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劉備為什麼派張飛去鎮守巴西郡這個地方對劉備很重要嗎
閬中管轄的巴西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90%以上。三國時期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荒涼之地。當時,在益州北部各縣,巴西縣的地位決定了它在劉備的整體戰略布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巴西縣北面是蜀國第三大根據地漢中,西北是曹魏的隴西,東北是曹魏的尚勇縣,東面是兀術的交通重鎮白蒂。從防守上來說,巴西縣是第二道防線,是漢中背後堅實的後盾。萬一漢中局勢緊張,張飛可以迅速從巴西縣伸出援手。即使漢中失守,張飛也能阻擋曹魏大軍南下巴西郡,同時也能遏制曹魏從尚勇三郡突圍。
Ⅱ 曹操失敗後為何孫權劉備不繼續進攻
赤壁之戰原本是曹操統一天下之戰,結果卻不幸打成了曹操的敗北之戰,在長江江面上,曹操被孫劉聯軍用火攻+詐降的方法打得大敗,曹操帶到赤壁前線的七八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曹操沿著陸路從赤壁逃到南郡的江陵城。
曹操在率軍東進時,就是從南郡江陵城出發的,江陵城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荊州市,這里是曹操有前線基地,由曹仁鎮守,曹操逃到江陵城後,沒有停留,繼續向北撤退,只留下曹仁率領數萬軍隊鎮守,以擋住孫劉聯軍進攻的勢頭。
而另外兩個方向,張昭攻打當塗縣,和孫權攻打合肥城,都是攻城戰,東吳軍隊都得放棄水軍而用陸軍攻打曹魏的城池,第一這不是東吳軍隊的強項,他們在水上打仗習慣了,陸戰反而不太習慣,第二曹操在赤壁戰敗後,前線的曹軍已經加強了防備,雖然孫權和張昭很快就率軍北上進攻,但遠遠不及曹軍做好准備的速度,就算沒有赤壁大敗,曹軍也是會堅守邊境線的。
所以 ,盡管赤壁之戰曹操大敗,看起來好像是孫權與劉備向北進攻的大好時機,實際上,曹操的實力強大,以及赤壁之戰曹操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反而是佔了荊州投降的巨大好處,曹操南下荊州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實力大大加強,因為占據了襄樊地區,收得了七八萬荊州降兵,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孫權和劉備根本無法向北進攻。
Ⅲ 為什麼劉備在漢中勝利不成勝追擊
曹操劉備會戰漢中是關乎蜀漢政權存在與否的一次大戰。對於如此重要的戰爭,史書中的記載不僅很少,而且分散多處。為了充分了解這次戰爭,不才試作論述。 漢中大戰始於建安二十年,直至建安二十四年,歷時四年。 先說下漢中的地理形勢。漢中處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是中國西部的戰略要地。在中國歷史上,南北割據對峙時,通常是,當漢中地區為南方勢力所控制時,雙方以秦嶺為界;當漢中地區為北方勢力所控制時,南方只能憑大巴山險要以作抵抗。 漢中作為南北雙方的一個中間地帶,它夾在關中與四川之間。關中為北方地區的上游,秦嶺為關中的南面屏障;四川為南方地區的上游,大巴山脈為四川的北面屏障。漢中就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 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亘,將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截斷成差異明顯的南北兩部分。秦嶺西抵隴山,東連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綿於川、陝、鄂邊境,與武當山、荊山、巫山等山相連。一般稱任河以西為米倉山,以東為大山。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幾條穀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可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陝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陝西郿縣西南三十里,穀道全長四百七十里。戰國時,司馬錯攻蜀,即由此道進兵。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險,懸崖壁立,通行不易。