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西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1999年的金融危機後,巴西貨幣雷亞爾被允許自由浮動。自那時起,雷亞爾貶值以及世界市場條件的改善,使巴西的出口貿易獲得了顯著的增長,並於2001年實現貿易順差。雷亞爾實行浮動匯率後,匯率波動的風險增加,私人部門舉借外債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巴西外債不斷增長的趨勢受到了遏制。
2003年1月,盧拉總統上台後,實施財政緊縮和減支增收政策,全力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匯率。巴西今年以來美元儲備飛速增加。此間金融專家認為,其原因是巴西通過發行債券購買美元,擴大外貿出口和貿易順差增加以及外國資本大量湧入等。巴西中央銀行7月16日公布的數據稱,巴西目前的外匯儲備已達到506.92億美元,超過了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躍居全球外匯儲備排行榜的第七位,遠遠高於拉美其他國家。
宏觀經濟數字喜人,股市也隨之升溫。2007年初開始,聖保羅博維斯塔股票交易中心股指幾乎每日創新高。2007年年初至今,該指數累計增長了30.7%。金融界人士分析,股市大幅上漲表明了投資者對巴西經濟發展的信心。
已經步入快車道的巴西經濟,發展前景非常樂觀。巴西地大物博,是農業和資源大國,鐵礦石等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大豆等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這些資源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不斷攀升,使巴西的貿易順差加大。此外,乙醇等生物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出口,改變了巴西依賴進口能源的局面;巴西是拉美大國,有1.8億人口,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有發展前途的消費品市場之一。可以說,巴西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
⑵ 巴西傳統風俗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巴西是由歐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以及東方人等多種民族組成的國家,但核心是葡萄牙血統的巴西人。另外,由於從西班牙、義大利等南歐國家來的移民,在巴西佔壓倒的多數,因此,巴西人的習俗和葡萄牙、南歐的習俗非常相似。在飲食方面,巴西因為是歐、亞、非移民薈萃之地,飲食習慣深受移民國響,所以各地習慣不一,極具地方特方。巴西南部土地肥沃,牧場很多,烤肉就成為當地最常用的大菜。東北地區人們主食是木薯粉和黑豆,其他地區的主食是面、大米和豆類等。蔬菜的消費量,以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居多。巴西有名的菜餚有:豆子燉肉是全民大菜,它是用豆子烹煮而成的菜。烤肉為一品國菜,在巴西的每個地方,烤肉是具有巴西的風味菜。坑燉羊肉其特有的烹制方式和鄉村風味風靡全國。巴西素稱「咖啡王國」,喝咖啡也就成了人們的習慣。還有一些人愛喝馬黛茶。繽紛節日
⑶ 巴西是發達國家
問題一:巴西屬於發達國家嗎 不是 發展中
問題二:巴西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 巴西綜合實力居拉美地區首位,經濟結構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產值和就業人口長期保持50%以上。1967-1974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年平均增長10.1%的「巴西奇跡」。20世紀80年代受高通貨膨脹困擾,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嚴重衰退。從90年代開始,巴西向外向型經濟模式轉軌。盧拉 *** 上台後,採取穩健的經濟政策,金融形勢趨於穩定,外資流入加大,生產恢復增長,就業崗位增加,經濟實現強勁復甦。(一)2005年經濟形勢2005年,受石油漲價、國內需求增長乏力、 *** 繼續執行貨幣緊縮政策、投資不足以及農業減產等因素影響,巴西經濟雖繼續保持增長,但速度有所放慢。全年GDP增長率為2.3%,比上年低2.6個百分點,也低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國內通貨膨脹基本得到控制,財政狀況繼續得到改善,有利的國際環境為巴西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外匯儲備的增加為提前償還外債創造了條件。