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耕地面積大為什麼貧窮

巴西耕地面積大為什麼貧窮

發布時間:2023-04-29 09:41:08

⑴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格上理財2015-05-21 14:33:34閱讀(381) 評論(0)

南美洲是一塊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領土位於赤道帶內,北部三分之二領土都位於熱帶。叢林地區是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最困難的生態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費繁重代價。那裡土地貧瘠,疾病肆虐。氣候過於潮濕,穀物難以生長。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濘沼不宜建設,亞馬孫河即如此。
由於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南美洲的經濟政治歷史一直是個棘手問題。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完全位於熱帶,正因如此,它們面臨經濟政治不穩定問題,雖然委內瑞拉發現石油改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方向。在整個熱帶地區,幾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線幾十公里的范圍內,而大部分地區的海岸天然就不適合與外部世界產生互動。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離遠,大部分是深水區等。
不過,這塊大陸上單一的熱帶環境中也有兩個例外的地理特徵。
第一個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綿延於大陸西部邊緣,因此一些濱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產生,由於與大陸東部區塊隔開,西部國家得以不受外來干涉自我發展。哥倫比亞共和國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於熱帶,部分位於安第斯山,經濟核心區域並不位於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涼爽乾燥的環境發展出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熱帶氣候的困難。往南是貧瘠的山地國家秘魯和玻利維亞。某種程度上來說秘魯的發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實際上是利馬城邦,其他大部分領土除了開采資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維亞是內陸國家,常年受困於高原窮人與半月區(Media Luna)低地富庶農業區的爭斗中。
山地與叢林極大地限制了該弧形地帶國家之間——從東北的法屬蓋亞那到西南的玻利維亞以及他們與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礎交通都極端困難;熱帶疾病問題嚴峻;缺乏優良港口;與其他傳統糧食生產區相比,該地區農業既屬勞動密集型又屬資本密集型;氣候濕熱阻礙了傳統穀物生產;山地崎嶇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國家(通常是本地區以外的國家)提供的投資。否則,這些國家連滿足獨特而龐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的資金都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廣闊的區域嚴重欠發達,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非常窮。不過有一些國家在環境的正確組合下達到了相對富裕,不過也沒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更別提世界大國了。
南美洲熱帶氣候的第二個例外是南錐體國家的溫帶地理特徵。在這里,夏季足夠乾燥,傳統穀物能夠成熟,而清涼的時候——尤其是冬季昆蟲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響。與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況不同,南錐體地區綿延著平坦、水量適中的土地。這塊土地分布於阿根廷,還有一小部分分布於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這塊大陸上還剩下一塊位於溫帶南錐體與安第斯山地交會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飛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比從倫敦飛到莫斯科的時間還要長,從聖地亞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間比從紐約航行至倫敦的時間還要長。所以智利對南錐體的政治活動較少參與。
山地和叢林占據著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南錐體的平原是這塊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設成本,溫帶氣候造就了富饒的農業區。但真正優勢在於該地區的河道結構。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巴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烏拉圭首都)間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與卡車運貨相比,水運成本要節省10到30倍。因此,這些水運體系與陸運體系相比很容易就產生了大量財富。這個水系合起來覆蓋了這塊農業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對農業區意義非凡。像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位體積價值低——遠途運輸耗資巨大。水運能降低運費,不僅能將糧食作物便捷運送到下游,還能通過海洋運送到世界其它地方。與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羅斯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俄羅斯發生飢荒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將糧食作物高效運至城市,因為俄羅斯通航河流所處位置不當——意味著糧食作物只能通過卡車或火車運送。
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情況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過運河和水閘可連成體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網可與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網流域更廣,互相連通,可通海洋。互相連通的河網能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建立單一國家政權的可能性。與此相反,北歐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個互相敵視的民族。阿根廷控制著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處於該地區的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處於不利地位。(總體上巴西實力超過阿根廷,但並非在資本創造能力絕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勝。)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領土不位於南錐體地區。相反,巴西85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積的叢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於亞馬孫河流域。盡管那裡有許多開采礦產的機會,但由於基建代價高昂讓人望而卻步。
亞馬孫流域南部有一個獨特地區叫塞拉多(cerrado),這是一片廣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土壤酸性很高。不過,與叢林地區相比,這里的濕熱程度有所緩解,所以塞拉多能夠通過強權發展經濟。然而,代價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難——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這片土地還必須經過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變肥沃,付出大量勞力才將其改造得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有就是距離問題。塞拉多地處內陸,所以往這運送任何補給或往外運送農產品都運費高昂。巴西過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參與這種宏偉工程。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的巴西領土都如此難以開發。巴西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傳統意義的可耕地。盡管這只佔巴西領土的7%,但這片可耕地面積卻相當於得克薩斯州或法國的面積。這部分土地都位於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區只佔了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突尼西亞的大小,位於熱帶地區邊緣,一直綿延至溫帶南錐體地區。這部分地區在早期殖民時代就是巴西的傳統定居點,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來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為如此,此處地形幾乎對巴西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理解該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於理解未來幾年巴西發展成大國的動力是什麼——阻礙是什麼。
