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亞馬孫河的水文水系特徵及航運價值
亞馬遜河上游約長2500公里,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長約1000公里,落差達5000米,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形成一條系列急流瀑布;下段為兩條巨大支流注入亞馬遜河的兩個河口之間的河段,因為進入亞馬遜平原,流速緩慢、曲流發達,至末端河寬約2000米。
全長6400多公里,其支流有上千條,與幹流共同組成了總長度達6萬余公里的亞馬孫河水系,其流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境內,由於赤道附近多雨地區,水量終年充沛,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稱之為「河海」。
亞馬孫河位於熱帶雨林,人煙稀少,無航運價值,且稀有物種多,所以亞馬孫河航運價值低。
亞馬遜河特點:
1、流量大(位於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十分豐富);
2、水位變化小,無明顯汛期(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豐富);
3、流域面積廣(位於亞馬孫平原);
4、河流含沙量小(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好);
5、水能資源豐富(河流流經山地和平原地區,落差大,再加上水量大);
6、無結冰期,無凌汛現象(地處熱帶,河流不結冰)。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亞馬孫河
『貳』 巴西的地勢特徵大致是南 ___ 北 ___ ,亞馬孫河自西向東流入 ___ 洋.
巴西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北部的亞馬孫平原約占巴西全境的1/3.亞馬孫河發源於安第斯山脈,亞馬孫水系跨越高溫多雨的赤道南北,向東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故答案為:高;低;大西.
『叄』 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徵,人文地理特徵
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徵,人文地理特徵:
1、地理位置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西面和南面均與南美洲任意一個國家接壤(智利、厄瓜多除外)。
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排行第五。
2、自然地理特徵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亞馬遜河流域。
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約佔全國面積60%,為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是內布利納峰,海拔2994米。
3、人文地理特徵
巴西總人口2.086億(2017年)。白種人佔53.74%,黑白混血種人佔38.45%,黑種人佔6.21%,黃種人和印第安人等佔1.6%。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64.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2.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福音教派。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簡稱地狹人稠)。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
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米納斯吉拉斯,1900萬,里約熱內盧,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
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3)巴西水系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巴西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紀初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1891年建立合眾國。1967年改為現國名。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作為一個民族大融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地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
『肆』 巴西河流特點
巴西的河流流向大多是由西往東流的,因為地殼運動和板塊碰撞,南美洲西岸形成了安第斯山脈,所以地勢西高東低,南美洲的河流大多起源於安第斯山脈,巴西是主要的流經地區,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徑流深度大,擁有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亞馬孫河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