受乾旱和雨量分布不均的影響,2005年巴西農牧業產值僅增長0.8%,而上年增長率達5.3%。南部農業主要產區減產5.51%,全國主要作物總產量為1.13億噸,比上年減產658萬噸。總收獲面積為4760.4萬公頃,同比減少0.58%。預計2006年巴西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為4693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4.68%;產量為1.28億噸,同比增長13.22%。巴西工業保持連續6年增長勢頭,但受高利率政策的抑制,2005年產值僅增長2.5%,低於上年6.2%的水平。其中,加工業和建築業增長率均為1.3%,大大低於上年水平,公共工程部門增長3.6%,採掘業增長最快,達10.9%。
問題三:巴西為什麼不是發達國家 界定這樣的問題,需要標准。
比較公認的發達國家界定標准,主要從四個方面衡量:人均GDP高、工業技術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必需同時滿足以上四點才能算是發達國家,四個標准缺一不可。
目前世界公認的真正的發達國家只有18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瑞典、丹麥、挪威、芬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其中前七個是最發達的國家,被稱為「西方七國」,也鼎是十來年前經常聽說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來由)。
問題四:巴西有多少人口?它算發達國家嗎? 巴西人口1. 816億(2004年),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占場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但與葡萄牙本國語音有別.黃種人多辦為二戰後日本移民.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市是巴西的金融、商業和製造業中心。
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市,擁有舉世文明世界奇跡之一的基督石雕像
第三大城市貝洛奧里藏特,米納斯吉拉斯州首府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
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全國共有5562個市。各州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亞馬孫、阿馬帕、巴伊亞、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里約熱內盧、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不知道LZ要去哪個城市?
巴西貧富分化嚴重,有色人種多位於國家底層.本國貨幣雷亞爾比率大概1.9425雷亞爾兌1美元.
巴西重要節日有獨立日:9月7日(1822年);國慶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賽人日:5月24日。有享譽世界的狂歡節;聖誕節.
巴西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外國人初到巴西會有高溫悶濕熱的感覺.
巴西是個移民國家,許多巴西人的祖先來自南歐和非洲。這兩個地方的人們均以熱情奔放著稱,以至於在巴西人的性格中, *** 和快樂成了兩個主要的關鍵詞。對於許多巴西人來說,吃飯、工作、休閑和娛樂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年365天,巴西人天天狂歡。足球比賽日是巴西的常規節日,賽場及其所在的地區鬧聲喧天。各州和全國足球聯賽從2月狂歡節結束後開始,直到12月中旬結束。隨後,其他節日,從聖誕節、新年直到狂歡節,巴西人盡情享受著歡樂,即使是那些不得不工作的人們也會安排出幾天的空閑時間。但是巴西人在年輕的時候,平常工作時當然是兢兢業業,不來馬虎.
除此之外,巴西享譽世界的是陽光,海灘,美女和體育運動.體育運動突出的是三大球,其中,男女足球,排球都位世界頂級水平,這與巴西人出色的身體素質密不可分.盛產選美冠軍.
問題五:巴基斯坦,智力,巴西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巴基斯坦、智力和巴西都是發展中國家。
問題六:巴西是發達國家嗎? 答:不是。
問題七:巴西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
⑷ 誰能幫忙分析下巴西地理因素對該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急急急。。。要詳細的,謝謝了!!!
