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K1米爾科 暴君、詳細資料。有人知道嗎。
身高1米88,體重97公斤的米爾科,來自克羅埃西亞的特種部隊,現任克羅埃西亞國會議員。在K-1和PRIDE比賽中均有不俗的成績。人稱克羅埃西亞戰警「Mirko Crocop」。
他1974年9月10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自由搏擊(Kickboxing)出身。
雖然米爾科從未獲得過K-1冠軍,但他的人氣不亞於任何一位k1冠軍。「腿王二世」的綽號,就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他的期望之高。難得的是,米爾科練的既不是泰拳,也不是踢拳,而是自由式拳擊。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練出這樣出神入化的腿法,實在令人驚嘆。他的左掃腿敏捷而力道十足,從不放棄任何進攻機會。在無限制格鬥PRIDE的賽場上,幾乎不懂地面技術的他僅靠腿法就戰勝了一個個對手,可見他腿法運用的純熟。
雖然米爾科人氣很旺,但在實力上還沒有達到頂尖程度,比賽發揮並不穩定。他曾經戰勝過阿茲和本加斯基,但也曾經輸給過胡斯猜寬特和哈格。總的來說,他還缺少一套能應付各種局面的戰術。他在比賽中主要依靠快速凌厲的進攻讓對手措手不及,但缺乏阿茲那樣的強攻能力,也沒有胡斯特那樣細膩的技術。不過,米爾科有鋼鐵般的意志和王者的氣質。就在胡斯特兩次被「重型坦克」鮑勃·賽普擊敗,格鬥界驚呼「狼來了」的時候,米爾科只用了不到一個回合就以他犀利的左掃腿擊倒了賽普,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米爾科曾經是克羅埃西亞特警部隊的教官,「魔鬼訓練」是他的最愛。除了格鬥士常規的踢擊重沙袋、大重量深蹲、腳靶練習以外,他還有其他許多「魔鬼練法」,包括:負重100公斤跳台階,負重100公斤快速折返跑等。他的身體非常強壯,特別是那一雙肌肉鼓突的大腿,被認為是除了擁有94厘米腿圍的賽普之外,k1賽場上最粗壯的大腿。很顯然,強壯的身體保證了米爾科左掃腿的鋒利程度。
他從師於同國的Branco Citatic(1993年K-1GP首屆冠軍)。1996年首次參加K-1,1999年打進GP總決賽,距離總冠軍寶座就一步之遙,然旦兆野而卻硬生生被剋星「完美先生」荷蘭人歐內斯特.胡斯特擋在冠軍門外,此後雖然他技術力量都有很大進步,卻時運不濟,再也沒能打進K-1GP的總冠軍決賽,尤其是對胡斯特的3戰3負,讓人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2002年與巴西人旺德雷拉.席爾瓦(PRIDE中量級冠軍)的巔峰對決改變了他的命運。兩人在特別規則下,占成平手。此後,米爾科在K-1和PRIDE兩條戰線同時作戰,K-1中先後擊敗馬克.亨特(01年K-1GP總冠軍), 以及後來的K-1GP兩屆總冠軍得主雷米.本加斯基,PRIDE中TKO櫻庭和志,2次擊敗日本綜合格鬥重量級的領軍人物藤田和之。2002年的全勝,特別是與綜合格鬥的中量級不敗王者席爾瓦之戰的平局,使米爾科和他的支持者們對他參加綜合格鬥也充滿了信心,並使人們產生了一種新的遐想,米爾科要是參加PRIDE與重量級的不敗王者菲多爾交手會是什麼結果呢?而此時米爾科由於拳酬,賽制安排等多種原因與K-1組織機構產生不和,2003年3月米爾科 KO了當時在K-1和日本紅得發紫的鮑勃·賽普,這也是他在K-1的最後一戰,此後他正式離開K-1,轉向了綜合格鬥---PRIDE!
