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可以一反常態擊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這次勝利乘勝求和,避免了戰爭的擴大,畢竟法軍在遠東兵力不足,再者清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如果法軍陸海軍大舉增援那麼後果將要比丟失越南嚴重多了。而乘勝求和,中國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既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開放通商口岸,也屬於一次不小的勝利。
❷ 跪求英法百年戰爭的超詳細資料,法國最後為什麼會嬴
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佔有大量領地,法王企圖收回這些領地,遂爆發了長達百餘年的戰爭。
1337年5月24日,法王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王愛德華三世正式對法國發起進攻,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月在阿布維爾以北又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簽定和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這是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始自法王查理五世於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但查理五世死後,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無法治理國家,遂在1396年與英國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始自英王亨利五世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第四階段始於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
次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圍,大敗英軍。但貞德最終被法國勃艮第貴族出賣,以女巫罪被處以火刑。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查理七世,戰局扭轉,法軍大量收復失地。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
❸ 二戰德國為什麼能「秒殺」法國,法國當時這么弱嗎
1940年5月10日德國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德國幾乎佔領法國全境,6月 22日,法國投降。
第二、法國在二戰前對軍事並不上心,一直有避戰的想法,國內由於經濟蕭條帶來的諸多問題,使法國政府一直想實行綏靖政策,所以最後很快投降德國。
總體而言法國在二戰的實力並不弱,但是他們在戰略上和政治上的錯誤判斷,最終導致了法國的快速失敗。
❹ 在普法戰爭中,為什麼法國會輸
戰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武器裝備也遠不及普魯士,更可怕的是指揮戰役的將軍還是一個畏頭畏尾的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戰機,國內政治有腐敗不堪,所以有著這么多的毛病的法軍,在這場戰役中不輸還真是天理難容了。
但就這樣,法軍還是被普魯士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不但不讓他們彼此會合,而且還因為信息不流通造成他們也不能配合彼此作戰,就這樣法軍所有部隊被普魯士緊緊地圍困在陣地上,絲毫起不到一點作用。
所以這場戰爭沒用多久,法國就輸掉了普法戰爭,而且輸得非常難看,普魯士也由此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國。
❺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
1940年5月,德軍通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托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曼帥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略家,此戰足以證明。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❻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能一反常態擊敗了法國
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吧。一是清朝覺醒,開始學習西方的軍事。二是法國比較倒霉,遇到的都是清軍驍勇善戰的將領。三是法國的戰鬥力在歐洲不是很出色。
三: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在歐洲列強中一直不算出色。法國人身上具有天生的浪漫氣質,能造出名聞世界的葡萄酒和美食,但貌似並不具備優秀的軍事潛質。除了在天縱奇才拿破崙時代,法軍表現還可以,此後一直表現不是很出色。
不過遺憾的是,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君臣懦弱膽怯,這次可貴的勝利還是被葬送。
❼ 法國遭到法西斯德軍侵略為什麼迅速滅亡
主要是英法對德採取綏靖政策,根本沒料到德國會進攻法國。還有英法聯軍戰術戰略思想太落後(與德軍先進的戰術形成對比),將希望寄託在了馬奇諾防線上,還以為可以打一戰的斬壕戰,但德軍直接繞過了這個防線,英法最核心的防線速潰。另外,古德里安帶領的裝甲部隊幾乎以德國統帥部都感到可怕的力量推進,先進的裝甲部隊,尤其在加上先進的空中支援力量,迅速就突破了防線,很多法軍根本未做抵抗就遺棄了大炮敗退。
歸結原因是:德國先進的戰術。德國的裝甲部隊和空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❽ 德軍入侵法國,丘吉爾為什麼對法軍失望
1940年5月7日,英、法聯軍試圖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敗而告終,挪威淪陷了。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面對人們的譴責,以及要其下台的呼聲越來越高,極力為自己的政策爭辯。說實話,他不願意就這么“恥辱”的下台。
三天後,德軍分三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戰役打響。當天晚上,無力挽回局面的張伯倫,向國王遞交了辭呈,正式推薦丘吉爾繼任英國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歷史舞台。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綏靖政策,就此終結。
英、法聯軍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收攏被打散的部隊,一面動用國內各類船隻來往於英吉利海峽,接應聯軍撤往英國。等到德國元首“醒過悶”命令進攻時,已有33.5萬人聯軍官兵被救了出來,英國上下對此歡呼雀躍,認為是一場勝利。
但冷靜的丘吉爾糾正道:“自古以來,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
大家認為這句話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❾ 為什麼德軍能擊垮法軍呢
首先,德軍坦克裝備了無線電通信設備,速度快,易於維護。更重要的是,德軍坦克組建了獨立的部隊,作為一個整體行動,而不像法軍把坦克配備給步兵部隊。還有一點就是德軍的坦克部隊是在摩托化作戰理論的創立者古德利安的親自指揮下行動的。可以說,當古德利安的裝甲集群推進到英吉利海峽時,他已經深深地插入到法國,馬其諾防線已形同虛設。從那時起,古德利安的裝甲部隊的每一輛坦克、汽車或摩托車上都塗上了」G」的標志。
✿:為何古德利安被解除了一切軍中職務?
在入侵蘇聯前,古德利安被晉升為上將,擔任第二坦克集群的司令官,後又擔任第二坦克集團軍司令官。這時,他離元帥只有一步之差了。在入侵蘇聯的第一階段,他獲得了包括騎士勛章在內的多次嘉獎。但是,他的上司馮·克魯格元帥總是試圖停止推進,而他一直勇往直前;再加上他多次違抗希特勒的命令,從危險之中撤回部隊,在多種矛盾的激化下,古德利安被解除了一切軍中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