(1)北部亞馬遜平原氣候濕熱,不利於生活,因此該國工農業大多位於巴西高原
(2)地處熱帶,農業出口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鐵礦等礦物資源豐富,但煤和石油缺乏,出口礦產
(3)靠近北美和西歐,出口地區以北美和西歐
(5)海岸線漫長多良港,對外貿易以海運為主
⑸ 巴西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份額偏低。擴大國際貿易,尤其是增加出口,能大大增加國家的收入,且能通過讓他國作為重要商品和服務的買主或供應商而依賴於它的方式來提升國家實力。 近兩年來,巴西外貿出現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創佳績,但是在世界總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小。以2004年為例,盡管巴西外貿出口增至96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2%,但沒能改變在世界出口中的排位:第25位。2004年,巴西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1.1%,只及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德國出口額的十分之一。進口方面,在2004年世界進口排名中佔29位,進口總額佔世界的0.7%。盡管,巴西在某些產品和技術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外貿在國際貿易中的低份額使巴西遠不具備作為一個重要的進出口國家所擁有的世界影響力。
⑹ 巴西經濟遇到各種波折的歷史及原因是什麼
拉美第一大經濟體巴西,因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而正式陷入技術性衰退,同時市場普遍對巴西下半年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如何在居高不下的通脹率與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中找到平衡,成為困擾巴西的主要難題。多種原因致衰退近日,巴西統計局(IBGE)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巴西經濟增長率同比萎縮0.9%,環比萎縮0.6%,同時第一季度的環比增長率也被修正為萎縮0.2%。巴西因為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而正式陷入技術性衰退。這也是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巴西首次陷入衰退。此外,8月18日,巴西央行再次下調2014年的GDP增長預期,由此前的0.81%下調至0.79%。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巴西央行今年連續第12次下調GDP增長預期。巴西經濟目前存在最嚴重的問題是「滯脹」現象,即在經濟生活中,通貨膨脹與經濟低速增長交織並存的狀態。一方面,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並由此引起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加劇,物價持續上升。自2010年以來,巴西通脹率一直高於其4.5%的通脹目標,2011年更是達到了6.5%的通脹上限。為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脹數據,巴西央行在截至今年4月份的一年內連續九次調高基準利率,累計加息375個基點。雖然5月份至今利率一直維持在11%的歷史高位,但這並沒有降低通脹率卻明顯限制了商業活動和居民消費。對二季度數據影響最大的是投資減少和工業萎縮。投資同比下降11.2%,環比下降達5.3%,降幅創2009年來最大。此外,製造業下滑1.5%,連續第四個季度下滑,服務業產出也下降0.5%。除投資規模的大幅萎縮外,有業內人士指出世界盃也成為抑制巴西二季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巴西在6、7月份主辦世界盃期間,為防止交通阻塞等後勤問題,大量城市在比賽當天進入公共假期狀態,導致很多工廠和零售業者受損。此外,世界盃110億美元的巨額花費也引起巴西部分居民的不滿。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世界盃提振了巴西經濟活動,對二季度GDP起到正面影響。如果沒有世界盃,GDP可能比現在更差。更多的經濟學家認為,巴西的問題不僅僅是世界盃這樣的短期因素。主要的問題是政府制定的政策過度依賴於刺激國內需求,而沒有能夠吸引到投資。聖保羅投資基金INVX首席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狀態的復甦將是小規模的。我們需要新的,以財政緊縮、貨幣靈活性以及生產力的改善為基礎的經濟項目。」
總統連任希望渺茫距離巴西總統大選只剩5個星期的時間,當前的經濟狀況顯然會影響現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的連任計劃。過去三年多,巴西經濟增長較此前大幅放緩,業內人士認為,這與羅塞夫的領導有關。經濟學家們認為,羅塞夫的政策是以投資為代價促進國內需求,但其政策嚴重傷害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使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上周的民意調查指出,羅塞夫的第二輪投票支持率已經落後於中間派總統候選人,後者和同為總統候選人的參議員都猛烈抨擊羅塞夫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的不作為,沒有延續巴西經濟在過去十年的增長動力。巴西國內最大的麵粉廠Moinho Pacifico的主席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對於疲軟的需求他不得不削減投資。羅塞夫一直將巴西經濟的持續「滯脹」歸因於外部因素,她認為經濟下滑是暫時的,主要因世界盃期間工作日減少以及周邊國家的負面影響。社科院拉美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巴西與阿根廷在經貿、投資領域聯系非常緊密,阿根廷發生債務違約,會對巴西的經濟增長造成一定拖累。但瑞銀(UBS)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阿根廷債務違約對新興市場造成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阿根廷在主要新興國家中貿易往來佔比很小。
⑺ 巴西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據《聖保羅頁報》和《商報》報道,正在日內瓦訪問的巴西外交部長阿莫林10日表示,巴西對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感到擔憂,認為美國和歐盟分別在葯品專利和農產品貿易領域的談判中製造障礙。如果世貿談判遲遲沒有結果,將會對美洲自由貿易區和南共市--歐盟談判帶來負面影響,巴西將要求制定新的區域談判日程表。阿莫林外長強調上述三大談判的基礎不僅建立在減免關稅的基礎上,還應包括涉及所有經濟活動領域的其它經濟規則。
新聞媒體評論認為,阿莫林外長的表態說明,巴西在國際貿易談判問題上的立場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前巴西認為如世貿談判無法取得進展,巴可通過美洲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貿易協議進入美、歐市場。擔由於美、歐國家在區域貿易談判中完全拒絕討論農產品補貼問題,巴西現轉而要求在世貿組織范圍內保證上述議題的解決,將區域貿易談判成果與國際多邊談判相掛鉤。
⑻ 美國,巴西,阿根廷對中國反傾銷的目的是什麼
其一為保企業家對此有著相似的看法護自己的產業,其二就在於提高價格提高稅收,增加收益。
國際貿易中,關貿總協定要求成員國把關稅降下來的目的是促進和發展國際間的貿易,但也會出現有些國家的產品在向其他國家出口時進行不公平的貿易情況,比如傾銷,這就有了反傾銷。一般來講,反傾銷就是反對低價傾銷。說明組織有一個反傾銷的協議,就是在國際貿易環境下,如果有傾銷,各國都可以採取措施制止或者消除這個傾銷造成的影響。可以對這個傾銷產品再加征一個反傾銷稅,使這個產品價格恢復到一個正常水平,這樣就使進口國的國內產業有一個正常的競爭環境。其實,一些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像日本、韓國被反傾銷的案例很多。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我國施行反傾銷的國家和案件越來越多,我國漸漸成為世界上被反傾銷最多的一個國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法律意識。我國一些產品剛剛進入國際市場,貿易行為不規范,比較亂,也不管當地的市場是什麼樣子、當地的產業是怎麼反應,只是盡可能地銷售產品,後來遭遇人家反傾銷了才意識到還有這么一個法律問題。
二是無序競爭。早期我們國家進出口都是國家控制,由國家統一進出口。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進出口經營權的下放,外貿公司越來越多,再加上外商企業、民營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剛放開,也有不規范的現象,如低價搶客戶、搶市場等等。尤其像我們過去也有一些鼓勵出口的政策,甚至有的外貿公司過去每年有必須完成的出口指標,有的甚至不賺錢,僅僅為了完成任務出口,這就難免會出現低價傾銷了。