2005年,米爾科·菲利普維奇經過頻繁的參賽和8勝1敗的戰績將挑戰PRIDE現任王者菲多爾.艾米連科,結果以點數敗北,這是由於他的地面戰技術明顯不如對手。
在2006年的PRIDE比賽中,米爾科·菲利普維奇獲得PRIDE的無差別冠軍。克羅埃西亞戰警米爾科先是高掃腿KO了巴西「猿人」席爾瓦 !!最後KO了喬什·巴奈特模喊!!如願以嘗的得到了冠軍。
㈡ 格鬥的格鬥技種類
世界上的格鬥技太多,以下只是簡單的介紹幾種。
拳擊運動源遠流長,它起源於人類產生之初。為了生存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它。最初,它是保護人們生命財產的一種手段。有記載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就有「公元前40世紀,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發現 拳擊的遺跡」的記載。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拳擊用的護具「皮綳帶」。後來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拳擊運動經過地中海的克里克島傳播到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在愛琴海岸發掘的一對磁瓶上,有兩人相互攻防的拳擊圖案。在希臘神話中,傳說雅典王子賽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曉拳術,曾玩過這種拳擊。在古希臘,這項運動稱為角力拳擊,據說拳擊手套裡面裝有鐵蒺藜,激烈的搏鬥常常以失敗者的殞命而告終。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1700年以前拳擊活動的遺跡。現代拳擊運動於18世紀起源於英國,當時比賽不戴拳套,亦無規則和時間限制,直至乙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英國著名拳擊家J-布勞頓於1743年針對拳擊比賽的混亂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又在1747年設計了拳擊手套,對近代拳擊運動的開展做出了貢獻。1839年,英國頒布了新的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1853年進行修改,禁止用足踢、頭撞、牙咬的低擊等動作,並規定拳擊台四周用繩圍起,1867年英國記者錢伯斯編寫了新的拳擊規則,強調拳擊中的戰術和技巧。1880年倫敦成立了英國業余拳擊協會,1881年舉行了第1次錦標賽。1924年第8屆奧運會前夕成立了國際業余拳擊聯合會。當今世界上同時存在著兩種拳擊運動,即職業拳擊和業余 。奧運會和亞運會的拳擊比賽都是屬於業余拳擊。這兩種拳擊在比賽規則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在聖路易舉行的第3屆奧運會上,拳擊第一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參加比賽的只有美國1個國家的44名運動員,美國自然獲得了所設7個級別的所有冠軍。到了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上,就有56個國家的269名運動員我國現代拳擊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最初稱之為「西洋拳」。先有人翻譯了一本《西洋拳術》。30年代,舊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國術(武術)館、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將拳擊列為主課之一。拳擊可能是一般人最具感性認識的格鬥形式。它起源於英式格鬥,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國家,希望能用一種相對文明的方式體現格鬥的精神。踢擊作為攻擊力最大的招法,理所當然地被禁止了。摔法、反關節技術也相繼被取消,只有最基本,並且也是殺傷力最小的拳法被保留下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拳擊被認為是最「文明」的格鬥形式,它開展得最為普及,還順利地進入了奧運會,相對發展水平最高。今天,即使是這項最安全的格鬥形式,仍然有可能給參加者帶來嚴重傷害。職業拳王很多都具有強大的力量,唯此才能在頂級職業拳壇立足。那些著名的重拳手都無一例外地重視力量訓練,腰腿力量對於重拳最為關鍵,因此深蹲是職業拳手的重要訓練項目,另外包括大重量硬拉以及負重仰卧起坐。 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希臘、埃及、中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記載。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誕生之時,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項比賽,而且一直是歷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在奧運會中佔有重要比重的摔跤項目,分為古典式和自由式兩個跤種,又統稱國際式摔跤。
