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咖啡來源是什麼
咖啡歷史
傳說在西元六世紀時,依索比亞有位牧羊人發現自己所飼養的羊只,忽然不停的四處亂蹦,他仔細的觀察發現,羊只吃了一種紅色的困實後,就有這種興奮的反應;他試著將這種果實分過其他人吃,所有的人吃過後都覺得神清氣爽,精神特別振奮,因此這種果實便被用來做提神葯.
咖啡的起源
十世紀阿拉伯醫生拉吉寫下有關咖啡最早的文字記載,不過咖啡的栽種可回溯至西元575年,最好的咖啡品種阿拉比卡源自依索比亞.十五世紀葉門地區的南阿拉伯開始密集種植來自依索比亞的樹苗.
咖啡的動亂
咖啡的盛行最初和宗教有關,日後卻成為宗教紀律的威脅.咖啡成為顛覆性的飲料,它使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智慧,鼓動政治辯論與反抗.1656年鄂圖曼大帝克皮里因政治理由下令咖啡屋禁止營業,禁止人民喝咖啡;1674年歐洲女性在反對咖啡的陳情書中抱怨,每當家中有急事發生時,男人總是不在家,因為他們都泡在咖啡屋裡;法國酒商意圖使咖啡聲名下降,因為咖啡是葡萄酒的頭號敵人.
咖啡是葯物
1657年英國有家報紙刊登,咖啡有許多功效,對胃潰瘍有效,能強壯心臟,促進消化,振奮精神,輕松心情,治療眼疾,感冒,咳嗽,肺病,頭痛,水腫,痛風,壞血病,腺病等,以及其他種種病症.咖啡有時被形容為長生不老葯,有時又被視為毒葯,因為有些人因咖啡而產生不適,如失眠,憤怒,心悸,發燒,失重,腸胃不適.
咖啡的產地
哥倫比亞生產哥倫比亞咖啡;巴西生產巴西咖啡;牙買加生產藍山咖啡;印尼生產爪哇咖啡;坦尚尼亞生產吉力馬札羅咖啡;葉門生產摩卡咖啡;美國生產夏威夷咖啡;瓜地馬拉生產瓜地馬拉咖啡;依索比亞生產摩卡咖啡;
咖啡的栽植
咖啡樹的特質之一是它的果實,一年之內可以結果好幾次,另一個特點是花和果實在成熟期不同階段同時並存.如果困子長的過熟,裡面的豆子就會爛掉,如果不夠熟,採下來的豆子不會自己變熟.通常一棵樹一年平均產量約為2磅.
咖啡樹理想的生長環境是溫度在華氏65度與75度之間,適當的海拔高度和年雨量在40到120吋之間,最好的土壤是分解的火山土,腐植土和透氣滲透性土壤的混合.
咖啡指南
巴西各種等級及種類的咖啡佔全球三分之一消費量,也就是世界第一的咖啡生產國,除了上等咖啡外,一般咖啡是以量取勝.哥倫比亞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有世上最好的咖啡豆,味道香醇,最受歡迎的有曼特寧.安哥拉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外銷國,僅生產少量的阿拉比卡咖啡,是綜合豆中的上品.哥斯大黎加咖啡豆是世上最好的咖啡之一,味道溫和,濃郁,酸沖,強烈芬芳.依索比亞是阿拉比卡種咖啡豆的始祖,酸度很高,帶有葡萄酒口味,濃郁,溫和,味道強勁,香氣宜人.牙買加高山咖啡是西印度群島最好的咖啡,其中藍山咖啡在品質,特色,香味,甘潤方面,都是完美無缺.葉門生產摩卡咖啡,從人們開始飲用咖啡以來,摩卡一直就是公認的好咖啡,有與眾不同的酸性,咖啡本身也十分香濃.委內瑞拉咖啡品質優秀,是世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溫和婉約細致,酸中帶有吸引人的香氣.
即溶咖啡
即溶咖啡是用真正的咖啡粉做成的,沒有添加物,但卻是使用劣質咖啡豆.即溶咖啡在製作過程中需要高溫,這一道手續改變溶解的咖啡特性,驅走咖啡豆里的易揮發物,揮發掉的正是咖啡自然香氣.
