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個國家的禮儀細節
中國禮儀: http://..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D6%D0%B9%FA+%C0%F1%D2%C7&fr=rtag美國
美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第一、隨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熱情開朗,不拘小節。
第三、城府不深,喜歡幽默。
第四、自尊心強,好勝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由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講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再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法國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此外,法國人見面女士根女士,女士跟男士行貼面禮。男士跟男士握手。法國南部貼面禮要貼三下,即左-右-左。北部人貼兩下。
法國的生活節奏比較慢,不喜歡說英語。喜歡下午坐在路邊的咖啡館里曬著太陽,聊天,喝啤酒,咖啡。法國人還很喜歡度假。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波蘭
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的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時,波蘭人對稱呼極其重視。他們的習慣,是要盡可能地採用鄭重其事一些的稱呼。對於男士,波蘭人言必稱「潘」。對於婦女,他們則非要稱之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場合問候他人時,波蘭人肯定會對對方以 「您」相稱。他們假如與對方以「你」相稱,則多半意味著雙方關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蘭人的習慣,自己在交際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之後,必須要主動同對方握手為禮,同時還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為失禮。在波蘭,最常用的見面禮節有握手禮和擁抱禮。在波蘭民間,吻手禮則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禮的行禮對象應為已婚婦女,行禮的最佳地點應為室內。在行禮時,男士宜雙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徵性輕吻一下,假如吻出聲響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規范的。
俄羅斯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見面時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是擁抱禮與親吻禮。在上流社會中,男士們往往還會溫文而雅地向女士們行吻手禮。通常,他們最慣於使用的稱呼是在交往對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類的尊稱。前去赴約時,墨西哥人一般都不習慣於准時到達約會地點。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的露面總要比雙方事先約定的時間晚上一刻鍾到半個小時左右。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待人的禮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採用的禮儀與歐美其他國家大體上是一致的,並以受西班牙影響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禮儀也經常見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際中,普遍採取握手禮。在與交往對象相見時,阿根廷人認為與對方握手的次數是多多易善。在交際場合,對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 「小姐」或「夫人」 相稱。
巴西
從民族性格來講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就說什麼。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際交往中大都活潑好動,幽默風趣,愛開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場合通常都以擁抱或者親吻作為見面禮節。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動中,他們才相互握手為禮。除此之外,巴西人還有一些獨特的見面禮。其一,握拳禮。其二,貼面禮。其三,沐浴禮。
埃及
握手禮——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擁抱禮——力度適中
親吻禮——根據交往對象不同分為:
吻面禮,一般用於親友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
吻手禮,向尊長表示謝意或是向恩人致謝時使用。
飛吻禮,多見於情侶之間。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南非
南非社交禮儀可以概括為「黑白分明」,「英式為主」。所謂「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種族、宗教、習俗的制約,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從的社交禮儀不同;英式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白人掌握南非政權,白人的社交禮儀特別是英國式社交利益廣泛的流行於南非社會。
以目前而論,在社交場合,南非人所採用的普遍見面禮節是握手禮,他們對交往對象的稱呼則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廣大農村,南非黑人往往會表現出與社會主流不同的風格。比如,他們習慣以鴕鳥毛或孔雀毛贈予貴賓,客人此刻得體的做法是將這些珍貴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頭發上。
英國
