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
8.6.2.1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貌和顏色特徵
巴西各礦區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相似的晶體形態、表面形貌和顏色特徵。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以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不規則形狀、聚形和八面體晶形,還有少量的三角薄片雙晶(圖8.38、圖8.39),大多數金剛石/鑽石表面顯示溶蝕特徵、塑性變形紋理及與搬運相關的表面磨損;金剛石/鑽石的顏色以無色為主,其次為灰色、棕色、黃色、粉色、乳白色及不均一的顏色(Kaminsky et al.,2001b;Hayman et al.,2003,2005;Tappert et al.,2006;Bulanova et al.,2008a;Hunt et al.,2009)。
雖然巴西各礦區的鑽石都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具有相似的晶體形態,但不同來源鑽石的形態組合則有差異。例如Arenapolis、Boa Vista和Canastra三個砂礦的鑽石具有相似的與生長和溶蝕過程相關的晶體形態。三個礦區鑽石的晶體形態均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比例相當的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聚形、八面體、不規則形狀晶形(Tappert et al.,2006)。Juina地區Rio Soriso砂礦鑽石晶形也以菱形十二面體為主(42%),其次為菱形十二面體與八面體的聚形(13%),八面體(4%)(圖8.38),但出現一些不常見的立方體和立方-八面體鑽石(Hayman et al.,2005)。而Carolina金伯利岩筒鑽石的形貌以滾圓(32%)和不規則(26%)的菱形十二面體為主,其次為不規則、不可辨別的晶形(26%),其餘的為八面體(12%)和三角薄片雙晶(4%)。
圖8.38 Rio Soriso礦區原石(A)十二面體(B)八面體 - 十二面體組合(C)聚形(D)八面體雙晶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38 Rough diamonds from Rio Soriso mine A) dodecahedron B) combination form of octahedron and dodecahedron C) combination form D) macle
(Hayman et al.,2003)
圖8.39 Collier 4岩管金剛石的形貌
Figure 8.39 Diamond morphology of No.4 pipe,Collier
J1:碎片,熔蝕與蝕刻白色八面體;J2:白色八面體/雙晶/共生一邊破碎;J9:淡棕色熔蝕破碎的八面體;J10:白色熔蝕八面體、十二面體
(據 Bulanova et al.,2010)
J1: fragment,resorped and etched white octahedral crystal; J2: white octahedral crystal intergrows with macle,one side broken; J9: light brown,resorped and broken octahedral crystal; J10: white resorped octahedral crystal and dodecahedral crystal
(Bulanova et al.,2010)
圖8.40 Rio Soriso 礦區原石具有不同的熒光顏色:(A) 藍色,(B)綠松石色,(C)綠色,(D) 棕色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40 Rough diamonds with different fluorescence colors from Rio Soriso mine: A)blue,B)turquoise,C)gREE,D)brown
(Hayman et al.,2003)
圖8.41 Rio Soriso礦區原石CL圖像 (A)多階段的八面體生長和溶蝕;(B)復雜的生長模式
(據 Hayman et al.,2003)
Figure 8.41 CL images of rough diamonds from Rio Soriso mine,(A) multi-stage octahedron growth and resorption; (B) complicated growth pattern
(Hayman et al.,2003)
Juina地區金剛石(包括起源地Sao Luiz河)表面具有大量塑性變形滑移線和蝕刻通道,常缺少機械相關的磨損痕跡((Kaminsky et al.,2001b;Hayman et al.,2003)。而其他地區金剛石表面具有豐富的晶面蝕像,如盾形的薄層、三角坑(座)、階梯狀生長結構、生長丘、塑性變形滑移線及不同比例與搬運相關的表面磨損(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Tappert et al.,2006)。
大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表面存在色斑,如Boa Vista砂礦礦區約75%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綠色和褐色色斑,以綠色色斑為主。Arenapolis和Canastra砂礦近40%或更少的金剛石/鑽石擁有比例相當的綠色、褐色色斑(Tappert et al.,2006)。Machado River砂礦的金剛石/鑽石表面也常見綠色和棕色色斑 (Bulanova et al.,2008a)。只有Juina地區Rio Soriso礦區等少量礦區金剛石/鑽石表面不存在色斑(Hayman et al.,2003)。
8.6.2.2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內部結構特徵
