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為什麼沒有吞並烏拉圭

巴西為什麼沒有吞並烏拉圭

發布時間:2023-03-15 03:05:25

㈠ 請介紹一下巴拉圭戰爭

名稱: 巴拉圭戰爭
地點: 南美洲
時間: 1864~1870年
參戰方: 巴拉圭,三國同盟
結果: 巴拉圭戰敗
主要指揮官: 弗朗西斯柯·洛佩斯

戰爭簡介
有的歷史學家把這場戰爭稱作近代戰爭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這場戰爭的一個特點是,使用了步槍、機關槍、高爆炸葯、大炮等現代武器,電報、偵察用的熱氣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後來在一戰中使用的武器和裝備,已經在這場戰爭中亮相了。
編輯本段強勢巴拉圭
經濟發展
1862年,弗朗西斯柯·洛佩斯的總統父親去世了,他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權杖, 巴拉圭風景
繼任巴拉圭總統。 在他父親老洛佩斯的苦心經營下,曾經貧瘠的巴拉圭迅速崛起,他鼓勵對外貿易,大量引進外資;請來英國和奧地利的工程師幫助修建了鐵路、船廠、鋼鐵廠;延聘歐洲和美國醫生、工程技術人員,開辦工廠和學校;1850年國家大劇院也落成了,一個歐洲化的巴拉圭以強國的面目出現在拉美。到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接班時,巴拉圭已經成為惟一沒有外債的拉丁美洲國家。
列國爭端
19世紀初的1810年~1825年,拉美興起的獨立運動,迫使西班牙放棄了對大部分拉美國家的殖民統治。巴拉圭這個西班牙的殖民地,也在1811年6月宣布獨立。 但西班牙人走後留下了無數的領土爭端的尾巴。隨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的逐漸鞏固,他們也開始把眼光投向鄰國巴拉圭和烏拉圭。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就是他們的一個眼中釘。巴西皇室和阿根廷總統都將洛佩斯妖魔化,說他有領土野心,對烏拉圭、阿根廷北部和巴西西南部垂涎三尺。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
戰爭爆發
1864年在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下,烏拉圭國內發生政變,紅黨領袖弗洛雷斯顛覆了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支持的烏拉圭白黨總統佩羅。接著,巴西開始介入烏拉圭內戰,並與阿根廷聯盟。洛佩斯判斷巴西很快也將對巴拉圭炮製烏拉圭模式,推翻他的統治,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同年11月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對巴西宣戰,巴拉圭戰爭由此開始。很快,阿根廷就站到了巴西的一邊,並且和巴拉圭軍隊發生摩擦。6個月後,巴拉圭向阿根廷正式宣戰。
三國聯盟
1865年5月1日,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秘密簽訂共同反對巴拉圭的三國同盟條約,並組成三國同盟聯軍。 洛佩斯沒想到這場由烏拉圭政變引起的戰爭會演變成一場南美洲大陸最大的武裝沖突,他准備不足,以為可以速勝。那時候巴拉圭只有8000多正規軍,面對數倍於己的三國同盟,一場戰爭怎麼可能速勝?他本希望趁烏拉圭內戰拖住了巴西的主力之際,自己像拿破崙那樣越過阿爾卑斯山遠征歐洲。
境外遠征
洛佩斯首先向北進擊,殺入巴西的馬托格羅索(matogrosso)省,這個省的面積比英、法、德三國的面積還要大,但是人口只有9萬,防禦虛弱。洛佩斯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由於地勢險要,巴西援軍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得以接近這一地區。