這塊巴西核心區有兩大明顯特點。首先,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所以該地發展遇到的困難小於前面提到的熱帶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巴西內部是個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緊鄰大西洋海岸,幾乎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從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這種孤立地形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建成「規模經濟」。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圍繞某種核心經濟優勢建立,典型情況是河流通航終點(一定噸位貨輪能最遠到達的內陸地點),或是一個港口,又或是一個其它運輸交叉點。隨後城市可以以此擴展,主要是沿著運輸通道發展,因為運輸通道通往何方,意味著那裡存在更大的經濟機會和低廉的經濟成本。只要沿線土地還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會逐漸合並,相互間共享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由於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激增,這種大都市會逐漸創造更多資本和技術工人。
大都市——諸如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東京、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和上海——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這種「標准」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復制。最初的美國模式是美國東海岸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巨大城市帶,主要有巴爾的摩、費城、紐約、哈特福德和普羅維登斯。歐洲的類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國萊茵河谷的許多城市。這兩個例子中,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點是城市擴展依靠的土地。
這種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
迄今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統。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這個圖片生動說明為什麼大峭壁殘酷地限制了里約熱內盧的發展。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只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准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該地人口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就在不遠的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盡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盡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在巴西港口——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面臨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美國兩大港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裡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面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范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早期巴西城市嘗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系更劃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內陸嘗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系,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制國家完整。美國獨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而南美與此經歷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拼湊,在歷史上的那15年裡,為各自的獨立而戰。巴拉圭1811年獲得獨立,阿根廷1818年獨立,巴西1823年獨立。一旦獨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制權的斗爭,水路控制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制的國家,所以它在獨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准備獨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制權。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現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制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只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系統。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復平衡。巴西折翼,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對手的國家都被毀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烏拉圭改造成經濟附庸國,利用這個地區的河流體系發展成一個世界經濟大國。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後數十年仍深陷貧困和相對孤立。
巴西也不統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經濟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連通的影響,地方主義成為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巴西內部不同地區之間聯系困難,而與外界聯系卻相對容易,這讓巴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由於各州之間、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競爭激烈,地區主義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問題。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在這兩個州中交替。這讓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們從國外尋求經濟機遇,傾向於地方認同。在大半個世紀里,「巴西」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概念。比如,里約熱內盧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開始在許多方面如獨立國般行事。這種事態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
巴西的通脹陷阱
巴西最大的問題是——從殖民地據點建立起直至今天——無法保證可持續的穩定增長。世界其它地方發展經濟也是有通脹傾向的:對耕地、勞動力、交通、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會導致所有這些投入的價格上漲。在大多數地方,這種增長能一直持續到通脹壓力出現並最終超過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到那時,由於成本高昂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開始不景氣。而巴西要承受的壓力是土地、勞動力、交通基建和資本都處於極端匱乏的狀態,以至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立刻會轉化成通貨膨脹。耕地、交通基建和資金情況已經在研究中,而勞動力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慮巴西目前1億9千4百萬的人口。
勞動力問題是巴西寡頭經濟制度造成的,而寡頭經濟制度也有地緣政治原因。巴西的問題在於資本投入高和資本產出低——這與世界多數經濟中心情況相反。在那些地方,資本分布相對均勻,因此保證了經濟強國的民主化。
美國當時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離開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闖盪,不出一兩年就能向美國和歐洲城市輸出農產品。而巴西明顯不同,單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資金。一個普通市民在那種環境下企圖自己謀條經濟出路顯然不現實,只有帶著存款進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設」巴西。所以那時的美國——後來出現了工業化——是由歐洲鄉下窮人移民過去塑造的,而巴西則是由那些帶著錢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http://mt.sohu.com/20150521/n413487197.shtml

⑵ 巴西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為什麼耕地面積卻不大!!