Arenapolis、Boa Vista和Canastra砂礦金剛石陰極發光(CL)生長結構多樣,簡單環帶、振盪環帶、扇形和復雜分區環帶結構均可見。Boa Vista礦區未溶蝕的八面體金剛石/鑽石一般具有低氮的外層(Tappert et al.,2006)。Rondônia州Machado河砂礦橄欖岩型的金剛石/鑽石具有明亮的藍色光致發光及八面體分帶的陰極發光圖像,但其超深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則不具有或呈非常弱的光致發光和陰極發光圖像(Bulanova et al.,2008a)。
Juina地區金剛石/鑽石的內部結構與岩石圈來源的金剛石/鑽石有極大不同,以復雜的內部生長結構、塑性變形、內應力、破碎和溶蝕為特徵(Hayman et al.,2005;Hutchison,1997;Kaminsky et al.,2001b;Bulanova et al.,2010)。Juina地區Rio Soriso砂礦大部分金剛石/鑽石表現為同中心、復雜形狀、扇形分帶的內部結構,許多金剛石出現階段性的溶蝕、生長及塑性變形(Hayman et al.,2005)。Juina地區Collier 4岩筒只有少數金剛石/鑽石呈現規則的八面體環帶結構,大部分具有充填破碎和溶蝕的後代金剛石/鑽石的裂縫,或者表現為非常復雜的生長模式(圖8.39),表明金剛石/鑽石具有復雜的生長歷史,起源於交替生長和強烈溶蝕的環境,受到類似剪切地幔捕虜體的脆性和塑性變形(Bulanova等 et al.,2010)。
8.6.2.3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
巴西大部分礦區的金剛石/鑽石具有與世界其他地區相似的礦物包裹體組合,以橄欖岩型(P型)為主,包括橄欖石、鎂鉻鐵礦、石榴子石、斜方輝石、頑火輝石等(Meyer & Svisero,1975;Tappert et al.,2006)。其中橄欖石和斜方輝石包裹體具有高Mg和低Ca特徵,指示金剛石/鑽石強到中等虧損橄欖岩型的地幔來源;榴輝岩型(E型)包裹體豐度低,表明在巴西主要部分的岩石圈地幔,缺少玄武岩組成的金剛石/鑽石源岩(Tappert et al.,2006)。只有Juina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具有獨特的以超高壓相為主的包裹體組合,包括鐵方鎂石、鈣鈦礦、四面體的鐵鋁-鎂鋁榴石混合物相(TAPP)、超硅石榴石、含錳鈦鐵礦、Cr-Ti尖晶石、自然Fe、自然Ni、榍石等,其中鐵方鎂石的質量分數最豐富(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Kaminsky et al.,2008;Hutchison et al.,1999; Harte et al.,1994)。鐵方鎂石+MgSi-鈣鈦礦+CaSi-鈣鈦礦+SiO2±TAPP礦物的共生組合,與實驗研究中高壓下橄欖岩型組成預測一致(Kesson et al.,1991)。這些罕見包裹體系列揭示了金剛石/鑽石的過渡地帶和下地幔來源,起源深度可能超過1700 km(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Harte et al.,1994)。金剛石也存在E型包裹體,包括水鋁硅酸鹽(「Egg相」)(Wirth et al.,2007)、碳酸鹽(方解石和白雲石)(Brenker et al.,2007;Wirth et al.,2009)、硅酸鹽(硅灰石-Ⅱ、槍晶石、鈣鎂橄欖石、金雲母)、鹵化物(NaCl、KCl、CaCl2和PbCl2)、氧化物(鈦鐵礦和尖晶石)以及硫化物(Wirth et al.,2009)等,表明金剛石可能是地殼物質俯沖到了一個深度較低的過渡地帶和下地幔形成的(Wirth et al.,2007;Brenker et al.,2007;Wirth et al.,2009),見表8.9。
世界范圍內,僅巴西西部的Juina地區(Kaminsky et al.,2001b;Harte & Harris,1994)、加拿大的A154 South岩管(Donnelly et al.,2007)、Panda(Tappert et al.,2005a,2005b)以及幾內亞的Kankan(Stachel et al.,2000b)地區的金剛石/鑽石含有鐵方鎂石包裹體。僅Jagersfontein、Juina、Kankan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含有相當比例的超硅石榴子石包裹體(Stachel et al.,2004a,2004b)。四面體的鐵鋁-鎂鋁榴石混合物(TAPP)包裹體極其低Ca、Cr、高Ti成分,屬於異常的地幔石榴子石,只在Juina地區Sao Luiz、Rio Soriso、Collier 4礦區金剛石/鑽石中發現(Harris et al.,1997;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1b;Bulanova et al.,2010)。磁鐵礦是金剛石/鑽石中的稀有包裹體,僅在Juina地區(Hutchison,1997)、委內瑞拉的Guaniamo地區(Sobolev et al.,1998),美國的Sloan地區(Meyer & McCallum,1986)和西伯利亞一些礦區(Sobolev et al.,1981,1984)的金剛石/鑽石中發現。自然鐵也是金剛石的稀有包裹體,僅在Juina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8),西伯利亞及澳大利亞Wellington地區的橄欖岩型金剛石/鑽石(Sobolev et al.,1981;Bulanova et al.,1998;Davies et al.,1999),及美國Colorado-Wyoming(Meyer & McCallum,1986)金剛石/鑽石中報道過。顯然,金剛石中含有磁鐵礦、自然鐵這些稀有包裹體是有重要的產地來源指示意義。
表8.9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Table 8.9 Diamond inclusion features of Brazil
據:Meryer and Svisero,1975;Tappert et al.,2006;Shiryaev et al.,2003;Bulanova et al.,2008a;Harte et al.,1999;Kaminsky et al.,2001b;Araújoet al.,2003;Hayman et al.,2005;Kaminsky et al.,2008;Brenker et al.,2007 ;Wirth et al.,2007,2009;Bulanova et al.,2010;Kesson & Fitz Gerald,1991 文獻整理
㈡ 舊金山黃鑽和巴西黃鑽什麼區別
