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戰、二戰的時候,拉丁美洲國家在干什麼
一戰、二戰期間的拉丁美洲國家,受到的戰爭洗禮相對較少。期間主要是國家發展與種族的融合。 這也奠定了之後拉丁美洲國家的國際地位。
分析一戰、二戰時期的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不難發現其變化及動作: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太子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向法國宣戰。德國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同時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及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有義大利組成的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進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歐美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即1914--1918.。
與此同時
1910年--1917年,墨西哥在幹革命,推翻蒂亞斯的獨裁統治,挫敗美國干涉,制定了1917年的新憲法;1920年起,墨西哥進入相對和平時期。
哥倫比亞就沒什麼大事了,無非就是種咖啡,採石油,種香蕉之類的,一直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然後人民不幹啦,1930年哥倫比亞共產黨就成立了。
委內瑞拉1908年戈麥斯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開始長達27年的親美獨裁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荷殼牌石油公司開始在委內瑞拉建廠。戰後,美國資本大批湧入。20世紀20年代末,由於馬拉開波湖盆地油田的開發,委內瑞拉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隨著石油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委內瑞拉工人階級逐漸形成。1928年 2月,爆發了大規模反獨裁政權的群眾運動。1935年以後,民主運動再度高漲,國家民主黨 (1941年改稱民主行動黨 )和共產黨(1937)等相繼成立。
蓋亞那也一樣啊,被美國壓榨,美國公司跑去那采資源。
厄瓜多在自由黨人L.普拉薩·古鐵雷斯任總統期間(1901~1905,1912~1916),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可可成為主要出口商品。1916~1925年,厄瓜多的政治、經濟大權完全掌握在商業和農業銀行手中。1925年一些青年軍官發動起義,推翻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G.S.科爾多瓦政府(即厄瓜多七月革命)。
巴西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新政府打著「秩序和進步」的口號,並以總統制為基礎來加強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三產量的咖啡之外,在經濟上也締造了佳績。後來在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下,「咖啡經濟」受到了沉痛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政變、獨裁統治和君主立憲等體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玻利維亞15世紀就被西班牙占成殖民地了,一戰之前幾十年和智利打仗,打了幾年,輸了,丟了一片領土,一戰之後的十幾年1932年,又和巴拉圭打仗,又被人刷了經驗,又喪失了大片領土。
智利在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後,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制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1909年成立了工人聯合會。1912年,在L.E.羅卡瓦隆領導下成立了社會勞工黨。
巴拉圭1904~1936年,自由黨掌權。這期間,黨爭不止,黨閥擅權,政治混亂,經濟發展緩慢。
烏拉圭算是比較安定的國家了,在20世紀上半葉,經濟穩定、社會安寧。直到1973年發生軍事政變。
阿根廷1853年,烏爾基薩將軍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建立聯邦共和國,烏成為阿制憲後第一任總統。1860年改為共和國。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軍、文人交替執政局面。但是政局相對其他國家來說,也算是比較穩定的。
其實一戰基本上可以說算是歐洲的戰爭,南美地區基本沒有捲入戰爭,所以這些國家在一戰期間基本上就是采礦採石油,種咖啡種香蕉,暴力一點的國家或者地區就你打我,我打你,但都是局部戰爭,很少有大規模戰爭。
二戰開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從39年九月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5月8日,蘇俄和波蘭部隊攻克柏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帝國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並於1945年9月2日簽署投降書為止。
