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邊界意識是由哪個法國哲學家提出來的

邊界意識是由哪個法國哲學家提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2-06-09 02:29:11

❶ 意識形態的概念最早是誰提出來的還有最早的意識形態是什麼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政治家特拉西在其論著《意識形態的要素》中首先提出的,試圖為一切觀 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觀念科學」 。 隨後,意識形態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意識形態一詞可譯為觀念學、思想體系、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

❷ 救急:找西方五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

泰勒士(Θαλῆς Thales,生活在約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古希臘七賢之一、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生於希臘繁榮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據說曾游歷過埃及等地,並測量過金字塔的高度,還成功預測過一次日蝕。
泰勒士認為萬物由水構成,水是萬物之源。這種觀點可能是因為看到海水蒸發的過程而形成的。據傳說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泰勒士還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 泰勒士對希臘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還有傳說認為,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曾拜訪過泰勒士,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進行過研究。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愛非斯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澀難懂,富有隱喻。赫拉克利特的理論以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為基礎。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沖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認為沖突使世界充滿生氣。赫拉克利特還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斷變換,他的名言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蘇格拉底因此稱赫拉克利特為「流動者」。 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則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在沒有理解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認為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邏各斯(logos,即理性)一詞來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來指導大自然發生的每一件事。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希臘文 ∏υθαγόρας,約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生於薩摩斯島,早年曾游歷埃及,後定居義大利南部城市克羅頓,並建立了自己的社團。公元前510年因發生反對派的造反,畢達哥拉斯又搬到梅達彭提翁,直至死去。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他認為社會中有三類人,而靈魂屬於輪回的結果。但同時從畢達哥拉斯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達哥拉斯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畢達哥拉斯還是在西方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的人。
在宇宙論方面,畢達哥拉斯結合了米利都學派以及自己有關數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不過則拋棄了米利都學派的地心說。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研究還產生了後來的理念論和共相論。即有了可理喻的東西與可感知的東西的區別,可理喻的東西是完美的、永恆的,而可感知的東西則是有缺陷的。這個思想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從此一直支配著哲學及神學思想。

蘇格拉底(希臘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是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准。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柏拉圖(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其主要哲學思想是理念論,對西方的哲學思想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名亞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又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圖出身雅典貴族,並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大約二十歲時,他開始追隨蘇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逃往梅加臘避難。後來他到各地游歷,包括西西里島、南義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並創辦了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學園是西方最早的教學機構,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遊,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他到達錫拉庫薩,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它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簡介
當我們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盡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多不同之處。柏拉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柏拉圖相信我們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我們的感官而來的。因此,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們大多是教科書式的文獻,很多甚至是亞里士多德學生的筆記。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這種哲學後來成為了早期近代哲學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爾所批駁的對象。
生平
亞里士多德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但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離開學園後,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亞里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會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系,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後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系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中庸」。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科學觀
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科學史上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後世的物理學家牛頓指出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論斷的謬誤,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
藝術觀
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沖突成了人和命運的沖突」。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更開創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傳統。他的觀點後來被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加以發揮,從而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史。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科學成就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他最著名的發現是浮力和相對密度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視重,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在幾何學上,他創立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即圓周的周長和其直徑的關系。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他一生專心研究科學上的體積和浮力問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當時候國王叫金匠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國王因為懷疑金匠加了雜物,就請阿基米德鑒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鑒定的方法,就在他走進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見滿出去的水時,悟出利用浮力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他高興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時忘了自己是光著身體。另外,阿基米德還有幾何方面的數學成就。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講科學的工程師,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歐幾里德的方法,先假設,再以嚴謹的邏輯推論得到結果,他不斷地尋求一般性的原則而用於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終融合數學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為物理學之父。他應用杠桿原理於戰爭,保衛西拉斯鳩的事跡是家喻戶曉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導出部分球體的體積、回轉體的體積(橢球、回轉拋物面、回轉雙曲面),此外,他也討論阿基米德螺線(例如:蒼蠅由等速旋轉的唱盤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軌跡),圓、球體、圓柱的相關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將歐幾里德提出的趨近觀念作了有效的運用,他提出圓內接多邊形和相似圓外切多邊形,當邊數足夠大時,兩多邊形的周長便一個由上,一個由下的趨近於圓周長。他先用六邊形,以後逐次加倍邊數,到了九十六邊形,求出π的估計值介於3.14163和3.14286之間。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積是其內接最大圓面積的四倍。而他又導出圓柱內切球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這個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著作
《方法論》
《論浮體》
此書討論物體的浮力,研究了旋轉拋物體在流體中的穩定性
《論球與圓柱》
此書從幾個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出關於球與圓柱面積和體積等50多個命題
《平面圖形的平衡或其重心》
此書從幾個基本假設出發,通過嚴格的幾何方法論證力學原理,並求出若干平面圖形的重心
《數沙者》
此書主要講述設計一種可以表示任何大數目的方法
《論杠桿》
《論劈錐曲面體與球體》
《拋物線求積》
《論螺線》

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國籍的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終於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人之間經常要競爭。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人能面對更多的威脅,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在《不平等論》"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這種思想是法國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盧梭對教育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被安葬於巴黎萬神廟(The Panthéon)

