溫,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輪的液態水總量增加和綠色植物生長峰值,再次延緩地球升溫的趨勢。所以,在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上述均衡會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環使地球氣溫較之以前發生更大的波動,而不是單調遞增;而如果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或將排放的溫室氣體固定,可平復地球氣溫的波動。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專家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的進化才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采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許多現在已盪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佔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產開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產品交易還在繼續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家和政府執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產品的需求,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
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我們的呼籲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淡水。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多種植樹木減慢沙化。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不要隨意扔廢舊電池。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每人都愛護花草樹木。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您積極宣傳保護環境。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 食:
一、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業消耗大量的谷、豆類,也消耗 大量珍貴的水;為了放牧牛隻及飼養豬只,犧牲原始森林,造成溫 室效應。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處,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禁食一日(體驗體內環保滋味)
四、拒用保麗龍,並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紙杯(保麗龍是一種致癌物質,它同時破壞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喝咖啡的保麗龍杯子、 自助餐盤子,幾百年後還是垃圾,繼續污染環境)。
五、拒絕購買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讓台灣的森林消失、破壞山地水土保持,無法發揮儲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農葯與肥料,污染水源與水庫的生態)。
◎ 衣:
一、認識衣料來源: 1.選購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質(有機性的),才可回收再生。 2.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以延長衣服的壽命。
二、需求量的決定,依:洗衣的次數、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 經濟狀況等四要素來決定購衣頻率,盡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質不重量)。
三、舊衣新穿要訣:
1.自我的認知:體態、膚色、生活型態的考量。
2.找出流行的重點:如長短、色調等,一般以簡單、好的剪裁(立體 裁剪)最能表現出人與素材的互動關系。
3.配件因體積小、變化多、效果佳、收藏較易,如圍巾、別針、皮帶 ,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來凸顯穿衣藝術的效果。
◎ 住:
一、多用二手傢俱(無論買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傢俱,既可回收再 利用、節省資源,若能在辦公室、社區、網路舉辦定期二手舊貨交換的跳蚤市場,既環保,又可互助,增進人際間的情誼)。
二、多用植栽綠化來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過度性的裝潢布置,應以簡單、天然為原則。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態性的自然材料。多種花草盆栽,盡量用本土性的樹種,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質性的鋪面)。
三、請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盤、刷牙、洗臉,以節約珍貴的水源(中國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國,目前南台灣已陷入嚴重乾旱,但我們目前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卻已經到達民國100年的標准。法國目前節約用水的宣導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們的用水量持續惡化,我們也將面臨相同的處境。
四、房間之電源、冷氣集中使用(盡量少一間房間開一部冷氣,人少時盡量集中辦公,減少冷氣、電燈用量)。
◎ 行:
一、走樓梯,不搭電梯(住在大樓者,無論在辦公室、或家裡,若您不趕 時間,不妨試著安步當車,試著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既節省能源,又可運動健身)。
二、出門多走路、騎單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和騎機車。
◎ 其他:
一、如果您飼養寵物,請拒絕購買貓狗防蟲圈(當您丟棄貓狗防蟲圈,其殺蟲劑的成分,對地球的殺傷力很強,並會對動物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拒絕購買用動物做實驗的產品(大量殘忍無謂的動物實驗計劃,除浪費納稅義務人的稅金,造成自然基因遺傳的問題之外,亦對台灣生態 環境與重大衛生問題沒有太多的協助與改善。
三、拒絕拿取或使用氣球(氣球是非常難分解的化學品,它造成地球上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當氣球飄走,可能導致野生動物(老鷹,鯨或海龜等,誤食而死亡的現象)。(註:我國從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倡導消費者重拎布帶子、重提菜籃子,減少使用塑料袋。)

❺ 日本、巴西、美國、印度、俄羅斯、德國、埃及、澳大利亞八個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河流水文、植被、氣候

