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大千和張國立是什麼關系
弘一法師
李叔同在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上是一位先行者,他最早把西方美術、音樂、話劇推廣到國內;中年皈依佛門之後,精研南山律宗,又成為國際佛壇知名高僧。那是在1928年2月,李叔同由於政界失意,在杭州靈隱寺落發為僧,法號弘一,繼而到慈溪伏龍寺做客師和尚。次年,他把一生詩作精心挑選,認真譽寫,匯編成冊,藏於高櫃中。
弘一法師的學生豐子愷、史良、鄒韜奮、沙文漢等人屢上伏龍山拜見法師;希望能將詩稿付梓,但性格特別的弘一斷然拒絕。於是他們便想了一個巧妙的方法。當時,法師的一個學生叫小玲,才八歲,聰明伶俐,深受法師寵愛,經常出入法師的禪房。豐子愷等人就用豆酥糖桔子等食物誘惑小玲,叫他拿了弘一法師的鑰匙,把詩稿偷了出來。豐子愷把弘一法師的每首詩都配了畫,由鄒韜奮負責,交商務印書館以最快的速度編輯出版,書名為《護師錄》,並將新出的集子及稿費18700元郵寄給弘一法師。法師十分惱火,寫信把豐子愷罵了個狗血淋頭,使豐子愷再不敢上門,直到弘一法師在福建病逝,他才來到靈前痛哭不已。
張大千
與畢加索惺惺相惜
1956年,當時還客居巴西的張大千,經過長時間的准備,第一次前往歐洲各國參觀訪問,並且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行個人畫展。張大千名震遐邇,但親攜作品在歐洲展覽,尚屬首次,故此引起了歐洲藝術界人士的轟動,許多知名人士紛紛前往他的旅邸拜晤。而張大千久聞大畫家畢加索其人,得悉畢加索此時正居住在法國東南部的療養勝地尼斯市,便表示了要同畢加索會晤的意向。畢加索欣然向張大千發出邀請。7月28日,這東西方兩大畫壇巨擘終於在畢氏的「加利福尼亞別墅」見面。才華橫溢的畢加索對張大千推崇備至。他稱張大千為「了不起的天才畫家」,又謙遜地拿出了他自己用中國毛筆繪寫的五大冊中國畫向張大千討教。接著,畢加索還把得意之作《西班牙牧神像》題上姓名和年月日,送給張大千。
在這次會晤中,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過一段有些偏頗,但卻發人深思的話。他說:「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人有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黑種人有藝術。除此而外,白種人根本沒有藝術可言。我最不明白的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張大千回到巴西後,投桃報李,馬上將一幅《雙竹圖》題了「畢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張大千爰」的上下款,寄贈畢氏。
據張大千回憶,他對畢氏的印象是:「畢加索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天才!唯其如此,他才會創立一個不為世俗所囿的著名畫派!」
⑵ 張大千用500兩黃金買畫,畫中暗藏了什麼
在近代歷史上出了許多的國畫大師,其中最為著名的大概便要數齊白石和張大千了,齊白石愛畫花鳥,而張大千愛畫風水。一個畫風工整而精細入微,一個畫風飄灑而大氣磅礴。
在生活中兩人也有很大的不同,齊白石小的時候家裡窮,即使後來出名了也比較的「摳門」,甚至還曾拿自己畫的蝦去菜市場換真蝦,而張大千卻是一個出手闊綽的人,曾不惜花500兩黃金買下一副畫,最後又將畫便宜的賣掉了,這是這么回事呢?
現如今這幅《韓熙載夜宴圖》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並在2012年被列為了禁止出境展覽的專項保護文物之一。當然,國外的朋友也可以來故宮博物院看到這幅畫。
⑶ 張大千在巴西住過17年,有沒有可能在巴西找到他的真跡字畫呢給個好的答案。收藏家也給個好答案吧。謝
很有可能的,但是能不能找到,就看你個人的造化了。
⑷ 張大千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張大千先生,原名權,後改名爰丶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年幼時,就跟隨母親及長姐學習繪畫,為其畫藝奠下了基礎。從重慶求精中學及江津中學畢業後,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學校攻讀染織技術。回到上海之後,就拜曾農髯及李梅二人為師,學習書法,此時畫風以臨摹石濤及八大山為主,並深得石濤之筆意。後來又上追宋丶元丶明丶清諸大家之精神。民國十二年,隨仲兄善子參加上海「秋英會」雅集時即席揮毫作畫,對菊吟詩,因而「一鳴驚人」,譽之為後起之秀。
民國十五年,開始游覽國內名山大川,初上黃山,並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曾與黃君璧先生同游峨嵋。民國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為三百零九個洞窟編號,之後即著手於臨摹上至元魏丶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畫。三十三年在成都舉行覽摹壁畫。之後曾僑居印度大吉嶺,在阿詹塔窟臨摹壁畫,並在香港舉行個展。民國四十二年,由阿根廷移居巴西,並在聖保羅附近之小鎮營建據地二百七十畝的「八德園」,園中有山有水,頗具園林之勝。後來應邀在日本東京及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辦其書畫作品及壁畫之展覽。並曾與西方畫壇之一代宗師畢加索共論藝。民國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獲頒金質獎章。
於其花甲壽辰之際,開始以大寫意的風格創作,認為「七分人事三分天」,並諄諄告誡人,研究書畫,要有選擇地多讀書。民國六十六年由美返台,並於外雙溪附近籌建「摩耶精舍」,作為養老之所。曾將其珍藏之書畫及敦煌臨本,捐給台北故宮博物院暨國立歷史博物館,並獲元首褒題「葆粹報國」之匾額。
其一生之畫風,可分為四個時期,始則石濤漸江大風八大,繼則唐丶宋丶明丶清,再次為敦煌風俗格,晚年之潑墨則已進入世界性了。於畫則山水丶花鳥人物等,無所不精。其書法則得自《鄭文公》丶《泰山金剛經》之筆法,風格則凝重丶奇逸剛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傅心畲有「南傅北張」之稱。
