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思想是什麼
笛卡爾是法國理性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真理的標准存在於理性之內,他反對宗教權威,主張人們應當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他們的哲學思想在法國乃至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並成為古典主義的思想基礎。
2. 18世紀法國理性主義思想家的一直主張是什麼
批判封建制度,宣揚自由理性和科學。
3. 粗野主義 ,象徵主義 ,理性主義 以及典雅主義的區別
粗野主義(Brutalism)亦譯「野性主義」或「樸野主義」。以著名建築師勒�6�1柯布西耶比較粗獷的建築風格為代表的一種設計傾向。1、粗野主義同純粹主義一樣,以表現建築自身為主,講究建築的形式美,認為美是通過調整構成建築自身的平面、牆面、空間、車道、走廊、形體、色彩、質感和比例關系而獲得;2、把表現與混凝土的性能及質感有關的沉重、毛糙、粗魯作為建築美的標准。粗野主義在建築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闊斧的手法使建築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現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徵。馬賽公寓是粗野理性主義(Rationalism)歐洲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爾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本質上體現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民主,是啟蒙運動的旗幟。同時代相對的另一種哲學方法被稱為不列顛經驗主義,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所以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以外主要來源於經驗。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 理性主義(Rationalism)歐洲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爾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本質上體現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民主,是啟蒙運動的旗幟。同時代相對的另一種哲學方法被稱為不列顛經驗主義,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所以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以外主要來源於經驗。 典雅主義(Fornalism)亦譯「形式美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官方建築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築傳統構圖手法,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練輕快,偶有花飾,但不拘於程式;以傳神代替形似,是戰後新古典區別於30年代古典手法的標志;建築風格莊重精美,通過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典雅的安定感。
4.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主義是指什麼
伏爾泰主義指的就是他創造的理性主義史學,主要是將封建專制以及為了保障它存在的上層思想和一些意識主張進行抨擊。在伏爾泰看來理性是十分重要的思想,也是促進歷史向前發展的巨大推力,也就是說人們都是依靠著自己的理性來認識大自然,只有理性的存在才能讓社會得以被改變,而理性的傳播也就是在促進歷史進步,如果沒有理性那麼也就沒有社會的進步。伏爾泰覺得歷史之所以會有所發展,理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理性社會是最值得人們贊美的,其他的時代全部代表著愚昧和迷信。
5. 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理性」具體指的是什麼
目標明確
啟蒙思想家的鋒芒所向十分明確,即反對王權、神權和特權,努力改變舊制度,建立新體制,各個啟蒙思想家之間雖然存在著分歧和爭論,但只要涉及到封建專制統治與反動的教權勢力,他們總是採取共同行動,而且每個啟蒙學者都根據各自研究的領域,積極宣傳「理性」與科學,始終把主攻目標對准專制王朝與天主教會。他們高唱「理性」的贊歌,嚮往「理性的王國」,提倡用理性作為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把封建專制制度比作漫漫長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逐現實的黑暗,消滅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強調只有科學才能使人正確認識自然,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實現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會。
思想一致
啟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這就是懷疑論、自然神論和無神論。在啟蒙思想家中,雖然多為自然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而哲學家只佔少數,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卻在啟蒙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些雖沒有哲學著作的啟蒙學者,也奉行著大體一致的哲學信仰,而且在啟蒙運動的不同發展階段上成為批判宗教神學的有力武器。懷疑論成為啟蒙運動准備階段的思想先導,而自然神論則成為啟蒙運動發展階段的思想家的標記,無神論則把啟蒙運動推向更高的成熟階段。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才使啟蒙運動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哲學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導,並使啟蒙運動具有明確的行動綱領。
行動堅決
啟蒙思想家都正視現實,認真思考,聯系群眾,不畏強暴。他們深入社會,細心觀察,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獨立思考展開無情抨擊,提出了理想社會的藍圖,為之進行不息的斗爭。他們以人民自居,以宣傳群眾,啟迪民智為己任,為使群眾改變舊觀念接受新思想,他們出版專門的學術、理論著作外,還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讀物,還運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讓更多的下層群眾了解新觀念。因此,不少啟蒙思想家都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多面手,例如伏爾泰,不僅著有哲學著作,還發表了大量的史學著作、文藝小說、戲劇和詩歌,堪稱為啟蒙運動的導師和領袖。這些思想家,常常冒著上斷頭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險,為追求正義、嚮往光明而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啟蒙運動雖然有種種共同的特點,但在如何改變封建制度上,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張。
6. 理性主義是在法國發展起來的嗎
法國為什麼能夠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呢?
