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亞馬遜河怎麼形成的

巴西亞馬遜河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3-06 00:40:14

⑴ 亞馬孫河的簡介

原來亞馬遜河沒有一個總的名稱,每條支流和每一段都有它自己的當地名稱,在1502年以後,只是被叫做「大河」,後來在西班牙語中叫maraña,意思是「糾纏」、「混亂」。
亞馬遜女戰士,而將大河命名為亞馬遜河。
1、流量大(位於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十分豐富)
2、水位變化小,無明顯汛期(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豐富)
3、流域面積廣(位於亞馬孫平原)
4、河流含沙量小(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好)
5、水能資源豐富(河流流經山地和平原地區,落差大,再加上水量大)
6、無結冰期,無凌汛現象(地處熱帶,河流不結冰) 亞馬遜河全長6440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流域面積691.5萬Km²,約佔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從秘魯的烏卡亞利-阿普里馬克(Ucayali-Apurimac)水系發源地起,全長約6,751公里,它最西端的發源地是距太平洋不到160公里高聳的安第斯山,入口在大西洋,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6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世界河流注入大洋總水量的1/6。
河口寬達240公里,泛濫期流量每秒達28萬立方米,瀉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邊160公里內的海水變淡。亞馬遜河若以馬拉尼翁河為源,全長6299公里,若以烏卡亞利河為源,全長6436公里,超過於尼羅河,為世界第一長河。又是世界第一大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萬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6.93萬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度1200毫米,懸移質含沙量為0.22kg/立方米;,輸沙量為9億噸。豐水年時,中游馬瑙斯附近河寬5公里,下游寬20公里,河口段寬80公里,河口呈喇叭型海灣,寬240公里。
下遊河槽平均深為20-50米,最大水深100米,水位年變幅為9米。上游伊基托斯年均流量20420-28200m³/s.從伊基托斯至入海口,亞馬孫河的平均坡度為0.035米/公里。
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二。亞馬遜河每秒鍾把11.6萬立方米的水注入大西洋,流量比薩伊河約多3倍,比密西西比河多10倍,比尼羅河多60倍,佔全球入海河水總流量的20%。水量充沛、水力澎湃,河口淡水沖入大西洋中達160公里。支流中,7條長逾1600公里;最長的是馬代拉河,長逾3200公里。
水量終年充沛,河口年平均流量為22萬立方米/秒,洪水期流量可達28萬立方米/秒以上,為世界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源地區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平均比降約5.2‰。進入平原後比降微小。
中下游平均流速為0.7-1.7米/秒。水深河寬,巴西境內河深大部分在45米以上,馬瑙斯附近深達99米。下遊河寬達20-80公里,河口呈喇叭狀,寬240公里,淺灘沙洲羅列。海潮可涌至河口以上960公里的奧比多斯。幹流有5000多公里可全年通航,吃水5-6米的海輪可自河口上溯3,700公里至秘魯的伊基托斯;全水系內可供通航的河道長度達3萬公里(正0位)。水力資源也相當豐富,但尚未充分開發。 流域內大部分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上游屬於高原山地氣候,年雨量2000毫米以上。亞馬遜河沉積下的肥沃淤泥滋養了65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著名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就生長在亞馬孫河流域。這里同時還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
平原地勢低平坦盪,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因而這里河流蜿蜒曲流,湖沼眾多。多雨、潮濕及持續高溫是其顯著的氣候特點。
