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西帝國的歷史
19世紀初,整個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爭。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國所佔領。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遷都里約熱內盧。1815年,巴西得以成為王國,國家改稱「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聯合王國」(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後,拿破崙戰爭結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並派攝政王佩德羅王子繼續管治巴西。佩德羅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革,廢除王室頒布的鹽稅,又重整政府機關,更放寬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議會參與政事,這使巴西的經濟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隸買賣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議會表決,廢除巴西王國的名銜,所有位於里約熱內盧的王室機關將被廢除,並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轄。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軍隊到巴西駐兵,並把巴西的武裝力量置於葡軍的控制下,以加強對巴西的控制。後來在伯南布哥、巴伊亞等地,葡軍和當地的武裝分子發生武裝沖突。1822年1月,議會要求佩德羅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羅拒絕,並宣告將留在巴西,不久後建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席爾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駐軍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駐巴西的軍隊開始打擊巴西境內的分離活動。佩德羅於是撤銷葡軍指揮官的職務,並向葡軍下達後退的指令。一個月後,葡萄牙增援部隊到達里約熱內盧外海,但被佩德羅拒絕入港,到達里約熱內盧增援的葡軍及駐巴西葡軍在補給後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亞省卻開始出現了流血事件,當地武裝分子向駐軍發動攻擊,雙方出現流血沖突。5月,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的保護者」。
8月,葡萄牙議會決議,廢除佩德羅的攝政王職務,並組織討伐軍討伐巴西。1822年9月,到達聖保羅市的佩德羅,得悉本國將要派出討伐軍後,便到附近的伊皮蘭加河(Rio Ipiranga)脫下軍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獨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出任帝國的首相。
佩德羅一世統治時期(1822-1831)
自佩德羅成為巴西皇帝後,便繼續驅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國聘請海軍軍官湯馬士·科克倫將軍(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國的皮埃爾·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戰。他們率領巴西軍在巴伊亞、馬臘尼昂、帕拉等地擊退葡萄牙殖民軍,並重新控制這些地區。翌年,驅逐所有葡萄牙軍,巴西帝國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脅。1824年,英國調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紛爭,1825年,雙方達成協議,英葡承認巴西獨立。
1823年,巴西帝國議會起草憲法,由三權分立作為基礎的憲法主張剝奪葡萄牙人的被選舉權,並限制皇帝的權利。佩德羅一世不滿這部憲法,於是派軍隊到場解散議會,並把首相席爾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羅打算改寫憲法,以維護葡萄牙貴族及自身皇權作為方針。1824年,憲法出台,此部經修改的憲法比本來議會制定的憲法較能集中皇帝的權力。
在1824年中期,東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滿專制的統治,因此發起了叛亂,宣布各省脫離巴西獨立。以伯南布哥省為中心的叛亂者組成了「赤道邦聯」(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並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組織臨時政府,欲脫離巴西帝國獨立。佩德羅於是派兵鎮壓叛亂,翌年3月處死叛亂的策動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離開以後,巴西卻要面對鄰國阿根廷的影響。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脫離巴西並並入阿根廷,改稱烏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戰。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國內出現分離主義者的運動,雙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簽署草約,宣布烏拉圭仍為巴西領土。不久後,阿根廷再次對巴西用兵,翌年,巴西軍被驅逐,雙方於是簽署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在面對阿根廷的戰爭期間,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駕崩。作為長子的佩德羅一世便繼承其王位。可是,國內的人都不認同他兩國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讓給自己的長女瑪麗亞,由弟弟米格爾攝政。1828年,米格爾篡位成為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繼續管治巴西。同年,烏拉圭得以獨立,而戰爭亦使得國內的經濟開始下滑,人民對佩德羅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開始爆發不同的起義。1831年,人們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爆發示威,緊接各地也出現不同的暴動。不久後,佩德羅一世被逼讓位於兒子佩德羅二世,返回葡萄牙。