這期間
墨西哥1920年起進入和平時期。但歷屆政府並沒有認真貫徹1917年憲法原則和社會改革綱領。土改進行緩慢,工人生活貧困,外國資本控制著墨西哥大量財富,經濟發展遲緩。1934年L.卡德納斯當選總統。他組織資產階級左翼激進政府,實行社會經濟改革,大力推進土改,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比其執政前歷屆政府20年分配總額還多一倍以上。1937年實行鐵路國有化,1938年將外資石油公司全部收歸國有,建立石油、鐵路等國家資本主義工業部門。這些改革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墨西哥雖然沒有大規模捲入二戰,但是眾所周知墨西哥當時是美國的小弟,完全被美國控制,所以站在同盟國這邊,開放了一些港口,也有派兵出戰的表現。
哥倫比亞在1930年 7月成立哥倫比亞共產黨。同年,自由黨人E.奧拉亞·埃雷拉當選總統(1930~1934在任)。自由黨再度執政後,在人民的壓力下實行了一些改革。A.洛佩斯·普馬雷霍第一次執政期間,於1936年修改憲法:明確三權分立原則,實行直接選舉;廢除天主教會對教育的壟斷;規定工人有權罷工,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政府承認農民佔領私人荒地的所有權,規定工人的最高工作日和失業補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工業品進口減少,咖啡輸出增多,哥倫比亞的工農業都有所發展,國家黃金儲備增加,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哥倫比亞與日本斷交,1943年11月對德宣戰。1946年,保守黨人M.奧斯皮納·佩雷斯在美國支持下當選總統(1946~1950在任)大肆迫害自由黨人和勞動人民。1948年 4月,自由黨左翼領袖J.E.蓋坦被暗殺,導致人民武裝起義。1949年保守黨人L.E.戈麥斯·卡斯特羅當選總統,執行親美獨裁政策。1950年農民在山區組織游擊隊,多次擊退政府軍的圍攻。1953年武裝部隊司令G.羅哈斯·皮尼利亞發動政變上台,1957年被迫下台。同年自由黨和保守黨達成協議,組成全國陣線,決定從1958年起16年內兩黨輪流擔任總統,共同組閣。
委內瑞拉在20世紀20年代末,由於馬拉開波湖盆地油田的開發,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隨著石油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委內瑞拉工人階級逐漸形成。1928年 2月,爆發了大規模反獨裁政權的群眾運動。1935年以後,民主運動再度高漲,國家民主黨 (1941年改稱民主行動黨 )和共產黨(1937)等相繼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的食品、紡織、印刷等民族工業有所發展,一些大庄園逐漸變為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農場。1945年10月,一批青年軍官和民主行動黨人發動政變,推翻了I.梅迪納·安加里塔政權,成立革命執政委員會,由民主行動黨領袖R.貝坦庫爾特任主席。1947年12月舉行第一次普選,民主行動黨人R.加列戈斯當選總統,次年 2月就職。民主行動黨政府宣布實行民主自由,並對外國石油公司增加所得稅。1948年11月,美國支持M.佩雷斯·希門尼斯發動政變,建立親美軍事獨裁統治。1958年 1月委內瑞拉人民起義推翻了佩雷斯·希門尼斯政權。同年12月舉行普選,貝坦庫爾特當選總統,次年 3月由民主行動黨、民主共和聯盟、基督教社會黨組成三黨聯合政府。
蓋亞那繼續被歐美國家壓榨orz
厄瓜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同盟國一邊,自由黨總統C.A.阿羅約·德爾里奧將加拉帕戈斯群島租讓給美國作空軍基地。1941年厄瓜多同秘魯發生邊界武裝沖突,結果失敗,喪失大片國土。1944年 5月阿羅約·德爾里奧被人民起義推翻,J.M.貝拉斯科·伊瓦拉就任總統(見厄瓜多人民起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厄瓜多民族民主運動高漲。1945年頒布了一部比較民主的憲法。同年底,美國被迫撤除設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空軍基地。1947年發生軍事政變,貝拉斯科·伊瓦拉政府被推翻。1948年自由黨人G.普拉薩出任總統,同美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1952年貝拉斯科·伊瓦拉第3次當選總統。同年8月,厄瓜多同秘魯、智利共同簽署維護 200海裏海洋權的《聖地亞哥宣言》。1956年以後曾多次建立親美獨裁政權。1968年6月貝拉斯科·伊瓦拉第5次當選總統。兩年後他解散議會,宣布全國戒嚴,獨攬大權。1971年由於美國漁船不斷在厄瓜多領海非法捕魚,厄美關系緊張。
玻利維亞32年才被人胖揍一頓,還沒緩過來
智利在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P.A.塞爾達(1938~1942)、J.A.里奧斯·莫拉萊斯(1942~1946)和G.岡薩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4年與蘇聯建立外交關系,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共產黨人入閣。1947年起,關押並流放大批共產黨人,鎮壓罷工工人,並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斷交。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宣布共產黨為非法。1952年,C.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執行對外追隨美國、對內壓迫人民的政策。由於美國資本的控制,智利民族工業發展非常緩慢;農業亦非常落後,全國70%的可耕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日益發展。