由於赤道附近多雨地區,亞馬遜水量終年充沛,亞馬遜河口年平均流量為每秒22萬立方米,使它成為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稱之為「河海」。據估計,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水約有20-25%在亞馬遜河。
亞馬遜部分雨林辟為保護區,例如己西塔帕若斯河岸邊的亞馬遜國家公園,面積近10000Km²。然而,伐林速度若不減慢,亞馬遜這片佔全球林木總面積23的廣大森林,將在21世紀消失。 這里蘊藏著世界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各種生物多達數百萬種。亞馬遜河最以其為世界淡水觀賞魚主要產地而聞名。其豐富綺麗的淡水熱帶觀賞魚一直牽動全世界觀賞魚愛好者和生物學家的心。
亞馬遜河還有一個世界自然奇觀--涌潮,它可以和我國的錢塘江大潮相媲美。在穿越了遼闊的南美洲大陸以後,亞馬遜在巴西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
亞馬遜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狀,海潮進入這一喇叭口之後不斷受到擠近而抬升成壁立潮頭,可以上溯600-1000公里。一般潮頭高1-2米,大潮時可達5米。
巴西人把亞馬遜海潮稱為「波波羅卡」,涌潮時遊人爭相前往。每逢漲潮,濤聲震耳,聲傳數里,氣勢磅礴。 雖然在習慣上亞馬遜是指整個河流,但是按秘魯和巴西的命名法它只適用於某些河段。在秘魯,主流的上游到伊基托斯稱為馬拉尼翁(Maranon)河,從伊基托斯到大西洋稱為亞馬遜河。
在巴西,從伊基托斯到內格羅河河口稱為索利蒙伊斯(Solimoes)河,從內格羅河到入海口稱為亞馬遜河。
亞馬孫河被譽為「河流之王」,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秘魯的科羅普納山東側的米斯米雪峰之顛。其正源——烏卡利亞河,不斷地接納雪峰上的淙淙冰水,一路匯集百川之水,進入著名的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流經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最終在巴西的馬臘若島附近流入大西洋。亞馬孫河全長6400多公里,其支流有上千條,與幹流共同組成了總長度達6萬余公里的亞馬孫河水系,其流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境內。由於赤道附近多雨地區,水量終年充沛,亞馬孫河口年平均流量高達每秒21萬立方米,使它成為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稱之為「河海」。亞馬孫河滋潤著南美洲的廣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使這一片地域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 亞馬孫河在有些地方河寬達6-10公里,有的地方,河水分為兩股,中間形成復雜的自然河網,形成許多大小島嶼,比河面高出不到5米,在最窄的地方,如離河口600公里的奧比多斯,河流只有1.6公里寬,但有600米深,這時河水流速達到每小時6-8公里。
加拿利亞村在內格羅河和主幹流匯合的大彎道附近,直到下游1000公里地方,和亞馬孫河的河口附近相似,地勢低窪,廣大區域都淹沒在水中,森林只有樹的上半部伸出水面。從內格羅河到馬代臘河河岸低矮,只有巴西城市馬瑙斯附近才有一些起伏的山地,在奧比多斯附近有一個陡峭的懸崖,有20米高,後面是低矮的山地。亞馬孫河下游可能以前是大西洋的一個海峽。
只有不到10%的亞馬孫河河水流入奧比多斯以下的流域,有很少量的水是來自北方山谷奧比多斯以上的流域有500萬平方公里,以下只有100萬Km²,只有上游的20%。這沒有算上緊口河口的支流托坎廷斯河流域的100萬平方公里。
在下游興古河對面的北岸有許多平頂的小山,延展大約有240公里。興古河以上的南岸是阿勒格爾山,一路的峭壁約束著亞馬孫河的河岸,直到聖塔侖,然後折向西南,形成另一條支流塔帕若斯河的河谷。 河口在最寬的入海處大約有330公里,作為最後一條支流托坎廷斯河的下游的帕臘河有60公里寬,在河口帕臘河和亞馬孫河主河道之間有一個幾乎有丹麥一樣大的馬拉若島。
漏斗狀的強潮河口,橫亘於巴西東北部,注入大西洋。是由亞馬孫河和托坎廷斯河這兩條不同水系的河口匯合而成的。徑流量大,涌潮洶涌。感潮河段長約1400多公里,口門處寬約300公里,古魯帕附近束狹至40公里左右。
地處熱帶雨林區,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有干、濕季之分,大多數雨水來自濕季。最大流量22.5萬立方米/秒;最小流量9萬立方米/秒,分別出現在 5-6月和11-12月。平均流量17.5萬立方米/秒,相當於剛果河的4倍,密西西比河的10倍。亞馬孫河每年入海水量5.4萬億立方米,佔全世界入海總徑流量的20%,若鋪展成10米厚的水層,其面積與北海(57.5萬平方公里)相當。