攝政時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間,巴西帝國由三人攝政委員會理政,包括已回國的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以輔佐年幼的佩德羅二世。在這幾年間,巴西境內開始出現不同的騷動及暴亂,如1832年在東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現了示威的浪潮。其後數年,國內的形勢更加紛亂。1834年,安德拉達獨自攝政,但無法控制各省的混亂事件,因此,國家放寬各省自治權,令中央政府的權威大幅削減。
破衫漢戰爭在攝政委員會執政的年代,國內出現騷亂根本是屢見不鮮的事情。當中比較著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貝倫(Belém)出現大規模暴動,政府軍派出軍艦鎮壓。九個月後,在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發叛亂,領導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權,反對帝制統治,打算建立一個行聯邦制的共和政體。政府軍只好再派軍隊到當地掃盪,展開為期十年的「破衫漢戰爭」(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奧格蘭德脫離巴西獨立,建立共和國。另外,在1837年,巴伊亞首府薩爾瓦多亦出現伊斯蘭教黑人起義,欲建立一個巴伊亞人的獨立國家。再加上1839年馬臘尼昂的市民起義,都令政府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動盪不安顯示出各省對祖國的不滿及對立,這個現象更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即使政府對各省的叛亂加以鎮壓,但政府卻無力進一步加強對各省的控制。為了挽回局勢,在1840年間,帝國議會漠視攝政委員會的休會法令,再次召開議會,並咨詢小佩德羅登基的意願。其後,小佩德羅同意登基,並於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復皇帝的統治,以回復國家的統一、和平及繁榮。
佩德羅二世統治時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羅二世登基後,立刻廢除聯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加強對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幾年間,共和主義者反對帝制,再次發起暴動,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不久後,佩德羅加速集權,他運用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自由派佔多數的下院,並重新甄選出保守派的議員,以壓制自由派的勢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亂者的刑罰,但同時把他們驅逐出境,解決國內的反對聲音。
1850年,巴西進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締以往非法佔據的土地,並制定土地買賣的限額。同年,佩德羅二世開始著手廢除在在巴西幾百年之久的奴隸制度。在英國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壓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隸的買賣為非法行徑。不久後,英國對這個借口感到厭煩,便宣布奴隸買賣的行徑與海盜無異,並派戰艦到巴西海岸襲擊這些奴隸運輸船。在英國的武力干預下,巴西政府只好驅逐當地的葡萄牙奴隸販子,並要求各省長官加以取締。其後,更禁止外國向巴西輸入奴隸。最後一艘的奴隸走私船自1855年後到達巴西後,巴西的奴隸買賣完全中止。
其後,巴西開始加強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並加速進行工業化。在1871年至1880年間,本土的咖啡出口占總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煙草、可可豆、橡膠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奠基於此時的發展。隨著巴西咖啡產業的急速增長,吸引了英國投資者的到來進行投資。在19世紀下半葉,巴西的鐵道、航運及道路網開始加速發展,能夠快捷方便的進出沿海及內陸,為巴西的運輸網路帶來正面影響。亦因如此,巴西的工業得以發展,加速巴西的工業化。
隨著1864年爆發巴拉圭戰爭,巴西在戰爭中得以加速軍需工業的發展。戰爭為巴西帶來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亦令巴西軍隊得以進行現代化。不過,巴西在這場戰爭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價,換來的是巴拉圭的領土。此外,戰爭亦加強了道路網的建設及部分產業的發展,亦使得巴西開始走向現代化。當時歐洲的不穩局勢為巴西帶來歐洲的新移民,亦有助於巴西的發展。
廢奴隸制