巴拉圭1936年2月17日,R.弗朗哥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一些政治、經濟改革,徵收大庄園主部分閑置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1939年 4月,J.F.埃斯蒂加里維亞在自由黨支持下當選總統,1940年9月因飛機失事遇難。H.莫里尼戈繼任總統後,實行軍事獨裁統治。1948年2月,「紅黨」把他趕下台,奪取政權,由J.N.岡薩雷斯任總統。此後政局混亂,總統更迭頻繁。1954年 5月,A.斯特羅斯納發動政變,推翻當時的總統F.查韋斯,利用紅黨和軍隊維持其統治。他對外依靠美國,對內嚴厲鎮壓反對派,執政至今。
烏拉圭繼續安定
阿根廷一直在中立,因為戰前阿的政策相當親德,很晚才對德宣戰,而且時任的總統傾向於納粹制度,戰後也很多納粹逃到阿根廷。
其實在珍珠港事變後,當時烏拉圭國家黨領導人的講話最能代表南美洲國家的心聲,他說:「這場戰爭應該由金黃頭發的人和黃種人自己解決。反正這是獅子與獅子為爭奪獵物的斗爭。」幾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著這樣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
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巴西:
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大量進口武器。自1930年起,投機分子瓦加斯統治著這個擁有四千五百萬人口的南美最大國家,正如其政府成員公開所說,瓦加斯在意識形態上接近德意日軸心國。1937年11月10日,他發動政變廢止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使自己成了所謂的「新國家」的獨裁者。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煉鋼廠,這座煉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為了阻止巴西與美國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國擊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於8月2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國訓練和裝備的26000名巴西遠征軍陸軍部隊加入美軍第五師,投入義大利戰場。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巴西空軍共執行了2550次飛行任務,有1889名巴西人陣亡,在前線陣亡的約有650人。
1933年至1938年期間,巴西與德國保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德國把瓦加斯威權政府看作是理想的夥伴。1938年,德國25%的進口、主要是原料和農產品來自巴西,同期巴西與美國的貿易額下降。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進口武器。 1938年,瓦加斯借口加強民族主義,禁止外國人從事政治活動。這樣,在巴西南方生活的八十萬德國移民受到了限制,當時的德國移民接受納粹的學校教材和宣傳材料、報紙和德國烏發電影製片廠的電影。1931年起在巴西存在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有五千名黨員,該黨由於進行政治活動,也遭到取締。
以下為全文轉自網路:巴西是盟軍的一員,早在二戰初期就被美國爭取,加入了盟軍並獲取大量的軍事援助.巴西陸軍在義大利有出色戰績,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7月6日回國前,在遠離故土的戰場,巴西遠征軍奮戰了239天,陸軍部隊一共俘獲了敵方將軍2名、軍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價是陣亡13名軍官444名士兵,2064名戰傷,658名事故受傷,被俘1名軍官34名士兵,失蹤16人。空軍部隊共有48名飛行員執行了445次戰斗任務,出擊2546架次共計5465飛行小時,投彈約1010噸,擊毀了1304輛汽車、12列火車、8台裝甲車輛、25座鐵路公里橋梁和31個燃料庫和彈葯庫。大隊的損失是,飛機被擊落22架,飛行員當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陣亡,3名在事故中喪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除了派遣遠征軍直接赴歐作戰,還在空運中轉以及大西洋船隊的護航中也作出了貢獻。雖然沒有遠征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這些貢獻對於保護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巴拿馬運河的防衛、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以及補給運輸交通線路的鞏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遠赴重洋的那支遠征軍部隊,雖然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在最早的戰斗中發揮不佳,但是在緊張的戰斗中他們也學會了本領,逐漸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在義大利的戰斗,任何遠征軍將士都為此感到光榮。盡管從組織上看來,遠征軍是隸屬於美軍門下,從補給到作戰幾乎都聽任於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雇傭兵的色彩,但是他們的英勇行為以及從作戰的歷史來看,直到現在,巴西人還是以此為榮,並對遠征義大利的行動進行著高度的評價。
