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什麼叫巴西里卡風格

什麼叫巴西里卡風格

發布時間:2022-12-18 14:02:27

1.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特色

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它產生於公元9世紀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時期。自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政局一直是動盪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尋求疆域統一,但帝國缺乏這種統一的經濟基礎。為了防禦外敵,當時的宮殿或教會建築,都築成城堡樣式,在封建割據的年代裡,差不多所有宮廷住宅與教會建築都築造得極其厚實,教堂的旁邊要加築塔樓。
於是,在結構方面,趨向於一種有機性--有系統的機能上的平衡以及結構與形式上的密切配合,這表現在建築的結構部分與間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築牆時,把建築的全面承重改為重點承重,因而出現了承重的墩子或者扶壁與間隔輕薄的牆;另一方面是創造了肋料拱頂。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顯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處從平面上看,由於上有突出的圓形或多邊形塔樓,漸漸接近正方形。比薩教堂略為例外,它建於1063至1092年間,平面雖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結構,由於採用層疊券廊,羅馬式特徵依然十分明顯。
比薩教堂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省省會,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中部與南部的建築一般比較保守,而它附屬的塔樓則呈圓形,教堂與塔樓均為大理石結構,前面圓形的比薩洗禮堂在後來風行哥特式時期,受過大規模改建與裝修工程,故已失去原來的樣子。至於塔樓怎麼會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興建時的情景:原來這座白色大理石塔樓是比薩大教堂一組建築中屬於第3期的工程。原設計為8層,高56米,塔頂的鍾樓上還有7個鍾,每個鍾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當第三層完工時,發現基礎沉陷不均勻。
那時的責任工程師B·皮薩諾打算在繼續建造時將下陷的一邊層高加大,以資補救,但結果沉陷得更厲害。當時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工程曾經數次停頓,但最後還是在傾斜狀態下於14世紀全部營建完工。這座偏離垂直線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築學上一段奇聞。由於它一直沒有再往下傾斜,斜塔終於也成了建築藝術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紀不朽之作。不過,據最新的消息,比薩大學的專家們從每年對斜塔的測量中獲知,塔的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對此,有人估計斜塔到不了21世紀就會倒塌,因此必須全力以赴地搶救,以免這座藝術古跡毀於一旦。

在義大利還有許多斜塔,但沒有一座比得上這一座出名,因為它不僅高大壯美,而且還有與眾不同的特點:1.它是圓的,這是義大利獨一無二的圓塔;2.通體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這座斜塔作為自由落體的試驗場地:他拿一大一小兩個鉛球從塔頂同時落到地面,一下子把傳統觀念砸開了個口子,動搖了統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亞里士多德的權威。這54.6米高的塔頂,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體試驗再好不過的試驗場。循樓梯一圈圈繞著往上走,要拾294級才能到頂。從塔頂望比薩城,一片鮮紅的瓦頂,在純凈的藍天之下,確是明麗壯觀。

2. 巴西里卡的介紹

公元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早的教堂多由宮殿改建或仿照宮殿式樣建造。教堂建築的演變經歷了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幾個階段,其中統治時間最長的是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里卡, 這種公會堂原是古羅馬時的交易市場,後又充作裁判的法庭。

3. 巴西利卡的建築材料

古羅馬混凝土吧,又叫天然混凝土。和現代的混凝土不一樣,具體的性質自己網上查吧。
柱的粗細是相對來說的,羅馬時期的柱子相對於希臘時期確實要細,但即使是木屋架,一個石材的柱子也是不可能太細的,畢竟自身的重量就夠受的了。

4. 歐洲基督教出現「巴西里卡」式建築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後,它的集會和儀式就回到了地面上,也開始興建正式的基督教堂,早期的基督教堂搬用了羅馬的一種常見建築「巴西里卡」式建築,只不過在它的一端加上祭壇,並飾以宗教題材的繪畫。

