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商人去巴西高原租土地種大豆的原因
原因是當地地廣人稀,可租用的耕地面積大,同時土地租金也很低。為了使種植的大豆能夠從內陸運輸到巴西東南部的阿蘇港,中巴兩國還合作建設「大豆專線」(兩洋鐵路),並升級改造現有鐵路線路,提高大豆運輸的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㈡ 有人說中國每年從巴西和美國進口很多大豆,為什麼國內不大面積種植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一直以來都以「農業大國」而聞名。至於為什麼有此稱號想必大家也十分清楚。所以近幾年來不斷出台相關政策,調整農業發展機制,使得農業得到優先發展,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當然了,隨著農業的不斷地發展,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拿大豆舉例吧,近些年來,中國進口了美國大量的大豆,而不收購我們國內自產的大豆。
首先,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是從貿易政策面和國內大豆實際需求量兩個層面來考慮的。
總而言之,為什麼會出現此類問題呢?結合我國自身的因素,大豆本身就是一種產量不是很高但需要大量耕地面積的植物,如果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並且佔用大面積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實在是得不償失,最關鍵的是,我國產出的大豆無論是質量上還是品種上都不算是上乘,與之相比就大豆而言,似乎進口是考慮了一切利弊因素後最為穩妥,合適的選擇。
㈢ 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往往要達到9千萬噸,為何需要進口這么多大豆
到時候,其他糧食的產量變少了,勢必要從國外購買。有專家指出,從國外購買大豆,其實是在間接節省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大豆是油料作物,我國主要用來榨油,而進口大豆的出油率更高。
不過,想要解決“過度依賴”的問題,倒也不是沒辦法。可以採用多個渠道的進口方式,與更多國家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就是使用大豆振興計劃,這一點農業部門早有籌劃,我國明年的大豆產量或將有所提高。
㈣ 現在的中美貿易戰,為什麼中國要同意改匯率,還要買人家的(轉基因)大豆,讓我們覺得我們「妥協了」
嗯,中美貿易戰里邊有一些東西是不好說的。美國現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認為自己承擔的責任太多,也就是說付出的太多,收獲的太少,認為全世界都在從美國掙錢,而自己完全是奉獻。再加上美國,嗯美國國債被中國持有的相當多,而且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人。如果要是從匯率上邊進行變更的話,那麼美元貶值或者說是還給中國的債務就會少很多,但是匯率這個事情比較存疑。
所以說匯率這個事情是比較純一的,可以等待後續,然後買大肚的話,這個是比較無可奈何的事情,第一,國內現在生活水平提高,油脂使用太多了,中國去年進口石油我記得將近有一億噸,一噸什麼概念將中國1/3的可耕地面積種植為大豆才可能獲取的大豆的量。
所以說購買糧食的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可以的買賣,尤其是在和平時期,當然如果要是戰爭時期的話,那極有可能會出現問題,但是目前來說依然是和平時期。
㈤ 大豆起源於中國,我國8成以上靠進口,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如何
大豆起源於中國,我國8成以上靠進口,可以發現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非常大。
雖然大豆起源於我們國家,但是還要大部分靠進口,這樣就對於大豆的需求量實在是太大了,日常生活中很多道家常菜都是沒有辦法離開大豆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用的油,主要就是豆油,豆油就是每道菜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我們國家對於大豆的需求量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真的是高出了非常多,因為其他國家主要用油是橄欖油。
㈥ 中國糧食對外依賴嗎
在中國,糧食按品種來分包括穀物、大豆、薯類三種。其中,穀物主要包括稻穀、小麥、玉米三類。而穀物中的稻穀、小麥,又被稱為「口糧」。以2021年為例,中國進口糧食16453.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68285萬噸)的24.1%。這意味著,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為19.4%。
我國進口糧食的4個主要國家
1、美國
美國有937萬平方公里土地,世界第四。美國中部地區,有廣袤的中央大平原,非常適合種植莊稼。美國的耕地面積多達157.7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美國通過大規模地機械化的種植,每年的糧食產量高達4.4億噸。
美國只有3.3億人口,人均糧食產量1346公斤,自身吃不完,所以美國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我國主要向美國進口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糧食。
2、加拿大
