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何說巴西不僅是足球的天堂,更是世界彩色寶石的天堂
眾所周知巴西的足球實力,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更有人說巴西更是彩色寶石的天堂,因為在這里歲發現各色各樣的彩色寶石,早在很久之前,巴西的采礦行業,位居世界首位,也是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
早在17世紀,巴西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鑽石的生產國,在巴西各式各樣的星彩鑽石,可謂是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所以在足球一流的巴西,更是一個彩色寶石額天堂。
❷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地球化學特徵
8.6.3.1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微量雜質元素特徵
巴西大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的N的質量分數較高、聚合程度中等,地幔寄居溫度大多位於1100~1150℃之間(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Kaminsky et al.,2001a)。
Minas Gerais州Coromandel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平均N的質量分數較高,約550μg/g,聚合程度中等,(Khachatryan,2001a)。Rondonia州Carolina金伯利岩管金剛石/鑽石整體N含量高,平均N的質量分數約600μg/g,無Ⅱ型金剛石/鑽石,N的聚合狀態中等,93%的Carolina金剛石/鑽石為IaAB型,6%為IaA型,僅0.5%的金剛石/鑽石為IaB型,片晶氮峰多退化,表明在地幔寄居過程中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短暫的熱事件(Hunt et al.,2009)。Machado河砂礦按來源分為超深橄欖岩型和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E型金剛石/鑽石N的質量分數范圍為39~860μg/g,P型金剛石/鑽石N的質量分數較高,為200~1500μg/g,具有低、中等和高三組聚合程度,形成於1000~1200℃上地幔岩石圈;但絕大多數超深來源金剛石屬於Ⅱ型,形成溫度超過1300℃,指示亞岩石圈生長環境(Bulanova et al.,2008a),見表8.10。
表8.10 巴西各礦區金剛石/鑽石N、H雜質含量特徵Table 8.10 N content and H content of diamonds from different mines of Brazil
據 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Kaminsky et al.,2001b;Tappert et al.,2006;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文獻整理。
巴西Juina地區金剛石/鑽石的N雜質特徵則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前者以Ⅱ型為主,具有質量分數低且高度聚合的特徵,「小片晶」氮低(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Kaminsky et al.,2001b),指示金剛石/鑽石可能的超深來源,幾乎所有金剛石/鑽石都含有中等至顯著的氫雜質元素(Kaminsky et al.,2008;Bulanova et al.,2010)。Rio Soriso砂礦金剛石/鑽石N和紅外活性H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Hayman et al.,2005)。假設寄居地幔年齡為3Ga,該區金剛石/鑽石形成溫度可能超過1240℃(Hayman et al.,2003)。
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金剛石礦區僅含1%的Ⅱ型金剛石,只有少量產地包括加拿大Slave克拉通Ekati和DO-27、Superior省、Buffalo Hills地區,迦納Birim,巴西Juina,幾內亞Kankan,南非Premier和Jagersfontein礦區、烏克蘭晚第三紀砂礦具有高豐度的Ⅱ型金剛石,因此,Juina地區高Ⅱ型金剛石比例具有產地來源指示意義。
8.6.3.2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C同位素組成