❸ 黑格爾是誰

黑格爾(Hegel,1770—1831)是德國哲學中由康德啟始的那個運動的頂峰;雖然他對康德時常有所批評,假使原來沒有康德的學說體系,決不會產生他的體系。黑格爾的影響固然現在漸漸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僅限於德國,也不是主要在德國。十九世紀末年,在美國和英國,一流的學院哲學家大多都是黑格爾派。在純哲學范圍以外,有許多新教神學家也採納他的學說,而且他的歷史哲學對政治理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學說體系中保留下來若乾重要的黑格爾派特色。即使(據我個人認為)黑格爾的學說幾乎全部是錯誤的,可是因為他是某種哲學的最好代表人物,這種哲學在旁人就沒有那麼一貫、那麼無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著不單是歷史意義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一生沒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時代,他非常熱中於神秘主義,他後日的見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為是神秘洞察的東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學當Privatdozent (無俸講師)——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戰役開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寫成了《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後在紐倫堡大學當Privatdozent,後來又在海德堡大學作教授(1816—1818),最後從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學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學都講授哲學。他晚年是一個普魯士愛國者,是國家的忠僕,安享公認的哲學聲望;但是在青年時代他卻藐視普魯士而景仰拿破崙,甚至為法軍在耶拿的勝利而歡欣。

黑格爾的哲學非常艱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學家當中他可說是最難懂的了。在開始詳細討論以前,對他的哲學先作一個一般勾畫,或許有些幫助。

由於他早年對神秘主義的興趣,他保留下來一個信念:分立性是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並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

有限事物外觀上的自立性,在他看來是幻覺;他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但是他不把全體想像成單純的實體,而想像成一個我們應該稱之為有機體的那類的復合體系,在這點上他與巴門尼德和斯賓諾莎是不同的。看來好像構成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東西,並不單純是一種幻覺;它們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實在性,因為真正看起來便知道各是全體的一個方面,而它的實在性也就在於這個方面。隨著這種看法,當然就不相信時間與空間本身的實在性,因為時間和空間如果認為是完全實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裡產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書中提出來的理智精製品一定是後來才有的。

黑格爾斷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但是他講這話時,他的「現實的」一詞並不指經驗主義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認,甚至還強調,凡經驗主義者所以為的事實,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實作為全體的樣相來看,從而改變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盡管如此,把現實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舊要造成一些與「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當的」這個信念分不開的自滿情緒。

復雜萬狀的全體,黑格爾稱之為「絕對」。「絕對」是精神的;斯賓諾莎認為全體不僅有思維屬性而且有廣延屬性的見解被擯棄了。

黑格爾同歷來其他曾抱有稍類似的形而上學觀點的人有兩點區別。一點是強調邏輯:黑格爾認為,「實在」的本性從它必須不自相矛盾這個唯一的考慮就能推演出來。另一個(與第一點密切相關的)區別特徵是稱作「辯證法」的三元運動。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兩部《邏輯學》(Logic),要想正確理解他對其它問題的見解的依據,這兩部書不可不懂。

邏輯照黑格爾的理解,他明確地說和形而上學是一回事;那是一種跟普通所說的邏輯完全不同的東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謂語,如果把它認作是限定「實在」全體的,結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們不妨舉巴門尼德的學說:唯一實在的「太一」是球狀的,作為一個粗淺的實例。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邊界便不會是球狀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麼(至少有虛空間),它才可能有邊界。因此,假定整個宇宙是球狀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歐幾里得幾何抬出來,對這個議論未嘗不可以有異議,但是這議論作為一個說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或者,我們來舉另一個更粗淺的實例——過於粗淺了,遠不是黑格爾會使用的。你可以說甲君是一個舅舅,這沒有明顯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講宇宙是舅舅,你就會陷入難局。所謂舅舅就是一個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與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會是「實在」全體。

這個實例或許也可以用來說明辯證法,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首先我們說:「實在是舅舅」。這是「正題」。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著存在外甥。既然除 「絕對」而外任何東西都不真存在,而我們現在又保證存在外甥,所以我們不得不斷言 「絕對是外甥」。這是「反題」。但是這和「絕對」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樣的缺陷;於是我們被迫採取這個看法:「絕對」是舅舅和外甥構成的全體。這是「合題」。但是這個合題仍舊不圓滿,因為一個人必須有個姊妹作外甥的母親,他才能當舅舅。因此,我們被迫擴大我們的宇宙,把姊妹連姊夫或妹夫都包括進去。據主張,照這種方式,僅憑邏輯力量就能不停地驅使我們從有關「絕對」提出的任何謂語達到辯證法的最後結論,那叫作「絕對理念」。在整個這過程當中,有一個基礎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關於整體 「實在」的,就不可能實際真確。

這個作為基礎的假定有一個傳統邏輯上的根據,傳統邏輯假定每個命題都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按照這種看法,一切事實都是說某物具有某性質。所以可見「關系」不會是實在的,因為關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兩•件事物。「舅舅」是一個關系,一個人可以當了舅舅而不知道這回事。在這種場合,從經驗觀點看來,這人沒有由於當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我們把「質」字理解為撇開他與其他人和物的關系,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種東西,那麼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沒有的質。主語、謂語邏輯能夠避免這種困難的唯一方法就是講,這事實不單只是舅舅的性質,也不單只是外甥的性質,而是舅甥所成的全體的性質。因為除「全體」而外一切東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種種關系,可見關於個別的事物無法談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實上唯有「全體」才是實在的。這點從下述事實可以比較直接地推出來:「甲和乙是兩個」不是主語謂語命題,因此基於傳統邏輯來說,不會有這種命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兩個事物,因此唯獨看作統一體的「全體」是實在的。