舊金山黃鑽。舊孝茄金山黃笑正鑽是巴西境內聖弗朗西斯科流域的一種黃鑽,可能黃鑽有很多流域有,但舊金山黃鑽頗受人們喜愛。多數的舊金山黃鑽品相完巧升察美無瑕,很多舊金山黃鑽只適合單養的品種,領地意識極強無法混養任何生物。
㈢ 巴西鑽石為什麼便宜
原產地。巴西鑽石便宜是因為是原產地。但是最頂級的珠寶加工卻在歐洲。寶石和水晶的分類是以硬度來分的,鑽石的硬度為10級,寶石需要在8級以上,被稱為上帝的巴西,大自然不僅僅給了巴西美麗的環境,世界含量第一的淡水,還給了巴西豐富的礦藏資源。
㈣ 世界最著名的八大鑽石是什麼
首當其沖,庫里南系列
1,庫里南一號,也叫「非洲之星Ⅰ」水滴形,重530.2ct,74個面,現在鑲嵌在英王權杖上;
2,庫里南二號,也叫「非洲之星Ⅱ」方形,重317.4克拉,64個面,鑲嵌於英帝國王冠上;
3,這顆由於歷史原因列入其中:布拉岡斯(Braganza)
1725年發現,系巴西境內發現的最大鑽石。它近乎無色,僅帶有極輕微的黃色,重量為1680克拉。後來不知去向。有人懷疑,這顆鑽石後來可能經更權威的鑒定,發現它並不是鑽石,而是一顆黃玉。
4,無名鑽石
1919年,在普列米爾礦山找到一顆重達1500克拉的寶石金剛石,顏色也和庫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認為它和庫利南是同一個大晶體破裂而成的,故沒有給這塊金剛石專門命名。
5,尤里卡(Eureke)
1893年,發現於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賈格斯豐坦鑽石礦。它光滑透明,呈藍白色,光澤極佳,是一顆質量上乘的鑽石。琢磨後最大的一顆重69.68克拉,被稱作「高貴無比」。
6,塞拉里昂之星(Star of Sierra Leone)
塞拉里昂的鑽石以品質佳,顆粒大,有良好的八面體晶形而著稱於世。塞拉里昂之星是1972年2月在揚格瑪的鑽石礦上發現的,重為968.9克拉,無色。
7,科爾德曼.德迪奧斯
是巴西在發現「布拉崗扎」之後所發現的最大的鑽石,重922.5克拉,具極佳的藍白色。
8,庫稀努爾(Kohinur)
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鑽石。相傳早在13世紀時發現於印度著名的古鑽石礦區——哥爾負達。原石重約800克拉,被稱為「庫稀努爾」。後被加工成橢圓形,重108.83克拉,無色(略帶灰),並更名為「光明之山」。
上列原因,所以補一個
9,大莫卧兒(Great Mogul)
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鑽石之一。大約1630—1650年間發現於印度的可拉礦區,原石重787.5舊克拉,被加工成玫瑰花型,後來去向不明。
㈤ 為何說巴西不僅是足球的天堂,更是世界彩色寶石的天堂
眾所周知巴西的足球實力,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更有人說巴西更是彩色寶石的天堂,因為在這里歲發現各色各樣的彩色寶石,早在很久之前,巴西的采礦行業,位居世界首位,也是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
早在17世紀,巴西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鑽石的生產國,在巴西各式各樣的星彩鑽石,可謂是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所以在足球一流的巴西,更是一個彩色寶石額天堂。
㈥ 認識一種寶石:紅鑽
認識一種寶石——紅鑽(Red Diamond)
一、什麼是紅鑽
紅鑽是鑽石中的珍品,紅色鑽石是罕見的天然紅色鑽石,是寶石中稀有、珍貴的鑽石,也是市面上價值蕞高的鑽石之一。
一些寶石學家認為:紅鑽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滑動(沿八面體方向輕微移動)從而導致原子的結構缺陷,在鑽石的形成過程中晶格結構發生扭曲變化而產生的。而紅鑽的顏色是如何獲得的,眾說紛紜,到如今依舊無法得出准確的形成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增加鑽石的神秘感,使它成了所有彩鑽中稀有的一種。
二、紅鑽的產地
紅鑽的產地,一般分為阿蓋爾礦區和非阿蓋爾礦區:
1、澳大利亞
阿蓋爾礦區就全球最大的紅鑽產出地,佔全球供應的90%。
2、巴西
巴西鑽石開采約從1725年發現鑽石延續到現代,世界著名的穆塞耶夫紅鑽就是巴西產出的。
3、印度
三、紅鑽的顏色
紅鑽只有一個顏色等級,四種顏色紅鑽紅鑽按色調分成兩大類:純紅鑽與帶其他色調的紅鑽。共有四種顏色紅鑽,分別是:
①fancy red:純紅鑽。
②fancy purplish red帶紫色調紅鑽。
③fancy orangy red帶橙色調紅鑽。
④fancy brown帶棕色調紅鑽。
四、紅鑽的致色之謎
GIA作為全球權威的鑒定所之一,鑒定過許多世界上最著名的彩色鑽石,但是關於紅鑽的資料卻少之又少;再加上GIA全球九個鑒定所每年所鑒定的鑽石數量十分龐大,截至目前卻也只為Hancock Red和七顆在史密森尼博物館展出的鑽石出具了彩色鑽石鑒定證書。
紅鑽的顏色成因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就連研究鑽石數十年、擁有最精密儀器設備的銷弊桐G引A研究人員也無法完全確定它們的顏色成因。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因原子滑動(沿八面體方向輕微移動)而導致的原子結構缺陷是形成顏色的主要原因。
五、紅鑽的選購要點
1、顏色:顏色為王,顏色是選購第一要素。
2、凈度:95%以上的紅鑽凈度都是S或者1級。
3、重量:當然是越大越好,超過30分的紅鑽就非常有收藏價值了。
4、熒光:大部分都帶有熒光,因此對紅鑽的價格影響不大,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顏色。
六。世界著名的紅鑽
Hancock Red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紅鑽之一。1987年的拍賣使它一躍成為當時拍賣史上每克拉單價最高的寶石。該鑽石最終以880,000美元的價格成交一每克拉價格達到驚人的926,315美元,這是預估售價的八倍。
另一顆著名的紅色鑽石為重達5.11克拉的三角形改良明亮式切割的Moussaieff Red(穆薩耶夫紅鑽)。它曾於美國、史密卜洞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The Splendor ofDiamonds」展覽中向公眾展出。雖然同展的另外四顆鑽石使穆薩耶夫紅鑽相形見拙,虧坦寶石學家仍將其列為值得展出的驚人展品。
