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巴西狂歡節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里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里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今年,阿根廷、委內瑞拉正式向國人開放旅遊。至此,包括巴西、智利、烏拉圭在內,國人可以暢游南美五國。最熱辣的狂歡節、最原始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最壯美的伊瓜蘇大瀑布、最有動感的活冰川、落差最高的天使瀑布、最神秘的復活節島「莫埃」石像……南美,這片地球南端壯美、原始、野性的大陸,終將會成為國人遊走的熱土。
B. 巴西的狂歡節你知道多少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它是在每年二月的中旬或下旬舉行,時間為三天,每年都會吸引數百萬的遊客來此參觀。
巴西狂歡節主要是在每年的2月中,下旬舉辦,桑巴舞是狂歡節上的主旋律,每年都會有數十萬人一同觀看。在狂歡節上,你可以盡情放縱自己,男人們可以穿著極其暴露的女人服裝跳著熱辣的舞蹈,女人們也可以穿著男裝,釋放自己。這里,有你可以想像到的一切。而且,在周邊,都會有許多的酒店,酒吧,如果累了,想休息了,隨時都可以進去小酌一杯,放鬆心情。所以說,巴西狂歡節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旅遊去處,一定要嘗試一下
C. 巴西世界盃10大慶祝動作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nickelback 《when we stand together》,冠軍歐洲有一期是巴薩VS切爾西十佳球,用的就是這個背景音樂。
D. 桑巴舞 森巴舞
巴西的音樂以其精緻、優美和多樣而著稱。音樂和舞蹈最典型和迷人的韻律當屬桑巴。 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隨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了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舞蹈和音樂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這種舞蹈緊張、歡快、熱烈活潑,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從1910年起,巴西的音樂家們每年都要為狂歡節創作新的狂歡進行曲、桑巴舞抒情歌曲以及戲謔取鬧的歌曲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巴西的狂歡節已離不開桑巴舞,桑巴舞成為巴西狂歡節的代言詞。巴西人說「沒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歡節」,甚至說「桑巴舞已滲透到巴西人的血液中」。
巴西的狂歡節於每年四旬齋的前三天舉行。復活節前40天內為天主教的四旬齋,戒食肉類,以紀念復活節前三天遇難的耶穌。四旬齋前夕舉行狂歡節,舉宴食肉狂歡作樂不限。
相傳葡萄牙人於17世紀把這種習俗從亞速爾群島引入巴西。剛開始這項慶典活動還偏重於戲謔、惡作劇,人們走上街頭相互拋灑清水、土和石灰,甚至散發著臭味的東西。1840年,里約飯店的義大利籍老闆娘改變了這種狂歡方式。她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綵帶裝飾了飯店,准備了五彩紙屑,舉辦了豪華假面舞會。從此以後,節日逐漸演變成互拋彩紙條、紙蛇和香味水的活動。這種習俗至今仍可在葡萄牙和巴西的上克魯斯等地看到。
到了共和國(1889 年)初期,狂歡節的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樂隊。1889年,一位名叫希幾尼亞•貢扎卡的人譜寫了一首名為《展翅》的舞曲,從此,這一曲調就成了狂歡節的主旋律。目前,狂歡節主要的舞曲有團隊進行曲、桑巴曲、小進行曲、錘擊曲(一種非洲打擊樂曲)、情節桑巴曲(一種根據神話、童話或傳說改編的舞曲)以及弗列澳曲(舞者靈巧地彎曲大腿並猛烈騰踢)。但習慣上人們把各種舞統稱為桑巴舞,所以,「桑巴」也成了狂歡節的代名詞。
E. 狂歡節是不是巴西獨創的
不是喔~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雖然這些節日舉行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都在2、3月份舉行。狂歡節的由來: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有些地區還把它稱之為謝肉節和懺悔節。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系。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lent)。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里,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民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重要節日。 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制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人們普遍認為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天主教想壓制所有異教徒的思想,卻未能取消狂歡節,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歷,即感恩節。在歐洲,尤其是葡萄牙,人們用拋舉同伴和戴著面具到街上跳舞來慶賀。後來葡萄牙把傳統帶到了殖民地巴西。不過有人認為,巴西的狂歡節不同於傳統的狂歡節,可能是來源於巴西的非洲黑人對本土文化的崇拜,還有人認為它或許是非洲和伊比利亞兩種文化的混合體。 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歷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們戴著假面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惡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裡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藉此機會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義大利飯店的老闆娘分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綵帶裝飾了飯店,准備了五彩紙屑,一大群人到這里跳起了新大陸時興的波爾卡舞,這種風格的舞會一直延續到1846年。那時從歐洲剛回國藝術家克拉拉德瑪斯特羅(CLARA DEL MASTRO)帶了一夥戲劇演員,他們在一家劇場舉行了當時義大利十分遊行的假面舞會。