雖然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南美國家都象徵性地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對戰爭作出了有意義的貢獻,通過與美國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國內,瓦加斯總統所期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參戰以前所興建的鋼鐵廠就是巴西的工業化所邁出的第一步,這以後,由於美國在巴西軍事基地的建設,從客觀上,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由於遠征軍獲得的現代化武器以及在實戰中取得的現在作戰的經驗,巴西的國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國也有了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國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動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遠征軍的士兵還在另一個意義上改變了巴西自身。由於巴西在戰前和別的南美國家一樣,還是一個獨裁氣息嚴重,等級差別森嚴的國家,這一次大規模的遠征歐陸,所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社會的底層,然而到了義大利,隸屬在美軍這么一支民主氣息相對濃厚的軍隊下,平等的思想在他們身上紮下了根,也為他們培養了一種自信和自尊以及對個性的認識。他們回到了國家以後,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巴西民主化的先鋒力量。戰後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別的以軍人當政的南美軍事獨裁國家有著不同,在國內動亂政變不絕的那些國家中,唯有巴西保持著一種相對而言安定和發展的狀態,這一切,和那239天的遠征都應該有著一定的聯系。而新一代巴西總統中甚至也有原來遠征軍的成員。由此可見,那一支規模不大的遠征軍,對於戰後所巴西起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巴西是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南美國家,兩萬六千名巴西士兵在義大利戰線與盟國並肩作戰,參戰給巴西帶來了軍事現代化、使巴西獲得了進入工業時代的入場券,在南美洲擁有了更大的實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源源不斷地供應盟軍戰略物資,派兵作戰.積極配合盟軍的軍事行動,從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貢獻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鋪平了道路。
所以,拉丁美洲的各個國家在一戰、二戰時期主要動向概括為: 融合、抗爭、發展。
2. 澳大利亞斷供鐵礦石,對中國影響有多大
澳大利亞位於澳洲,面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里,是澳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雖然面積廣大,但因為大多數的國土面積都被戈壁和沙漠覆蓋,真正可利用的國土面積卻不多。
加大中國內部的資源開發。除此之外,中國也利用自己的資源與技術,開發中國本土的鐵礦石的開采量,不僅增加鐵礦石的開采數量,更要保證鐵礦石資源的增值效應。
中國有很多種方法來獲得鐵礦石資源,而澳大利亞對中國斷供鐵礦石的行為註定會失敗!
3. 關於二戰時期的南美洲
二戰末期的阿根廷總統貝隆在二戰以前是義大利部隊的軍官,並訪問過德國,對兩國及其政治制度都有好感,加上貝隆自己也是義大利後裔,遂親於軸心國。二戰接近尾聲時迫於盟軍壓力阿根廷才想軸心國宣戰,但已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戰後,貝隆收留了一些德國戰犯和一些黨衛軍軍官(比如斯科爾茲尼)。但是貝隆本人的政策並非完全學習德意,他自己發展出了一條貝隆主義,是戰後不久的阿根廷迅速發展。
具體原因是因為邊界爭端(從普塔瑪育河到亞馬遜河之間遼闊的熱帶雨林區)引發的沖突。1941年7月5日,秘、厄兩國互相發出戰爭威脅。7月23日早晨,秘魯陸軍用閃電戰戰術迅速越過邊境,開始大規模入侵爭議地區,而厄瓜多陸軍則顯得准備不足而連連後撤。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行動中秘魯使用了空降傘兵參與作戰,這在南美洲戰爭歷史中尚屬首次。兩國陸戰的具體作戰過程則由於資料缺乏而無法知其戰斗細節,,僅能知道在幾次小規模的地面交戰中,數量眾多且裝備精良的秘魯陸軍(投入作戰總兵力約有5萬人)很快就擊潰了裝備很差的厄瓜多陸軍(投入作戰總兵力約3萬人),取得了完全的一邊倒式的勝利,在停火前,秘魯已完成對存在爭議地區事實上的佔領。雙方海軍也在調兵遣將,但由於厄瓜多海軍實力遠遠不及秘魯海軍,所以真正只發生了一次海上戰斗。吃了虧的厄瓜多准備投入更多的兵力,以奪回失去的地區。秘魯則加強了佔領地區的守備工作,並准備繼續調動軍隊在必要時擴大攻勢。鑒於秘、厄局勢有惡化失控的趨勢,為保證美洲後院的安靜和平,北美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美洲的兩個地區大國巴西、阿根廷聯合出面進行調停,三國聯名向秘、厄兩國發出限期停戰的命令。因為秘魯已經達到了戰爭目的,自然是同意馬上停戰的,所以強大的外部壓力主要集中於厄瓜多,由於國小力弱,厄瓜多迫於壓力只能同意在三國指定的時間停戰。所以這次秘、厄邊界戰爭在持續短短8天時間後,終於在7月31日宣告結束。
二戰時南美洲除了巴西之外其他國家均未參戰.
