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和巴西哪個發達
重工業中>俄>巴西
輕工業中>巴賣念皮西>俄
信息技術中>俄>巴西
總得來說,三國比較巴西基本沒有優勢,俄在資源和部分技術(比如航天發動機 大飛中差機 戰略轟炸機 )上比中國稍高余強,剩下可以說毫無優勢了。
2. 巴西與俄羅斯關系
巴西與俄羅斯的外交關系可以上溯至1828年,但由於蘇維埃革命和巴美自動結盟戰略,蘇聯與巴西兩國先後在1917年和1947年兩次中斷外交關系,兩次斷交時間長達42年(第一次斷交期為1917~1945年,第二次斷交期為1947~1961年)。盡管兩國自1961年恢復了外交關系,但在長達21年(1964~1985)的巴西軍政府執政時期,巴俄雙邊關系發展較為緩慢。1985年,巴西恢復民主體制後,其多元化外交也得到了強化,1987年,時任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訪問巴西,兩國政府簽署《共同申明》,這也是自1961年復交以來的首個雙邊政治文件。蘇聯解體後,巴西於1991年12月26日承認俄羅斯聯邦合法地位,成為拉丁美洲地區首個承認俄羅斯聯邦的國家。但作為兩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巴西與俄羅斯的關系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才進入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進入21世紀,隨著巴西盧拉政府強調「新興大國聯盟」的外交理念,加之「金磚國家」機制逐步成型,巴俄雙邊關系進入一個相對較快的發展階段,兩國關系的內涵也有了較大的豐富。相比巴西與其他新興大國(中國、印度、南非)的互動程度,現階段的巴俄關系總體趨於平淡。
一、政治關系:戰略互需與機制建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調整了90年代初期「寧做第一世界之尾,不當第三世界之首」的國家身份定位,重新強調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地區大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擁有多重利益的國家」和「西半球一體化的重要參與者」。[1]當時,巴西外交決策者認為,作為具有大陸規模的國家,巴西有必要加強與同類型國家之間的合作,而中國、印度、俄羅斯不僅與巴西同為地區大國,而且也有著相似的國際身份,巴西政府外交思維的改變成為推動巴俄政治關系改進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蘇東劇變、冷戰結束以及俄羅斯政局逐步趨於穩定,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回歸務實目標。普京強調要恢復俄羅斯的強國地位,就必須與世界經濟實現一體化,展開東西方平衡的多向外交以建立廣泛的夥伴關系,融入歐洲,維持全球戰略平衡,外交政策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2]這成為普京總統在其第一任期(2000~2004)內的重要外交政策內容,其中「建立廣泛的夥伴關系」不僅成為俄羅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成為當時的普京政府平衡與西方關系的戰略途徑之一。
進入21世紀,巴西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獲得了快速發展,兩國不僅保持著政府首腦的頻繁互動,而且雙邊政治對話機制的活力也逐漸得以體現。2000年6月,巴西副總統馬爾科·馬西埃爾(Marco Maciel,1995~2003)訪問俄羅斯期間,兩國政府同意建立戰略夥伴關系。2002年,時任巴西總統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訪問俄羅斯,恢復了自1988年若澤·薩爾內(José Sarney)總統訪問俄羅斯以來中斷了15年的兩國領導人的直接對話,兩國正式建立「戰略夥伴關系」。2003年,盧拉就任總統後,「南南外交」和「總統外交」在巴西外交政策中得到強化,這直接促使巴俄高層互訪頻率明顯加快。俄羅斯方面,2004年11月,普京成為首位訪問巴西的俄羅斯總統;2008年11月和2010年4月,梅德韋傑夫總統先後兩次訪問巴西。巴西方面,盧拉總統先後3次訪問俄羅斯(2005年10月、2009年6月和2010年5月),兩國政府在盧拉首次訪問俄羅斯期間簽署了《巴俄戰略聯盟雙邊協議》(Acordo Bilateral Brasil-Rússia de Alian a Estratégica),確定了巴俄政治關系的基礎。2010年5月,兩國簽署《戰略夥伴行動計劃》,進一步確定了雙邊合作的內容及框架。與此同時,兩國政府還簽署了「2010~2012年政治磋商計劃」,磋商內容包括多邊、地區和雙邊三個維度:多邊事務的重點包括安全與穩定、聯合國議程、裁軍與防核擴散、聯合國人權事務、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毒品走私及有組織跨國犯罪、國際經濟及金融形勢、環境與氣候,等等;地區事務的重點為拉丁美洲局勢、與歐盟的關系、與中國和東南亞的關系、中東和蘇丹沖突、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前蘇聯地區一體化進程;雙邊協商的優先議題主要為巴俄關系、對外政策規劃。