後來,人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紛紛在其他的劇場效仿。幾年後,假面舞會越來越紅火,起初還站在一邊觀望的富貴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惡作劇從此銷聲匿跡了。 1879年有一則舞會廣告是這樣寫的: 早場舞會上午11時至下午2時,交響樂隊伴奏,門票每位1000雷亞爾(REIS),下午場5-9時,地點在喬治廣場(GEORGEOUS SQUARE),晚場9點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樂部的化裝晚會上,人們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愛用的金屬打擊樂器。後來,由當地的鐵匠和採石工人搞出來的化裝人物形象大獲成功,這是一個打著大號非洲鼓,留著八字小胡須的假面人,他滿面春風,熱情、厚道,成了倍受喜愛的形象,這就是無人不知的"澤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實,大叔正好代表了歡快的巴西人在節日里的心情。澤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年巴西狂歡節的代表歌曲。歌詞大意為:"你是個好心的人,澤佩雷依拉萬歲!為了今天的狂歡節,我們一醉方休,萬歲!" 狂歡節最初是作為天主教的主要節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舉行,歷時三天,現已改為從星期六開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國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來,巴西的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沖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個民間的節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經把一年的時間分成了"節前"和"節後"這兩個時間段,這與中國的農歷春節對中國人的影響有些類似。狂歡節的習俗:
狂歡節為期四天,每年的2月中下旬舉行。據說巴西狂歡節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羅馬教皇下令封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宮前舉行慶祝活動。教徒們輕歌曼舞、手舞足蹈,整個羅馬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從此狂歡節被正式確定並在歐洲廣為流傳,後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1641年,在薩爾瓦多舉行了馬隊和花車的遊行,從而開創了巴西歡度狂歡節的先河。1846年,巴西首次舉行狂歡節化裝舞會。到了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巴西奴隸貿易的逐步取消和奴隸制的最後廢除,廣大黑人興高采烈地加入了狂歡節的遊行大軍,在非洲傳統樂器的伴奏下,跳起帶有濃郁非洲風格的舞蹈。1889年巴西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後,狂歡節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變化,桑巴舞逐漸成為節日的主角。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今天這種盛況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聯歡活動。 節日雖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節日前的一兩個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團體就著手准備節日的慶祝活動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節日的盛裝,街道兩邊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約熱內盧大看台最佳的包廂票價雖高達千餘美元,但被早早地搶購一空。 狂歡節那四天,狂歡的熱浪席捲整個巴西,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艷裝濃抹,載歌載舞,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葯店、醫院和酒吧之外,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學校放假,真可謂「誰也不屬於誰,誰也管不了誰」。有錢人金裝玉飾自不待言,就是窮苦人家湊熱鬧也要稍整衣帽,敲著空罐頭盒子,叮叮當當地投入狂歡的人流,彷彿一年一度不狂歡一下,明天就沒有好運氣。人們忘掉了富裕和貧窮,忘掉了憂愁和煩惱,忘掉了緊張和疲勞,只剩下歡和樂。此時,全國上下不分高低貴賤,不分種族膚色,都似一朵朵歡樂的浪花匯入了歡樂的海洋。這種歡樂的氣氛也感染著來自異鄉的旅行者,不少外國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 最為熱烈、緊張、歡快的要數桑巴舞。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跟隨著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音樂舞蹈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跳桑巴舞時,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早在1928年,里約熱內盧就出現了被稱為「桑巴舞學校」的表演團體。從那時起到現在,「桑巴舞學校」一直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桑巴舞大賽的主角。在狂歡節來臨前的幾個月內,各桑巴舞表演團體便要趕排舞蹈、創作樂曲、自製獨特的服飾和彩車,進行精心排練,選出訓練有素的舞蹈「國王」和「王後」。 桑巴舞化裝遊行時,為首的開路隊員簇擁著自己所屬團體的名稱和標志,其後的遊行隊伍打頭的由負責人、作曲者和彩車設計人等頭面人物組成。他們身穿筆挺的禮服,微笑著頻頻向四周圍觀的人群招手致意。緊隨其後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色彩紛呈的女子遊行隊伍。她們身著艷麗的寬擺衣裙,有的頭戴羽頭帽,也有的面戴假面具。女子遊行隊伍兩側或前後是數百人的男子打擊樂隊,樂手們身著由無數金屬片鑲成的衣褲,在燦爛的陽光下金光閃爍。他們興高采烈地吹吹打打煞是熱鬧。再後就是彩車和桑巴舞隊了,彩車上站著的是被選為「國王」和「王後」的俊男靚女,他們春風滿面地笑著向人群頻頻拋飛吻。其後是讓人欣喜若狂的桑巴舞隊,舞者服飾各異,爭芳斗艷,隨著舞曲,邊歌邊舞,這是一種以腰、臀、腹劇烈抖動大幅度搖擺的舞蹈。舞者神采飛揚,觀者如痴似呆,不論是舞者還是觀者,人們忘記一切煩惱,忘卻了姓啥叫啥,忘卻了吃喝,其熱烈痴迷的程度幾乎達到了瘋狂。 