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與巴西的關系
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竊據中國澳門後,以澳門為橋梁,開始了中國與巴西的交往。葡萄牙船隻把精美的中國瓷器、絲綢和茶葉經里斯本運往巴西,返程時又把巴西的黃金、煙草等輸入中國。中華文化受到巴西人民的珍愛,對巴西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曾一度產生過很大影響。19世紀前不斷有零星中國人移民巴西。19世紀,巴西招募中國勞工到巴西種茶、開礦、修鐵路與公路。1880年,清朝與巴西建交,但雙方往來不多。
一、 招募中國茶農到巴西種茶
19世紀初期,澳門葡萄牙殖民當局利用澳門的特殊地位,夥同英國人開始掠賣中國人到拉丁美洲殖民地特立尼達和巴西做苦力,第一次將東方苦力貿易擴大到了拉美,揭開了西方殖民者向拉美輸入契約華工的序幕,成為19世紀中葉後大批運往拉美契約華工的先驅。
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在廣州一帶拐騙了300多名中國人。為避免清朝地方官員干預,先偷偷把這批人運到澳門集中,再租用葡萄牙船隻運到馬來半島檳榔嶼,然後換乘英國船運往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
1808年初葡萄牙王室為逃避法國拿破崙入侵到巴西建立海外王朝後,為緩和巴西人民對葡萄牙殖民統治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以穩定巴西政局、發展巴西經濟、解決王室與政府龐大的財政開支,攝政王若昂六世決定在巴西發展茶葉和咖啡種植,以取代中國直接向歐洲國家出口茶葉。為此目的,他決定延聘中國種茶技術員和茶農到巴西種茶。根據中國學者研究,1808年有少數中國茶農、1810年有數百中國茶農抵巴,在里約熱內盧從事種茶工作,他們成功地種出了茶,使中國茶樹在巴西許多地方成林。1810年5月13日,攝政王若昂六世簽署法令,允許巴西同澳門直接進行貿易。巴西在澳門設立「招工館」,不斷私自「招募」華工到巴西修鐵路與公路,開礦山,在種植園幹活,在城市當建築工人。
1888年巴西帝國政府徹底廢除奴隸制,巴西勞動力匱乏,特別是咖啡種植園和亞馬孫地區橡膠業發展急需大批勞力。1892年,巴西共和政府頒布法令,授權進口亞洲移民,優先選擇日本與中國移民。1893年,巴西派特使訪華,向清政府提出引進中國移民要求,條件是中國移民必須加入巴西國籍。可能是雙方在國籍問題上存有歧見,清政府拒絕了巴西的移民請求,但巴西仍繼續從中國私自招募中國勞工到巴西幹活,最後一批300人是1910年到亞馬孫腹地修鐵路。據不完全統計,巴西在1808~1910年期間共從中國運進勞工約9000人,加上零星移民,可能達近萬人。
二、清朝與巴西建交
巴西帝國自1850年起開始部分廢除奴隸制。1864~1870年與巴拉圭發生戰爭,使巴西勞力緊張。巴西政府獲悉美國、古巴、秘魯等國從中國大量輸入廉價勞工促進經濟發展,因而主動向清政府提出建交要求,以便商討招募華工和發展貿易。
1879年,巴西駐英國公使白乃多會見清政府駐英、法欽差大臣兼公使曾紀澤,要求向清廷轉達巴西願與中國建交、「決意遣使臣赴華立約並著意招工」之事。由於當時派遣華工在國際上引起一系列糾紛,清政府決定拒絕巴西要求,「不許提招工之事」,「能不立約最好」,不急於和巴西建交,要曾「切實勸阻」巴西使臣赴華。但巴西政府不予理采,仍於1879年任命巴西前駐歐洲國家的海軍武官穆達海軍中將(Artur Silveira da Mota,1843~1914,參加過巴拉圭戰爭,曾任巴西最大的戰艦「尼泰羅伊」號裝甲護衛艦艦長,1878年晉升為海軍中將,1882年晉升為海軍上將,並被授予男爵稱號)為巴西帝國特使與全權公使(Enviado Estraordinário e Ministro Plenipotenciário)率巴西特使團乘「Vital de Oliveira」號護衛艦啟程赴華。特使團其他成員為全權公使喀拉多(巴西駐巴拉圭公使Eardo Callado)、海軍武官Luiz Felipe de Saldanha da Gama和巴西駐西班牙公使館隨員微席葉(Henrique Carlos Ribeiro Lisboa,兼使團翻譯)。穆達一行先到巴黎會見曾紀澤,曾再次向他們重申清政府立場與態度。穆達當即表示,巴將不再提招工之事,只談立約建交。巴特使團不聽勸阻,仍堅持乘兵船赴華,經香港、廣州、澳門與上海,於1880年6月1日(公歷7月8日)抵達天津。清政府任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在其駐地天津同巴西使臣議約。6月5日(陰歷),李在總督衙門會見穆達一行,表示「欲聯邦交自可共敦和好,但不必遂立條約。俟貴國以後有商船來華,生意興旺,然後再議約章」。但巴方堅稱,他們「奉命前來通約和好,總以條約為憑」。於是,雙方於6月8日(陰歷)開始舉行兩國關系史上第一次議約建交談判。
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反復辯難,「數易其稿」,最後以1874年簽署的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為藍本,並參照各國條約,定為16條。1880年8月1日(陰歷)(公歷9月5日),兩國在天津簽署了《中國-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條約》。9月2日(陰歷),巴西特使進京進行了禮節性拜訪活動。條約主要內容為:(1)宣布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互派使臣常駐對方首都,享有最優國使臣待遇。(2)在對方通商口岸,互設總領事、領事等官員,他們必須是真正官員,不得以商人兼充,不得經商。(3)限制領事裁判權。兩國公民在華訴訟、涉及財產犯罪各案,「俱由被告所屬之官員專行審斷,各照本國律例定罪」。(4)促進往來通好,自由僑居,兩國永存和好。(5)發展貿易,平等互利。兩國人民均可到對方開放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並享有「最優國」關稅待遇,但禁止販賣鴉片。
條約簽署後到雙方換約批准,其間還經歷了一些曲折,巴西政府對條約中的某些條款持有異議,因為該條約與清朝同西方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之間存在某些差別,主要是在治外法權方面。穆達在海軍武官陪同下去日本,咯等人留下繼續談判,但住在上海。
