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葡萄牙征服巴西的歷史。
巴西最早由葡萄牙籍探險家貝德羅-阿維斯-卡布拉(PRDRO ALVES CABRAL)於西元1500年所發現。自十五到十六世紀,大批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曾展開一連串的海上探險旅行。卡布拉的航行原本預定經由好望角(THE CAPE OF GOOD HOPE)抵達印度,根據正式記載,他是因風向改變而偏離航線,但是大多數的歷史學家認為,卡布拉是故意更改路線以便尋找哥倫布(COLUNBUS)於八年前所發現的那塊新大陸。 最初,這位葡萄牙探險家以為他所發現的是一座海島,所以為它取名「真十字架島」(VERA CRUZ),之後發現實際上是塊大陸東岸,而名「聖十字架」(SANTA CRUZ),至於最後演變到採用巴西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塊新殖民地的特產——巴西木(PAU BRASIL,BRAZIWOOD),利用這種木材所製造的紅顏料,在當時的歐洲被視為十分貴重的染料。
殖民地時期的規劃
葡萄牙王室是在1533年才定決心,著手整頓巴西這塊新殖民地的規劃工作。當時唯一已予探勘的沿海地區,被分為十五個稱做「船長轄區」(CAPTAINCIES)的部分,以世襲繼承的主法和類似封地的形式,分贈給葡萄牙貴族。而為了減輕王室的負擔,這些貴族必須自辟財源來整理開拓他們的屬地。當時最重要的兩大「船長轄區」分別是位於南方的聖維生德(SAO VICENTE,今天的聖保羅州),以及位於北方的帕南布科(PERNAMBUCO),而在此區所引進的蔗糖栽培,使得該地迅速發展,成為殖民地的經濟中心。
然而這種「船長轄區」制度卻未能有效地滿足殖民地人民或葡萄牙人的需要。由於這些族的經濟狀況和反復無常的個性,有些轄區根本被棄置不顧。再加上轄區之間缺少協調使得這個沿岸地區,一直是法國海盜攻擊的目標。因此,在1549年葡萄牙王若望在世(KING JOAO III)終於對「船長轄區」制度失去耐心,面在原有的規劃之上成立一個殖民地中央政府。並選擇位於東北部的薩爾瓦多(SALVADOR),也就是今天的巴伊亞州首都做為巴西的第一個首都,並且一直維持了214年。此外,他更在巴西設正式的室代理人,任命葡萄牙貴族多美?蘇沙(TOME DE SOUSA)為殖民地首任總督。
由於這種行政改革,殖民地再度踏上正軌。從1550年到該世紀末,巴西又來了批成分復雜的移民,其中大多為貴族、投資者和一心想讓當地印第安人信奉耶穌的耶穌教士(JESUITS)。。當時位居領導地位的耶穌會教士,如聖保羅州的荷塞?安傑達(JOSE DE ANCHIETA)神父,曾力主應該保護印第安人,而非奴役他們。這種道德主張與殖民者的利益起了正面沖突。除了對印第安人傳教外,耶穌會教士也辦學校和建佈道所,並讓印第安人在其周圍形成許多部落,目的為了保護他們免遭奴隸販子的追捕。正由於耶穌會教士的堅持和對防止印第安人遭到奴役後做的初步努力,殖民地才不得不轉向非洲尋求人力供應。很快地,來自非洲西岸的奴隸船便缷下了一批又一批的黑奴。
其後的十六世紀,整個殖民地在葡萄牙統治下,順著大西洋沿岸結成一體。1555年法國入侵,佔領了相當於今天的里約熱內廬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設立一個法屬殖民地的據點。然而由於法國人無法自歐洲吸引殖民者前來,所以終於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約。兩年之後,葡萄牙人創建了里約城。
經過這次軍事捍衛行動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統治權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臨挑戰。當時,荷屬西印度公司(DUTCH WEST INDIA COMPANY)派遣一隻艦隊征服了北方的帕南布科州,那兒也是蔗糖栽培的經濟重地。葡萄牙人在1580年與西班牙帝國所締結的聯盟,正是導致這次入侵的直接原因。這項持續到1640年的聯盟,同時也為巴西帶來了炮火的洗禮,使巴頻頻遭受西班牙的攻伐。荷蘭人在帕南布科建立了運作良好的殖民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才在一場暴動後被趕離該地。這場暴動主要是由當地人民領導及策動葡萄牙人僅從旁給予十分有限的協助。
先鋒旗隊是開拓先鋒