日本氣候
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 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 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 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 范圍為琉球群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305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質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縣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經緯度坐標:南緯 15°45', 西經 47°57' ,所處時區 UTC/GMT -3 小時 (西三區) ,和北京時差比中國北京時間晚11 個小時。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其中,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聖保羅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自然資源: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礦砂品位極高,多數在60%以上。鈾礦、鋁礬土和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覆蓋率52.2%,是有名的紅木之國。水力資源極其豐富,居世界前列。海岸線7400公里。漁業資源豐富。咖啡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香蕉產量居世界首位。甘蔗、柑桔產量首世界之首。桔汁的出口產量占國際市場的85%。木薯的產量居世界之首。可可、大豆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三位。旅遊資源異常豐富。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水系
從芝加哥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297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2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 ②兩大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5℃,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烏拉爾區)、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歐洲部分。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平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達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歐洲第一長河——伏爾加河,全長3685千米。(俄羅斯的母親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國最長)。 ③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和裏海。
自然資源
俄羅斯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資源。 ②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發電量為1310億千瓦/小時。核電佔俄電力的10%。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 埃及地圖
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古埃及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澳四面臨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相望。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長36735公里。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70%。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海岸線長達37521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 澳大利亞大堡礁
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❻ 國家儲備糧幾年一換

儲備糧每三年全部輪換一次,儲備糧是指政府儲備的用於調節社會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糧食和食用油。

儲備糧對於國家安全意義重大。儲備糧是國家用來「保命」的,一旦出現大的災荒或戰爭,有足夠糧食儲備,至少可以保障民眾的吃飯問題。此外,國家還可以通過拋售儲備糧來調節糧價,平抑物價。

糧食儲存注意事項:

1、注意儲存糧食的堆底

我們多數農戶都是露天儲存水稻,糧堆盡量選擇高崗地,如果空間有限沒有相應地段,那麼稻堆底下必須做好墊層。用厚一點的大棚塑料布鋪底,用膠帶補好漏洞小眼。如果塑料布不夠大需要接,兩塊塑料必須重疊50公分以上,用膠帶粘好接頭。鋪上塑料以後用土圍好四圈,要夠高踩實,以免雨水雪水滲入捂堆。

2、糧堆最好以尖型為主

糧堆收割完以後最好用鏟車整成尖尖的堆,堆頂別是平的,別有腳窩。尖堆下雨下雪存不住,平堆愛存水,平堆如果衫布有沙眼滲水,一滲一大片。

3、糧食水分及晾曬

我們收回來的糧食可能因地塊不同、施肥不同、或是趴窩等原因會引起水分過高,上大堆的安全水分應該在16個以下。

如果水分過大,霉變速度也非常的快,我們就需要及時晾曬。晾曬要能攤多薄攤多薄,把糧整成壟溝壟台狀,最好每隔兩三小時翻動一次,夜間用塑料蓋住以免招霜。晾到糧里枝梗干癟,糧用嘴一咬從里到外嘎嘣脆為佳。

❼ 巴西下雪正常嗎

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兩個州每年都會下雪,巴西下雪主要是氣候因素造成的,冬天的時候受到南極冷空氣的影響導致下雪的,巴西的冬天並不是很冷。

巴西氣候是熱帶雨林氣候,有四季之分,其中夏季最熱在36度以上,冬季最冷在13度左右,所以,巴西的冬季比較暖和不是很冷,不過去的時候也要帶一些外套保暖。

巴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工業基礎,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金磚國家之一,是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也是里約集團創始國之一,南方共同市場、20國集團成員國,不結盟運動觀察員。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航空製造業強國。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

❽ 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

從大的趨勢來說,全球變暖是必然的。太陽越來越熱越來越亮,地球當然也會越來越熱。據科學家測算,太陽每10億年會增加10%的亮度和熱度,那時候恐怕地球是沒辦法生存了。但這個太遙遠,人類現在面臨的是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這個變暖的危害恐怕會很快到來。

