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文化特點
法國文化的特點是古典文學、藝術設計、戛納國際電影節、遺產日、飲食等。
1、古典文學。17世紀以來,法國古典文學先後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杜馬、雨果、福樓拜、杜馬、左拉、羅蘭等文學巨擘。他們的巴黎聖母院,紅黑相間,老人,基督山伯爵,悲慘的世界和約翰·克里斯托夫都被翻譯成了世界文學。
『貳』 外國怎樣保護世界遺產
以德國為例,任何到德國旅遊的人都會深刻體會到德國人對自己城市文化遺跡發自內心的珍愛,體會到他們對歷史的尊重和高度的責任心。
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已建城800周年,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經過介紹才知道,它的古老竟是如此的年輕。原來,城中17、18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築在二戰期間,遭到盟軍猛烈轟炸,全城陷於火海,七成以上的歷史建築遭到摧毀。現在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依據照片和歷史資料重新建造的。外部修舊如舊,重現當年雕琢、裝飾和彩繪的原貌,內部則運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斷斷續續修了五六十年,至今仍未完工,耗資數億歐元。我們所參觀的柏林博物館群體建築的70%以上毀於二戰,館中藏品也被分散東西柏林各處。
戰後,各博物館全面修復及整理藏品工作一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延續至今。在修復遺跡時,德國人特意把炮彈的痕跡留在牆體上展示,他們認為戰爭這段歷史的痕跡也應該保存並留給後人。德國人珍視歷史、尊重現實的態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性格,謹慎考究、執著追求的精神,在城市古跡修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德國規定,凡80年以上的建築必須無條件地保留。
法國歷史悠久,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長期以來,法國十分重視保護文化遺產,通過法律、行政、經濟、輿論等多種手段使得絕大多數文化遺產不僅沒有因經濟建設而受到破壞,還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了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一、全面推進法制化管理,對文化遺產依法進行保護
早在1830年,法國就有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100多年來,法國形成了一整套比較科學、完善的法規體系,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得以有法可依,依法進行。
二、健全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
法國通過中央、大區、省三級管理機構實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為了切實保護好文化遺產,法國還建立了「國家建築師和規劃師」制度。國家建築師和規劃師須經過嚴格考核才能被正式錄用,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被譽為「文化遺產的第一主人」。目前,法國有360名國家建築師和規劃師,分布在各省工作,受文化部建築和遺產司垂直領導。各地古建築物的評審、保護以及新建築物的設計和方案批准等均需有他們簽署的意見。
三、著力提高全民族的遺產保護意識
法國認識到,要保護好歷史遺產,僅僅依靠立法和嚴格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全民族的遺產保護意識,使保護遺產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法國每個城市中都有由當地居民義務擔任的文化遺產「宣傳員」。他們協助學校進行保護文化遺產的教育,通過組織參觀、講解和發放,宣傳材料等手段引導人們認識和了解文化遺產,樹立起保護遺產的意識。由於他們是本地居民,宣講保護遺產的意義時多站在本地居民的立場上,容易被人接受,效果較好。
四、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價值
法國認為,保護並非簡單地收藏,如果沒有人看,也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保護文化遺產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地欣賞和享受,並從中汲取營養,受到啟迪和教育。為此,除了永久性收藏品的展出外,還努力辦好選題角度新,集藝術、知識和趣味於一體的臨時性展覽。鼓勵博物館間藏品互借。為了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走進博物館,法國文化部規定,所有國家博物館每月第二個星期日免費向公眾開放,平日每天下午3時後票價減半,18歲以下的青少年平日也可免費或半票;包括總統府、參眾兩院、一些外國駐法大使館在內的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都要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這一天對公眾開放。
五、有效利用經濟手段
法國政府為保護和修復文化遺產投入大量資金,近年來用於這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占文化事業預算的一半左右。屬於國家級的重點保護文物都得到了及時的維修。
為最大限度地調動私人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法國除嚴格依照有關規定強制執行外,也給予各種各樣的經濟補貼或優惠政策,盡可能使他們主動配合遺產保護工作。為此,法國制定了十分詳細的資助和補償辦法,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叄』 各個國家是如何保護世界遺產的
什麼是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和「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四類。
■世界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的影響;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的地方;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這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世界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只有同時滿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定義的遺產項目才能成為此類遺產。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我國頒布了哪些相關法律法規?