以上的議論黑格爾並沒有明白敘述,而是隱含在他的體系之中,同樣也隱含在其他許多形而上學家的體系中。

舉幾個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的實例,也許可以使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邏輯的議論開頭先假定「絕對是純有」;我們假定它就•是純有,而不加給它任何質。但是不具有任何質的純有是無;於是我們達到反題:「絕對即是無」。從這種正題和反題轉入合題:「有」與「非有」的合一是「變易」,所以說「絕對是變易」。這當然也不行,因為變易必得有什麼東西變易。這樣,我們對「實在」的見解通過不斷改正以前的錯誤而發展,所有這些錯誤都是由於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當成好像可以是全體,從這種不適當的抽象化產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單是從外界來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揚棄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轉變成它的對立面。」

照黑格爾講,過程對理解結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辯證法的每個在後的階段彷彿在溶液里似的包含著在前的所有階段;這些階段沒有一個被•完•全取代,而是作為全體中的一個因素而賦予它適當的位置。所以不歷經辯證法的所有階段,便不可能到達真理。

認識作為整體看,具有三元運動。認識始於感官知覺,感官知覺中只有對客體的意識。然後,通過對感覺的懷疑批判,認識成為純主體的。最後,它達到自認識階段,在此階段主體和客體不再有區別。所以自意識是認識的最高形態。當然,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必得如此,因為最高一種的認識一定要是「絕對」所具有的認識,既然「絕對」是 「全體」,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要它認識了。

依黑格爾的意見,在最好的思維中,思想變得通暢無阻,水乳交融。真和假並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樣,是判然分明的對立物;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們能夠認識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們能夠多少有些錯誤地去認識」;我們將絕對真理歸於某一件孤離知識時便發生這種情況。像「凱撒是哪裡出生的?」這種問題,有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這答案從某個意義上說是真的,但是在哲學的意義上不真。按哲學講, 「真理就是全體」,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爾說:「理性即對全部實在這種有意識的確信。」這並不是說分立的人是全部實在;就他的分立性來說,他不是十分實在的,但是他的實在處在於他參與整體的「實在」。隨著我們變得日益理性,這種參與也相應地增大。

《邏輯學》末尾講的「絕對理念」,是一種像亞里士多德的「神」似的東西。絕對理念是思維著自身的思想。很明顯,「絕對」除思維自身而外什麼也不能思維,因為除對我們理解「實在」的偏狹錯誤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東西。據他說,「精神」是唯一的實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識向自身中映現。定義「絕對理念」的實際原話非常晦澀。瓦勒斯譯之如的理念的統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為對象,而且從這一概念看來,客觀世界即是一理念——在這客觀世界裡一切規定均統一起來了。)德文原文更難懂。

不過,問題的實質並不像黑格爾說的那麼復雜似的。絕對理念是思維著純思想的純思想。這就是神古往今來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著說:「因此這種統一乃是•絕•對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現在來談黑格爾哲學的一個奇妙特色,這是他的哲學與柏拉圖或普羅提諾或斯賓諾莎的哲學的區別。雖然終極實在是無時間性的,而且時間無非是由於我們沒能力看到 「全體」而產生的一種幻覺,可是時間過程卻跟純邏輯的辯證法過程有密切關系。事實上,世界歷史一向就是歷經從中國的「純有」(關於中國,黑格爾除知道有它而外毫無所知)到「絕對理念」的各范疇而進展的,絕對理念看來在普魯士國家即便沒有完全實現,也接近實現了。根據黑格爾自己的形而上學,我不能了解世界歷史反復辯證法的各個轉變這一看法有什麼理由,然而這卻是他在《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發揮的論點。這是一個有趣的論點,它使人間事務的種種變革獲得了統一性和意義。這論點也和其它歷史理論一樣,如果要想說來似乎有道理,需要對事實作一些歪曲,而且相當無知。黑格爾同他以後的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樣,這兩樣資格都具備。奇怪的是,一種被說成是宇宙性的歷程竟然全部發生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並且,假若「實在」是無時間性的,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這歷程後來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體現較高的范疇——除非人當真要採取這樣一種褻瀆不敬的假定:宇宙漸漸在學習黑格爾的哲學。

據黑格爾說,時間歷程按倫理和邏輯雙方面的意義來講,都是從較不完善到較完善。確實,這兩種意義在他看來並不是真正區別得開的,因為邏輯的完善性就在於是一個密緻的全體,不帶高低不平的邊緣、沒有獨立的部分,而是像人體一樣,或者說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樣,結成一個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趨向單一目標的有機體;這也就構成倫理的完善性。引幾段原文可以說明黑格爾的理論: 「理念正如同靈魂向導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領袖;而精神,即這位向導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歷史的種種事件的指導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這種指導職能來認識精神,便是我們當前的工作的目的。」

「哲學為觀照歷史而帶來的唯一思想即『理性』這一單純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歷史因而顯示出一種合理的歷程。這種信念和洞察在歷史學本身的范圍內是一個假說。在哲學領域中,它卻不是什麼假說。在哲學里由思辯認識證明:理性——這里不考究宇宙對神的關系,僅只這個名詞就算夠了——既是•無•限•力•量也是•實•體;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無•限•素•材與•無•限•形•式——即推動該內容的東西。理性是宇宙的•實•體。」

「這種『理念』或『理性』,是•真•實、是•永•恆、是絕對•有•力•的存在;它顯現在世界中,而且在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榮耀而外,再沒有別的顯現出來——這便是如前面所說,在哲學中已經證明的、在這里看作確證了的論點。」