巴西地處熱帶地區,高溫多雨,平原面積雖大,但大部分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再加上亞馬遜河充沛的水量,到處是沼澤泥潭,發展農業收到很大局限。

⑶ 初一地理題:從歷史、自然條件方面探究美國與巴西兩國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

歷史方面:
美國是英國殖民地,殖民統治的同時為美國帶去了資本主義制度;巴西是葡萄牙殖民地,殖民統治植入的是封建君主制度。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繫上巴西落後於美國。
另外,美國大部分為外國移民,帶來的生產技術較為先進;巴西則主要為當地居民。
自然方面:
美國是主要溫帶氣候,而且氣候類型多樣,適於發展多種農業,因地制宜,條件優越;巴西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有一部分熱帶雨林氣候,農業類型單一,主要是種植熱帶作物,經濟效益低。
美國有中部大平原,宜耕地面積廣,巴西主要是高原,耕地較少。
美國有五大湖群和多條河流,水源條件好,利於灌溉;巴西境內的河流沿岸多覆蓋有森林,不利於引做農業用水。

⑷ 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為何就是無法崛起呢

巴西地大物博,物產豐盈,要領土面積有領土面積(850萬平方公里),有人口有人口(2億多),要資源有資源。巴西人民從來不知飢寒交迫為何物,首先他們是熱帶國家,不知道什麼是冷,其次他們日照充足,摘果子都能吃個飽,另外巴西美食可是一絕。

很長一段時間里,巴西只有兩大勢力,一派是大地主,一派是貧民,能夠接受良好教育,給社會注入理性和活力的中產階級還孕育在襁褓之中。這就導致了巴西獨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要麼是代表「大地主階級」的軍政府上台,要麼就是代表平民的民粹勢力上台,這些人能搞好經濟嗎?另外一些國家也不願意往這里投資,因為巴西太偏了,它在南美洲,無論距離東亞還是西歐,都太遠了。他們倒是離美國挺近的,但是美國怎麼可能是一個好鄰居,一直在明裡暗裡的壓制他們。

⑸ 「世界糧倉」巴西遭遇百年大旱,最不該挨餓的國家為何會遭到飢荒

巴西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天災,自從91年以來,巴西在2022年的時候遇到了最為嚴重的乾旱,而這一次的乾旱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巴西的甘蔗,咖啡等農作物的產量,並且通過數據顯示,在巴西有將近1900萬的人面臨著飢餓。因為巴西是世界兩倉,所以說嚴重的乾旱導致巴西的糧食收成受到了影響,這不僅僅會影響到國內的居民糧食用量,也是會導致全國面臨著糧食危機。

不僅巴西是一個糧食大國,中國也是如此,雖然說中國的人口特別的多,但是中國也有很多的農業大省,所以說根本就不用害怕,而巴西糧食受到影響出現飢荒,我國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有很多依賴巴西的國家,可能就會因為巴西糧食收成減少,而導致自己國家的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吃飽飯。

⑹ 巴西農業特點

巴西農業特點: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

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

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6)巴西耕地面積大為什麼貧窮擴展閱讀:

巴西農業政策

1、結構政策,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2、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

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3、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⑺ 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為何就是無法崛起呢

巴西有著非常多的熱帶雨林,所以在很多方面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無法崛起。另一個方面,巴西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並沒有很多充足的勞動力,作為發展中宴搏國家,巴西出口的商品都會有一些低級加工的商品,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並不是很好。

巴西雖然和美國面積差不多,但巴西的條件比美國差遠了。巴西大部分地區都是炎熱潮濕的熱帶雨林,只有東南沿海和巴西高原的部分地區條件較好,適合生產和生活。而美國就不同了,美國海岸線漫長,氣候溫暖濕潤,大部分地區是平坦肥沃的大平原,耕地面積世界第一,比巴西的條件好的不是一點點。所以從基礎條件來說,巴西是比不上美國的。此外,由於美國和歐洲相距較慧察近,