這是由法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法國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尖銳的產物。具體地說,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法國是歐洲各國中封建統治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國社會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而封建制度的危機又空前嚴重,這就為啟蒙運動的出現提供了社會基礎;
第二、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加強,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
第三,教權勢力的頑固和瘋狂,迫使新興階級的思想家拋開宗教外衣,投向公開的理性宣傳,而近代科學的興起和英國革命的成功,則為啟蒙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從而使法國的啟蒙運動成為歐洲之中心。
啟蒙思想的特徵有那些
理性!抨擊教會神權,反對封建專制,創建理性王國,建立民主平等的資本主義國家!
①對宗教神學和專制制度的批判更為激烈和深入。對封建專制主義、等級特權、教權主義和宗教迷信的批判是啟蒙運動的思想成果。
②平等學說在其理論體系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法國啟蒙學者一般都堅持人生而平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③民主共和國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啟蒙學者的政治主張彼此各異,伏爾泰相信開明君主制,以議會制約君主的權力。
該如何理解啟蒙運動中所宣揚的『理性』學說
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強調要以人的思考和判斷去觀察和解決問題,其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權利。實際上是資產階級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理性學說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啟蒙運動的理論基礎。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7. 歐洲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主義
首先,不能把啟蒙運動理解為一種教育。西方的啟蒙運動是信仰主義危機的產物,是在人們對基督教信仰發生了動搖的時候,各種不同於信仰主義的權威語言(霸權語言)或權威思想的新語言或新思想多元紛呈所造成的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啟蒙運動是新時代的思想或價值體系的創造及形成發展的過程。從現代語言哲學的觀點來看,啟蒙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新語言的創造過程。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人們有成熟的思想或體系,並按一定的步驟進行的教育活動。其實並沒有所謂成熟的思想存在在那裡,在這個過程中,各類思想蜂擁而出,各自努力表現自己,場面無比熱鬧,這些思想中,有屬於反對信仰主義的,也有維護信仰主義的。最後,有些思想最終獲得了主導的地位,並在歷史的發展中被認為是啟蒙思想。但即使這些思想成為了主流,也不是教育的結果,而是人人參與這個時代的思考,參與選擇的結果。因此,啟蒙運動並不是「教育」,其中並沒有誰是概念意義下的「教育者」。