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5屆現代奧運會時,國際業余摔跤聯合會(FILA)正式成立。根據該會章程規定,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被列為國際比賽項目。國際摔聯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使摔跤運動在五大洲得以蓬勃發展。迄今為止,國際摔聯擁有153個會員協會。分布的情況是:亞洲33個,歐洲45個,非洲34個,美洲28個,大洋洲13個。國際摔聯管理和負責古典式、自由式摔跤的所有賽事。
跆拳道
跆拳道(韓文:태권도 英文:TAEKWONDO)是朝鮮半島較普遍流行的一項技擊術,是一項運用手腳技術進行格鬥的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跆(TAE),意為以腳踢、摔撞; 拳(KWON),以拳頭打擊; 道(DO),是一種藝術方法。跆拳道是一種利用拳和腳的藝術方法。它是以腳法為主的功夫,其腳法佔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還有兵器、擒拿、摔鎖、對拆自衛術及10餘種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是經過東亞文化發展的一項韓國武術,以東方心靈為土壤,承繼長久傳統, 以「始於禮,終於禮」的武道精神為基礎。所以跆拳道能有效地被融入泰拳及踢拳當中,並對修習者的技術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其套路招式可全部或部分被融入古式泰拳或現代泰拳的招式當中,從而提升修習泰拳者的技術水平。
跆拳道是種手腳並用的武術搏擊,但在有些競技比賽中,如奧運會,部分技術,特別是手技,出於保護運動選手、增強比賽觀賞性等原因而被限制。具體要求即手的攻擊動作只可使用直拳攻擊,且只能攻擊軀幹部分被護具保護的位置。它由品勢(特爾)、實戰、擊破、特技、跆拳舞等五部分內容組成。跆拳道是創新與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特武術,具有較高的防身自衛及強壯體魄的實用價值。跆拳道的由來,是將跆跟和松濤館流空手道融合而來的朝鮮/韓國民間較普遍流行的一項技擊術,是一項運用手腳技術進行格鬥的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跆拳道源於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跆拳。其根源甚至可以追尋到古代的徒手搏擊。另有說法認為跆拳道並無歷史,其內涵風格以及名字均自20世紀50年代起始。「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崔泓熙創造。其中「跆」指踢擊(腳法)、「拳」指拳擊,「道」則是代表道行、自己對禮儀的修練。崔泓熙在留學日本時,學習了日本松濤館流空手道,並融入到跆拳道中去,因此在跆拳道的型中,可以看到少數松濤館流的手部招式。
它通過競賽、品勢和功力檢測等運動形式,使練習者增強體質,掌握技術,並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分為世界跆拳道聯盟(WTF)和國際跆拳道聯盟(ITF)世界職業跆拳道聯盟(WPTF)。跆拳道是第三個進入奧運會的格鬥項目。前兩個進入奧運會的格鬥項目都不約而同地迴避了腿法這個殺傷力最大的技術,但缺少了這種最重要的技術,格鬥世界無疑是極不完整的。怎樣既能反映腿法技術,又能保證參賽者的安全呢?花式跆拳道吸取了擊劍的思想,用一種點到為止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跆拳道練習者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但也受到了格鬥界人士最多的批評。對他們來說,花式跆拳道是典型的「花拳綉腿」,將本是重擊利器的腿法變成純粹表現技巧的表演,簡直是「對格鬥精神的褻瀆」。由於是點到即止的原則,花式跆拳道重視力量訓練的程度較小。
如今跆拳道快速的發展,在很多格鬥賽事都能看到跆拳道選手的身影。 泰拳,即泰國拳術,殺傷力大,歷史悠久。泰拳分為古代泰拳(Muay Boran)和現代泰拳。泰拳脫胎於暹羅武術。泰拳號稱「五百年無敵」,時至今日仍是殺傷力最大的普及型格鬥技。泰拳號稱「八條腿的運動」。古代的泰拳其拳法並不突出,但擁有兇狠的膝法、肘法,以及異常剛猛的腿法:泰拳的標志技術---掃踢,曾使眾多的拳手葬身於鐵腿之下,被踢斷胳膊、踢斷腿的不勝枚舉。在古代泰拳剛猛的技法基礎上,現代泰拳完美的融合了西洋拳(拳擊)技術,使現代泰拳技術得以完善,如虎添翼。在現代泰拳手中不乏拳猛之輩。泰拳的致命弱點,是拳手對摔法及反關節技術缺乏了解。泰拳的力量訓練思路比較獨特,強調耐力訓練,要求每一擊都集中全身力量,對訓練重量倒不太關心。當然,這種思路稱不上正確,只能認為是一種趣向。在泰拳式技術占據主流地位的自由搏擊界,拳手們用正統的力量訓練方法,獲得了力量更強的腿法。