加拿大國土面積為998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二。加拿大國土面積廣闊,但是靠近北極地區,很多地方不適合種植莊稼。加拿大的耕地面積為38.6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七。加拿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較為溫暖的南部地區。
2021年,加拿大的糧食產量為5702萬噸。加拿大隻有3813萬人口,自身吃不完,所以也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我國向加拿大進口大豆、小麥等糧食。
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為769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六。澳大利亞的耕地面積只有30.9萬平方千米,僅占國土面積的4%,位居世界第十,但是澳大利亞的草原和森林面積十分廣袤。
2021年,澳大利亞的糧食產量為5004.9萬噸,位居世界第十二。澳大利亞人口只有2569萬,自身吃不完,所以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我國主要向澳大利亞進口小麥等農產品。
4、巴西
巴西的國土面積為851.49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巴西有全球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所以巴西的耕地面積比較多,有55.7萬平方千米耕地,世界第五。2020年,巴西的糧食產量為2.21億噸。
2021年,巴西遭遇了嚴重的乾旱,糧食產量降至1.19億噸。巴西有2.1億人口。巴西的糧食能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向世界大量出口。我國主要向巴西進口大豆等糧食。
回答於 2022-10-10
㈦ 中國為什麼需要進口大豆和玉米現在農村荒山種大豆和玉米如何
很多人都說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可是國家卻一直在進口大豆和玉米,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有限,所以為了保證小麥產量的輸出,就只能夠少種大豆和玉米,而現在國際上大豆和玉米的價格也不一樣,所以綜合算下來的話,進口大豆和玉米會比自己種植大豆玉米要更為合算一些。而且現在國際上的大豆和玉米會比國內生產的糧食便宜很多,品質也會更好一些,其中就涉及到非轉基因大豆,所以在此情況下進口大豆和玉米也是非常劃算的一筆賬。現在農村荒山種植大豆和玉米是非常難以實現的,主要是因為現在沒有農民願意去種植大豆和玉米,而且現在的大豆玉米品種也是比較多,造成品質不夠均勻,所以想要讓農民真正收益的話也是比較難的。
最後雖然現在的玉米和大豆都非常的重要,但是相比於小麥,水稻等來比是有一定距離的。
㈧ 我國是世界大豆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二生產國,為什麼每年還都從美國及巴西大量進口豆奶是不是都是轉基因
我國不允許種植轉基因大豆,而非轉基因大豆沒法進行集約化種植,因此我國的大豆生產成本高得多,並不是我國的大豆就質量好,實際上我國的大豆質量整體比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質量差點,而進口大豆則價格低廉,質量優良,對於企業而言,當然更願意採用進口大豆作為生產原料。我國現在每一年進口大豆差不多7000萬噸左右,要生產同樣多的大豆,至少需要5億畝土地。進口大豆生產的豆粨是真正可以替代魚粉的飼料蛋白來源,這也是必須大量進口的原因。
同樣,我國玉米大量庫存,價格低,但仍然大量進口玉米,因為集約化生產的轉基因玉米價格更低。
㈨ 中國拒絕美國大豆,卻被巴西高價賣給中國,有何辦法來制約巴西這種做法
自從美國對中國進行了貿易制裁後,受影響最大的美國農產品估計就是大豆了,畢竟中國在美國的大豆市場佔到了六成的份額,這么大的量估計也就只有中國可以做到了。但是現在一被制裁,使得這些大豆的價格就變得很貴,甚至比自家生產還要貴,但是有些「中間商」就想來賺差價了,從美國一買,轉手換個包裝就賣給中國,這中間的價格差了一倍,而我們也正在擴大自己的大豆生產規模還有從其他產大豆的國家購買大豆,來緩解這些矛盾。
而我國近來不斷擴大大豆的生產范圍,我國正在對大豆種植面積進行有效的調整,並積極鼓勵大豆種植,這樣就減少了大約13%的大豆進口;還有從俄羅斯等地進口廉價的大豆也是中國對於美國制裁所制定的方案,這些都大大減緩了中國對於美國大豆的需求。
㈩ 為什麼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大豆播種面積變化不大,在緩慢上升約15%之後又下降到原位。但中國每年進口的大豆數量則直線上升,2012年達到5300萬噸,大約是該年中國自己生產的1300萬噸的四倍。這意味著中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0%是進口的。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曾經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而且直至1995年,中國消費的大豆基本由國內生產提供。如此短期之內、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呢?是像有的觀察者所強調的那樣,由於國外跨國資本憑借轉基因大豆入侵和傾銷,從而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中國政府則因加入世貿組織,迫不得已而委曲求全地接納了損己利人的關稅和貿易條件,由此協助外國跨國公司獲得了絕對的優勢?還是簡單因為高科學技術的優質轉基因大豆壓倒了中國的天然大豆,反映的是農業必然的「現代化」和「高科技化」的全球趨勢?還是另有別的更根本的原因?