其次,啟蒙所針對的黑暗是否愚昧?既然西方的啟蒙運動是指信仰危機的情況下出現的思想解放的時代,因此,啟蒙對信仰主義有諸多批判自不待言,但是,就其思想內容和許多的思考或反思的方式來說,並沒有脫離這種信仰主義的文化氛圍。啟蒙思想作為西方歷史的一個階段,並不是外來的東西,它其實是從傳統的信仰主義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對信仰主義的批判就等同於把人們從愚昧中解放出來,把信仰主義就直接理解為愚昧,除非訴諸天啟式的天才論——這又回到把啟蒙看成教育——我們就無法解釋其中為什麼會生長出啟蒙思想這么一個問題了。我們可以說歷史上的文化或思想與現代相比而言更原始,更粗略,處於比較低的階段等等,但說那是「愚昧」卻不可以,這個概念與歷史發展的概念不相容。
有人會說,西方啟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主義。就此而言,說它是把人們從愚昧中解放出來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通俗地說,理性主義就是講道理,而愚昧就是不懂道理。因此,這里所說的愚昧,可以理解為基督教教會實行的「愚民政策」之類的東西。
把啟蒙看成教育而把中世紀的黑暗理解為愚昧在中國是一種非常流行,也非常權威的看法。把啟蒙運動視為教育,和說啟蒙面對的黑暗是愚昧是一體相關的。當我們把中世紀的黑暗就理解為信仰主義造成的愚昧之後,啟蒙就理所當然地被看成是傳播批判信仰主義本身的各種新思想。因此,理性主義就被直接看成反對「封建迷信」的「科學思想」,而人本主義則被簡單地看成無神論或類似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之類的精神。但是,其實這正是把對啟蒙的理解引向歧途的原因之一。這種思想離啟蒙思想有多麼遙遠,我們在後面分析啟蒙思想的本質時會看得更清楚。
要認識啟蒙的概念,先必須弄清楚啟蒙所面對的中世紀的黑暗具體指的到底是什麼。
既然西方的啟蒙運動面對的是基督教的信仰主義。則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這種黑暗就來自這種信仰主義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我們看到,西方的啟蒙思想家,除了十八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派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幾乎都保持著對上帝的信仰。啟蒙所要反對的,其實並不是這種信仰主義本身,尤其不是對上帝的信仰本身。
對於啟蒙思想中往往包容著信仰主義的某些思想方式或內容,啟蒙思想家往往保留著對上帝的信仰的問題,我們的「歷史唯物主義」教程是以「資產階級(或市民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來解釋的。也就是說,按這種看法,我們的確只能說,啟蒙思想家大部分仍然保持著某種程度的愚昧;心裡存留著某種程度的黑暗。這種解釋不僅很難讓人信服,而且會把對啟蒙概念的理解引向歧途。
我們知道,承認上帝的存在,在啟蒙思想家的體系中,往往是出於理論體系的邏輯需要,出於理論「徹底性」的需要。把徹底性說成是「妥協性」不是太奇怪了嗎?所謂西方資產階級具有某種所謂「妥協性」或「軟弱性」的結論,是根據「力量對比」和它與封建階級同屬剝削階級因此具有相同的本性而作出的。這其實也並不合邏輯。力量不夠需要妥協,是一種斗爭策略,說不上是軟弱,而且,即使這可以說是妥協,也不能說是妥協「性」。而如果說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有相同的屬性因此妥協,就更說不上是妥協性和軟弱性,而只能說是一種類似「統一戰線」的思想,只能說它非常明智。
說啟蒙不徹底顯然是不合邏輯的。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人的觀念形態既然已經被認為是最經典的「現代」思想,所謂「徹底」或「不徹底」之類就根本是沒有意義的說法,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找到現代西方思想之外的另外一種「徹底」的或理想化的現代思想。除非我們把在某種意義下保留自己的傳統——而且是刻意地保留—— 就叫做不徹底。而我以為,這與保守無關,這是一種尊重歷史,尊重人類文明成果的態度。
更根本的問題是這種所謂妥協性和軟弱性是否存在?英國人保留了他們的王室被看成這種妥協性和軟弱性是典型實例。但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就不「徹底」了嗎?法國的現行資本主義制度因為有法國大革命對貴族採取屠殺的政策作前導,因而就更徹底嗎?