年平均輸沙量為10億噸,其中主要為粉砂和粘土。含沙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濕季各月平均最大含沙量為125毫克/升;而乾季為22毫克/升。粗物質在下遊河段沉積,形成一系列沙島。其中以亞馬孫河口和帕拉河口之間的馬拉若島為最大。長290公里,寬161公里。亞馬孫河口由沙島分為北槽和南槽與帕拉河口成為 3條主要的入海通道。輸出的泥沙有95%是以懸移方式入海的。
亞馬孫潮汐屬半日潮型,最大潮差約11.8米,在馬拉卡島附近,自此向海和向上游均逐漸減小。潮流流速為 2.5米/秒。由於口門寬闊,向上束狹的河勢,及河道中沙島眾多,阻力大,導致涌潮現象(當地稱Pororoco),潮高約1~2米,枯水時可達 5米左右。其勢甚為壯觀,在離岸1~2公里處可聞其聲。洪水大潮若與強風相遇,水位大幅度上漲,可達15~30米,致使兩岸低地嚴重泛濫。
洪季沖淡水(鹽度小於10)流出口門後在口外形成100~180公里的混水區;在沿岸則形成平均寬約60公里,向西北延伸長達2000公里的混濁帶。河水挾帶的沉積物沿途參與了蘇利南和蓋亞那沿岸海灘剖面和奧利諾科河三角洲的塑造。口外水域可分為3帶:即在鹽度0~10的范圍內,含陸源物質多,水呈棕色,為陸源物質帶;鹽度10~15的水域,水中含有眾多硅藻,呈綠色,為生物物質帶;鹽度大於25的水域,水呈藍色,為藍色海水區。
口外海濱,流系十分復雜。蓋亞那海流強勁,流速在0.25~2.00米/秒之間。3~4月,北巴西沿岸流──南赤道流的一分支,與蓋亞那海流匯合時流速為1.10米/秒;向南還有一股較弱的沿岸流。鹽度分層現象顯著,乾季在口外60~185公里的內陸架上,濕季在口外80~230公里范圍內。
口外在40米等深線以內的內陸架,沉積物以細粒物質為主,這與大陸架上的經典沉積模式,即內陸架為粗粒物質,中陸架為細粒物質,外陸架為殘留沉積物正好相反。這是由於:①亞馬孫河的細粒沉積物(主要是粉砂和粘土)及再懸浮的細粒物質在內陸架上沉積;②第四紀海平面波動的影響。低海面時,大部分沉積物從亞馬孫谷地向深海搬運;高海面時細粒沉積物堆積在近岸,形成內陸架上的淤泥堆積。
亞馬孫河挾帶了巨量的泥沙,由於大部分粗粒物質在口門附近沉積形成眾多沙島,一部分懸移質被沿岸流向西北搬運,加上地體下沉,因此,未能塑造出寬闊的水下三角洲。河口區江寬水深,平均深度60米左右,最深處90米,7000噸級的海輪可直達馬瑙斯。亞馬孫熱帶雨林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口外海域盛產鱸、鯔、鯖、鱈等魚類,是拉美地區三大漁場之一。 二氧化碳,所以,保護亞馬遜熱帶雨林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論題了。
亞馬遜熱帶雨林依靠亞馬遜河流域非常濕潤的氣候。
這個雨林的生物多樣化相當出色,聚集了250萬種昆蟲、上萬種植物和大約2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生活著全世界鳥類總數的20%。有的專家估計每平方公里內大約有超過7.5萬種的樹木、15萬種高等植物,包括有9萬噸的植物生物量。 亞馬遜河自西向東流,沿途接納了源自安第斯山脈東坡、蓋亞那高原南坡、巴西高原西部與北部的河流1000多條,形成龐大的亞馬遜河水系網,其中7條長度超過1600公里,20條超過1000公里。其中長度超過1500公里的支流有17條,如左岸的普圖馬約(Putu-mayo)河、雅背拉(Japura)河、內格羅(Negro)河;右岸的茹魯阿(Jurua)河、普魯斯(Purus)河、馬代拉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欣古(Xingu)河等,這些支流伸入到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委內瑞拉以及蓋亞那等國。
亞馬遜河上游約長2500公里,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長約1000公里,落差達5000米,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形成一條系列急流瀑布;下段為兩條巨大支流注入亞馬遜河的兩個河口之間的河段,因為進入亞馬遜平原,流速緩慢、曲流發達,至末端河寬約2000米。
亞馬孫河流經南美8個國家,其中87%在巴西境內. 亞馬孫河被譽為「河流之王」,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秘魯的科羅普納山東側的米斯米雪峰之顛。其正源―――烏卡利亞河,不斷地接納雪峰上的淙淙冰水,一路匯集百川之水,進入著名的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流經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最終在巴西流入大西洋。它全長6400多公里,其支流有上千條,與幹流共同組成了總長度達6萬余公里的亞馬孫河水系,其流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境內,由於赤道附近多雨地區,水量終年充沛,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稱之為「河海」。