1870年代以後,廢奴主義的呼聲愈來愈大。1879年,主張廢奴的人士開展了廢奴運動,各省議員隨即開展了省議會,投票表決廢奴運動。1883年,「廢奴聯盟」成立,廢奴運動蔓延全國。次年,六十五歲以上的奴隸得到解放,各省紛紛宣告廢除奴隸的宣言。1888年5月,身處歐洲的佩德羅二世支援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簽署廢奴法令。5月13日,議會表決「黃金法」(Lei Áurea),宣告廢除奴隸制度,而巴西奴隸制終於在此時走向滅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廢奴運動後,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夠打倒帝政,實現共和,令共和主義的呼聲高漲。1887年,軍官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組織軍事俱樂部,開始策劃政變。1889年11月15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與另一位軍官弗洛里亞諾·阿勞霍·佩紹托聯合共和派人士發動軍事政變,成功包圍內閣會議廳,搶奪政府控制權。豐塞卡宣告廢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臨時政府,而本來支持帝政的農場主及地主卻因為佩德羅二世支持廢奴制度而倒戈。兩日後,佩德羅二世逃亡至法國,巴西帝國正式瓦解。
⑵ 二戰知識--參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人員傷亡是驚人的。據資料統計:戰爭期間,世界各國的人口傷亡達9000萬人以上。其中歐洲的傷亡人數為:蘇聯約2000萬,波蘭約600萬,南斯拉夫約150萬,荷蘭和比利時共約30萬,英國和不列顛其他國家共約50萬,德國約650萬;在亞洲,中國約1800萬,越南約200萬,菲律賓約11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據統計,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00億美元。
其中,蘇聯損失6790億盧布,等於蘇聯全部財產的1/4。法國在戰爭中經濟損失為1.4億法郎,相當於法國戰前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波蘭損失200億美元,捷克斯洛伐克為2000億克朗,南斯拉夫為91.45億美元,比利時為1750億比利時法郎,英國為250億英鎊,荷蘭為114.25萬荷盾,中國也高達百億美元之巨。
下面的所有數據來源於公開發表的軍史資料。
軍事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按年計算的最高值)
美國---英國---蘇聯--德國---日本
43.4%--55.7%--55%---67.8%--49.7%
武器生產:
(數量單位:千)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槍支--11585--12139---3577---14263--3200----6367
機槍--1175---7690----225----2614---107-----938
火炮--399----834-----84-----651----32.1----491
坦克--46.3---104.8---4.8----99.5---1.9-----29.3
飛機--89.5---132.6---35.1---192----7.6-----94.6
*蘇聯的槍支數不包括沖鋒槍(總數大約在700萬左右)。
*日本火炮含50mm擲彈筒。
*「強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按坦克計算。
*(除日本外)飛機只計算一線作戰飛機,不包括輔助飛機。
*蘇聯大量製造的「夜鷹」(由民用飛機改造來的輔助轟炸機,基本只用來夜間攻擊,總數在3.6萬架以上)未包括在內。
*美國生產的輔助飛機總數為10.4萬架。應認識到,對美國來講運輸機很多也是在「一線作戰」。
主要經濟品生產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糧食(百萬噸)--------169.5--404.4--111.1--837----72.5----89.4
鋼鐵(百萬噸)--------187.7--93.6---48-----511.7--13.4----99.2
電力(10億千瓦時)----414----282----242----1678---123-----315
石油(百萬噸)--------46.2---172.1--20.4---1466---6.4-----93.5
煤炭(百萬噸)--------3455---903----411----3758---81------1464
*英國包括從殖民地輸入。
*日本包括從佔領國輸入,德意情況不明。
由此我們可以推算一下單位原材料生產出的軍工產品:
按電力: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964---2957--447---388---261-----1558
坦克--112---371---20----59----15------93
飛機--216---470---158---114---62------300
按鋼:
------德國--蘇聯--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
火炮--2126--8910--1750--1272--2395---4950
坦克--247---1120--100---194---142----295
飛機--477---1417--732---375---567----954
從這個結果看,被譽為「最精良」的德國武器不過而而。因為它不符合世界大戰對武器的要求:不是性能好,而是單位投入的總作戰效能最高。從這點上講,蘇聯設計師做的最好。雖然蘇聯戰斗機被有的人嘲笑為「農民用斧子砍出來的」,但其性能並不差——當然,性能雖過得去,可誰能要求更多呢?但是,考慮到性能的差距之後,德國的單位投入所產出的總作戰效能仍然是第二位的。
英國武器性能稍差,但總算單位生產率不低,還彌補了一些。至於義大利和日本,表現差情有可原:資源少,工業不發達,武器差勁,數量又不足(雖然單位生產率並不太低)……
美國是個特例:美國的主要作戰艦艇是戰時生產的,同時要把大量的生產能力用於運輸船和小型護航艦艇的建造,而日本則主要依靠戰前已擁有的艦艇。而且,美國在研製原子彈。因而美國的情況和其他國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即使如此,美國以最發達的技術,單位生產率卻最低,還是因為美國沒有「享受」到切膚之痛啊。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二戰主要參戰國貢獻度指數