總之,「妥協說」和「軟弱說」是要以此認定啟蒙的「不徹底」,而這種不徹底的具體表現就是對信仰主義沒有完全擯棄。「不徹底」是說啟蒙者向信仰主義的「妥協」就是向愚昧和「黑暗」的妥協嗎?向信仰主義妥協,還可以理解,向愚昧和「黑暗」妥協,如果真的就把啟蒙看成理性向愚昧的挑戰,那可真是不合邏輯到極點了。
這種對啟蒙的「批判」反而從反面給了我們認識啟蒙概念的真正含義的途徑。這種「批判」立論的前提,是它的無神論和「徹底革命」的思想,它表現出一種表達出無神論才是正統意識的強烈願望,一種表達無神論才是絕對真理的強烈願望,甚至說是一種對宗教信仰的歧視也並不過分。也就是說,它即使能夠消除一種專制,也至多隻是取而代之,即以自己的專制代替舊的專制。
啟蒙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而不是排斥或拋棄上帝信仰,這恰恰是啟蒙思想是徹底的一個最有力的說明:啟蒙所反對的,不僅僅是「基督教信仰主義的專制」,而且尤其是專制主義本身。大部分西方啟蒙者都保持著對上帝的信仰這個事實給了我們許多啟示,除了說明啟蒙所面對的黑暗不是信仰主義的「愚昧」之外,它還讓我們注意到啟蒙時代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啟蒙思想對於宗教或信仰的態度,從基本的傾向上來說不是反對,而是提倡信仰自由或宗教寬容。近代的西方啟蒙思想家們為什麼通常都保持著對上帝的信仰的問題,就啟蒙關於信仰的主張並不是反對信仰,而是主張信仰自由而言,是根本用不著做什麼解釋的。人們之所以會那麼鄭重其事地提出這么一個虛假的問題,是由於預設了信仰就是愚昧,就是啟蒙所面對的黑暗。如果我們理解了,黑暗並不是存在著信仰或信仰主義,而是這種信仰主義不允許反對者的存在,那麼問題其實就變得很清楚了。
這樣,我們就很好理解啟蒙思想家們為什麼對信仰或信仰主義做所謂「妥協」了。那種「打倒×××」的方式是不可能消除語言霸權本身的。啟蒙的這種貌似妥協,其實正說明這種語言的反專制主義或霸權主義的本質,因此正是它的徹底之處。西方的啟蒙所面對的,是中世紀基督教信仰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對於一種專制主義的統治來說,思想專制是它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思想專制,我傾向於按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的方式稱之為語言霸權。
一個專制的政權當然都希望有一種有利於它的語言霸權。但是,一種專制者的語言並不一定都能變成霸權語言。而一旦語言霸權形成,「傳統」就變得相當牢固了,這時專制政權就變成相當能長治久安了。反過來說,一種新的思想為了取得合法的地位,總得反對當時的霸權語言。但反對霸權語言與反對語言霸權並不是一回事。基督教早期曾被羅馬帝國嚴格禁止,基督徒曾受到殘酷的迫害,也就是說,它自己也曾受到語言霸權的迫害。但是,當公元五世紀左右它確定了自己的正統地位之後,自己成為了新的霸權語言。基督教信仰主義在爭取自己合法存在的權利的時候,在反對舊的霸權語言的時候,並沒有反對語言霸權本身,它沒有走出以暴易暴、以惡抗惡的怪圈,它對異教和異端的敵視和迫害比它以往的敵人更厲害。基督教占據西方正統地位的一千年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它攻伐異教和迫害異端的歷史。但是,就語言霸權的意義上說,思想方面的專制和迫害更多地是針對著異端的。這種迫害的極至,就是所謂「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它是可以用思想罪(類似中國傳統中的「腹非」罪)的名義把人活活燒死的。基督教的語言霸權,比西方歷史上任何時代的語言霸權都更專制。這種語言霸權特別嚴厲,與基督教的信仰主義本身的特點是有密切關系的, 「信仰」,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就具有排他性,不同宗教間的矛盾在歷史上非常常見——雖然也有中國歷史上的那種各種宗教和平共處的情況,這也許是因為中國的宗教基本上都是多神教,而且,信仰主義也不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意識——儒學——的主導思想。而基督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教,這就使得對上帝的信仰更具有了專制的或排他的特性。
所謂中世紀的黑暗,所指的,正是這種嚴酷的語言霸權或思想專制,它壓抑了人的自由,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因此嚴重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而啟蒙思想批判真正的矛頭所指向的,其實正是語言霸權本身。啟蒙面對的是基督教信仰的語言霸權。因此,啟蒙思想的批判當然總是會直接地指向基督教的霸權語言,它對上帝的信仰的,這與基督教初期向羅馬人要求存在的權利時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啟蒙思想只是停留在這里,它與歷史上出現的其他有著百家爭鳴狀態的時代——例如古希臘和古羅馬初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曾有過百家爭鳴的景觀——的思想就沒有本質的區別了。
就啟蒙是「光明」來說,就啟蒙所面對的黑暗是語言霸權來說,啟蒙所反對的,就不僅是一種霸權語言,而是通過反對這種霸權語言而反對語言霸權本身,而且我們應該說,也只有是反對語言霸權本身的思想,才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啟蒙思想。
啟蒙不是要以自己的語言霸權「取而代之」,而是要求一種讓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自由發表的寬松氣氛,是一種自由和思想寬容的精神。只有有了這種精神,人類才有可能走出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也只有這樣,人類才有可能永遠沐浴著「光明」——這個詞就是中文翻譯成啟蒙的。而且只要有了這樣一種開放的環境,人類就有了不斷進步的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蒙在人類或至少在西方歷史上,是唯一的。這種唯一性,就在於它不僅僅是反對某一種語言霸權,而是把語言霸權本身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自由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在政治的領域,尤其是國際政治的領域,民族利益的問題仍然是放在首位的。問題在於我們不應該以政治語言,尤其是國際政治的語言來代替了我們的社會生活的語言,精神生活的語言,代替了自由這個基本的價值。這將會把我們導入西方中世紀一樣的黑暗——不是說愚昧,而是說專制和霸權。