㈦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地球化學特徵
8.6.3.1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微量雜質元素特徵
巴西大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的N的質量分數較高、聚合程度中等,地幔寄居溫度大多位於1100~1150℃之間(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Kaminsky et al.,2001a)。
Minas Gerais州Coromandel地區砂礦金剛石/鑽石平均N的質量分數較高,約550μg/g,聚合程度中等,(Khachatryan,2001a)。Rondonia州Carolina金伯利岩管金剛石/鑽石整體N含量高,平均N的質量分數約600μg/g,無Ⅱ型金剛石/鑽石,N的聚合狀態中等,93%的Carolina金剛石/鑽石為IaAB型,6%為IaA型,僅0.5%的金剛石/鑽石為IaB型,片晶氮峰多退化,表明在地幔寄居過程中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短暫的熱事件(Hunt et al.,2009)。Machado河砂礦按來源分為超深橄欖岩型和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E型金剛石/鑽石N的質量分數范圍為39~860μg/g,P型金剛石/鑽石N的質量分數較高,為200~1500μg/g,具有低、中等和高三組聚合程度,形成於1000~1200℃上地幔岩石圈;但絕大多數超深來源金剛石屬於Ⅱ型,形成溫度超過1300℃,指示亞岩石圈生長環境(Bulanova et al.,2008a),見表8.10。
表8.10 巴西各礦區金剛石/鑽石N、H雜質含量特徵Table 8.10 N content and H content of diamonds from different mines of Brazil
據 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Kaminsky et al.,2001b;Tappert et al.,2006;Hunt et al.,2009;Bulanova et al.,2008a文獻整理。
巴西Juina地區金剛石/鑽石的N雜質特徵則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前者以Ⅱ型為主,具有質量分數低且高度聚合的特徵,「小片晶」氮低(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Kaminsky et al.,2001b),指示金剛石/鑽石可能的超深來源,幾乎所有金剛石/鑽石都含有中等至顯著的氫雜質元素(Kaminsky et al.,2008;Bulanova et al.,2010)。Rio Soriso砂礦金剛石/鑽石N和紅外活性H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Hayman et al.,2005)。假設寄居地幔年齡為3Ga,該區金剛石/鑽石形成溫度可能超過1240℃(Hayman et al.,2003)。
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金剛石礦區僅含1%的Ⅱ型金剛石,只有少量產地包括加拿大Slave克拉通Ekati和DO-27、Superior省、Buffalo Hills地區,迦納Birim,巴西Juina,幾內亞Kankan,南非Premier和Jagersfontein礦區、烏克蘭晚第三紀砂礦具有高豐度的Ⅱ型金剛石,因此,Juina地區高Ⅱ型金剛石比例具有產地來源指示意義。
8.6.3.2 巴西金剛石/鑽石的C同位素組成
Arenapolis、Canastra、Boa Vista砂礦P型金剛石中C同位素的比值分布范圍為-8.9‰~-2.0‰,與世界范圍橄欖岩型的組成一致(Tappert et al.,2006)。Carolina金伯利岩管金剛石δ13C值-22.4‰~-3.7‰,與地幔C同位素比值(接近-5.5‰)類似的樣品比例較高,部分負值較低的樣品顯示金剛石和榴輝岩來源有關(Hunt et al.,2009)。Machado河超深金剛石δ13C為-3‰~-1‰,與碳酸鹽的特徵相同;P型金剛石具有標準的地幔δ13C值(-4‰~-6‰);E型金剛石δ13C從重的地幔δ13C值(-3‰)到輕的俯沖型δ13C值(-12‰),直至極輕值(-18‰),暗示可能存在有機質碳源(Bulanova et al.,2008a),見圖8.42。
Juina地區金剛石δ13C組成范圍為-26.3‰~-3‰(Kaminsky et al.,2001b,2008),主要集中在-5‰,-13‰,-18‰,-25‰附近,輕C同位素比值低至26.3‰,表明Amazon克拉通西南部的過渡地帶受循環碳影響,可能與克拉通西南部邊界1.5~1.0Ga間源於Rondoniana Santo Ignacio和Sunsas地形的俯沖一致。Juina地區下地幔金剛石碳同位素組成均一,緊密集中在-5‰附近(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Hutchison et al.,1999),與其他地區下地幔金剛石的典型C同位素比值一致(Deines et al.,1991);過渡地帶金剛石δ13C值主要集中在-5‰附近和-11‰~-13‰(Kaminsky & Khachatryan,2001a;Hutchison et al.,1999),具有不同的物質來源,貧13C為過渡地帶存在地殼循環成分提供了證據(圖8.42)。
圖8.42 巴西部分礦區金剛石/鑽石的C同位素組成特徵
( 據 Tappert et al.,2006;Kaminsky et al.,2001b,2008 文獻整理)
Figure 8.42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diamonds from several mines in Brazil
(after Tappert et al.,2006; Kaminsky et al.,2001b,2008)
㈧ 幫忙列舉出玉石的種類及名稱
玉石的種類和產地
玉石的種類和產地