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的元兇是二氧化碳。自從人類工業化以來,資源消耗的增大,人們焚燒各類燃料,森林大火等等,導致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壞了地球大氣系統的吸收和發射的平衡,使地球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就像給地球蓋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

這些溫室效應影響是頑固而漫長的,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出的。所以我們普通人幾乎是感覺不到的,有時還會說現在好像還更冷了呢,哪有什麼變暖?從短時間和局部來看,有時的確是這樣,有時冷有時暖。但據科學統計, 1860~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5攝氏度; 自1979年開始,陸地溫度上升幅度約為海洋溫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攝氏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攝氏度)。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一些城市熱浪滾滾。此外,還有研究報告顯示,從20世紀初開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增加了約0.6攝氏度;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程度超過了過去600年中任何一段時間.。

別看這小小的零點幾度,地球平均氣溫每增加一度,都會導致災難性的變化。 有研究分析,升溫1攝氏度,北極圈將有半年無冰,不知颶風為何物的南大西洋地區沿岸從此將飽受颶風侵襲,而美國西部會面臨嚴重乾旱;升溫2攝氏度,冰河逐漸消融,北極熊無法生存,格陵蘭島的冰河開始融化,珊瑚礁逐漸消失,全球海平面上升七米;升溫3攝氏度,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強烈的厄爾尼諾氣候成為常態,熱浪襲擊歐洲,亞熱帶出現大量難民向中緯度地區遷徙;升溫4攝氏度,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全球開始出現極端氣候,南極洲崩解;升溫5攝氏度,越來越多的地方不適宜居住,大城市水位下降導致嚴重缺水,氣候性難民增多,兩極冰雪消失,海洋大量物種滅絕,大規模海嘯摧毀沿海地區;升溫6攝氏度,全球95的物種滅絕,殘存的生命飽受頻繁致命的颶風暴雨洪水摧殘,硫化氫與甲烷像原子彈一樣隨時爆發,世界末日出現,只留下一些細菌勉強存活。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去年的11月23日,《生物科學》雜志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四種語言發表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第二次通知》, 這個包括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組織向全世界發出呼籲,要拯救地球,免受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保護森林,限制人口增長和改善糧食生產。科學家們預測,在本世紀末,許多現有的生命形式可能會在本世紀末被殲滅或近乎滅絕。這個警告是繼1992年1700名科學家發出的第一次警告後,二十五年來人類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人口數量增加了35%,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29%, 環境生態持續惡化 而進行的再次警告。這次署名的科學家有 15364名,他們 來自185個國家。 所以,題目所說的地球變冷還是變暖的回答是肯定的,溫室效應正越來越厲害的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後果十分嚴重。有時候這種災害並不會一直緩慢的漸進,而會發生突變,就像美國災難片《後天》描述的那樣。所以人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網上老流傳著霍金警告的原因之一,雖然有誇大和變異之嫌,但並非空穴來風。我們要認真傾聽和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忠告,要拯救地球和人類,還靠我們自己。人類只有精誠團結,和平發展,保護生態,崇尚科學,每個人都出一把力,才有希望走出困境,生生不息。

如果你是70、80後,或許你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黃河象》,這篇文章說,200萬年前, 甘肅 省和 現在 的 雲南 熱帶 一樣, 有 成群 的 大象 。按我國 著名 氣候學家 竺可楨 的 分析 ,那個 時代 的 氣溫 熱 得 比 現在 高 5-6度 。

那個 時代 有 人類 工業文明 嗎 ?有 所謂 碳 排放 和 溫室 效應嗎 ?不說 200萬 年前 ,就是 到 了3000多年 前 的 商朝 ,氣溫 仍然 很高 ,河南 名為 「 豫」,是因為甲骨文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還記錄有大象在河南一帶的活動。

事實上,竺可楨早已經通過考古和文獻考察證明,地球的氣候分為冰河期和間冰期(溫暖期),而我們正好處在一個間冰期的末端,地球氣候的 歷史 規律指向我們正逐漸走向一個寒冷的小冰河期甚至真正的「冰河時代」,而不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根本就是一個騙局!