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煉鋼廠,這座煉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
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4. 巴西三怪出現的原因
一怪:由於巴西缺乏石油,所以汽車用油大部分靠進口。為了節約外匯,約有1/3的汽車不用石油。用什麼?----酒精。酒精哪裡來?用該國產量佔世界第一的農產品----甘蔗加工而成。
二怪:巴西的汽車製造業相當發達,是經濟支柱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世界中,巴西可稱的上「汽車王國」。城裡自行車很少,但是他們的小轎車同我們平時看到的小轎車相比,有點怪,巴西的轎車99%以上是雙門開:一個門對著駕駛室,為司機專用,與之相對稱的另一個門是供乘車人上下車用的,乘車人要到後車廂去,須將前排副駕駛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屈尊」入座。上車如此麻煩的雙門開,有兩大優點:一是造價可降低20%左右,而且車身的長度可減少半米多,省工省料且停車方便。便宜、輕便、節省能源的雙門車子不但佔領國內90%的市場,還遠銷拉美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使汽車成了巴西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怪:巴西是個缺煤國家,但巴西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世界木材生產大國。作為拉美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他的煉鋼不用煤,而用木材。同時巴西政府還頒布了保護森林的政策:伐一樹須植一樹。因為巴西是熱帶氣候,樹木更新生長的速度很快,因此,煉鋼廠用的木材大多是自己栽植的林木,而不是亂砍濫伐的森林。
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種。比如生物資源,就是可再生資源,因為植物可以再生,動物可以繁衍後代,這就是可再生性。而礦產資源就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它們是在人類誕生以前的數百萬年乃至上億年以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對於較短的人類歷史而言就是用一點少一點,不可再生。巴西人用本國產量豐富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揚長避短,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值得向全世界推廣,尤其是人口總數佔世界第一、人均資源佔有量較少的中國人應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習借鑒巴西的長處。
5. 2戰中的南美
二戰時南美洲除了巴西之外其他國家均未參戰
20世紀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重新瓜分和爭霸世界,多次發動局部戰爭,逐漸演進為人類歷史上極為野蠻、極為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民族奴役、恐怖統治和種族滅絕威脅強加於世界眾多國家和人民。然而,二戰中的南美洲似乎成了一片沒有硝煙的樂土。珍珠港事變後,當時烏拉圭國家黨領導人的講話最能代表南美洲國家的心聲,他說:「這場戰爭應該由金黃頭發的人和黃種人自己解決。反正這是獅子與獅子為爭奪獵物的斗爭。」幾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著這樣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
但在所有南美洲國家之中,巴西是個例外。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大量進口武器。
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煉鋼廠,這座煉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
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為了阻止巴西與美國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國擊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於8月2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國訓練和裝備的26000名巴西遠征軍陸軍部隊加入美軍第五師,投入義大利戰場。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巴西空軍共執行了2550次飛行任務,有1889名巴西人陣亡,在前線陣亡的約有650人。
6. 目前為止那個國家的煉鋼技術最好。
技術好因該是德國、日本、美國,很難說誰最好,不相上下吧。不過產量上除了中國以外,日本最高。 武鋼興建了世界技術最先進的三煉鋼廠。同時將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轉爐頂底復合吹煉等技術,移植到一煉鋼、二煉鋼,徹底淘汰了平爐工藝,在全國率先實現先進的轉爐全連鑄工藝。 目前,武鋼的噴煤比、利用系數、工序能耗等,均達世界先進水平。實事求是的說,我國在鋼鐵的純凈度和合金含量的范圍寬窄度上確實比不上一些國家,尤其是日本;特別是薄板鋼,中國目前只能大規模生產冷軋薄板,熱軋薄板還生產不了,而且就算是冷軋薄板的成本也要比進口的高很多,所以國內的汽車廠商主要是考進口薄板來維持生產。