Arenapolis、Canastra、Boa Vista砂礦P型金剛石中C同位素的比值分布范圍為-8.9‰~-2.0‰,與世界范圍橄欖岩型的組成一致(Tappert et al.,2006)。Carolina金伯利岩管金剛石δ13C值-22.4‰~-3.7‰,與地幔C同位素比值(接近-5.5‰)類似的樣品比例較高,部分負值較低的樣品顯示金剛石和榴輝岩來源有關(Hunt et al.,2009)。Machado河超深金剛石δ13C為-3‰~-1‰,與碳酸鹽的特徵相同;P型金剛石具有標準的地幔δ13C值(-4‰~-6‰);E型金剛石δ13C從重的地幔δ13C值(-3‰)到輕的俯沖型δ13C值(-12‰),直至極輕值(-18‰),暗示可能存在有機質碳源(Bulanova et al.,2008a),見圖8.42。
Juina地區金剛石δ13C組成范圍為-26.3‰~-3‰(Kaminsky et al.,2001b,2008),主要集中在-5‰,-13‰,-18‰,-25‰附近,輕C同位素比值低至26.3‰,表明Amazon克拉通西南部的過渡地帶受循環碳影響,可能與克拉通西南部邊界1.5~1.0Ga間源於Rondoniana Santo Ignacio和Sunsas地形的俯沖一致。Juina地區下地幔金剛石碳同位素組成均一,緊密集中在-5‰附近(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Hutchison et al.,1999),與其他地區下地幔金剛石的典型C同位素比值一致(Deines et al.,1991);過渡地帶金剛石δ13C值主要集中在-5‰附近和-11‰~-13‰(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Hutchison et al.,1999),具有不同的物質來源,貧13C為過渡地帶存在地殼循環成分提供了證據(圖8.42)。
圖8.42 巴西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的C同位素組成特徵
( 據 Tappert et al.,2006;Kaminsky et al.,2001b,2008 文獻整理)
Figure 8.42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diamonds from several mines in Brazil
(after Tappert et al.,2006; Kaminsky et al.,2001b,2008)
❸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
8.6.2.1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貌和顏色特徵
巴西各礦區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相似的晶體形態、表面形貌和顏色特徵。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以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不規則形狀、聚形和八面體晶形,還有少量的三角薄片雙晶(圖8.38、圖8.39),大多數金剛石/鑽石表面顯示溶蝕特徵、塑性變形紋理及與搬運相關的表面磨損;金剛石/鑽石的顏色以無色為主,其次為灰色、棕色、黃色、粉色、乳白色及不均一的顏色(Kaminsky et al.,2001b;Hayman et al.,2003,2005;Tappert et al.,2006;Bulanova et al.,2008a;Hunt et al.,2009)。
雖然巴西各礦區的鑽石都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具有相似的晶體形態,但不同來源鑽石的形態組合則有差異。例如Arenapolis、Boa Vista和Canastra三個砂礦的鑽石具有相似的與生長和溶蝕過程相關的晶體形態。三個礦區鑽石的晶體形態均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比例相當的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聚形、八面體、不規則形狀晶形(Tappert et al.,2006)。Juina地區Rio Soriso砂礦鑽石晶形也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42%),其次為菱形十二面體與八面體的聚形(13%),八面體(4%)(圖8.38),但出現一些不常見的立方體和立方-八面體鑽石(Hayman et al.,2005)。而Carolina金伯利岩筒鑽石的形貌以滾圓(32%)和不規則(26%)的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不規則、不可辨別的晶形(26%),其餘的為八面體(12%)和三角薄片雙晶(4%)。
圖8.38 Rio Soriso礦區原石(A)十二面體(B)八面體 - 十二面體組合(C)聚形(D)八面體雙晶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38 Rough diamonds from Rio Soriso mine A) dodecahedron B) combination form of octahedron and dodecahedron C) combination form D) macle
