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7世紀,法國在戲劇上有何成就與貢獻
在17世紀,法國的文學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戲劇則走向了繁榮階段。古典主義藝術主張反映真實生活,強調理性,排斥情感,認為理性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為此,它反對戲劇上的個人傾向和自由傾向,制定了一整套需嚴格遵守的戲劇戒條,如不能把悲、喜劇混同一處,戲劇語言應當是詩體語言等,而「三一律」則被看成必須遵守的法則。但是,這些戒條無法限制生性浪漫的法蘭西人的性格,很快,它就被富有創造激情的劇作家打破。1638年高乃依的劇本《熙德》在巴黎上演,圍繞這個劇引起了一場關於古典主義的戲劇規則的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他們指責高乃依的悲劇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違背了「三一律」等等。
古典主義戲劇把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奉為典範。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采自古代傳說或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但是,他們關心的並非是古代歷史,而是藉助古人的事,反映自己的社會思想。在這個歷史時期,王權被當成是與封建教會抗禮的勢力,因此,無論是高乃依,還是莫里哀,在戲劇中都表示了對王權的維護和尊重。在一些戲劇中,國王成為「公正」、「英明」的化身。
在17世紀,為法國的悲劇發展作出了貢獻的是高乃依和拉辛,盡管在當時,這兩個人彼此不相容,但歷史還是給他們平分了在戲劇史上的光榮。為法國戲劇帶來崇高聲譽的是莫里哀,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劇作家的喜劇成就,堪與莫里哀比擬。
B. 如何看待十七世紀法國宗教、王權與戲劇之關系
古典主義思潮是十七世紀歐洲主要的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古典主義以笛卡爾的唯理主義作為哲學基礎,提出了要運用「純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
在這一段時期里,受古典主義的影響產生了許多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戲劇。而古典主義戲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法國。法國戲劇的代表有: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劇、莫里哀的戲劇以及波瓦洛的戲劇理論著作《詩的藝術》。
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思潮和戲劇的關系其實是互為表裡的。戲劇是一種表現方式,它可以表現和反映文學思潮,是古典主義的一種載體。而古典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又潛移默化地將自己滲透到戲劇中去,成為戲劇行動的指引和原則。
在十七世紀那個政治思想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古典主義思想和戲劇天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戲劇並不是古典主義紓解自己情緒和觀點的唯一渠道,例如弗朗索瓦_6_1德_6_1馬萊布的詩歌[ ]也是展現古典主義神思的重要手段。因此,這里便不將戲劇作為載體的方面加以闡述了,而是通過另一方面來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即: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
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題材。古典主義強調對君主的效忠,歌頌英明的國王,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的非常緊密。這就決定了有大量的戲劇是歌頌國王賢明,或者由國王充當矛盾的裁決者和調停人。這類的代表作有:莫里哀《偽君子》。除此之外,古典主義作家還敢於揭露社會上的惡習和弊端。這就產生了描寫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戲劇作品。代表作:莫里哀《貴人迷》。當然除了描寫現實的作品之外,還有繼承古希臘戲劇題材的作品,例如:讓_6_1拉辛《安德羅馬克》和《費德爾》。
第二、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形式。古典主義戲劇從古希臘古羅馬中汲取了藝術的形式,但比較之下也已經大不相同了。古典主義悲劇已具備現代戲劇的形式,有一定的幕數,適宜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出。它們遵守「三一律」,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在語言上,古典主義戲劇主張語言准確、精煉、華麗、典雅,表現較多的宮廷趣味。例如:高乃依的悲劇多一點雄健,拉辛的悲劇多一點柔情,但都很雅緻。在人物塑造上類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應該保持其本性」。古典主義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單一。