仔細讀讀竺可楨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溫暖期的末端。

1、第一個溫暖期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

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早在陰歷二月初下種,現在看起來這有點兒早得不可思議,比現在早足足一個多月。竺可楨考證,北京的泥炭層表明,3000-5000年前北京生長著闊葉林甚至椰樹,代表著北京溫暖的氣候。而河南一帶大量的大象殘骸以及與甲骨文關於象群活動的記載,也應證了此點(商朝以河南為中心區域)。

2、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在冬天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

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


魯國的《春秋》中有「春正月無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荀子·富國篇》和《孟子·告子上》載齊魯地區(山東)農業種植(水稻)溫暖得可以一年兩熟。


整個西漢,人們就是在陝西的長安也感覺到冬天「暖如陽春」。


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


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而且凍得嚴嚴實實。


南北朝的軍隊在冰上作戰,當時冬天的河流和渤海灣,經常出現幾千人的大部隊(帶著輜重糧草)進行戰略機動,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5度。


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


據竺可楨統計,公元650、689、678年這三年的冬季,唐朝的長安「陽光照人,無雪無冰。」


當時荔枝甚至可以在四川種植和結果,大家要知道,楊貴妃吃的快馬傳遞的新鮮水果,是在四川而不是在福建種植的。

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

此間公元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00年、1178年冷到福建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

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溫暖期。

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位於大都的長春宮作《春遊》詩雲:「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清明杏花就在北京綻放,現在可能嗎?當時北京氣候比現在溫暖。

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880年,即明清嚴寒期。

此間,1329年太湖全部封凍,太湖島嶼上的橘盡凍死。1493年,明朝弘治六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這場雪居然從農歷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竺可楨說:「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他認為,現在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但即將面臨的是下一個寒冷期 。而每當寒冷期代替溫曖期之時,中原地區王朝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亂華」;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後金入關就是氣候轉冷導致中原王朝滅亡的一個關鍵因素。


許多氣象學家也認為,人類活動的加劇可能將下次氣候轉冷推遲100~200年,但其實這並不完全是壞事。事實上,全球氣溫的變暖,對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長 有益無害 ,尤其這對地處溫帶的中原政權來說是好事。

如果考慮到地球越來越沉重的人口負擔,目前的氣候變暖有益於讓耕作線北移從而養活更多人口,這是氣候變暖的紅利而不是負債。相比於所謂氣候變暖導致諸如北極熊滅絕這類「政治正確」的談論,人命和熊命,到底哪個更重要?

特朗普為什麼一上台就主動退出歐盟發起的控制碳排放的《巴黎氣候協定》?因為他心裡有數———氣候變暖變冷,目前事實上並不是人類的活動所決定的,它自有自己的規律。這也是特朗普在屢次公開發言中對太陽能、風電這類新能源極端不感冒,甚至信心滿滿說出「風電致癌」這類「大話」的原因所在。

的確,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 社會 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但溫室氣體、地球軌道變化,以及其他影響氣候因素的相互關系至今不為人們所真正了解,說人類的碳排放影響了全球氣候為時過早。

甚至也有專家認為,即便人類活動導致北半球極高緯度地區的溫暖氣候,這樣一來,對同處北溫帶的中美來說,氣候會更加寒冷,下次冰期反而將會提前到來:對中美兩國都沒好處。

說句實話,現在無論你身在中國何處,這個冬天,你感到比以前溫暖了嗎?