儀態禮儀: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果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在英國,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命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宜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的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日本日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在國際交往中,日本人也習慣握手禮,尤其是年輕人或和歐美人接觸較多的人,也開始有見面握手的習慣。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當廣泛,特別是商人,初次見面時有互相交換名片的習慣。名片交換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輕的一方先給對方,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禮節。遞交名片時,要將名片正對著對方。名片在日語中寫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更多日本禮儀請見( http://hi..com/583322633/blog/item/50d17eedcda6f2d1b21cb125.html)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義大利飲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各種麵食類如蔥卷、餛飩、通心粉、炒飯等作為菜用,而不當糧食食用,吃著名的義大利通心粉的時候,千萬不要用餐刀把通心粉割成小段食用。也不要用匙把粉送入口中。最合理的方法是用叉子把通心粉捲成團再吃。韓國在韓國,長輩對晚輩可以稱呼對方的名字,可不帶其姓,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可稱對方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對有身份的人可稱對方為「先生」、「閣下」等,也可加上職銜,學銜,軍銜等,如「總統先生」、「總統閣下」,韓國丈夫介紹自己的妻子時會說「我夫人」或「我太太」。關系親密的的朋友之間,往往在對方名字之後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稱謂如「鴻哲兄弟」、「世憲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對男性也可稱「君」,但往往同其姓名連稱,如「鄭溶君」、「尹鴻哲君」、「趙承遠君」、「辛成列君」、「金相鎮君」等。對不相識的男性年長者可以稱「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對不相識的女性年長者可以稱為「阿媽妮」(即「大嬸」、「大娘」)。
韓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韓國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視所應具備的禮儀修養,按照傳統,韓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關系,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應當建立在一種合作和互相支援的傳統基礎之上,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愛和責任感十分強烈,是無法割斷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長被視為權威所在,全家人都應該聽從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願望行事。嚴格的命令必須服從,不得有違。兒輩或孫輩違抗長輩的願望被韓國人視為不可想像的事情。
每年陰歷初一這一天,一家人舉行例行的祭祖活動之後,所有成員要按年齡順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長、親戚等跪著行禮;年輕人甚至要到村裡去向長者們行禮以表示應有的尊敬,盡管他們之間非親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長幼尊卑的輩份之分,年輕的成員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長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煙,違背規矩者被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尤其是在吸煙上可能招致嚴厲的譴責。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辭行;父母遠行歸來,子女要迎接行禮;遇有客人登門拜訪,父母先向客人施禮,子女隨後依齡隨後依年齡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禮……
韓國人的親戚之間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間聯系的紐帶非常牢固,恪守將相互合作視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莊重責任,這種關系往往超過個人利益或對對方利益的企盼,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得到親屬的幫助。
兄弟之間結婚後再不像過去那樣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間有條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別每逢婚禮,長者60或70壽辰、孩子的生日、傳統節日等這樣的特殊日子,相互總要盡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員之間建有共同的錢庫和產業,每年要在一起聚會一次,趁此機會共同商議例如維修祖先墳墓、氏族財產管理等這樣大家關心的事務。韓國人初次見面,同姓者之間首先總是打聽對方與自己是否同一個氏族,如果是同一個氏族,還要查閱家譜,搞清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近程度,若對方輩份較高,往往會經常去拜訪並用敬語稱呼以表示尊重。
在韓國傳統的社會里,年長者因其知識經驗而受到尊重,年輕者必須自覺地在行為上以此為准。在公共集會、社交場合和宴會酒店上,誰應當首先向誰表示敬意,誰應當坐在哪個位置上,誰應當首先落座,誰應當首先向誰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這些規矩,不會弄亂,否則就會被視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㈡ 西方人稱呼長輩都直呼名字嗎
對直系的親人(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不直呼姓名的。但是,其他的,像舅舅、叔叔,阿姨,姑姑(當然他們不分那麼多叫法,只有uncle和aunt),甚至教父教母,還有哥哥姐姐,他們都是直呼其名,當然他們的名字也都是有昵稱的,比如: Jonathan,他們會喊 Jonny, 親人喊的都是昵稱(當然親密的朋友也是如此),可以拉近距離(其實國外的家庭真的是像朋友一樣~~),顯得很親近。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講,第一次見到外國朋友的家人是很不習慣的~~~怪怪的,怎麼能直接喊名字?我要是喊我舅舅名字,他不得氣壞了!其實你看很多美國或英國電影或電視劇就會發現這一點,他們都是直呼名字。比如《哈利波特》里,哈利都是直呼小天狼星的名字~~很多例子啦~~~㈢ 哪些國家和地區可以直呼長輩的姓名