1881年3月19日,雙方在天津的談判沒有進展。7月21日,巴西代表再到天津談判。在會談過程中,經與咯拉多反復辯論,雙方互作讓步,加之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從旁酌商,從而達成了妥協方案,如清政府同意巴方將原第10條中關於「聽中國官員派差徑往拘傳審理」避入巴西使領館或其商船、行棧的被告華民的規定,改為「由(中國)地方官員一面知照(巴西)領事館、一面立即派差協同設法拘拿」,而巴西接受清政府提出的禁販鴉片、商人不得兼充領事等項要求。這樣規定,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事裁判權,有利於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又照顧了巴西應享的外交權利。但通過「最惠國」和治外法權原則,該條約同樣給予了巴西類似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某些特權。最後將原訂條約改定為17條,於1881年10月3日(陰歷8月11日)在天津由李鴻章與喀拉多重新簽字。1882年3月18日(陰歷2月),清政府派譚鈞培與巴西使臣在上海換約生效,並對外公布。
1883年8月,巴西帝國在中國通商口岸上海設立總領事館,第一任總領事馬爾丹根據條約規定在清政府頒給批准文憑後到上海就任。清政府也指派使法大臣曾紀澤從1883年起兼使巴西。
三、 清朝與巴西合眾國的關系
從1889年11月15日巴西推翻帝國、建立合眾國起,到1911年10月10日中國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巴西歷屆總統就職均向清政府致國書問候,雙方表示要「益固邦交」、「益增輯睦」。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逝世,巴西派專使到北京弔唁。1909年8月,清政府出使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四國欽差大臣兼駐上述四國公使劉式訓從葡萄牙里斯本乘船到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向巴西總統佩卡哈呈遞國書,受到熱情接待。這是兩國建交後中國使節第一次到巴西訪問。1909年,巴西專使貝雷拉(Manuel Carlos Gonçalves Pereira,1911年返巴)來華,同清政府全權代表、外務部左侍郎聯芳舉行會談,於1909年8月3日(陰歷6月18日)雙方在北京簽訂《中國巴西公斷條約》,即中巴仲裁條約。條約共四條,規定雙方共同維護通過仲裁和平解決爭端的國際關系准則,今後兩國如有「不能和平了結之案」,可提交海牙國際法院仲裁,以保障國際和平,但「須無礙兩國利益及國家榮譽,亦不得干涉第三國利益」。條約於1911年10月由兩國駐法國公使館代辦在巴黎換文生效。
清朝雖與巴西建交、締約,但因寓居巴西的華僑不多,貿易也未展開,所以雙方聯系不多。為擴充海軍,清政府於1894年8月18日購巴西大快船一艘。9月17日,中日海軍黃海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損失慘重。清政府又擬購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艦船,未成。
㈡ 日本人很少移民,怎麼會在巴西生活了160萬人
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島國,本身地理位置就十分封閉,再加上日本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很深,這讓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基本沒有和國外有什麼交流。只是跟東亞的一些國家有往來。這種性格在現在依然存在,日本是對外移民最少的發達國家,到海外居住的日本人非常少。這跟華人不同,華人在海外人數眾多,尤其在東南亞和歐美等地,我們都能找到華人聚居的唐人街。
不僅是巴西,日本後裔的足跡已經拓展到了整個拉美。在阿根廷,日裔人數超過了5萬人,許多城市都有專門的日本社區。而在秘魯甚至還出過一位日本後裔的總統阿爾韋托·藤森。由於日本人本身勤勞朴實的性格,雖然剛來到拉美時十分辛苦,但現如今的日本後裔基本都成為了拉美的中上階層。
㈢ 廢除奴隸制的原因是什麼,人性還是利益
最迫切的因素是利益,根源性的因素是人性。
奴隸的反抗激發到一定程度,社會就大亂了,就得改革政治,讓些步,起碼換湯不換葯。這其中當然也關繫到關於人性的思考。
㈣ 巴西的獨立日的由來,急急急急急!!!!!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率探險隊來到巴西,給這里起名叫「聖十字地」。後來,人們在海岸附近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二種可以提煉貴重的紅色染料的樹木,於是他們就把這里叫作「巴西」。「巴西」在葡萄牙語里就是紅木的意思。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行政管轄區。此後,葡萄牙殖民者不斷對巴西土著居民和從非洲販來的黑人進行壓迫和剝削,巴西人民終於掀起爭取獨立自由的浪潮。17世紀黑人來巴發起的反葡運動持續了六十多年。1792年,「巴西的國父」、民族英雄蒂拉登特斯被殖民者殘酷絞殺,屍體被砍成9段。但革命的烈火仍在全國熊熊燃燒。
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而獨立,成立了巴西帝國,年僅24歲的彼得羅一世成為巴西國王。1888年,巴西帝國廢除了奴隸制。第二年,帝制垮台,巴西成立了聯邦共和國。1891年,第一部憲法制定,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9年國
名又改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㈤ 巴西歷史
i繕5
㈥ 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制度的國家是哪個國
巴西於1888年正式廢除了奴隸制,它是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拉美國家。