故歷代多治棧道於褒斜道。秦治棧道於褒斜,以通漢中、巴蜀。劉邦就封南鄭時曾燒毀;後又予以修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時,趙雲又燒毀一段;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復;諸葛亮死後,又被魏延燒斷。此後或修或毀,增損不定。 儻駱道南口曰儻谷,在今陝西洋縣北三十里,北口曰駱谷,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穀道全長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嶺主峰一段,盤山路曲折迴旋八十餘里,共八十四盤,行軍不易,易受阻塞。唐武德年間,復開儻駱道,以通漢中、巴蜀。唐後期,關中變故頻仍,唐帝每幸漢中、巴蜀以避難,駱穀道是其往來通道之一。五代後,駱谷亦漸荒廢。 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陝西洋縣東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長安南百里處,穀道全長六百六十里。王莽時修通子午道,東漢時廢子午道而通褒斜道。 三條穀道連通關中與漢中。但以秦嶺之高峻,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曹操在爭漢中而未得後多次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 註:《資治通鑒》卷七十 魏紀二 ] 利用這些穀道出奇兵還可以,大規模進兵則不利。南北交爭之際,多以散關為要沖。 漢中與四川之間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倉道。金牛道北起陝西勉縣,南至劍閣之大劍關口,中間越最高峰曰朝天嶺,劍閣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為秦惠王伐蜀所開,其後,鍾會攻蜀漢、尉遲迥取梁益州、郭崇韜攻前蜀、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進兵。 米倉道以越米倉山而得名。自南鄭向南循山嶺經喜神壩、渡巴峪關,越山嶺之後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為米倉道。由漢中入三巴,此為捷徑。 就漢中與四川的關系而言,因四川的重心在成都,故自金牛道進軍要比米倉道捷近;若是南北對峙之際,四川與東南相連,則由米倉道進軍,入三巴,趨重慶,可威脅四川與東南的交通線。 這樣,處在兩個上游地區之間的漢中所體現著的南北利害關系的膠著程度遠非淮河所能比擬。淮河南北尚有廣闊的地域可作迴旋,漢中地區則完全沒有迴旋餘地;南北雙方在淮河一線一時的得失不足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漢中地區一時的得失即足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漢中對於南方的意義比起對於北方的意義來要重大些。這一方面是由於嘉陵江和漢水的原因,漢中與南方的聯系更密切,另一方面是秦嶺之險峻比大巴山更甚。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雙方以秦嶺為界,可共享秦嶺之險;若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北方。 (以上引自饒勝文所著《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我們對漢中的地理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曹劉漢中大戰的幾個戰略轉折。漢中大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安二十年至建安二十二年,這一階段曹操勢力佔有漢中,並且向巴郡方向進攻,曹操勢力方面由張郃組織進攻,劉備勢力方面由張飛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是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這一階段劉備勢力進攻漢中,由劉備親自組織進攻,曹操勢力占據漢中,由夏侯淵、張合防禦。第三階段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這一階段曹操勢力自長安進攻漢中,由曹操親自組織進攻,劉備勢力占據漢中,由劉備親自組織防禦。 