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大千 嚴陵瀨
這幅《嚴陵瀨圖》作於1966年,張大千旅居巴西,這個時間段張大千常居巴西「八德園」中,絕少出門一次。思鄉念親,耿耿於懷,只好托情山水,寄情書畫,聊以自慰。畫畫成為最主要的任務。《嚴陵瀨圖》是張大千喜作的題材,一生之中描寫過多次。這一本是其六十八歲時的作品,這一本山水樹石倒是不同於他晚年的陳詞濫調的作品。此一時期的畫風,大部分是近於潑墨寫意和潑彩的風格,再不然就是大筆揮灑的墨荷偶爾也畫傳統密皴繁點的董巨類型的山水,此畫卻全不屬於以上數種畫風,因為從畫法上看,是以線條為主,數雖有皴擦渲染,可是卻都超脫了傳統繪畫的章法和造型。在他以潑墨寫意為主要畫風的年代,張大千無法忘懷傳統巨匠的遺珍,或者也有整理點、染未完舊稿的可能。本幅畫章法中的實體,近景為姿態奇異的怪柯自雲中升起,粗壯的松枝,以大墨苔為點綴,為畫面襯托出氣勢,同時對比出霧氣迷茫的江面,山勢隨之而起,中間穿插屋宇寺廟、釣台高聳而上,山頂的古木叢林又將屋宇掩藏其間,只露出局部,曲折山徑,隱而復現,再往前行已是「雲深不知處」了,山崖釣台眺望而下,皆是雲帆過眼。大千題詩:江靜潮平豈偶然,一山才過一山連,釣台近處行當緩,何用風牽上瀨船。岩陵瀨中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之謠。語義連結畫面造景的深邃,卻足以另人作世外之遐想。嚴子陵釣台景區石牌坊右側有一塊碑石1984年新豎的,乃是張大千1982年手書在台灣懷念嚴子陵釣台手書的詩碑,全詩為:「曉日瞳瞳霧盡開,輕舟初人峽中來。漁娘打架呼鱸美,知道前山近釣台。」詩末注曰:「四十年前與仲兄同游黃山初入七里瀧之作,辛酉重九憶寫之,時年八十三。」並作《桐江七里瀧》一圖,並將當年所作的三首詩題其上。可見嚴子陵釣台之游對其印象之深,直至晚年亦不能忘懷。款識:江靜潮平豈偶然,一山才過一山連,釣台近處行當緩,何用風牽上瀨船。岩陵瀨中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之謠。丙午,張大千。鈐印:張爰、大千居士、大風堂 備註:1、曾克端題簽條。曾克端(1900-1975),民國著名詩人、書法家。福建閩侯人,字履川,號頌橘。齋堂為涵負廔、羅盦、攖寧、天只閣等。晚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2、附傅申先生鑒定稿復印件。傅申先生鑒定稿一山才過一山連 輕舟初人峽中來淺析張大千《嚴陵瀨圖》子安張大千
2. 張大千當年為什麼離開巴西移居美國
我們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出現過許許多多技藝精湛的書畫家,這些書畫家可謂是為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做出了多少的貢獻,並且他們留下的書法作品以及畫作,都是十分有價值的,不只是這些古人,在近代也是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書畫往往在一定時候可以表現出他們的精神特徵,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說起也近代十分優秀的書畫家,我們不得不說的就是張大千了,現在張大千的畫作在市場上它的價格也是比較高的,了解過張大千的生涯之後,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疑問,張大千為什麼當年會離開巴西移居美國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張大千之所以移居美國,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於他的身體方面,以及巴西同時將要於大陸建交。
3. 張大千到過巴西嗎﹖
1952年,張大千當時在巴西聖保羅看中一塊很像其故鄉成都平原的地方,買下後參照蘇州、北京等地名園,設置湖山、花草、亭榭,建成一個完全中國式的園林——八德園。
1954年張大千正式遷居巴西,次年八德園建成。在其間居住了17年,由於遠離華人社區,避免了不必要的應酬繁囂
1971年因巴西政府興建水庫,八德園被徵收,張大千乃依依不捨遷居美國加州,之後又返台定居外雙溪。
4. 張大千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張大千先生,原名權,後改名爰丶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年幼時,就跟隨母親及長姐學習繪畫,為其畫藝奠下了基礎。從重慶求精中學及江津中學畢業後,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學校攻讀染織技術。回到上海之後,就拜曾農髯及李梅二人為師,學習書法,此時畫風以臨摹石濤及八大山為主,並深得石濤之筆意。後來又上追宋丶元丶明丶清諸大家之精神。民國十二年,隨仲兄善子參加上海「秋英會」雅集時即席揮毫作畫,對菊吟詩,因而「一鳴驚人」,譽之為後起之秀。
民國十五年,開始游覽國內名山大川,初上黃山,並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曾與黃君璧先生同游峨嵋。民國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為三百零九個洞窟編號,之後即著手於臨摹上至元魏丶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畫。三十三年在成都舉行覽摹壁畫。之後曾僑居印度大吉嶺,在阿詹塔窟臨摹壁畫,並在香港舉行個展。民國四十二年,由阿根廷移居巴西,並在聖保羅附近之小鎮營建據地二百七十畝的「八德園」,園中有山有水,頗具園林之勝。後來應邀在日本東京及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辦其書畫作品及壁畫之展覽。並曾與西方畫壇之一代宗師畢加索共論藝。民國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獲頒金質獎章。