兩線戰略
但是,漸漸地烏拉圭內戰的格局變得不妙了,紅黨的弗洛雷斯新政府開始占上風。為解烏拉圭之危,洛佩斯決定殺到巴西和阿根廷的後方去。他設計了兩條戰線,一條是沿著巴拉那(Parana)河進入阿根廷有爭議的地區科連特斯 (corientes),把阿根廷海軍打個措手不及;另一條是沿著巴拉圭河殺入沿岸巴西人的居住區,擾亂巴西人的陣腳。 只是,這兩個計劃只有一個得了手。1865年5月,洛佩斯親自率部殺入科連特斯,另一部分人由伊斯提加力比上校率領,沿著烏拉圭河殺入了巴西人的居住區。洛佩斯原來估計這兩路進攻的都是兩個國家有爭議的領土,巴拉圭軍隊可以利用當地人的分裂主義情緒,對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但是,伊斯提加力比上校這一路出師不利,當地人對巴拉圭軍隊的反抗此起彼伏,使得巴拉圭軍隊在6月的一場大戰中失利,戰爭以伊斯提加力比上校被迫投降告終。
防禦階段
伊斯提加力比上校慘敗之後,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洛佩斯不得不將戰爭由進攻轉為防禦。 10月,洛佩斯開始從科連特斯撤退。1866年三國同盟的軍隊開始沿著巴拉那河進犯巴拉圭,這次,三國同盟動用了16艘當時最先進的鋼鐵炮艦,加上70多艘木質戰艦對付巴拉圭的木質軍艦。在巴拉那河和烏拉圭河匯合處的一片湖泊里,這場美洲最大的海軍會戰以巴拉圭方面幾乎全軍覆沒告結束。 海軍會戰之後,洛佩斯率部退到河畔的虎美塔(humaita)要塞,憑借地勢抵抗聯軍的進攻。1866年5月洛佩斯在圖龍蒂(tuyuti)發起了一連串的反擊,以2.4萬人的巴拉圭部隊,攻擊3.2萬人的聯軍,在巴拉那河畔,雙方的陣亡至少都達到了18000人以上。成為南美大陸上最慘烈的戰斗。歷史學家稱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用盡最大的想像力,使戰爭的慘烈程度達到極限。
戰斗精神
直到現在,巴拉圭還流傳著不少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一個個小分隊堅持到最後一個人,在被敵人俘虜之前,受傷的傷員連皮帶肉撕下自己的綳帶,寧死也不願意被俘。庫魯帕提(curupaity)要塞讓阿根廷軍隊損失了1/3,用了 10個月的工夫也沒有打下來。沖鋒的士兵一排排地倒在要塞前面,令擔任阿根廷軍隊總司令的米雷特顏面掃地。就在這時,天花開始肆虐,接著霍亂也開始流行,光是這兩種疾病就造成了不少的死亡,也大大地打擊了士氣。
形勢急轉
巴西剛開始介入烏拉圭內戰的時候,只動用了1.6萬人,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隨著巴西軍隊的失利,當時的歐洲觀察員對聯軍動作的緩慢非常不滿。這些歐洲人不了解拉美地形的特殊性——由於所有物資都要從幾百英里以外沿著巴拉那河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德維地亞運到戰場,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他們卻只管指責指揮官是懦夫,同時,在巴西的工商界也出現了換帥的呼聲。還有一些人認為巴西軍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僱用了一大批素質低下的、沒有土地的黑奴,他們強烈呼籲巴西政府招募志願兵。很快,巴西政府便徵召了一支14萬人的軍隊,同時巴西政府也用還以自由身作為獎賞,激勵黑人奴隸作戰。巴西的工商業則加班加點,生產大批的武器和軍火。
要塞陷落
在聯軍苦撐的時候,巴拉圭方面撐不住了。因為,不論是食品還是武器,運輸線都被聯軍封鎖。1866年巴西換掉了陸軍元帥米特爾,由加西亞接任。在他接任時,巴西軍隊在8個月內僅僅前進了15英里。加西亞沒有急於進攻,而是用了 8個月做攻擊的准備,同時也讓海軍方面下決心把最昂貴的艦艇調來專對付巴拉圭人的水雷和岸上的炮火。他精心地布置了一個計劃,通過向東大迂迴繞過了巴拉圭人的防禦工事。1868年5月,他終於完成了對巴拉圭人的核心要塞虎美塔的包圍。洛佩斯不得已率領大部隊突破重圍,僅留下很少士兵守城。靠著每天不停地炮擊,聯軍終於在13個月後攻陷了這個要塞。