北非國家茅利塔尼亞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在法理上保留奴隸制殘余的國家。盡管政府1981年曾頒布過廢除奴隸法,但並未切實推行。
㈦ 巴西帝國的歷史
19世紀初,整個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爭。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國所佔領。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遷都里約熱內盧。1815年,巴西得以成為王國,國家改稱「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聯合王國」(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後,拿破崙戰爭結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並派攝政王佩德羅王子繼續管治巴西。佩德羅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革,廢除王室頒布的鹽稅,又重整政府機關,更放寬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議會參與政事,這使巴西的經濟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隸買賣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議會表決,廢除巴西王國的名銜,所有位於里約熱內盧的王室機關將被廢除,並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轄。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軍隊到巴西駐兵,並把巴西的武裝力量置於葡軍的控制下,以加強對巴西的控制。後來在伯南布哥、巴伊亞等地,葡軍和當地的武裝分子發生武裝沖突。1822年1月,議會要求佩德羅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羅拒絕,並宣告將留在巴西,不久後建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席爾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駐軍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駐巴西的軍隊開始打擊巴西境內的分離活動。佩德羅於是撤銷葡軍指揮官的職務,並向葡軍下達後退的指令。一個月後,葡萄牙增援部隊到達里約熱內盧外海,但被佩德羅拒絕入港,到達里約熱內盧增援的葡軍及駐巴西葡軍在補給後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亞省卻開始出現了流血事件,當地武裝分子向駐軍發動攻擊,雙方出現流血沖突。5月,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的保護者」。
8月,葡萄牙議會決議,廢除佩德羅的攝政王職務,並組織討伐軍討伐巴西。1822年9月,到達聖保羅市的佩德羅,得悉本國將要派出討伐軍後,便到附近的伊皮蘭加河(Rio Ipiranga)脫下軍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獨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出任帝國的首相。
佩德羅一世統治時期(1822-1831)
自佩德羅成為巴西皇帝後,便繼續驅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國聘請海軍軍官湯馬士·科克倫將軍(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國的皮埃爾·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戰。他們率領巴西軍在巴伊亞、馬臘尼昂、帕拉等地擊退葡萄牙殖民軍,並重新控制這些地區。翌年,驅逐所有葡萄牙軍,巴西帝國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脅。1824年,英國調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紛爭,1825年,雙方達成協議,英葡承認巴西獨立。
1823年,巴西帝國議會起草憲法,由三權分立作為基礎的憲法主張剝奪葡萄牙人的被選舉權,並限制皇帝的權利。佩德羅一世不滿這部憲法,於是派軍隊到場解散議會,並把首相席爾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羅打算改寫憲法,以維護葡萄牙貴族及自身皇權作為方針。1824年,憲法出台,此部經修改的憲法比本來議會制定的憲法較能集中皇帝的權力。
在1824年中期,東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滿專制的統治,因此發起了叛亂,宣布各省脫離巴西獨立。以伯南布哥省為中心的叛亂者組成了「赤道邦聯」(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並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組織臨時政府,欲脫離巴西帝國獨立。佩德羅於是派兵鎮壓叛亂,翌年3月處死叛亂的策動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離開以後,巴西卻要面對鄰國阿根廷的影響。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脫離巴西並並入阿根廷,改稱烏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戰。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國內出現分離主義者的運動,雙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簽署草約,宣布烏拉圭仍為巴西領土。