對於第一階段,《三國志》中記載: 建安二十年,「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收兵還南。」(先主傳第二)。 「會魯降,漢中平,以淵行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還鄴,留淵守漢中,即拜淵征西將軍。」(諸夏曹傳第九)。 「太祖還,留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盪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已經可以粗略的勾畫出漢中大戰第一階段的過程。自張魯降曹後,曹操委派夏侯淵、張郃以漢中郡為進攻基地,向巴郡方向進攻,由張郃率領攻擊。開始張郃的進攻很順利,這應該是張魯降曹後,巴西郡、巴東郡沒有什麼軍事力量,而且劉備方面剛剛占據成都,尚未來得及將力量擴展到巴西郡、巴東郡一帶,這里形成了軍事力量真空區,才使張郃進攻到宕渠一線。宕渠居巴西郡、巴郡交界,張郃和張飛在宕渠相拒,也就是說張郃依託巴西郡向巴郡展開了進攻。如果張郃能夠佔領宕渠,並且能夠在宕渠立穩腳跟,可以說對劉備方面極為不利。因為自宕渠向南可以進攻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在戰局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劉備派遣了巴西太守張飛進行阻擊。張飛據宕渠與張郃對峙五十多天後,充分利用張郃軍力分布的漏洞,一戰擊破張郃。張郃引軍退回漢中郡治所南鄭。 從整個漢中大戰過程來看,張飛組織的宕渠一戰堪稱扭轉戰局的戰略轉折點之一。如前所述,假使張飛丟失宕渠,張郃的力量就像一個匕首一樣,瞄準了西川和荊州的連接部。待張郃在宕渠站住腳跟,進攻江州,就會完全切斷西川和荊州的聯系,劉備力量和關羽力量就會有各個擊破的危險。而且,依託江州,曹操方面完全可以按照當年諸葛亮、張飛進攻成都的路線,攻擊成都方面。所以說,在張飛據守宕渠以前,整個漢中戰局的危機情況是很嚴重的。從這方面說,張飛的宕渠大勝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史料來看,張飛在此次戰斗中,表現出了極為出色的軍事能力。從開始的對峙,到發現張郃軍力布置的漏洞,然後充分利用地形,一戰擊潰張郃,堪稱是經典的防禦反擊戰。結合張飛支援劉備西川戰局,能夠攻佔戰略要地江州,並且生擒守將嚴顏,可知張飛是攻防俱佳的傑出將領,而且攻擊方面可能更出類拔萃。故陳壽評論張飛「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是恰當的。 宕渠一戰後,張飛乘勝追擊,收復了巴西郡、巴東郡,直逼漢中郡,為下一步進攻漢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兩年雙方沒有大的軍事動作。 對於第二階段,《三國志》中記載: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龐統法正傳第七) 「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先主傳第二) 二十二年……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二十四年……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武帝紀第一) 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曹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諸夏侯曹傳第九) 二十三年,劉備軍陽平關,夏侯淵率諸將拒之,相守連年。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諸夏侯曹傳第九) 太祖還鄴,留徐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劉備屯陽平,張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太祖還,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郭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盪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楊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在穩定了成都方面局勢後,開始著手對漢中方面的進攻。