咖啡分類:
.Iced Drinks(各式冰咖啡):
所有的冰咖啡皆始於熱而新鮮的Espresso.裝半杯的冰牛奶或巧克力牛奶,倒入
適量的Espresso.義大利咖啡(Espresso)的由來Espresso是在西元二十世紀初,
住在義大利拿坡里附近的一位急性子工程師發明的義大利快速調理方式,不但可以
節省煮咖啡的時間,而且煮出的咖啡風味香醇濃郁,因此被義大利人稱為Espresso
來紀念這位工程師的發現.Espresso念起來很具義大利藝術氣質,但是在義大利文中
所代表的意思卻很簡單就是"壓力之下",與英文的under pressure是同一個意思.
.Americano(美式咖啡):
以熱水稀釋的Espresso,由於非常的燙所以不要一下子加滿.
偉恩咖啡就是屬於這一種的...
.Latte(牛奶咖啡):
Espresso加入以蒸氣打過之熱牛奶,上層再加一層微少泡沫.
左岸咖啡館...昂列咖啡..
.Cappuccino(卡布基諾):
Espresso加入同等份量以蒸氣打過之牛奶泡沫.
.Mocha(摩卡):
杯底放巧克力糖漿,加入Espresso攪拌,加入以蒸氣打過之牛奶,最上層再加上泡沫.
咖啡產地分類:
藍 山 :
是 咖啡 中 的 珍 品 , 其 味 道 清 香 甘 柔 而 滑 口 , 不 具 苦 味 而 帶 微
酸 , 一 般 都 單 品 種 飲 用 , 乃 咖 啡 中 之 最好 品 種 . 產 地 是 在 西
印 度 群 島 中 牙 買 加 的 高 山 上 . 因 為 產 量極 少 , 價 格 昂 貴 , 一
般 人 很 少 喝 到 真 的 藍 山 , 多 是 味 道 極 近似 的 咖 啡 所 調 制 , 盡
管 如 此 , 價 格 仍 比 一 般 咖 啡 高 昂 .
摩 卡 :
(衣索 匹 亞) 具 有 特 殊 之 風 味 , 其 獨 特 之 甘 , 酸 , 苦 味 極 為 優 雅
, 為 一 般 高 級 人 士 所 喜 愛 的 優 良 品 種 , 普 通 皆 單 品 種 飲 用 ,
飲 之 潤 滑 可 口 , 醇 味 歷 久 不 退 , 若 調 配綜 合 咖 啡 , 更 是 一 種
理 想 的 品 種 .
巴 西 聖 多 斯 :
屬 中性 豆 , 其 風 味 之 佳 被 譽 為 咖 啡 之 中 堅 , 泡 飲 時 單 味 亦 佳
, 調 配 其 他 之 咖 啡 更 具 獨 特 風 味 . 這 種豆 子 焙 炒 時 火 候 必 須
恰 到 好 處 , 才 能 將 其 略 酸 , 略 甘 , 微 苦 及淡 香 味 品 嘗 出 來 .
哥 倫 比 亞 :
是 軟性 咖 啡 之 品 種 , 具 有 酸 中 帶 甘 , 苦 味 中平 之 良 質 特 性 ,
尤 其 異 香 撲 鼻 , 風 味 奇 佳 , 有 股 地 瓜 皮的 奇 特 風 味 , 乃 咖 啡
中 之 佼 佼 者 .
曼 特 寧 :
強 性品 種 , 具 濃 厚 的 香 味 , 味 苦 , 但 醇 度 特 強 , 一 般 對 咖 啡 特
別 愛 好 者 , 都 喜 歡 單 品 飲 用 . 調 配 綜 合咖 啡 時 , 為 不 可 或 缺
的 品 種 .