於其花甲壽辰之際,開始以大寫意的風格創作,認為「七分人事三分天」,並諄諄告誡人,研究書畫,要有選擇地多讀書。民國六十六年由美返台,並於外雙溪附近籌建「摩耶精舍」,作為養老之所。曾將其珍藏之書畫及敦煌臨本,捐給台北故宮博物院暨國立歷史博物館,並獲元首褒題「葆粹報國」之匾額。
其一生之畫風,可分為四個時期,始則石濤漸江大風八大,繼則唐丶宋丶明丶清,再次為敦煌風俗格,晚年之潑墨則已進入世界性了。於畫則山水丶花鳥人物等,無所不精。其書法則得自《鄭文公》丶《泰山金剛經》之筆法,風格則凝重丶奇逸剛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傅心畲有「南傅北張」之稱。
民國七十三年,張大千先生因心臟病復發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後,家人尊其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書畫文物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將其寓所「摩耶精舍」贈與台北市政府,作為「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著有《敦煌石記》丶《張大千畫集》丶《敦煌畫冊》丶《黃山前後澥詩畫冊》等書。
以上僅供你參考
5. 張大千柿柿如意多大年齡畫的
內容:事事如意庚申嘉平月六十九年乎此以為辛酉開歲百福之頌張大千爰:印文:張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已玄已巳戊寅辛酉。
張大千在巴西親建團林一八德園,園子以柿子的「八種德行」為寓意,可見張大千對柿樹的喜愛。此幅畫作以柿子入畫,柿,諧音為事,寓意事事如意。作於更深,是「開歲百福之頌 "款識有六十九年的字樣,彼時張大千正處於花甲與古稀之間,用筆老辣凝練,沉穩著墨,正意用色,線條果敢,虛實相間。整幅畫面,純凈無躁氣,高雅無匠氣,一派祥和順遂、如意的氣息,躍然紙上。
6. 張大千1962年創作的《隔山觀瀑》畫作,現在存於哪裡
張大千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旅居巴西、美國,但每年必到日本購買繪畫用品及鑒定古代書畫,很多時候都是下榻在橫濱附近名為『偕樂園』的日式旅館。1962年初,張大千住偕樂園養病,不期巧遇多年不見的弟子侯碧漪,欣然創作《隔山觀瀑》贈學生。至今仍留傳在世的這幅畫的題記上寫道:『壬寅(1962年)二月客居橫濱偕樂園,頗有花木之勝,弄墨為樂,以此寄碧漪仁弟,與弟別十五年矣,視此老筆猶健強如昔否。大千居士爰。鈐印:蜀郡、張爰印注。』思念之情洋溢於紙上。」
此作品現藏於私人藏家手中,2005年和2007年分別出現在香港佳士得和北京永樂的拍賣會上,05年以人民幣89萬元成交,07年流拍。望有助於你。
7. 願望巴西讀後感200左右
巴西世界盃如火如荼,傳統強隊紛紛落馬,天氣也越來越炎熱。在沒有所喜球隊比賽的夜晚,我常於沐浴之後,斜卧床頭,翻看劉遙遠賢弟給我推薦的《去他的巴西》一書,該書作者胡續冬是北大學者,著名詩人,江湖人稱「鬍子」。此書是他客居巴西一年半的旅遊和生活札記,書中作者將其在巴西的生活片段信手拈來,不拘一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看得我幾度忍俊不禁,於捧腹之餘似乎還略有所悟,彷彿找到了多年前看馬克·吐溫的《苦行記》時那種暢快感覺。
書中有一篇《巴西人都是活雷鋒》的文章給我印象尤深。文中這樣寫道:「當你的汽車拋錨在路上的時候,根本用不著你招手攔車求助,你只要走下車來用幽怨的眼神看著自己不爭氣的汽車,幾乎所有經過你身邊的汽車都會停下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哪怕你可能是一個褲兜里藏著手槍准備借機會打劫的匪徒。」我沒有去過巴西,不知道文中所述是否屬實,如果真是如此,那巴西人的品質當真比我想像中的要好很多。
文中還寫道:「在巴西生活了七個月,說起巴西的好處來,從良辰美景到美女美食可以羅列無數,但排在最前面的,卻是什麼也不能替代的巴西人的好性情。巴西人在長期的『雜合』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出了寬厚、開朗、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幾乎人人都是『自來熟』和『人來瘋』,極其容易相處。在巴西,人與人的關系有時簡單得讓人覺得東亞文明特有的『觀人術』和『權謀術』是何等讓人恐慌。」這一點我也是深有共鳴,在中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多,我也漸漸學會了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哪句該說,哪句不能說,幾乎說出每句話之前都要細細思量,相比之下,巴西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確實要比我們輕松許多。