我認為,中國一直作出對控制碳排放和遵守《巴黎協定》的積極態度,一方面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高尚政治宣言;另一方面,也是「將計就計」,借環保為名完成「去產能」、關停效率低下並且已經落後的粗鋼、煤炭業小工廠。

但是,隨著想說就說的特朗普倒台,新一屆美國政府又重新撿起了「氣候牌」,民主黨一直以來注重意識形態制高點的爭奪,一直以來「心口不一」。新中國成立至今,朝鮮戰爭、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越南戰爭、銀河號事件甚至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這些惡性事件都發生在貌似溫和的民主黨人任上。

美國人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這只是一張政治牌而已,無關地球變暖變冷的科學。

迎接下一次「冰河世紀」,才是符合 歷史 周期律的科學預判。


——————

1月19日,關於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

中方歡迎, 並且期待 美國新政府重返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地球的氣溫受到人類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轉暖了,但個別區域也可能變冷了。可以比較肯定的是,地球在最近一二十年,溫室氣體的濃度一直在上升,全球的平均溫度進入了上升通道,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等的威力也加大了,人類已經能明顯感覺到氣候的明顯改變。

溫室效應早就提出好多年了,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性的行動慢慢展開,不過執行起來還是很麻煩的。

每個人所處的地區不一樣,氣候改變的程度就不一樣,但是這幾年南北兩極的冰川融化可是很明顯的,北極的航道和資源開發雖然是好的一面,但是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可不是那麼容易弄清楚的。遠的不說,北極熊就有可能因全球變暖而無家可歸。

地球的氣溫慢慢變暖,一個發燒的地球可不是好惹的啊。

對於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的問題,我認為,此問題的回答應有二個層面,一是地球氣溫在季節上是有變冷和轉暖的自然現象發生的。二是地球現階段常規性的氣溫,從整體上看是變冷了還是轉暖了。第一個層面就不用說了,大家都能明白。第二個層面也許就是題主本源的意思,下面就按第二個層面來回答吧!至於從整體上看,地球現階段常規性氣溫是變冷還是轉暖呢?我經研究認為,地球現階段常規性的氣溫,從整體上看是十分穩定的,既不會有漸冷現象,也不會有漸暖現象,只是地球上某些地域會有階段性溫差差異性變化的表現。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因有四:一是地球地表上的氣溫環境,其熱能來源,都是來自於太陽,地球每天均勻吸收太陽光的熱量,只佔太陽釋放的總熱量億分之零點5,因而,是一種十分穩定獲得太陽熱量的自然性體現。二是地球有個穩定的大氣層,圍封著地球的地表,會對地球地表上溫差較大的氣體雲進行對流調節,中和平衡,能有效地保持著地球地表上氣溫溫差的穩定性,保持著地球地表整體氣溫環境相對的平衡穩定狀態。三是地球地表上有個浩瀚的海洋,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0%,海洋液態水體具有儲熱能的物理特徵,能將太陽熱量吸收在海洋之中,熱能存量非常巨大,能直接有助於陸地氣溫持續的穩定性和平衡分布。

地球形成之後,在人類目前的認知之中,我們的地球在過去至少經歷過兩次「極寒地球」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小冰河時期」。而對於新一輪小冰河時期的出現,科學界時常也有人在熱議這方面的事情,例如在2019年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關於太陽黑子引發小冰河時期的出現。

但是,由於無法精確查看如今的太陽活動,所以太陽周期已經到了什麼狀態,暫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但是科學界大部分的科學家也進行了分析說明,那就是地球的小冰河出現可能與太陽黑子並沒有什麼關系,上一次小冰河「可能是巧合」。而在2020年下半年,又有刊文將太陽活動與小冰河時期聯系起來了。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雜志指出,對於在以前「極寒地球」氣候現象出現的時候,可能是與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項研究可以說再次將太陽活動與「小冰河時期」的問題聯繫到了一起,同時報告還提醒了,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地球可能再次進入小冰河時期,所以這說來說去,如今依然是有科學研究者認為我們地球會進入小新一輪的小冰河時期,當然這是根據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來進行說明的,如果我們簡單地來說明的話,那就是太陽活動與地球新一輪小冰河時期存在關系。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我們地球是處於宜居帶,如果太陽在某一天遠離了我們地球,那麼地球就無法獲得太陽的更多熱量,那麼地球必然會進入到小冰河狀態,因為地球表面的水在無法以液態形式維持的時候,由於熱量的減少,那隻能發以冰的形式存在,這樣就凍結起來了。

