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著名的「四大漁場」在哪兒它們的形成原因是啥
世界上傳統的著名漁場有四處,稱為“世界四大漁場”,分別是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和秘魯漁場。這四大漁場,魚的種類數量巨多,產量巨大,是世界各國重要海洋魚類的重要來源,也是幾個國家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世界四大漁場的形成主要都是受海洋潮流中的冷暖流交匯影響,將大量的浮游生物在此聚集或者是適合於大量浮游生物生長,為各種食草魚類提供了豐厚的食物來源,而大量的食草類魚類又為食肉類魚類提供了食物,這樣就導致這4個區域,固定生活有大量的魚類,再加上易於捕捉,就形成了世界四大漁場,
不過隨著人類的商業需求加大以及隨著人類對於海洋需求的增加,四大漁場的產量已經開始垂直下降,位於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由於長時間的捕撈,目前漁業資源已大幅減少已經是接近枯竭,
❷ 寒暖流交匯處一定存在漁場嗎
不一定。寒暖流在中、低緯近海區、淺海區交匯,產生的海水擾動可以把海底的無機鹽帶到表層,利於漁場的形成;有上升流的海區也一樣。如果,寒暖流在深海表層交匯,就不一定有漁場了。例如:巴西暖流與西風漂流在大西洋的交匯
❸ 巴西漁場是什麼 極其成因
不好意思是不是你弄錯了,巴西漁業資源較豐富但並沒有什麼大漁場。
不過在南美洲大陸另一側有秘魯漁場是全球四大漁場之一,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個。它是因為秘魯寒流涌升攪動餌料吸引大量魚類產生的。
❹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都與「流隔」有關嗎
太平洋西北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它從日本近海,經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島近海。這里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匯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產鱈魚、鯡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的漁場,產量始終名列世界前茅。1970年以來,年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而且穩步上升。
大西洋東北海域,從冰島到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從北愛爾蘭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灣流延續支脈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以及挪威暖流與北極寒流的交匯區。結果,這一帶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漁場——大西洋東北漁場。這里盛產鰭魚、鯡魚等魚類,年捕獲量也超過1000萬噸,產量也有上升的趨勢。
著名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是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匯合的地方,以產鰭魚為主,年產量為400萬噸。不過,這個漁場近年漁業產量有下降趨勢。
除了上述三大漁場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漁場也與「流隔」有密切關系。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東部近海盛產金槍魚的漁場,就與東澳大利亞海流和西風漂流之間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亞古爾哈斯暖流和西風漂流的匯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的匯合,也都形成了漁場。
中國舟山群島外海也是一個很好的漁場,這里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鰻魚等。這個漁場的形成也與兩股水流交匯有關。當黑潮暖流在台灣轉向流入東海後,在台灣東北角分出一股支流,緩慢地向長江口一帶流去。它和從長江入海以後沿著浙江沿海流動的海流,正好在浙江舟山群島一帶相遇。於是,這里就形成了漁場。
「流隔」的位置是經常變化的,要掌握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過研究海流的路徑、強弱變化的規律,對「流隔」作出預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海洋要素如溫度、鹽度等變化情況來推斷。如在大西洋場流與拉布拉多寒流間的「流隔」,溫度相差很大,有時一條船的船頭和船尾竟相差好幾度。
❺ 非洲西部海岸有漁場嗎是如何形成的哪個漁場的形成條件與秘魯漁場一樣
非洲西部海岸有漁場。
形成條件與秘魯漁場一樣,有離岸風,把表層海水帶走,底層海水上升補償,上升流把海底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豐富。
與此相同的還有其他中低緯度海區寒流附近都有漁場
❻ 漁場的漁場的分布
(一)大陸架是良好的漁場
大陸架尤其是近陸淺海,在那裡從海面到海底都有較為充分的陽光透射,還有從大陸徑流帶來和從外海層運來的各種營養物質,是魚、蝦、貝類等經濟動物的繁殖、索餌和越冬的良好場所,各種捕撈對象在這些海域洄遊集群。
大陸架漁場形成的條件主要有:①江河輸入大量營養物質;②水域淺,在風浪、潮汐和對流等作用下,水體混合充分,底層補充到上層,整個水體營養好;③光合作用充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④水域淺,因此物質循環快,初級生產力高;⑤由於餌料生物豐富,大陸架一般都為產卵場,海灣也是魚類的肥育場所;⑥大陸架的水深適宜,海底較為平坦,適合於漁具作業;⑦在大陸架邊緣,由於上層流的離岸作用,外海下層水被引入,產生上升流;⑧在大陸架邊緣附近海域,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產生沿岸鋒面。
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漁場大都分布在大陸架上,其中較著名的漁場有: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域的底層魚類、蝦蟹類及中上層魚類的漁場;歐洲的北海、挪威近海、巴倫支海是鮃鰈、鱈魚、沙丁魚和鮐魚等的漁場;南美洲東南岸的巴西至阿根廷近海等海域的鱈魚類、金槍魚類、沙丁魚和魷魚、蟹等漁場;西非幾內亞沿海等底層魚類、蝦蟹類及沙丁魚等中上層魚類的漁場;印度、阿拉伯、伊朗近海等的底層魚類、蝦類和沙丁魚等魚類的漁場;澳洲近海的底層魚類、金槍魚、魷魚等漁場;美國阿拉斯加到加拿大沿海的底層魚類漁場;加拿大大西洋海岸至紐芬蘭附近一帶的鱈魚、鯡魚、比目魚及鮭魚等魚類的漁場。
(二)兩種海流交匯的海區是良好的漁場
兩種海流交匯的海區,尤其是強大的寒流和暖流交匯的輻聚區是大洋性魚類的良好漁場。