綜 合 咖啡 :
一 般皆 以 三 種 以 上 的 咖 啡 豆 子 調 配 成 獨 具風 格 的 另 一 種 咖啡 , 可 以 依 個 人 的 口 味 選 出 酸 , 甘 , 苦 , 香 味 適 中 的 各 種咖 啡加 以 調 配 , 如 果 能 配 出 清 香 撲 鼻 , 甘 而滑 口 , 而 咖 啡 顏 色 呈金 黃 者 , 可 謂 上 品 .
『貳』 咖啡牛奶的法國咖啡文化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置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復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閑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煙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里,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麼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里,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志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叄』 你了解浪漫法國的「咖啡」文化嗎
法國人喜歡喝咖啡,也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咖啡是法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人們喜歡喝下午茶。到了下午,點一杯咖啡,坐在露天咖啡館,優雅、浪漫,享受著生活的愜意,別有一番情調。
法國巴黎咖啡店
在法國,各式各樣的咖啡館,遍布大街小巷。街道邊,廣場上,河岸旁,樹蔭下,甚至遊艇上。節假日的時候,過了午後,總會看到很多人坐在露天咖啡館,悠閑地喝著咖啡,輕松地聊著天。每個人都沐浴在陽光下,面帶笑容。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就是享受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後,能有一絲屬於自己的輕松時刻,這是法國人最喜歡的休閑方式。
咖啡豆
當然,下午茶時間,咖啡文化,也並不專屬於法國。歐洲很多國家也是如此。據說歐洲最好喝的咖啡在義大利。去那遊玩的時候喝過,的確很不錯,有著更加濃郁的香氣。
如果去法國旅遊的話,不妨也在午後點杯咖啡,和朋友們聊聊天,感受下法國的咖啡文化。很悠閑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法國人來說,工作是忙碌的,但是也需要適時地喘口氣,享受下生活。
『肆』 為什麼咖啡之國是法國來歷
咖啡之國——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地處南美洲的東部和中部。咖啡是巴西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巴西的咖啡產量和出口量均佔世界第一位,故其享有「咖啡之國」的稱號。巴西的聖保羅是巴西的最大城市和產咖啡最多的地方,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因此,聖保羅有「咖啡之城」之稱。
『伍』 法國咖啡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鉤心斗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凈凈,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台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閑,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煙,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郁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郁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盪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網路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而1789年,「打倒暴君!搗毀巴士底獄!」的號角,也是從咖啡館里吹響的。
在巴黎,「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它還見證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詩人繆塞和音樂大師肖邦的愛情故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福樓拜,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和魏爾蘭等,都曾是這里的常客。
「普羅科普咖啡館」 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迎來送往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公子小姐、文人墨客。它既未擴大,也無意在別的街區、別的城市開設分店。它風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跡之一,是遊客們弔古幽思的好去處。因此,遊客不斷,它的生存自然不成問題。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法國人畢竟比中國人蠢笨一些,竟然沒有想到把「莫談國事」的警告貼在咖啡館的牆上。因此,政治在法國咖啡館里可以說是任意泛濫,毫無窒礙。
在巴黎的咖啡館里,我聽過瘋子的政治演說和流浪漢的哲學批判。前者列數一大串法國各政黨領袖人物以及他們的政治觀點,無可辯駁地指出,這些政客無一不是敗類。後者則對亞歷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存在主義及其社會影響逐一批駁,並且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哲學家及其主義都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假東西,唯獨他這個堂堂正正的流浪漢,才是真正的哲學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學理論和主義,而且言而有信,身體力行。
兩位仁兄不約而同,在不同的時空中,給我上了兩堂別開生面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課。恭聽完畢,獲益匪淺,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館里的政治風雲,也進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義。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里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里,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現今法國咖啡館,從政治上說,已成為小老百姓發泄不滿和牢騷的地方。當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競選集會、電視、廣告、廣播和網路等現代傳媒,對其先輩們所喜歡的咖啡館,已不再情有獨鍾了。 在咖啡廳中,燈光或明或暗,煙霧縹緲,讓人產生幻覺。咖啡芳香濃郁,氣氛優雅浪漫,使人的心靈和感官更加敏銳。因此,咖啡館成為情侶們偏愛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館中從陌生到相識相知,乃至相愛。
有一首法國歌曲,歌名為「三隻鴿子咖啡館」,敘述了一個發生在咖啡館的愛情故事: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主人公,經常光顧「三隻鴿子咖啡館」,多次相遇,面熟卻不相識。冬日中,他們幾經猶豫,終於坐到同一張桌子上,聊起了天,從生活瑣事,到文學鑒賞,從哲學理論,到人生見解,他們漸漸無所不聊。他們發現彼此是那麼相似,興趣是如此相同。兩顆孤寂的心跟著一個節拍跳動,他們不用相約,每天准時在咖啡館見面。一個晴朗的日子,他們從室內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陽光,觀賞前面小廣場上人來人往。有時,他們還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邊散步,邊交談。不知不覺,倆人已情投意合,但誰也沒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來臨,分離時刻也隨之而來。不知為什麼,一天,姑娘沒有再來,小夥子突然感到悵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館,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現。幾個星期過去了,小夥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復了往日的習慣,還是每天,在那個特定時辰,來到咖啡館里小坐。他解脫了這段情愛嗎?他是否一邊思念逝去的美好時光,一邊仍然期待著、夢想著?
