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小麥是怎麼出現的

巴西小麥是怎麼出現的

發布時間:2023-02-05 07:03:31

1. 巴西有沒有冬天大雪紛飛,茂密的針葉林,盛產小麥的地方

巴西地處熱帶,分布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不可能生長著茂密的針葉林,冬天大雪紛飛,同時巴西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小麥需要大量進口.
故答案為:
桑托斯說的是假的.因為巴西地處熱帶,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不可能生長針葉樹,更不可能大雪紛飛,同時巴西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小麥需要大量進口.

2. 為什麼巴西需要進口小麥

參考別人答案:
因為巴西的主要農產品是甘蔗、大豆類、水稻等等,國土雖大,但小麥一直不是主要農作物。甘蔗製糖、制酒精,大豆做巴西的黑豆飯,還可以大量出口,價值比小麥大。

3. 巴西高原不種小麥嗎

小麥錯誤。
因為小麥是溫帶作物,不適宜生長在熱帶。比如我國北方為溫帶氣候,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而南方為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很少種小麥。
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為巴西的咖啡種植區。

4. 巴西種植小麥嗎

巴西種植小麥,但不多,需進口。
因為小麥屬於溫帶植物,巴西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不適合種小麥的。巴西主要的農作物有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甘蔗、棉花、玉米、柑橘、大豆。

5. 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小麥是如何實現高產的

小麥是在公元3000年前就傳入到中國,成為目前中國最廣泛種植的一種糧食,小麥的起源地是在中亞地區,後來我們國家的兩河流域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方,據記載在明代的時候,小麥就已經遍及全國。現在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當中,小麥可以佔到80%,則麥當勞還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想要實現小麥高產的話,在小麥生長中後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因為在此期間是很容易發生一些病蟲害,所以在這個期間就一定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夠確保小麥實現高產。

最後小麥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糧食,所以在種植小麥的時候一定要採取科學的方式,不然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高低。

6. 小麥怎麼來的

小麥是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後,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並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傳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 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國,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普通小麥粗山羊草。從小亞細亞到伊朗的中東地區,特別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是栽培一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一般認為約在8000年前,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

7. 小麥大米做為人類的主要食糧,是何時何地被發現逐步演變而來的

1、小麥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益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南方對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2、大米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某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希望能夠幫到您!

8. 普通小麥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最早的普通系小麥是帶皮的而非裸粒的,因為近東農民早期栽培的小麥都是帶皮的。在考古發現中有一種原始瑪卡小麥(T.protomacha)被鑒定為最早出現的小麥。但是瑪卡小麥的分布區很窄,僅限於喬治亞西部,有人認為它不應是最早出現的六倍體。瓦維洛夫小麥(T.vavilovii)分布區更窄,僅種植在亞美尼亞萬湖東北岸海拔1780m的局部地區,且出現時間較晚。帶皮種中只有斯卑爾脫小麥分布較廣,種內多樣性較大,看來斯卑爾脫小麥是最早出現的普通系小麥。

普通系小麥穗軸堅硬的裸粒種普通小麥是現今生產上主要種植的種。它分布極廣,變異類型極多。它與斯卑爾脫小麥的差別,實質上是位於5A染色體上,決定易脫粒和穗軸堅韌性強的Q基因的差別。密穗小麥穗短,小穗排列很密,它與普通小麥的差別只是位於2D染色體上,決定密穗性狀的C基因的差別。印度圓粒小麥與普通小麥的差別只是位於3D染色體上,決定圓粒性狀的S基因的差別。概括起來,普通系小麥各個種在形態上的主要區別在個別基因的改變造成的(表3-7)。因此認為,密穗小麥和印度圓粒小麥,是在特定的封閉環境下,由普通小麥個別基因突變後演化而來的。