主要漁場有:大西洋西北部紐芬蘭外海的灣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的流界漁場,產鱈魚等;大西洋東北、冰島到斯匹茨卑爾根群島、熊島、挪威近海的北大西洋暖流與北極寒流交匯的極鋒漁場,產鱈魚、鯡魚等;大西洋西北部、日本東部近海、以及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至阿留申群島的黑潮暖流與親潮寒流交匯的極鋒漁場,產秋刀魚、鰹魚、金槍魚、鯡魚等澳大利亞東海岸—紐西蘭沿岸和外海的東澳大利亞海流與西風漂流交匯的流界漁場,產金槍魚等;南美東南方的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交匯的流界漁場,產鱈魚、金槍魚、沙丁魚、魷魚等;南非厄加勒斯海流與西風漂流交匯的流界漁場;南極群冰帶-南極輻合帶的南極鯨漁場。
(三)在上升流海域會出現良好的漁場、
在上升流海域,尤其是遠離大陸的深海區,如有深層含有營養鹽類的海水涌升,則該海域即會出現良好的漁場。
主要漁場分布在:親潮水域,產鮭魚、鱒魚、鯡魚等;北朝鮮寒流海域,產狹鱈等;加利福尼亞海流域,產沙丁魚、鯖魚、長鰭金槍魚等;秘魯海流域,產鯷魚、金槍魚、狗鱈等;本格拉海流域,產沙丁魚等;西澳大利亞海流域,產金槍魚等;赤道逆流和赤道潛流海域,產金槍魚、旗魚等;西北非加那利海流域,產沙丁魚、鮐魚、鱈魚、金槍魚、章魚、魷魚、底層魚類等。
(四)有礁堆海嶺的海域,由於上升流的出現而形成較好的漁場
主要作業漁場有:豆南-小笠原-馬里亞納群島和薩南-琉球漁場,產鰹魚、金槍魚等;南北太平洋外海的礁堆海嶺漁場,產金槍魚類;南北大西洋外海的礁堆海嶺漁場,產底層魚類、金槍魚類。
(五)近寒帶海域的漁場
在近寒帶海域,海洋中有深層洋流把沉積在洋底若干年沒有被生物利用的豐富營養鹽類帶到海水水層,因此,近寒帶海洋底層具有異常豐富的營養物質,供生物利用,從而近寒帶海洋中的生物量遠較其他海區海洋生物量多。一般來說,寒帶水域中的海洋生物量為最多,其次是溫帶海洋中,而熱帶海洋中的生物量最為貧乏。
❼ 洋流是什麼四大漁場是哪四個氣候怎麼樣
洋流
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海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律的水平流動。洋流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洋流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高,則稱為暖流;若洋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低,則稱為寒流。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為暖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海輪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給海上航運造成較大威脅。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形成的。
4、秘魯漁場,是由秘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❽ 拉丁美洲漁業資源成因
LZ您好
拉丁美洲西側是秘魯寒流,在離岸信風幫忙下,海水低層營養物質上翻,餌料豐富,形成天然漁場
拉丁美洲東南側,巴西與阿根廷交界,這里是寒流性質的西風漂流的一支,和巴西暖流交匯處,海水垂直對流也令這里漁業資源豐富(但不如秘魯漁場有名)
亞馬遜河流經熱帶雨林區,全年降雨穩定,適宜淡水漁業發展,而且全球最大的草食性魚出產亦在此地。
加勒比海沿海,則適宜發展養殖性漁業
❾ 七大洲的地理范圍、地形特徵、河流分布、氣候特徵
1、亞洲
地理范圍: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地形:
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和遼闊的平原。
河流: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葉尼塞河、勒拿河等。
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
2、非洲
地理范圍:
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南至厄加勒斯角,西至維德角,北至吉蘭角。
地形: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河流:
非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為源遠流長的大河,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等。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
氣候: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
3、歐洲
地理范圍:
歐洲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
地形: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冰川地形廣布;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河流: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盧瓦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窩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義大利境內的波河等。
氣候:
歐洲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面積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積為1017萬平方公里。
4、北美洲
地理范圍: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東北面隔丹麥海峽與歐洲相望,地理位置優越。
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南至馬里亞托角,西至威爾士王子角,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
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河流:
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佔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約佔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
內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
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5、南美洲
地理范圍:
南美洲東至布朗庫角,南至弗羅厄德角,西至帕里尼亞斯角,北至加伊納斯角。面積約1784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地形: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河流:
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