玉,在我國是美石的同義語。古人視玉為寶,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我國是一個玉石之國,但目前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目前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一、硬玉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礦石)還是「籽料」(次生礦石),主要是由硬玉礦物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
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二、軟玉
軟玉在我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
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三`岫岩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岩縣而得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岩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通常佔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頌槐、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硬度2.5~5.5,比重2.5~2.8。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岩、鎂質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蝕變礦物,也可與滑石、綠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南方玉開采史不詳,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並含有少量金雲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因含雜質多,顏色常與岫玉不同,色調暗綠至褐綠。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與岫玉也有差別,它產於雲母片岩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岩組成的地層中,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層。
祁連玉產祁連山,玉色暗綠,帶有較多的黑色臟點,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
京黃玉淡黃色,也由蛇紋石組成,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紀60年代發現,歷史上是否開采過,情況不明。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
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野敏友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產於蛇紋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玉質較純,細膩光潔,蘋果綠至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因此,當我們鑒別新石器時代以來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經鑒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就不是遼寧產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拿鉛。
四、藍田玉
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謂藍田,即蔥嶺(昆侖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從此引起後世人的紛爭,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色綠似菜葉的玉石)。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
五、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
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國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據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岩,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還有黝簾石、綠簾石、透閃石、絹雲母、黑雲母和榍石等。經過顯微鏡鑒定,玉質含有多種蝕變礦物,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屬雜質電素離子),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
六、綠松石
綠松石是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為主組成的隱晶質緻密塊體,含有銅、鋁和水的磷酸鹽,通常產於次生淺成礦床中。多呈天藍色、暗藍色、藍綠色和綠色,風化強烈的呈綠白色。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硬度6,比重2.6~2.8。平均折光率1.61~1.63。
綠松石在我國也是古老的傳統玉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它同青玉、瑪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裝飾品。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一書中的統計,從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到南北朝時代的墓葬中,有多處發現過綠松石裝飾品.