第三、古典主義影響了戲劇的精神內涵。古典主義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的情慾。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須愛理性:願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古典主義主張藝術反映真實生活,而理性則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這種真實強調理性,排斥感情。例如:高乃依《熙德》中的羅德利克,糾結於為父報仇的責任和施曼娜的愛情之間,最終感情斗不過理智,和羅德利克的責任觀念相較,愛情終究是次要的。他不能放棄為父報仇的責任,以致喪失他的榮譽,因此最後殺死了他的父親的仇敵,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以上便是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在總體上的影響。但是古典主義對戲劇的影響最終還是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和理論家的著作中。
高乃依是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善於表現贊美英雄主義和唯理主義的悲劇題材。代表作品有:《美狄亞》、《熙德》、《賀拉斯》、《西拿》等。
拉辛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的代表作家,他著重反映的是宮廷生活的陰暗面和個人的情慾,是心裡悲劇大師。代表作品有:《安德羅馬克》、《費德爾》、《阿達莉》等。
莫里哀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偽君子》、《恨世者》、《慳吝人》等。
波瓦洛,代表作:《詩的藝術》,其中第三章特別重要,涉及了悲劇的定義。規律和發展歷史,喜劇的發展歷史、范圍以及和悲劇的區別,這為古典主義戲劇的提供了理論基礎。
波瓦洛認為,悲劇是對一種事物的摹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要有熱情,在人們心中激起恐懼與憐憫的情感,而不是賣弄修辭技巧,大發枯燥冰冷的議論。它應該及早點題,不要糾纏費解,拖拖拉拉。它只應表現一個故事,並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和一天時間內完成。這就是古典主義戲劇創作法則最主要的內容之一的三一律。這一條法則是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金科玉律,然而它的影響卻不限於古典主義作家。
作為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理論家,波瓦洛特別強調理性和自然的重要性,力圖把古代的文藝理論和當時為君主專制統治服務的唯理主義的哲學思想結合來,藉以建立適合自己時代需要的文藝理論和美學原則。當然,古典主義的理論是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而來的,其中如三一律和不容許悲劇與喜劇混合在一起的規定等等,也不是古代文藝理論家的原意。波瓦洛的貢獻在於集古典主義全部理論之大成,並加以新的論述,使其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我個人對於古典主義思潮對戲劇的影響還有一個大膽的看法。我認為古典主義是對歷史的反叛,它只是借用了更遠的歷史(古歷史)去反抗離那個時代的更近的歷史(近歷史)。因為當下的生活與近歷史有極大的相似性,而人們又不滿當下,想要尋求變革,於是人們就反對近歷史以此來改變現狀。而古歷史又是人們生活的源頭,並且真實存在過,有合理性。於是,人們便願意用過往去反抗昨天,從而改變今天影響明天。其實,無論是古典主義思潮的產生還是戲劇的變革,它們都只是充當了生活變革的一個工具,人們特別是社會精英只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去改造當下。人們後來又提出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等觀念。它們雖然內容上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充當了同一種工具,就是那把破除窠臼變革社會的斧頭。
C. 在戲劇最好的地方在哪個國家
其實 戲劇是個很廣泛的概念。
比如說其實舞台劇中的歌劇、歌舞劇、話劇、音樂劇等等其實都可以成為戲劇。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現代戲劇的一些簡要發展情況。
其實每個國家都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個性特徵,就跟所有文化一樣,很難說哪一個比另一個更好,更優秀。
舉例來說,傳統話劇其中現實主義的中心仍然在俄羅斯,繼承了斯塔尼斯特拉夫斯基的光榮傳統,俄羅斯的現實主義仍然是世界最頂尖的。
傳統經典話劇中英國作為莎士比亞、王爾德的故鄉,其國際影響力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同時由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如此之前,以至於世界各地仍然在從英國引進阿加莎的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捕鼠器工作坊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話劇的創新從形式上來說,英國目前仍然為世界的領頭羊。
當然美國百老匯自成一體,發展出了以反映美國當代問題而風靡紐約的「外百老匯流派」。該流派在美國是獨占鰲頭的。美國的普利策大獎和托尼獎都是具有世界頂尖影響力的舞台劇大獎。
另外從歌劇的角度來講,雖然現代歌劇發源於義大利。唱法也是義大利的最科學。但是從19世紀莫扎特等一批藝術家的出現和維也納的復興開始,歌劇的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日耳曼國家,其中以奧地利最為典型,發展出了交響樂配樂的大型歌劇。同時我們也都知道,西班牙和法國的歌劇也是獨占鰲頭,非常繁榮的,所以根本沒法說義大利就是最頂尖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北京歌劇」,俗稱「京劇」,作為象徵主義的戲劇,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的地位與義大利歌劇是不分伯仲的。其中梅派藝術更是與歐洲的現實主義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流派之一。