三是國家經濟地位問題。西方國家認為我們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因此他們對我國實施反傾銷的時候,不是看你是不是低於正常價值、是不是考慮正常成本,而是找一個替代國,這樣他們一打就贏。因為我們的勞動力便宜、場地費便宜,所以我們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是到了國外的時候,他們就不認為你的產品成本低,而認為你是計劃經濟,你的低成本不是正常的成本。因此他們找一個替代國來比較,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為很多行業或產品在不同國家本身就有差距,成本不可能是相同的。比如像鋼材,因為印度煉鋼的煤是進口的,自然就要貴。而我國煉鋼用煤是自己生產的,自然就便宜,但是他不管,按印度成本給你算,那你肯定就是傾銷了。我們一直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中國入世後,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已開始松動。如澳大利亞已經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美國和歐盟也開始慢慢松開一個口子,承認我國某些行業是市場化了。
四是中國企業對於花錢應訴還存在一個認識問題。反傾銷有一條原則,在一國產業告另一國產品傾銷的時候,被告傾銷的一方需要提供不存在傾銷的材料來證明,就是申請應訴。如果不應訴,該國調查機關就會根據可獲得的最佳信息進行裁決。而所謂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實際上就是申請人提供的材料,肯定一告就贏。我國很多被反傾銷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的企業沒有去應訴而被徵收高額反傾銷稅。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從這些年出現的情況看,這也是告訴我們案子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我國經濟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長。前些年我們進出口加起來才3000多億元,去年達到8350億美元,一下子就上來了,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我們4000億美元的出口,必然對其他國家的市場產生一定沖擊,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僅歐美國家對我國進行反傾銷,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也告你傾銷。所以現在這類案子很多。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像美國進出口貿易額上萬億美元,所以他被告的多,他告人家的也多,美國被反傾銷的案例也是名列前茅的。隨著貿易量的增大,勢必會有一些摩擦。
進口方面,過去我們可以靠關稅、行政措施進行進口限制,用不著搞什麼反傾銷。現在是市場經濟了,就不能這么做了,尤其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自然要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定,所以不能以行政措施限制進口,或者是單獨提高關稅。我國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之初,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研究和進行反傾銷立法。像1994年的《外貿法》裡面專門列了三條,就是在有傾銷、有補貼,或者過量進口的情況下,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國內的產業,這個也是WTO的精神,是允許的。
1997年新聞紙反傾銷是我國第一個反傾銷案。新聞紙產業聯合起來,通過法律手段,運用反傾銷手段,使國內新聞紙產業得到了保護。從1997年到現在,我國已經提起了20多起反傾銷案。
⑼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地區間發展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拉美國家自不例外。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制約拉美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作為拉美第一大國的巴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區發展失衡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其它國家提供了啟示。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經濟活動集中於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最為發達、中西部地區次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不發達。由此導致巴西出現了所謂的「發達的巴西」和「落後的巴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盡管巴西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縮小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困擾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地區之間財富分布不均;各地區在中央財政收支中比重差異顯著;人類發展指數(HDI)水平雖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標差距依然明顯;人口的地區分布也相差懸殊,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居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緊密相連,並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區不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種族分布也不平衡。由於巴西的不發達地區聚集了比重較大的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後地區的發展問題直接表現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就成了人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有統計顯示,不同的種族貧困狀況大相徑庭,其中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體。如,非洲後裔、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白種人和亞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於超大城市。據統計,1989年巴西東北部和北部、東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9個城市的人口為4060萬,佔全國人口的近1/3。其中,僅東南部地區的三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萬人,佔全國全部城市人口的65.5%、佔全國人口的20%。
城市貧困問題是巴西發展模式的產物,也是亟待解決的痼疾之一。據統計,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約有1150萬窮人,佔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於東南部地區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個城市的窮人絕對數量最多,均超過300萬,分別佔9個城市全部城市窮人數量的27%左右。而由於人口過分地聚集於擁擠的城市,引發了城市居民基本的衛生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廣大城市貧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演變
導致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主要是地理、資源、歷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則認為,地理特徵如氣候因素,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差異導致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學者通過對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巴西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來發展工業化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或者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於殖民時代不合理的國際貿易分工,而且受制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早期,巴西各地區的經濟主要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形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工業化進程中,本國內需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前,初級產品的出口是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能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地方就決定了區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長周期使那些生產相應出口商品的地區受益,其中出現了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黃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區的「橡膠周期」,等等。由於本國經濟嚴重依賴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國際市場的行情波動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決定著生產不同初級產品的地區的發展。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都以出口初級產品作為經濟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後者以出口咖啡為主,到1870年左右,兩個地區的收入相當,幾乎看不出經濟發展的差異。