這一愛情故事,在巴黎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纏綿悱惻的旋律和近似悲劇的結局叫人傷感,難以釋懷。
當然也有皆大歡喜的故事。我認識的一對法國夫妻。丈夫叫熱羅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們手指著拉丁區聖米歇爾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館告訴我。當初,他們就是在那兒相識、相愛並締結良緣的。他們有兩個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瑪麗。他們還告訴我,像他們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在咖啡館結識朋友,法國人習以為常。新老朋友見面,多半也會找一家咖啡館相約碰頭,要上一杯咖啡或別的飲料,悠然自得地談生意,敘友情。咖啡館中約會,咖啡一杯,頗有中國古人所稱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當年法國求學之時,一天學校意外停電,國際法教授阿蘭·坡列靈機一動,即率全班學生赴鄰近咖啡館,將課堂移至公共場所,為每位同學點上一杯咖啡,在濃香撲鼻的咖啡味中,繼續上完中斷的課程。而咖啡館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觀賞這一幕,未有任何清靜被干擾的表示。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課。 一部法國文學史是以咖啡館的故事為源頭的。 「白綿羊咖啡館」是巴黎最古老、高貴的咖啡館,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詩人布瓦羅、喜劇作家莫里哀和悲劇作家拉辛同朋友聚會的地方。街頭浪子兼街頭詩人弗朗索瓦·維龍常常出沒於「三棵稻穗咖啡館」。
巴黎許多咖啡館因文學藝術而聞名於世,它們主要分布在三個街區,即蒙馬特爾高地,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馬特爾高地上,最著名的是靈兔咖啡酒吧。它在聖心教堂後面,外表並不起眼,一道木柵欄圍著一幢低矮的兩層樓房,酷似一座農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紀初卻是法國文學和藝術革命的發源地。許多流派誕生於此。當年,每逢夜幕降臨,畢加索、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爾、弗朗西斯·卡爾果、羅蘭·多爾傑萊斯等許多年青畫家和作家便會光臨此地,消磨漫漫長夜。
在一群身無分文、喜愛熱鬧的青年藝術家中,畢加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連他,也不願意孤獨一人待在自己的畫室里,他經常到這里來,坐在一幫充滿生氣的青年中,聽他們高談闊論,吟詩作賦,從中積累生活素材、汲取創作靈感。馬克斯·雅各布、卡爾果和多爾傑萊斯是活躍份子,他們高興起來,興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台,高聲朗誦詩歌,歌唱巴黎民謠和自己編的歌曲,其中不少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
在蒙馬特爾高地,這批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時人們只要一談起藝術,就會說:「到高地去!」。因為,在高地上,有畢加索、烏特里洛、凡·東更和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燦爛的藝術之星。梵高也曾在高地留連,探索他的藝術道路。
蒙馬特爾高地還是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搖籃。《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迪埃、《櫻桃時節》的作者克萊門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呂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敗後開始創作歌曲的。特別是阿里斯蒂德·布呂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館中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以他黑禮帽和紅圍脖的反叛形象,開創了流行歌曲反叛布爾喬亞社會的傳統,堪稱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靈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著它往日朴實無華的風貌。在那兒,客人們仍可以聆聽曾經激盪幾代法國人心靈的老歌。