戰爭失敗
要塞失守之後,洛佩斯開始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南部的丘陵地帶構築第二防線,但是加西亞巧妙地通過巴拉圭河上的一處無人區,將部隊帶到巴拉圭人的後方。 1868年12月經過一系列慘烈的廝殺,聯軍終於攻陷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加西亞急忙建立一個傀儡政府,接著宣布戰爭終於結束,他隨即告老還鄉。 但是洛佩斯仍然率領著他的1.3萬人繼續打游擊,他仍然鬥志旺盛,他的游擊戰經常在亞松森城外把巴西軍隊的陣地攪得一塌糊塗。不過他的兵力越來越成問題,連8歲的孩子也戴上假胡須跟成年人一起作戰。 巴西人開始了14個月的清剿,洛佩斯被迫撤退到巴拉圭東北部山區。在這里他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他懷疑很多人在出賣他,開始處決他最親密的追隨者。1870年他被包圍,但他拒絕投降,還下令將他的母親和姐妹也處決掉。兩天以後他被巴西兵俘獲。士兵們用大刀將他砍死,亂葬在叢林中,那天是3月1日。盡管洛佩斯以慘敗告終,但是在南美,他是男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少勝多的勇氣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仿效,連古巴總統卡斯特羅也很崇拜他。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損失慘重
巴拉圭戰爭導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對巴拉圭的長期佔領,此外還吞並了5.5萬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有資料顯示,經過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巴拉圭的人口由133萬減少到22萬,其中男子不到3萬;同時巴拉圭還向巴西和阿根廷支付了巨額賠款,當然,三國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戰爭中死傷士兵10萬人以上。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 另外的一些研究顯示,洛佩斯瘋狂的領導作風,也導致了大批的巴拉圭人死亡,尤其是在從城市向山區轉移的過程中。
戰爭評價
評價:巴拉圭戰爭對於南美洲來說是一場悲劇。這場戰爭,雙方都受到了慘重損失:巴拉圭戰敗,導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對巴拉圭的長期佔領,此外還吞並了5.5萬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當然,三國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戰爭中死傷士兵15萬人以上。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 從此,巴拉圭,乃至整個南美洲的現代化進程徹底失敗了從此南美乃至整個拉丁美洲走向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淪為了大國的後花園。除了智利一度崛起之外,整個大陸沉淪在烏煙瘴氣的混戰之中。再次獨立之後的巴拉圭淪為一個三流的保守內陸國家,被天主教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是偶爾——比如1930年代血腥的「查科戰爭」和後來的足球世界盃賽才會讓人注意到她。