5. 一些建築風格的問題

歐洲幾種建築特徵:拜占庭式, 羅馬式,哥特式,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

(1)巴洛克風格 (Baroque)
17世紀「巴洛克風格」盛行歐洲,其藝術特徵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整體的
造型形式,強調線形流動的變化,將室內雕刻工藝集中在裝飾和陳設藝術上。
色彩華麗且用暖色調加以協調,變態的直線與曲線相互作用以及貓腳傢具與裝
飾工藝手段的運用構成室內華美厚重的氣氛。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義為基礎,
在構思上與古典主義的端莊、高雅、靜態、理智針鋒相對,常用大理石、華麗
多彩的織物、華貴精美的地毯、多姿曲線的傢具、精美的法國壁毯,使得室內
顯示出豪華、富麗的特點,充滿強烈的動感效果。
(2)洛可可風格 (Rococo)
比起巴洛克樣式的特點,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輕快纖細的曲線著稱,是
皇宮貴族為得到舒適、私密的室內空間而追求的典雅、親切的室內裝飾效果形
成的。「洛可可」一詞源自法國宮廷中貝殼、岩石製作用的假山「洛卡」。洛
可可式樣多以花鳥、貝殼為題材,並為適應宮廷的異國情趣要求而在室內採用
了大量中國式裝飾,使得室內具有過多的裝飾和華美的效果。

羅馬式教堂(Romanesaue)建築藝術

自公元1096年開始的十字軍東侵,使歐洲興起宗教的熱潮,封建主對宗教的狂
熱達到如醉如痴境地,他們全力為自己領地興建規模壯觀的教堂和修道院,建
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而這個時期的其他造型藝術
如雕塑、繪畫等都成為與教堂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因此在美術史上統稱為
「羅馬式」。

羅馬式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
演變而來。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
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
威。

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鍾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
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
壓迫感。

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
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
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這是因為「蠻
族」藝術摻入的影響。這些被變形的形象在濃厚的宗教氣氛下產生一種陰郁和
怪異感,具有解釋教義的意義,體現中世紀人的世觀。

公元12世紀羅馬式建築樣式遍及全歐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又有其獨特的表
現。在法國有各種地方學派;德國以形式質朴為特色;英國和西班牙都是接近
法國羅馬式的;義大利的羅馬式發展對西歐建築樣式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4哥特式(Gothic )教堂建築藝術

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
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特式藝術。

「哥特」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義,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
里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

第一個哥特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
化」的響。
哥特式有人專指建築,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屬於建築,公元13世紀後與建築分
離;哥特式繪畫

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

哥特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
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鍾塔高度看德國的烏
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
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
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
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
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
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
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
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特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
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
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
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築則是天
堂里的神宮。

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
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
上帝和天堂的感覺。
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特式建築表
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沖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
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
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
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
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
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
勝。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
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
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
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築上多
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特式風格。晚期的哥
特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5.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從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
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其思想內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揚基督教神
學,為鞏固貴族階級的統治服務。其風格特點是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
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葙結合,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如聖索非亞教堂的
中央圓頂形的結構及其內部金碧輝煌的裝飾,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統治的權威。在
基督教神像學體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舊形式為基督教宣傳服務等方面,在教堂建
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由
於教會的束縛。

後期風格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它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
巨大影響。1453年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藝術的歷史已千終
結,但其形式仍為東正教會所利用。
拜占庭藝術因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庭」為中心而得名。它開始於4世紀羅馬皇
帝君士坦丁將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時,此後一直延續到東羅馬帝國的衰亡。其影
響遍及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希臘,南斯拉夫、俄羅斯及義大利的部分地區。
拜占庭建築藝術主要表現在「巴西里卡」教堂結構的進一步發展,即採用「集中式」
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頂作穹隆形,由獨立的支柱加帆拱來構成。這種圓頂、
拱形結構遂成為拜占庭式建築的特色,其典型代表首推興建於532年的聖索菲亞大教
堂。該堂圓頂直徑達33米,由4根支柱和4個大圓拱支持,圓頂下面為一圈通光窗口,
使堂內光線達到一種奇特的效果。