2013年9月7日,生物化學博士方舟子發起活動提倡公眾「品嘗」轉基因食品,自稱是一項「科普」工作,引起電視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的激烈評擊,導致兩人的「五輪激戰」,一時轉基因食品問題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其中大豆問題特別突出。方舟子主要從科學主義和現代主義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在同一時段,王紹光、嚴海蓉等知名「左派」學者則主要從反對跨國資本和提倡民族主權角度出發來論證轉基因食品對小生產者、中國農業和相關產業所帶來的破壞性沖擊,同時也把問題納入長遠的食物安全和環境污染框架內來進行討論。本文重點論證了未曾得到雙方重視的兩點:一是當前大豆生產和進口背後的經濟邏輯;二是中國政府政策中可取的抉擇以及其所隱含的有可能成為充滿建設性潛力的未來出路。
大豆生產
首先要明確的是,大豆生產是佔用相對較多土地和使用相對較少勞動力的農業生產,其單位面積產值較低。它的單位面積產值要遠低於高值農產品——諸如(我們稱之為)「新農業」的拱棚/溫室蔬菜、水果和肉魚養殖。與大豆生產不同,後者是「勞力和(非機械)資本(如肥料、優質種子、拱棚、薄膜等)雙密集」的農業,用地相對較少——其單位面積產值要遠高於大豆和糧食生產的「舊農業」。新農業是中國近三十年來的農業革命——農業總產值(不變價格)達到了之前的足足六倍——的基本動力。
由於這個農業革命並不廣為人知,我們稱之為「隱性的農業革命」:和歷史上的農業革命,特別是18世紀英國的農業革命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不同,它不是體現於主要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而更多是體現於從低值農產品轉向越來越高比例的高值農產品。
顯然,這三十年來的農林牧漁「大農業」總產值提高的來源主要不在於種植業的畝產量(亦即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革命)增加,而在於農業結構的重組,主要是高值農產品在農業中所佔比例的提高,尤其反映於牧業和漁業產值所代表的養殖業的大規模擴增。這期間,種植業的產值雖然增加了307%,但牧業則增加了943%,漁業更增加了1804%。
種植業本身之中,最能代表新農業的是拱棚和溫室蔬菜,在產值增加方面起到遠高於舊農業的穀物種植所起的作用。表2首先解剖種植業中的大豆和蔬菜所佔的播種面積比例和產值比例。顯而易見,蔬菜產值(相對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比例要比其佔用土地面積的比例高出甚多,而大豆的產值則相反地只是其所佔土地面積比例的約六分之一。我們如果能夠區分舊式的露地蔬菜種植和新型的拱棚或溫室蔬菜(但目前的統計數據不允許這樣做),其間差別會更加懸殊(我們缺乏水果的精確數據)。相對高產值的蔬菜和相對低產值的穀物種植間有很大的不同:蔬菜中的「設施農業」是基本和新型養殖業、漁業相似的,其按畝產值要數倍於穀物和大豆種植的舊農業。顯而易見,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面積所佔比例基本穩定的同時,其所佔產值比例日益收縮,從不止四分之一收縮到不到六分之一。同時,新農業——蔬菜、養殖、漁業——的產值則和農業總產值的快速增加同步擴增,所佔總產值比例已經快速擴增到穀物的四倍。這個農業結構的轉變正是近三十年的「隱性農業革命」的核心。而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之中,大豆是單位面積產值最低的作物:其產值所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只是其播種面積的約六分之一,比穀物平均的四分之一還要低一半。
從土地使用(播種面積)角度來考慮,變化也非常顯著。牧業,包括小農場的種養結合,以及漁業所用魚塘的耕地面積,不好統計,但蔬菜和水果面積的變化則非常突出。蔬菜的播種面積從1980年的0.47億畝擴增到2010年的2.85億畝,達到之前的606%。同時期,水果的播種面積從0.27億畝劇增到1.73億畝,即641%。1980年,蔬菜只佔到總播種面積的2.2%,水果佔1.2%,菜果共佔3.4%;2010年,蔬菜佔到總播種面積的11.8%,水果佔7.1%。兩者合並起來達到18.9%。這個變化非常顯著。