㈡ 烏拉圭是不是原本是巴西的一部分

是的,當巴西從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中獨立時,烏拉圭屬於巴西的一部分。在1825年8月25日,烏拉圭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
希望幫助到你!

㈢ 本是同根同源的烏拉圭與阿根廷,為何最終烏拉圭會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

烏拉圭和阿根廷本來是同根同源的國家,但是最後烏拉圭卻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那是因為在當初他們一起對抗西班牙殖民的時候,其他的執行者們背叛了烏拉圭的國父,私自和西班牙殖民簽訂了協議,最後烏拉圭方面只能選擇單干。


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國家意識,再加上還有殖民者的攻擊,讓執行新生政權的人私自和西班牙殖民者簽訂了停戰協議,這對阿蒂加斯來說就是一種背叛。所以後來還上演了一場「東岸人的出走」。邁開了他們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第一步。

㈣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格上理財2015-05-21 14:33:34閱讀(381) 評論(0)

南美洲是一塊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領土位於赤道帶內,北部三分之二領土都位於熱帶。叢林地區是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最困難的生態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費繁重代價。那裡土地貧瘠,疾病肆虐。氣候過於潮濕,穀物難以生長。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濘沼不宜建設,亞馬孫河即如此。
由於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南美洲的經濟政治歷史一直是個棘手問題。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完全位於熱帶,正因如此,它們面臨經濟政治不穩定問題,雖然委內瑞拉發現石油改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方向。在整個熱帶地區,幾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線幾十公里的范圍內,而大部分地區的海岸天然就不適合與外部世界產生互動。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離遠,大部分是深水區等。
不過,這塊大陸上單一的熱帶環境中也有兩個例外的地理特徵。
第一個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綿延於大陸西部邊緣,因此一些濱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產生,由於與大陸東部區塊隔開,西部國家得以不受外來干涉自我發展。哥倫比亞共和國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於熱帶,部分位於安第斯山,經濟核心區域並不位於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涼爽乾燥的環境發展出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熱帶氣候的困難。往南是貧瘠的山地國家秘魯和玻利維亞。某種程度上來說秘魯的發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實際上是利馬城邦,其他大部分領土除了開采資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維亞是內陸國家,常年受困於高原窮人與半月區(Media Luna)低地富庶農業區的爭斗中。
山地與叢林極大地限制了該弧形地帶國家之間——從東北的法屬蓋亞那到西南的玻利維亞以及他們與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礎交通都極端困難;熱帶疾病問題嚴峻;缺乏優良港口;與其他傳統糧食生產區相比,該地區農業既屬勞動密集型又屬資本密集型;氣候濕熱阻礙了傳統穀物生產;山地崎嶇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國家(通常是本地區以外的國家)提供的投資。否則,這些國家連滿足獨特而龐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的資金都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廣闊的區域嚴重欠發達,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非常窮。不過有一些國家在環境的正確組合下達到了相對富裕,不過也沒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更別提世界大國了。
南美洲熱帶氣候的第二個例外是南錐體國家的溫帶地理特徵。在這里,夏季足夠乾燥,傳統穀物能夠成熟,而清涼的時候——尤其是冬季昆蟲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響。與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況不同,南錐體地區綿延著平坦、水量適中的土地。這塊土地分布於阿根廷,還有一小部分分布於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這塊大陸上還剩下一塊位於溫帶南錐體與安第斯山地交會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飛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比從倫敦飛到莫斯科的時間還要長,從聖地亞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間比從紐約航行至倫敦的時間還要長。所以智利對南錐體的政治活動較少參與。
山地和叢林占據著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南錐體的平原是這塊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設成本,溫帶氣候造就了富饒的農業區。但真正優勢在於該地區的河道結構。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巴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烏拉圭首都)間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與卡車運貨相比,水運成本要節省10到30倍。因此,這些水運體系與陸運體系相比很容易就產生了大量財富。這個水系合起來覆蓋了這塊農業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對農業區意義非凡。像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位體積價值低——遠途運輸耗資巨大。水運能降低運費,不僅能將糧食作物便捷運送到下游,還能通過海洋運送到世界其它地方。與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羅斯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俄羅斯發生飢荒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將糧食作物高效運至城市,因為俄羅斯通航河流所處位置不當——意味著糧食作物只能通過卡車或火車運送。
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情況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過運河和水閘可連成體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網可與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網流域更廣,互相連通,可通海洋。互相連通的河網能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建立單一國家政權的可能性。與此相反,北歐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個互相敵視的民族。阿根廷控制著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處於該地區的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處於不利地位。(總體上巴西實力超過阿根廷,但並非在資本創造能力絕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勝。)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領土不位於南錐體地區。相反,巴西85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積的叢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於亞馬孫河流域。盡管那裡有許多開采礦產的機會,但由於基建代價高昂讓人望而卻步。
亞馬孫流域南部有一個獨特地區叫塞拉多(cerrado),這是一片廣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土壤酸性很高。不過,與叢林地區相比,這里的濕熱程度有所緩解,所以塞拉多能夠通過強權發展經濟。然而,代價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難——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這片土地還必須經過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變肥沃,付出大量勞力才將其改造得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有就是距離問題。塞拉多地處內陸,所以往這運送任何補給或往外運送農產品都運費高昂。巴西過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參與這種宏偉工程。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的巴西領土都如此難以開發。巴西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傳統意義的可耕地。盡管這只佔巴西領土的7%,但這片可耕地面積卻相當於得克薩斯州或法國的面積。這部分土地都位於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區只佔了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突尼西亞的大小,位於熱帶地區邊緣,一直綿延至溫帶南錐體地區。這部分地區在早期殖民時代就是巴西的傳統定居點,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來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為如此,此處地形幾乎對巴西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理解該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於理解未來幾年巴西發展成大國的動力是什麼——阻礙是什麼。