(Hayman et al.,2003)
圖8.39 Collier 4岩管金剛石的形貌
Figure 8.39 Diamond morphology of No.4 pipe,Collier
J1:碎片,熔蝕與蝕刻白色八面體;J2:白色八面體/雙晶/共生一邊破碎;J9:淡棕色熔蝕破碎的八面體;J10:白色熔蝕八面體、十二面體
(據 Bulanova et al.,2010)
J1: fragment,resorped and etched white octahedral crystal; J2: white octahedral crystal intergrows with macle,one side broken; J9: light brown,resorped and broken octahedral crystal; J10: white resorped octahedral crystal and dodecahedral crystal
(Bulanova et al.,2010)
圖8.40 Rio Soriso 礦區原石具有不同的熒光顏色:(A) 藍色,(B)綠松石色,(C)綠色,(D) 棕色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40 Rough diamonds with different fluorescence colors from Rio Soriso mine: A)blue,B)turquoise,C)gREE,D)brown
(Hayman et al.,2003)
圖8.41 Rio Soriso礦區原石CL圖像 (A)多階段的八面體生長和溶蝕;(B)復雜的生長模式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41 CL images of rough diamonds from Rio Soriso mine,(A) multi-stage octahedron growth and resorption; (B) complicated growth pattern
(Hayman et al.,2003)
Juina地區金剛石(包括起源地Sao Luiz河)表面具有大量塑性變形滑移線和蝕刻通道,常缺少機械相關的磨損痕跡((Kaminsky et al.,2001b;Hayman et al.,2003)。而其他地區金剛石表面具有豐富的晶面蝕像,如盾形的薄層、三角坑(座)、階梯狀生長結構、生長丘、塑性變形滑移線及不同比例與搬運相關的表面磨損(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Tappert et al.,2006)。
大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表面存在色斑,如Boa Vista砂礦礦區約75%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綠色和褐色色斑,以綠色色斑為主。Arenapolis和Canastra砂礦近40%或更少的金剛石/鑽石擁有比例相當的綠色、褐色色斑(Tappert et al.,2006)。Machado River砂礦的金剛石/鑽石表面也常見綠色和棕色色斑 (Bulanova et al.,2008a)。只有Juina地區Rio Soriso礦區等少量礦區金剛石/鑽石表面不存在色斑(Hayman et al.,2003)。
8.6.2.2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內部結構特徵
Arenapolis、Boa Vista和Canastra砂礦金剛石陰極發光(CL)生長結構多樣,簡單環帶、振盪環帶、扇形和復雜分區環帶結構均可見。Boa Vista礦區未溶蝕的八面體金剛石/鑽石一般具有低氮的外層(Tappert et al.,2006)。Rondônia州Machado河砂礦橄欖岩型的金剛石/鑽石具有明亮的藍色光致發光及八面體分帶的陰極發光圖像,但其超深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則不具有或呈非常弱的光致發光和陰極發光圖像(Bulanova et al.,2008a)。
Juina地區金剛石/鑽石的內部結構與岩石圈來源的金剛石/鑽石有極大不同,以復雜的內部生長結構、塑性變形、內應力、破碎和溶蝕為特徵(Hayman et al.,2005;Hutchison,1997;Kaminsky et al.,2001b;Bulanova et al.,2010)。Juina地區Rio Soriso砂礦大部分金剛石/鑽石表現為同中心、復雜形狀、扇形分帶的內部結構,許多金剛石出現階段性的溶蝕、生長及塑性變形(Hayman et al.,2005)。Juina地區Collier 4岩筒只有少數金剛石/鑽石呈現規則的八面體環帶結構,大部分具有充填破碎和溶蝕的後代金剛石/鑽石的裂縫,或者表現為非常復雜的生長模式(圖8.39),表明金剛石/鑽石具有復雜的生長歷史,起源於交替生長和強烈溶蝕的環境,受到類似剪切地幔捕虜體的脆性和塑性變形(Bulanova等 et al.,2010)。