後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走勢發生了嚴重分化:南部地區得益於國際市場咖啡需求的持續增長(據統計,在1840~1910年期間,國際咖啡市場的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5%),並受益於英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素質良好的歐洲移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隨著咖啡出口數量急劇增加,南部地區經濟日趨繁榮。大宗出口收入還為南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19世紀末期國家出台的本幣貶值、關稅保護等一系列政策讓咖啡出口商和聖保羅地區的加工商受益。與此相反,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卻頻頻受阻。蔗糖出口既面臨歐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區蔗糖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糖價下跌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的製糖業沒有採用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減少,轉而靠銷往本國的南部地區。在19世紀後幾十年,國際棉花市場需求疲軟,而產自美國南方採用更高技術和擁有更低國內運輸成本的棉花佔領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英國。因此,東北部地區的棉花也開始面向南部地區的市場,但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紡織工業保護主義。20世紀之交,對內貿易成為支撐東北部地區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紀頭十幾年,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已經形成。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來講,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和歷史因素(殖民經濟體系、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決定了巴西最初的區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認為是導致19世紀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經濟「二元結構」的重要決定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凸現。這是巴西在20世紀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過程的一個「副產品」。在這個發展階段,地區的平衡問題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發展議程關注之內,相反,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加劇。客觀上講,政策因素成為人為地加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推動力量。
在此階段,巴西經濟經歷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而東南部地區則成為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階段的主要受益地區,因為巴西政府將發展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本身已經較為發達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具體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對東南部地區的咖啡產業的支持政策,這是首次從地區的角度出台這樣的措施,強調對南部地區發展的關注;到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地區收入分配變得更多地集中於發達的東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政府重點關注的是中南部地區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力圖解決收支不平衡問題,並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化。
與此同時,東北部等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產的政策或產業調整政策),相反,在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而轉向本國東南部等發達地區市場的情況下,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讓東北部地區還不得不消費價格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因此,東北部等地區與中南部等地區之間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東北部地區靠輸出初級產品獲得的收入又被人為地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區獲得,落後地區客觀上為巴西全國的、尤其是東南部等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重視效率的發展戰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發展計劃)來促進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並進一步使經濟布局向東南部地區集中,而並沒有任何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擔憂。事實上,隨著巴西在這個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它所採取的將投資集中於經濟增長領先地區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政策使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導「西進」運動。50年代以後,巴西歷屆政府一直把開發落後地區作為基本口號之一,致力於對東北部、亞馬遜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1956年庫比契克當政時期,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夢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並於1960年正式遷都巴西利亞。「遷都」是巴西政府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舉措。巴西利亞位於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較居中,可以充分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輻射力可以達到邊疆地區。在遷都後的3~5年裡,巴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遷都的同時,政府還修建了通往東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公路,從而為落後地區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遷都政策也使區域發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