航運便利、經濟互補較強,所以和歐洲的聯系更為密切,兩地甚至有海底電纜相通,所以美國一直緊跟歐洲的工業革命形勢,這是巴西不能比的。美國的宗主國主要是英國,英國是世界上工業化最高的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不管是技術還是政治制晌碧祥度都非常先進。美國復制了英國人的政治、經濟制度,引進了英法的先進工業技術和發展理念。

巴西和美國的情況差不多但是事實上,差別還是很多的巴西的自然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事實上包括好像和美國相比,巴西的自然環境比美國相差很多。

⑻ 分析巴西糧食增產潛力巨大的原因

巴西是一個農業大國,溫帶和熱帶氣候適宜,有較強的糧食生產能力。

首先,巴西擁有優質的耕地資源。占總面積的45.2%,擁有多元化的土壤類型,使得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更容易。此外,巴西的土壤肥力高,具有獨特的適應性,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

其次,巴西氣候良好,日照充足,地方可分為溫帶、熱帶、季風性氣候地區,滿足不同類型的農作物的生長。

此外,巴西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來進行農業生產研究和技術創新,以提高糧食產量。它採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並執行許多生產改進計劃,為糧食種植者提供貸款和培訓,改善農產品銷售和物流。

總之,巴西擁有優質耕地資源、適宜氣候和許多政府政策支持,使其有發展現代農業和增加糧食產量的潛力。

⑼ 巴西治安為什麼那麼亂巴西的經濟近幾年發展不是很快嗎

10年前的巴西可謂是順風順水,進入了黃金時代。這也是它能夠申奧成功的原因。
巴西是一個資源出口大國,擁有豐富的石油、鐵、鋁等礦藏。其可耕地面積也位居世界前列,自二十一世紀以來石油與鐵礦石的價格有十年時間居高不下,所以巴西在這方面獲利極大,被列入「金磚國家」之一。於是巴西政府許諾給人民很高的福利,彷彿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它沒有利用好這十年的黃金時期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國家還在靠賣資源作為收入來源。而如今的石油和鐵礦石價格都在大跌,這就導致巴西的經濟一蹶不振。沒有過硬的製造業,資源又不賺錢,社會福利又要花錢,於是巴西窮了,亂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一個俄羅斯,俄羅斯也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出口國,在前十幾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時候,普京還能喊出:「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可是這幾年石油價格一路重挫,俄羅斯就現出了原形——不過是一個巨型的加油站罷了。俄羅斯同樣沒有進行產業轉型,其工業結構嚴重畸形,只能靠賣蘇聯時代留下的技術遺產和武器賺點利潤,但這點利潤不足以支撐這么巨大的國家。況且蘇聯時代的老本也快要吃光了,當年的世界第二強國如今已經淪落到連新軍艦都造不出來,要向中國買軍艦的程度。

