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貿易是從什麼時候正式發展的
什麼叫正式發展?
國際貿易從11世紀開始逐漸形成,最初只是小規模的局部范圍的交易,而且交易多以物物交換為主。後來隨著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開始了更大更廣范圍的全球貿易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擺脫殖民統治的新興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和世界經濟的突飛猛進,國際貿易有了長足進展,領域也越來越寬。
② 中國與巴西之間貿易規模是怎樣的
據統計,巴西是中國在拉美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巴西全球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2003年,雙邊貿易額達79.89億美元。5月23日,盧拉總統參加了巴西石油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揭幕儀式。這家石油公司是全球領先的20家石油公司之一。
③ 巴西的發源時間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其後整個殖民地在葡萄牙統治下,順著大西洋沿岸結成一體。1555年法國入侵,佔領了相當於今天的里約熱內盧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設立一個法屬殖民地的據點。然而由於法國人無法自歐洲吸引殖民者前來,所以終於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約。兩年之後,葡萄牙人創建了里約城。 經過這次軍事捍衛行動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統治權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臨挑戰。當時,荷屬西印度公司(DUTCH WEST INDIA COMPANY)派遣一隻艦隊征服了北方的帕南布科州,那兒也是蔗糖栽培的經濟重地。葡萄牙人在1580年與西班牙帝國所締結的聯盟,正是導致這次入侵的直接原因。這項持續到1640年的聯盟,同時也為巴西帶來了炮火的洗禮,使巴頻頻遭受西班牙的攻伐。荷蘭人在帕南布科建立了運作良好的殖民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才在一場暴動後被趕離該地。這場暴動主要是由當地人民領導及策動,葡萄牙人僅從旁給予十分有限的協助。 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1825~1828年巴西與阿根廷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以失敗告終。專制統治引起人民群眾廣泛不滿,戰爭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黑人也不斷舉行起義。1831年裡約熱內盧等地的居民發動起義,軍隊也加入起義者的行列,最後迫使佩德羅一世讓位給他5歲的兒子,即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即位後, 由三人攝政委員會主持政務。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奧格蘭德、巴伊亞、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基本目標是取消君主制、廢除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最後均遭鎮壓。佩德羅二世於1840年7月提前親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現的兩個重要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管理政務,自己則保持最後裁決權。執政期間,工農業有所發展,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橡膠在對外貿易中佔有顯著地位,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隸制度和專制統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年對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戰爭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0年代後,巴西人民掀起大規模的廢奴與共和運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2002年10月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並獲勝,當選巴西第40任總統,2003年1月1日任職,任期4年。他是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總統。2006年10月再次當選巴西總統,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巴西歷史上第二位通過直接選舉獲得連任的總統。
④ 巴西歷史
巴西歷史
巴西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東部。面積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萬(1986),白人約佔54%,混血種人約佔38%,其他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巴西利亞。
葡萄牙人殖民統治時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屬於圖皮-瓜拉尼、熱斯、加勒比、努阿魯亞克等 4個部落集團。16世紀以前,尚處於原始公社階段。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P.┭.卡布拉爾率船隊橫渡大西洋,4月22日發現了這塊陸地,並宣布為葡萄牙屬地。當地盛產一種叫做「巴西木」的紅木,從中可以提煉出當時被認為十分貴重的染料,所以歐洲人後來就以「巴西」稱呼這一地區。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薩率領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將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定的界線以東地區,劃分成14個「封地」,作為世襲領地分封給封建主統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薩為第一任總督,統一管轄各「封地」,並建薩爾瓦多城(又稱巴伊亞)為首府。此後,葡萄牙移民逐漸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為西班牙王室繼承,國土被合並於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設立印度及海外領地事務院,負責管理巴西。1624年,荷蘭人佔領巴西東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另設海外事務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總督首府從薩爾瓦多遷往裡約熱內盧。
在殖民統治初期,葡萄牙人為尋找黃金和捕捉印第安人為奴隸,不斷擴張巴西疆土。封建領主把大批掠奪來的土地賞給有功的軍官和移民,於是在巴西逐漸形成許多大庄園和大種植園。殖民者強迫捕捉來的印第安人從事奴役性的繁重勞動,大批印第安奴隸被殘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叢林地帶。由於勞動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開始從非洲運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擁有 1.4萬多黑奴,成為當地的主要生產者。殖民地經濟以農業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種植業以及畜牧業都有較大發展。1694年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大金礦,1729年又發現豐富的金剛石礦,采礦業隨之發展起來。