20世紀60~80年代,巴西政府採取更多切實行動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個階段可謂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間的1968~1973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因此,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為巴西政府解決地區差異創造了實力和條件,也為國家利用優勢產業反哺落後產業、鼓勵優勢地區反哺落後地區來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成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開始高度關注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資於落後地區的發展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有效遏制了區域聚集程度過高的趨勢,促進了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60年代以前該地區主要依賴橡膠出口,但在60年代期間卻失去了在世界市場的幾乎全部份額,此後僅靠技術含量較低的微波橡膠出口收入維持。針對這種狀況,聯邦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了對這個地區的投資開發力度,如對私人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刺激措施,通過公共投資加強該地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交通建設,鼓勵國有企業增加向該地區的直接投資,等等,為該地區帶來發展動力。盡管北部地區在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環境退化、收入分配惡化等現象,但在改變地區落後面貌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88年新憲法頒布後,巴西治理落後地區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擾。地方政府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銳減,聯邦政府對於地區發展的投資一度減少。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貿易和運輸等缺乏效率,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攀升,之後通貨膨脹問題開始突顯。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穩定計劃,這些行動加上貿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國直接投資,有效地規避了資金缺乏等困境。應當講,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階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開始關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階段,通過其採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碼阻止了地區發展差距的繼續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巴西也不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將束手無策或無所作為,尤其在當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惡化主要是由人為的政策因素導致的情況下,更應運用政策手段加以彌合,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起碼要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歷屆政府一直在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治理落後地區發展問題方面積累了經驗。
實現落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在落後地區的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落後地區內部也可以劃分出相對發達的次區域和更為落後的次區域。因此分析整個落後地區存在的優勢,創造該地區內部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地區內部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將是關鍵。
其實,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區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因地制宜地成功創造了三個「增長極」:亞馬遜地區的「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增長極」、朗多尼亞州的「西部農業增長極」、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礦產和金屬產業增長極」。以上三個地區成為20世紀70~80年代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治理東北部地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力爭改變以往支柱經濟較為單一的局面,著重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結合各地的優勢,打造出石化、紡織服裝和金屬礦產等支柱產業。
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後地區採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為兩種: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向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等領域進行投資,同時以稅收優惠措施給予鼓勵。事實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地區在中央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區在中央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分別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別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說明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予以扶持。實際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資金尤其是聯邦政府能夠掌控的財政收入多寡是影響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條件。在1988年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改革後的巴西聯邦政府財力一度銳減,導致對落後地區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甚至立法來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巴西政府為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脈絡基本上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開始關注→初期以調研性質為主→出台鼓勵性措施→設立專門的發展基金→寫入法律法規(1988年憲法)→(1999年以後)成立專門的主管機構→成為國策(2003年出台國家地區發展政策)→更廣泛范圍的合作來治理(與其他拉美國家合作)。
在對北部地區的開發過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亞馬遜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開始組織對亞馬遜地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東北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東北銀行」,為開發東北部地區提供雄厚的資金來源;成立「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負責對東北部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是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的巴西不平等問題被1988年的巴西憲法所關注;1989年,巴西創建的「憲法融資基金」被認為是該國又一個最為重要的地區政策工具,其目標就是通過給予地方企業以特許貸款實現相應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享有優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農業生產者、「小型」和「微型」的企業、利用當地原材料的生產活動以及勞動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產經營項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後地區自身、甚至是國家的界限,從更大的地理范圍(如拉美地區和世界范圍內)尋求解決落後地區的治理方法和經驗,其中巴西與歐盟還就地區發展問題建立了對話機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利於地區發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國內較小且經濟實力弱的州在國會佔有席位的比例遠多於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州,從而體現出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北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東南部地區擁有全部選民的46%,但在議會中只佔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區擁有4.8%的選民,卻在議會中佔有11.3%的議席。北部地區具有的較高代表性始於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在聯邦中的力量,削減上述實力強大的州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正是讓經濟實力弱小的州在聯邦議會中具有了較高的代表性,使得聯邦政府、國會可以將地區不平衡問題納入政治議程。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教訓