民國七十三年,張大千先生因心臟病復發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後,家人尊其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書畫文物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將其寓所「摩耶精舍」贈與台北市政府,作為「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著有《敦煌石記》丶《張大千畫集》丶《敦煌畫冊》丶《黃山前後澥詩畫冊》等書。
以上僅供你參考
⑸ 張大千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縣,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張大千早年曾學習清初四僧畫技。寄居成都期間,學習沈固、唐伯虎等大家作品,畫風深受其影響。1914年,他進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917年,張大千與二哥一同去日本學習繪畫和印染術。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門下學書畫、詩文。不久,他悄悄地在淞江的禪定寺出家,法名「大千」。百日後還俗保留了「張大千」這一名號。
1924年,張大千回上海不久,二哥和他人創辦了一個藝術團體——「秋英會」,每年秋季,散居全國的會員紛紛聚集上海,賞菊、飲酒、作畫、題字、賦詩。在秋英會上,年僅24歲的張大千大展丹青之筆,展露了自己在詩、書、畫方面的才能,贏得畫壇一片贊嘆。1925年,張大千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此後,張大千便以賣畫為生。
1937年,日軍攻佔北平後,張大千因拒絕擔任藝術畫院院長等職、拒絕借出所藏字畫辦畫展而被日本憲兵隊關押一個多月。
1941年,他遠赴甘肅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面壁近三年,刻苦研究中國古代壁畫藝術。通過這三年對古代優秀繪畫藝術的學習和揣摩,他把敦煌藝術運用於現代作品之中,將中國人物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他的修養因此更全面,畫風也發生轉變。從此,他開始用覆筆重色,其所畫的層巒疊嶂的大幅山水畫,豐厚濃重,把水墨和青綠融合起來,形成了獨創的藝術風格。張大千的敦煌之行不僅對他的畫藝精進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對敦煌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將敦煌壁畫介紹給世人,使世人得以窺見我們的這一神秘的國寶藝術,而且他的敦煌臨摹畫在民族藝術上開創了一個新境界。
1950年以後,他先赴印度講學,以後漂泊海外,先後在阿根廷、巴西、香港等地居住,還在巴黎訪問了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
1959年,他漫遊歐洲,又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發明了潑墨山水,達到了深厚、華潤而又風姿瀟灑、秀逸的境界。
從20世紀40年代起,張大千來往於亞洲、歐洲、美洲等地,舉辦了多次畫展,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中國畫大師」,也為介紹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3年,張大千在中國台北去世,享年84歲。
⑹ 張大千到過巴西嗎﹖
1952年,張大千當時在巴西聖保羅看中一塊很像其故鄉成都平原的地方,買下後參照蘇州、北京等地名園,設置湖山、花草、亭榭,建成一個完全中國式的園林——八德園。
1954年張大千正式遷居巴西,次年八德園建成。在其間居住了17年,由於遠離華人社區,避免了不必要的應酬繁囂
1971年因巴西政府興建水庫,八德園被徵收,張大千乃依依不捨遷居美國加州,之後又返台定居外雙溪。
⑺ 問:張大千在巴西住過17年,有沒有可能在巴西找到他的真跡字畫呢給個好的答案。收藏家也給個好答案吧
人家外國人對張大千,李大千的不感冒,即使有也早就糊牆了。
⑻ 張大千中年之後常年旅居海外,那麼他會說英文嗎
他應該是多多少少會或聽的懂一點的, 才有辦法分辨別人說英文的好壞。張大千先生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國人最沒有語言天才,一是日本人,二是印度人,他們說英語的發音真難聽。他忍不住對一個日本人說,日本人的英文真蹩腳,而那個日本人卻出言侮蔑人。真正是自己學不好,反而刻薄別人的表現所以張大千先生跟日本人賭氣在日本四年,僱用一位翻譯,不肯說一句日本話。
而他在前往巴黎想會見畢加索大師時曾說過:「因為我不懂外國話,必須要求助在巴黎的朋友,他們好像都面有難色。」 之後他也還是自己找翻譯然後成功與畢加索會面完成交流了。當然,大師母語是西班牙文, 在巴黎也肯定多數是講法語所以這里指的外國話就不知道也包不包括英文。綜合許多對他的介紹上來看,他在許多地方都辦過畫展及交流應該會一些基本的,但可能遇上專業及學術上面的交流時就得仰賴翻譯了。
當然如果你要切確的答案我就沒辦法給你肯定了。
⑼ 在1949年後為什麼像張大千等很多國學大師都到台灣去了
大千在50歲之前遍游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後更是周遊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張大千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並游遍歐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跡。所到之處,他都寫了大量的紀游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據其學生的回憶錄中談到。在晚年他很想回大陸,但他的哥哥 張善子是國黨的官員他很是顧慮,包括當時很多國學大師的親戚或家庭背景都與國民黨當局有關聯,而共產黨剛打下天下,很多政策大家都在觀望,因此此時大千和很多國學大師去台灣也就不足為奇了。
⑽ 張大千為什麼會去巴西
想雲游天下,到了巴西發現風景很象四川老家,就住下了,造八德園,因為園中有柿樹,柿有八種益處,後來造水庫淹了,他才回台灣造摩耶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