至於我國是不是原材料輸出國,這就更不可能了,現在我國進口礦石還進口不過來呢怎麼會輸出呢?只不過我國會輸出一些鋼坯(主要是向日本)。
我國最大的寶鋼鋼鐵集團公司和第二的河北鋼鐵集團公司,以及比較大的公司很多都是從澳大利亞(力拓和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印度等進口的原鐵礦!經過初練得到初鐵,這樣的鐵一般就可以滿足低層次建築用鐵!然後有些做成鋼,小部分提煉成精鋼!這就是為什麼寶鋼的鋼產量和韓國浦項制鐵差不多,而營業額比浦項低!浦項是以精鋼為主要出產品,不過我們國家也在慢慢努力寶鋼(國家給寶鋼的目標是世界前三)的精鋼產量不斷增加,技術也慢慢提高,(鋼鐵技術不是頂級技術,只要有時間,我國會慢慢積累經驗)不斷和世界接軌! 中國鋼鐵產量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鋼鐵產量比排名2-8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等七個國家的總和還多!相當於日本的4倍多,美國的5倍多,德國的11倍多。目前中國的鋼鐵產品種類豐富,除極個別特種用鋼外,國內幾乎可以生產所有的鋼鐵產品,總體技術水平雖算不上世界第一,也是居世界前列。
現在中國不僅輸出鋼鐵產品,而且還輸出鋼鐵生產技術,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工程承包商、最大的鋼鐵生產技術輸出國和最大的鋼鐵冶金設備製造國,在新興鋼鐵生產國如印度,許多鋼鐵廠都是中國承攬建設,這就是為什麼會有許多中國專家出國效力,關鍵還是在於中國的鋼鐵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國鋼鐵業面臨大的結構調整。一是提高集中度,改變小而散的狀況;二是實現現代化,創造世界最先進的煉鋼技術,生產高質量產品;三是推進節能減排,特別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鋼鐵業的結構調整,也給設計單位提出了新任務,我們必須朝著這個方向,設計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鋼鐵廠,設計高標準的節能降耗的鋼鐵廠。」
7. 巴西3怪是哪3樣
在南美洲巴西,有「三大怪」:汽車兩開門,酒精當燃料,煉鋼用木材。
1、兩門汽車。
當今世界的小轎車以四門車為多,乘客上下頗為方便,但兩門車,坐後排者上車須將前排司機旁邊那個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低頭彎腰「屈尊」入座。
兩門車上車時確實有些麻煩。這種兩門車一般2.5米到3米長,車身短但略高,車內容量小,後備箱不大,其貌短粗,看上去有點不順眼,確實有點「怪」,但由於兩門車便宜,在一萬美金上下即可購得一輛,一般工人都可購買私車,汽車業也因此日益興旺。
2、酒精當燃料
在巴西,汽車的燃料,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酒精。巴西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較普遍使用酒精作為汽車燃料的國家。在全國1800萬輛汽車中,有900多萬輛汽車是用酒精作燃料的。
因為巴西缺乏石油的特殊國情所造成的。為了根據本國的特殊國情,解決本國的汽車燃料問題,巴西政府提出了「全國酒精計劃」,決定利用巴西作為世界第一大甘蔗生產國——年產甘蔗2億噸,這一優勢,用甘蔗渣生產酒精,以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的燃料,鼓勵國民把汽油燃料的汽車,改造成為以酒精為燃料的汽車。
3、煉鋼用木材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鋼鐵生產國,2008年,巴西的鋼鐵產量為4850萬噸。但巴西又是個缺煤的國家,該國煉鋼鐵的煤,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然而,巴西卻又是世界上的木材生產大國,因而在巴西國內,許多煉鋼廠都採用木材煉鋼。
(7)巴西怎麼不煉鋼擴展閱讀: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鋼鐵生產國,2010年鋼鐵產量3280萬噸。但它又是個缺煤國,煉鋼的煤炭需要進口。然而巴西卻是世界木材生產大國,因而許多煉鋼廠都用木材煉鋼,經多年使用,技術成熟,2立方米木材可煉1噸鋼。這樣當然會影響到生態。
於是巴西政府制訂森林政策規定,「伐一樹須植一樹」,因此,煉鋼廠用的木材大多是自己栽植的成片林木,比如按樹等速生林,五-六年可成材,鋼廠就規劃出六片用地,伐一片,植一片,輪流使用,生生不息,一個850萬平方公里的國度,只有1.9億人,有的是土地,這又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怪」。
8. 從發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邁入「資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經濟震盪,對巴西更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巴西經濟與資源的過度捆綁,自然也得接受經濟隨價格波動的命運,這也是巴西經濟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來巴西經濟持續低迷的原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單純依賴資源輸出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繁榮,但歸根結底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賺錢的本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