亞馬孫河滋潤著南美洲的廣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使這一片地域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
亞馬孫河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西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西人稱之為「母親河」。p亞馬遜河中游流經秘魯、哥倫比亞、巴西、全長約為2200公里。在巴西北部,亞馬遜河水深45米,河寬3000米,流速緩慢;河中島洲錯列、河道呈網狀分布,兩岸河漫灘寬30~100公里,地勢低下,湖沿密布,排水不暢;河流兩側支流眾多,都發源於安第斯山東坡,呈羽狀分布。至中游末端,河寬至11公里,河深99米。
下游長達1600公里,時而水深河寬,兩岸階地分明,地勢地低平,河漫灘上水網如織,湖泊星羅棋布,時而水面緊束,水流加快。入海河口寬達330公里,大西洋海潮可溯河直上,最遠可深入1600公里。
亞馬遜河最後注入大西洋。 馬拉尼翁河及烏卡亞利河穿過崇山峻嶺後在秘魯的瑙塔(Nauta)附近匯合。
亞馬遜河正源馬拉尼翁河發源於秘魯瓦魯科省與利馬省交界的耶魯帕哈峰(海拔6632米)東南坡,該河東邊是巴西古陸核,北邊為帕斯塔薩(Pastaza)窪地,南邊為烏卡馬拉(Ucamara)窪地。
馬拉尼翁河幹流全長約1600公里,若從其支流瓦亞加(Huallaga)河算起,總長為190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0876立方米;/秒。
馬拉尼翁河左岸較大的支流有帕克查(Paccha)河、查馬亞(Chamaya)河、切涅帕(Cenepa)河、聖地亞哥河[Santiago,該河還有2條支流:保持(Paute)河、薩莫拉(Zamora)河]、莫羅納(Morona)河、帕斯塔薩(Pastaza)河、努庫賴(Nucuray)河、烏里圖雅庫(Urituvacu)河、錢比拉(Chambira)河和蒂格雷(Tigre)河[該河還有以下支流匯入:平多雅庫(Pindoyacu)河、科納姆波(Conambo)河、唐加拉納(Tangarana)河和科里思特(Corrientes)河]等。右岸主要支流有伊馬薩(Tmaza)河、涅瓦(Nieva)河、瓦亞加河、薩米里亞河(Samiria,該河為黑水河)等。
烏卡亞利河發源於秘魯阿雷基帕省奇爾卡(Chilca)山以北凱約馬附近,源流叫阿普里馬克河,其支流有:聖托馬斯(Santo Tomas)河、潘帕斯(Pampas)河、曼塔羅(Mantaro)河和佩雷內(Perene)河等。曼塔羅河口至佩雷內河口之間叫埃內(Ene)河,埃內河匯集海拔4000~5000米的安第斯山區大小支流,由南向北流,其集水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左右,水量豐沛,旱季(5-10月)流量約為800m³/s,雨季(11-4月)約為2500m³/s。佩雷內河口至阿塔拉亞叫坦博(Tambo)河,阿塔拉亞以下才稱烏卡亞利河。烏卡亞利河主要支流烏魯班巴(Urubambo)河發源於秘魯庫斯科省馬蘭加尼附近的蘭吉一拉約湖,在阿塔拉亞附近匯人烏卡亞利河,全長860公里,其主要支流有:亞韋羅(Yavero)河、廷皮亞(Timpia)河、米尚沙(Mishansha)河和伊魯亞(In-uya)河等。烏卡亞利河其他支流有:科恩瓜(Cohengua)河、謝謝亞(Sheshea)河、帕奇特阿(Pachitea)河、塔馬亞(Tamaya)河、阿瓜蒂亞(Aguatia)河、帕卡亞(Pacaya)河、皮斯奎(Pisqui)河、庫沙巴泰(Cushabatay)河、瓜納切(Guanache)河以及塔皮切(Tapiche)河等。 亞馬遜河流域北起巴西布朗庫,玻利維亞南部的馬代拉(Madeira)河河源(南緯約20°),西起厄瓜多昆卡(Cuenca)的保特(Paute)河河源(西經79°31'),東至巴西的馬拉若灣(西經約48°),整個流域跨緯度25°、經度31°30',流域面積達691.5萬平方公里,約占整個南美洲面積的39%,其中幹流穿越的亞馬孫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遼闊的亞馬遜河流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低地,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河流域的兩倍。亞馬遜河流域,南北最寬處約為2,776公里(1,725哩)。包括巴西和秘魯的大部分、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玻利維亞的一部分以及委內瑞拉的一小部分,主流的約2/3和流域的絕大部分在巴西境內。在巴西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亞馬遜河沉積下的肥沃淤泥滋養了6.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⑵ 亞馬孫河是巴西的嗎

