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巴西,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地形特點(以哪種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時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亞洲大致位於10S——80N 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廠的大洲。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2.大小: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各個地區和國家如下表所示:
地區 國家
東亞 中國、蒙占、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南亞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
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西亞 土耳其、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亞 俄羅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鹹水湖:裏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5.河流:亞洲大河受地勢影響,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徵 注入海洋
長江 自西向東 長度、流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黃河 自西向東 長度5500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東南 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於亞洲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河流冰期較長 北冰洋
恆河 自西向東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印度、孟加拉國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瀕臨海洋,西南深人到亞歐大陸內部;地形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②季風氣候顯著: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推異十分顯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手風氣候都有分布,其中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惟獨亞洲有分布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幾乎占亞洲的一半):亞洲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亞洲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夏季內陸升溫快,冬季降溫也快,因此冬冷夏熱;由於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也較少。如果降水過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但常受不穩定的夏季風影響而發生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精講:(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人口佔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區按人口數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過l 億的國家共有10 個,其中有6 個位於亞洲:東亞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③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多樣的地域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築、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和長袍。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業平原(兩河流域),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經濟發展旅異:亞洲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餘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展較快。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6、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5、日本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有利的影響是可促進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不利的影響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
問題三: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的南部又稱馬來半島。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3、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問題四: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問題五:俄羅斯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也跨東西半球。西臨波羅的海,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南臨黑海,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主要鄰國西有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南有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國土遼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歐洲部分雖然面積只佔1/4,但人口佔3/4,工業、農業、首都、主要城市都位於歐洲,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來被公認人歐洲國家。
3、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大河和山脈成為地形區的重要分界線。
4、河流與湖泊:俄羅斯有四大河流,「母親河」伏爾加河位於東歐平原,自北向南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也是著名的內流河。它流量豐富,水流平緩,航運價值很高。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問題六:俄羅斯的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消費品製造業發展緩慢,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俄羅斯交通運輸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第八章 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一、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周圍被裡海(世界最大的鹹水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土耳其海峽溝通了地中海與黑海,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這也是一些大國爭奪的原因。
①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國家;
②中東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③石油輸出路線:a: 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B: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是戰爭的導火線,是本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匱泛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至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4、文化差異: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但多數民族在這里匯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蘭教。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二、歐洲西部的國家、工業和旅遊業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即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形成了。它有25個成員國,都有是經濟發達國家。歐盟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工業發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歐洲西部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工業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來密集地帶。
3、繁榮的旅遊業:歐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南歐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海邊風景區和沙灘浴場,北歐曲折、幽深的峽灣,引人入勝;中部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運動的好場所;獨特的風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嚴的教堂、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使歐洲西部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成為歐洲著名的三大旅遊國。
三、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與農業
1、地形: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萊茵河為界,以西為西歐平原,以東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島上。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呈東西走向,有利於大西洋暖濕流深入內陸。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3、三者之間的關系:
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度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勢東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區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因此是很多熱帶經濟作物的故鄉,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區很多礦產資源在世界中佔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剛石、銅。
3、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①概念:過分依賴某一種或幾種產品生產的經濟;②弊端: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製成品價格昂貴,制約了本國經辦濟的發展;③形成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④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振興民族工業。
4、本區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糧食及經濟增長速度,己構成了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和控制,本區科學技術落後,農牧業生產水平很低,糧食始終不能自給。而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於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五、澳大利亞
1、地形: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全國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從大分水嶺西則發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東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廣闊的低矮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勢最低處有艾爾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在平原中部地勢低的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自流井,因此人們也把那裡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與農牧業: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肉食動物,適合露天圍欄放牧。
3、氣候與農牧業: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草原氣候區,較為乾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乾燥,這樣的氣候特點既適宜畜牧業也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
4、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5、澳大利亞養羊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它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因為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為平坦,西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通對於其它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處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它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等。
7、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礦產資料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鐵礦;東部沿海的煤礦和東北部的鋁土礦。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開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個應該是吧!自己慢慢找吧!!
② 誰知道希臘,加拿大,美國,巴西,菲律賓及俄羅斯,這些國家的經緯度
希臘 N 41度27分~34度55分
E 19度57分~26度34分
希 臘 概 況
國名:希臘共和國
(The Hellenic Republic, The Republic of Greece)
獨立日:3月25日(1821年)
國慶日:3月25日(1821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藍、白相間的橫條組成,四道白條,五道藍條。靠旗桿一側上方有一藍色正方形,上有白色十字。九道寬條表示希臘的一句格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在希臘文中共有九個音節。藍色代表藍天,白色代表宗教信仰,希臘人大多信奉東正教,以東正教為國教。
國徽:為由橄欖枝環抱的盾徽。近似方形的藍色盾面上鑲嵌著一個白色十字,白十字象徵宗教信仰。
國歌:《自由頌》
國花:橄欖
國石:藍寶石
國家政要: 總統科斯蒂斯·斯特凡諾普洛斯 (Costis Stephanopoulos),1995年3月首任,2000年3月連任;總理科斯塔斯·卡拉曼利斯 (Costas Karamanlis),2004年3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131957平方公里,其中15%為島嶼。位於巴爾干半島最南端。北部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接壤,東北與土耳其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海岸線長約15000公里,領海寬度為6海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品都斯山脈縱貫西部,中部為色薩利盆地。河流短小,多港灣。最大半島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最大島嶼為克里特島。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溫濕,夏乾熱。平均氣溫冬季6~13℃,夏季23~33℃。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 人口:1090萬(2001年)。98%以上是希臘人,其餘為穆斯林人。官方語言為希臘語,信奉東正教。
首都:雅典(Athens);人口:307.3萬人(1993年)。最高氣溫33℃,最低氣溫6℃。
希臘著名的德爾斐太陽神廟遺址
簡史: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化,在音樂、數學、哲學、文學、建築、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過巨大成就。公元前2800至14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化,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化。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隸制城邦國家,前5世紀為鼎盛時期。公元338年起被馬其頓、羅馬人、拜占庭等佔領。1460年遭奧斯曼帝國統治。1821年3月25日希臘爆發反土侵略軍的獨立戰爭,同時宣布獨立。1829年9月24日,土軍全部撤出希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被德、意軍佔領。1944年全國解放,恢復獨立。1946年國王復位。1967年4月軍人發動政變,建立了軍人獨裁政權。1973年6月廢黜國王,確立共和制。1974年7月軍政府垮台;11月舉行議會選舉,新民主黨獲勝並執政;12月舉行公民投票,確立國家政體為共和制。
希 臘 羅 得 島 林 多 斯 港 灣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大區、52個州(包括北部享有很大自治權的聖山「阿蘇斯神權共和國」和359個市鎮。各大區名稱如下:色雷斯和東馬其頓、中馬其頓、西馬其頓、伊皮魯斯、色薩利、愛奧尼亞群島、西希臘、中希臘、阿提卡、伯羅奔尼撒、北愛琴海、南愛琴海、克里特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