顯然,在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業結構越來越多轉向高值農產品。這也是中國農業越來越依賴進口大豆和穀物的基本經濟原因,更是中國積極在巴西購買土地來生產大豆的基本經濟動因。純粹從經濟角度來考慮,用新農業替代舊農業,是劃得來的。將用地較少、產值較高的新農業產品(蔬菜、水果、肉魚)的出口與用地較多、產值較低的舊農業的進口來交換,也是劃得來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考慮:如果中國想要完全由自己來生產每年所消費的大豆,每年需要另外播種多少畝大豆,佔用全國總播種面積多少?表4和圖1按照歷年大豆進口量和國內大豆單產量來估算答案。顯而易見,2009年以來,每年需要另外播種約四億畝以上的大豆,佔到全國總播種面積的15%~20%。這意味著必須減少如此幅度的穀物或高值新農業產品,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考慮。這是國內大豆產量沒有顯著增加而大豆進口快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而近二十年來大豆的播種面積之所以沒有更多地縮減(雖然,最近幾年——從2009到2013年——也顯示了令人擔憂的急劇下降;這個問題下面還要討論),主要是因為國家出於保證基本食品供應獨立性的考慮,一直都在補貼不那麼高效益的大豆和糧食種植(包括糧食種植按畝補貼和機械購買補貼),並大規模儲備糧食藉以穩定價格(在價格過低時買進、過高時拋出,於2008年所儲備糧食達到總產的20%以上)。②在大豆主產區,如黑龍江,大豆和小麥、水稻、玉米享受一樣的種糧補貼。③在內地非大豆主產區,大豆一般不享受種糧補貼,這和那些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小和零散有關。但近年來各地政策執行中,出現一種趨勢,即按照承包地面積進行種糧補貼,而不考慮實際種植品種。同時,國家針對大豆,最近正在設計所謂的「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如果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按兩者的價差核定補貼額,由政府直接補貼給農民;如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則不啟動補貼。預計「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將成為大豆這一農產品最主要的補貼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起到穩定大豆生產的作用。④國家的保護措施是大豆播種面積在近二十年來沒有更大幅度縮減的基本原因。如果簡單按照中國勞動力相對豐富和便宜,以及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土地相對豐富和便宜的「比較優勢」邏輯來考慮,更為經濟的結合是更高度的分工和交換:由中國來負擔更多的勞動相對密集的蔬菜、水果的種植和肉魚養殖,由美國、巴西、阿根廷來負擔更多的土地密集糧食生產。但是,糧食結構從來就不簡單決定於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
對中國進口大豆的來源地美國來說,其經濟邏輯則正好相反。轉基因大豆佔到絕對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抗農達」(RR,Rounp Ready )轉基因大豆的一個關鍵特徵:「農達」(Rounp )草柑膦是美國最廣泛使用的除雜草劑,而所謂的「抗農達」的含義就是RR轉基因大豆具有抗拒這種除草劑的能力。這是個關鍵特徵,因為對地多人少的美國農業來說,節省勞動力而不是節省用地才是最關鍵的因素。這里應該說明,迄今轉基因大豆並沒有能夠實現比天然大豆要高的單位面積產量。美國之所以能夠相對廉價生產這種轉基因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借草柑膦的使用而節省了除草所需的勞動成本,而不是因為它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這也是美國這種轉基因大豆之所以能夠占據到其本國90%的大豆生產以及大規模占據中國進口大豆市場的重要因素。