當然,我也並不從根本上否定啟蒙有反抗愚昧的意義,就啟蒙的根本目標是要讓人類的期限保持永遠的開放,就理性主義是要造就人類心智的永遠進步而言,啟蒙當然也正是要反對愚昧的。但我以為,造成愚昧狀態的,與其說是對上帝的信仰或信仰主義,還不如說是它的那種語言霸權。如果我們離開了自由主義和寬容精神,對於理性主義的理解也只能是狹隘的,片面的。就正如我們總是單純地把理性主義理解為「科學」,而忘記了,理性主義最根本的本質,其實是人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是人本主義的精神。理性,是人的理性——基督教的信仰主義並不是一般地否定理性,它只是把理性看成上帝的附庸——因此,科學雖然也是理性主義的成果,是它的一個部分,但是決不是它的全部。
8. 法國啟蒙思想家針對「王權,特權」提出了那些主張概括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社會契約論」。從內容上看,幾乎所有的啟蒙思想家都把社會契約作為國家制度學說的核心,這是他們對抗神權,反對教權主義的理論武器。啟蒙思想家們認為,人類為了避免相互傷害和保障自己的自然權利,就要定立契約,共同遵守,建立起共同的國家。排斥了天主教會長期宣揚的「君權神授」的謬論,破除了人們對封建君主和天主教會的迷信思想,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2)「分權學說」。這是啟蒙思想家對抗專制王權、實現民主的具體方案。洛克、孟德斯鳩將國家權利按職能劃分為幾個部分,分屬不同的機構,相互制約,並將立法權作為最高權利。從而使以法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國家權力取代了以君主、貴族為標志的封建特權。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9. 17世紀法國的理性主義思潮
A、人文主義強調重視人的價值,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B、理性主義強調人的思考力、判斷力,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C、浪漫主義強調色彩和構圖的情感表達,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D、古典主義在創作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范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進行創作,故正確;
故選D.
10. 歷史:法國啟蒙運動激進的一派什麼主張代表人物是誰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①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仍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的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忽略了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伏爾泰
主要主張:①倡導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
伏爾泰
②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擊天主教會,主張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斗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學通訊》、《路易十四時代》等。
3.狄德羅
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思想: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法國啟蒙運動
1、反抗權威(法國哲學家受牛頓的宇宙物理學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啟發。受笛卡爾的啟發,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口號一部分針對當時的教師、國王、貴族。)
2、理性主義(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新興自然科學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和蘇格拉底及斯多格學派這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堅決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被稱為「理性時代」。哲學家們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倫理奠定基礎。)
3、啟蒙運動(「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人民之所以過著貧窮、備受壓迫的生活是因為物質、迷信。學校制度開始於中世紀,而教育學則開始於啟蒙時代。)
4、文化上的樂觀態度(非理性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所有的發展並非都是好的。啟蒙時期哲學家認為人一旦理性發達、知識普及後,人性就會有很大進步。)
5、回歸自然(有人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盡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里。)
啟蒙運動的影響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