「知性和自覺意志作用的世界,並沒有委給偶然,而是必定表現為自知的理念的樣子。」

這是「一個恰巧為•我所知的結果,因為我已經詳細考察了全領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歷史哲學》的緒論。

精神及精神發展的過程,是歷史哲學的實在對象。把精神和它的對立物即物質加以比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質的實質是重量;精神的實質是自由。物質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內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這話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義或許比較能說明問題:

「可是精神是什麼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無限,是純粹的同一性,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離開,作為自己的另一個東西,作為和共相對立的『向自有』及『內自有』。」

在精神的歷史發展中,曾經有三個主要階段:東方人、希臘人與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歷史就是對無約束的天然意志的訓練,使它服從於普遍的原則,並且賦予它主觀自由。

東方過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臘與羅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總會以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適當的政體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同樣都屬於若干者自由的階段,專制政治屬於唯一者自由的階段,•君•主•制則屬於所有者自由的階段。這和黑格爾所使用的「自由」一詞的極其古怪的意義是分不開的。在他看來,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同意);但是他總愛把這話倒轉過來,主張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因而,在他來講,「自由」所指的可說無非是服從法律的權利。

可以想見,在「精神」在地球上的發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給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實現絕對真理,作為自由的無限自決——以自己的絕對形式本身作為其旨趣的•那•種自由。」這是一種無上妙品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指你可以不進集中營。這種自由不意味著民主,也不意味著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黨口號,這些都是黑格爾所鄙棄的。當精神加給自己法律時,它做這事是自由的。照我們的世俗眼光看來,好像加給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體現,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體現。但是從「絕對」的觀點看來,君主與臣民的區別也像其它一切區別,本是幻覺,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獄里的時候,這仍舊是精神自由地決定自己。黑格爾稱贊盧梭把總意志和全體人的意志區分開。據推測,君主體現總意志,而議會多數不過體現全體人的意志。真是個便當好用的學說。

黑格爾把日耳曼歷史分成三個時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從宗教改革以後。

這三個時期又分別叫做聖父王國、聖子王國和聖靈王國。聖靈王國竟然是從鎮壓農民戰爭中所犯的令人發指的血腥暴行開始的,似乎有點離奇古怪;但是當然,黑格爾並不提這樣的屑細小事,而是正如所料,對馬基雅弗利大發一通稱贊。

黑格爾對羅馬帝國滅亡以來的歷史的解釋,一部分是德國學校里世界史教學的結果,一部分又是它的原因。在義大利和法蘭西,雖然像塔西陀和馬基雅弗利那樣的少數人也曾經有過對日耳曼人的浪漫式的景仰,但是一般說日耳曼人向來被看成是「蠻族」入侵的禍首,被看成是教會的仇敵:先在那些大皇帝之下、後來又作宗教改革的領袖。一直到十九世紀為止,各拉丁民族把日耳曼人看作是在文明上低自己一等的人。德意志的新教徒自然抱另一種看法。他們把晚期羅馬人看成精力衰竭的人,認為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帝國是走向復甦的重要的一步。關於中古時期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政治的紛爭方面,他們採取皇帝黨的看法;直到今天,德國小學生們都被教導對查理曼和巴巴羅撒無限崇拜。在宗教改革後的時代,德意志在政治上的軟弱和不統一令人慨嘆,普魯士的逐漸興起受到了歡迎,歡迎這使德意志不在奧地利的稍嫌脆弱的舊教領導下、而在新教領導下強盛起來。黑格爾在對歷史作哲學思考時,心裡懷想著狄奧都利克、查理曼、巴巴羅撒、路德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之類的人物。解釋黑格爾,得從這些人的勛功著眼,得從當時德意志剛剛受了拿破崙欺辱這件事著眼。

德意志受到了高度頌揚,所以大家也許料想要講德意志就是絕對理念的最後體現,超乎它以外恐怕不可能再有任何發展了。但是黑格爾的見解並不是這樣。他反而說美洲是未來的國土,「在那裡,在將要到來的時代,世界歷史的主題要表現出來——或許〔他用典型的口氣補充說〕以南北美之間的抗爭表現出來。」他好像認為一切重大的事情都採取戰爭形式。假使真有人提醒他,美洲對世界歷史的貢獻或許是發展一個沒有極端貧困的社會,他也不會感興趣。相反,他倒說至今在美洲還沒有真國家,因為真國家需要劃分成貧富兩個階級。

在黑格爾,民族憑著馬克思講的階級所起的作用。他說,歷史發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某一個民族受託擔負起引導世界通過它已到達的辯證法階段的使命。

當然,在現代這個民族就是德意志。但是除民族以外,我們也必須考慮世界歷史性的個人;那就是這種人:他們的目標體現著當代應發生的辯證轉變。這種人是英雄,他可能違犯平常的道德律,違犯也不為過。黑格爾舉亞歷山大、凱撒和拿破崙為實例。我很懷疑,依黑格爾之見,人不作戰爭征服者是否能夠是「英雄」。

黑格爾對民族的強調,連同他的獨特的「自由」概念,說明了他對國家的頌揚——這是他的政治哲學的極重要的一面,現在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向這一面。他的國家哲學在《歷史哲學》和《法哲學》(Philosophy of Law)中都有發揮。

大體上和他的一般形而上學是一致的,但不是這種形而上學的必然結果;不過在某些點上——例如,關於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他對民族國家的贊美達到了和他的重全體、輕部分這個一般精神不相容的程度。