外交政策契合度的提高以及政治關系的提升推動了巴俄雙邊對話機制的正常運行。1997年,分別由巴西副總統和俄羅斯總理聯合主持的巴俄高級合作委員會(Comiss o Brasil-Rússia de Alto Nível de Coopera o,以下簡稱「巴俄高委會」)成立,當時俄羅斯僅與美國、法國、中國和烏克蘭等4個國家之間存在由總理主持的高級別定期協商機制。巴俄高委會下設政治事務委員會和政府間經貿與科技合作委員會,其中政府間經貿與科技合作委員會下設經貿及工業合作,金融及銀行間合作,能源合作,太空合作,軍事技術合作,科學與技術合作,文化、教育和體育合作等7個分委會。2011年5月,巴俄兩國在莫斯科召開了第5屆高委會,雙方均強調加強兩國戰略夥伴關系是各自政府外交政策的優先目標之一。[3]
對巴西而言,俄羅斯的戰略意義在於其世界政治、軍事大國的地位,而巴俄關系的政治重要性體現在兩國針對裁軍、聯合國改革及其作用的強化、反對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犯罪,尤其是維護和平、民主和尊重人權等挑戰的相互協調上。對俄羅斯而言,加強與巴西關系不僅僅因為該國在拉丁美洲的「分量」,而且也是由冷戰後全球化的形勢決定的。俄羅斯前外長及前總理普里馬科夫認為,巴西與俄羅斯都經歷了經濟的開放與調整,都面臨國際貿易競爭自由化的挑戰,在政治方面,兩國均有全球利益,都尋求實現區域一體化以及在國際范圍內合作夥伴的多樣化。[4]聯合國改革問題是巴俄兩國政治關系的重點,在這一問題上,俄羅斯的立場較為靈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表示,任何關於聯合國改革的決議必須基於聯合國成員國的共識,這一點是保證聯合國安理會合法性和有效性、聯合國內部團結的關鍵所在。雖然拉夫羅夫承認聯合國安理會需要改革,如果它的成員國能夠反映當今國際新格局,那麼它的效率勢必有所改善。但是他也強調,聯合國改革不應僅局限在安理會的擴大上,而應是一個更廣泛意義上的改革,包括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相關改革。此外在表決聯合國改革問題上,拉夫羅夫明確表示「安理會不履行本該屬於聯合國大會的職能,並且安理會不能就一些不涉及具體沖突的、抽象的議題開展討論」[5],其意即指包括安理會擴大在內的聯合國改革應取決於聯合國內部的共識,而非安理會現任常任理事國的態度。對於巴西的「入常」,俄羅斯政府早在2002年與巴西簽署的《巴西—俄羅斯共同申明》中便明確了對巴西「入常」的支持態度。時任巴西總統的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對此聲稱:「俄羅斯政府的政治態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個明確支持巴西的國家,這也顯示了俄羅斯政府切實發展與巴西之間的戰略夥伴關系的意願。」[6]
但是在其他場合,俄羅斯政府官員多次強調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候選國應在本地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並且本地區國家對其候選國的資格應達成一定的共識。因此,綜合俄羅斯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的立場,其對包括巴西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入常」願望的認同實際上是以「聯合國成員國共識」和「地區共識」為前提條件的。針對這一點,巴西學術界有觀點認為,作為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實際上不願意改變聯合國安理會現有的權力結構。
二、經貿關系:規模有限
自2000年以來,巴俄雙邊貿易有了較快增長,但由於雙邊貿易基數較小,巴俄貿易總量非常有限。2000年巴俄雙邊貿易額僅為9.9億美元,到2008年兩國貿易額達到79.8億美元,8年時間大約增長了7倍。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巴俄貿易在2009年降至42.8億美元,同比降幅高達46%。盡管在隨後的2010年和2011年,巴俄雙邊貿易有所恢復,到2011年回升至71.6億美元,但尚不及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僅相當於2011年中巴貿易額(771億美元)的1/10。未實現盧拉在2009年提出的「巴俄雙邊貿易到2010年超過100億美元」的目標。從兩國具體進出口額來看,巴西基本上一直處於順差位置(2000~2011年,巴西僅在2000年出現1.5億美元的逆差)。2011年,巴西對俄羅斯的出口額以及巴西從俄羅斯的進口額分別為42.2億美元和29.4億美元,均不及2008年的水平(46.5億美元和33.3億美元),巴西實現約12.8億美元順差。
總體而言,巴俄雙邊貿易規模與兩國經濟及貿易規模很不相符。以2011年為例,巴西對俄羅斯的出口額占巴西總出口的比重僅為1.6%,佔俄羅斯全年進口總量的比重約為1.4%。與此同時,2011年巴西從俄羅斯的進口額占當年巴西總進口額的比重約為1.3%,佔俄羅斯當年總出口額的比重僅為0.6%。但是,如果比較10年前的情況,巴俄雙邊貿易遠遠落後於各自進出口貿易的總體增長速度,也就是說,巴西或俄羅斯在對方市場中的份額實際處於「縮水」狀態。2001年,巴西對俄羅斯出口占當年巴西出口總量、俄羅斯進口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8%和2.6%,高出2011年上述兩項比值(1.6%和1.4%);同年,巴西從俄羅斯的進口額占當年巴西進口總額、俄羅斯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約為0.8%和0.5%,略低於2011年上述兩項比值(1.3%和0.6%)。