對於為什麼要對漢中進攻,法正作了全面的戰略論述。法正認為:漢中的將領才能不足以保全漢中,而且曹操方面肯定有內憂(當時發生了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戰事),最主要的是,如果能夠攻下漢中,不僅從政治方面能夠鼓舞西川,而且還可以瞄準曹操勢力的涼州、關中,構成對曹操方面的戰略威脅,就算無力攻擊關中,至少也可以確保西川方面安全。可以說,法正的論述相當精妙,將漢中的戰略意義完全揭示了出來。對此,不能不佩服法正的謀略能力。從三國歷史來看,法正的漢中論堪與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諸葛亮的隆中對、羊枯的伐吳方略相媲美,此四論可以說是決定三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論述。 言歸正傳,劉備聽取法正的建議後,全力著手組織漢中攻擊。對此,劉備採用了兩面出擊的戰略,在涼州方面,劉備讓馬超、張飛、吳蘭、雷銅等屯武都郡下辨,目的是伺機攻擊攻擊雍州,同時牽制曹操方面軍力。在漢中方面,則是自己親自率領主力屯陽平關,隨行的有法正、黃忠等主要將領。 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劉備獲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但是劉備的兩面出擊戰略失敗了。劉備的涼州方面力量被曹洪擊破。劉備派遣馬超,目的是要利用馬超在涼州的聲望,但又對馬超本人並不放心,於是涼州的軍事指揮權是張飛,而不是馬超。在涼州戰役方面,張飛輕易分兵,調整軍力布置,給曹洪了可乘之機。看地圖上,固山在下辨北方,吳蘭屯軍下辨,張飛分兵至固山,揚言打算截斷曹洪退路,曹休看穿了劉備方面打算集結固山的意圖,突擊涼州部的主力部隊吳蘭部,斬殺了吳蘭,張飛、馬超見狀,退回到漢中。從張飛馬超退回漢中,再次證明了劉備對馬超的疑心。至此,劉備的涼州方面作戰失敗。 在劉備的涼州方面徹底失敗後,整個戰局也就成了夏侯淵和劉備在漢中的正面對峙。劉備在陽平關,張郃在廣石。從地圖上來看,陽平關在漢中治所南鄭西面,兩者間有定軍山和沔陽縣,而且沔水自西向東,橫貫其中,可以說地理形勢相當復雜。一般而言,地理形勢越復雜,對防守一方越有利。事實上也正如此,夏侯淵據守劉備的進攻整整一年。 此後的史料記載就很錯亂了,劉備傳、法正傳中記載是夏侯淵主動進攻,劉備伺機出擊,才斬殺夏侯淵。而夏侯淵傳、張郃傳中記載卻是劉備主動進攻,夏侯淵輕兵援張郃,才被黃忠斬殺。我認為,此次戰斗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圍點打援戰例。可能戰局是這樣發展的:在對峙一年後,劉備發現夏侯淵在陽平關一線的防禦體系太完善了,完全沒有漏洞,於是調整進攻方向,將進攻基點從陽平關調整到沔陽西南面的定軍山附近。雙方此後在定軍山附近調整布置軍力的時候,劉備利用夏侯淵布置軍力的漏洞,集中攻擊張郃部,調動夏侯淵主力部隊支援,然後命黃忠部阻擊夏侯淵,一戰斬夏侯淵,徹底的擊潰了曹操方面的漢中防禦體系。 對於此次戰役,出彩的地方很多。首先,夏侯淵能夠與劉備部相持一年多,可以說夏侯淵組織陣地防禦的能力是相當強的。要知道,劉備是傾全力進攻,而夏侯淵所依靠的僅是漢中郡的力量,這個可以從楊洪傳中看出來。夏侯淵的防禦體系是這樣的:徐晃守馬鳴閣道,確保漢中和關中的聯系;張郃屯廣石,正面對抗劉備軍。其間,劉備曾派遣陳式等十餘營(按照當時的軍制,一營約八百人,可知劉備派遣了至少八千人進攻馬鳴閣道),結果被徐晃擊破。正因為夏侯淵的防禦體系的完善,才導致劉備放棄陽平關,改屯定軍山。而這一行動成就了劉備,毀掉了夏侯淵。這就是此次戰役中的第二亮點。 此次戰役中的第二亮點是,劉備見夏侯淵的正面防禦很嚴密,於是主動放棄陽平關陣地,渡過沔水,占據了坐落沔陽縣的定軍山有利地形,按照史書記載,劉備應該是占據了定軍山北面較高的地形,從而形成夏侯淵部仰攻劉備部的形勢。夏侯淵於是調動張郃,離開廣石陣地,與劉備搶奪定軍山的制高要點,打算在定軍山附近對抗劉備軍。此時主客之勢頓時逆轉,在此以前,夏侯淵部占據漢中有利地形,為主;而劉備部則居於客的地位。此後,劉備占據定軍山附近的制高要地,居高臨下,化客為主;而夏侯淵部搶奪定軍山要地,反而在定軍山附近成為客勢。這一調整,可以說是劉備取得漢中戰役勝利的關鍵一步。 第三亮點是:劉備在充分調動夏侯淵部後,組織了一次漂亮的圍點打援的戰例。劉備先是針對夏侯淵部軍力分布漏洞,集中攻擊夏侯淵新防禦體系中最薄弱的張郃部,夏侯淵為避免防禦體系崩潰,增兵防禦張郃部。此後,劉備根據夏侯淵的性格,預測夏侯淵將親自援救張郃,提前放火在援救路線之一的走馬谷,夏侯淵只能從他道走來援救張郃,而這條路就有黃忠部。