就近代來說,頌揚國家是從宗教改革開始的。在羅馬帝國,皇帝被神化了,國家因此也獲得了神聖性質;但是中世紀的哲學家除少數而外全是教士,所以把教會擺在國家上面。

路德因得到新教邦主們的支持,開始了相反的做法。路德派教會大體上是信奉埃拉司圖斯之說的。霍布士在政治上是個新教徒,發揚了國家至上說,斯賓諾莎跟他所見略同。前面講過,盧梭認為國家不應當容忍其它政治組織。黑格爾是屬於路德派的激烈新教徒;普魯士國家是埃拉司圖斯式的專制君主國。這種種理由本來會使人預料國家要受到黑格爾的高度重視;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算走到了可驚的極端。

《歷史哲學》里說「國家是現實存在的實現了的道德生活」,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現實性,都是通過國家才具有的。

「因為人的精神現實性就在於此:人自己的本質——理性——是客觀地呈現給他的,它對人來說有客觀的直接的存在。因為『真的東西』是普遍的意志和主觀的意志的統一,而『普遍的東西』要在國家中,在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普遍的與合理的制度中發現。國家是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又:「國家是理性自由的體現,這自由在客觀的形式中實現並認識自己。

……國家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現中的精神的理念。」

《法哲學》在論國家的一節里,把這個學說闡述得稍完全一些。「國家是道德理念的現實——即作為顯現可見的、自己明白的實體性意志的道德精神;這道德精神思索自身並知道自身,在它所知的限度內完成它所知的。」國家是自在、向自的理性者。假使國家(像自由黨人所主張的那樣)僅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存在,那麼個人就可以是國家的成員、也可以不是國家的成員了。然而,國家和個人卻有一種與此完全不同的關系。因為國家是客觀的「精神」,而個人僅以他是國家的成員而論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國家的真意和目的便在於這種結合。倒也承認可能有壞的國家,但是這種國家僅只存在而已,沒有真的實在性,而理性的國家本身就是無限的。

可見黑格爾為國家要求的位置跟聖奧古斯丁及其舊教後繼者們為教會所要求的位置大體是相同的。不過,從兩點上看舊教的要求比黑格爾的要求要合理些。第一,教會並不是偶然造成的地域性社團,而是靠其成員們信以為有無比重要性的一種共同信條結合起來的團體;因而教會在本質上就是黑格爾所謂的「理念」的體現。第二,天主教會只有一個,國家卻有許多。盡管把每個國家在對國民的關繫上做成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專制,要找出什麼哲學原則來調節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總有困難。實際上,在這一點上黑格爾放棄了他的哲學空談,而拿自然狀態和霍布士講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作為後盾。

只要「世界國家」還不存在,那麼儼然像只有一個國家似地來談「國家」,這種習慣是要造成誤解的。在黑格爾看來,所謂義務完全是個人對國家的一種關系,所以便沒留下任何藉以使各國的關系道德化的原則。這點黑格爾是承認的。他說,在對外關繫上,國家是一個個體,每個國家對於其它國家是獨立的。「由於在這種獨立性中,現實精神的『向自有』有其存在,所以獨立性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光榮。」他接著

論駁會使各個國家的獨立性受到限制的任何種類的國際聯盟。公民的義務(就他的國家的對外關系來說)完全限於維持本國家的實質的個體性,即獨立與主權。由此可見戰爭不全然是罪惡,不是我們應當盡力廢止的事情。國家的目的不單是維持公民的生命財產,而這件事實便構成戰爭的道德根據,因此不應把戰爭看作是絕對罪惡或偶然的事情,也不應認為戰爭的原因在於某種不該有的事。

黑格爾並不只是說在某種事態下一個民族無法恰當地避免進行戰爭。他的意思遠不止於此。他反對創設將會防止這種事態發生的機構——例如世界政府,因為他認為不時發生戰爭是一件好事情。他說,戰爭是那樣一種狀態,即我們認真理解現世財產物品的空虛無益。(這個見解應當和相反的理論,即一切戰爭都有經濟原因,作一個對比。)

戰爭有一種實際的道德價值:「戰爭還有更崇高的意義,通過戰爭,各國人民的倫理健康就在他們對各種有限規定的固定化的冷淡上保全下來。」和平是僵化;神聖同盟和康德的和平聯盟都錯了,因為由眾國家做成的一個家庭必定創造出一個敵人。國與國的爭端只能由戰爭來解決;因為國家彼此之間處於自然狀態,它們的關系既不是法的關系,也不是道德關系。各國家的權利在它們個別的意志中有其現實性,而每個國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道德與政治不成對比,因為國家是不受平常道德律約束的。

這便是黑格爾的國家說——這樣一個學說,如果承認了,那麼凡是可能想像得到的一切國內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黑格爾的騙見之強顯露在這點上:他的國家理論同他自己的形而上學大有矛盾,而這些矛盾全都是那種偏於給殘酷和國際掠劫行為辯護的。一個人如果迫於邏輯不得不遺憾地推論出他所悲嘆的結論,還可以原諒;但是為了肆意鼓吹犯罪而違反邏輯,是無法寬恕的。黑格爾的邏輯使他相信,全體中的實在性或優越性(這兩樣在他看來是同義的)比部分中的要多,而全體越組織化,它的實在性和優越性也隨之增大。這證明他喜歡國家而不喜歡無政府的個人集群是有道理的,但是這本來應當同樣讓他不喜歡無政府式的國家集群而喜歡世界國家才對。在國家內部,他的一般哲學也應當使他對個人感到更高的敬意,因為他的《邏輯學》所論述的全體並不像巴門尼德的「太一」,甚至不像斯賓諾莎的神,因為他的全體是這樣的全體:其中的個人並不消失,而是通過他與更大的有機體的和諧關系獲得更充分的實在性。個人被忽視的國家不是黑格爾的「絕對」的雛型。