造成巴俄貿易規模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兩國對對方市場均缺乏了解,均非對方國家的傳統貿易夥伴,兩國對對方市場的開發力度尚顯不足;(2)兩國的出口產品結構類似,初級產品及資源密集型產品均為兩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經濟互補性的欠缺使兩國經貿往來缺乏足夠的驅動力;(3)巴西、俄羅斯均為貿易保護主義相對較為嚴重的國家,貿易保護措施直接限制巴俄雙邊貿易的開展;(4)兩國之間尚缺乏便捷的貿易渠道,比如俄羅斯對巴西的出口多數是由國際中介商來運作,這無疑降低了兩國之間的貿易互信程度。另外,雖然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存在一定的互補性,但巴西對俄羅斯在與貿易相關的配套管理、銀行融資的保障缺乏足夠的信任,這是限制兩國科技互補性發揮的重要障礙。[7]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巴西對俄羅斯的出口主要以基礎產品以及低附加值的半製成品為主。2011年,基礎產品、半製成品和製成品占巴西對俄羅斯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9%、43.8%和7.2%。而從出口產品種類來看,粗糖、牛肉和豬肉為巴西對俄羅斯的主要出口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3.7%、24%和7.6%。相反,俄羅斯對巴西出口則主要以化工和軍工產品為主,2011年,俄羅斯對巴西出口的三大產品為硝酸銨、尿素、磷酸二氫銨,分別佔俄羅斯對巴西出口額的15.7%、15.5%和14.7%。
3. 巴西和俄羅斯哪個綜合國力更強一些啊,求高人指點
如果讓我打個分的話,俄羅斯100,那巴西最多30.
4. 二戰後巴西是如何崛起的
巴西是金磚五國成員之一。而這5個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金磚五國覆蓋了亞、歐、非、美4大洲。這5個國家都是新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體量較大,那麼巴西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農業優勢
在90年代中期,巴西的汽車市場完全開放,並已成為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而在巴西空中客機和波音公司,巴西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民用飛機製造商。
總體來看巴西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出口,巴西經濟如果是要長期發展,不僅是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結構改革。
5. 巴西和俄羅斯綜合國力誰更強
別開玩笑了,俄羅斯雖然經濟衰敗,已經不如巴西的經濟總量了。
但是,毛子憑借其龐大的戰略力量和完善的作戰體系,其綜合國力穩居世界第二。
6. 為什麼中國 巴西 俄羅斯和印度被稱為金磚四國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
「金磚四國」(BRICs)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該公司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其中: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中國可能會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過日本;BRICs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
高盛的這份經濟報告,使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受到世界更多的關注,由此BRICs(譯稱 「金磚四國」)的稱謂便風靡世界。
7. 巴西綜合國力沒有什麼明顯突出特點,為什麼被評為潛在超級大國
這個所謂的潛在超級大國是從世界各個地區選出的該地區代表性國家,以地域為標准而非國家實力。巴西國力較五大流氓確實不咋地,但是在拉丁美洲諸國中卻是超然的存在,所以把它選出來作為拉美國家的代表。
8. 同為金磚五國,俄羅斯的經濟為何發展落後與巴西和印度
俄羅斯,他不是太注重經濟的發展,俄羅斯他們注重的是軍事力量的發展,俄羅斯的軍事力量特別的強大。但是他的經濟力量遠遠落後於其他的金磚五國,也不是落後的太多,但是是落後於其他的國家的,但是他的軍事力量是很強大的。
而在新科技之中,一直都是中美兩國名列前茅,而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幾乎並沒有進展。我們也可以看到,騰訊、阿里巴巴、京東、蘋果、網路、微弱、facebook、亞馬遜、小米、華為等名列前茅的科技企業,都是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的。
9. 巴西和俄羅斯哪個發達
總體來說,還是俄羅斯。俄羅斯經濟發展得不均衡,軍事很強大,民用不發達,但其各種資源均居世界前列,工農業基礎雄厚,要想進一步發展,只是時間問題;而巴西資源雖然豐富,但工農業在南美洲佔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