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環境與發展會議簽署了什麼公約
聯合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影響深遠的一次國際會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的文件,以及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兩個公約。
在這次大會上,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和時代的強音,並被具體體現在這次會議發表的上述五個重要文件中。人類理智地選擇了持續發展,這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是人類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和開拓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持續發展的最廣泛的定義是「人類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並「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
持續發展的涵義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一是強調人類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但這應該是和堅持與自然相和諧方式的統一,而不應當是憑借著人們手中的技術和投資,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追求這種發展權利的實現;二是強調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的時候,應當承認並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的機會相平等,不能允許當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為了追求今世的發展與消費,而毫不留情地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享有的同等的發展與消費機會。
在會上,《防止全球氣候變暖公約》有135個國家簽署,未簽署的國家有巴拿馬、科威特、馬來西亞、土耳其等。簽署《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有148個國家,未簽署的國家有美國、阿根廷、越南等。未在兩項公約簽署的國家有伊拉克、伊朗、南非、利比亞、捷克斯洛伐克等。
2. 巴西會議的介紹
毛兒蓋會議後,1935年8月底,右路軍(中央紅軍)穿過茫茫草地到達班佑、巴西一帶,等待與左路軍會合。 但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後,違抗中央命令,拒不與右路軍會合,並要挾右路軍和黨中央南下,甚至企圖危害黨中央。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於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內連續召開政治局會議。29日在巴西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著重研究教育與宣傳問題,張聞天、博古、毛澤東、王稼祥、李維漢、凱豐等出席會議。中央政治局於24日將毛兒蓋會議決定電告張國燾。中央政治局於9月2日在巴西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一方面軍工作方針問題。
3. 八七會議確定的黨的總方針是什麼
一. 總方針:
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二. 八七會議的主要目的:
是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今後革命斗爭的方針。。
三. 八七會議的作用:
八七會議是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召開的,,並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從而使全黨沒有在白色恐怖面前驚慌失措,指明了今後革命斗爭的正確方向,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4. 紅軍長征路線圖是哪五次會議確定的
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事件中,按發生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4)巴西會議什麼方針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3、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5、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6、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7、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8、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9、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10、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11、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准備實行松潘戰役。
12、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13、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14、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15、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16、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17、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18、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吳起鎮會議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
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5. 八七會議確定了什麼方針
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
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的意義:
八七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堅決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暴動。
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八七會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也有缺點,它只注意反右,而忽視了防「左」,使「左」傾情緒在黨內滋長起來。這是一個深刻的經驗教訓。
6. 據說紅軍長征期間曾經到巴西去開過一個會,這是怎麼回事
紅軍長征期間曾經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的巴西鄉班佑寺院開過會,會議的內容如下:
1、會議批判了張國燾要求南下的的錯誤。
2、會議決定一、三軍團繼續北上。
3、毛澤東在會上指出:黨中央堅持北上的路線是正確的,南下是沒有出路的。
4、巴西會議是決定紅軍前途命運的一次關鍵會議,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7.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了什麼會議
以下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3、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5、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6、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7、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8、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9、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10、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11、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准備實行松潘戰役。
12、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13、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14、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15、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16、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17、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18、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征
8. 紅軍長征有哪些重要的會議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哪些重要會議
以下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3、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5、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6、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7、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8、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9、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10、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11、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准備實行松潘戰役。
12、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13、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14、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15、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16、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17、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18、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長征中召開眾多會議的原因:
1、體現民主集中制,發揮集體領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它不是個人或少數人的專斷,而是集體領導。通過黨的會議做出重大決策,是黨實現集體領導的一種重要形式。
湘江戰役後,為克服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指揮中的擅權妄為,猴場會議就明確規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遵義會議後,黨逐漸恢復了被破壞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明確要求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集體領導作用。
中央還就這一問題給中央分局和紅2、紅6軍團發電,要求他們建立軍事集體領導,重要的軍事問題都要經過軍委分會討論。中央紅軍各部隊也逐步在團以上單位恢復黨的集體領導制度,通過集思廣益、民主集中、會議決定,克服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的不正常現象,實現集體領導決策的常態化,保證了黨的決策的正確性和時效性。
2、制定戰略決策,指導長征走向勝利
長征中,紅軍處境險惡,危機重重。「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在黨內,先是教條主義曾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後來又有張國燾擁兵自重、挑戰「黨指揮槍」的原則。
「華北事變」前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怎樣使黨和紅軍化險為夷?怎樣保證黨的正確領導?怎樣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怎樣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這些重大問題都需要面對,都需要回答。危難之中,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政治局會議,做出戰略決策和部署。
湘江戰役後,黨和紅軍面臨著生死抉擇。通過中央負責人召開的通道會議,以及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實現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方向的初步調整,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遵義會議及其以後召開的扎西會議、會理會議等,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者在中共中央長達4年的統治,逐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擴大會議,後來又召開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確立並堅持了北上戰略方針,強調創造川陝甘根據地是紅一、紅四方面軍面臨的歷史任務。
1935年9月12日召開的俄界中央政治局會議,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做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黨中央還明確把這個決定控制在中央委員的范圍內,從而為團結紅四方面軍北上、給張國燾的轉圜留了餘地。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黨的民族統一戰線總政策,在新的歷史時期即將到來之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3、凝聚意志力量,實現黨的戰略目標
長征中,形勢錯綜復雜,任務艱巨繁重,環境嚴酷惡劣。黨和紅軍召開的各種會議,對於實現全黨意志和全軍行動的高度集中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後,張聞天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遵義會議決議。2月10日,張聞天在扎西召開的中央軍委縱隊黨的幹部會上,傳達了遵義會議決議的報告;2月16日,中央軍委縱隊各分隊在白砂駐地,傳達張聞天的報告精神。
毛澤東於2月18日和20日,先後出席紅1軍團直屬隊排以上幹部會議和紅3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陳雲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相繼參加紅5軍團、紅9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這些舉措,有力地統一了黨和紅軍的思想,消除了長征以來廣大指戰員當中存在的疑慮和不滿,從而使全軍上下思想統一、人心振奮。
瓦窯堡政治局擴大會議後,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毛澤東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進一步闡述瓦窯堡會議精神,強調反對狹隘的關門主義,要求「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盪盪的革命軍」,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中央戰略決策的貫徹執行。
在縱橫十餘省、長驅數萬里的長征中,黨和紅軍召開的這些重要會議,正確解決了關系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一是引領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二是怎麼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三是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作斗爭的問題。從而保證了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確保了紅軍的生存和長征的最後勝利。
9. 萬隆會議提出什麼方針
總方針是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並為建立和加強我國同亞非國家的關系創造條件,力求會議取得成功。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准則。
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
C、平等互惠
D、互不侵犯
答案:A
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會上共同倡導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路徑,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並遵循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准則。
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國際關系風雲變幻,從獨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亞非地區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萬隆精神也歷經一個甲子,正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