最後值得補充的還有美國的百老匯歌舞劇可以說是風靡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可以相提並論的。而近年來發源於法國紅燈區的紅磨坊傳統歌舞劇也大受歡迎。所以不能簡單的說戲劇那個地方最好,就像我們沒法說哪個地方文化最優越一樣,多樣性是現代文化的主流。
D. 為什麼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大多為戲劇
其實這兒有一個一句話的答案 : 因為皇上喜歡看戲~~
當然法國當時還是個王國,沒有皇帝只有國王...但古典主義時期的這個國王堪比皇帝 : "太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大力發展文學,尤其是戲劇。1635年,法蘭西學院 (Académie française)在他的統治下建立;1680年,路易十四又下令建立法蘭西國家喜劇院 (Comédie française) 。」太陽王「鼓勵戲劇創作 : 他是莫里哀最大的贊助人, 莫里哀基本可以衣食無憂創作、導演、甚至親自演出戲劇。拉辛後期也被路易十四收作史官。作為這些劇作家的贊助者,國王常常是新創作出來的戲劇的第一位觀眾 : 拉辛的大量戲劇都是在皇宮內首演,然後再進入劇院面向普通觀眾。有著路易十四這一幕後老大的鼓勵,十七世紀的法國戲劇發展的非常繁榮昌盛。
這個時期的政治制度也相當有趣:受到小時候所目睹的『投石車暴亂』的影響,路易十四一繼位就狠狠削弱貴族權力,建立絕對的君主集權專制(monarchie absolue)。路易十四很喜歡玩自己高高在上的那一套,會說些什麼 「 L』Etat,c』est moi. 」(譯 : 朕即國家。),自稱「太陽王」,下面的人等級分明。其實這種制度相當符合古典主義的審美觀(古典主義的審美觀具體是什麼會在第二部分講到)。以及他所指導修建的凡爾賽宮更是古典主義美學的代表之作(詳情見後文)。所以,古典主義相當符合路易十四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這一文學運動興起,以及其對劇作家大力贊助的原因之一。
而在這個時期的法國社會,「正人君子」 (honnête homme)文化成為流行。
E. 浪漫主義戲劇興起的背景有哪些
浪漫主義的出現是有其背景的,當時的歐洲革命風起雲涌,尤其在法國,爆發了為爭取民主和自由而戰的法國大革命,德拉克洛瓦正是把這種浪漫的意識帶進創作中,加上他本人的浪漫氣質,他的作品一掃學院派的拘謹,取而代之的是飽滿的熱情和激揚鬥志,可以說他的作品和當時的社會意識,時代審美非常的契合。浪漫主義畫派的特點是色彩和感情,他那幅著名的《自由引導人民》濃郁的色彩表示大革命的濃烈,半裸的女神斜著身體,舉著紅旗目光後視,引導人民前進。整幅畫面感情強烈,動感十足。使觀眾立刻感受到畫面的那種氣氛而深受鼓舞。
F. 戲劇流派是怎樣形成
各種戲劇流派的形成,都是多種因素的融合,它們都與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某種哲學觀念有密切聯系。在人的本體觀、戲劇觀以及戲劇的表現方式等方面,它們都有自己的主張,這些因素在創作實踐中的綜合體現,形成某些鮮明的風格特點。
在這一層面上區分歷史上的戲劇流派有:
古典主義戲劇,興盛於17世紀,以法國為代表,主要作家有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布瓦洛的《詩的藝術》則是集中闡明古典主義戲劇原則的經典性著作;
浪漫主義戲劇,在19世紀前期興起於歐洲,是古典主義戲劇的反叛者,主要作家有法國的V.雨果、A.de繆塞,德國的H.von克萊斯特,也包括英國的G.G.拜倫、P.B.雪萊,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被認為是這一戲劇流派的宣言;
現實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流派,於19世紀後半葉在歐洲各國興盛並居於劇壇的主導地位,主要作家有H.易卜生、G.豪普特曼、蕭伯納、J.高爾斯華綏以及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E.奧尼爾等,這一流派被繼承下來,並與其他流派相互對立、相互影響,在20世紀形成多種風格並存競榮的局面;
自然主義戲劇由法國作家E.左拉於1881年確立名稱 ,他是這一流派的倡導者和主要作家,豪普特曼、蘇德爾曼、H.貝克、J.A.斯特林堡的某些作品也屬於這一流派;象徵主義戲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主要作家有M.梅特林克、J.M.辛格以及俄國的安德烈也夫等;表現主義戲劇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流行於歐美,主要作家有斯特林堡、G.凱澤 、E.托勒爾、卡佩克、奧尼爾等;
未來主義戲劇由義大利的F.T3馬里內蒂於1909年創立,流行時間較短,俄國的 B.B.馬雅可夫斯基也曾屬於這一流派;超現實主義戲劇源於G.阿波利奈爾於 1917年創作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作為一個流派形成的標志,是1924年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主要流行於20~30年代的法國;存在主義戲劇20世紀30年代興起於法國,主要作家J.-P.薩特、A.加繆都是存在主義哲學家 ;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歐美,主要作家有S.貝克特、E.尤內斯庫、H.品特、A.阿達莫夫、E.阿爾比、J.熱內等,這一名稱最早見於馬丁·艾斯林於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象徵主義戲劇、表現主義戲劇、未來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戲劇、存在主義戲劇和荒誕派戲劇,又總稱為現代派戲劇。
戲劇流派:dramatic schools 以風格類型區分的戲劇群體現象。
在戲劇表演藝術中,由於觀念和方法不同,也可以區分為不同的流派,如體驗派與表現派之別,有人把它們稱為表演藝術的不同形態。
G. 世界戲劇藝術最早出現什麼時代
戲劇起源於遠古時期人類最初的村社宗教儀式,與古希臘的與慶祭酒神的活動和豐收儀式有關。
硬要說的話。應該就是公元前時代吧,那個時候華夏和西方都出現了最早的戲劇形式藝術。
一是遠古時期 對農神的祭祀和農事節慶,對古希臘戲劇的模仿