擊斃德軍比例 擊斃日軍比例
蘇聯 88% 4%
美國 6% 64%
英國 6% 8%
中國 0 22%
因此 蘇聯=88% * 50%+4%* 50% = 46%
美國=6%* 50%+ 64%* 50%= 35%
英國=6% * 50%+ 8%* 50%== 7%
中國=22%*0.5=11%
所以 蘇聯=46%
美國=35%
英國=7%
中國=22%
說明 德軍在蘇聯戰場以外的戰場陣亡12%,很難說清是誰擊斃的,
姑且算美英兩國各擊斃6%,另外日本和德國在法西斯陣營中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不能等量齊觀,但這里姑且採用簡單加權,算它們的權數各為50%,另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戰果也一並算入英國了。此外,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就忽略不計了。
二戰參戰國海軍戰列艦清單
美國海軍戰列艦
佛羅里達級:猶它號BB31(靶艦)
俄明級:懷俄明號BB32(靶艦)、阿肯色號BB33
紐約級:紐約號BB34、得克薩斯號BB35
內華達級:內華達號BB36、俄克拉荷馬號BB37
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BB38、亞利桑納號BB39
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
田納西級:田納西號BB43、加利福尼亞號BB44
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弗吉尼亞號BB48
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BB55、華盛頓號BB56
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那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亞拉巴馬號BB60
衣阿華級: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
阿拉斯加級:阿拉斯加號CB1和關島號CB2。(超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爭論中!)
美國海軍戰列艦總體來說以內華達級(採用「亦有亦無」的部分裝甲防護)和北卡羅來納級(採用「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做為戰艦設計上的分水嶺呈漸進式的發展。
戰爭期間損失了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以及靶艦猶它號。全部是在珍珠港損失的。
太平洋戰爭中各型戰艦的任務進行了重新劃分,以北卡羅來納級為界,新型快速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舊型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兩棲作戰。算是為戰列艦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二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猶它號(靶艦),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沉。殘骸作為紀念遺址保留在原地
懷俄明級:
懷俄明號(訓練艦),1947年退役,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司解體
阿肯色號,1946年作為原子彈爆炸靶艦沉沒。殘骸位於比基尼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紐約級:
紐約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置在北緯49度48分,西經158度32分24秒,水面下1200米處。殘骸為美國政府財產
得克薩斯號,在得克薩斯聖哈辛托作為博物館艦保存
內華達級:
內華達號,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於北緯58度,西經159度17分,水下1300米處。為美國政府財產
俄克拉荷馬號,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傾覆。1943年浮揚,1946年出售給拆船公司。拖回美國本土途中遇風浪沉沒
賓夕法尼亞級:
賓夕法尼亞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沉沒。殘骸在誇賈林環礁內,為美國政府財產
亞利桑納號,1941年被炸沉。殘骸作為美國國家公墓保存,為美國國家財產
新墨西哥級:
新墨西哥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密西西比號,戰後作為導彈試驗艦保留。1956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愛達荷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
田納西級:
田納西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加利福尼亞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科羅拉多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
馬里蘭號,1959年出售給Learner公司解體
西弗吉尼亞號,1959年出售解體
北卡羅來納號,戰後作為紀念艦保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
華盛頓號,1961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南達科它級:
南達科他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印第安那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