不久後,阿根廷再次對巴西用兵,翌年,巴西軍被驅逐,雙方於是簽署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在面對阿根廷的戰爭期間,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駕崩。作為長子的佩德羅一世便繼承其王位。可是,國內的人都不認同他兩國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讓給自己的長女瑪麗亞,由弟弟米格爾攝政。1828年,米格爾篡位成為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繼續管治巴西。同年,烏拉圭得以獨立,而戰爭亦使得國內的經濟開始下滑,人民對佩德羅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開始爆發不同的起義。1831年,人們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爆發示威,緊接各地也出現不同的暴動。不久後,佩德羅一世被逼讓位於兒子佩德羅二世,返回葡萄牙。
攝政時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間,巴西帝國由三人攝政委員會理政,包括已回國的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以輔佐年幼的佩德羅二世。在這幾年間,巴西境內開始出現不同的騷動及暴亂,如1832年在東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現了示威的浪潮。其後數年,國內的形勢更加紛亂。1834年,安德拉達獨自攝政,但無法控制各省的混亂事件,因此,國家放寬各省自治權,令中央政府的權威大幅削減。
破衫漢戰爭在攝政委員會執政的年代,國內出現騷亂根本是屢見不鮮的事情。當中比較著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貝倫(Belém)出現大規模暴動,政府軍派出軍艦鎮壓。九個月後,在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發叛亂,領導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權,反對帝制統治,打算建立一個行聯邦制的共和政體。政府軍只好再派軍隊到當地掃盪,展開為期十年的「破衫漢戰爭」(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奧格蘭德脫離巴西獨立,建立共和國。另外,在1837年,巴伊亞首府薩爾瓦多亦出現伊斯蘭教黑人起義,欲建立一個巴伊亞人的獨立國家。再加上1839年馬臘尼昂的市民起義,都令政府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動盪不安顯示出各省對祖國的不滿及對立,這個現象更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即使政府對各省的叛亂加以鎮壓,但政府卻無力進一步加強對各省的控制。為了挽回局勢,在1840年間,帝國議會漠視攝政委員會的休會法令,再次召開議會,並咨詢小佩德羅登基的意願。其後,小佩德羅同意登基,並於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復皇帝的統治,以回復國家的統一、和平及繁榮。
佩德羅二世統治時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羅二世登基後,立刻廢除聯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加強對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幾年間,共和主義者反對帝制,再次發起暴動,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不久後,佩德羅加速集權,他運用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自由派佔多數的下院,並重新甄選出保守派的議員,以壓制自由派的勢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亂者的刑罰,但同時把他們驅逐出境,解決國內的反對聲音。
1850年,巴西進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締以往非法佔據的土地,並制定土地買賣的限額。同年,佩德羅二世開始著手廢除在在巴西幾百年之久的奴隸制度。在英國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壓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隸的買賣為非法行徑。不久後,英國對這個借口感到厭煩,便宣布奴隸買賣的行徑與海盜無異,並派戰艦到巴西海岸襲擊這些奴隸運輸船。在英國的武力干預下,巴西政府只好驅逐當地的葡萄牙奴隸販子,並要求各省長官加以取締。其後,更禁止外國向巴西輸入奴隸。最後一艘的奴隸走私船自1855年後到達巴西後,巴西的奴隸買賣完全中止。
其後,巴西開始加強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並加速進行工業化。在1871年至1880年間,本土的咖啡出口占總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煙草、可可豆、橡膠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奠基於此時的發展。隨著巴西咖啡產業的急速增長,吸引了英國投資者的到來進行投資。在19世紀下半葉,巴西的鐵道、航運及道路網開始加速發展,能夠快捷方便的進出沿海及內陸,為巴西的運輸網路帶來正面影響。亦因如此,巴西的工業得以發展,加速巴西的工業化。
隨著1864年爆發巴拉圭戰爭,巴西在戰爭中得以加速軍需工業的發展。戰爭為巴西帶來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亦令巴西軍隊得以進行現代化。不過,巴西在這場戰爭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價,換來的是巴拉圭的領土。此外,戰爭亦加強了道路網的建設及部分產業的發展,亦使得巴西開始走向現代化。當時歐洲的不穩局勢為巴西帶來歐洲的新移民,亦有助於巴西的發展。
