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為什麼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
樓上的觀點實在。。。。。。。
18世紀末期19世紀初期西歐或美國形成了帝國主義了嗎??
除海地屬於黑奴起義外,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國家獨立運動,事實上是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反抗對象是君主制的剛遭受法國拿破崙GOV攻擊不久的西班牙。他們在戰後也是按美國和法國的模式,建立起共和制議會制的GOV。
和這40多年之前的美國獨立戰爭不同的是,拉丁美洲西屬殖民地人口要多得多,殖民地居住點也較為分散很多,而且當中民族復雜,經濟發展不平衡,當時的情況是較為富裕的土生白人(主要是市民和種植園主,自耕農)和少數地位低下的貧窮印第安人或印歐混血人種,大家表面上,是在法國啟蒙運動思想下針對西班牙君主制宗主國的反抗,事實上大家各為各的利益。西屬南美殖民地分成南北2個大部分,外加墨西哥和以及中美洲殖民區域,三片區域的獨立浪潮,是相互獨立的。這和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關系很大,大致上,三片區域分別被加勒比海和葡屬巴西分割開了。
而相對來說,當年美國獨立戰爭在民族和經濟構成方面則單純很多,是東海岸13州白人的獨立戰爭,北美十三州都在阿拉巴契亞山脈以東,地處相互連通的平原之上,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合作自然方便。而且美國移民大都來自17世紀以後歐洲更先進的西北半部的國家,本來這也為美國工商業的崛起提供了基礎。因為臨近法屬殖民地,由於法蘭西國情問題,海外殖民地對她而言如同雞肋,所以美國很快又能從法國購得了最肥沃的中西部大平原。
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後幾年,在南美洲北部,一度也形成過以玻利瓦爾為總統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本人的理想就是借他本人的威望走華盛頓的道路,把全部西屬殖民地都統一成一國,成為「南方的美國」,但他有致命的掣肘:共和國總體經濟落後,內閣和副總統都很不稱職,副總統支持地方獨立。在1828年大哥倫比亞國民代表會議上,副總統糾集分離主義者對抗玻利瓦爾,玻利瓦爾斷然解除副總統職務,這卻加劇了各地的離心效應。次年委內瑞拉宣布獨立,玻利瓦爾引咎辭職,不久後病逝。
南美南部的阿根廷和智利都是由當地的白人上層----主要是殖民地的國民議會領導的起義,當中的聖馬丁是受他們領導的軍官,所以難以阻止這些國民議會人士割據自立的做法,所以聖馬丁在攻陷西班牙殖民軍的最後陣地----秘魯之前,選擇隱退,也不失明智的。南美南部雖然經濟文化較為先進,但在獨立後幾十年都受到內部動盪的困擾,當中的阿根廷還和巴西(葡屬巴西)就烏拉圭問題矛盾很大。
結果就是那樣的情況,地緣上,由於巴西佔據了南美一半以上的面積和人口,而且是在南美大陸的中東部,巴西屬於葡萄牙王儲佩德羅領導的和平獨立,以後一切的變革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所以基本不會配合拉美革命領導人的資產階級理想。更往巴西正西方向的秘魯,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三地,由於最為落後,當地人也最難以接受拉美革命領導人的資產階級理想。因為這種阻隔,19世紀南美大陸的局勢變得復雜。
我們可以看到,經濟較為發達的阿根廷為了巴拉圭和烏拉圭這2片小區域投入了很多精力,由於巴拉圭一度採取的「鐵血政策」讓這個保守小國一度有了一支強大軍隊,烏拉圭反阿根廷的保守人士也一直得到巴西的支持,阿根廷領土的擴張困難重重,盡管後來阿根廷達到了當初的目的,但也不能吞並這2者,因為巴西的壓力。同樣是經濟較為發達的智利在後來解決了內亂問題後也順利在軍事擊敗了秘魯玻利維亞聯合共和國,達到了目的,但同樣無法吞並對方,這事實上也是必然的,假如真吞並了必然也會面臨巴西的壓力。
情況就是那樣了,盡管在國家綜合發展水準上,從當時至今,阿根廷,智利和委內瑞拉都比巴西要好。但巴西這個表面上保守、低調甚至有點讓人覺得「無所事是」的「大弱國」,卻無論在葡屬時代尾聲,巴西帝國時期,合眾國時期都保持著合理的政治外交趨向----在維系南美大陸發展主流的基礎上保持周邊地區的地緣均勢,後發制人,自己不主動去謀求搶奪當中弱小國家的資源或土地,等到當中某些所謂的「小強國」比如阿根廷或智利和弱國(諸如巴拉圭,玻利維亞等)矛盾或戰爭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作為一個後介入方去影響當中的戰局,進而避免了南美大陸「小強國」壯大成「大強國」而對自身不利,同時又不會因為走到歷史的反面而和那些「小強國」長期對抗影響自身長遠發展的境地。
⑵ 廣袤的南美洲,巴西一國怎就佔去一半
在世界七大洲中,南美洲面積約1780萬平方公里位列第四,然而在該洲各國版圖中,單是巴西就佔去850萬平方公里,約為整個大陸的一半。放眼全球,除了一國佔一洲的澳大利亞外,也就巴西擁有這種“特殊待遇”。
到底是什麼好運氣,讓巴西在南美諸國中,顯得如此突出?