『伍』 怎麼樣分析出各個大洲的水系特點(從地形和氣候入手)
【給你看點資料,仔細看,因為理論說不清,就直接給你所有的知識點】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各大洲的地形與水系
1、亞洲
亞洲有最雄偉的山系,最廣闊的平原,最龐大的半島以及最破碎而綿長的島弧,真是河山浩瀚,嘆為觀止。
五大地形區:
1.東亞島弧區:北起阿留申群島(AleutianIs.)、千島群島(kurileIs.)經日本群島、琉球群島(RyukyuIs.)、台灣、菲律賓、印尼各群島,在亞洲東側的緣海和太平洋之間,組成1條數以萬計的島弧。
2.沿海半島區:包括面積較小的堪察加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馬來半島及面積廣大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自亞洲東北部的寒帶冷濕區,宜至西南部的熱帶乾熱區。
3.東亞平原高原區:包括松遼平原、華北平原、華南丘陵、黃土高原、蒙古高原等,東亞各平原是亞洲人口稠密區之1。
4.亞洲西南高山高原區: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東南西三面伸出了7條著名的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蘇里曼山、興都庫什山。亞洲其他的山脈,基本上可以說都是這些山脈的延續,在這些山脈周圍,分布著青康藏高原、雲貴高原、伊朗高原、阿富汗高原,以及小亞細亞高原、高加索山地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5.亞洲北部平原山地區:又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高地和西部平原三部分,其中以西伯利亞山地的地形最復雜,南有外興安嶺,北有維科揚斯克山脈(VerkhoyanskiyRa.)、科林斯基山脈(KolyinskiyMts.)等。屬於中部高地的有西伯利亞高原和哈薩克高原等。西部平原為鄂畢河流域的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最多沼澤地。
四大水系:
亞洲陸地廣闊,氣候溫濕之區亦甚遼闊,陸上水系十分發育,分別沿南、東、北三個斜面,流注入印度洋、太平洋及北極海,分述如下:
(1)印度洋水系:著名的大河有:薩爾溫江(上游在中國境內,名怒江)、伊洛瓦底江(IrrawaddyR.)、恆河(CangesR.)、雅魯藏布江、印度河(InsR.)、底格里斯河(TigrisR.)及幼發拉底河(EuphratesR.)等。
(2)太平洋水系:有昭披那河(Menan,ChaoPhraya)、湄公河(MekongR.)、西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其中長江和黃河的長度,均屬於世界十大長河之列。
(三)北極海:有鄂畢河(ObR.)、葉尼塞河(YeniseyR.)、勒那河(LenaR.)等;前2河的長度,亦屬於世界十大長河之列。葉尼塞河的上游有東、西兩源,均源於我國蒙古。東源上溯經貝加爾湖而和色楞格河相連接,西源上游深入唐努烏梁河,而以烏魯克穆河為其上源。
(四)內陸水系:亞洲有廣漠的內陸,故內陸水系亦甚發育,均以終點湖為其尾閭,如: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阿母河(AmuR.)和錫爾河(SyrR.)共同注入鹹海,額濟納河注入居延海,烏拉河注入裏海等。
2、歐洲
歐洲的地形平原甚多,久經開墾,是居民生聚之所。雖有1些山脈,所幸並非十分高峻,不致構成地形的障壁,隔絕人類的活動。最高的阿爾卑斯山脈(TheAlps)亦只有4000餘公尺,南歐的庇里牛斯山脈(Pyreness),1般的高度是2000餘公尺,少數高峰有3000餘公尺,中歐的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Mts.)及北歐的基阿連山脈(KjolenRange),平均高度均僅1000餘公尺,均不足以形成隔絕地帶。整個歐洲地形可以利用者甚多,崎嶇不平之地甚少,更無沙漠地形。歐洲好像是亞洲的1個半島,即是說歐洲是三面臨海洋的,只有東部緊連著亞洲大陸。海水把歐洲割切得非常厲害,形成了很多島嶼和半島,占總面積三分之1以上;因此歐洲西部距海最遠的地方,不超過7百公里,東部距海最遠的地方,不超過1千五百公里。這也是近代歐洲的經濟文化,獨得迅速發展的原因之1。歐洲東部,即東歐平原,或稱俄羅斯平原,地形平坦。歐洲西部則比較復雜,但基本上的地勢是南高北低的。最顯著的特徵,是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形成1個山匯,分四支走向;東北支的喀爾巴阡山,東南支的第拿里阿阿爾卑斯山(DinaricAlps),南支的阿平寧山(ApenninesMts.),西南支的庇里牛斯山及其橫走的山脈。在這四支山脈的蔓延中,形成了瑞士高原、西班牙高原、中歐山地,又形成了巴爾干半島的崎嶇地勢、義大利半島、伊比利安半島等。北部則裸露著1幅大平原,叫北歐平原,它橫貫法、比、荷、德、丹、波等國。在歐洲北部有著1個面積廣大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半島的脊骨上,縱走著基阿連山脈(斯堪地那維亞山脈),形成了挪威高原,再越過北侮,形成了大不列顛群島。歐洲和亞洲1樣,南部也有三個半島:伊北利安半島、義大利半島和巴爾干半島。歐洲有幾個著名的海峽,如與非洲相隔的直布羅陀海峽(寬十四公里),與亞洲相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最狹處僅1.3公里),英國、法國間的英吉利海峽,其最狹的道維爾海峽寬33公里。
