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征四號什麼運載火箭巴西
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
是我國在長征四號甲基礎上研製的一種運載能力更大的三級液體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
1999年5月10日,長征四號乙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將「風雲一號C」和「實踐五號」衛星准確送入軌道。截止2017年,長征四號乙火箭共發射30次,將30多顆國內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我國和巴西合作的地球資源衛星均由該火箭發射。
改進
1、加大了整流罩尺寸。
2、調整了三子級儀器艙的高度,以適應衛星對對接尺寸的需要。
3、控制系統用的程式配電器改用電子式,提高了發送程式指令的時間精度。
4、控制、遙測、跟蹤測量、安全自毀系統的儀器以及電纜網均實施小型化與輕量化,以減小其質量,提高。
5、運載能力。
6、二子級增加推進劑利用系統,提高了運載能力,同時發動機則採用高空噴管方案,提高了真空比沖。
⑵ 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四號什麼運載
長征四號乙-中國研製的液體運載火箭。
火箭全長45.576米,芯級最大直徑3.35米,8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在為1.9噸。
1999年5月10日,長征四號乙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將「風雲一號C」和「實踐五號」衛星准確送入軌道。截止2017年,長征四號乙火箭共發射30次,將30多顆國內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我國和巴西合作的地球資源衛星均由該火箭發射。
研製背景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包括長征四號甲、長征四號乙和長征四號丙三個型號,均為常溫液體推進劑三級運載火箭。其中長征四號甲火箭於1988年9月首飛成功,在完成了兩次發射任務後,於1991年起停止使用。
隨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根據中國國家空間計劃,著眼滿足發射尺寸和質量更大衛星的需要,在長征四號甲火箭的基礎上改進設計、啟動研製長征四號乙火箭。
⑶ 關於中國航天工程的信息
2006年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50年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攀高峰;中國航天人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以一腔熱血譜寫了中國的航天傳奇,振奮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弦。我國航天事業一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也毫不動搖。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己仿製的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彈道導彈。同年9月,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發射成功。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⑷ 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什麼衛星
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系統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巴西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被譽為高科技領域「南南合作的典範」。本次成功發射的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重一千四百五十二公斤,設計壽命兩年,是一顆三軸穩定、全球覆蓋的地球資源衛星。 該星裝有多光譜CCD相機、高解析度相機、寬視場成像儀、空間環境監測系統和數據收集傳輸系統等有效載荷,可向中國、巴西和世界其他具有接收能力的國家和地區實時發送可見光、多光譜遙感圖像信息,可廣泛應用於農作物估產、環境保護與監測、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勘測等領域。 中巴第一、第二顆「資源一號」衛星已先後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和二○○三年十月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工作壽命已到期,第二顆衛星正在超期「服役」。此次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對確保該衛星系統長期連續穩定運行、增強中國國土資源勘查能力、促進航天領域國際合作、推動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用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遙感探測和環境保護,為空間科學研究提供資料。中巴合作研製地球資源衛星,一直受到兩國政府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範。 承擔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這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一百零二次飛行。 星箭點火起飛約十二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顯示,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與火箭分離,順利進入近地點七百三十八公里、遠地點七百五十公里、傾角九十八點五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⑸ 這幾年中國航天事業的大喜事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計劃開始實施,盡管在特殊的時期經歷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和困難,但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拚搏,終於研製完成,星箭齊備,整裝待發。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航天科技工業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航天科技工業戰線全力以赴,在遠程運載火箭技術、固體火箭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出包含多種型號、能把各種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LE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和太陽同步軌道(SSO)的長征系列火箭。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長征火箭於一九八五年十月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並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國防
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現在正在制定未來五
年到十年的發展規劃,重點將涵蓋載人航天、繞月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航天產業化
和航天國際合作等五個領域。
孫來燕介紹說,中國航天未來規劃的藍圖,一是繼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二是開展
繞月工程,預計二00七年左右發射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實現繞月飛行;三
是進一步提升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實際上就是能把更大重量飛行器送入空間,中國下
一步准備研製的新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成功後將實現近地軌道二十五噸、地
球靜止軌道十四噸的運載能力;
四是將加大力度抓好空間應用和應用衛星與衛星應用的工作,進一步提升中國航天
產業化的水平;五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中國願意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的原則指導下,在大范圍、寬領域、多層次上與所有友好國家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
使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更好地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服務,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