這塊巴西核心區有兩大明顯特點。首先,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所以該地發展遇到的困難小於前面提到的熱帶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巴西內部是個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緊鄰大西洋海岸,幾乎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從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這種孤立地形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建成「規模經濟」。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圍繞某種核心經濟優勢建立,典型情況是河流通航終點(一定噸位貨輪能最遠到達的內陸地點),或是一個港口,又或是一個其它運輸交叉點。隨後城市可以以此擴展,主要是沿著運輸通道發展,因為運輸通道通往何方,意味著那裡存在更大的經濟機會和低廉的經濟成本。只要沿線土地還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會逐漸合並,相互間共享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由於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激增,這種大都市會逐漸創造更多資本和技術工人。
大都市——諸如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東京、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和上海——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這種「標准」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復制。最初的美國模式是美國東海岸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巨大城市帶,主要有巴爾的摩、費城、紐約、哈特福德和普羅維登斯。歐洲的類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國萊茵河谷的許多城市。這兩個例子中,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點是城市擴展依靠的土地。
這種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
迄今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統。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這個圖片生動說明為什麼大峭壁殘酷地限制了里約熱內盧的發展。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只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准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該地人口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就在不遠的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盡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盡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在巴西港口——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面臨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美國兩大港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裡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面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范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早期巴西城市嘗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系更劃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內陸嘗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系,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制國家完整。美國獨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而南美與此經歷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拼湊,在歷史上的那15年裡,為各自的獨立而戰。巴拉圭1811年獲得獨立,阿根廷1818年獨立,巴西1823年獨立。一旦獨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制權的斗爭,水路控制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制的國家,所以它在獨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准備獨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制權。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現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制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只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系統。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復平衡。巴西折翼,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對手的國家都被毀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烏拉圭改造成經濟附庸國,利用這個地區的河流體系發展成一個世界經濟大國。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後數十年仍深陷貧困和相對孤立。
巴西也不統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經濟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連通的影響,地方主義成為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巴西內部不同地區之間聯系困難,而與外界聯系卻相對容易,這讓巴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由於各州之間、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競爭激烈,地區主義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問題。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在這兩個州中交替。這讓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們從國外尋求經濟機遇,傾向於地方認同。在大半個世紀里,「巴西」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概念。比如,里約熱內盧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開始在許多方面如獨立國般行事。這種事態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
巴西的通脹陷阱
巴西最大的問題是——從殖民地據點建立起直至今天——無法保證可持續的穩定增長。世界其它地方發展經濟也是有通脹傾向的:對耕地、勞動力、交通、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會導致所有這些投入的價格上漲。在大多數地方,這種增長能一直持續到通脹壓力出現並最終超過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到那時,由於成本高昂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開始不景氣。而巴西要承受的壓力是土地、勞動力、交通基建和資本都處於極端匱乏的狀態,以至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立刻會轉化成通貨膨脹。耕地、交通基建和資金情況已經在研究中,而勞動力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慮巴西目前1億9千4百萬的人口。
勞動力問題是巴西寡頭經濟制度造成的,而寡頭經濟制度也有地緣政治原因。巴西的問題在於資本投入高和資本產出低——這與世界多數經濟中心情況相反。在那些地方,資本分布相對均勻,因此保證了經濟強國的民主化。
美國當時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離開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闖盪,不出一兩年就能向美國和歐洲城市輸出農產品。而巴西明顯不同,單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資金。一個普通市民在那種環境下企圖自己謀條經濟出路顯然不現實,只有帶著存款進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設」巴西。所以那時的美國——後來出現了工業化——是由歐洲鄉下窮人移民過去塑造的,而巴西則是由那些帶著錢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http://mt.sohu.com/20150521/n413487197.shtml