三、非洲
非洲在面積上,僅次於亞洲。它的位置在亞洲的西部,歐洲大陸的南方。非洲的東北部和亞洲大陸聯結起來的,就是蘇彝士地峽,因此,從地理上來說,亞非兩大洲是聯結在1起的。非洲是1個熱帶大陸,由於所佔的緯度,正好是在北緯37度、南緯43度內,兩條回歸線,1條赤道都橫過大陸上。整年內,太陽都強烈地照射著大地,因而形成了終年高溫的狀態。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熱帶,僅南北端小部分屬溫帶。非洲陸塊在地質上十分古老,約有三分之一的地面,顯出前寒武紀(Pre-Cambrian)的岩石露頭,這些岩層古老而堅硬,構成堅強的盾地,使後來的造山運動不易在地表產生褶曲或斷裂,廣大的西非洲和東非的蘇丹至辛巴威1帶,均為前寒武紀岩區,馬達加斯加島亦由前寒武紀古結晶岩層構成。這些古結晶岩層非惟對地表有保護作用,抑且含有許多金屬礦床,非洲所產的豐富黃金、鑽石、銅、鐵、鉻、錳等礦及具有威力的鈾礦,均與此古老的岩層有密切關系。非洲地形以高原最多,全洲高於400公尺的士地,約有62%,若自赤道以南計算,可達80%。南非東部的賴索托,向北至辛巴威(羅德西亞)及尚比亞1帶,高度介在1200~2000公尺之間,安哥拉高原介於1000~1700公尺之間。東非大裂谷成於前寒武紀,平均谷寬40~50公里,由谷岸至谷底深者可達千餘公尺,連續積水形成許多湖盆,如維多利亞湖等。大裂谷東側的吉力馬札羅山(Mt.Kilimanjaro)(在坦尚尼亞境內)高5890公尺,為全洲最高峰。非洲的平原地形較小,較大的只有西非尼日河三角洲,38550方公里,尼羅河三角洲,25900方公里,此外尚有莫三比克、索馬利亞、肯亞及茅里塔尼亞等沿海平原。
非洲的水系
非洲既有廣大的乾燥地區,故源於內陸,注入海洋的大河不多,全洲只有尼羅河(NileR.)、剛果河(congoR.)、尼日河(NigerR.)、三比西河(ZambeziR.)及橘河(OrageR.)五條:尼羅河源於盧安達附近的盧維隆沙(Luvironza),北流穿越沙漠入地中海,全長6690公里,其所流經的蘇丹、衣索比亞和埃及,均有賴於尼羅河水的供應。剛果河上源在喀坦加高原,全長4630公里,是非洲第2大河,但流量宏大,支流眾多,流域面積遠大於尼羅河。尼日河源於獅子山國東北部,經幾內亞、馬利、尼日,由奈及利亞入幾內亞灣,全長4160公里,略成1弓形,沿河水運對西非內陸交通甚為重要。三比西河發源於安哥拉高原,向東流經尚比亞、莫三比克,注入莫三比克海峽,全長2880公里。橘河源於賴索托北部,西流會瓦河(VaalR.),仍稱橘河,注入大洋,全長1080公里。
四、北美洲
主要山脈偏於北美西部,沿海岸由北向南縱走,濱臨西岸者為海岸山脈(CoastRange),第2排北為喀斯開山脈(CascadeRange),南為內華達山脈(SierraNevada),第3排為高大的落磯山脈(RovkyMts.),自育空河(YukonR.)向南延伸,直達墨西哥中部,第1、2排山脈之閑有加州中部谷地,2、3排山脈之間有大盆地(GreatBasin)。北美西部山脈均為第三紀的新褶曲山,其排列最為符合地殼板塊構造學說,和亞洲山脈多作東西向的排列,截然不同。北美東部有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Mts.),自聖羅倫斯河(St.LawranceR.)口起,向西南延伸至阿拉巴馬州(Alabama)北部。阿帕拉契山向西直至落磯山之間,為北美大平原,由北向南漸降以迄墨西哥灣。第四紀大冰河時代,大陸冰河盤據於北美洲北部,以今之哈得孫灣(HadsonBay)為中心,冰河由此中心向方流動,刻蝕挖掘成許多大小湖泊及許多峽灣、島嶼,使北美洲成為全球湖泊最多的大陸。加拿大境內有大熊湖(GreatBearL.)、大奴湖(GreatSlaveL.)、亞大巴斯卡(L.Athabaska)及溫尼伯湖(L.Winnipeg)等,美、加邊境有蘇必略湖(L.Superior)、密西根湖(L.Michigan)、休倫湖(L.Huron)、伊利湖(L.Eric)及安大略湖(L.Ontario)等,號稱五大湖區。
輻射狀水系
北美洲地勢西北較高,各大河流由內陸向四方作輻射狀流路。最長的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R.)上源稱密蘇里河(MissouriR.),源於落磯山區,在聖路易(St.Louis)以上和本流相會,折而南流,在新奧爾良(NewOr-Ieans)以下注入墨西哥灣,全長6020公里。第2條長河為馬更些河(MadkeR.),源於落磯山北麓,上有二源, 一為和平河(PeaceR.),一為阿沙巴士卡河,二河相會後稱馬更些河,北流注入北極海,全長4240公里。第三條長河名育空河,自落磯山北麓西北流,注入白令海峽(BeringStr.),全長3480公里。第四條長河為聖羅倫斯河,此河自安大略湖流出,沿阿帕拉契山北側斷層線向東北方入海,全長3060公里。第五條長河名格蘭河(RioGrande),意即大河,自落磯山西南側發源,東南流注入墨西哥灣,為美、墨間的界河,全長3030公里。
五、南美洲
南美全洲輪廓如倒三角形。其西岸,北起哥倫比亞,南迄智利南端,為安地斯山系(CordilldeAndes),全長7000公里,南北綿延,山勢雄壯,最高峰阿空加瓜(Aconcagua),峰高6960公尺,位在阿根廷(Argentina)境內。山脈最寬約800公里,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SantaCruz)之間。南美東側有兩塊高地,北為蓋亞那高地(GunianaHghlands),以西側委內瑞拉(Venezuela)境內者最高,平均約2000公尺,東半部受河流切割,分為三部分,蓋亞納地勢最低,有河流中貫,蘇利南居中,地形較高,法屬蓋亞那位居最東。南為范圍廣大的巴西高原(BrazilianHighlands),平均高度約千餘公尺,其上為輻射狀水系,向四方分流。安地斯山系和東部高原之間,為兩大河谷平原,北部近赤道者為亞馬孫河(AmazonR.)流域,上源各支流以扇形承受安地斯山區巨量之水,流域面積6150000方公里,河長6570公里,是全球流域最廣的大河。巴西高原西南側為拉布拉他河流域,此河上游為巴拉圭河(ParaguayR.),中游名巴拉那河(ParanaR.),全長四、八八0公里,為南美第2大河。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亞之三大地形區
