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資源豐富的國家容易陷入貧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即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
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於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就比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換。
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萬美元。韓國1987年超過3000美元,1995年達到了11469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花了大約12年時間,韓國則用了8年。
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如菲律賓 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還有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雖然在提高,但始終難以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鴻溝,如馬來西亞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812美元,到2008年僅達到8209美元。阿根廷則在1964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超過1000美元,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後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區還有許多類似的國家,雖然經過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幾經反復,但一直沒能跨過1萬美元的門檻。
「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面的特徵,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盪、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
毋庸置疑,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風險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雖然在官方數據上中國還保持高速增長,但是增長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導的鐵公機與房地產構成,如今這兩個推動機已臨近崩潰。當支撐經濟發展的土地資源消耗一空,人口紅利逼近零點,中國拿什麼來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鄧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國必須進行全面改革包括經濟、社會、政府和政治幾個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經濟領域的改革重點有三:
一是打破壟斷,進一步深化產權改革;
二是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實現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對應;
三是加強金融體系建設,解決金融體系開放不夠與金融創新不足同時並存的問題。 社會領域的改革重點有四: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體制,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兩極分化;
二是放權於社會,加快社會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三是廢除戶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破除階層流動障礙;
四是強化社會參與。
政府的改革重點有二:
一是限權和放權,減少對經濟和社會的管制,將政府壟斷的權力下放給社會,讓人們自我組織起來,建立一個有限政府;
二是大力反腐,力爭在反腐敗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會觸及到政治改革。
事實上,發展經濟僅僅是治標,政治轉型才是治本。發展中國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就在於實現公共治理模式的轉型。
因此,推進公平正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感受最深的、最不滿的,是公平正義受到了破壞。而在一個公平正義不能得到維護的社會中,每個群體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社會當前最急迫的問題。
以公平正義為取向的改革,必須實現對公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將政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軌道,破除權貴資本主義,建立利益表達、施加壓力和社會博弈機制,促進公民意識和社會組織的發育,促進公民權利平等。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啟動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改革,社會將會積累更大的風險和危機,這對新領導的權威建立非常不利。
要知道,當前國民已不再滿足於「麵包時代」,能否讓每個國民過得有尊嚴、活得踏實,對執政者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但同時也是個足以名垂千古的機會
B. 中國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嗎還是像巴西一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不了發達國家。
我個人覺得,中國有希望成為發達國家,每個國家想要進步發展,勢必都要走許多彎路,就像你說的巴西,它可能現在陷在中等收入的陷阱里難以自拔,但我不覺得這會持續很長時間,相反,我覺得這正是它將要崛起的一個跳板,大落之後才會大起,而中國,發展的路,艱難漫長,但卻不是沒有希望。
C. 中等收入陷阱到底是個什麼坑 巴西阿根廷成典型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注意重點,是人均,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非常不利,我們國家就更明顯。
D. 阿根廷為什麼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經濟上身陷「資源詛咒」。阿根廷地廣人稀且資源豐富,造成阿根廷人沒有進取心,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產業升級轉型動力不足。
第二,政治上民粹主義盛行。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學者曾昭耀認為,「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政治思潮,也是一種政治運動,一種政權組織形式……這種思潮的出現同拉美國家的現代化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阿根廷的正義黨就是堅持民粹主義的政黨,民粹主義不僅導致政治不穩定,且往往會迫使政府追求福利主義經濟政策,從而使經濟喪失競爭力。
第三,文化上有忽視規則的傳統。長久以來阿根廷文化中存在著一種「原生性狡猾」的文化,意指一種以尋求最小阻力為原則的生活哲學,其特色是忽視規則、缺乏責任感且不為別人著想。此一現象雖以首都為主,但也延伸到整個阿根廷乃至烏拉圭。「原生性狡猾」一直被認為是「阿根廷引發道德、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的主因」。其兩大外化特徵是:貪腐,諸多政治人物均屬「經濟文盲的民粹者」。
三大因素共同導致了阿根廷的現代化進程的停滯,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轉
E. 「未來之國」巴西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要先有個毛這樣的人帶頭起來鬧革命,打破舊的瓶瓶罐罐,然後再出個鄧這樣的人來個巴西版的改革開放。
F. 求問「巴西之鑒」: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04年的巴西在這一點上提供了教訓。當時巴西企業創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時152天,而同期美國企業創建只需5道程序,耗時僅4天;韓國也僅需12道程序,耗時33天。營商環境不利限制了巴西企業家精神和經濟活力的發揮。提高地方債務透明度一些與會專家還認為,巴西處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責任方面的豐富經驗值得正面臨地方債風險的中國借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巴西各州政府奉行「負債增長策略」,相繼出現無力償還聯邦金融機構債務的違約行為,引發債務危機,並被認為是陷於「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後,巴西中央政府果斷實施財政穩定計劃,一方面確立公共財政規則,完善法規體系,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建立債務定期報告制度,提高透明度,並規定嚴格的懲罰措施,在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巴西駐華公使羅西妲在研討會上表示,巴西依靠與所有銀行聯網的國家信息系統披露地方政府債務報告,提高了透明度,「讓所有人心裡有數,這對中國政府應對地方債務風險或許有所啟示。」知識得到應有尊重在研發創新能力方面,巴西教育水平長期不高是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提高的重要掣肘。「這啟示我們,要保證政府教育投入充足並且社會向上流動渠道順暢,知識得到應有尊重,否則當『讀書無用論』蔓延之時,寄望遍地開花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研發創新能力也只能是無源之水。」齊傳鈞說。
G. 簡述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並分析其成因
定義:「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形成原因:
第一,錯失發展模式轉換時機。
第二,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
第三,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
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
第五,體制變革嚴重滯後。
參考資料:
中等收入陷阱_網路
http://ke..com/link?url=-Z-nj2lrLZEgP7gCrWFab_
H. 簡述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並分析其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問題集中爆發,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社會矛盾凸顯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賴初級產品的對外經貿戰略與結構性失衡
對外開放戰略,尤其是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被視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成功發展的重要原因。外圍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緩慢,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這種不平衡的國際經濟格局不利於發展中國家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2、工業與服務業內部資源配置與低生產效率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其國民經濟中普遍存在相對現代化的城市工業部門與服務部門以及落後的農村農業部門,同時這些城市工業部門的生產率和工資均比農村的農業部門高,僱傭著少量就業人口,而農業部門卻吸納了大量勞動力。
3、技術創新相關的制度環境
在向創新驅動轉型過程中,技術創新的制度性環境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至關重要。伴隨著經濟增長,習慣於技術模仿或引進的拉美國家曾遇到了自主研發技術的重要歷史階段,但由於習慣於保護國內企業,使得拉美國家錯失創新機遇。
4、社會發展結構與收入分配體系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社會制度的變革,而傳統制度與新制度之間將出現沖突與對抗。傳統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鄉財富分配結構與稅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與法制、社會階層體系與社會秩序等。
5、觀念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產生脫節
這些觀念和素質的差別正是地區經濟存在差別的關鍵問題,正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僅從供給側抽象地來看,區域經濟發展就是本地人的觀念和素質轉變,經濟發展過程就是觀念和素質的轉變過程,再也沒有其它的什麼了。只不過這個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實踐中,經過不斷地學習、探索、挫折、反思與醒悟,才能逐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