七、瑪瑙
瑪瑙由於紋帶美麗,自古就被人們飾用。出土玉器中,常見成串的瑪瑙珠,以項飾為多。
組成瑪瑙的細小礦物除玉髓外,有時也見少量蛋白石或隱晶質微粒狀石英。嚴格地說,沒有紋帶花紋的特徵,不能稱瑪瑙,只能稱玉髓。現今市場上一些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也稱為「瑪瑙」,這同古代瑪瑙的含義是不相符的。瑪瑙純者為白色,因含其它金屬元素(如Fe、Ni等)出現灰、褐、紅、藍、綠、翠綠、粉綠、黑等色,有時幾種顏色相雜或相間出現。瑪瑙塊體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硬度6.5~7,比重2.65。
瑪瑙依其紋帶花紋的粗細和形態分有許多品種。紋帶呈「縞」狀者稱「縞瑪瑙」,其中有紅色紋帶者最珍貴,稱為「紅縞瑪瑙」。此外尚有「帶狀瑪瑙」、「城砦瑪瑙」、「曇瑪瑙」、「苔蘚瑪瑙」、「錦紅瑪瑙」、「合子瑪瑙」、「醬斑瑪瑙」、「柏枝瑪瑙」、「曲蟮瑪瑙」、「水膽瑪瑙」等品種(見李時珍《本草綱目》)。
在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據顏色的不同,有「紅玉髓」、「綠玉髓」(亦稱英卡石)、「蔥綠玉髓」、「血玉髓」(亦稱血石)和「碧玉」等。
瑪瑙同軟玉一樣也是我國傳統的玉石。在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瑪瑙杯和瑪瑙珠。在大量的瑪瑙珠中,有一粒作辟邪狀,長1.7厘米。甘肅永靖大何庄齊家文化遺址,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中等,也都相繼發現了瑪瑙飾品.
八、青金石
青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礦物組成,常含方解石、黃鐵礦,有時出現少量透輝石等。阿富汗產的青金石玉料,其青金石礦物平均含量佔25~40%。玉質呈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群青色。不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澤。硬度5.5,比重2.7~2.9。色深藍和濃而不黑者,稱「青金」;深藍和黃鐵礦含量多於青金石礦物時,稱「金格浪」;淺藍色和含白色方解石(一般不含黃鐵礦)者,稱「催生石」(此名源於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葯之說).
九、碧甸子與孔雀石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載:「天柱山,州(興安州,今陝西安康縣)西五十里,下有碧鈿、青綠諸洞二十餘處,唐宋俱採取入貢,明始停閉。」夏湘蓉等在《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認為:「按元代的碧甸並非甸子,明代的碧鈿當不例外。」這是因為綠松石(甸子)一般不與孔雀石(青綠,亦稱「石綠」)共生,而「硅孔雀石」則常與孔雀石共生。既然已知與「碧鈿」共生的是孔雀石,那麼「碧鈿」或「碧甸子」很有可能是指「硅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次生氧化礦物,通常產於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孔雀石因呈孔雀綠色而得名,多呈塊狀、鍾乳狀、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硬度4~6,比重3.9~4。常同褐鐵礦、方解石、錳土、玉髓、硅孔雀石等共生。
硅孔雀石也是一種次生礦物,多數由黃銅礦、黝銅礦等受鹼性硅酸鹽的熱溶液作用變化所形成。呈綠、藍綠至天藍色,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狀的塊體,也有呈土狀或葡萄狀者。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樣不透明,玻璃至土狀光澤。
十、寶石
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得知,我國出土的玉器質料主要是傳統的玉石,但伴隨出土的也有寶石。現將一些重要的寶石簡介如下:
鑽石礦物學名金剛石。等軸晶系,多呈八面體,也有斜方十二面體和六八面體者。化學成分為碳。硬度10,比重3.5~3.6,折光率2.40~2.48。18世紀以前,印度是世界上鑽石的唯一產地。巴西鑽石發現於1728年;非洲鑽石發現於1850年。我國山東鑽石的產出,據說僅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文物》1972年第11期第32頁報道,南京象山7號東晉墓葬中,出上鑲嵌有金剛石的戒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鑽石,按時間看應屬天竺的產品。
紅寶石和藍寶石礦物學名都是剛玉。三方晶系,晶體常呈桶狀、錐狀、板狀、柱狀、不規則粒狀等,晶面上常有斜紋或橫紋。硬度9,比重3.95~4.10。折光率:N0=1.767~1.772,N0=1.759~1.763;重摺率0.008~0.009。成分中混入金屬鉻呈紅色;混入鐵、鈦、錳等呈藍色或其它色調。現今,在寶石學中和珠寶商業界,除了紅色透明者稱紅寶石外,其它各色剛玉的透明晶體(能做寶石者),皆稱「藍寶石」。如黃色者,稱「黃色藍寶石」;綠色者,稱「綠色藍寶石」等。
