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為什麼要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往內陸的巴西利亞
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
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
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一句話政治原因
❷ 巴西為什麼要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往內陸的巴西利亞
為了促進西部內陸地區的開發與建設。
1、巴西:
巴西,1822年9月7日宣布獨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
2、巴西主要地理信息: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面積均居世界第五位,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
2.居民多由白種人、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因此,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3.位置:大部分位於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屬於熱帶;東臨大西洋。
4.巴西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內。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5.巴西是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是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出口國,咖啡(被稱為咖啡王國)、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6.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城市人口佔到總人口的3/4,面臨非常嚴重的城市化問題。
6.巴西主要城市:聖保羅——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利亞—巴西的新首都(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亞)。
巴西城市化問題的表現:
城市化問題的表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城市公用設施等資源緊缺、社會貧困人口增多、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壓力大、社會治安混亂。
3、巴西行政地圖:
❸ 巴西首都為什麼要遷到巴西利亞
緩解人口緊張這個問題.地形氣候都很適宜,所以建在那。 巴西利亞,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位於巴西中部戈亞斯州高原上、馬拉尼翁河與維爾德河匯合的三角地帶,現在是巴西新首都。它與自己的幾座衛星城組成一個聯邦區。它的面積5814平方公里,人口186萬(1990年估計)。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樹木常年蔥綠,鮮花久開不敗。在世界文化遺產的數百座城市中,巴西利亞歷史最短。城市設計獨樹一幟,建築風格多彩多姿,融世界古今多種建築藝術於一體,集各種建築風格於一城,故有"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稱。 工業以無污染的輕工業為主,服裝、食品、電力、電子、汽車、印刷 、建築材料等工業發展較快 。為全國交通中心,公路呈放射狀通各州首府和沿海各大城市。鐵路通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等城市。南郊設有國際機場。
❹ 為什麼巴西要遷都到巴西利亞
1.加強對內陸的控制,開發內地不發達地區
2.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是沿海城市容易遭受打擊不安全
3.減緩沿海地區城市人口劇增的壓力
❺ 巴西為什麼要把首都從沿海里的約熱內戶遷往內陸的巴西利亞
1.因為巴西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巴西高原海拔較高,氣候涼爽。更重要的是,遷都便於加強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也便於縮小城市規模,避免出現城市環境問題。
2.寓意著巴西的騰飛。
❻ 為什麼巴西的首都要搬到巴西利亞
為了開發西北地區,合理安排國內經濟布局,所以特意在巴西高原設計和建造首都.
❼ 為什麼巴西要從里約遷到巴西利亞作為首都
因為如果有敵人進攻就會抵擋不住,所以決定把首都遷移到巴西利亞。
1955年,終於在如今溫度適宜的巴西利亞得以解決。但是,當時的巴西利亞是一個完全具備資本能力的城市,類似於美國的華盛頓和印度的新德里。巴西利亞市的規模主要容納各種管理部門,居民不多,只有10萬。隨著經濟的發展,巴西利亞不僅是純粹的首都,而且是可以帶動西部大開發的節點城市。如果比較全國的城市,巴西利亞有點像西安。最後教科文組織認為,巴西利亞符合人類文化遺產的甄選標准。在當時的所有人類文化遺產中,沒有比巴西利亞年輕的了。
❽ 巴西遷都巴西利亞的原因
為了巴西的中部的發展,決定遷都中部。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為開發內地,1956年庫比契克總統決定遷都內地。1957年,建都工程啟動。1960年,在歷時三年零七個月時間後,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亞(Brasilia)在巴西內地建成。1960年4月21日,巴首都從里約遷至巴西利亞。
從落成至今,它仍然是個漂亮而現代化的都市,並把繁榮帶到了巴西中西部,貫通了南部與北部,帶動了整個國家一起發展進步。
❾ 巴西為什麼要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往內陸的巴西利亞(有選項)
是的 1、環境因素 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規模過大,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利於城市的繼續發展。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環境問題。
2、經濟和政治因素 巴西的經濟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遷都有利於促進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3、氣候因素 原首都所在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濕熱,而新都所在地區相對乾爽。
❿ 巴西首都為什麼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
1、環境因素: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規模過大,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利於城市的繼續發展。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環境問題。
2、經濟和政治因素:巴西的經濟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遷都有利於促進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3、氣候因素:原首都所在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濕熱,巴西利亞地處巴西高原中部,氣候分為干濕兩季,濕季從9月至4月,乾季從每年5月至8月。干濕兩季分別明顯,早晚溫差也較大,年平均氣溫19度。
(10)巴西利亞為什麼要遷移擴展閱讀:
巴西利亞是當今世界最年輕而漂亮的首都,模式與澳大利亞的新都堪培拉相似,都是從沿海大城市遷都到內陸草原,都是圍繞人工湖展開的城市,都是園林化的綠色城市,都是職能單一的政治中心。
巴西利亞人特別重視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和保護。政府明文規定,只許建設無污染的小工業,住宅不許建在辦公區內,大商場只能建在商業區,公寓樓不得超過6層,湖濱只許建兩層以下的別墅式住宅。這些規定,貫徹始終,從而保持了城市風格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全市60%的面積是綠地,城南6千米長的人工防護林帶,新都土地雖屬紅色沙壤,旱風季節里也不見沙塵飛揚的現象。城建法律規定,沒有綠化設計的工程不得施工,周圍裸露的空地必須有綠色覆蓋方能驗收。
因此,建築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樹木已經出現在你面前。每個「方街」都由一條由灌木牆、小花園和草坪組成的綠化帶環繞;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廣場、建築物門前、私人庭院,到處是花草樹木。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園林。
市政府有一支龐大的專業管理隊伍,負責公共綠化的培植和澆灌,這方面的預算占市政開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開展全民植樹活動,苗木由政府免費提供。
里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 de 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簡稱里約(Rio),曾經是巴西首都(1763-1960年),位於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里約熱內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巴西及南美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遊、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工業基地。市境內的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里約熱內盧也是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聖保羅,又被稱為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首都,擁有全國最大進口港、是全國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中心。
背山面水,港灣優良。工業主要有紡織、印刷、汽車等,有七百多家銀行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有世界最大的馬拉卡納球場。海濱風景優美,為南美洲著名旅遊勝地。
巴西利亞 網路
里約熱內盧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