在讀此書之前,我原以為巴西就是個足球王國,和中國沒有太多關聯,但讀了此書之後才知道,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在巴西一住就是十七年!連作者都發出了「大概在中巴兩國的文化交流史上,還沒有比張大千更『重量級』的人物在巴西長期居住過」的感慨。張大千也是所有在巴西居住的僑民中在對地名的「漢化」方面最有創造性的一個。因為想念故鄉四川,張大千把聖保羅翻譯成了「三巴市」,將自己居住的「莫吉鎮」翻譯成了「摩詰鎮」,以表他對唐朝大詩人王維的心儀,這些譯名都曾在當地僑民中廣為流傳。張大千甚至別具匠心地設計了他的寓所,不惜重金從港台購置原料,活生生地在距離中國八萬里的巴西紅土上打造出一大片標準的中國古典園林。張大千將其命名為「八徳園」,又號「摩詰山園」。由此可見其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巴西的熱愛。可惜的是這座「八徳園」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因巴西國內發展的需要,改建成了一座現代化的水庫。如果張大千老人地下有知,不知又將作何感慨。
通讀全書,我猶如在胡續冬先生的筆下暢遊了一次巴西。雖然我至今也沒有去過這個國度,但從其文章中卻感受到了巴西的風土人情,巴西人的樂於助人,知道了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在巴西居然生活了十七年之久。最後我想節選一段胡續冬先生寫在書中的
8. 張大千為什麼會去巴西
想雲游天下,到了巴西發現風景很象四川老家,就住下了,造八德園,因為園中有柿樹,柿有八種益處,後來造水庫淹了,他才回台灣造摩耶精舍。
9. 張大千是幾歲開始了漂泊不定的遊子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張大千是位旅行家,旅行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學觀念的層次上體會山水、花鳥、禽獸,形成了良好的審美意識與豐富的創作題材。
他從青年時代到老年時期足跡遍布了祖國各地,游資陽,登峨眉,臨敦煌,之康定,到了晚年更是游歷列國,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在他51歲的時候,他來到了台灣,從此開始了漂泊不定的遊子生活。在國外期間,在一首詩中寫道:「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出淡淡的鄉愁,可以讀出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1951年,他終於來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間他臨摹研習了印度的石窟壁畫,還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風景勝地大吉嶺居住了一段時間。其後他輾轉於香港、台北、日本等地開畫展,在東南亞頗有聲譽。但是對志在行萬里路的張大千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1953年,54歲的畫家來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南美,為了不使名畫落到外國人的手中,他低價把所藏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文物賣給了大陸,由國家文物局收購,使國寶回到了祖國。一方面在風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購土地上大興土木,布置園林,取名為摩潔山園,後來回到了台灣又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畫畫,寫字,讀佛經,過著空閑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積極在美國、香港、日本、韓國、歐洲等地辦畫展,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大學特頒贈76歲的張大千人文博士學位,從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張大千先生在一生的藝術生涯中,為我們如何對待古代文化遺產,如何繼承、發展中國傳統繪畫,如何弘揚民族文化指明了一條道路。
10. 張大千長女張心瑞逝世,享年95歲!她在該領域有哪些成就
張大千長女張心瑞逝世,享年95歲!她在該領域的成就主要是在四川美院任教,並向相關單位捐贈了張大千的畫。
張心瑞是中國籍,捐贈了許多她父親的真跡,也算是為中國的藝術文化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都江堰舉辦的“夢回青城——張大千與青城山”座談會上,她向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捐贈張大千巨幅特製山水作品《青城山》。
張大千先生在青城山時,正值壯年,精力最旺盛,筆墨最勤,創作最豐,詩文最多。他在青城山作畫一千多幅,寫了不少詩詞,更有不少石刻和碑刻,都表明了張大千對青城山的深厚感情。
張心瑞也曾在四川美術學院任教,總的來說,不管是張大千還是張心瑞,他們都在從事國畫的創作和傳承,而且還在大學里教書,這一點讓很多人都很欽佩,同時也讓更多的普通人有了與繪畫藝術親密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