澳大利亞原是1塊古老陸地,經長期侵蝕後,又受造山運動隆起,東、西兩側尤甚,地形可分三區:
1.東部高地澳洲東部沿海由北向南有1條大分水山脈(GreatDividingRange),一般高度千餘公尺,東坡較陡,西坡平緩。最高的柯秀斯科峰(Mts.kosciusko)2、234公尺,又稱為澳洲阿爾卑斯山。澳洲南面的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I.)原為此山余脈,後因海水侵入成為巴斯海峽(BassStr.)而分離成島。
2.中部低地北起喀本塔利亞灣(GultofCarpentaria)向南經艾耳湖盆地(EyreBasin)及墨累河谷地(MurrayValley),地勢低平,迄今還遺有不少內陸湖澤。
3.西部高原澳洲西半部概屬本區,高原西部多山,高原之上多沙漠,南有大維多利亞沙漠(GreatVictoriaDesert),中有吉卜生沙漠(Gibson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SandyDesert),這些荒漠名為沙漠,實際上絕少流沙及塵士,主為光禿、大片的石床,是真正的石漠。
(2)大洋洲內島嶼眾多,可分為三大島群:玻里尼西亞經度180度以東海域的島群概屬之,如美國的夏威夷群島、法屬社會群島、薩摩亞群島、東加王國及吐瓦魯等。玻里尼西亞即「多島」之意。美拉尼西亞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南至南回歸線間的島群均屬之,意為「黑人島」。以新幾內亞島最大。密克羅尼西亞分布在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洋面上,意為「小島」。各島面積均小,多屬珊瑚島。
七、南極洲
地形:南極洲高度甚大,地勢起伏。高原和高山根多,西部屬褶曲地形,是南美洲西部大褶曲山脈帶的延長,海岸峽門區布。埃斯華夫山地分布於西南,南極洲2座高峰泰利山(Mt.Tyree,高4968公尺)和文生山(Vi-nsonMassif,高51411公尺)即在此。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陸』 巴拉那河的水系特徵
巴拉那河分為上、下兩段。上巴拉那河段自格蘭德河與巴拉那伊巴河匯合點至阿根廷的科連特斯,長2800千米,其間有著名的伊瓜蘇瀑布。下巴拉那河段長
1200千米,自北向南流經拉普拉塔平原,河谷寬坦。巴拉那河流域降水豐富,幹流水量充沛,河口處年平均流量1.74萬立方米/秒,但水量季節變化幅度較大。
巴拉那河為南美洲第二大河,起源於巴西高原東南部,流經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國,上游匯合巴拉圭河,下游匯合烏拉圭河後稱拉普拉塔河,最終注入大西洋。
『柒』 亞馬孫河水系特徵
1.地貌:亞馬孫河流域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上游源頭為安第斯山脈及太平洋沿海沖積系統,海拔在3000m以上;幹流兩岸多為200m以下的安第斯山沖積層和內陸沖積層。往北為蓋亞那高原(海拔300~400m),往南則為巴西高原(海拔300~1500m)。 2.氣候、水文:亞馬孫河流域均處在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流域降水季節分布比較均勻,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均得到補償,終年豐沛,季節變化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達69300億m3,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為17.5萬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萬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於2萬m3/s。河道最低水位與最高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幅超過20m。由於亞馬孫河的幹流和右岸支流均位於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對於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對枯水期的水量起補償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亞馬孫河流域每年有兩次大洪水,高洪期發生於3~6月,最高水位發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40%,次洪期出現於10~11月;而6~9月則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14%。 亞馬孫河流域地勢低平,河流比降較小(約為1cm/km),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洪水宣洩不暢,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沒中下游洪泛區(面積大約5萬km2)兩岸80~250km寬的平地,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呈現一片汪洋。