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區,以它眾多的小巷和文學咖啡館著稱。「花神」咖啡館、「麗普」咖啡館和「雙愚人」咖啡館是其中最有名的。各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分別在這些咖啡館里聚會。
20世紀20-30年代時,阿拉貢、紀德、馬爾羅、阿波利耐爾、法格等法國作家和詩人經常出沒於「麗普」和「雙愚人」咖啡館。法格是個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並寫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書中評論說,只要在草地聖日耳曼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學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學活躍,此風更盛。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繆等人另闢天地,在鄰近的「花神」咖啡館聚會,討論存在主義文學,「花神」咖啡館因此而獲得了「存在主義咖啡館」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學咖啡館眾多而著稱。詩人波德萊爾曾經常出入這里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爾喜歡到這里的「巴蒂」飯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則是莫雷亞斯、雅里、保爾·福特和達達主義的創始人薩爾蒙及其朋友和社會名流經常出入的咖啡館。
本世紀初,隨著畫家畢加索、盧梭、莫迪戈里亞尼和弗拉明克等來到這里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馬特爾高地一樣成為藝術的聖地。「羅冬德」、「羅姆」、「古波爾」、「布列戴爾」和「巴蒂」都是這片街區遐邇聞名的咖啡館。
『陸』 為什麼咖啡會在歐洲盛行
現在,酒吧,咖啡館,飯館的界限已經很模糊。Restaurant里一般都有吧台,規模大點的還有專門喝咖啡的客廳;大部分Café
(法文,英文是Coffee House)也有吧台;cafeteria就是小飯館。不過,當咖啡館在歐洲大規模興起的時候卻是酒吧的對立物。
咖啡原產衣索比亞高地,咖啡豆是咀嚼而不是磨碎了泡水喝的。因為咖啡的提神作用,在15世紀時傳入回教世界時立即受到穆斯林的熱烈歡迎。這名聲伴隨著咖
啡在17世紀傳入西歐,最初被當作葯劑,後來作為社交飲料風行倫敦、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1663年時倫敦有82家咖啡館,到1770年就增加到
500家。巴黎在1720年時也有380家。
歐洲的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是群星燦爛的世紀,如懷特海所說,「歐洲各民族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前的220多年中的思維活動作一簡短而十分確切的敘說,就會
發現他們一直是依靠17世紀的天才在觀念方面給他們積累的財富來活動的。」16世紀數學的興起,對無微不至的自然秩序的本能信念,中世紀後期盛行的「本質
主義」,已經為歷史性大革命做好了准備。1604年,《哈姆雷特》出版了第一個四開本版。培根的《論學術的進步》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在1605年發
表。1614年春天,哈維在倫敦醫科大學發表血液循環理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在這一年去世。牛頓於1642年出生,伽利略正好去世,那一年又是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發表100周年。此前一年,笛卡兒發表了《形而上學的沉思》,兩年後發表《哲學原理》。17世紀出現的天才包括培根、哈維、開普勒、伽利
略、笛卡兒、帕斯卡、洛克、斯賓諾莎、萊布尼茲……遍布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這些文學、哲學、物理、天文學、數學、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偉大天
才共同的信念,就是自然秩序和理性。
咖啡在17世紀傳入,可以說是適逢其時。
咖啡館是典型的布爾喬亞產物。它是城市的公共場所,與在宅第里大宴賓客的貴族劃清界限;它的裝潢考究,整潔有序,用書架、鏡子、鍍金框繪畫和優質傢具來裝