在紅寶石和藍寶石中還有兩個特殊品種,稱「星彩紅寶石」和「星彩藍寶石」。這種寶石一般不透明或近於半透明,琢磨成弧面型寶石後,在弧形頂面上出現六條放射狀的光帶,宛如一顆閃光的星星。
紅寶石,我國古有「紅刺」、「照殿紅」及「巴拉斯」之稱。現已知「巴拉斯」一名實指礦物學名叫「尖晶石」的寶石。藍寶石,我國古有「瑟瑟」之稱,而古代的「瑟瑟」作為珠寶名稱也兼指其它藍色或綠色的寶石。近些年來,在華東、華南等地發現了藍寶石的產地,紅寶石目前尚未發現。如果在古墓中發現藍寶石,很可能來自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紅寶石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柬埔寨。
祖母綠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綴耕錄》中稱為「助水刺」。
綠寶石,一般泛指可做寶石的各色透明的綠柱石礦物晶體。根據顏色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比如,天藍色者稱「海藍寶石」;黃綠色者稱「橄欖海藍寶石」;純黃色者稱「金黃綠寶石」;淡紅色者稱「玫瑰綠寶石」等。只有當成分中含鉻,使其顏色變得濃綠或翠綠時,才是祖母綠。
祖母綠獨特的翠綠色是因為晶體中混入了金屬鉻離子,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一般在0.15~0.20%,深翠綠色者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可達0.5~0.6%。晶體常呈六方柱狀。硬度7.5,比重2.71。透明,有玻璃光澤。折光率:No=1.585,No=1.579;重摺率0.006。晶體中常有瑕疵,多呈閃亮的小片,亦稱「蟬翼」。祖母綠由於顏色美麗,有「綠寶石之王」的譽稱。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希臘就被用做首飾鑲嵌品,常琢磨成盤型或價梯型,工藝美術界專稱「祖母綠型」。
古代的祖母綠出產於埃及。1930年蘇聯在中烏拉爾山才發現祖母綠。本世紀20年代以來,南非(阿扎尼亞)、辛巴威和巴西等地,都相繼發現了大型祖母綠礦床。現今祖母綠的著名產地在哥倫比亞的契沃爾和木佐行政區。此外印度、坦尚尼亞、尚比亞也產祖母綠。我國至今未發現祖母綠的產地。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王帶上鑲嵌的大顆祖母綠,不知來自何地。
貓眼石俗稱「貓兒眼」,古稱「獅負」,意為被獅子背負過的意思。這種寶石主要產於錫蘭(現稱斯里蘭卡),故又稱「錫蘭貓眼石」。
貓眼石的礦物學名稱「金綠寶石」,是金綠寶石礦物的特殊品種。這種寶石因晶體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狀」氣孔包裹體,加工成弧面型寶石(俗稱腰圓)後,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出現一條像貓眼「瞳眸」似的光帶,故稱貓眼石或貓兒眼。
貓眼石何時在我國出現,史籍難考。章鴻釗在《石雅》中引《琅環記》語說;「仙女上玄宗獅負二枚……玄宗藏於牡丹鋼合中以驗時雲。」此處「獅負」是否就是較早的貓眼石,待考。現已知清東陵乾隆墓中出土有貓眼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金塔頂上也鑲嵌有質量不太好的貓眼石。我國古今的貓眼石皆由斯里蘭卡輸入,最早輸入中國的時間則有待於考證。
碧璽《清會典圖》卷四十三稱「碧囗(王亞)囗(王厶)」;《博物要覽》中稱「披耶西」;《滇海虞衡志》中稱「碧霞歪」、「碧霞囗(王比)」、「碧洗」;《玉紀》中稱之為「碧霞希」。民國初,北京市場上的珠寶商常稱「碧硒」或作「碧璽」,皆系今日的「電氣石」寶石。今「碧璽」一詞已成為各色電氣石寶石的工藝名稱。
電氣石礦物成分相當復雜,晶體呈柱狀,斷面為球面三角形,晶面上有縱橫。寶石為各色透明晶體,強玻璃光澤。硬度7~7.5,比重2.98~3.05。根據顏色等不同有「紅碧璽」、「綠碧璽」、「黃碧璽」、「褐碧璽」以及「碧璽貓眼石」等若干品種。深紅色者俗稱「雙桃紅」,淺紅色者俗稱「單桃紅」。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珍藏有大量的各種顏色的碧璽製品,多屬明清之物。古籍記載碧璽產緬甸。現我國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有名,但開采年代不詳。
緊牙烏亦稱「子牙烏」,現為各色石榴石寶石的工藝名稱。《博物要覽》、《輟耕錄》書中稱石榴石為「避者達」。其中色紅如同紅寶石者,有「錫蘭紅寶石」之稱;黃色者,有「黃榴石」之稱;翠綠色者有「翠榴石」之稱,亦稱「烏拉爾祖母綠」。我國出土的紫牙烏寶石不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許多暗紅到紫色紅色的寶石,大多數都是紫牙烏寶石,但原料來源不詳。現已知我國新疆阿勒泰偉晶岩中產有紅色、黃綠色等石榴石寶石。此外江蘇省、浙江省也發現紅色的石榴石寶石。