馬薩諸塞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馬薩諸塞州Fall River
亞拉巴馬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
衣阿華級:
衣阿華號,停泊在舊金山。作為封存艦只保留
新澤西號,停泊在新澤西州,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密蘇里號,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殘骸旁邊,作為博物館艦開放
威斯康星號,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向公眾開放
倭國海軍戰列艦
金剛級:金剛號、榛名號、霧島號、比睿號
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
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
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
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
大和級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兩艦均是在挨了三十枚左右的炸彈及魚雷才沉沒的。
倭軍戰列艦在戰爭期間除長門號以外全部沉沒。其中扶桑號毀於炮戰;比睿號、霧島號炮戰受重創在空襲的威脅下自沉; 金剛號、山城號被魚雷擊沉; 榛名號、大和號、武藏號被航空兵擊沉。 陸奧號毀於事故。 三十年代以來倭國只有大和級兩艘服役,看看美軍二戰中服役的戰艦數量,倭軍豈有不敗之理。
長門級、大和級在大戰期間惟恐被擊沉而挫了士氣很少出戰(戲稱柱島艦隊),扶桑級、伊勢級過於老舊很少投入一線,卻只有金剛級這種倭軍中最老式戰列艦馳騁大樣,原因也是航速和續航力。另外倭軍戰列艦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異常高大的寶塔式多層上層建築和桅桿。很好辨認。
二戰倭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金剛級:
金剛號: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
比睿號:1942年11月13日在薩沃島海戰中遭美國巡洋艦隊重創,次日遭美國飛機攻擊,被迫自沉;
榛名號: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吳港被美國飛機攻擊,坐沉在錨地;
霧島號:1942年11月13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夜戰中遭美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次日被迫自沉;
扶桑級:
扶桑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山城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戰列艦擊沉;
伊勢級:
伊勢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日向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
長門號: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艦載機重創,停泊在橫須賀一直未能修復,戰後作為戰爭賠償交付美國,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環礁原子彈爆炸試驗中傾覆沉沒;
陸奧號: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由於事故發生大爆炸沉沒;
大和號:1945年4月7日沖繩天號作戰途中在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武藏號:1944年10月24日萊特阿號作戰途中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
英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鐵公爵級:鐵公爵號(作為海軍艦艇母船使用)
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
復仇級:復仇號、決心號、拉米里號、皇家橡樹號、君權號
聲望級:聲望號、反擊號
/胡德號/
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
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
新型戰列艦
前衛級:前衛號
英國在一戰結束至二戰前投入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為了追求防護性能從而導致在航行性能上都有重大的缺憾,這和英國國力衰退有很大關系。
開戰時英國戰列艦隊以一戰時服役的兩級戰列艦為中堅,在戰爭中這種老式戰艦不斷改進在護航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戰爭期間共損失5艘,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被U艇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鐵公爵號艦艇母船被航空兵擊沉;胡德號炮戰中被擊沉。其餘在戰後相繼拆除(英國佬對那些有功於他們的東西都挺狠的,無論是居功至偉的丘吉爾首相還是戰功卓著的厭戰號戰列艦,過河就拆橋,使完便拋棄)。
二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
伊麗莎白級:
伊麗莎白女王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厭戰號:1947年12月出售解體,在拖往戰列艦「屠宰場」的途中掙脫拖帶的纜繩,在康沃爾郡海岸擱淺(比較不屈不撓)。不過後來還是就地拆解了;
馬來亞號:1948年2月出售解體;
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軍U331號潛艇擊沉;
