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西有名氣的建築有哪些
巴西耶穌山 那個張開手臂的雕像 跟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相似 變得有名
滿意請採納
2. 巴西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巴西標志性建築是:基督山
1922 年,巴西獨立100 周年時,巴西天主教團和修女們聯合簽名要求佩索阿總統建一耶穌像。這塑雕像,是巴西著名雕塑家瓦爾·科斯塔及其同伴們,花費了整整5年的時間精心設計,協力雕塑,於在1931年完成了的一個建築壯舉。
里約熱內盧基督像高38米,寬28米,重量超過一千噸,耶穌像面向著碧波盪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
巨大的耶穌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成為巴西名城裡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志。2007年7月7日,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旅遊指南
遊客可以從公路或乘坐科科瓦多山鐵路上山游覽。以前列車到達終點後人們還需要爬上222級階梯才能到達雕像,這對行動不便者和老年人是一大障礙。2002年的古跡大整修中,雕像附近安裝了三座全景升降機和四座電扶梯。
另外,從雅丁波卡尼科區的帕奎公園有條有點費力的捷徑步道通往山頂。另一種上山方式則是包車,經過蜿延的山路穿越蒂竹卡叢林,到達山上狹小腹地的停車場,擁塞的情形可想而知,回程可順道前往馬塔夫人展望台(Dona Marte Belvedere)
由於它位於396公尺的山腰,不但可以較近的距離眺望里約美景,也可由另一個角度欣賞救世基督像,由於它絕佳的地點,所以成為許多廣告商、名模的取景地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基督山
3. 巴西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1、巴西議會大廈
巴西議會大廈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市的核心三權廣場上,建於1958~1960年,設計人是巴西建築師尼邁耶。
整幢大廈水平、垂直的體形對比強烈,而用一仰一覆兩個半球體調和、豐富建築輪廓,構圖新穎醒目。在巴西燦爛的陽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樂章,自由自在地歌唱著,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4. 巴西建築的特點
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
5. 為什麼巴西的建築有歐洲色彩
摘要 一提到巴西當代建築,首先想到的絕對是矗立在首都巴西利亞市三權廣場上的巴西議會大廈。這座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大廈不僅是世界當代建築教科書上的典範,更是巴西整個國家權利最集中的建築。由巴西最負盛名的建築師、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Oscar Niemeyer主持設計,他的作品一向以大體量的雕塑感著稱。
6. 巴西最有名的建築是什麼
在三權廣場,遊人看不到任何古跡,但豐姿多彩的現代派建築物令人驚嘆不已,這些建築設計構思大膽、線條優美、輕盈飄逸,其中有的還含有一定的寓意。兩層樓高的總統府前的一尊兩人持矛並肩而立的首都開拓者銅像,象徵著巴西人民團結一心捍衛祖國。三權廣場代表國家三種權力,稱為巴西的神經中樞。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7. 巴西代表性建築物是什麼
救世主耶穌基督像是巴西代表性建築物:巴西基督像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俯瞰著整個里約熱內盧市,是該市的標志。他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這尊雕像體積龐大,有200噸重,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此外,巴西市廣場中心標志性建築物也比較有名。
8. 什麼是巴西利卡式,有什麼主要特點
巴西利卡式
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向,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
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隨著歷史的變遷巴西利卡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在羅馬天主教的用語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稱為巴西利卡,不論其建築風格和結構。
9. 巴西有什麼特色
雖然葡萄牙將宗教和語言帶到巴西,但這並不代表巴西文化的全部。那裡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的非洲裔居民以及來自歐洲、中東和亞洲的移民都對巴西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巴西音樂特徵是種類多樣,充分體現了來自三個大洲的音樂元素,而且還有不斷創新或在舊有的音樂形式變化出來。桑巴舞在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是西班牙波[被屏蔽廣告] 利樂舞配上非洲的節奏與韻律的混合物。
最著名的森巴舞藝術家要數米蘭達(Carmen Miranda)了,她熱情如火的氣質和水果頭飾的造型可說是無人不知。50年代紅極一時的巴薩諾瓦舞(bossa nova)比較柔和一些,經典歌曲如《The Girl from Ipanema》的風格都受到北美爵士樂的影響。受不同音樂元素影響的熱帶主義運動(Tropicalismo)在60年傳入巴西使森巴舞開始朝著電子音樂方向發展。在加勒比節奏音樂的影響下形成的蘭巴達舞(lambada)則在8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巴西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教堂的裝修都很富麗堂皇,但國內的宗教生活中同時也包容了印第安原始宗教、非洲宗教、非洲和天主教混合生的辛克萊教(syncretism),還有融合東方的神秘主義的卡德教(Kardecism),在巴西的白人里非常盛行。在巴西的城市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教堂,還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築。
巴西人的語言是葡萄牙語,但已夾雜了不少印度和非洲語言的辭匯。目前很多的巴西人也對中國文化開始感興趣,並學習中國語言。
人的主食是米飯(arroz)、黑豆(feijo)和木薯麵粉(farinha),通常會配以牛排、雞肉或魚肉。巴西的特色菜式包括moqueca(一種用菜油和椰子汁烹調的海鮮雜燴)、caruru(黃秋葵和其他蔬菜配以蝦、洋蔥和辣椒烹制而成)和feijoada(黑豆與肉一同煮成)。在巴西亞的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到穿著飄逸的白色裙子的婦女在賣 acaraj,其做法是將黑豆加鹽和洋蔥搗碎,再用油煎炸,然後夾上海鮮、木薯粉、乾蝦、辣椒和番茄醬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