巴西國名很有來歷,源自於葡萄牙語Pau—brasil,意為如炭火一樣紅。十六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此地後,火紅的巴西紅木就成了這片土地的名字。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數個歐洲海上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崛起。葡萄牙發現了歐洲到印度的航線,西班牙則成為首個發現北美大陸的國家。兩國都熱衷於探險圈地,自然免不了互有不服、爭爭吵吵,後來鬧到了羅馬教皇那裡。
十九世紀的歐洲出了位狠人拿破崙,西葡兩國都臣服於他的利劍之下。1807年葡國王室被迫流亡巴西,丟失了本土的國王將此作為復興基地苦心經營,巴西得以迅速發展。1815年,效仿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制式,成立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葡萄牙南方一省,具有榮譽稱號的作用)聯合王國。
五年後,葡萄牙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成立議會,邀請國王若昂六世回國,當時的巴西也處於獨立運動的熱潮中。老謀深算的國王在帶領大部分王室成員回國前,做了兩手准備,任命王儲佩德羅為巴西攝政王,並在臨行前囑咐:如果巴西獨立無法遏止,那麼就自立門戶。
國王回歸後,葡萄牙議會決定取消賦予巴西的特權,重新讓其成為殖民地。得到消息的巴西人充滿憤怒和不安,在1822年佩德羅被擁立為巴西帝國國王,宣布脫離葡萄牙。
至此,現代巴西的雛形已成。來自歐洲的葡萄牙,在其漫長的殖民期內,努力將本來容易形成多個國家的地塊強行捏合在一起,方才有了如今偌大的巴西。單從這個角度講,葡萄牙人“功不可沒”。
⑶ 南美洲前西班牙殖民地為什麼沒有像巴西那樣統一成一個國家
因為當時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面積非常大,地域跨度廣,在當時劃分為好幾個總督區,在行政上各有不同。如果劃歸一個國家不切實際,就按照當時各區的大致邊界劃分為幾個國家。現在拉美的許多國家就是以當時為基礎形成的。
⑷ 巴西為什麼開始反抗美國
巴西開始反抗美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巴西追求更大的地區影響力。巴西長期把自己視為拉丁美洲的領導國,希望能在整個拉美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而美國的存在和影響力則一直是其障礙,所以巴西試圖擺脫美國的影響和主導,追求更大的地區自主權。
2. 巴西不滿美國的霸權主義作風。美國長期以來在西半球採取霸權主義作風,對拉美國家Exponent政治、經濟影響,巴西認為這削弱了拉美國家的主權獨立,所以反感美國的霸權作風。
3. 巴西要求更多話語權和發言權。在美洲事務敗殲仔中,美國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占據較多的話語權,而巴西作為拉美最大經改肢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希望能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美國不願意放棄主導地位,這也是巴西反抗美國的原因之一。察汪
4. 巴西加強與其他新興國家合作。近年來巴西加強與其他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的合作,試圖通過新興國家減弱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影響力。這也使美巴關系出現反抗性質,成為美國遏制新興國家影響的對象。
5. 巴西左翼政府掌權,反美立場更強。自2003年以來,巴西由左翼政黨控制政府,左翼政府的反美、反霸權立場更為強烈,這也直接導致巴西政府的許多政策出現反抗美國的性質,加大了兩國摩擦。
所以,巴西加大對美國的反抗,是其內外政策變化及其追求更大自主權和影響力的結果。但考慮到兩國間的經濟聯系等,巴美關系的總體脈絡仍是合作的,反抗性質更多體現在政治和地緣領域。
⑸ 巴西為什麼不統一南美
一個阿根廷就讓巴西吃不消,還統一南美,再說,作為美國後院,你覺得美國會允許不,其次,統一南美,對巴西有多大好處?巴西自身問題一大堆,就算強行統一成功,也遲早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