尖晶石英國和俄國王冠上鑲嵌的紅寶石,有的就是現今的尖晶石。英國女皇加薩琳王冠中央鑲嵌的那顆「黑太子星」紅寶石,重389克拉,據久米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載,這是一顆特大的尖晶石寶石,十七世紀以12萬盧布購於北京。
尖晶石常呈八面體,玻璃光澤。硬度3,比重3.5~4.06。平均折光率N=1.717。尖晶石是均質礦物。它同紅寶石(紅色剛玉)的區別,除晶形和硬度等不同外,放在偏光鏡下(正交偏光)轉動,其較簿的邊部出現亮和黑(消光現象)的變化時,即為紅寶石,全是黑色(全消光)時即為尖晶石寶石。
近來我國已發現翠綠色的尖晶石。國外主要產地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澳大利亞等地。
拉長石拉長石礦物因發現於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而得名。已知有拉長月光石和變彩拉長石兩種。礦物屬於斜長石中的基性種屬,其中含鋼長石分子35~50%,含鎢長石分子50~75%。成分中可能還有少量的鉀長石。晶體呈板狀或板柱體。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度較高,玻璃光澤。硬度6~6.5,比重2.67~2.72。產基性火成岩類或脈宕中。拉長月光石有「月光冷冷如秋色」的游彩(轉動寶石,光彩發生逐漸的變化稱「游彩」)。變彩拉長石有白、藍等隨光源照射方向不同而發生變化的色彩(即「變彩」)。
章鴻釗在《石雅》中認為,我國的「和氏璧」應是拉長石寶石,主要根據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中關於「和氏璧」色彩變化的記述。杜光庭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拉長石也有色白與色碧的變化,而且非經琢磨,這種變彩一般也難以發現,故理璞才能得寶。
和氏璧見於先秦《韓非子》等書的記載。秦始皇將其加工成玉璽,輾轉相傳,傳至後唐李從珂(廢帝)時,因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結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陽,廢帝抱璧(傳國璽)登上玄武樓和薪自焚。從此和氏璧下落不明。
螢石1978年第一期《考古學報·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中的出土玉器里就有螢石製品。夏湘蓉等人認為這種螢石顯然是就地取材的。螢石有各色透明晶體,我國的珠寶界稱為軟水晶。螢石化學成分為氟化鈣,常含釔、銫等稀土元素雜質。晶體呈立方體或八面體。有白、綠、黃、藍等色。硬度4,比重3.18。折光率1.433~1.435。成分中因含微量的鈾而發出綠色螢光。有強磷光者,據史書記載是「夜明珠」的一種。相傳印度古代發現的「蛇眼石」即螢色夜明珠,夜晚距它半英尺遠,可以借它的光觀看印刷品。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載:古代的中國人最愛敘利亞產的夜明珠,別名為「孔雀暖石」。據說慈禧太後皇冠上有九顆夜明珠,其中有四顆失落民間。前不久,洛陽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陝西扶風縣也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都未鑒定是何寶石。由此說明,古代確有夜明珠。《北京晚報》1983年6月3日第2版「我國發現夜明珠」一文中報道,廣東省有人在鎢礦山螢石選礦廠中也發現了強磷光的螢石,可謂現代的夜明珠。這一發現,不僅說明古代傳說和記載的夜明珠寶石的確存在,而且還有新的產地。
水晶伴隨玉器出土的水晶製品比較多見,在春秋戰國以來的古墓中常有出土。
水晶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是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石英晶體。硬度7,比重2.65。有無色透明、紫、粉紅、棕、黑等色。顏色同某些雜質有關;黃水晶含有超顯微狀態膠狀鐵的氫氧化物;煙水晶可能同鐳輻射有關;玫瑰色可能含氧化錳和非晶質硅的氫氧化物;含顯微狀態的赤鐵礦包裹體可顯粉紅色;紫水晶可能是含硼引起的;黑色的墨晶則可能含更多的雜質。
水晶除按顏色劃分紫晶、黃水晶(假黃寶石)、茶晶和墨品外,也按包裹體劃分為發晶(包裹有各種針狀礦物)和水膽水晶。其中粉紅色的塊體,稱芙蓉石。水晶古有水玉、水精、白附、干年冰、玻璃、紫難、赤石英、紫石英、青石英等許多名稱。水晶不僅品種多,古今產地也多。除我國許多省份出產外,古代也從大秦、波斯等國輸入。
據目前資料,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寶石和玉石礦物達二百三十種以上。除上述常見的寶石外,西周大墓中還出土有天河石。對眾多寶石和玉石感興趣的同志,可參閱奕秉璈的《寶石》(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和王福泉《寶石通論》(198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