表3-7普通系小麥形成各個種形態差別的主要因子

9. 麥子是怎麼種出來的

小麥生長發育的基礎知識 一、小麥的一生 (一)生育期 小麥從種子萌發、出苗、生根、長葉、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結實,經過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到產生新的種子,叫小麥的一生。從播種到成熟需要的天數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麥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時期 生產上根據小麥不同階段的生育特點,為了便於栽培管理,可把小麥的一生劃分為12個生育時期,即出苗、三葉、分櫱、越冬、返青、起身、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期。 (三)生長階段 根據小麥器官形成的特點,可將幾個連續的生育時期合並為某一生長階段。一般可分為三個生長階段。 1.苗期階段 從出苗到起身期。主要進行營養生長,即以長根、長葉和分櫱為主。 2.中期階段 從起身至開花期。這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階段,既有根、莖、時的生長,又有麥穗分化發育。 3.後期階段 從開花至成熟期。也稱子粒形成階段,以生殖生長為主。 二、小麥各器官的構造和作用 (一)根 小麥的根是由胚根和節根組成的。胚根也叫做種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條,最多可達7條。大粒種子胚根多,小粒種子胚根少。當第—l片綠價出現以後,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 節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當麥苗生出2—3片綠葉的時候,節根就從莖基部的節上長出來。小麥的分櫱多,節根也比較多。根系一般人士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達2米。根系人士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強。據調查,一般約有60%的根系生長在20厘米深的土層里。 小麥根的主要作用是: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養分,並運送到莖葉中,進行體內有機物質的合成和轉化,源源不斷地供給小麥生長發育的需要。 (二)莖 小麥是成叢生長的,有一個主莖和幾個側莖(也叫分櫱)。 小麥的莖稈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下節間不伸長,構成分櫱節,地上節間伸長,一般有4—6個節間。 莖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裡的礦物質養分(如 氮、磷等)從根部通過莖部的導管由下而上流向葉子和穗部; 把葉子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營養物質(主要是糖分),通過莖部篩管運輸到根和穗子。 小麥的莖又是支持器官。它使葉片有規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此外,莖還可以貯藏養分,供小麥後期灌漿之用。 (三)分櫱 在正常情況下,出苗到分櫱約需15天左右。分櫱的發生是有一定次序的:當小麥長出3片真葉時,首先從胚芽鞘腋間長出分櫱,叫胚芽鞘分櫱。第4片葉出現時,主莖第l片葉腋 芽伸長形成分櫱叫分櫱節分櫱,也叫一級分櫱。當一級分櫱長出3片葉時,在其鞘葉腋間長出分櫱叫二級分櫱,若條件適宜,還可長出三級分櫱。 小麥的分櫱不是都能抽穗結實的。凡能抽穗結實的叫有效分櫱,一般年前發生較早的分櫱屬有效分櫱;不能抽穗結實的分櫱叫無效分櫱。一般年後生出的分櫱屬無效分櫱。實踐證明,產量高的麥田與有效分櫱多有關。這就是為什麼要非常重視有效分櫱的道理。 小麥分櫱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天津市一般在10月下旬進入第一次分櫱高峰,歷時約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後至起身期。小麥起身後,持續逐漸停止,並出現兩極分化,大的、壯的分櫱成穗; 小的、弱的逐漸死它。 (四)葉 小麥的葉共約12一13片,年前一般長出6—7片,年後莖稈上一般有6片。葉的形狀象帶子,有平行脈。拔節以後長出的葉片比較寬大,還有明顯的葉鞘,緊包在節問外面。葉鞘和葉片相連處的薄膜叫葉舌;兩旁還有葉耳緊包著莖稈。 葉是小麥植株製造有機養料的主要器官。葉片中有葉綠體,它能利用太陽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成有機物,並放出氧氣。小麥綠葉在陽光下的這種生理活動,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小麥和其他作物都不能生活。 生產實踐中常用到葉面積系數。什麼是葉面積系數呢?