(看到這里,感覺很像《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一幕。)此時,漢中戰役的戰略轉折就此產生了。從黃忠傳中可以看出,雙方在山谷相遇,在此處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戰場。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雙方都是硬碰硬,此時就要看誰對士兵的組織進攻能力強,誰就能獲勝。夏侯淵作為主帥,所領部下定然是精銳中的精銳。黃忠能夠面對強敵,鼓動士卒進攻,而且並且做到推鋒必進,可以說與黃忠的武勇有關,最終能夠取得勝利並斬殺夏侯淵,可以說相當不容易。 第四亮點是:郭淮在夏侯淵死後,安定軍心,穩守陽平關,為後來的曹操出兵保留了漢中前沿的重要據點。根據前面所述漢中地形,如果郭淮丟失了陽平關,曹操要想進入漢中,可以說相當不容易,漢中戰役至此就算結束了。所以,郭淮此舉奠定了漢中戰役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 至此,漢中戰役的第二階段就以劉備勝利宣告結束。整個階段,最終以曹操方面統帥夏侯淵被斬而結束,劉備軍得以占據漢中。 對於第三階段,《三國志》中記載: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武帝紀第一)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先主傳第二) 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雲別傳)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第三階段經歷的時間很短,大約只有幾個月時間。 曹操方面在夏侯淵被斬失利後,曹操親征,走的是斜谷一道。前文講了,關中通漢中,有三條路,分別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曹操之所以能夠通過斜谷順利進駐漢中,完全得益於郭淮據守陽平關。曹操大軍到漢中後,劉備採用堅守不戰的策略,使曹操放棄了漢中。(看這段,感覺很像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手段。) 此階段,曹操幾乎不戰而退,可以說很意外。縱觀曹操一生,這種不戰而退幾乎沒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劉備據守不戰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曹操的身體狀況不佳造成的。次年春,曹操就死了。曹操估計是看到自己方面沒有大將可以擔負漢中進攻,才放棄了漢中,從這方面,可以看出黃忠斬殺夏侯淵的重大意義。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如果夏侯淵不死,曹操決不會如此輕易放棄漢中,夏侯淵之死,對曹操經營漢中攻略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所以,曹操在漢中只待了幾個月,就全軍退出漢中地區。至此,整個漢中戰役徹底結束。 其間,雲別傳記載了一則戰例,此戰例被《資治通鑒》採納。不才認為,此戰例存在很多疑點。 首先,此戰例發生的時間。雲別傳說,發生時間是曹操從斜谷進漢中時期。但當時曹操方面占據陽平關,趙雲黃忠怎麼可能通過陽平關去阻擊曹操大軍的前鋒?如果趙雲黃忠可以通過陽平關,到達斜谷,前文說過,斜谷全是棧道,完全不利於大軍作戰,那為什麼劉備軍不在斜谷口布置大軍,阻擊曹操? 其次,此戰例發生的地點。雲別傳說,曹操軍在退去時自相踐踏,墮漢水中死者甚多。漢水是東西流向,所以戰場應該是在漢水以南。但是,陽平關在漢水(漢水即前文所說沔水)以北,曹操前鋒怎麼可能越過陽平關,而到達漢水以南? 第三,雲別傳提到沔陽長張翼。《三國志》中記載:「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人也。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建安末,舉孝廉,為江陽長,徙涪陵令,遷梓潼太守,累遷至廣漢、蜀郡太守。」 也就是說,建安末年,張翼初舉孝廉,被任命為江陽長,後升職為涪陵令。江陽(今為瀘州),在江陽郡,地理上居巴郡西。沔陽,前文已經說了,在漢中郡,定軍山就在沔陽縣內。可以說,雲別傳和三國志對此的記載完全不同。 第四,假設上一疑點不存在,雲別傳說沔陽長張翼在趙雲圍內。這樣戰場應該在沔陽縣內,否則張翼為何要離開治所?