同一時期在巴西南部,也有以聖保羅為基地的海邊居民,紛紛組織稱為「先鋒旗隊」(BANDEIRANTES)的探險隊向內地推進,旨在找尋印第安奴隸和黃金寶藏。陣容龐大的旗隊,由近三千名殖民地開拓者和印第安人混合組成,長途跋涉,勇往直前地向內陸挺進。他們在西、南以及北方都留下了足跡,也就是由於「先鋒旗隊」的所作所為,與以印第安人保護者自居的耶穌教士背道而馳,但傳教士卻無法抵擋旗隊浩大聲勢,南迄烏拉圭和阿根廷,西抵秘魯和玻利維亞,西北達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先鋒旗珍的探險行動,已經逾過了道爾代西亞條約(TORDESILLAS TREATY)所規定的邊界線。這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共同簽署的明約,是用來劃分兩大王國在南美洲的所有權益。然而這在當時卻是形同虛有,因兩國名分實合。便葡萄牙在1640年再次獨立後,活躍於巴西的葡萄牙「先鋒旗隊」,便激起了西班武人的抗議和不平。
在這段國家形成的時期內,耶穌會教士開始移向亞馬遜河地區,而東北部地區的大地主則向該區乾燥的內地推進,以加強他們的影響力和控制權。聯合這塊巨大殖民地的共同語文---葡萄牙文,是巴西不同於其他西班牙語系南美地區的主要因素。1750年與西班牙簽署的馬德里條約(TREATY OF MADRID),以及其後的條約,不但都承認了「先鋒旗隊」所攻下的江山,而且還將這些區域正式歸入巴西殖民地的版圖。
沿岸地區的農業發展
十八世紀的巴西,以沿岸地區為主發展成一個顯著的農業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地主、家族手中。主要作物包括蔗糖、煙草,以及日趨重要的咖啡和棉花。雖錛有耶穌會教士努力保護,「先鋒旗隊」還是使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劇下降,其原因不外是奴役、疾病和公然的殺戮。然而黑奴的人口相反地有大量增加的趨勢。當時殖民地的一切貿易,必須假手於葡萄牙或是「先鋒旗隊」,因此巴西與外界幾乎是毫無接觸。好在這些現象在十七世紀末的一項重大發現之後便有所改變。
在巴西中央高原的群山間,「先鋒旗隊」終於發現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寶貝---黃金,隨著一股淘金熱潮,數以千計的先鋒部隊來到相當今天米那斯州的地方,這是在巴西遼闊內地首次進行的大規模開拓行動。新興城市如雨後春筍出現在米那斯區的重山峻之間。1750年時的黑金市(OURO PRETO)已擁有八萬人口。在米那斯發現的黃金,使得巴西成為十八世紀世界最大的貴重金屬產地。然而所有的財富,卻都放了葡萄牙王國的荷包,當地移民見狀發出不平之鳴,因為他們早已向巴西殖民地政府,而非向葡萄牙政府認同。
黃金同是也帶來了其他的影響,殖民地的財富中心位於東北部的蔗糖產區,忽然下移到了東南部地區。1763年,巴西決定將首都從薩爾瓦多遷往裡約的重要背後因素也在於此。在此同時,殘余的「船長轄區」改由王室接管,而耶穌會教士則被驅離巴西。
解放觀念風起雲涌
雖然是那麼孤立,巴西與外界接角的管道卻未完全封閉。到了十八世紀下半期,當時歐洲已風起雲涌的解放觀念,也開始在殖民地人民的心中萌芽。1789年巴西開始展開獨立運動,以淘地黑金市為中心。葡萄牙繼之所作加重黃則的宣布,更將思想催化成行動。但是在米那斯區所發起的所謂「不信任運動」,下場十分凄涼,所有帶頭反抗專政的領導人均被捕,其中綽號「拔牙者」(TIRADENTES)的約亞金·荷塞·西瓦·沙維耳(JOAQUIM JOSE DA SILVA XAVIER)更慘遭絞刑和分屍的酷刑。
如果不是為了當是歐洲政情上的變化,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的運動相繼發生。1807年拿破崙征服葡萄牙,放逐葡萄牙王室。葡一若望六世(KING JOAO VI)逃到巴西,使這塊殖民地成為葡國的政治中樞,替殖民地時期的巴西帶來一大轉變。巴西不但身分改變,連帶地王室也立即下令,開放與他國的商業貿易,尤其是與葡萄牙並肩對抗拿破崙的盟邦英國。
Ⅱ 葡萄牙至巴西飛機需要幾小時
巴西很大,不知你問的是到巴西哪個城市?
給你個參考,
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直達巴西最大城市裡約熱內盧乘機要1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