8.6.2.3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
巴西大部分礦區的金剛石/鑽石具有與世界其他地區相似的礦物包裹體組合,以橄欖岩型(P型)為主,包括橄欖石、鎂鉻鐵礦、石榴子石、斜方輝石、頑火輝石等(Meyer & Svisero,1975;Tappert et al.,2006)。其中橄欖石和斜方輝石包裹體具有高Mg和低Ca特徵,指示金剛石/鑽石強到中等虧損橄欖岩型的地幔來源;榴輝岩型(E型)包裹體豐度低,表明在巴西主要部分的岩石圈地幔,缺少玄武岩組成的金剛石/鑽石源岩(Tappert et al.,2006)。只有Juina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具有獨特的以超高壓相為主的包裹體組合,包括鐵方鎂石、鈣鈦礦、四面體的鐵鋁-鎂鋁榴石混合物相(TAPP)、超硅石榴石、含錳鈦鐵礦、Cr-Ti尖晶石、自然Fe、自然Ni、榍石等,其中鐵方鎂石的質量分數最豐富(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Kaminsky et al.,2008;Hutchison et al.,1999; Harte et al.,1994)。鐵方鎂石+MgSi-鈣鈦礦+CaSi-鈣鈦礦+SiO2±TAPP礦物的共生組合,與實驗研究中高壓下橄欖岩型組成預測一致(Kesson et al.,1991)。這些罕見包裹體系列揭示了金剛石/鑽石的過渡地帶和下地幔來源,起源深度可能超過1700 km(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Harte et al.,1994)。金剛石也存在E型包裹體,包括水鋁硅酸鹽(「Egg相」)(Wirth et al.,2007)、碳酸鹽(方解石和白雲石)(Brenker et al.,2007;Wirth et al.,2009)、硅酸鹽(硅灰石-Ⅱ、槍晶石、鈣鎂橄欖石、金雲母)、鹵化物(NaCl、KCl、CaCl2和PbCl2)、氧化物(鈦鐵礦和尖晶石)以及硫化物(Wirth et al.,2009)等,表明金剛石可能是地殼物質俯沖到了一個深度較低的過渡地帶和下地幔形成的(Wirth et al.,2007;Brenker et al.,2007;Wirth et al.,2009),見表8.9。
世界范圍內,僅巴西西部的Juina地區(Kaminsky et al.,2001b;Harte & Harris,1994)、加拿大的A154 South岩管(Donnelly et al.,2007)、Panda(Tappert et al.,2005a,2005b)以及幾內亞的Kankan(Stachel et al.,2000b)地區的金剛石/鑽石含有鐵方鎂石包裹體。僅Jagersfontein、Juina、Kankan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含有相當比例的超硅石榴子石包裹體(Stachel et al.,2004a,2004b)。四面體的鐵鋁-鎂鋁榴石混合物(TAPP)包裹體極其低Ca、Cr、高Ti成分,屬於異常的地幔石榴子石,只在Juina地區Sao Luiz、Rio Soriso、Collier 4礦區金剛石/鑽石中發現(Harris et al.,1997;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Bulanova et al.,2010)。磁鐵礦是金剛石/鑽石中的稀有包裹體,僅在Juina地區(Hutchison,1997)、委內瑞拉的Guaniamo地區(Sobolev et al.,1998),美國的Sloan地區(Meyer & McCallum,1986)和西伯利亞一些礦區(Sobolev et al.,1981,1984)的金剛石/鑽石中發現。自然鐵也是金剛石的稀有包裹體,僅在Juina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8),西伯利亞及澳大利亞Wellington地區的橄欖岩型金剛石/鑽石(Sobolev et al.,1981;Bulanova et al.,1998;Davies et al.,1999),及美國Colorado-Wyoming(Meyer & McCallum,1986)金剛石/鑽石中報道過。顯然,金剛石中含有磁鐵礦、自然鐵這些稀有包裹體是有重要的產地來源指示意義。
表8.9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Table 8.9 Diamond inclusion features of Brazil
據:Meryer and Svisero,1975;Tappert et al.,2006;Shiryaev et al.,2003;Bulanova et al.,2008a;Harte et al.,1999;Kaminsky et al.,2001b;Araújoet al.,2003;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8;Brenker et al.,2007 ;Wirth et al.,2007,2009;Bulanova et al.,2010;Kesson & Fitz Gerald,1991 文獻整理