泰拳(泰語:มวยไทย;拉丁轉寫:Muay Thai)何謂泰拳?有關泰拳的文獻越來越多地見諸武術刊物或泰國風土游記中。此類文章大部分試圖介紹、評述泰拳技術或特色,遺憾的是,只能勾繪出泰拳輪廓。部分所謂專家,只顧其外表形態,不諳其精妙之處,另一部分則大力描繪其原始、粗野或灰暗的一面。
泰拳在泰國是屬於國技,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而近年由於瘦身熱潮,有人利用泰拳的高熱量消耗來代替帶氧舞踏,在幫助女士瘦身之餘,亦使她們習得一技之長,以作個人防衛用途。
有人說泰拳不外傳是泰國的民族拳術,沒有什麼奧秘可言,但是現代泰拳已經成為「源於泰國,屬於世界」的一項體育運動,大家熟知的K-1、KOMA等搏擊大賽的選手大多數來自泰拳。任何武術所以揚名世界,必有其獨特性質及個別價值。泰拳聞名於世,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其珍貴之處,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盡其精華。練習泰拳的一般為窮苦人家。有關泰人習拳練武的最早記載,可見諸《北方紀年史》,這是記述泰族進入中南半島後,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據載,當時在軍中已有拳斗的活動,作為休戰期間侯王們的消遣娛樂。拳賽雖然沒有成為職業比賽,但諸侯們已有豢養武士角斗,以取悅君王的風氣。隨著宮遷拳師與退役士兵返鄉,拳鬥技能逐漸傳入民間。據史籍所記載,大城皇朝初期頒布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殺傷對手者治罪的條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時期(公元1350年),拳斗之風日益盛行,遍及全國。泰人逐漸領悟到新術可以衛國安邦,故習武之風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兒童也能揮拳踢腿,習練拳藝。拳術已發展成民間的時尚娛樂活動。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泰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西洋拳擊於1912年傳入泰國,其比賽的形式和技術逐漸被泰拳採納並應用。尤其在國柱擂台初期(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師後,為了安全,「戴套」式泰拳比賽開始採用,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纏麻」式拳賽,比賽回合也陸續減少到五局。1937年4月1日泰國政府教育署體育廳首次頒布了泰拳競賽規則。至此,全國擂台比賽的制度和形式,終告完善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國受到了戰亂的影響,泰拳比賽也一度蕭條不景氣,數年間僅在內地佛寺盛會時偶有拳賽舉行。大戰結束後,著名的「叻喃隆拳場」竣工,泰拳進入現代標准競技。各地拳師紛紛進京,為了名譽財富大顯身手,使一度冷清的拳壇,空前活躍。1946年至1951年,史稱「叻喃隆拳場」時期,堪稱近代泰拳發展的黃金時代。其後「侖披尼拳場」於1956年建成,進一步推動了泰拳的發展,為泰拳開辟了新的局面。 散打也叫散手,誕生於1979年,80年代初,中國國家體委在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開始試點開展散手運動。如今散打已經在國際格鬥賽事上有一定的地位。
散手是中國武術的普及形式。為了安全起見,傳統武術絕大多數增強功力的訓練方法,散手都沒有採用。目前散手有「踢、打、摔」三項招法。散手腿法受到的批評最多,由於指導思想首先關注的是安全問題,腿法力量受到了最大的限制。這一點滲透到散手比賽規則、戰術思想和訓練的方方面面,盡管從來沒有過明文禁止腿法重擊,但不可否認,散手腿法在殺傷力方面和傳統武術有天壤之別。摔法是散手的殺手鐧,在以拳腳為主的普及型格鬥界,散手摔法讓很多門派的拳手感到不適應。散手如今仍不太重視力量訓練,力量訓練的方法還不太科學,因此散手缺少重擊選手。散打中的摔法是有一定特色的。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了「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使散打的摔法快速、省力且實戰性強。
現代散打比賽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而2000年的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則以全新的形式亮相,相對於傳統的錦標賽和邀請賽,武術散打王比賽給人的感覺是更精彩,更好看,也有其競賽的一些基本規則。