拜占庭藝術之雕刻作品因受726至843年的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而所剩無幾,多為反映
宗教生活的淺浮雕與人物頭像。而其繪畫藝術,在西方美術史上則有著重大的意義。
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獨樹一幟,它色彩明快,造型生動,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堪
稱鑲嵌畫中的一絕。其典型作品有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聖母子與君士坦丁和查士丁
尼大帝》,拉文納聖維塔里教堂中的《查士丁尼及其隨從》,新港聖阿波利納教堂的
《殉教女聖徒之行列》和《殉教男聖徒之行列》,舊港聖阿波利納教堂中飾有金星十
字架、飛翼天使和12隻羔羊的《聖阿波利納之祝福圖》與《基督變容圖》。在拜占庭
式繪畫中,還有不少細密畫和濕壁畫作品,但總的成就尚不及鑲嵌畫。如濕壁畫與之
有著幾乎相同的內容和風格,但色澤上卻稍遜一籌。其特點則在於它可用暈染的方法
來把握畫面的濃淡變化,達到一種立體感效果。

拜占庭藝術中極為突出的是其聖像畫的創作。它是在東羅馬帝國結束聖像破壞運動之
後廣泛流行的一種畫在木板上的蛋膠畫,從古希臘肖像畫和抄本插圖演變而來,其內
容多以《聖母像》為主,特點是線條明快,構圖簡潔,著色深厚,人物表情慈祥,溫
柔,其著名之作乃12世紀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爾聖母》。這種聖像畫藝術迄今仍
流行於蘇聯和東歐各。

從總體上來看,拜占庭式藝術風格與東正教的發展變遷密切相關。隨著東正教傳入東
歐的斯拉夫各民族,拜占庭藝術與羅馬式風格相結合,從而逐漸演化出新的斯拉夫式
藝術風格。

6. 拜占庭,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的藝術設計形式有哪些各在何時產生各有哪些代表建築

拜占庭,羅馬式,哥特式屬於西方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藝術特色是藝術服務於宗教,崇尚人神結合,追求和諧,規律,莊重,肅穆。
拜占庭式(公元5-15世紀):沿用羅馬陵墓圓形或多邊形平面結構,和萬神廟式的圓穹頂,並將穹頂加以變化,形成由大到小不同的穹頂,連續構成開闊高大的內部空間的特殊形式。代表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聖馬可大教堂(意)等。

羅馬式(公元10-12世紀):來自早期巴西里卡形式,為追求更加壯觀的效果,建築普遍採用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樑柱結合的體系,並大量採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碑」雕刻來裝飾教堂。代表建築:比薩大教堂(意)等。
哥特式(公元12-15世紀):以肋穹結構為基礎,把高而狹長的空間變得更具神秘色彩,雕塑本身也呈現出越來越脫離建築結構,走向獨立的傾向。表現手法越來越寫實,並自覺模仿自然現象,特別追求情感表現。代表建築:巴黎聖母院(法),科隆大教堂(德)等。
巴洛克時期,公元16-17世紀,屬於西方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色是,無論建築,雕刻,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有時還帶有神秘感。代表建築:聖蘇珊娜教堂,聖彼得廣場,盧浮宮(法),凡爾賽宮(法),聖保羅大教堂(英),烏茲堡寢宮,冬宮等。
洛可可時期,公元18世紀,屬於西方藝術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一階段的藝術特色是小巧,優雅,纖細,柔和。它是精心刻意用大量的渦卷形字體,樹葉及動物形體點綴裝飾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建築和裝飾藝術領域,因過度裝飾而造成表現形式過分講究,具有矯飾的優雅質感。代表建築:蘇比茲宅邸(法),費斯堡住宅內的凱瑟大廳(德)等。