勇士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復仇號:1948年9月出售解體;
決心號:1948年5月出售解體;
拉米里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君權號:租借給蘇聯,1949年2月歸還,4月出售解體;
皇橡號:1939年10月在錨地斯卡帕灣被德國U47號潛艇擊沉。
納爾遜號:1949年3月出售解體;
羅德尼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英王喬治五世級:
英王喬治五世號:1958年1月出售解體;
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約克公爵號:1958年2月出售解體;
安森號:1957年12月出售解體;
豪號:1958年6月出售解體。
前衛級:
前衛號:1949年開始作為訓練艦和皇家遊船,於1960年拆毀。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聲望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
反擊號:1941年12月被倭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在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中戰沉。
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老式戰列艦
赫爾戈蘭級:
黑森號 Heisse:作為無線電靶艦使用。戰後賠償給蘇聯
德意志級:
漢諾威號 Hannover:靶艦。戰後拆毀
施萊辛號 Schlesien:作為布雷艦使用。戰爭末期在施韋內明德擱淺作為岸炮台。戰後解體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 Schleswig-Holstein:被炸沉,殘骸打撈起來後賠償給蘇聯
襲擊艦
德意志級 Deutschland Class
德意志(呂佐 Lutzow)號:1945年在施韋內明德鑿沉。戰後由蘇聯打撈解體
舍爾海軍上將號 Admiral Scheer:在基爾的德意志工廠被炸傾覆。戰後解體
斯比伯爵號 Admiral Graf Spee:1939年在烏拉圭蒙的維地亞自沉
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 9
沙恩霍斯特級
沙恩霍斯特號 Scharnhorst:1943年在北冰洋被皇家海軍擊沉
格奈森瑙號 Gneisenau:1945年在格丁尼亞港鑿沉。1947年由波蘭解體
戰列艦
俾斯麥級
俾斯麥號
提爾皮茨號 Tirpitz:1944年被炸傾覆。戰後由挪威解體
德國海軍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
裝甲厚: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抵擋多發敵艦的炮彈。
速度快:德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艦就被耗光了。
火控優良: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配合其火炮優良的冶金技術,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
外觀相似: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雖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
法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舊式戰列艦:
科爾貝級:科爾貝號(後改為訓練艦)、海洋號(後改為訓練艦)
普羅旺斯級: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洛林號
條約型戰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二戰爆發時未完工)、克萊蒙梭號(二戰爆發時在建)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
法國的條約型戰艦的主炮很有特色,主炮塔由兩對雙聯炮組成一座四聯裝炮塔。雙聯炮是一個整體,許多部件兩門共用,主炮裝彈高低角沒有限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射速。法國條約型戰艦(及英國納爾遜級)的這種主炮排列方式,優點是裝甲防護重點地帶集中在軍艦的中前部,可以減少全艦裝甲的重量,缺點是主炮集中在一起,戰時的戰損率會增加;射擊時存在死角。
可惜的是二戰中法國在陸上敗得太快,法軍被德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打跨了,海軍不但失去了表演的機會,還成為列強虎視耽耽的一塊肥肉。
戰爭期間損失8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隊擊毀,科爾貝號和巴黎號被英國「接管扣押」。戰列艦海洋號、克萊蒙梭號被德軍繳獲,後被炸沉。戰列艦普羅旺斯號、戰巡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自沉。
科爾貝級戰列艦(Courbet Class)
科爾貝號(Courbet)1939年改為訓練艦,1940年7月3日由英國皇家海軍接管,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作為防空警戒艦使用。1944年6月9日作為阻塞船鑿沉在諾曼底。
海洋號(Ocean)原名讓·巴爾號,1936年改名海洋號,1938年改為練習艦,後被德軍俘獲,1944年3月7日受到盟軍轟炸,1944年3月15日被德軍炸沉,後被法國打撈隊打撈上來,於1946-1947年在土倫拆毀。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Bretagne Class)
布列塔尼號(Bretagne)1940年7月3日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包括勇士號和決心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擊沉於米爾斯克比爾,1952年法國打撈隊將其打撈並拆毀。