文物及歷史遺產保護專業法規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作了修訂。在這部法律基礎之上,由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的文物行政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等。
行政保護相關法律
保護森林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4條規定:「森林分為以下五類:……(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林和革命紀念地的森林、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對此,第31條規定:「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採伐。」
保護自然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20條規定:「非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所在地開采礦產資源。」第22條規定:「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時,發現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罕見地質現象以及文化古跡,應當加以保護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保護遺產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7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16條規定:「在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附近地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
規劃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第14條規定:「編制城市規劃應當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第25條規定:「城市新區開發應當具備水資源、能源、交通、防災等建設條件,並應當避開地下礦藏、地下文物古跡。」
學習借鑒
國外如何保護世界遺產?
印度
印度在文物保護和維修上相當成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1.多方參與籌措經費。一是建立國家文化基金會。二是鼓勵本國私人企業參與保護和修復工作。三是尋求國際合作。2.先進的專業技術人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設有一個化學處理處,負責博物館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學處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跡的材料來源和古跡損壞的原因,從而發現改善和保存它們的方法。3.廣大民眾的支持。印度每年的11月19~25日為「世界遺產周」,每到此時,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進行宣傳,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
墨西哥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局是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最高也是唯一領導和管理機關,它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做到了「三個結合」。一是保護文物與扶貧結合。大多數文物古跡都位於偏僻貧困的農村。把文物保護工程同扶貧項目結合起來,吸收文物古跡所在地居民參加保護工作,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二是保護文物與合理利用結合。以保護文物為前提,開發以古文物遺址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項目,充分發揮古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同時促進旅遊業發展。三是政府與公眾結合。保護文物的觀念在墨西哥公眾中有比較廣泛和深厚的基礎。墨西哥有很多公眾自發成立的保護文物古跡的組織和文物保護志願者。
義大利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義大利保存著世界上70%的文物古跡。義大利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的成功主要來源於3個保證。
一是政策保證。在《義大利共和國憲法》第9條中明確規定,義大利共和國負責對國家的藝術、歷史遺產和景點進行保護。在義大利,各個城市對於城區建築管理相當嚴格,古老街道和建築物不許隨便改造,不僅外型不能變,就連外牆塗料及窗戶顏色都要保持原樣。
二是經費保證。首先,每年大約20億歐元的財政預算保證了文物保護的經費開支。另外,自1996年以來,國家通過法律形式規定,將彩票收入的0.8%作為文物保護的資金。
三是專門人才的保證。已有60多年歷史的義大利文物保護中心是培養各種文物保護人才的基地。此中心開設有繪畫、雕刻、紡織品等修復專業,學員不僅要學習有關的歷史和技術知識,還要學習與工作關系密切的化工、物理、生物等知識。
知識堂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這是一項為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相應的制度共同保護有價值的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而訂立的全球性國際公約,於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大會通過,我國於1985年11月22日決定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公約》的宗旨是為國際社會集體保護具有重大價值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長久性的有效制度。《公約》規定:確定、保存和保護具有重大價值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主要是有關國家的責任,同時,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進行合作。