要避免人為因素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國家獨立後因政策偏差而人為地加大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某些經濟政策及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未能改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少數地區的不合理格局,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實施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但民族工業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地區;為發揮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優勢和輻射作用,政府實行的傾斜政策反而不利於各地區的平衡發展。
區域開發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在拉美,巴西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最多,但教訓也不少。巴西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開發落後地區的戰略過於「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亞馬遜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全國發展計劃」,目標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巴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巴西政府對西部的開發採取了超出國力的大預算、大規模、大投資的辦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計劃」的預算投資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由於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長達5000千米的「泛亞馬遜公路」的使用率一度僅為50%,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這些耗資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的過程中,違反了自然法則,忽視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態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在20世紀末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夢想,軍政府鼓勵外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亞馬遜地區投資。但由於法規不完善,加上投資者急功近利,燒林開荒建牧場,結果使亞馬遜森林、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鏈遭到了破壞。1998年,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毀面積達1.68萬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無限期地不再受理對亞馬遜森林開發的申請,要求已採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業立即停止採伐。巴西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世紀性過失」。
地區發展不平衡嚴重危及社會和諧。城市化過於集中於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大弊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國家普遍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始終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現失控。落後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使本已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資等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為了應對中心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國家只能加大對中心城市的投資而減少對落後地區的投資,導致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被削弱,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引發新一輪人口遷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並對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地區差異的擴大使地方離心傾向不斷上升,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個州存在20多個分裂組織,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醞釀成立獨立國家,而且在東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個包括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在內的獨立共和國。
結語
巴西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治理地區發展差距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失衡地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統的戰略,以動員全局的力量治理這個難題。歷史上,巴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結構就因受到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使各自的發展歷程開始走向分化,而地區收入的減少加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軌也加劇了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既要依靠本國內部的正確政策,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條件,這樣才能維持巴西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以保證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後地區的進程不至於被干擾或是被打斷。
其實,與巴西的情況類似,其它拉美大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甚為嚴重。其中,在墨西哥,聯邦區、哈利斯科州和新萊昂州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區的經濟似乎無足輕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軸心的潘帕斯地區發展一支獨秀,其他省份則長期被排除在增長的繁榮之外。因此,拉美國家出現的「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甚至「一個城市、兩種景象」的發展失衡情況應當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
⑽ 巴西貿易政策是怎樣的
巴西對外貿易的特點 實行集中而又靈活的管理體制; 中央銀行設對外貿易署是執行機構,各駐外使均設 商務處負責促進出口宣傳和疏導工作; 實施「出口走廊」計劃,完善與外貿有關的基礎設施; 所謂「出口走廊」是指建立出口商品產地到口岸的便 捷的運輸體系,加快貨物的進出口; 強化「出口即出路」的戰略觀點,採取各種措施鼓勵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