7. 巴西里卡的建築結構

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 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後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築創造),那裡設置一個高出於前面的台座,作為祭壇。後來,在台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從平面圖上看如字母「 T 」形。入口到頂端的「橫縣」出可劃為三個活動區。進門後的活動區僅占很少面積。再往前走便是進行正式宗教活動的正廳,所佔面積最大。最後「T」形的頂部,使神職人員的活動場所,牆上開有凹進去的半圓形供奉耶穌的壁龕。整個內容用兩排列柱分隔成三個區域:正中最寬處為主要活動區,兩側狹窄處為陳列聖物或其他活動的偏殿,正中的高達屋頂為「人」字坡,偏殿則較低,為半坡流水的屋頂。

8. 歐洲中世紀的設計四種設計風格

(一)巴西里卡式(1)平面圖是長方形;(2)山字形木質屋頂;(3)它的主要部分是三個或五個長廊組成的空間,每個長廊用柱子隔開,中間的長廊比周圍的寬而高,並有水平窗戶照明。(4)祭壇在東,出口在西。(二)拜占庭式拜占廷原本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從此拜占廷美術進入極為繁榮的時期。拜占廷教堂建築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廣闊更通透。(1) 縱向的長方形中廳+連續的圓形穹頂(2) 裝飾著大量的馬賽克鑲嵌畫重點介紹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土爾其伊斯坦布爾)是拜占廷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分別從結構、採光和裝飾三個角度講解聖索菲亞教堂是如何營造宗教氛圍。特點一、結構的比例之美,中廳之上一個巨大的象徵著天國的穹頂,(直徑33米)把空間變得非常開闊通透,創造了當時最大的跨度,但是開闊的中廳沒有一根柱子頂天立地,阻隔視線,中央穹頂之下,中廳的兩端又是兩個半圓穹頂,在半個穹頂之下又造了三個小一些的穹頂,是一個連續穹頂結構。因此,它具有一種精妙的比例之美。特點二、空間的流動與滲透還要歸功於聖索菲亞教堂的採光設置。在中央穹頂靠近支撐點的高度上開了一圈窗戶,一共有40個,這些窗戶使天光從人們的頭頂傾瀉下來,彷彿是光的瀑布,而巨大穹頂與牆連接的部分卻被輝煌的天光模糊了,彷彿這圓頂沒有支撐,別無依傍,雲彩一樣漂浮在人們頭上(人們所嚮往的天國)——又是不可思議的匠心,神聖的智慧!而數量繁多的穹頂結構也為窗戶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南北兩面半圓形牆面有兩排窗戶,底下有7個,上面有5個,而東西兩端的半個穹頂和套在他們裡面的三個小穹頂上都開了5個窗戶,它們和中央圓頂的光線交相輝映,讓幽深的教堂內部充滿了夢幻般的氣氛,讓人倘恍沉迷,不知今夕何夕。特點三、教堂內部,圓頂和壁面上裝飾著大量彩色馬賽克鑲嵌畫。(馬賽克鑲嵌畫也是拜占廷建築的特色,全世界精美的鑲嵌畫都在拜占廷內)。早年,圓頂穹窿鍍滿了純金,當陽光從穹窿的天窗射進,整個大廳陽光燦爛金碧輝煌,神秘豪華的氣氛顯得更為強烈。走到圓頂下寬敞的空間,使人們產生身在天界的幻覺。當時的歷史學家普羅科匹斯曾描述走進教堂時的印象:「人們覺得自己好象來到一個百花盛開的花園,欣賞著紫、綠、紅和閃著白光的絢麗花朵。一個人到這里祈禱時,立即就會相信這不是人力,也不是藝術,而是上帝的恩惠造成的奇跡。他的心飛向上帝,飄飄盪盪,覺的離上帝不遠了……」這是一種身在天國的感覺,是一種榮耀、一種幸福。十五世紀土爾其人滅亡了拜占廷帝國後,侵佔了教堂,將其改為清真寺。他們在教堂外蓋了四個尖尖的高塔,增添了整個建築的秀麗之氣。(3)(中後期)縱向的長方形轉變為希臘十字平面(等臂十字架)在外觀上五個穹頂呈現一簇。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這種帶若干個圓頂的幾乎成了拜占廷全帝國的標准教堂形制,並發展出無數的變體。拜占廷建築對伊斯蘭教建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穹頂成為教堂體形構圖的重要因素。