氣候: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
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6、大洋洲
地理范圍: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萬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
地形: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河流:
大洋洲河流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且水量較少,雨季水量暴漲,旱季有時會斷流,大多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有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支流達令河和馬蘭比吉河、羅珀河、吉爾伯特河、弗林德斯河、紐西蘭的克魯薩河、曼伯拉莫河等。
氣候:
大洋洲陸地面積不大,但有眾多的島嶼,散布在遼闊的太平洋海域上,南北所跨緯度因而各地氣候差異明顯,類型多樣。
7、南極洲
地理范圍: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後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和南極點。
地形: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
氣候: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烈風、降水稀少。南極洲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
(9)巴西漁場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七大洲的人文情況為:
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 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7、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❿ 拉丁美洲和巴西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徵
南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 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熱帶雨林氣候:
成因、特點: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對流旺盛,終年高溫多雨。
南美巴西熱帶草原氣候:
特點: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干濕季節交替明顯。
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風帶內安第斯山脈的背風坡」
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側,並處於西風帶內,但該地處於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此形了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河流:亞馬孫河
一.政區和自然環境
1.范圍:美國以南地區和國家
以巴拿馬運河為界
(1)北部:黑西哥高原.
中美洲(中美地峽)
西印度群島
(2)南部:南美洲
2.政區:33個國家.巴西.
墨西哥.阿根廷等
面積較大人口較多.3.地形:(1)北部和南部:多島嶼
古巴島北部最大.火地島南部最大.
(2)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3)南美洲大陸東部
高原平原南北相間排列
蓋亞那高原
亞馬孫平原
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4.河流
(1)亞馬孫河
(2)拉普拉塔河
(3).巴拿馬運河5.氣候:(1)特點:濕熱為主的氣候.
(2)氣候類型:多樣.
熱帶雨林氣候:最廣.
熱帶草原氣候:較廣.
熱帶沙漠氣候:西岸.
地中海氣候:西岸.
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岸.
高山氣候:安第斯山區.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東部.5.氣候:(3)受地形影響顯著:
熱帶平原都很濕熱.
高原地區氣候較溫和.
高山地區垂直變化明顯.
南緯40度以南:
西側迎風坡多雨.
東側背風坡少雨.
拉丁美洲的氣候特徵:濕熱。
主要成因:
(1)緯度因素:拉丁美洲大部分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屬
五帶中的熱帶,氣溫全年高溫;
(2)海陸因素:周圍有廣闊的海洋,海洋對氣候的明顯影響。
(3)地形因素:影響顯著,表現為:
A、熱帶平原地區氣候濕熱(海拔低)
B、高原地區氣候較溫和(海拔較高)
C、高山地區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D、400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側多雨
(屬西風帶,西風來自海洋,濕潤),
東側乾燥少雨(背風坡,風來自大陸)
6.自然資源豐富
(1)礦產豐富: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石油
墨西哥高原:銀礦.
巴西高原:鐵礦.
智利和秘魯:銅礦.
(2)水力資源豐富:
主要分布在
巴西高原的河流上
(3)著名漁場:秘魯漁場.
(4)熱帶雨林寶庫:有紅木.
烏木.紡錘樹等珍貴樹種.
(5)獨特動物:大食蟻獸.卷尾猴.巨嘴鳥等.紡錘樹二居民和經濟
1.人種:混血種人佔多數.
有的印歐混血.
有的黑白混血.
2.語言:大多通用西班牙語.
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3.人口的分布:密度較小的洲.
(1)人口稠密區:經濟較發達
氣候較好.
西印度群島
巴西東南部和阿根廷沿海
(2)人口稀疏區:氣候較差.雨林區內陸高原區沙漠區4.人口增長速度率很快.
自然增長率僅次於非洲.
5.發展中的民族經濟
二居民和經濟
(1)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2)礦業:智利的銅和硝石.
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石油.
巴西的鐵礦.
(3)努力發展現代工業:
石油.鋼鐵.肉類加工等.
(4)農業: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
熱帶經濟作物:咖啡.香蕉.
甘蔗.劍麻產量居首位.
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食.
另有小麥和水稻.
(1)工農業發展迅速
A熱帶農業B.工業:部門:鋼鐵.汽車.
造船.飛機居前.
分布:重工業多分布在
東南部近鐵礦和
海運便利的聖堡羅
.里約熱內盧地區.
(2)城市:首都巴西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