面對殖民者的壓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與鄰近部落結成聯盟,幾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趕出兩個「封地」。1572年,起義的印第安人曾占據 300多個村莊。1686年巴西東北地區爆發 1.5萬多印第安人參加的暴動,最後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戰爭,曾把耶穌會教士爭取到自己一邊。由於人民的反抗斗爭,葡萄牙王室被迫於18世紀多次頒發禁止以印第安人為奴的敕令。與此同時,黑奴的斗爭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舉行起義,並按照非洲社會的組織形式成立了「帕爾馬雷斯共和國」(見帕爾馬雷斯起義)。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滿宗主國的歧視,也不斷舉行起義。1660~1666年間,里約熱內盧和累西腓的居民發動起義並奪取政權,最後遭到鎮壓。1684年,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貝克曼領導下,成立由貴族、僧侶和商人聯合組成的洪達,逮捕地方當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區的土生白人也舉行過大起義。
18世紀末,隨著種植園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巴西人民要求擺脫葡萄牙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納斯吉拉斯密謀組織武裝暴動,要求建立共和國,因叛徒告密而失敗。1798年,在巴伊亞又發生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秘密活動,亦遭鎮壓。這些斗爭推動了巴西獨立運動的發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崙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約熱內盧。1815年12月,若昂親王為緩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緒,宣布巴西與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1816年,若昂親王即位,任「聯合王國」國王,稱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駐巴西期間,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開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壟斷專營政策,出版報刊,建立劇院、圖書館、學校和醫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統治,引起人民不滿。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義,成立共和國,結果遭到鎮壓(見伯南布哥起義)。1820年葡萄牙本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將王室遷回葡萄牙,並任命王子佩德羅為巴西攝政王。同年,葡萄牙議會向巴西下達各省直屬里斯本的命令,並令佩德羅立即返回葡萄牙。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憤怒,獨立運動席捲全國。佩德羅為保持布拉干薩王族的統治地位,於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1825~1828年巴西與阿根廷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見烏拉圭戰爭),以失敗告終。專制統治引起人民群眾廣泛不滿,戰爭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黑人也不斷舉行起義。1831年裡約熱內盧等地的居民發動起義,軍隊也加入起義者的行列,最後迫使佩德羅一世讓位給他 5歲的兒子,即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即位後, 由三人攝 政委員會主持政務。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奧格蘭德、巴伊亞、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基本目標是取消君主制、廢除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最後均遭鎮壓。佩德羅二世於1840年 7月提前親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現的兩個重要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管理政務,自己則保持最後裁決權。執政期間,工農業有所發展,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橡膠在對外貿易中佔有顯著地位,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隸制度和專制統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年對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戰爭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0年代後,巴西人民掀起大規模的廢奴與共和運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1889年11月15日,軍隊與共和黨人聯合推翻帝國,組成以M.D.da豐塞卡為首的臨時政府。
共和國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國會通過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25日舉行選舉,豐塞卡當選為首屆總統。共和國成立後,大種植園經濟仍佔主要地位。工農業生產有所增長。20世紀初,巴西咖啡產量已佔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但人民群眾的生活並未改善,工人罷工、農民奪地、士兵起義不斷發生。1893~1897年,巴伊亞腹地發生卡努杜斯農民起義;1911~1916年,南部地區發生康特斯塔多農民戰爭。20世紀初,工人運動興起。1922年巴西共產黨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為主的軍人舉行起義,而後稱為「普雷斯特斯縱隊」的起義部隊轉戰 13州,行程2.5萬多公里,堅持戰斗到1927年,給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沉重打擊。1929年,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巴西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幾個州同時發生反政府武裝暴動,以G.D.瓦加斯為首的自由主義者同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了新興資產階級與自由派地主的聯合政權。11月初,瓦加斯就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臨時政府頒布新憲法。同年瓦加斯當選正式總統。他執政期間,宣布將地下資源收歸國有,採取優先發展民族工業和實現農業經濟多樣化的方針,使經濟有較大發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機構和政黨,進一步鞏固了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對德、意宣戰。大戰期間,巴西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速發展本國經濟。1945年瓦加斯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進一步推行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採取了一些抵制外資的措施,經濟有較大的發展。