廢奴隸制
1870年代以後,廢奴主義的呼聲愈來愈大。1879年,主張廢奴的人士開展了廢奴運動,各省議員隨即開展了省議會,投票表決廢奴運動。1883年,「廢奴聯盟」成立,廢奴運動蔓延全國。次年,六十五歲以上的奴隸得到解放,各省紛紛宣告廢除奴隸的宣言。1888年5月,身處歐洲的佩德羅二世支援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簽署廢奴法令。5月13日,議會表決「黃金法」(Lei Áurea),宣告廢除奴隸制度,而巴西奴隸制終於在此時走向滅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廢奴運動後,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夠打倒帝政,實現共和,令共和主義的呼聲高漲。1887年,軍官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組織軍事俱樂部,開始策劃政變。1889年11月15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與另一位軍官弗洛里亞諾·阿勞霍·佩紹托聯合共和派人士發動軍事政變,成功包圍內閣會議廳,搶奪政府控制權。豐塞卡宣告廢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臨時政府,而本來支持帝政的農場主及地主卻因為佩德羅二世支持廢奴制度而倒戈。兩日後,佩德羅二世逃亡至法國,巴西帝國正式瓦解。
㈧ 為什麼說奴隸貿易的廢止正如它的發生一樣,是資本主義發展說決定的
因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把非洲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奴隸貿易隨之廢止。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奴隸貿易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工業革命後,工業資本主義需要廉價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 ------------------------------------------------------------------ 這個題的答案:(1)起因:西方殖民者對殖民地土著居民大肆屠戮,造成殖民地勞動力缺乏,以及奴隸貿易的巨額利潤驅使。(2)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把非洲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奴隸貿易隨之廢止。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奴隸貿易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工業革命後,工業資本主義需要廉價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 (3)適合。非洲的原始狀態被破壞了。非洲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非洲也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
㈨ 巴西廢除奴隸制後,為什麼會缺乏勞動力
在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巴西,掌握政權的甘蔗種植園主仍然保留著黑人奴隸制。在殘酷的壓榨下,黑人除了把武裝起義作為爭取自身解放的手段外,還經常用逃亡、怠工和破壞奴隸主財產的方式進行抗爭。奴隸們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得種植園經濟基礎得以瓦解,也使得奴隸制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奴隸制的存在限制了國內<div class="dib hot-words p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display: inline; position: relative;" "="">市場的擴大和自由勞動力的提供,因此,巴西的資產階級和使用自由勞動的咖啡、橡膠種植園主也對奴隸制提出異議。他們成立了「自由黨」,大肆攻擊奴隸制,進而號召推翻奴隸主的政權。再加上19世紀後半期,歐洲甜糖的產量大大增加,巴西糖遭受了國際市場的排擠,巴西種植園主為了改變剝削方式,也有了廢除奴隸制的想法。
㈩ 巴西歷史
巴西歷史
巴西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東部。面積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萬(1986),白人約佔54%,混血種人約佔38%,其他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巴西利亞。
葡萄牙人殖民統治時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屬於圖皮-瓜拉尼、熱斯、加勒比、努阿魯亞克等 4個部落集團。16世紀以前,尚處於原始公社階段。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P.┭.卡布拉爾率船隊橫渡大西洋,4月22日發現了這塊陸地,並宣布為葡萄牙屬地。當地盛產一種叫做「巴西木」的紅木,從中可以提煉出當時被認為十分貴重的染料,所以歐洲人後來就以「巴西」稱呼這一地區。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薩率領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將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定的界線以東地區,劃分成14個「封地」,作為世襲領地分封給封建主統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薩為第一任總督,統一管轄各「封地」,並建薩爾瓦多城(又稱巴伊亞)為首府。此後,葡萄牙移民逐漸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為西班牙王室繼承,國土被合並於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設立印度及海外領地事務院,負責管理巴西。1624年,荷蘭人佔領巴西東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另設海外事務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總督首府從薩爾瓦多遷往裡約熱內盧。