二是中世紀 宗教劇、城市戲劇 古代文明被摧毀,教會文化占統治地位,宗教大范圍進行宣傳
三是14—16世紀 人文主義劇、悲劇、喜劇 義大利 君士坦丁堡陷落造成希臘文化流歸,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被重新發現,文藝復興的作用
四是17世紀 古典主義悲喜劇 法國 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上流社會的崇高典雅的行為風尚,促進了古典主義文學藝術的發展
五是18世紀 啟蒙戲劇 法國 義大利 德國 英國 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向封建意識形態進行批判
六是19世紀 社會問題劇 浪漫主義 法國 法國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9世紀中後期 現實主義戲劇 自然主義 法國 俄國 科學與理性、人道主義精神發展
20世紀 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興起 歐洲 歐洲思想文化的變化,心理學的崛起,表現人的心理世界
所以,綜上所述戲劇形式誕生於部落時代,而上升為藝術,則是十四世紀早期,特別是莎士比亞就是那個時期的。
H. 浪漫主義戲劇是如何在歐洲興起與發展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啟蒙主義戲劇不斷深入發展的時候,一種新的戲劇思潮正悄然產生,這就是波及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戲劇。
1789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斗爭開始高漲。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以德國的康德(1724—1804)、費希特(1762—1814)和黑格爾(1770—1814)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還產生了以法國的聖西門(1760—1852)、傅立葉(1772—1837)和英國的歐文(1771—1858)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哲學、社會學思想,與這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關系密切。倡導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是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義戲劇家的藝術追求不盡相同,有人主張要恢復羅馬式的宗教戲劇,而有人則主張恢復自文藝復興以來,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戲劇傳統,故戲劇史上,關於浪漫主義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一般說來,浪漫主義戲劇反對古典主義的既定規則,崇尚主觀,謳歌自然天性,強調藝術家的激情、個性、想像和靈感,主張戲劇既不必拘泥於古典傳統的所謂規范,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實的局限。浪漫主義戲劇家喜歡誇張地表達個人的內心情感,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抒發自我對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浪漫主義戲劇多表現忠貞不渝的愛情,從中寄託劇作家的美好心願,同時也表現理想與社會、情感與現實難以調和的矛盾。浪漫主義的戲劇舞台,往往色彩斑斕、富於變換。在表演方面,則是把演員個人的情感體驗,當作塑造形象的基礎,強調富有激情的藝術創造。
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歌德、席勒、萊辛,以及法國的雨果、小仲馬等。
I. 法國戲劇的戲劇崛起
15世紀以後,戲劇行會紛紛出現,「無憂少年」與「拉巴佐什」最負盛名,對世俗戲劇起了推動作用。這時,世俗戲劇體裁多種多樣,有戲劇化寓言劇、愚人劇、牧歌式戲劇、鬧劇、道德劇和由同一演員以變換聲調、表情來表現人物矛盾沖突的獨腳戲等形式。戲劇還是此時市民表白自己見解的唯一形式,因此往往在劇中抨擊時弊,例如戲劇獨白《巴尼奧萊的自由射手》便是對法王查理七世於1448年建立禍害百姓的自由射手衛隊的直接抨擊。世俗題材的神秘劇為數亦不少。
巴黎愚人劇組織首領P.格蘭戈爾(約1475~1538)的代表作《愚人王子》全力支持法王路易十二對教皇的斗爭,表達了新興市民階級盼望王國安定統一的願望。1512年此劇於巴黎首演,轟動一時。
1623年塔巴蘭劇團在巴黎街頭太子廣場搭台演出
鬧劇《巴特蘭律師的鬧劇》被譽為15世紀市民戲劇代表作。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開始在劇作中出現。
J.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展概況。
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確立是在17世紀30~70年代的法國。1636年,巴黎戲劇界因P.高乃依悲劇《熙德》的演出而發生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1638年,由學院創始人之一沙波蘭(1595~1674)執筆的《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意見書》正式發表。文中指責高乃依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嚴格遵守「三一律」等。這份意見書初次系統地宣告了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主張。1674年,另一位法蘭西學院院士布瓦洛發表了詩體論著《詩的藝術》,集中闡述戲劇理論的第三章,匯集了亞里士多德、賀拉斯以來一切合乎古典主義原則的戲劇觀點和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的創作經驗。這部戲劇論著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總結。