1954年發生軍事政變,瓦加斯自殺。1956年起,J.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J.da S.誇德羅斯、J.B.古拉特先後任總統。他們基本上繼承了瓦加斯的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1960年將首都遷到巴西利亞(見彩圖)。1964年3月3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庫為總統的軍人政權。此後,C.席爾瓦、E.G.梅迪西先後任總統。這 3屆軍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實行獨裁統治;經濟上鼓勵利用外資,限制通貨膨脹,對財政經濟機構進行改組,促進了經濟發展。1968~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國名為聯邦共和國。1974~1979年E.蓋澤爾任總統,提出逐步實行有控制的「民主開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總統。他繼續推行「民主開放」政策,採取了一些准備向文官執政過渡的措施,如實行大赦,恢復多黨制和州長與聯邦參議員直接選舉制等;對外實行獨立外交,宣稱巴西屬於第三世界。1974~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7.1%。1981~1983年經濟衰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10.6%。1984年經濟緩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運動黨和自由陣線黨聯合競選獲勝,由坦克雷多任總統。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總統J.S.科斯塔接任總統。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定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則。
⑤ 國際貿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有了國家的概念,和需要貿易交流的時候開始的
大約是公元前2500多年前
⑥ 巴西什麼時候成立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公元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到達巴西。隨後,葡派遠征軍在巴西建立殖民地,開始長達約3個世紀的統治。1822年,巴西獲得獨立,巴西帝國建立。1889年,帝制遭到廢除,巴西合眾國成立。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視飛行為生命的杜蒙特
⑦ 巴西貿易政策是怎樣的
巴西對外貿易的特點 實行集中而又靈活的管理體制; 中央銀行設對外貿易署是執行機構,各駐外使均設 商務處負責促進出口宣傳和疏導工作; 實施「出口走廊」計劃,完善與外貿有關的基礎設施; 所謂「出口走廊」是指建立出口商品產地到口岸的便 捷的運輸體系,加快貨物的進出口; 強化「出口即出路」的戰略觀點,採取各種措施鼓勵出口。
⑧ 巴西主要從國外進口什麼產品
全球進口的商品總值為1812億美元,2017年至2018年增長了20.2%。
從大陸角度來看,2018年巴西總進口額的35.9%按價值計算是從亞洲國家購買的。歐洲貿易夥伴提供了向巴西出售的進口產品的23%,而價值20.1%的商品則來自北美出口商。較小的百分比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6.7%),但不包括墨西哥和非洲來源提供的3.6%。
鑒於巴西有2.088億人口,2018年巴西進口總額1812億美元,意味著南美這個國家每個人的年產品需求約為870美元。
以下產品類別代表了2018年巴西進口購買中最高的美元價值。還顯示了每種產品類別在巴西整體進口中所佔的百分比。一,
包括石油在內的礦物燃料:262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14.5%)
二,電氣機械和設備:218億美元(12%)
三,包括計算機在內的機械:191億美元(10.5%)四,
車輛:140億美元(7.7%)
五,有機化學品:106億美元(5.8%)六,
輪船,小船:99億美元(5.4%)
七,肥料:86億美元(4.8%)
八,塑料,塑料製品:73億美元(4%)
九,制葯:72億美元(4%)十,
光學,技術,醫療設備:55億美元(3%)
⑨ 巴西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據《聖保羅頁報》和《商報》報道,正在日內瓦訪問的巴西外交部長阿莫林10日表示,巴西對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感到擔憂,認為美國和歐盟分別在葯品專利和農產品貿易領域的談判中製造障礙。如果世貿談判遲遲沒有結果,將會對美洲自由貿易區和南共市--歐盟談判帶來負面影響,巴西將要求制定新的區域談判日程表。阿莫林外長強調上述三大談判的基礎不僅建立在減免關稅的基礎上,還應包括涉及所有經濟活動領域的其它經濟規則。
新聞媒體評論認為,阿莫林外長的表態說明,巴西在國際貿易談判問題上的立場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前巴西認為如世貿談判無法取得進展,巴可通過美洲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貿易協議進入美、歐市場。擔由於美、歐國家在區域貿易談判中完全拒絕討論農產品補貼問題,巴西現轉而要求在世貿組織范圍內保證上述議題的解決,將區域貿易談判成果與國際多邊談判相掛鉤。
⑩ 國際貿易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已有多少年了
國際貿易是泛指世界各國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2國際貿易產生的條件是什麼?答:國際貿易屬於一定的歷史范疇。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國家的形成。在人類原始社會初期,由於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類勞動所行的產品僅能維持當時的氏族公社成員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沒有什麼剩佘產品可以用作交換。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以畜牧部落從其他部落分離出來為標志的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畜牧部落專門從事牲畜的馴養和繁殖,不僅能供養本部落,還有了部分乘佘產品,於是產生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換,也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治經濟實體進行的相互交換。人們把這叫作初級對外貿易。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於是也就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活動。伴隨著這種交換的發展和客觀需要,產生了貨幣。這樣,產品交換就逐漸地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再隨著商品流通的日益擴大,又產生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商人和商業。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大分工,其發生在人類奴隸社會的末期。當這種商品流通的規模擴大到奴隸社會初期已形成的國家的界限以外時,就產生了國際貿易。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引起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商人和商業資本的出現,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不可缺烽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