⑽ 巴西財政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注:並非前面所說的12億公頃,12億公頃等於1200萬平方公里,巴西總國土面積才是8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是不可能的)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現在的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巴西的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在經濟發達的南部、東南部地區,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是巴西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東北部,雖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沒有灌溉系統,由於氣候乾旱,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是全國最落後的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小農主要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種,對資源的破壞相當嚴重。
二、巴西農業生產
咖啡、蔗糖、柑橘和大豆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
1、種植業。巴西主要種植水稻、大豆、木薯、甘蔗、小麥、馬鈴薯等。由於灌溉面積微不足道,產量受氣候影響很大。2002年,大米的產量為1048.9萬噸(單產153公斤/畝),小麥的產量320.3萬噸(單產98公斤/畝)。
近幾十年來,巴西農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迅速發展了大豆生產。1994年大豆面積增加到了1194萬公頃,產量達2485萬噸,2002年巴西大豆產量達到4190.3萬噸。巴西的大豆產量已經超過了亞洲的大豆總產量,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5。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了巴西重要的外匯來源,近年來平均為國家獲得近30億美元的外匯。其中,大豆常年出口量為300萬-400萬噸,創匯8億多美元,大豆餅粕出口大致在850萬噸,創匯16億美元,豆油出口達50萬-80萬噸,創匯約3億美元。
從70年代中期以來,巴西開始實施用甘蔗加工乙醇以取代汽油的計劃,以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因此甘蔗的種植面積大增。與此同時,棉花本來是巴西的第二大出口品,因棉田紛紛轉產甘蔗和大豆,出口的結構也有明顯的調整。此外,巴西的氣候適宜於許多熱帶水果生長,柑桔和濃縮桔汁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香蕉、菠蘿等也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畜牧業。巴西的牧場面積相當於耕地面積的3倍,廣闊無垠的牧場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養牛的頭數和牛肉的產量均佔世界第2位,豬的頭數名列世界第3位。巴西的養禽業近年來發展很快, 2002年存欄有1.76億頭牛,3000萬頭豬,1.05億羽小雞。在肉類出口方面,巴西的禽肉和豬肉產量都占拉美國家的首位。肉類出口每年為國家創匯約8億美元,其中尤以禽肉的出口增長較快。養牛業以放牧為主,集約化的奶牛場集中在大城市附近,奶產品仍需大量進口。在南美洲,巴西是奶製品最大的進口國,每年需耗費外匯1億多美元。
3、漁業。巴西有很好的發展漁業的條件,但是現在漁業的生產水平還較低。巴西目前漁產品的出口只佔拉美國家的第5位,而進口量卻占第1位。80年代以來,水產品產量從90萬噸下降到了目前的80萬噸,主要是由於近海的捕撈量減少,而淡水魚的產量一直穩定在20萬噸的水平上。
4、林業。 巴西森林覆蓋率高達60%,是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90年代初,年產圓木2.65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1992年,巴西的林產品出口總額將近19億美元,占拉丁美洲的54%。
5、農產品加工業。一方面,由於二元結構,巴西的農村發展很不均衡,許多地方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儲存、運銷和加工的能力有限,因此農產品的損耗相當可觀。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技術,無力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值的利益被轉移到發達國家。以可可豆為例,巴西在1992年出口了5.2萬噸可可粉,只賺得2151萬美元;相反,地處寒溫帶的荷蘭根本不產可可,卻出口了10.3萬噸可可粉,創匯高達1.46億美元。
三、巴西農業對外貿易
巴西2002年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出口17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8.1%。在出口的初級產品中,(1)大豆出口30.3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02%,其中向中國出口8.25億美元居第一,其次是荷蘭5.43億美元、德國3.07億美元、西班牙2.23億美元、葡萄牙1.64億美元、日本1.40億美元、英國1.28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24億美元、義大利0.97億美元、法國0.94億美元、其他4.18億美元。(2)豆粕出口21.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4%,其中出口荷蘭6.40億美元、法國4.73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11億美元、義大利1.08億美元、德國1.05億美元、韓國0.97億美元、英國0.90億美元、泰國0.89億美元、印尼0.82億美元、西班牙0.78億美元、其他3.2億美元。(3)鮮、凍肉雞出口13.3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1%,其中出口日本2.15億美元、沙特1.88億美元、俄羅斯1.69億美元、德國1.11億美元、荷蘭1.01億美元、英國1.01億美元、香港0.76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57億美元、科威特0.34億美元、新加坡0.33億美元、其他2.46億美元。(4)咖啡豆出口11.9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98%,其中出口德國2.66億美元、美國2.07億美元、義大利1.16億美元、日本0.92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0.57億美元、西班牙0.49億美元、法國0.47億美元、斯洛維尼亞0.40億美元、瑞典0.32億美元、希臘0.28億美元、其他2.55億美元。