❹ 世界最著名的八大鑽石
世界上著名的十大鑽石具體如下:
1、庫利南
1905年1月21日在南非鑽礦發現了無色透明、無任何瑕疵、質地極佳的重達3106克拉的鑽石原石,以當時礦長的名字命名為「庫利南」。由於當時南非屬英殖民地,1908年2月10日,這顆巨鑽被劈成幾大塊後加工,加工出來的成品鑽總量為1063.65克拉,全部歸英王室所有。最大的一顆鑽石取名為「庫利南1號」,也被稱做「非洲之星」,重530.02克拉。
❺ 世界最著名的八大鑽石是什麼
首當其沖,庫里南系列
1,庫里南一號,也叫「非洲之星Ⅰ」水滴形,重530.2ct,74個面,現在鑲嵌在英王權杖上;
2,庫里南二號,也叫「非洲之星Ⅱ」方形,重317.4克拉,64個面,鑲嵌於英帝國王冠上;
3,這顆由於歷史原因列入其中:布拉岡斯(Braganza)
1725年發現,系巴西境內發現的最大鑽石。它近乎無色,僅帶有極輕微的黃色,重量為1680克拉。後來不知去向。有人懷疑,這顆鑽石後來可能經更權威的鑒定,發現它並不是鑽石,而是一顆黃玉。
4,無名鑽石
1919年,在普列米爾礦山找到一顆重達1500克拉的寶石金剛石,顏色也和庫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認為它和庫利南是同一個大晶體破裂而成的,故沒有給這塊金剛石專門命名。
5,尤里卡(Eureke)
1893年,發現於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賈格斯豐坦鑽石礦。它光滑透明,呈藍白色,光澤極佳,是一顆質量上乘的鑽石。琢磨後最大的一顆重69.68克拉,被稱作「高貴無比」。
6,塞拉里昂之星(Star of Sierra Leone)
塞拉里昂的鑽石以品質佳,顆粒大,有良好的八面體晶形而著稱於世。塞拉里昂之星是1972年2月在揚格瑪的鑽石礦上發現的,重為968.9克拉,無色。
7,科爾德曼.德迪奧斯
是巴西在發現「布拉崗扎」之後所發現的最大的鑽石,重922.5克拉,具極佳的藍白色。
8,庫稀努爾(Kohinur)
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鑽石。相傳早在13世紀時發現於印度著名的古鑽石礦區——哥爾負達。原石重約800克拉,被稱為「庫稀努爾」。後被加工成橢圓形,重108.83克拉,無色(略帶灰),並更名為「光明之山」。
上列原因,所以補一個
9,大莫卧兒(Great Mogul)
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鑽石之一。大約1630—1650年間發現於印度的可拉礦區,原石重787.5舊克拉,被加工成玫瑰花型,後來去向不明。
❻ 巴西砂礦金剛石/鑽石概況及成礦地質背景
巴西大多數金剛石礦區位於亞馬遜、聖弗朗西斯科克拉通或靠近克拉通邊界的地區。根據基底地層在1.5 Ga前保存穩定(Svisero,1995),其地殼成分和地幔組分之間普遍保持了耦合關系,推斷最早的岩石圈地幔來源物年齡可能是早元古代 (Pearson,1999)。
Minas Gerais州金剛石主要產於Espinhaço山脈和西部Alto Paranaiba地區前寒武紀、顯生宙礫岩和新生代至近代扇積礫以及塌積或沖積礦床中。推測Espinhaço山脈砂礦金剛石來源於山脈內或西部聖弗朗西斯科克拉通(Chaves et al.,2001)。Minas Gerais州西部金剛石產於Coromandel地區和Goias州東南部的沖積或崩積層中,分布范圍超過40000 km2,位於巴西利亞造山帶(700~450 my),沿著聖弗朗西斯科克拉通西部邊緣分布(Gonzaga et al.,1994)。
Rondonia州位於亞馬遜克拉通,基底岩石年齡為元古代,產金剛石的砂礦位於東部的Pimenta Bueno附近,1930年開始開采。2002年發現了侵位於亞馬遜克拉通元古代基底岩石產金剛石的Carolina金伯利岩,年齡232 Ma (Hunt et al.,2009)。Machado河金剛石砂礦在Pimenta Bueno和Carolina金伯利岩的下游,位於Rio Negra-Juruena活動帶和亞馬遜克拉通的南部邊緣(Bulanova et al.,2008a)。
Mato Grosso州的Juina地區位於亞馬遜克拉通,處於Rio Negro-Juruena省,基岩主要由花崗片麻岩、英雲閃長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組成(Tassinari&Macambira,1999)。金伯利岩位於亞馬遜克拉通的西南部邊緣附近,大多數侵位於Fazenda da Casa Branca地層的石炭-二疊系沉積岩,也有一些侵入Rio Negro-Juruena省。目前並不清楚這些金伯利岩是否為當地砂礦提供了金剛石的來源(Hayman et al.,2005)。
❼ 巴西鑽石為什麼便宜
原產地。巴西鑽石便宜是因為是原產地。但是最頂級的珠寶加工卻在歐洲。寶石和水晶的分類是以硬度來分的,鑽石的硬度為10級,寶石需要在8級以上,被稱為上帝的巴西,大自然不僅僅給了巴西美麗的環境,世界含量第一的淡水,還給了巴西豐富的礦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