若干教堂圖片展示(三)羅馬式教堂(11-12世紀)1、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簡單介紹)2、 羅馬式教堂建築的特點:(1) 建築結構:羅馬式建築風格繼承了古羅馬建築券拱結構,構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頂和肋狀拱頂。(2) 外部造型:教堂牆壁厚實堅固、只開很小的窗,而且離地面很高,門與窗採用半圓的券拱結構。高聳的塔樓(塔是羅馬式建築的標志)平面布局為拉丁十字,兩廳交叉處一般還有高大的穹隆頂。(3) 內部裝飾: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內容)作裝飾教堂欣賞,感受羅馬式教堂的外部造型以及內部宗教氣氛:比薩大教堂(構圖手法、裝飾)(法國)聖佛伊教堂 最早的羅馬式教堂總結:羅馬式教堂具有濃厚的宗教肅穆感和壓迫感。教堂內部光線幽暗,門廊和柱頭裝飾雕刻的宗教內容更加強了陰郁和神秘的氣氛(四)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是基督教全盛期的產物,可說是教堂藝術的登峰造極。「哥特式教堂」名稱的由來哥特式建築是在羅馬式建築的基礎發展起來的,由於筒狀拱頂結構使得教堂顯得凝重而單調,歐洲建築師為了創造更寬闊、更高、更明亮的內部空間,在結構上進行了革新,教堂在高度、內部空間和採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結構:肋拱+尖狀拱+飛券由於結構上的改進,致使教堂內部空間發生變化。中殿越來越高。人們的視線被引向天空。這些結構本身又具有一種和諧的美,無須採用任何裝飾雕刻,結構本身就是裝飾。內部裝飾:大量地使用彩色玻璃窗作裝飾。浮雕少,而且從牆壁中走出。彩色玻璃是一種半透明的繪畫,陽光從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上透射進來,是室內的空間處於一種開放和封閉之間。它使室內的光線朦朧又絢麗多彩。使教堂更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氣氛。玻璃窗的顏色以藍色和紅色為主,陽光穿透玻璃窗兩種顏色交融成紫色光,紫色是上帝的顏色,他高貴、神秘、憂郁,當教堂被這光籠罩時,人們會感覺上帝降臨了,上帝無所不在。就像神學家所說的,「上帝沒有形象,他無限大,也無限小,無限美好。他能充盈整個宇宙,也能充滿一滴露水、一個針孔」。「當一個人站在巨大的彩色花窗下(體驗),被光線和顏色穿透、溶解,彷彿露之滴與水、塵之落於土、雲之散於天、星之墮於海,一種徹底的回歸與安頓」。外部造型:高、尖、直高、尖、直使哥特式建築具有很強的向上動勢,並引導人的心靈飛向天國,體現棄絕塵寰的宗教情緒。

9. 誰能幫一下外國建築史里名詞解釋:」巴西里卡」怎麼解釋啊!!!

公元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里卡,這種公會堂原是古羅馬時的交易市場,後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 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後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築創造),那裡設置一個高出於前面的台座,作為祭壇。後來,在台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這種建築從外表看來雖然樸素,然而內部裝飾卻竭盡靡麗之能事:在塗有灰面的牆上鑲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銀珠玉等裝飾圖案,這些壁飾在燭光與窗口採光的反射下,顯得神奇眩目。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

10. 基督教的宗教建築,它起源於()

基督教的建築應該分為拜占庭式和歌特式,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東西羅馬的分裂,也造成了東西方教會的分裂,西方教會就是現在的天主教,而東方教會就是現在的東正教。隨著教會的分開,兩者在教堂的建築風格上也出現了分化,天主教(西方教會)以尖尖的高聳入雲的教堂為特點,稱為哥特式,而東正教以半圓頂的教堂為其特徵,後稱為拜占庭式建築。

_____個人拙見,供參考!
弟兄:Ocean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巴西里卡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