㈤ 烏拉圭和阿根廷曾經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何後來卻分裂了

阿根廷還有烏拉圭曾經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是後來爆發了一次五月太陽變革,導致這兩個國家徹底的分裂,各自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東岸想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西岸不想放棄東岸,但是又不願意得罪巴西,幾番爭執下來,東岸竟然被葡萄牙給吞並了,而西岸宣布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那就是阿根廷。後來阿根廷和巴西對於東岸的主導權爭執不休的時候,東岸趁此機會成功的崛起,並且宣布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那就是烏拉圭,對於這種結局,阿根廷和巴西還是沒有什麼意見的。

但是他們絕對不能接受烏拉圭被他們之中的任何一方所掌控,而烏拉圭就這樣在夾縫中誕生了,後來阿根廷一直在對烏拉圭進行各種騷擾。

㈥ 巴拉圭戰爭是怎麼回事

巴拉圭戰爭指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對巴拉圭的侵略戰爭。巴拉圭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巴西軍隊以迫使烏拉圭賠償所謂巴西國民在50年代中期烏拉圭內戰期間所受的損失為借口,入侵烏拉圭。武裝干涉一開始,烏拉圭政府便吁請巴拉圭給予幫助。維護烏拉圭國家主權與巴拉圭有利害關系,巴拉圭有一條通向大西洋沿岸的道路經過烏拉圭領土。

因此,它宣布支持烏拉圭希望和平解決巴西——烏拉圭沖突的立場。但是,巴西軍隊並未停止武裝干涉,佔領了烏拉圭,迫使烏拉圭加入有阿根廷和巴西參加的反巴拉圭同盟。該同盟圖謀推翻以積極捍衛國家主權的洛佩斯總統為首的巴拉圭政府,奪取其部分領土。力圖為本國資本輸入巴拉圭打開一條通道的大不列顛、法國與美國,在挑起這一場巴拉圭戰爭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巴拉圭戰爭於1864年12月揭開序幕,當時,巴拉圭總統洛佩斯獲得同盟軍准備入侵的消息後,派部分軍隊穿過巴拉圭——巴西邊界,佔領了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南部地區,從而保障了國家北部的安全。但是,由於巴拉圭艦隊在1865年6月的巴拉那河一役中戰敗,使得巴拉圭與外界聯系中斷。

1865年8月,巴拉圭軍隊攻佔了巴西的烏魯格瓦亞納城;8月底其一支8000人的軍隊被同盟軍包圍。經過多次激戰後,巴拉圭軍隊的殘部被迫投降。1866年5月,同盟軍侵入巴拉圭領土,包圍了烏曼塔要塞。但是,同盟軍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於1868年8月攻克該要塞。1868年12月,撤退的巴拉圭軍隊在皮基西里河一役中又遭失敗。1869年1月,同盟軍佔領巴拉圭首都亞松森。洛佩斯率殘部轉入科迪列拉山區,展開游擊戰。1869年1年間,洛佩斯把一些12~15歲的少年補充到軍隊中,使軍隊的人數增加到1.3萬人。游擊戰爭一直持續到1870年初。巴拉圭軍隊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國家兵源枯竭,軍隊無人補充,所以仍在繼續後撤。1870年3月1日,巴西的一支騎兵部隊在謝羅科拉山地區追上了洛佩斯率領的一支小部隊。在眾寡懸殊的戰斗中,洛佩斯的部隊被擊潰,他本人陣亡,至此,軍事行動遂告結束。

由於戰事不斷、飢饉和疾病流行,巴拉圭居民有4/5死亡,倖存者中男人不過兩萬。巴拉圭同盟的軍隊總共損失19萬餘人。

根據同巴西和阿根廷簽訂的和約,巴拉圭幾乎有一半領土被奪走。巴西佔領軍在巴拉圭一直駐扎到1876年,這種佔領長期阻礙了巴拉圭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巴拉圭在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得到大不列顛大量援助的反巴拉圭同盟的軍隊在兵力和技術裝備方面均占優勢。

閱讀全文

與巴西為什麼沒有吞並烏拉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