締約國可提出申請,要求把本國若干文化古跡和自然名勝列入按《公約》規定製定的《世界遺產名錄》,並據此申請《公約》規定提供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使之受到國際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成立於1976年11月,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世界遺產委員會承擔4項主要任務:1.在挑選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時,負責對世界遺產的定義進行解釋。在完成這項任務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可以得到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幫助,這兩個組織仔細審查各締約國對世界遺產的提名,並針對每一項提名寫出評估報告。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也對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建議,如文化遺產方面的培訓和文物保護技術的建議。2.審查世界遺產保護狀況。當遺產得不到恰當的處理和保護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讓締約國採取特別性保護措施。3.經過與有關締約國協商,世界遺產委員會做出決定把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4.管理世界遺產基金。對為保護遺產而申請援助的國家給予技術和財力援助。
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委員會成員。
『肆』 二戰後法國調整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變化和原因
摘要 1959年法國設立了,文化部,主管全國文化事務。
『伍』 法國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法國文化是指法國與法國人創造的文化。法國是一個充滿文化、藝術的國家,而在法國文化中,他們的文學、電影、繪畫、建築等都使人再三回味。幾百年來,法國都一直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
法國料理法國料理是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和最具特色的烹飪系統之一,法國君主具有較強的王權,在路易十四時達到頂峰,宮廷奢華風氣在飲食上十分講究,各種烹飪方法通過效仿的貴族流入民間。法國烹飪重視烹飪方法和就餐禮儀,法國盛產葡萄酒(法語:vin)和乳酪(fromage),成為法國烹飪必不可少的調料,法國各地大約出產450多種不同風味的乳酪,每一種乳酪以最先發明其做法的村鎮名命名,有的村鎮如Camembert在任何普通地圖中都找不到,但在任何一本法語詞典甚至英語詞典中都能找到這個代表乳酪名稱的詞。
『陸』 法國的文化特點
浪漫的法國給人印象最深刻,而現在法國人通過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動和展覽,呈現法國在多個領域的創造力。旨在改變法國在人們心目中的陳舊印象:法國不僅僅是一個擁有燦爛藝術和旅遊資源的文明古國,而且也是一個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的現代化國家。
當你置身法國尤其是巴黎時,你會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怡然自得的文化氣息。
法國的宗教氣氛,法國的繪畫、雕塑、音樂和建築,法國的哲學、文學和美學,法國的葡萄酒、香水和時裝,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敢於創新的精神,無一不是它豐富而充滿魅力的文化之組成部分。
法國以浪漫風情著稱於世。
這種情調彌漫在大街小巷的咖啡館、餐館里以及各式各樣的品牌店裡。而最完美詮釋法國風情的地方,莫過於香榭麗舍大街。在這條僅1.8公里長的大道上,人們能隨時感受到它的歷史文化積淀: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有多少關於征服與被征服、光榮與屈辱的故事!
法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菜餚,到了西南部,沒有不吃肥鵝肝的;到了布列塔尼,沒有不吃生牡蠣的;到了馬賽,誰又不吃那大名鼎鼎的馬賽魚湯?法國的餐館小巧玲瓏、漂亮雅緻,店主盡量把餐館辦成充滿溫情的藝術場所。他們十分看重歷史承傳,注意保護歷史印記。
文化遺產是法國最豐富的旅遊資源之一。從巍然聳立的宮殿到質朴凝重的古堡,從價值連城的名畫到古色古香的傢具,沒有文化遺產,法蘭西文化定會黯然失色。法國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市區最中心的地方一定保持古老風貌。對市中心眾多的「文物樓」,市政府會按其建築特點和風格按級別保護,會定時整修。如果住戶想在樓內加一電梯或者改變一下窗戶,必須向政府申請,通常手續比普通樓房要麻煩得多。除了汽車和時裝不停的更新換代,法國人看起來一直生活在「過去」。
對於遠離城市的古跡保護,法國人追求自然和諧。記者所居住的地區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人類留下的石頭建築和標志。據考古學家講,這些石頭的來歷和歷史都成了人類考古之謎。記者過去一看,才發現這些石頭就原汁原味往那兒一放,周圍既沒有什麼額外建築,也沒有欄桿,頂多在旁邊一塊牌子或者一個小木亭子上邊記著這些古跡的
簡歷
和引發的謎團。而其周圍不少綠地,政府就把它搞成「自然保護區」,一不允許人們在這些地方建築房屋,二不許人們在這里砍伐樹木,更不許打獵,這里屬於天然公園。
法國人想要保護的文化遺產不限於宮殿、教堂,而擴展到更多的歷史遺址和遺物,例如百年老廠、礦井等。第五共和國以來,每一位總統都有一項或多項「文化工程」。這些「總統工程」設計新穎,工程質量上乘,不僅為國民提供了高質量的文化設施,也為法國增添了嶄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旅遊資源。
『柒』 法國是如何保護語言文化的