大豆需求
當然,促成當前的大豆經濟結構背後的另一主要經濟動力是市場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近三十年來伴隨人民收入提高而來的中國食品消費的轉型,從(我們稱之為)原來的8:1:1(糧食:蔬菜:肉食)比例朝向(黃宗智和彭玉生根據目前大陸城市中上層收入人群以及台灣地區消費狀況而預測的)4:3:3的演變。圖3顯示1980年以來這些不同食品所佔的總食品消費比例的演變。近三十年來,中國人均肉—魚消費有顯著的增加,水果同樣,蔬菜消費的變化則體現於不是簡單的量性增加,而是越來越多的不同品種和高檔蔬菜的消費,而糧食消費則大規模減少。
大豆消費總量在近二十年來所增加的部分(約四倍)主要並不是大豆或傳統豆製品(豆腐、豆皮、醬油、腐乳等)消費的增加,而是新式豆製品消費的增加,主要是人們食用的豆油和養殖業所用飼料中的豆粕。豆油消費的增加主要來自伴隨人們收入提高而來的更多食用油的需求。與菜油相比,豆油脂肪含量較低,比較健康。之前,菜油一直是中國的主要食用油,但近年來其地位已經被大豆油所取代。雖然如此,這些年來油菜的播種面積仍然基本穩定,豆油消費的增加是加在之前的菜油消費之上的,反映了人們伴隨收入增加而增加食用植物油消費的大趨勢。
豆油之所以多用進口轉基因大豆不僅是因為其原料相對便宜,也因為其含油量(19%)要高於中國的天然大豆(17%)。對比近年來各種不同食用油的消費量,說明豆油使用擴增的總體趨勢。今天其總量已經達到將近一千萬噸,消耗的大豆原料在五千萬噸以上,一部分來自國內自產,更多來自進口大豆和豆油。
豆粕用於飼料則主要源自肉食消費增加及其所導致的養殖業的快速擴增,由此促使飼料需求的大規模擴增。而大豆之所以被用於飼料的關鍵原因在於大豆豆粕所起的作用:動物營養科學研究發現,一份豆粕加上四份玉米或其他飼料,能夠使豬、牛、雞、鴨、魚更高效地把飼料消化為蛋白質。近年來新添加的飼料使用基本屬於這種新的高效豆粕飼料。說明近年來進口的大豆約三分之二是用於生產飼料的。飼料中的「飼用豆粕」之所以主要依賴進口轉基因大豆主要是因為其價格相對便宜。有的相關論述認為中國是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在大豆方面迫不得已只徵收3%的進口稅。有論者指控,1995年黑龍江省因其大豆減產而把本省所產大豆限於省內使用,由此觸發從境外進口大豆的長期趨勢。美國生產商由此看到商機,藉助於其先進的飼料生產技術而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些觀察都沒錯,但如果沒有上述相對便宜的基本動因,進口大豆絕對不會達到如今的規模。當然,美國政府大力補貼出口的轉基因大豆生產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對中國來說,地多人少國家所產的大豆既然基本比地少人多的中國便宜,更便宜點只會更加強使用進口大豆的動機。也就是說,中國政府之所以繼續接受低關稅是有其經濟考慮的。當代的中國政府是一個主權性較強的國家,也是個精打細算的政府,絕對不應錯認為是類似於帝國主義時期關稅完全受人擺布的國家。
至於中國的土產天然大豆(迄今國家不允許轉移因大豆在國內種植——原因之一是轉基因大豆與天然大豆混合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天然大豆基因的變異),與轉基因大豆相比,一個重要的優點是蛋白質含量普遍要比轉基因大豆高。這是中國能夠出口大豆蛋白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國出口天然大豆蛋白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22萬噸的規模,佔全球總大豆蛋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雖然如此,大豆蛋白出口量還只相當於進口大豆的較小比例:2010年總值才約四億美元,只是進口大豆總值250億美元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