在黑格爾的形而上學中,也沒有任何不強調其它社會組織而獨強調國家的有力理由。在他不重教會重國家這件事情上,我只能看到新教的偏見。此外,假如像黑格爾所認為的那樣,社會盡可能地組織化是好事,那麼除國家和教會而外,還必須有許許多多社會組織。由黑格爾的原理來推論,必須說每一項對社會無害而且能夠因協作而得到振興的事業都應當有適當的組織,每一個這種組織都應當有一份有限獨立性。

也許會有這種反對意見:最後的權力總須歸屬某個地方,除歸屬國家而外不可能歸屬別處。但是即使如此,這個最後的權力在企圖苛酷得超出某個限度時如果不是不可抗拒的,這仍舊是好的。

這就使我們接觸到評判黑格爾的全部哲學時的一個基本問題。全體比部分是不是有較多的實在性?是不是有較多的價值?黑格爾對這兩個問題都作肯定的回答。實在性的

❹ 宇宙的邊界就是人類思想的邊界 是誰提出的

有限、無限及宇宙的邊界

中國古代即有「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的說話。我們的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結合體。天地無極,時間無始無終,這是我們通常對宇宙的認識。宇宙實在是太神秘,太莫測的,以至人類在它面前只不過是沙灘上的一個小孩子罷了。人類的智慧太有限了。那麼宇宙到底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它有沒有邊界呢。千萬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追問。

再者,有限和無限又是怎麼區分的呢。何為有限?何為無限?在我看來,沒有絕對的無限,在人類小小的智慧面前,只有絕對的有限。有限和無限不是那麼容易分得清楚的。西諺有雲「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有限和無限在一個瞬間便可以得到轉化和超脫。我們舉一個數學上的例子:

我們知道實數軸是無限可分的,處處稠密。所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從這個意義是說,整個實數軸是由無窮個點組成的。而一個小小的區間(1,2)也是由無窮個不可再分的點組成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在距離上可以衡量的小小的區間便和整個無窮的實數軸有共通之處。再者,一個兩厘米的線段是由無窮個點組成的,而一個三厘米的線段也是由無窮個點組成的。這樣一來,我們勢必陷入了一種困惑:有限即是無限,無限即是有限,有限與無限是如此容易的可以轉化。

數學上有無窮小量和無窮大量的問題。所謂小量是指一個無限接近0的小的不能再小的數(但是我們不能把一個可以寫出來、可以說出來、甚至可以想像到的數稱為無窮小量)。而無窮大量則是一個大的不可能再大的數,一般可以用∞表示。我們能夠想像到無窮個無窮小量的和是什麼嗎?是不是無窮大量呢?經過舉例,可以得知無窮多個無窮小量的和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數字,比如說1、2、0、和100等,也可以是無窮大∞。

再舉一個例子:0.9的循環,也就是說小數點之後有無數個9,在小學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們的是後邊有無窮個9,但是它卻永遠會比1小。老師解釋的原因就是:它永遠也不可能達到1。但是運用數學的級數理論和極限理論都可以證明,0.9的循環和1是完全相等的。看似不成立的東西,運用極其嚴格的數學證明之後,卻是實在的真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也面對人類的困惑。通過這兩個例子,抽象的東西,可以和具象的東西聯系和轉化。比如說無窮小量的和可能是一個具體的數目。二者之間不存在鴻溝,可以相互轉化和溝通的。

既然抽象的無窮大和無限可以和具象的有限相互溝通。可以大膽的下這樣的一個結論(雖然我問過很多老師,在傳統觀念上是不可以這樣提的,但是我固執的認為這是正確的):y=1/x的圖像在x趨向於無窮大的時候是和x軸相交的,交點就是(∞,0)。雖然無窮大是一個想像中的大的無法描述的數。但是我們可以化抽象為具象,曲線有∞這樣一個點的時候是相於數軸的。那麼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可以相交,那麼相交之後的圖像是什麼東西呢?問這個問題的人首先把我們討論的前提給放棄了。因為我們談的是無窮大∞,什麼是無窮大呢?它是一個大的不能再大的概念,也就是說,在它之後,我們便不能再想到更大的數了。我們和智慧和思想遇到了不能再想像到的東西,便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無窮大∞。在它之後的數字是超出我們的想像的,那麼相交之後的圖像和點卻是我們的智慧能夠想到的,便不是無窮大。承認交點是無窮大的情況下,就承認了後面的點和數是無法想像的。我們想像到的不是無窮大。

於是,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們回到宇宙的邊界這個問題上。

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便可以得出這個一個結論: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卻是有邊界的。我們不妨把宇宙的邊界起一個名字叫:∞。也就是說,宇宙的邊界是我們人類智慧的一個邊界,是我們能想像到一個極限,超過這個極限的東西,是我們不能想像的。所謂宇宙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個詞彙,就像時間一樣。有人問:「上帝在創造時間之前在干什麼啊?」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上帝在創造時間之前,肯定還沒有時間,因為時間是在上帝創造了之後才出現了。那麼我們用一個後來才出現的詞彙來描述這個詞彙出現之前的東西,肯定是不合理的。我們在想上帝創造時間之前在干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用的人類的語言和思維體系來思考不屬於人類語言體系和思維體系的東西當然是不可能得出結論的。就像一個在二維世界裡人是無法想像三維空間的。