亞馬孫河位於南美洲的北部,主流約2/3和流域的絕大部分在巴西境內.在巴西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但是總流域面積700多萬平方公里,確切的說屬於南美,不能說屬於巴西;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拉那河上;結合選項.
故選:B.

⑶ 巴西的平原叫「亞馬孫平原」還是「亞馬遜平原」河流叫「亞馬孫河」還是「亞馬遜河」

中國官方翻譯是 亞馬孫平原 亞馬孫河
兩種叫法其實都一樣 都是音譯過來的 沒有對錯之分平時想怎麼叫都沒錯
應付考試的話 還是用官方的吧...

⑷ 亞馬遜河屬於巴西嗎﹖

地陷發生在亞馬遜河最大港口瑪瑙斯。地陷原因初步認定為是因為乾旱引起的地下水層下降,因為乾旱,淺層地下水缺失導致在地下出現較大的空隙地帶,加上地表上貨物的重量、斜坡的原因以及河水的侵蝕,出現塌陷。
背景資料:
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巴西亞馬孫地區今年降水量少於往年,亞馬孫河(又名亞馬遜河)兩大主要支流之一內格羅河的水位近日降至海拔13.63米,為1902年以來的最低值。數千艘船隻擱淺,航運經濟遭受沖擊。38個亞馬孫河沿岸村鎮因乾旱缺水進入緊急狀態(2010-10-29新聞)

⑸ 亞馬遜河流經幾個巴西的城市

不是
亞馬遜河全長6440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流域面積691.5萬Km²,約佔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從秘魯的烏卡亞利-阿普里馬克(Ucayali-Apurimac)水系發源地起,全長約6,751公里,它最西端的發源地是距太平洋不到160公里高聳的安第斯山,入口在大西洋,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6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世界河流注入大洋總水量的1/6。

⑹ 亞馬遜河流的熱帶雨林氣候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就不在同一個緯度上,巴西高原在亞馬孫平原的南側,亞在0-10間,巴在10-22間。
第二,南北緯10間,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即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回歸線間,受低緯信風帶和赤道低氣壓帶的交替控制,為干濕分明的熱帶草原氣候。

⑺ 亞馬遜河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河流的原因是什麼

海洋鄰近區域的氣候。如海島或盛行風來自海洋的大陸部分地區的氣候。由於海洋巨大水體作用所形成的氣候 。包括海 洋面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

⑻ 巴西的亞馬遜河的名稱來源於()

亞馬孫河的名稱來源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6世紀西班牙人奧列雅在亞馬孫河探險時,受到了當地印第安女人的猛烈進攻。這些女人勇敢剽悍,像希臘神話中拉弓搭箭的「亞馬孫」女戰士。後來,亞馬孫也就成了這條河的名字。另一種說法是,亞馬孫河口呈喇叭形,河面寬闊,漲潮時,巨浪洶涌澎湃。當地人常常發出「亞馬孫納」的感嘆,意思是「湍急的巨浪」。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波濤洶涌時,小船常常被打翻,河名就是地方語「毀舟者」的意思。

⑼ 亞馬遜河流域為什麼沒有形成城市群

(1)亞馬孫河流域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過於濕熱,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人口稀少,城市較少。
(2)亞馬孫河流域覆蓋著大面積熱帶雨林,沼澤廣布,交通線建設難度大,交通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不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3)居住在雨林中的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比較落後,沒有形成大型工業基地,不利於城市化發展,很難形成城市群。
(4)為了保護熱帶雨林,巴西政府採取措施,控制進入雨林的人數,在以後條件成熟時還希望把雨林中的人口向外遷移,也不希望這里發展成巨大的城市群。

閱讀全文

與巴西亞馬遜河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