就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小麥植株綠葉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 根據天津市大面積調查證明,豐產小麥不同階段葉面積系數的指標大體如下:冬前為 l,返青時為0.5,起身期為2,拔節期為4,孕穗期(即最大葉面積系數)為5—6,灌漿期為4。通俗地講,就是要求小麥葉子最大時(孕穗後),一畝地小麥葉子平鋪起來要有五六畝地那麼大。但也不能使時面積系數過大, 若葉子太大,互相遮蔭,製造的營養物質反而會減少,還會使莖部節間軟化,易引起倒伏。 (五)穗 每個麥穗由許多小穗組成。小穗一般分左右兩排。一個 麥穗有12—20個小穗。因此,一個麥穗是一個復穗狀花序。通常情況下,麥穗上的小穗數目越多,產量就越高。旱薄地上每 個麥穗只有幾個穗碼,群眾叫「蠅頭小穗」,這種麥田產量不 高。 (六)花 每個小穗可以生長3—7朵花。每朵花外麵包著兩個硬殼,扣在外面的叫外穎,套在裡面的叫內穎。輕輕地剝掉外穎, 就露出兩個鱗被(也叫漿片),裡面還有3個雄蕊和一個雌蕊。 雌蕊經授粉受精後,子房就結成果實,這就是小麥的子粒。 (七)種子 小麥的種子表面有果皮和種皮聯合在一起。這樣的種子叫穎果。麥粒裡面絕大部分是白色粉狀的東西,叫胚乳,是小麥的主要貯藏物質。 小麥種子成熟後,有一段休眠期。一般白皮種子休眠期短,紅皮種子休眠期長,這是紅皮小麥遇雨不易在穗上發芽的原因。在休眠期里種子要完成後熟過程,以後在適宜的溫度, 水分和氧氣條件下,才能發芽生長。 三、冬小麥的階段發育 麥收時掉在麥地里的種子遇雨後迅速發芽出苗,長成一簇簇的麥苗,盡管溫高、雨多,但它不能拔節,更不能抽穗結粒。為什麼?這是因為冬小麥一生中要經過幾個內部質變階段才能完成其生長周期,最後產生種子。這就叫做階段發育。 目前研究比較清楚的是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 (一)春化階段 冬小麥在種子吸水萌動後或幼苗期,需要度過一段時間的低溫,才能通過個體發育所需經歷的內部變化,這種現象叫春化現象,完成春化的一段時間叫春化階段。 根據冬小麥通過春化階段對溫度要求的差異和時間的長短,把它們分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種類型,現分別介紹如下. 1.冬性 溫度為0—3℃,天數為35天以上。 2.半冬性 溫度為0-7℃,天數為15-35天。 3.春性 溫度為0一12℃,天數為5一15天。 目前天津市種植的冬小麥品種,多數是冬性的,半冬性的很少。 在天津市適期播種的冬小麥在越冬前都可以完成春化階段。由於當時氣溫較低,不能進入下一階段,所以冬小麥可以忍受零下20℃或更低的溫度。如果秋播春性品種,冬前會很快通過春化階段,由於氣溫尚高麥苗開始拔節,抗寒力降低, 冬天易受凍害死苗。所以在天津市選用品種時不能用春性品種,南部地區若選用半冬性品種應適當晚播。 (二)光照階段 冬小麥幼苗通過春化階段後,溫度達4℃以上就開始進入光照階段。在光照階段要求以長日照為主的綜合外界條件。 根據冬小麥通過光照階段對日照長短的要求和反應,也分為三種類型。 1.反應敏感型 要求光照每日在12小時以上,天數為30-40天。 2.反應中等型 要求光照每日在8一12小時,天數為24天左右。 3.反應遲鈍型 要求光照每日在8小時以上,天數為16 天左右。 天津市種植的冬小麥品種多屬敏感型。從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在春季冬小麥通過光照階段時,每日光照都在12小時以上,完全可以滿足要求。 四、小麥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土壤、水分、養分、溫度、光照和空氣是小麥生長發育必需的環境條件。要取得小麥高產,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地選用優良品種,另一方面要通過田間管理創造適宜小麥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一)土壤 農諺有「土是本,肥是勁,水是命。」說明廣大農民都非常重視創造一個適合小麥生長發育的豐產環境。一般認為,最適宜小麥生長的土壤,應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質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好。此外、還要求土地平整,這樣才能確保排灌自如,使小麥生長均勻—致,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 (二)水分 水分在小麥的—生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研究,每生產l千克小麥約需1000一1200千克水,其中有30%一40%是由地面蒸發掉的。天津市在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只有需水量的 l/4左右。所以麥田的不同時期灌水,以及採取抗旱保墒措施,對於補充小麥對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試驗表明,冬小麥備生育時期的耗水情況有如下特點: 1.