散打王爭霸賽的計分是五局總分制,每局比賽邊裁判員都要對比賽分數進行記錄,由場上裁判將分數交給記分員,在全部五局比賽結束時,由記分員統計每位邊裁判員的記錄分數,在一場比賽結束時,被多數邊裁判員判為勝方的運動員應被宣布為獲勝方。需要注意的是,每個裁判員是獨立判分的,不能由三個邊裁判員的總分相加來判斷勝負。 在散打比賽中,只要運動員合理運用各武術流派的攻防招法,包括拳法、腿法、摔法和膝法,均有可能得分,但在比賽中如果使用犯規動作,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
中國傳統武術源遠流長,門派眾多,技術豐富。在攻防技術上,傳統武術講究「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在發力技術上,傳統武術講究「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指出「練腿為本」。傳統武術對力量的作用有清晰的認識,自古就有「千斤閘」練法,拳手可以進行深蹲、腿舉、推舉等多種訓練,再配合石擔、石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力量訓練體系。古代武術名家認為力量和技術對於武術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武術特別重視功力訓練,因此訓練周期比現代格鬥長得多,再加上偽氣功等一些騙術魚目混珠,今天武術界呈現出一種特別混亂的局面。有識之士早已大聲疾呼,武術如果再不正本清源,就有可能被江湖把式吞沒了。 踢拳,英文名稱是:Kickboxing,片假名是:キックボクシング,它在日本那邊有很多個漢字名稱,如:『蹴拳』『蹴撃』『蹴道』等名稱。有美式跟日式。
註:當年踢拳(Kickboxing)傳入中國時,被香港人翻譯成「自由搏擊」,自由搏擊這一詞就是當初翻譯Kickboxing時來的,這個詞原意是指Kickboxing。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在日本,相撲運動是高雅的事業,運動員要具備純真、熱心、胸懷寬廣的素質以及誠實果敢、謙虛的修養。
相撲力士們在「土表」使用各種相撲技法進行比賽,相撲不以體重分等級。
如今相撲也受到很多女性的喜歡。而橫綱則是相撲里的最高等級稱號. MMA是英文「Mixed Martial Arts」的簡稱,中文全稱即是綜合格鬥(綜合武術)
談到最暴烈的格鬥項目,非無限制格鬥莫屬。早期的無限制格鬥,真是名副其實的打架比賽。選手不帶護手帶和拳套,空手上陣。且規則極為開放,頭撞、擊襠、揪頭發等不道義的打法也未加限制。選手們能夠充分發揮踢、打、摔、拿等各項技術。當今的MMA(綜合格鬥)並不殘酷,它從賽制、規則、監督各方面保證比賽的安全性,所以選手的傷亡很少。無限制格鬥中可以採用踢、打、摔、反關節等各項技術,比傳統的空手道、泰拳等項目的技術更全面,有利於選手形成全面的技術。
MMA是一種集觀賞性、娛樂性、競技性於一體的優秀運動項目,現已成為國際武術搏擊比賽的主要項目。MMA運動是拳擊、kickboxing(踢拳)、柔道和摔跤等運動的完美結合,可以說是搏擊運動的十項全能。MMA比賽是體育比賽規則上的一個突破,MMA的規則對所有的武技一視同仁,不同格鬥技的練習者可以在統一的規則下同場競技。MMA運動的賽規可以讓各方高手在一個公開且公平的環境下進行較量,是真實公平的一種競賽方式。在比賽中允許使用擊打、抱摔、關節技等各種技術,並在選手倒地時繼續進行比賽。踢、打、摔、拿等各種武技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展示。
現代MMA運動把kickboxing、柔道和摔跤、功夫等各種格鬥術運動相融合,使其成為一個非常精彩的格鬥比賽。MMA具有統一的比賽規則,賽規的設定不偏不倚,既不會偏向某一種武技,也不會使某種武技處於劣勢。參賽者可以使用拳、踢、抱摔、鎖技、絞技等多種技術。比賽可以在與拳擊台相同的拳台進行,也可以在帶護欄的八角形場地舉行。比賽獲勝的方式同拳擊比賽相似,即KO勝、優勢勝利、醫生終止比賽、對手棄權、分數評定、或者取消比賽資格。但與拳擊或踢拳比賽的不同之處在於選手也可以通過讓對手認輸來取得比賽的勝利。當參賽者由於被纏抱、挨拳過重或身體疲勞等原因而希望停止比賽時,他都可以主動選擇認輸。整個比賽過程流暢明朗,當選手倒地時比賽繼續進行,裁判很少叫暫停。比賽重量級別的劃分與拳擊、摔跤、柔道和散打基本相同。綜合武術競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8年古希臘時期的第三十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當時被稱為Pankration。完美的參加者應該是拳擊手中最優秀的摔跤手,或者是摔跤手中最優秀的拳擊手。參賽者不僅需要高超全面的武技,而且良好的勇氣、心理素質和戰術安排也是比賽取勝的關鍵因素。古代時的格鬥比賽,都是無規則的,是以生死來相搏的,比如羅馬斗獸場以前就是用來比賽的,比賽時,選手可以使用任何招式,可以使用拳擊、古希臘式搏擊、摔跤等等格鬥術。