同樣,宇宙之外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如前一樣,把宇宙之外的這一個人類無法定義和思維和東西暫時的稱為「非宇宙」。這是一個搞笑的概念。怎麼說呢,我又是用一個人類的語言體系和思維體系中的字匯來定義非屬於人類語言體系和思維體系的東西。甚至這個東西都不能夠被稱為東西。就像當初人類第一次給雞蛋命名的時候,如果把它叫做「狗」,我們今天也便理所當然的雞蛋稱為狗了。

宇宙的邊界其實是一個人類智慧思維和極限,到了那裡人類的語言方式和思維方式再也無法前行了,便是宇宙的邊界了。邊界之外的東西,不僅是無法表述的,也是無法想像的,甚至人類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的。

宇宙是無限的,卻是有邊界的。

參考資料:
志向不過是記憶的奴隸,生氣勃勃地降生,但卻很難成長。

❺ 法國的哲學家都有誰,其中最著名的是哪幾位

歷史上的法國和英國是哲學家啟蒙的地方,曾經法國出現過許多個哲學家。那你知道哲學家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所謂哲學家,就是能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士,他們往往代表著思想啟蒙和世界上出現思想運動。哲學家主要研究哲學,並通過學術和理論表達哲學。法國出現過很多哲學家,今天我們一起看一看法國著名哲學家吧!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

大家心裡肯定把伏爾泰和作家掛鉤,其實他也是哲學家呀。18世紀的啟蒙運動,伏爾泰起到了關鍵作用。甚至後人將她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由此可見,伏爾泰對後世的影響,所以他是法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

❻ 法國著名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逝世 德尼·狄德羅(1713—1784年),法國卓越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網路全書》的組織者和主編。

讓-保羅-薩特.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缺。這一榮譽瑞典文學院原來是打算頒給法國50歲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薩特(1905-1980)的,但這位大師拒絕接受這一榮譽。在寫給瑞典文學院的信中他申述了自己的理由,他說他的這一行為並非針對諾貝爾獎金本身,而是他不接受任何一個來自官方機構所頒發的獎項。薩特所提出的客觀理由是,他認為在文化的領域中,也有東西方的斗爭,但是東西兩文化事實上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他意識到文化的接觸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沖突的現象,這些沖突必須靠人和文化的接觸去排除,不能單靠一些機構的斡旋而解決。他同時還聲明,他正是由這兩種文化的沖突所構成,但他的同情心卻毫無疑問是站在社會主義一邊的。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理論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他是「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波德里亞生於1929年,作為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人,他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法國知識分子。1976年出版的《象徵交換與死亡》一書是他影響最大的著作,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之一。《消費社會》一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則讓他風靡於大眾,他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我國學界批判、理解消費社會的思想基礎。

得知波德里亞去世的消息,法國教育部部長Gilles deRobien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他曾用批評介入海灣戰爭和「9·11」

1991年,波德里亞曾拋出《海灣戰爭未曾發生》的論斷,他認為第一次海灣戰爭只是傳媒製造了一場影像戰爭,符號與現實的斷裂發揮到極端的判斷讓他更加有名,也惹來了非議。

「9·11」事件後他更加大膽地說,這是一次真正讓人亢奮的高水準事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它打亂了歷史的節奏,從象徵主義和黑色幻想的意義上說,是一切事件之母」。盡管恐怖主義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國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盡管許多美國人都沒法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不減對美國問題的熱情。

他的理論來自「刺痛現實的搏鬥」

中國社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尚傑稱,波德里亞和福柯、德里達等人都是法國老一輩的哲學家,現在他去世之後,就結束了他們那代哲學家的歷史。

同濟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張閎透露,同濟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原本還准備今年邀請波德里亞來華講學。他表示,波德里亞近兩年才對中國學術界產生影響,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和學習到其思想精髓的人很少。波德里亞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啟示,一個知識分子除了自己的學業、學術之外,還能通過自己的知識理性有力地介入現實,對之提出一種解構性的批判,而他的理論就是在刺痛現實的搏鬥中得來的。

他的理論不是回顧,而是前瞻

談到波德里亞與福柯、德里達等人的區別時,張閎稱,福柯、德里達算是他老師輩的人物,波德里亞一方面延續了他們的研究並進行了融合,另一方面他經歷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時代,他的理論不是對歷史的回顧,而是具有前瞻性,他對超級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問題都有預見性,這一點是最為獨特的。