播種後至拔節前,植株小,溫度低,地面蒸發量小,耗水量佔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畝日平均耗水量為 0.4立方米左右。 2.拔節到抽穗,進入旺盛生長時期,耗水量急劇上升。在 25—30天時間內耗水量占總耗水量的20%一25%,每畝日耗水量為2.2—3.4立方米。此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如果缺水會嚴重減產。 3.抽穗到成熟,約35—40天,耗水量占總耗水量26%一 42%,日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尤其是在抽穗前後,莖葉生長迅速,綠色面積達一生最大值,日耗水量約4立方米。 (三)養分 小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有碳、氫、 氧、氮、磷、鉀、硫、鈣、鎂、鐵、硼、錳、銅、鋅、鉬等。氮、磷、鉀在 小麥體內含量多,很重要,被稱為「三要素」。天津市中低產麥田一般缺氮少磷,生產中必須注意補充,而鉀素除高產田、沙土地外,一般不缺。 氮素是構成蛋白質、葉綠素、各種酶和維生素不可缺少的 成分。氮素能夠促進小麥莖葉和分櫱的生長,增加植株綠色面積,加強光合作用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所以合理增施氮肥能顯著增產。 磷素是細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磷可以促進根系的發育, 促使早分櫱,提高小麥抗旱、抗寒能力,還能加快灌漿過程,使 小麥粒多、粒飽,提早成熟。目前,天津市已大面積推廣氮磷混施,配方施肥,收到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鉀素能促進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轉化,提高小麥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促進莖稈粗壯,提高抗倒伏能力,此外還 能提高小麥的品質。因此在缺鉀的土壤上或高產田應重視鉀肥的施用。 其他元素對小麥生長發育也有重要作用,不足時都會影 響小麥的生長。如缺鈣會使根系生長停止;缺鎂造成生育期推遲;缺鐵會使葉片失綠;缺硼會使生殖器官發育受阻;缺鋅、 銅、鉬則植株矮小、白化甚至死亡。但小麥對這些元素的需要量比上述三要素少得多。 每生產100千克小麥子粒,究竟要從土壤中吸收多少氮、 磷、鉀呢?試驗證明,一般約需吸收氮3千克、磷1.5千克、鉀 2—4千克。 小麥在不同生育時期吸收養分的數量是不同的,一般情況是苗期的吸收量都比較少,返青以後吸收量逐漸增大,拔節到揚花期吸收最多,速度最快。 鉀在揚花以前吸收量達最大值,氮和磷在揚花以後還能繼續吸收,直到成熟才達最大值。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按照小麥的需肥規律合理施肥,才能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 (四)溫度 小麥的生長發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適宜溫度范圍。在最適溫度時,生長最快、發育最好。那麼,不同階段要求的最適溫度有什麼區別呢? 小麥種子發芽出苗的最適溫度是15—20℃;小麥根系生 長的最適溫度為16—20℃,最低溫度為2℃,超過30℃則受到抑制。 溫度是影響小麥分櫱生長的重要因素。在2—4℃時,開始分櫱生長,最適溫度為13—18℃,高於18℃分櫱生長減慢。 小麥莖稈一般在10℃以上開始伸長,在12一16℃形成短 矮粗壯的莖,高於20℃易徒長,莖稈軟弱,容易倒伏。 小麥灌漿期的適宜溫度為20—22℃。如乾熱風多,日平均溫度高於25℃以上時,因失水過快,灌漿過程縮短,使子粒重量降低。 (五)日照 日照充足能促進新器官的形成,分櫱增多;從拔節到抽穗期間,日照時間長,就可以正常地抽穗、開花;開花、灌漿期間,充足的日照能保證小麥正常開花授粉,促進灌漿成熟。

10. 巴西的農作物是什麼

大豆:原產於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
高梁:原產於埃及和印度
水稻:其故鄉在中國南方和印度等地。
棉花:原產於印度,漢魏時傳入我國。
花生:原產於巴西、秘魯一帶,15-16世紀由南洋群島傳入我國。
白菜:源於我國,約有6000年的種植史。
香菇:源於我國,是江史產。
茄子:原產於印度和泰國,約於晉代傳入我國。
黃瓜:原產於印度,傳入我國的時間比茄子略晚。
菠菜:原產於尼泊爾,唐代傳入我國。
梨:原於歐洲,但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
荔枝:原產於我國,約於1000年前傳入鯿。
龍眼:亦稱桂圓,源於我國,1000年前傳入印度。
菠蘿:原產於美洲,後由東南亞傳入我國。
茶葉:原產於我國,公元806年傳入日本。
棗:原產於我國,有數千年的栽培史。
桑:植桑養蠶起源於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巴西小麥是怎麼出現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