當時戰況危急時刻,作為一縣之長,應該組織縣內糧草籌集和士卒徵募,為什麼會在趙雲圍內?如果戰場在沔陽縣內,沔陽縣在陽平關東,又怎麼可能和曹操進駐漢中的前鋒相接觸? 第五,假設以上疑點全部都不存在,此戰例確實發生過,那麼此戰例中,曹操方面的參戰軍力多少?趙雲圍中又有多少軍力?雲別傳說,趙雲將數十騎,被曹操軍前鋒攻擊,後曹操軍大眾至,趙雲且斗且退。曹操軍敗後,又重整,才追至趙雲圍。如果此戰是曹操進攻漢中的全部兵力,參照劉備在漢中布置的軍力,曹操至少也要數量相當,如此的話,趙雲數十騎能打敗嗎?所以趙雲所遇只能是曹操軍小部人馬。當時都是部曲制,基本的戰術編制是校、部、曲,一校步兵有八百人,一校統兩部,一部統兩曲,故曹操軍此部人馬至多一校八百人。那趙雲圍中有多少人馬?假設趙雲是空營,只有所將數十騎,那趙雲以戎弩(就是諸葛連弩的前身,諸葛連弩是摯張弩,所以推斷戎弩也是摯張弩。)射擊,幾十支弩矢能否引起全軍性的恐慌?曹軍見趙雲僅數十騎於是才追趕至趙雲圍,看到趙雲弩射如此稀落,難道會不知道趙雲兵少?(弩的發射頻率很慢,如果只有幾十個人,那肯定不會形成很大的震懾性威脅。)既然趙雲發弩後,曹軍恐慌性逃跑,那樣只能是趙雲圍內軍力絕不止幾十人。既然如此,那趙雲為什麼不領軍主動出擊?按照前文所說趙雲軍的戰鬥力,如果趙雲軍力與曹軍軍力相當,定然會主動出擊,別傳上說,趙雲並沒有出擊,那麼可以說,趙雲軍力弱於曹軍。也就是說,曹軍軍力不足以進攻趙雲圍,而趙雲軍力也不足以擊退曹軍。那為什麼趙雲要開寨門,而不採納張翼的建議?大家知道,諸葛連弩的射程比蹶張弩差很遠,所以趙雲此舉很可能是吸引曹軍靠近趙雲寨,方便戎弩射擊。所以說,此戰例中曹軍軍力和趙雲軍力都並不很大,曹軍軍力略多於趙雲軍力,空寨計一說也就不是正確的了。 第六,假設此戰不是在曹操進入漢中時期,而是曹操軍完全進入漢中,到達陽平關後的相持階段,此戰是在沔陽縣內發生,而且參戰的是曹操軍主力,趙雲軍確實僅數十騎,構成空寨計諸要素,這又與三國志記載矛盾。因為曹操進駐陽平關後,屢次求戰劉備而不能,最後才鑒於個人健康狀況而撤退。如果真是前面假設的空寨計,曹操本就是求戰,見此情形應該高興才對,因為一個寨門大開的營寨,可以說是最利於進攻的時候,那曹操怎麼可能會退兵?至少也應該圍困起來才對啊。所以說,整個戰例完全不符合劉備在此階段的戰略方針。 所以說,雲別傳記載的站例,很有可能是逸聞,而非史實。就算是史實,也是極為局部的很小戰斗,對曹操的損失幾乎可以不計。 有人可能會說,此戰例是史實,而且正因此戰例大量淹死了曹軍主力,才造成曹操的短期退軍。這也是不可能的說法。因為如果真是如此,那趙雲此戰可以說是極大的戰功,如此戰功,為何不見封賞?為何也不見諸史籍?所以說,此說不成立。 縱觀整個漢中戰役,最精彩的就是黃忠斬夏侯淵、劉備改屯軍定軍山和張飛宕渠大捷。漢中戰後,劉備自封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拜超為左將軍,假節,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黃忠能夠擔任後將軍,也可以說是拜漢中斬夏侯淵的戰功吧。這個在三國志費詩傳里有記載:費詩勸說關羽,「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可作佐證。 漢中戰役後,劉備任魏延為漢中太守,在魏延的經營下,漢中成為蜀漢政權的北方屏藩。從這層意義上說,曹劉漢中戰役是奠定蜀漢政權的決定性戰役。
Ⅳ 劉備把三國一流名將張飛放到荒涼的巴西郡七年,是什麼原因
張飛,是三國時代唯一可以和關羽並駕齊驅的武將。從《三國志》到歷代史書,論及三國名將,往往是關張並列,“關張糾糾,備之爪牙”,“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世虎臣”,“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可見張飛的才幹比起關羽也是不遑多讓。
這樣一來,巴西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從防禦角度而言,巴西郡是漢中背後的第二道防線和堅實後盾,萬一漢中形勢緊張,張飛能從巴西郡迅速馳援。即使漢中失守,張飛還能在巴西郡堵住曹魏大軍南下勢頭,同時能遏制住曹魏從上庸三郡方向的突破。
從進攻角度而言,巴西郡向西北可以威脅曹魏的隴西地區,向東北可出擊曹魏的上庸三郡,一旦與東吳開戰,張飛馬上可以從巴西順流而下進攻吳國。因此巴西郡看似不起眼,卻在蜀漢軍事布局中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讓張飛這樣的一流名將來鎮守也就不足為奇了。公元221年,張飛聽從劉備命令出兵伐吳,結果被部將刺殺,他在巴西郡的生涯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