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第一,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系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為: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的不到1%,但卻佔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著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乾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第二,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為: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他們的要求和主張,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第三,財政危機的加劇。18世紀法國的專制王朝已經非常腐朽。對外戰爭屢遭敗績,統治者的揮霍無度,使得法國的財政赤字增加,負債累累。到1789年,國債已達45億鋰,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財政收入相近,法國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境地。
Ⅱ 法國大革命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兩大背景。
一是當時歐洲的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了人民追求「自由」的思潮;
二是當時法國在與普魯士的斗爭中失敗,民族處在危亡時刻,從而選擇革命方式自救。
Ⅲ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盡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為給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後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
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第一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
第二等級:貴族
第三等級:包括資產者、農民、無產者在內的市民、下層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17世紀及18世紀歐美地區發生了一場思想及文化運動,認為這個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過理性來掌握的。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訊息上的「啟蒙」,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歷程。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勇於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理性的角色。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18世紀初期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鳩,學風謹嚴。至該世紀後期,學風為之一變,狄德羅、盧梭、蒲豐以及孔狄亞克、杜爾哥、孔多塞等都是網路全書派的哲學家,致力編輯該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網路全書》 。
啟蒙運動為打倒法國舊制度的法國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鳩的主張對取代舊的君權神授的王朝體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鳩主張,新的共和國政制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Ⅳ 法國大革命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
大革命爆發前的法國(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1.外部環境極度惡化。法國在歷經了路易十四末期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歐洲的反法同盟開始於此),路易十五時期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使法國喪失了印度和北美的大片殖民地)的打擊後,到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光芒早已煙消雲散,一方面,歐洲各國在數次戰爭中組成反法同盟與對抗法國。另一方面,法國已經難以與老對手英國抗衡。與法國相比,英國無論從經濟上(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最後幾十年),還是政治上(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完成,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都與法國拉開了差距。
2.法蘭西內部此時也是危機四伏。專制體制對人的漠視,對人的權利的剝奪和橫空暴斂是空前的。在這樣的體制下,居於法蘭西底層的第三等級承載著整個國家的重負,但卻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權利。稅收負擔全落在貧困者身上,使他們更加怨聲載道。 封建專制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加重對企業的剝削,全國關卡林立,阻礙國內貿易的發展。同時,官僚制度充滿惰性、政府人員腐敗懶散、行政管理龐雜而且混亂。
3.啟蒙思想家們的自有,平等思想早已傳片了整個歐洲大陸,共和明主的思想早已深入民心,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學說徹底瓦解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Ⅳ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僧侶和貴族。僧侶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1%。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斯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准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Ⅵ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這次革命有什麼意義呢
法國大革命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發生在歐洲最具影響的歷史事件。大革命的爆發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震撼了當時歐洲各國君主,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次革命的意義是:大革命導致了法國婦女的解放。大革命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社會上逐漸出現「女公民」這一稱呼,標志著女性具有和男人同等的政治權利。大革命對婚姻法和繼承法進行了改革,調整了公民權利,得到了積極響應。法國政府於1792年調整了婚姻法,保證了男女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婦女的財產權也得到了保證。對後來各國的女權運動產生了極大影響。
Ⅶ 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法國大革命有什麼特點呢
在路易十五統治期間(1715-1774),人們不斷受到攻擊,因為他們對國王的統治極為不滿。這就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等一大批啟蒙人物。自然人權、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和人民主權的思想應運而生,並越來越流行。
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將其更名為制憲議會,呼籲制定憲法並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他的統治,並動員軍隊試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支持制憲會議。第二天,巴黎教堂的鍾聲響起。市民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雇傭兵作戰,當晚控制了巴黎大部分地區。7月14日,人民群眾攻克了象徵獨裁統治的巴士底監獄,釋放了七名囚犯,並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法國的國慶日。
Ⅷ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背景是什麼
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大革命的背景
世界從封建時代走向資本主義時代,是從歐洲開始的。歐洲經過長時間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迎來了光明的一天。在此之前,歐洲大陸處在封建主統治之下,諸侯割據,壓迫沉重,沒有人權和自由,也沒有產生現在意義上的民族獨立國家。現在的義大利、德國等,都是在以後才統一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能夠在世界發揚光大的一個大契機,就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18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法國又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它的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的程度,也在歐洲大陸首屈一指。但是專制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加重了對企業的盤剝。全國關卡林立,阻礙了國內貿易的發展。此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第一、第二等級為特權等級,特權等級包括教士和貴族,只佔總人口的3%,卻佔有全國1/3以上的土地。第三等級包括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農民少地或無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資產階級要求享有政治權利,社會等級對立嚴重。此時的法國社會還是依據出身而不是財產來決定其地位,這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總之,封建統治已經嚴重製約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影響了歷史進步的潮流,這就需要一場革命,來除舊布新,完成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的轉變。
Ⅸ 誰能介紹一下法國大革命的背景和經過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葯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里。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僧侶和貴族。僧侶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1%。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斯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准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佔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里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沖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銹的古炮也加入了戰斗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斗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彌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斗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沖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發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沖了進去。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在18世紀上半葉,著名的思想啟蒙運動就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入人心了。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傑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提出了一系列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為大革命的爆發准備了條件。
Ⅹ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是什麼
世界從封建時代走向資本主義時代,是從歐洲開始的。歐洲經過長時間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迎來了光明的一天。在此之前,歐洲大陸處在封建主統治之下,諸侯割據,壓迫沉重,沒有人權和自由,也沒有產生現在意義上的民族獨立國家。現在的義大利、德國等,都是在以後才統一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能夠在世界發揚光大的一個大契機,就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