笛卡兒(Descartes,René),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與數學思想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
笛卡兒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但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稜兩可甚至前後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惟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於是他決定避開戰爭,遠離社交活動頻繁的都市,尋找一處適於研究的環境。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在荷蘭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書中總結了他在哲學、數學和許多自然科學問題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皇列為禁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思想的傳播。
笛卡兒不僅在哲學領域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兒的主要數學成果集中在他的「幾何學」中。當時,代數還是一門比較新的科學,幾何學的思維還在數學家的頭腦中佔有統治地位。在笛卡兒之前,幾何與代數是數學中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笛卡兒站在方法論的自然哲學的高度,認為希臘人的幾何學過於依賴於圖形,束縛了人的想像力。對於當時流行的代數學,他覺得它完全從屬於法則和公式,不能成為一門改進智力的科學。因此他提出必須把幾何與代數的優點結合起來,建立一種「真正的數學」。笛卡兒的思想核心是:把幾何學的問題歸結成代數形式的問題,用代數學的方法進行計算、證明,從而達到最終解決幾何問題的目的。依照這種思想他創立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的「解析幾何學」。1637年,笛卡兒發表了《幾何學》,創立了直角坐標系。他用平面上的一點到兩條固定直線的距離來確定點的位置,用坐標來描述空間上的點。他進而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表明了幾何問題不僅可以歸結成為代數形式,而且可以通過代數變換來實現發現幾何性質,證明幾何性質。解析幾何的出現,改變了自古希臘以來代數和幾何分離的趨向,把相互對立著的「數」與「形」統一了起來,使幾何曲線與代數方程相結合。笛卡兒的這一天才創見,更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從而開拓了變數數學的廣闊領域。最為可貴的是,笛卡兒用運動的觀點,把曲線看成點的運動的軌跡,不僅建立了點與實數的對應關系,而且把形(包括點、線、面)和「數」兩個對立的對象統一起來,建立了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建立,不僅標志著函數概念的萌芽,而且標明變數進入了數學,使數學在思想方法上發生了偉大的轉折--由常量數學進入變數數學的時期。正如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笛卡兒的這些成就,為後來牛頓、萊布尼茲發現微積分,為一大批數學家的新發現開辟了道路。
笛卡兒在其他科學領域的成就同樣累累碩果。笛卡兒靠著天才的直覺和嚴密的數學推理,在物理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從1619年讀了開普勒的光學著作後,笛卡兒就一直關注著透鏡理論;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參與了對光的本質、反射與折射率以及磨製透鏡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論視為整個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笛卡兒堅信光是「即時」傳播的,他在著作《論人》和《哲學原理》中,完整的闡發了關於光的本性的概念。他還從理論上推導了折射定律,與荷蘭的斯涅耳共同分享發現光的折射定律的榮譽。他還對人眼進行光學分析,解釋了視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狀體變形,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在力學方面,他提出了宇宙間運動量總和是常數的觀點,創造了運動量守恆定律,為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他還指出,一個物體若不受外力作用,將沿直線勻速運動。
笛卡兒在其他的科學領域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創見。他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創立了漩渦說。他認為太陽的周圍有巨大的漩渦,帶動著行星不斷運轉。物質的質點處於統一的漩渦之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笛卡兒的這一太陽起源的旋渦說,比康德的星雲說早一個世紀,是17世紀中最有權威的宇宙論。他還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笛卡兒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1649年冬,笛卡兒應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安的邀請,來到了斯德哥爾摩,任宮廷哲學家,為瑞典女王授課。由於他身體孱弱,不能適應那裡的氣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同年二月病逝。終年54歲。1799年法國大革命後,笛卡兒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國歷史博物館。

二、笛卡兒的成就
[編輯本段]

笛卡兒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在其一生活動中則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哲學方面:

笛卡兒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統治者。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但他還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並論證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物質實體的存在。他認為上述兩實體都是有限實體,把它們並列起來,這說明了在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兒還企圖證明無限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他認為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笛卡兒的認識論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主張唯理論,把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

笛卡兒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導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❼ 邊界意識由法國哪個哲學家提出

邊界意識」是一種新的哲學智慧和哲學意識,「用中國古代哲學的表達,這是一種『和而不同』的理論意識」。「『和而不同』作為一種與『同而不和』有著重大區別的存在結構和價值秩序,其關節點就是對「邊界意識」的理論自覺。」

好像並不是由法國哲學家提出的……

❽ 提出"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人是誰

法國哲學家、政治家特拉西最早在其著作《意識形態的要素》首先提出「意識形態」的概念,並將其界定為中立的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觀念科學」 。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政治家特拉西(DistuttdeTaryc,1754一1836)在其論著《意識形態的要素》中首先提出的,試圖為一切觀 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觀念科學」 。

隨後,意識形態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意識形態一詞可譯為觀念學、思想體系、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托拉西創制意識形態概念時,是從觀念學角度界定它的。他把意識形態規定為研究人的心靈、意識和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與普遍原則的學說。

意識形態(英文:Ideology,也寫作「意識型態」)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孔迪亞克的學生托拉西創制了「意識形態」這一新概念,試圖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1] 。

拿破崙稱帝之際,發現歐陸的哲學家多數對他有所批評,高傲的拿破崙遂以「意識形態家」輕蔑地稱呼他們,之後在言語的使用上,「意識形態」偶爾會表現出負面的意涵。在廣義的意識形態概念的系譜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圖《理想國》中的「高貴謊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❾ 「邊界意識」是由法國哪位哲學家提出的

【答案】B。三月解析:先看第二空,分析可知,此處句意為因為沒有邊界意識,權力才會隨心所欲,A項「畏首畏尾」明顯與句意不符,排除。C項「大行其道」原指某種學術、道術正在盛行、流行,現指某種新潮事務流行,盛行,成為一種風尚。此處用來指「權力」不恰當,排除。再看第三空,「不足為怪」指不值得認為奇怪。「司空見慣」表示看慣了就不覺得奇怪。由「出現任何……都」可知,「不足為怪」更恰當。因此B項正確。

❿ 邊界意識

邊界意識來源於空間定位,是自我介定於自身於環境的下意識...當心理成熟後,下意識會在意識中徘徊...(交友互論:1014559619)

閱讀全文

與邊界意識是由哪個法國哲學家提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