相反如果離太近,液態水又會蒸發掉,過量的輻射也無法讓生物存活。其實這個就有點像是我們如今說的地球氣候現象,地球越來越熱,不少的地球生命體已經是無法承受極端性的高溫,最終走向消失或滅絕的道路,所以說這也是體現了太陽對我們地球的重要性,一旦出現問題,必然就很大了。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模型參考數據也給出了說明,認為地球曾因為缺乏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得非常冷,經歷了「極寒地球」時期,而如今我們知道這個有概率發生,那麼就需要預測其是否會再次發生。所以這種「極寒」臨界點依然是可能存在的,令人比較擔心。

當然這些數據也只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之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如今的太陽陽光輻射嚴重匱乏,如果這個結論真實存在,那麼必然就需要重點注意了。這就相當於我們說的太陽黑子與小冰河之間的關系,並沒有特定的證據來指明是真的有這個情況發生,所以還是以研究初步結論為主。

同時在科學界之中,還有這樣的猜測,火山活動的增加、火山活動向大氣中噴射出碎片或雲層的形成,曾讓地球籠罩在陰影中,這樣可能會引發地球進入「極寒」狀態,同時也有人說,地球未來也會進入到小冰河時期,所以到底是不是有這么一回事,如今是無法進行判定的,這只能算得上是一種警惕。

其實相對於如今的地球環境來說,我們覺得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可能還是有點好處,當然這里需要均勻的降溫才行,因為我們地球的升溫已經比工業化高出了1度以上,持續下去的話,我們地球可能會成為「火球」,而小冰河可能就能持平人類帶來的全球變暖的問題。

這樣「抵消」,那麼地球的溫度就不會這么高了,所以更加舒適的地球生態就好一點了。當然,如果是出現了極端性的小冰河,那麼我們新的問題也就來說,面臨的極端寒冷也會帶來自然災難,所以一切需要「均衡」才行,不然對我們地球生命都不是好處。

而如今我們地球是持續升溫的,這個大家要認清事實,並且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0年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那麼持續的升溫就還在發展之中,我們如今也只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要時刻的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科學研究人員說准確的,那麼例外一種天氣現象就可能再次出現,同樣也會帶來影響,而如今全球變暖發展,我們也需要共同努力維持生態平衡的穩定性,減少破壞了。

2018年伊始,我們聽到了一個比較震驚的天氣消息,美國多個地區遭受低溫天氣的影響,個別地區甚至打破了一百年以來的持續低溫紀錄,最低溫度居然達到了零下31度,有很多人和動物在此次嚴寒中喪生。而與此同時,在地球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遭遇酷熱天氣襲擊,有些地區的溫度甚至飆升至47.3攝氏度,創下80年來的 歷史 最高紀錄,森林火情此起彼伏。很多人在驚嘆,我們的地球到底在變冷還是變暖呢?

