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具體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注意。
在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可逆反應中,當增加壓強時,平衡總是向壓強減小的方向移動,比如在N2+3H2⇌2NH3這個可逆反應中,達到一個平衡後,對這個體系進行加壓,比如壓強增加為原來的兩倍,這時舊的平衡要被打破。
平衡向壓強減小的方向移動,即在本反應中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建立新的平衡時,增加的壓強即被減弱,不再是原平衡的兩倍,但這種增加的壓強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也不是與原平衡相同,而是處於這兩者之間。
❷ 化學家勒夏特列什麼國家人
法國化學家,曾經推出「平衡移動原理」後人稱之為「勒,夏特列原理」
❸ 勒夏特列原理怎麼理解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具體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濃度改變
增加某一反應物的濃度,則反應向著減少此反應物濃度的方向進行,即反應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進行。減少某一生成物的濃度,則反應向著增加此生成物濃度的方向進行,即反應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進行。反應速率及產率也會因為對外界因素系統的影響而改變。
❹ 高中化學,如圖,為什麼
首先你需要明白一點:任何化學反應都是雙向的,只是在某些條件下,反應平衡點更偏向於某一側而已!
Na+KCl=NaCl+K↑
鈉的沸點883℃,鉀的沸點759℃。(這兩個數據是我從網路查到的,按道理反應溫度應該是759-883℃之間,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圖片中是750℃。)
當我們控制反應溫度為上述兩者之間時,鈉為液態,仍舊留在混合物體系內;而鉀為氣態,會跑掉。
因為混合物體系內鉀含量減少,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反應朝減弱這種變化的方向發展,即朝著生成鉀的方向發展。鉀不斷氣化跑掉,反應得以不斷向右側進行。
所以,這個反應不能用於證明鉀鈉之間的金屬性強弱。
擴展:
勒夏特列原理,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具體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❺ 法國化學家發明了熱電偶是誰人
勒夏特列一生發現、發明眾多,最主要的成就是發現了平衡原理,即勒夏特例原理「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一原理不僅適用於化學平衡,而且適用於一切平衡體系,如物理、生理甚至社會上各種平衡系統.此外,勒夏特列還發明了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
❻ 名詞解釋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
)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勒夏特列原理(又稱平衡移動原理)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
主要內容為:
在一個已經達到平衡的反應中,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以及參加反應的化學物質的濃度),平衡將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比如一個可逆反應中,當增加反應物的濃度時,平衡要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平衡的移動使得增加的反應物濃度又會逐步減少;但這種減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應物濃度對這種反應物本身的影響,與舊的平衡體系中這種反應物的濃度相比而言,還是增加了。
在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可逆反應中,當增加壓強時,平衡總是向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比如在N2+3H2
⇌2NH3這個可逆反應中,達到一個平衡後,對這個體系進行加壓,比如壓強增加為原來的兩倍,這時舊的平衡要被打破,平衡向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即在本反應中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建立新的平衡時,增加的壓強即被減弱,不再是原平衡的兩倍,但這種增加的壓強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也不是與原平衡相同,而是處於這兩者之間。
勒夏特列原理的應用可以使某些工業生產過程的轉化率達到或接近理論值,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並無實效的方案(如高爐加碳的方案),其應用非常廣泛。
❼ 勒夏特列的介紹
亨利·勒夏特列 / 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 Henri Louis)(1850~1936),法國化學家。他研究過水泥的煅燒和凝固、陶器和玻璃器皿的退火、磨蝕劑的製造以及燃料、玻璃和炸葯的發展等問題。從他研究的內容也可看出他對科學和工業之間的關系特別感興趣,以及怎樣從化學反應中得到最高的產率。勒夏特列還發明了熱電偶和光學高溫計,高溫計可順利地測定3000℃以上的高溫。此外,他對乙炔氣的研究,致使他發明了氧炔焰發生器,迄今還用於金屬的切割和焊接。
❽ 勒夏特列的簡介
1850年10月8日勒夏特列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化學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從事跟化學有關的事業和企業,當時法國許多知名化學家是他家的座上客。因此,他從小就受化學家們的熏陶,中學時代他特別愛好化學實驗,一有空便到祖父開設的水泥廠實驗室做化學實驗。勒·夏特列的大學學業因普法戰爭而中途輟學。戰後回來,決定去專修礦冶工程學(他父親曾任法國礦山總監,所以這個決定可以認為是很自然的)。
187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巴黎工業大學,1887年獲博士學位,隨即在高等礦業學校取得普通化學教授的職位。1907年還兼任法國礦業部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任法國武裝部長,1919年退休。
勒夏特列於1936年9月17日卒於伊澤爾。
❾ 勒夏特列原理與哪個核心素養一致
勒夏特列原理與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核心素養是一致的。
勒夏特列原理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夏特列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
這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與化學五大核心素養中的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是一致的。
❿ 勒夏特列原理不能解釋的兩種情況是什麼
勒夏特列原理不能解釋的兩種情況是:非可逆反應和同時改變兩個影響平衡的條件的可逆反應。
夏特列原理:「在可逆反應中,改變影響化學平衡的一個條件,平衡會向著減弱這個改變的方向移動」。可以看出其適用范圍,一是可逆反應,其次是只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因此,非可逆反應,以及同時改變兩個影響平衡的條件的可逆反應,都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來給予解釋和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又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由法國化學家勒夏特列於1888年發現。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具體內容為:如果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等),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並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比如一個可逆反應中,當增加反應物的濃度時,平衡要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平衡的移動使得增加的反應物濃度又會逐步減少;但這種減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應物濃度對這種反應物本身的影響,與舊的平衡體系中這種反應物的濃度相比而言,還是增加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勒夏特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