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產糖大國是哪個國家
世界第一產糖大國巴西糖業現狀
1、總述
巴西位於南美洲的東部,東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為854.7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家。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之首。20世紀90年代初巴西實行對外開放以來,由於獲得了國外低息貸款和先進生產技術,農業產量出現了大幅增長。目前,巴西是世界農業生產和出口大國,除小麥等少數作物外,主要農產品均能實現自給並大量出口。甘蔗、咖啡、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
巴西是世界第一產糖大國,也是一個食糖凈出口國,糖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巴西食糖生產從每年5月份開始到次年4月份結束。巴西中南部地區是甘蔗和食糖主產區,其產量分別佔全國甘蔗和食糖總產量的85%和90%。食糖生產主要採用兩步法,產品主要為原糖,產品質量較好,生產成本在全球產糖國當中比較低廉(約為5美分/鎊),同時巴西貨幣匯率較低,因此巴西食糖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較高。巴西食糖可供出口量在世界食糖貿易總量中占最大份額,目前巴西佔據國際市場的份額已從過去15年的4%急劇上升至30%。世界食糖市場貿易量的增長率幾乎等於巴西食糖出口量的增長率。
近幾年,由於巴西政府大力推行食糖和酒精聯產計劃、擴大對食糖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資金支持酒精儲備、拓展酒精海外消費市場等糖業政策,巴西的甘蔗種植面積、甘蔗產量、食糖產量和出口量、酒精產量和出口量逐年上升。目前,巴西食糖產業每年的總產值約為200億美元,其中60億美元來自出口,50億美元來自國內銷售,另外87億美元是酒精產業創造的。
2、甘蔗生產
甘蔗種植面積增加:由於食糖和酒精賣價較好,極大地鼓勵了蔗農擴大甘蔗種植面積,另外,糖廠、酒精廠進行資產整合,加大甘蔗種植的投資力度也導致了巴西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03/04榨季巴西的甘蔗種植面積在02/03榨季的基礎上增加了53萬公頃,達到560萬公頃。03/04榨季巴西的甘蔗收割面積達到505萬公頃,比02/03榨季增長了5%。
在巴西第一產糖大省-聖保羅地區,甘蔗種植取代了牧草和柑橘的種植。因為據巴西農業部計算,種植1公頃甘蔗的投資成本為2122雷亞爾,比種植柑橘少73%,比發展牧草少36%,同時,種植甘蔗的平均邊際利潤為7.31%,高於柑橘的6.01%和牧草的3.27%。甘蔗連續增產:根據巴西農業貿易辦公室的統計,由於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適宜的天氣和管理方面的改善。03/04榨季巴西甘蔗總產量達3.5億噸,比上一榨季的3.21億噸增加了9%。主產區中南部地區本榨季共產甘蔗2.98億噸,比02/03榨季的2.69億噸增加了11%。另一產區東北部地區的甘蔗產量為5180萬噸。巴西03/04榨季平均單產達到68.3噸/公頃,比上一榨季提高
B. 白糖是哪兒國製造出來的
1. 巴西
在 2019-2020 作物年度,巴西從印度重新獲得了世界最大食糖生產國的歷史地位。該國生產了2993萬噸糖。1 此外,美國農業部 ( USDA ) 預測,2020-2021 年期間,巴西的食糖產量將增長 40% 以上,達到 4200 萬噸以上。
糖產量的大幅增長將通過將巴西的大部分甘蔗作物從乙醇生產轉向糖生產來實現。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國,巴西的乙醇產量僅次於美國。3 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巴西收獲和加工的甘蔗量幾乎增加了兩倍。這反映了對甘蔗乙醇和可再生燃料的總體需求不斷增長。在那段時間里,由於糧食產量沒有下降,巴西已經證明了它作為一個有效和高效的乙醇強國的可行性。
2. 印度
印度在 2019-2020 年期間的食糖產量回落至第二位,頭把交椅拱手讓給巴西。印度經濟生產了 2890 萬噸糖。1 這約佔世界食糖總產量 1.6618 億噸的 17%。印度的食糖產量較 2018/2019 年有所下降。然而,該國預計 2020/2021 年食糖產量將增長 17%。2 更重要的是,印度國內食糖消費量預計將創下2850萬噸的新紀錄。
3. 歐盟
盡管它是單個國家而不是單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集合體,以整體計算為第三大食糖生產地區。在 2019/2020 作物年度,歐盟生產了 1725 萬噸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甜菜糖生產國,佔世界糖總產量的 20%。甜菜糖主要產於北歐,包括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德國和波蘭。預計歐盟的食糖產量將在 2020-2021 作物年度再次下降,降至 1610 萬噸。乾旱和甜菜黃病毒病是導致歐洲食糖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4. 中國