平水時,中游馬瑙斯附近的河寬也在5km以上,下游寬20km,河口段寬80km。因此,亞馬孫河又有「河海」之稱。 亞馬孫河河口地區,由於近期下沉作用的影響,河水帶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沖走,所以未出現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灣,寬達320km,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條件,每當大西洋海潮入侵時,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順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時高達4m)的潮頭,潮水之大有時還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奧比多斯。大潮時,常形成5m高的水牆逆流而上,其聲傳至數公里之外,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當地人稱之為「亞馬奴」。 亞馬孫河本身及其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大多數支流,由於河水挾帶著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營養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帶淡黃。而發源於亞馬孫河流域北部地質年代十分古老的內格羅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紅(微紅),並顯強酸性(pH值為5.1)。當內格羅河在馬瑙斯附近匯人亞馬孫河後,一白、一黑的兩支水流並排下流約80km,黑白分明,互不摻混。發源於巴西高原上遠古岩層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則是清澈的。 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最高(一般大於0.2kg/m3),說明這些河流容易受沖刷的影響,被稱為白水河。發源於高原地區和大陸沖積層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懸移質泥沙含量最低(小於0.02kg/m3,如內格羅河)。主要發源於安第斯沖積層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較高、坡度較小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為中等(0.05—0.1kg/m3,如普魯斯河、雅普那河)。亞馬孫河的懸移質分布季節性特別強,其原因在於亞馬孫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積與重新移動和周期不同。亞馬孫河每年攜帶人海的泥沙量約3.62億t,在遠離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還可以看到黃濁的水流。 每年亞馬孫河流域降水總量149000億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億m3為來自流域外部(主要來自大西洋一側)的水汽;來自流域內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環)佔23%(34000億m3)。降水量中大約一半(73300億m3,佔49.2%)通過蒸發又回到大氣之中;約69300億m3(佔46.5%)的徑流流入大西洋,其餘的6400億m3(佔4.3%)則包括滲漏損失(地下水補給)以及決定水量平衡諸要素的誤差。 亞馬遜河源於秘魯南部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秘魯的科羅普納山東側的米斯米雪峰之顛。其正源——烏卡利亞河,不斷地接納雪峰上的淙淙冰水,一路向東,沿途接納了1000多條支流,進入著名的亞馬遜平原。亞馬遜河流經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最終在巴西的馬臘若島附近流入大西洋。 亞馬遜河上游約長2500千米,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長約1000千米,落差達5000米,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形成一條系列急流瀑布;下段為兩條巨大支流注入亞馬遜河的兩個河口之間的河段,因為進入亞馬遜平原,流速緩慢、曲流發達,至末端河寬約2000米。 亞馬遜河中游流經秘魯、哥倫比亞、巴西、全長約為2200千米。在巴西北部, 亞馬遜河水深45米,河寬3000米,流速緩慢;河中島洲錯列、河道呈網狀分布,兩岸河漫灘寬30~100千米,地勢低下,湖沿密布,排水不暢;河流兩側支流眾多,都發源於安第斯山東坡,呈羽狀分布。至中游末端,河寬至11千米,河深99米。 下游長達1600千米,時而水深河寬,兩岸階地分明,地勢地低平,河漫灘上水網如織,湖泊星羅棋布,時而水面緊束,水流加快。入海河口寬達330千米,大西洋海潮可溯河直上,最遠可深入1600千米。亞馬遜河水系跨赤道南北,終年高溫多雨,物種豐富,淡水魚類多達2000餘種。還有海牛、淡水豚、鱷、巨型水蛇等水生動物。流域內大部分地區覆蓋著稠密的熱帶雨林,植物種類繁多,礦產資源豐富。 3.航運發展概況:亞馬孫河具有非常優越的航運條件。它不僅水量豐沛,河寬水深,而且比降較緩,主要河段上沒有任何險灘瀑布,終年不結冰,幹流和各大支流之間可以直接通航,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龐大而便利的水上航運網。