(5)甘蔗原糖出口11.1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4%,其中出口俄羅斯4.94億美元、加拿大0.85億美元、伊朗0.80億美元、埃及0.62億美元、馬來西亞0.39億美元、美國0.38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38億美元、奈及利亞0.35億美元、沙特0.33億美元、其他1.72億美元。(6)橙汁出口8.6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44%,其中出口比利時盧森堡3.13億美元、荷蘭2.45億美元、美國1.42億美元、日本0.76億美元、韓國0.26億美元、澳大利亞0.15億美元、波多黎各 0.099億美元、中國0.073億美元、紐西蘭0.036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7)鮮、凍牛肉出口7.7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9%,其中出口智利1.12億美元、荷蘭1.09億美元、義大利0.64億美元、沙特0.63億美元、埃及0.58億美元、英國0.53億美元、俄羅斯0.45億美元、德國0.40億美元、西班牙0.39億美元、以色列0.28億美元、其他1.60億美元。(8)豆油(毛油)出口6.7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12%,其中出口伊朗2.25億美元、印度1.57億美元、中國1.17億美元、埃及0.43億美元、摩洛哥0.37億美元、孟加拉0.27億美元、塞內加爾0.17億美元、馬來西亞0.11億美元、南非0.10億美元、突尼西亞0.08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
四、巴西農業科學技術
巴西主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分別成立於1973和1974年,均隸屬農業部。現在,巴西農牧研究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單位之一,擁有高級農業科研人員2000人,在全國有41個研究中心。在它成立以來的22年裡,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8000多項,投資回收率高達43%。該公司的主要資金靠聯邦政府撥款,此外,該公司還經常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私人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這個公司根據國家農業發展的需要,近20多年來研究的重點有:
1、大豆品種改良。70年代巴西大豆年產量僅150萬噸左右,經過該公司的努力,培育出了適合赤道地區生長的16個新品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低緯度地區試種大豆的熱帶國家。大豆的單產從每公頃10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目前,巴西大豆種植已逐步由南部、東南部向北部轉移,特別是中西部稀樹草原地區,大豆產量達2500噸左右。
2、高產品種的培育。巴西已經成功地育成了適合本國氣候與土壤條件的小麥新品種,使單產大幅度提高,減少了對進口小麥的依賴。此外,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科學家們還培育成了胡羅卜、馬鈴薯、甘蔗良種。
3、稀樹草原的開發研究。鑒於稀樹草原對於巴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1975年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心,研究該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問題。經過20餘年的研究和開發,吸引了外國資本,本地區的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450萬公頃擴大到1000多萬公頃,成為巴西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和出口基地。
4、根瘤菌育種技術。由於採用這種技術,已經使巴西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每年用於進口氮肥的費用估計可以節省15億美元。
5、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巴西在胚胎移植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擁有2.3萬名職工(其中科技人員1.3萬),在全國設有2500餘個辦事處,其使命是將農牧業新技術直接傳授給農業生產者。
五、巴西農業政策支持體系
(一)巴西農業政策的演變
在巴西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巴西的農業依然能夠繼續發展,主要得益於農業政策的適時調整。巴西農業政策的總體目標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政策特點。以1994年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達成為標志,巴西農業政策明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在1995年以前,巴西的農業政策經歷了由補貼向價格支持的轉變,目的是支持和保護農民收入。1965-1985年用於農業的政策資金累計約2191億美元,其中310億用於農業補貼,其他用於投資和市場政策。限於財政壓力,巴西政府從1985年開始取消對農業的補貼,轉為以農產品價格支持為主的政策。1975年以前,巴西的農產品出口以咖啡為主。從1975年開始轉向穀物,如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為了促進農業結構的轉型,從1975年開始正式對大豆、豆類和木薯等實行價格支持。還專門成立了農牧業技術研究公司,改良大豆等,使之更適合於巴西的土壤。從1985年開始,價格支持(PGPM)成為農業政策的支柱,其目的是確保農民具有穩定的收入。價格支持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聯邦政府的直接購買(AGF),當市場價格低於規定最低價格時政府買入。例如1987年政府用最低價格方式購買農產品達1230萬噸;另一個是營銷貸款(EGF)。價格支持促進了巴西農業的發展。1985年到1995年,農業補貼由142億美元減少到60億美元,但是,穀物產量卻由5980萬噸增長到8000萬噸。