洛林號(Lorraine)1940年7月在亞歷山大港被英國軍隊解除武裝,後加入自由法國海軍,1954年1月拆毀。
普羅旺斯號(Provence)1940年7月3日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重創擱淺,返回法國本土後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7月11日被德軍打撈起,1944年作為阻塞船再度被鑿沉,1949年4月再次撈起並於1951年拆毀。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Dunkerque Class)
敦刻爾克號(Dunkerque)1940年在米爾斯克比爾被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擊傷。於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曾對其進行拆卸,1945年法國打撈隊將其艦體移出船塢,1958年出售並拆毀。
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1940年7月在米爾斯克比爾受到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攻擊,逃抵土倫,1942年11月27日在土倫港自沉,1943年義大利打撈隊對其進行拆卸,1944年德國人將其艦體用於阻塞主航道,1944年8月18日遭受盟軍轟炸受到重創並擱淺,1955年出售並拆毀。
黎賽留級戰列艦(Richelieu Class)
黎賽留號(Richelieu)在整個戰爭中,黎塞留號先是作為維希海軍最強大的戰艦而屢次遭受盟軍襲擊,後又逃至盟國,1943年2月駛抵美國進行改裝,1944年起加入英國遠東艦隊,直至戰爭結束。1945年10月3日至12月29日參加了法軍在印度支那的軍事行動。1956年轉入預備役,至1964年拆毀。
讓·巴爾號(Jean-Bart)1942年11月在卡薩布蘭卡遭到美國第34特混艦隊攻擊,被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軍艦載機重創,嚴重受損一直到戰爭結束。1946年開始繼續建造工作,1955年5月全部完工,1956年11月參加了英法聯軍對埃及進行的塞得港登陸作戰,後作為練習艦直到1961年,1970年拆毀。
義大利海軍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
加富爾級:加富爾公爵號、儒略·愷撒號
杜里奧級:杜里奧號、安德列·多里亞號
新式戰列艦
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後改叫義大利號)、維多里奧·威尼托號、羅馬號、帝國號(在建)
義大利投入戰爭時三軍備戰不足,被英軍夜襲塔蘭托後意國海軍更是沒了精神,此後再未恢復元氣。
義大利的戰爭潛力很差,資源也不足,舉例來說加富爾級等戰艦改裝時的320mm主炮是用原裝備的305mm炮銑成的;到了戰爭後期居然將戰艦用來充當兵營!可見意國海軍之窩囊。要說意國戰艦的優點就是其381mm/50倍口徑主炮的射程極長達到42,800米。
戰爭期間帝國號未能完工,後被德軍虜獲。愷撒號退役,加富爾號、羅馬號被航空兵擊沉。義大利號、威尼托號和愷撒號戰後被分別賠償給美、英、蘇戰勝國。
義大利海軍二戰期間的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號 Conte di Cavour,1940年12月在塔蘭托軍港被英國飛機炸沉。1941年浮揚,拖到的里雅斯特船廠。修理工作從1943年初開始。1943年10月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船員將其自沉。德國將其打撈出水,1945年2月被美國飛機炸沉。
儒略·愷撒號 Giulio Caesar,1943年之後被盟國拘留在馬爾他和蘇伊士運河的大苦湖。戰後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蘇聯,改名「新羅西斯克」號。195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爆炸沉沒。推測原因為觸到二戰遺留水雷。
杜里奧級
杜里奧號 Caio Duilio,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安德列·多里亞號 Andrea Dolia,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
利托里奧級
利托里奧號 Littorio,後改名義大利號 Italia,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7年解體。
維多里奧·威尼托號 Vittorio Veneto,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8年解體。
羅馬號 Roma,1943年隨義大利海軍艦隊駛往馬爾他投降時,被德國炸沉。
帝國號 Impero(未成艦),1943年9月被德國俘獲,作為靶艦使用。1945年2月被美國炸沉,1947年打撈並拖往威尼斯近海擱淺。1950年解體。
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的戰列艦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馬拉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多次遭到德國轟炸,艦體損壞嚴重。1955年解體
甘古特號,原十月革命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52年起作為訓練艦使用。1957年解體
塞瓦斯托波爾號,原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黑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47年改為訓練艦。1956年解體
租借戰列艦:
復仇級
君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44年獲得,主要用來在北極航線護航。1949年歸還英國,同年解體。
⑶ 巴西歷史
i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