點,和勞苦大眾灌啤酒的地方的簡陋、吵鬧、陰暗、骯臟形成鮮明對比。咖啡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和新中產階級興起有關。教士和商人的日常工作是在室內動腦筋,
他們不需要飲酒來解乏禦寒,卻需要提神;他們的錢不夠在家裡揮霍取樂,但可以每天在咖啡上花幾文。咖啡館里不許罵人,更不許打架,很快就形成了罰出言不遜
者買咖啡的「不成文法」。總之,咖啡館是安靜、清醒、有秩序的,是斯斯文文談話和討論的地方。
不過,咖啡館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信息交流。在那裡可以看到新出的小冊子和「新聞紙」、廣告、傳單、商品價目表、股票行情報單,得到最近的商業消息、即時的商
品價格、流行的政治傳言、科學的最新進展、文學藝術流派的衍變;也可以聽科學講座,進行商務談判,跟合得來的朋友談文學和政治。實行門牌編號和郵遞之前,
很多人用咖啡館作為通信地址,郵遞員的前身們則在各家咖啡館之間跑來跑去。
每一家咖啡館都對吸引什麼樣的顧客有明確的設想,開設的地段也往往和人群的分布相關。
倫敦Royal
Exchange周圍的咖啡館里經常聚集著商人、股票經紀人和批發商。咖啡館也是進行金融創新和試驗,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如保險、彩票、合股等的溫床。最
著名的例子是Edward
Lloyd在17世紀80年代後期開的咖啡館,供船長、船主和商人聽取最新海事新聞,參加船隻及貨物的拍賣。後來Lloyd著手搜集和整理這些材料,編成
定期動態報送給訂戶。Lloyd很自然地變成了船主和投保者的聚會場所。1771年,79名投保者成立了Society of Lloyd』s
(Lloyd』s of London)。咖啡館也可以舉辦科學講座,甚至進行科學試驗。牛頓和Edmund
Halley等科學家就在咖啡館解剖過海豚。還有海員和航海家聚會的Marine。海員和商人們認識到科學將有助於航海,並進一步推動商業,而科學家則急
於知道工作的實際效用。技術和商業,最初就是在咖啡館交匯的。
詩人John Dryden(1631-1700)和他的圈子在Will』s
coffee-house評論和討論最新詩歌戲劇三十多年。Dryden死後,許多文人轉移到詩人蒲伯和《格里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等人常去的
Button』s。蒲伯的詩作,The Rape of the
Lock就是在咖啡館閑話的基礎上寫成的。他從咖啡館的閑談中獲得靈感而形成的輕快,更接近口語的散文風格成為新聞體之濫觴。
然而,咖啡館更具爭議性的功能是潛在的政治異議中心。咖啡是煽動性飲料的名聲至少可以追溯到1511年,回教聖地麥加試圖禁止咖啡消費。後來回教世界還發
生過多次試圖禁止咖啡的努力。有人認為喝咖啡會上癮,應該和酒精飲料一樣列為宗教禁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是,真正值得政府提高警惕的還
是政治活動。
因此,英王查爾斯二世在1675年發布公告,關閉咖啡館。公告中說,咖啡館「產生了非常罪惡和危險的效果,在那些地方製造的惡意誹謗的謠言,傳到外國,損
害國外陛下的聲譽,破壞和平和安寧。」結果輿論大嘩,群情激憤。很明顯,咖啡館作為商業和政治生活中心的作用是不能取消的。政府的權威眼看要受到損害,就
又發布了一份公告,要求咖啡館宣誓效忠,交納500鎊可以繼續營業6個月。這費用和時間限制很快又取消,代以含混的要求:特務和搗亂份子不得入內。
倫敦的咖啡館里流傳著關於陰謀和反陰謀的謠言,但更是理性政治辯論的中心。斯威夫特說過,「任何權勢者掌握的真理或啟發都不如咖啡館政治。」1659年成
立的 Miles』s就有「業余議會」的名聲,人們在那裡激情充沛地辯論,辯論結束後用一隻木頭票箱投票,大概是近代民主選舉的起源。
巴黎的咖啡館也是根據行業和話題分類的,但是因為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以及國家審查機關的官僚主義,法國的新聞資源遠不如英國、荷蘭、德國豐富。這引起
了巴黎閑話小報的興起,由幾十個繕寫員抄寫,通過郵局分送給巴黎和外省訂戶。毫無疑問,咖啡館和其他公共場所一樣,是政府的特務出沒之地。巴士底監獄檔案
里有成百上千份關於咖啡館談話的報告,可見發表反政府言論的人要冒進巴士底監獄的風險。盡管如此,法國政府還是容忍了咖啡館的存在,把它當作了解民心的地
方。
從國王和政府的立場來看,盡管派特務泡咖啡館是「完全必要的」,卻不那麼「非常及時」了。1789年7月12日,Camille
Desmoulin站在Cafe de
Foy的桌子上,揮舞著雙槍向他同胞們發出歷史性的呼籲:「公民們,武裝起來!」巴士底獄兩天後攻陷,法國大革命於焉開始。因此,法國歷史學家Jules