2019-2020 年,中國生產了 1020 萬噸糖。1 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國之一,但它是食糖的凈進口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對糖的需求顯著增長。從歷史上看,中國政府為支持農民而高舉的國內價格與國際糖價下跌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國內糖業在國際競爭中遇到了困難。它的糖生產成本高於外國競爭對手。由於與世界貿易組織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允許進口 195 萬噸糖,關稅為 15% 。超過該數量的進口需繳納 50% 的更高關稅,並需要額外的許可。
5. 泰國
甘蔗是泰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該國在 2019/2020 作物年度生產了近 825 萬噸糖。1 泰國不僅是世界第五大食糖生產國,還是食糖出口大國,全國大部分食糖都用於出口。
C. 每噸白糖國內比國外1噸貴3000,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國白糖國內價格比國外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原料供應、市場供需、政策這幾個因素。
國內外政策也是影響白糖的重要因素。國外白糖的主要生產國有印度、巴西、美國等,各國都有相應政策干預白糖產量,進而維持白糖價格處於一個比國內低的水平,再加上美國等國有對白糖生產的補貼、支持措施,進一步降低了國際白糖價格。而國內白糖也是受宏觀調控的,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會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為了維持白糖價格穩定,保護我國的蔗糖、甜菜生產者,保護白糖產業,將白糖價格控制在一個稍高的位置,可以避免國外資本的沖擊,是有利的。
D. 今年巴西45號白糖進中國有多少噸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2
E. 2021年下半年白糖會漲價嘛
2021年下半年白糖會漲價。4月中旬至今,白糖現貨價格累計漲幅已經達到200元/噸左右,像銷區港口一帶,之前價格倒掛嚴重,當時不到5400元/噸的價格,現在紛紛提漲至5700元/噸左右,漲幅達到300元/噸。
一、2021年下半年白糖會漲價
鄭糖期貨主力2109合約今日也突破前期高點,盤中最高漲至5635元/噸,近一個月盤面漲幅達較4月中旬的低點5271元/噸上漲6.9%。近一個月國內白糖市場上漲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國外,從4月份開始,原糖期貨一路上漲,雖然4月末由於資金獲利了結有小幅度的回調,但巴西和歐盟食糖的減產預期仍然給糖價提振,基金買盤積極性較強,而且商品普漲的趨勢,也帶動原糖期貨再次回歸到17.5美分/磅的價位。
二、6日發布報告
4月份糧食價格指數連續第11個月上漲,預計未來全球小麥和玉米產量將增長。報告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4月份平均上漲120.9點,環比上漲1.7%,同比上漲30.8%。在各類食品中,食糖價格上漲幅度居首位,穀物價格恢復上漲趨勢。原糖期貨上漲直接導致進口成本增加,按照目前17.5美分/磅左右的價格計算,配額內(15%關稅)和配額外(50%關稅)的巴西原糖進口加工成本分別在4400元/噸左右和5650元/噸左右,較一個月前上漲9%左右。
綜上所述,目前配額外進口加工成本已經超過廣西平均生產成本,並達到國內加工糖的價格,對國內白糖市場有較強的支撐性。
F. 白糖什麼時候最貴什麼時候最便宜
白糖走勢都是相對而言的,當產量產多的時候,需求少得時候價格就容易便宜,反之容易漲。
G. 今天白糖價格多少錢一噸
如果38OO元一噸給送兩噸到正安縣來
H. 白糖在哪裡批發!價格大概多少
這是最新的價,按圖片里網站地址搜索吧.
I. 一噸白糖的國內和國際成本是多少
盡管有人認為放儲100萬噸相對於年消費量超過千萬噸的國內食糖市場不過杯水車薪,但此舉可見國家穩定糖價的決心。受昨天會議和國際原糖市場影響,國內白糖期貨昨天延續了前一日的跌勢,現貨市場則無人問津。在國際、國內、政策指導等三方面因素影響下,行情的急速下跌也讓商家茫然失措、客戶持幣觀望,國內各地的食糖批發市場上一時間出現了有價無市甚至無價無市的情況。開榨以來,國內糖市始終"暖意"融融,糖價一路走高。糖價由去年11月下旬開榨時的每噸3600元漲至12月中旬的4300元,今年1月下旬則突破了5000元大關。眼下,海南省食糖生產已接近尾聲,糖價仍繼續飆升。7日,海口食糖成交價每噸5500元,國內最高售價已飆升至每噸5750元,大部分銷區售價均超過5400元。業界人士連呼想不到,海南省糖協有關負責人稱,就海南而言,本榨季平均銷售價比上榨季每噸增加1600元至1700元。 其次,國際糖市也是國內糖市的一個"風向標"。國際糖價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國際原糖價已漲至每磅18.8美分左右,相當於每噸5900元人民幣。而國際運費攀高使現貨市場交易駐足不前,由於成本過高,一般貿易進口糖一時難以擠進國內市場,對國內糖市暫時不會構成威脅,從而拉動國內糖價走高。另外,國際油價持續走高也產生了連鎖反應,因此刺激了對燃料酒精的需求。如占國際產糖量40%的巴西,為規避國際油價高漲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將大批甘蔗原料轉而生產酒精燃料,使國際白糖供應銳減。另據有關資料介紹,國際一些主要產糖國食糖減產也成定局
J. 2021看漲糖價,是要儲備實物現糖,還是買入糖業股票
建議買股票,實物現糖不容易保存
你想玩大的,可以去買白糖期貨
不過,你是怎麼看出糖價要漲
國際市場白糖價格普遍低於國內,而國內白糖和糧食價格一樣,國家保價收購,國家倉庫大批白糖呢
國外,美國,巴西等美洲國家,大量種植甘蔗,都是賣給中國大量白糖的
莫非你會看天象,美洲有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