古典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 ① 17世紀的歐洲,「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斗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這個時期的王權是進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義戲劇家和理論家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他們的作品和理論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主張國家統一。在戲劇作品中,國王被描寫成「正確」、「公正」的化身,戲劇沖突的最後解決都有賴於「賢明君主」的仁慈。在戲劇論著中,往往也有頌揚國王政績,號召劇作家謳歌的內容。
② 古典主義戲劇崇尚理性,蔑視情慾。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構成戲劇沖突的基本內容,而最終都以理智的勝利為結局。這里的所謂理智多指對中央王權的擁護,對公民義務的履行,對個人情慾的剋制。這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主義哲學在戲劇創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這個永恆的理性實際上不過是正好在那時發展成為資產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義戲劇家把古希臘、羅馬戲劇奉為典範。他們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大多來自古代戲劇、史詩、神話和歷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為他們的描繪對象。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歷史真實,而是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
④ 古典主義戲劇十分強調規范化。主要的法則是:戲劇創作必須遵守地點、時間和情節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類型,戲劇體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劇被視為「高雅的」體裁,只能描寫國王和貴族,喜劇被視為「卑欲的」體裁,只能描寫市民和普通人;戲劇語言講究准確、高雅,合乎邏輯;演員要按規定的程式來表現角色的感情;舞台場面追求對稱、浮華和寧靜。
古典主義戲劇的流傳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在17世紀達到全歐的最高水平,產生了3個成就卓著的戲劇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於1636年創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 其他重要劇作有 《賀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劇本大都從歷史中選擇題材,主人公不是國王就是貴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寫個人感情和國家義務之間的沖突,表達理性至上的主題。在藝術形式上,他並不嚴格遵守理論家們制定的法則,對「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紀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戲劇界的領導地位,重要劇作有《安德羅瑪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劇具有與高乃依不同的風格,著重表現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黑暗和罪惡的主題,悲劇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點,特別強調人物心理的細致分析,藝術形式簡練集中。莫里哀是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特色,藝術形式既具有古典主義戲劇結構謹嚴、沖突鮮明的優點,又不拘泥於古典主義法則。重要作品有《偽君子》(1664~1669)、《吝嗇鬼》(一譯《慳吝人》,1668)、《貴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詭計》(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戲劇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們都沒有擺脫宮廷趣味。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繁榮,促進了古典主義表演藝術的發展。當時存在兩個派別: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員是孟多里(1594~1651)和費羅里多爾(1608~1671),表演講究程式。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員是莫里哀和他的學生巴隆(~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義舞台美術的特點是:布景單純、抽象,服裝華麗美觀等。法國進入18世紀後,在初期,古典主義在戲劇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啟蒙戲劇家既同它作斗爭,也利用它的形式為自己服務。到中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古典主義戲劇日趨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