Michelets說,「那些整天泡在Cafe de Procope里的人們透過那深黑色的液體,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裡面的《咖啡和茶舞曲》交替採用阿拉伯和中國音樂的母題,因為咖啡是阿拉伯的,茶是中國的。咖啡和茶值得譜寫進舞劇,可見影響之大,不過,茶似乎始終安份地呆在家裡,而咖啡,則造就了一種「處所」——咖啡館,在歐洲近代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柒』 我想知道關於法國的咖啡文化的一些資料!謝謝!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
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波爾多有很多咖啡焙燒店,盡管這些店鋪都很小,但它們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並沒有敗北。有一個名為馬歇爾的焙燒店每年加工的咖啡豆多達125噸。馬歇爾店的老闆馬歇爾·格里斯介紹說,綠咖啡芳香四溢,經過焙燒後的味道甚至和葡萄酒有些像,非常誘人。
另一家名為薩博瑞的焙燒店每年可以為咖啡屋、餐廳和飯店提供200噸的咖啡,為了經營得更好,他們要按照顧客的要求隨時進行調整。這實際上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薩博瑞店負責人亨利·戴爾斯介紹說,由於咖啡豆的貨源區別很大,因此必須要將它們混合起來,保證一致性,才能確保咖啡的質量。還有一家名為莫吉的焙燒店則以獨到的波爾多味道著稱。該店老闆克里斯托夫介紹說,盡管零售的顧客越來越多,但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外大公司的沖擊,他們的經營一直很艱苦。
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
『捌』 在法國,咖啡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法國巴黎最迷人的東西不是埃菲爾鐵塔、不是巴黎聖母院、不是凱旋門,而是咖啡館。那麼,咖啡館在法國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密度世界之最
咖啡全方位佔領了法國人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路遇朋友,招待一杯咖啡;疲勞侵身,喝杯咖啡提神;知己聚會,縱論天下,不能沒有咖啡助興......
大千社會,浮雲繁華。只要花上2?3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這里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閑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戚朋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閑,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里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
『玖』 咖啡起源於哪個國家
「咖啡」(Coffee)(一詞源自衣索比亞的一個名叫卡法(kaffa)的小鎮,在希臘語中「Kaweh」的意思是「力量與熱情」。茶葉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咖啡樹是屬茜草科常綠小喬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再用適當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關於咖啡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普遍且為大眾所樂道的是牧羊人的故事。傳說有一位牧羊人,在牧羊的時候,偶然發現他的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仔細一看,原來羊是吃了一種紅色的果子才導致舉止滑稽怪異。他試著采了一些這種紅果子回去熬煮,沒想到滿室芳香,熬成的汁液喝下以後更是精神振奮,神清氣爽,從此,這種果實就被作為一種提神醒腦的飲料,且頗受好評。