上述政策一直持續到1994年WTO的成立與農業協議的簽署。從1995年開始,農業市場更加開放。一方面出於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必須遵守WTO的游戲規則,巴西政府開始轉變農業政策,提出了兩個新的政策措施來逐步取代舊的價格支持政策,即產品售空計劃(PEP)和期權合約補貼(option contracts)。舊的價格支持計劃目前僅限於稻米、玉米、小麥、木薯和豆類等主要作物。2000年,政府購買了51.7萬噸大米、9.3萬噸豆類和0.3萬噸其他作物。這一階段的政策目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針對大農場,減少價格支持,使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二是確保農民收入不低於城市居民收入,維持社會的穩定,主要是針對小農戶而採取家庭農業支持計劃,防止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和過度流動而造成社會問題。從1995年開始,雖然對農業的補貼和價格支持力度降低,但是穀物產量卻不斷增長,由1995年的8000萬噸增長到2001年的9830萬噸。
(二)現行巴西農業政策的基本框架
雖然巴西農業政策在1995年之後做出了重大調整,產品售空計劃和期權合約補貼成為兩個新的政策工具。但是,時至今日,巴西農業政策仍然包含很多方面,它們共同影響著巴西農業的發展和巴西農民的收入。巴西的農業政策由結構政策、國內支持政策和貿易政策等三方面構成。
1、結構政策
結構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計劃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土地改革計劃
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2)家庭農業支持計劃(PRONAF)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有三條主線:一條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農村公共需要的道路、電信、電力、勘探、倉庫的建設等。由市上報計劃,由農業部駐州代表處審核計劃是否可行。然後組織一個評審組,由農業部代表處、州農業廳官員、市農業局官員和農場主代表(一般佔50%)組成,根據氣候、土壤、農民經驗、當地市場情況及產量情況而不是根據作物種類,在可行的計劃中確定優先扶持對象,由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出資(各約1/3),農民不出資。在部分地區,也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予以支持,大體上農民和政府各出一半價錢。第二條是農業信貸。給小規模農戶提供比商業貸款利率(17%)更低的低利率(2%或6%),分期付款的話還可以免除30%的本金。如果到期不能按時歸還,可以向農業部門進行解釋,可以考慮延長還貸時間。在里約州,「小規模農戶」的標准有五條:1)農場農業用地少於20公頃;2)收入來源只能是農業; 3)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雷亞爾(約1.2萬美元);4)必須是家庭經營,最多隻能僱傭長期工1人,特殊情況下可以再臨時僱傭一人;5)必須住在農村或附近村莊。第三條是免費對農民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免費提供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但種子、肥料等仍然是商業行為。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小農戶的基本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把小農固定在土地上,不讓農民大量進入城市,抑制農業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流動而造成的城市社會問題,為維持社會穩定。該計劃於1997年開始實施,1999年開始推廣。以里約州為例,該州沒有大規模農場,主要是中小農場。54%的農場在10公頃以下、37%的農場在10-100公頃、9%的農場在100-1000公頃,基本沒有超過1000公頃的農場(而巴西北部很普通的農場就可達到2.5萬公頃)。近三年已經在34個市得到推廣,約有1.4萬個農民參加了該計劃。其中用於技術培訓的資金300萬雷亞爾、用於基礎設施的資金約3700萬雷亞爾(其中聯邦政府提供1500萬,其餘為州市兩級政府提供)、農業信貸項目250項共提供貸款1200萬雷亞爾。
其他支持政策
①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
自1995年以來,巴西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問題。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通過立法的形式允許到期(1995年6月份)不能還債的農民可以繼續與放款者協商而延期還貸。農場債務在20萬雷亞爾(約合10萬美元)以下的,可以延期10年還貸,年利率為3%加上政府制定的特定商品最低價格的變化率;債務在20-50萬雷亞爾之間的,可延期20年還貸,年利率為8%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the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Prices index);債務在50-100萬雷亞爾之間的,年利率為9%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債務在100萬雷亞爾以上的,年利率為10%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
②促進農業合作計劃 (RECOOP)
RECOOP的目的是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增強其資本實力。為此,該計劃預算210億雷亞爾,其中包括16.5億雷亞爾用於債務再協商。RECOOP執行委員會分析了652項提案,認為有439項可行,其中已經有322項獲得通過。截至2001年2月13日,已經有133項得以實施,大約14.33億雷亞爾。
③稅收政策
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④鼓勵加工業發展
各州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例如帕雷拉斯州規定,在加工企業投產之後前10年,政府把所得稅全部留給企業作流動資金,第11年開始逐步償還,保證了加工業發展對資金的需要。
⑤公路建設
巴西大面積後備耕地資源開發的最大制約條件是交通問題。因此,巴西政府把改善交通運輸條件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州際間的公路以及州際公路到各個農場之間公共道路完全由政府出資。此外,農場內部的道路建設也有可能爭取到一定的政府支持。
3、農業貿易政策
巴西政府努力促進與農業有關的各貿易團體和機構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協調。此外,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著力於動植物衛生檢疫協定的落實。在動物健康、植物保護和食品檢疫檢驗等方面加強管制,對轉基因產品十分慎重。

閱讀全文

與巴西耕地面積大為什麼貧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