各地的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會。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狂歡節是巴西最大的節日,但最負盛名的當屬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該市狂歡節以其參加桑巴舞大賽演員人數之多,服裝之華麗,持續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堪稱世界之最。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開幕當天,里約熱內盧市市長在市長官邸,親手將城門的金鑰匙交給被稱作「莫莫王」的「狂歡節國王」,象徵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正式開始。自此,在長達一周的狂歡節中,整個里約熱內盧城都要由「狂歡節國王」「統治」,全體市民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狂歡。 「莫莫王」並不會真正坐到市長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在全城沸騰、全民狂歡的節日期間,「莫莫王」只要好好帶領大家盡情跳舞、盡情享樂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長使命。 「莫莫王」一般在狂歡節開幕前兩個月由市民選出,同時產生的還有一名「狂歡節王後」和兩名「狂歡節公主」。他們將作為里約熱內盧桑巴舞隊的領袖參加狂歡節的綵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擁有無限榮譽。 交鑰匙儀式之前,「莫莫王」還與化裝成巴西皇室成員的演員在街上進行馬車巡遊。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既是為了紀念巴西第一位君主——佩德羅一世抵達巴西200周年,也是為了增加狂歡節的喜慶氣氛。同時,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分享狂歡節開幕的喜悅。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桑巴舞大賽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項重大活動。賽場佔地8.5萬平方米,兩側是看台,中間是桑巴舞隊伍行進的通道。每年狂歡節期間,要在這個賽場舉行5場桑巴舞活動,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動最為精彩。在這兩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個桑巴舞學校要在這里一決雌雄,評出當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還要再進行一場表演。 每個桑巴舞學校上場參賽的人數為3800至4000人,分成32個方隊,方隊之間還設有8輛彩車。參賽內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節,全隊服飾都要根據表演情節設計。每年各校編排的故事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有表現印第安人歷史的,有表現巴西足球的,有表現人們現實生活的。 久負盛名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每年約有40萬遊客選中這個季節前來這個美麗的城市旅遊。 狂歡節不僅給巴西人帶來了歡樂,並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旅遊業,刺激了經濟,已成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年比一年更熱鬧。桑巴舞、狂歡節同足球一樣,已成為巴西的象徵。薩爾瓦多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里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里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薩爾瓦多狂歡節「國王」因瘦被罷黜亞馬孫叢林里的狂歡節帕林廷斯是亞馬孫河邊一個人口只有9萬的巴西小城市,每年總有那麼幾天,會有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目的各國遊客為它心動不已,甚至提前1年預訂這里的旅館,因為這里具有濃烈亞馬孫風情的狂歡節——博伊蹦巴。
F. 巴西狂歡節內馬爾唱的什麼歌
歌名:Ai Se Eu Te Pego
歌手:Michel Teló
所屬專輯:Ai Se Eu Te Pego!
發行時間:2011-11-29
發行公司: Columbia
歌詞: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Delícia, delíci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Sábado na balada
A galera come?ou a dan?ar
E passou a menina mais linda
Tomei coragem e comecei a falar
Nossa, noss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Delícia, delíci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Sábado na balada
A galera come?ou a dan?ar
E passou a menina mais linda
Tomei coragem e comecei a falar
Nossa, noss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Delícia, delíci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Nossa, noss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Delícia, delícia
Assim você me mata
Ai se eu te pego
Ai ai se eu te pego
G. 聚焦巴西狂歡節每年的2月底3月初,世界上許多地方,紛紛舉辦狂歡節。西方狂歡節的起源,一般都與宗教有關
(1)人們帶著面具,腳踩高蹺,身著艷麗的服裝,以樂隊為前導表演各種以神話、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滑稽劇、諷刺劇和民間舞蹈等。 (2)巴西的狂歡節不僅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時它對巴西音樂的發展影響巨大,每年都要創作新的狂歡節進行曲、桑巴曲、抒情歌曲等,多達五六百首,促進了巴西文化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