為了維護法語的地位,法國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法語進行保護和推廣。在教育方面,法國要求教學語言必須是法語。在科技領域,法國大力支持用法語發表科研成果,增加學術交流中法語的使用率。在文化傳播方面,規定各電台的音樂節目必須播送40%的法語歌曲,各電視台每年播放法語電影也不得少於40%,違者處以罰款用於資助民族文化。在體育方面,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但國際奧委會的文件包括奧林匹克憲章在內的重要文件里,如果遇到英語文本和法語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語文本為准。在日常生活方面,法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在對外傳播方面,法國於1883年在巴黎成立了「法語聯盟(AllianceFran觭aise)」———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傳播法國語言和文化的半官方組織。為了保證法語聯盟的良好運作,法國政府每年投資高達4500萬歐元。在法國政府的財政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法語聯盟」已成立了1000多個,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30多個國家的大城市。「法語聯盟」不僅是一個教學機構,而且是促進文化外交和政治交往的平台。不僅如此,法國政府還專門打造了兩個國際電視頻道。其中,法國電視五台通過59個衛星向世界各國的115億家庭傳送法語節目。法國語言文化機構還編寫專門教材,以供全世界以法語為外語的人學習使用。為了傳播和弘揚法語,法國於1997年11月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峰會,通過了《法語國家憲章》,在政治上確定了法語國家共同體的存在。3月20日還被定為世界法語日。法國希望通過共同體這個合作圈,確保法語在這些老殖民國家的地位。在對抗英語方面,1996年政府建立專門術語和新詞審訂委員會,配合法蘭西學院的四十名德高望重的語言工作者,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算數。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原來在民間流行的一些英文詞彙已經成功地被標准法語詞彙所取代。有些詞語實在替代不了,專家會引用英語詞彙的原形,但重新用法語的發音方式來規定其發音,他們認為不應該直接照抄照搬英語詞彙,而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新詞,以防止英語的侵入,保護法語的純潔性。
『捌』 法國人怎麼保護法國語言,文化的,中國呢
在五千年的悠長歲月里,中國文化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輝煌。先秦時期已經有百家爭鳴,此後更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各個輝煌時期的代表。而無論形式如何,其深層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這種精神在不同時代形勢下的反映。
但這一切,現在已經改變了。經過幾千年的原地打轉,中華民族陷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不能超脫,終於在清末成為一個政治經濟落後的民族。西學東漸,原有的文化幾乎被完全拋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從此割斷。
在當今中國社會,可以說是存在著兩種思想,一種是傳統文化的思想,沒有繼承和發揚廣大,這種文化是精華和糟粕並存。而另一種是一種超越現實條件的超前思想。無論哪一種,都不符合當今中國人的形象和精神。
一句話,當前中國文化的弱勢,正是由於缺乏一種與世俱進,能夠展現當今中國人真正面貌的文化精神,中國人缺乏一個總體的抽象的正面形象。在文化的各種形式中,缺乏真正能代表當代中國人的形象。
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這樣的形象,造成不少人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要圓。這是悲哀,五千年沉澱下的悲哀。
正如拿破崙所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而直到現在,這頭雄獅還沒有真正地蘇醒。中國沒有強大到一覽眾山小,也不是一些盲目崇洋的人眼中的弱者,它的潛力巨大,但要真正贏得自己應得的地位,任重而道遠。看清自己的地位,確定自己的目標,才是中國人現在最需要做的。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人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跡,但這遠遠不是中國人所有的實力,一旦雄獅猛醒,中國可以更強。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要從文化上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重新獲得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堅信,雖然現在國際上最強勢的是美國,但真正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還得數中國人。中國才是世界未來的真正領導者,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堅持的信條。
西方文化在現今的確算是優秀,但絕對代表不了未來。真正代表未來的,是中國人的文化。
但是,這並不代表排斥一切外來文化。一種強勢的文化,不僅僅要要強大的影響力,既能影響到本國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都可以吸收,繼而融合到本國文化中。中國古代文化曾具有這樣的特點,但從近代以來,這種特點漸漸消失了。首先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上,不僅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拋棄糟粕後繼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形成一種新的文化
所謂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關鍵處就在於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主幹的粗壯結實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近年來屢屢創造的奇跡,都證明中國人是有著這樣一種精神的,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精神並沒有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種具體表現而呈現出來。
具體到這種文化,這種精神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其實也並不清楚,但我已經模糊地感覺到了它的威力,那將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歸根結底,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興盛,自然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為自己的國家自豪和努力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強大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