近幾年來,踢打摔拿無所不用的綜合格鬥競技無疑已經成為世界擂台競技的主流,關於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和MMA(Mixed Martial Arts英文簡稱,即綜合格鬥)的專業探討,也毫無疑問已經在國際武壇牢牢占據話語權,而由此上溯,國際武壇權威人士無不將今日世界綜合格鬥的先驅性思想指引和實踐啟蒙,歸功於李小龍.因為早在上世紀1966年代,當傳統武術界人士還是以拳套和寸止式競技作為訓練和比賽主體,還在津津樂道近乎神秘的」一擊必殺」絕技的時候,洛杉磯振藩國術館時期的李小龍就已經通過大量地改良訓練工具和改進訓練方法,開始跨流派,跨領域的交叉訓練,以及踢打摔拿無限制的筆者稱之為」JKDMMA」的綜合技擊實踐,這被國內外一些武術評論者視為現代綜合格鬥運動全球化的肇始。
李小龍三十多年前所提倡的無限制技擊的思想理念,以及通過《龍爭虎鬥》開場與洪金寶那充滿劃時代意義的現代無限制格鬥寓示,最終在1993年代直接啟發了世界第一次終極格鬥大賽(UFC)的舉辦者:讓不同門派的武術家在最接近實戰情況的准無限制規則下進行比賽,究竟誰更強?即在比賽中允許使用踢打、肘膝、摔抱、關節技、絞殺技等任何流派技術,即使在選手倒地後仍然可以繼續進攻,直至一方徹底俯首稱臣,以最大限度的接近現實中的無限制實戰,結果,巴西柔術霍伊斯·格雷西爆冷奪得多屆冠軍,巴西柔術第一次打破了人們立技最強的傳統武術觀,跨流派無限制格鬥競技由此開始風靡世界。最初,在此類賽事中,選手門派分別涇渭分明,而柔術和摔跤選手風光無限,一統天下,但是,隨著終極格鬥大賽實踐的不斷走向深入,一度讓人以為柔術世界最強的新」保守」武術觀再次被無情的打破--因為那些門派界限模糊,既精通各種站立技,又諳熟地面技術的多項全能的綜合格鬥選手,開始以極大的優勢稱霸.
歷史的發展,恰好印證了李小龍超時代的洞見:只有當武術取消了人為的門派和種族的界限,才能真正呈現無限的新鮮、活潑和活力,而」惟有全面的武技才能應付任何的情況」--不管是踢拳也好,還是柔術也好,沒有誰比誰更強,惟有全面結合,立體運用,才能真正立足當代綜合格鬥擂台.當前,在日本、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國家此類綜合格鬥賽事一時間層出不窮,進化迅速,名稱雖各異,但統稱為MMA比賽.而絕非巧合的是,今日最火爆MMA賽事選手們的主流著裝和護具,活脫脫正是《龍爭虎鬥》開場無限制格鬥中,李小龍與洪金寶的著裝和護具的翻版!
對於李小龍之與MMA的先驅性偉大貢獻,日本權威武刊<<全接觸空手道>>雜志曾就此明確點題:偉大的中國武術家李小龍:綜合格鬥的始祖。2007年,在Spike TV「李小龍日」紀念活動上,美國UFC組織總裁Dana White更公開評價李小龍為「MMA之父」(The father of Mixed Martial Arts)。
在MMA興起之前,世界擂台是站立式自由搏擊的天下,而今日世界武壇全接觸自由搏擊擂台賽制的形成,其主要推動者可以上溯至七十年代初號稱美國「踢拳宗祖」的喬.路易斯,而喬.路易斯正是李小龍三大冠軍級進修弟子之一,他的全接觸自由搏擊職業賽的理念,正是直接源自他的導師李小龍。
格雷西家族於1993年把MMA比賽引入美國,即終極格鬥大賽(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簡稱UFC)。UFC允許任何門派的武術(如空手道、柔道、相撲、自由搏擊等)和奧運會的體育項目(如拳擊、柔道、摔跤、跆拳道)參加比賽,並在統一的規則下決出哪種功夫最厲害。UFC使美國觀眾第一次在同一個場地中看到了不同格鬥術間的較量。迄今為止,UFC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MMA比賽,並是世界公認的最具娛樂性與競技性的體育賽事之一。UFC的成功得到了國際武術界的巨大支持。現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冠軍和各方武術高手都會去參加UFC。UFC的成功帶動了世界范圍MMA運動的發展,MMA已成為了全球化的流行運動。迄今為止,MMA比賽在美國全國所有50個州,都已成為正式合法的比賽。除了每月一次的UFC比賽;美國全國還有將近100家的不同機構,舉辦著各自的MMA比賽。
在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芬蘭、挪威、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都已先後開展起了MMA運動。亞洲的科威特、阿聯酋、韓國、台灣、泰國、菲律賓等地區也都開始舉辦自己的MMA比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現在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另一MMA發達國家。PRIDE是日本最大的MMA組織,和UFC並列為MMA比賽的世界霸主地位。PRIDE一般每個月都會在日本舉行一次比賽,光現場觀眾就達數萬人以上。就連一向以踢拳比賽著名的日本K-1組織,現在已經開始將其半數的比賽轉變為MMA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