古時候的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曬乾熬煮後,把汁液當作胃葯來喝,認為有助於消化。後來發現咖啡還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同時由於回教嚴禁教徒飲酒,於是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飲料,作為提神的飲料而時常飲用。十五世紀以後,到聖地麥加朝聖的回教徒陸續將咖啡帶回居住地,使咖啡漸漸流傳到埃及、敘利亞、伊朗和土爾其等國。咖啡進入歐陸當歸因於土耳其當時的鄂圖曼帝國,由於嗜飲咖啡的鄂圖曼大軍西征歐陸且在當地駐扎數年之久,在大軍最後撤離時,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內的大批補給品,維也納和巴黎的人們得以憑著這些咖啡豆,和從土耳其人那裡得到的烹制經驗,而發展出歐洲的咖啡文化。戰爭原是攻佔和毀滅,卻意外地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這可是統治者們所始料未及的了。
西方人都熟知咖啡有三百年的歷史,然而在東方,咖啡在更久遠前的年代已作為一種飲料在社會各階層普及。咖啡出現的最早且最確切的時間是公元前8世紀,但是早在荷馬的作品(希臘詩人,生卒年有爭論,一較權威說法是生於公元前744年---譯者注)和許多古老的阿拉伯傳奇里,就已記述了一種神奇的,色黑,味苦澀,且具有強烈刺激力量的飲料。公元10世紀前後,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古代伊斯蘭世界最傑出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哲學家,醫生,理論家等---譯者注)則用咖啡當作葯物治療疾病。還有一個源自15世紀的奇特故事,傳說一個葉門牧羊人看見一群山羊從一叢灌木上銜落色澤微紅的漿果,很快這些山羊變得焦躁不安,興奮不已,這個牧羊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一位修道士(在中東和西方古時修道士是掌握知識的上層階級---譯者注), 這位修道士將一些漿果煮熟,然後提煉出一種味苦,勁足的,能驅趕睏倦和睡意的飲料。
雖然咖啡是在中東發現的,但是咖啡樹最早源於非洲一個現屬衣索比亞的地區,叫Kaffa, 從這里咖啡傳向葉門,阿拉伯半島和埃及,正是在埃及,咖啡的發展異常迅猛,並很快流行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到16世紀時,早期的商人已在歐洲販賣咖啡,由此將咖啡作為一種新型飲料引進西方的風俗和生活當中。絕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市場的咖啡來自亞歷山大港和士麥那(土耳其西部港市---譯者注),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增長,進出口港口強加的高額關稅,以及人們對咖啡樹種植領域知識的增強,使得經銷商和科學家開始試驗把咖啡移植到其他國家。荷蘭人在他們的海外殖民地(巴達維亞和爪哇,〈巴達維亞即現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舊稱---譯者注〉),法國人1723年在馬提尼克島(位於拉丁美洲),以及隨後又在安的列斯群島(位於西印度群島---譯者注)都移植了咖啡樹;後來英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侵佔亞洲和美洲熱帶咖啡種植區。
1727年巴西北部開始了咖啡種植,然而糟糕的氣候條件使得這種作物種植逐漸轉移到了其他區域,最初是里約熱內盧,最後到了聖保羅和米納斯洲(大約1800-1850期間),在這里咖啡找到了它最理想的生長環境。咖啡種植在這里發展壯大,直到成為巴西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正是在1740到1850期間,咖啡種植在中南美洲達到了它的普及之最。
雖然咖啡誕生於非洲,但是種植和家庭消費卻相對來說是近代才引進的。實際上,正是歐洲人讓咖啡重返故地,將其引進他們的殖民地,在那裡,由於有利的土地和氣候條件,咖啡才得以興旺繁榮。
『拾』 咖啡的起源是怎樣的世界各國咖啡文化的發展有何區別
關於咖啡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傳說。不過真實情況是: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很可能就是在衣索比亞的卡發省(Kaffa)被發現的。
每天咖啡都被消耗20億杯,可見其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些人喝咖啡師為了提神醒腦,但更多的人喝咖啡是為了品味香醇、享受文化。那麼各國都有什麼咖啡文化呢?
土耳其的咖啡讓我們眼前一亮。一勺咖啡粉,一杯水,最上面蓋上一片cardamom pod,這是來自印度的一種香料,據說對身體很有好處。也許土耳其的人們是想平衡咖啡和健康的關系吧。
每個國家實際上都有自己的咖啡文化,包括美國,法國,英國甚至中國,喝咖啡還是要結合本地實際狀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