近年來,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嚴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是人為的原因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了地球變暖,這個解釋當然是對的。全球都在推動節能減排工作。

但是我們人類對於地球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也就是幾百年的數據,地球的溫度變化是不是我們人為就能控制的呢?這真的不好說,最近我看了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科研團隊的一份研究報告,覺得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我們應該更加地客觀和全面。 同濟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究了地中海地區海洋深度近五百萬年來碳同位素的數據,發現大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40萬年一個周期,因為地中海幾乎是個封閉的海盆,所以數據還是比較准確的,他們發現原因和全球季風有關系。根據他們的研究,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歷著偏心率長周期的低值期,今天的大洋的碳同位素也處在重值期,所以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是地球本身的因素,還是人為因素,我們還不能得出結論。 同濟大學還將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去解開其中的奧秘。

很明顯是變暖了。我是北方人,小時候的冬天一般都是秋褲+毛褲+棉褲,整個人臃腫的走不動路。現在呢,一個冬天好點的秋褲+牛仔褲就過去了。而且以前冬天下雪經常會把胳膊粗的樹枝給壓斷,現在北方的冬天下雪了明顯少了。

地球就和人一樣,受風寒了,你說他受風寒了,他又高燒,你說他高燒,他又覺得冷,你說他到底是變冷了?還是變熱了?為什麼科學家弄不明白地球到底是變冷了?還是變暖了?就是因為地球生病了,它是變冷,還是變暖了,已經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來判斷了,得找到它的病根,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冷了還是熱了,從地球生氣減退的角度來看,地球肯定是受寒了,並不是變暖了,受風寒長期來看,它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會下降,只會越來越冷,不會越來越暖和,從短期來看,它會突發高燒,甚至高燒不退,或者時冷時熱,這個道理,我說不清,中醫肯定懂得,地球是有生命的,它有自身的循環系統和調節機能,不要把它當成一塊冷冰冰的石頭來對待,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請教請教中醫,參考參考中醫的理念,或許,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或許,能找到症結所在,還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不要忘了,在觀氣和辨證方面,中醫才是鼻祖,現在的手段,頂多隻能叫做觀顏察色,等到顏色出現變化的時候,恐怕就晚了。再說,地球這么大,你的解剖和化驗手段,都用不上,只能找到症結,進行宏觀調控。

八十年代後科學飛快發展。發展是好,但是沒科學論證,水空氣,生育怎麼樣了,森林變小,火變多,大樹變小樹,林變地,車多,部隊用火多,電廠多等等。電力變陽變風變水,天然動力,從近處向遠處看,山連山,山外有山青,這是空氣好,看不遠是不好,一個月三分一看不遠,還多。從天上向下看,下雨的地方別看,看情天的地方,看到山平原城市農村,看到人那空氣特別好。冬天和熱天跟過去一比就知道冷了熱了。現在是冷和熱不均平,人有感知要下雨了他幾天前就知道,刮風了他也知道,地震動物多數知道。大樹多了好,車輛少了好,風熱水,叫它幹麼活走哈哈。

一直在變暖哦,判斷變暖還是變冷並不能因為今年感覺冷了而質疑全球變暖的趨勢,有個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朗普,他認為全球變暖純粹是胡扯,因為今年美國天氣特變冷,這有點用特例總結普遍現象。以十年二十年的天氣記錄來看,地球的溫度一直在上升,根據各項研究表明,變暖仍然還會持續。

❾ 南方多地迎今冬最強降雪,降雪有哪些重大的影響

南方多個地方迎來了最強降雪,像廣東等地區居然也出現了降雪的現象,這也讓大家覺得非常的震驚。降雪會導致很多的人因為沒有足夠的准備而導致自身受到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感冒的現象。

三、總結。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現在的天氣都是非常寒冷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注意保暖,多穿一些衣服,在出行的時候也要注意安全。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我們需要使用很多的電器,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用電安全了,很容易會導致自身受到一定的影響,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這個情況,保護好自己。

❿ 俗語「干凈冬,必臟年,一九一雪,牲畜不吃黑」是什麼意思

過年,即是指過「年節」,亦即春節。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10)巴西下雪對糧食怎麼樣擴展閱讀:
發展演變: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為立春節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

立春是由黃道推算出來的節點,是天象規律。「春」在古代很受人們重視,如有「雙春」年視為大吉之年。新春(立春)伊始,萬象更新,意味著新的

閱讀全文

與巴西下雪對糧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