載重3000t的海輪沿幹流可上溯至3680km遠的伊基托斯,10000t巨輪可達中游的馬瑙斯。各支流的通航條件也相當優越,一些大支流的通航里程超過了1000km(如普魯斯河通航里程達2853km,馬代拉河通航里程為1090km)。整個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總長在2.5萬km以上。 4.降水:亞馬遜河流域地跨赤道,由於赤道附近多雨地區,亞馬遜水量終年充沛,亞馬遜河口年平均流量為每秒22萬立方米,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並有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加以南、北流域雨季錯開,主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得到補償,變化幅度和緩,洪水期與枯水期平均流量比率為五比一,體現了赤道型水系的特點。主流洪水期大致始於10至11月,次年3至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後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個別年份因雨季變動而使南北支流洪水同時發生,主流便出現特大洪峰,如奧比杜斯附近曾記錄到每秒280000的流量。由於中、下游平原地勢低,河流比降微緩,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河水宣洩不暢,水位平均上漲幅度9米多,洪泛寬度25至80公里,河口地區可達240公里,呈現一片汪洋,因此亞馬遜河素有「河海」之稱。 5.景觀:亞馬遜河有一個世界自然奇觀--涌潮,它可以和我國的錢塘江大潮相媲美。在穿越了遼闊的南美洲大陸以後,亞馬遜河在巴西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亞馬遜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狀,海潮進入這一喇叭口之後不斷受到擠近而抬升成壁立潮頭,可以上溯600-1000公里。一般潮頭高1米-2米,大潮時可達5米。巴西人把亞馬遜海潮稱為「波波羅卡」,涌潮時遊人爭相前往。每逢漲潮,濤聲震耳,聲傳數里,氣勢磅礴。
『捌』 巴西河流特點
巴西的河流流向大多是由西往東流的,因為地殼運動和板塊碰撞,南美洲西岸形成了安第斯山脈,所以地勢西高東低,南美洲的河流大多起源於安第斯山脈,巴西是主要的流經地區,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徑流深度大,擁有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亞馬孫河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
『玖』 巴西自然條件與資源特點
(一)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和南面與其他南美國家接壤(除智利和厄瓜多外,與其他全部南美洲國家接壤)。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二)巴西的面積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巴西全國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三)巴西的地形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
(四)巴西的水系
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河流數量多,長度長,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區。
(五)巴西的氣候
巴西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六)巴西的資源
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西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600萬噸,佔世界鎳儲量的4.0%,主要分布在戈亞斯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拾』 巴西地形特點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亞馬遜河流域。
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約佔全國面積60%,為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是內布利納峰,海拔2994米。
(10)巴西水系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1、巴西水系分布特點:
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河流數量多,長度長,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區。西南部有巴西的水利樞紐--伊泰普水電站。
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
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2、巴西氣候特徵:
巴西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