中國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許多民族的祖先崇拜習俗中都有這一類禁忌事項。鄂倫春族認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對祖先的不尊,恐觸怒了祖先而降災於子孫。對於長輩,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告訴別人。否則,認為家中會生下沒有骨節的孩子來。如果有什麼物件與長輩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個名稱,改一個說法。否則,就要折壽早夭。漢族不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因其父名「談」,所以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六朝時,有人為避家諱「桐」字,把梧桐樹改稱做白鐵樹;清朝劉溫叟,因其父名「岳」,竟終生不聽「樂」。可見歷代家諱之嚴。直至現時,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諱。尤其忌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認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 不但晚輩忌呼長輩名字,即使是同輩人之間,稱呼時也有所忌諱。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於對對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 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忌諱也很多。避忌與祖先、長輩之名同字、同音之外,還要考慮命相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諱以火或火旁字命名。還是入鄉隨俗吧。
㈣ 阿巴西什麼意思
是一句用中文漢字表示的韓語發音,翻譯成中文為「我靠」、「我去」等意思,是對某件事情或某一事物感到驚訝、震驚、憤怒等脫口而出的話,和英文中的「FUCK」一樣,屬於一種情緒的發泄。
用於日常的用語,一般不會在韓語標准語的書面語中出現,對於長輩也不適合說這三個字。阿西巴是韓國和朝鮮所使用的語標准語,阿巴西是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區相同的口語,不過延邊州的「朝鮮語」教材中的書面語標准寫法仍為阿巴西,韓國和朝鮮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可以聽到。這個詞語出現時間無法考究。暫時確定這個詞彙在延邊地區使用了近一個世紀。
該詞通常用於日常的口語,一般不會在書面語中出現。雖然該詞在韓語裡面由來已久,但是真正作為如今中文的形式火了起來,全靠一波波熱播的韓劇猜讓觀眾開始對它有深刻印象,不僅如此,韓劇裡面常見的一些語氣詞如「思密達」更是深入人心。
該詞最早的一波追韓劇的觀眾當中流行,隨後在眾多搞笑視頻中常有調侃和模仿韓國人講話的例子,其中「阿巴西」「思密達」「安對」,這些詞被使用的尤其頻繁,所以這些詞才慢慢的開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視野中,被大家廣泛使用。
㈤ 英語里各種親戚的稱呼
英語里親戚的稱呼
一、Immediate family 直系親屬
英語中的直系親屬主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siblings)、配偶(spouses)和子女。
在這些稱呼里,有些稱呼身兼數職,比如brother(兄弟)和sister(姐妹)。要特指哥哥或姐姐,就要說elder brother / elder sister,弟弟和妹妹則是younger brother / younger sister。
這里的brother和sister特指有血緣關系兄弟姐妹。
二、Extended family 近親
近親一般表示三代以內的親屬關系,比如(外)祖父母以及我們常說的七大姑八大姨等。
1、Grandparents
英文中的稱呼(外)祖父母,不像中國分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是統稱grandfather或grandmother。
但是如果向別人介紹的時候要說明是爸爸或媽媽一方的可以用paternal grandfather來指代爺爺,maternal grandfather來指代外公。
外國人在稱呼自己的祖父母的時候也有很多種親昵的叫法喲!比如,爺爺、外公可以叫作granddad、grandpa等,奶奶、外婆可以叫作granny、nana、grandma等。而曾祖父母則用great-grandparent來指代。
2、萬能的uncle、aunt
不同於中文裡的七大姑八大姨,英文里父母一輩的親戚稱呼起來特別簡單,一個uncle和一個aunt幾乎可以搞定一切。
uncle不僅可以用來指代叔叔、伯伯、舅舅,還能用來稱呼姑父、姨夫等。總之,只要是和父母一輩的男性長輩,用uncle准沒錯。同理,姑、姨、嬸母、伯母和舅母之類的長輩,一個aunt也全部能搞定!
uncle和aunt除了指親戚關系外,也可以用來稱呼父母的朋友,就相當於中文裡的叔叔阿姨。
那這么多uncle、aunt搞混了咋辦,外國人的辦法就是將長輩的名字加在稱呼的後面,比如uncle Mike、aunt Emma。
而我們常說的的堂哥堂妹、表哥表妹等,也只用一個cousin就全部解決啦!
三、In-law姻親
英文中想要表達岳父岳母,女婿兒媳一類的說法也很簡單,只需在對應稱呼的後面加上in-law就可以了,代表法律上的關系。比如:
father-in-law 岳父
mother-in-law 岳母
son-in-law 女婿
daughter-in-law 兒媳
對於中文裡的姐夫、妹夫、小叔子、小舅子等等復雜的稱呼,一句brother-in-law就全部搞定!而嫂子、姨子、姑子等,也是用一個sister-in-law就解決啦!
Other relationship 其他親戚關系
還有一些因家庭重組而產生的新的家庭關系。比如:繼父繼母的英文就是stepfather / stepmother ,繼子繼女則被稱為stepson / stepdaughter。
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的英文說法是half-brother / half-sister。
養父養母的英文說法為adoptive parents,被領養的孩子被稱為 adopted son / adopted daughter。
㈥ 在巴西的每年11月2被稱為亡靈節,那麼為何被這樣稱呼呢
因為是死去的人過的節,當然是亡靈節的,死去的人不都稱為亡靈嗎?這叫法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㈦ 巴西國家老闆媽媽怎麼稱呼
巴西人習慣呼名不稱姓。父母一般都給子女起兩個名,而且往往雙名齊用。無論在家裡,還是公共場合,都只叫本人的名。 在巴西,人們在稱呼問題上,即使書面行文也不習慣用姓氏,很少在名前加上「最尊貴的先生」和「閣下」這類客套的繁文縟節。在社交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