在殖民統治初期,葡萄牙人為尋找黃金和捕捉印第安人為奴隸,不斷擴張巴西疆土。封建領主把大批掠奪來的土地賞給有功的軍官和移民,於是在巴西逐漸形成許多大庄園和大種植園。殖民者強迫捕捉來的印第安人從事奴役性的繁重勞動,大批印第安奴隸被殘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叢林地帶。由於勞動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開始從非洲運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擁有 1.4萬多黑奴,成為當地的主要生產者。殖民地經濟以農業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種植業以及畜牧業都有較大發展。1694年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大金礦,1729年又發現豐富的金剛石礦,采礦業隨之發展起來。
面對殖民者的壓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與鄰近部落結成聯盟,幾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趕出兩個「封地」。1572年,起義的印第安人曾占據 300多個村莊。1686年巴西東北地區爆發 1.5萬多印第安人參加的暴動,最後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戰爭,曾把耶穌會教士爭取到自己一邊。由於人民的反抗斗爭,葡萄牙王室被迫於18世紀多次頒發禁止以印第安人為奴的敕令。與此同時,黑奴的斗爭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舉行起義,並按照非洲社會的組織形式成立了「帕爾馬雷斯共和國」(見帕爾馬雷斯起義)。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滿宗主國的歧視,也不斷舉行起義。1660~1666年間,里約熱內盧和累西腓的居民發動起義並奪取政權,最後遭到鎮壓。1684年,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貝克曼領導下,成立由貴族、僧侶和商人聯合組成的洪達,逮捕地方當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區的土生白人也舉行過大起義。
18世紀末,隨著種植園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巴西人民要求擺脫葡萄牙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納斯吉拉斯密謀組織武裝暴動,要求建立共和國,因叛徒告密而失敗。1798年,在巴伊亞又發生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秘密活動,亦遭鎮壓。這些斗爭推動了巴西獨立運動的發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崙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約熱內盧。1815年12月,若昂親王為緩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緒,宣布巴西與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1816年,若昂親王即位,任「聯合王國」國王,稱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駐巴西期間,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開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壟斷專營政策,出版報刊,建立劇院、圖書館、學校和醫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統治,引起人民不滿。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義,成立共和國,結果遭到鎮壓(見伯南布哥起義)。1820年葡萄牙本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將王室遷回葡萄牙,並任命王子佩德羅為巴西攝政王。同年,葡萄牙議會向巴西下達各省直屬里斯本的命令,並令佩德羅立即返回葡萄牙。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憤怒,獨立運動席捲全國。佩德羅為保持布拉干薩王族的統治地位,於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1825~1828年巴西與阿根廷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見烏拉圭戰爭),以失敗告終。專制統治引起人民群眾廣泛不滿,戰爭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黑人也不斷舉行起義。1831年裡約熱內盧等地的居民發動起義,軍隊也加入起義者的行列,最後迫使佩德羅一世讓位給他 5歲的兒子,即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即位後, 由三人攝 政委員會主持政務。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奧格蘭德、巴伊亞、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基本目標是取消君主制、廢除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最後均遭鎮壓。佩德羅二世於1840年 7月提前親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現的兩個重要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管理政務,自己則保持最後裁決權。執政期間,工農業有所發展,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橡膠在對外貿易中佔有顯著地位,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隸制度和專制統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年對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戰爭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0年代後,巴西人民掀起大規模的廢奴與共和運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1889年11月15日,軍隊與共和黨人聯合推翻帝國,組成以M.D.da豐塞卡為首的臨時政府。
共和國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國會通過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25日舉行選舉,豐塞卡當選為首屆總統。共和國成立後,大種植園經濟仍佔主要地位。工農業生產有所增長。20世紀初,巴西咖啡產量已佔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但人民群眾的生活並未改善,工人罷工、農民奪地、士兵起義不斷發生。1893~1897年,巴伊亞腹地發生卡努杜斯農民起義;1911~1916年,南部地區發生康特斯塔多農民戰爭。20世紀初,工人運動興起。1922年巴西共產黨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為主的軍人舉行起義,而後稱為「普雷斯特斯縱隊」的起義部隊轉戰 13州,行程2.5萬多公里,堅持戰斗到1927年,給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沉重打擊。1929年,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巴西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幾個州同時發生反政府武裝暴動,以G.D.瓦加斯為首的自由主義者同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了新興資產階級與自由派地主的聯合政權。11月初,瓦加斯就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臨時政府頒布新憲法。同年瓦加斯當選正式總統。他執政期間,宣布將地下資源收歸國有,採取優先發展民族工業和實現農業經濟多樣化的方針,使經濟有較大發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機構和政黨,進一步鞏固了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對德、意宣戰。大戰期間,巴西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速發展本國經濟。1945年瓦加斯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進一步推行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採取了一些抵制外資的措施,經濟有較大的發展。1954年發生軍事政變,瓦加斯自殺。1956年起,J.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J.da S.誇德羅斯、J.B.古拉特先後任總統。他們基本上繼承了瓦加斯的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1960年將首都遷到巴西利亞(見彩圖)。1964年3月3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庫為總統的軍人政權。此後,C.席爾瓦、E.G.梅迪西先後任總統。這 3屆軍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實行獨裁統治;經濟上鼓勵利用外資,限制通貨膨脹,對財政經濟機構進行改組,促進了經濟發展。1968~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國名為聯邦共和國。1974~1979年E.蓋澤爾任總統,提出逐步實行有控制的「民主開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總統。他繼續推行「民主開放」政策,採取了一些准備向文官執政過渡的措施,如實行大赦,恢復多黨制和州長與聯邦參議員直接選舉制等;對外實行獨立外交,宣稱巴西屬於第三世界。1974~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7.1%。1981~1983年經濟衰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10.6%。1984年經濟緩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運動黨和自由陣線黨聯合競選獲勝,由坦克雷多任總統。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總統J.S.科斯塔接任總統。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定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