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著名詩人寫的什麼

法國著名詩人寫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1 04:18:26

㈠ 法國作家誰是18世紀著名的什麼他的巨著是什麼

18世紀是理性的時代
法國有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狄德羅。
孟德斯鳩(1689年-1755年)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諷刺社會風俗的方方面面,頌揚英國的憲法。著作《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

伏爾泰(1694年-1778年)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著名學者、作家。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

德尼·狄德羅(1713年-1784年)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
除為網路全書寫的大量詞條外,還著有《對自然的解釋》、《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原理》等。

㈡ 20世紀法國文學知名作家 及其成名作誰能列一下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

維克多·雨果
(1802—1885)19世紀法國偉大的小說家、著名詩人。生於軍官家庭。一生著有大量詩歌、小說、戲劇和文學理論作品。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他的作品以精細的手法,廣闊的生活畫面和豐富的內容,對專制制度和反動教會的罪惡,進行了憤怒揭發和有力控訴,對下層貧民悲慘遭遇寄於同情。深刻反映19世紀法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現實。他的作品對後世作家發生了巨大影響。
羅曼羅蘭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2)、《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並且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他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
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創作的一部小說。這個故事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難: 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她自己寫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㈢ 法國著名詩歌代表人物

比埃爾·德·龍沙(Pierre de Ronsard,又譯作龍薩,1524年9月11日-1585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活躍於法國的重要詩人。是法國最早的文藝沙龍——「七星詩社」的創立者。龍沙被稱作「詩人中的王子」,他從希臘、羅馬、義大利詩歌汲取養分,為法國詩注入新血,卻不失法國氣息。他詩作的題材極廣,哲學詩、政治詩、田園詩、戲謔詩、怪異詩……無不為之,但最能展現他精妙詩藝的,還是他的情詩——從早年詩集《愛情》,到中晚年的名作《給海倫的十四行詩》。因此被公認為卓越的愛情詩人。

阿方斯·馬里·路易斯·普拉·德·拉馬丁(Alphonse Marie Louise Prat de Lamartine,1790年10月21日-1869年2月28日)生於勃艮地的Mâcon。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和政治家。他以半自傳式詩歌《湖》著名。詩中以死了的丈夫的視點去追憶和妻子的一段熱烈的愛情。 拉馬丁是法國詩歌形式的大師。他是法國裏少數同時身為政治家的作家之一。

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

皮埃爾·儒爾·特奧菲爾·戈蒂埃(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年8月30日-1872年10月23日),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Maupin,1835)、《琺琅與雕玉》(Emaux et Camées,1852)。

勒貢特·德·列爾(Charles 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1818年10月22日-1894年7月17日),法國巴納斯派詩人。共寫了三部詩集:《古詩》(1852年)、《野詩》(1862年)、《悲詩》(1884年)。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以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mal)留名後世。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法語:Frédéric Mistral,1830年9月8日-1914年3月25日),法國詩人,曾帶領19世紀奧克語(普羅旺斯語)文學復興。他在1904年與何塞·埃切加賴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1838年11月7日-1889年8月19日)是一位法國象徵主義的作家、詩人與劇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的作品經常神秘與恐怖的元素,並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著有小說《未來夏娃》(L'Ève future )等。

雷諾-弗朗索瓦-阿蒙·蘇利·普呂多姆(René-François-Armand (Sully) Prudhomme,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6日),法國詩人,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斯特凡•馬拉美(法語:Stéphane Mallarmé,1842年3月18日-1898年9月9日)原名艾提安•馬拉美(法語:Étienne Mallarmé),19世紀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家。與阿蒂爾·蘭波、保爾·魏爾倫同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希羅狄亞德》(1875)、《牧神的午後》(1876)、《骰子一擲》(1897)。

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1844年3月30日-1896年1月8日),法國象徵派詩人。1881年,他在巴黎出版他的詩集《明智》(Sagesse),一舉成名。1894年,他在勒貢特·德·列爾死後被選為「詩王」。1895年他寫出最後的一本詩集《死亡》。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他的創作是法語詩歌歷史上的重大變革。主要作品有《詩集》、 《醉舟》(1871年)、 《地獄一季》(1873年)、 《彩畫集》(1874年)、《蘭波書信集》。

阿爾貝·薩曼(Albert Samain,1858年4月3日-1900年8月18日),法國象徵派詩人。在創作上,薩曼深受波德萊爾和魏爾倫的影響,作品甜蜜、柔和、朦朧而又透出悲傷。他的兩部詩集《公主的花園里》(1893年)和《瓶子的側面》(1898年)為他帶來了聲譽,第三本詩集《金車》於1901年在他死後出版。

保羅·克洛岱爾(法語:Paul Claudel,1868年8月6日-1955年2月23日),全名保羅-路易-夏爾-馬里·克洛岱爾[參 1](Paul-Louis-Charles-Marie Claudel),法國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外交官,長姊卡米耶·克洛岱爾是雕塑家。1895-1909年到中國(清朝)擔任領事。他受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阿蒂爾·蘭波的影響很深遠。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法語: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年8月26日-1918年11月9日),法國詩人,被視為20世紀上半期法國最傑出的詩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詩歌代表作為《醇酒集》。《圖畫詩》在他死後才出版,在這些詩中他開始嘗試用詩句來構成圖案,對後來詩歌形式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㈣ 法國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

1、《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3、《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4、《笑面人》

《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866-1868年,1869年發表。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里,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

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

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安娜女王借機製造宮廷陰謀,宣布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5、《海上勞工》

《海上勞工》是法國偉大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勞工》是雨果流亡海島期間創作的一部重要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吉利亞特對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呂施特深沉純潔的愛,為搶救杜朗德的機器表現出的勇敢與才能。

以及為了成全戴呂施特與埃伯納茲爾·柯德萊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犧牲,表現了主人公與偏見、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爭,塑造了一個集「約伯與普羅米修斯」於一身的海上勞工代表。

㈤ 法國的著名作家名字

1.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莫泊桑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三百餘篇短篇小說的巨大創作量在十九世紀文學中是絕無僅有的。

他的短篇所描繪的生活面極為廣泛,實際上構成了十九世紀下半期法國社會一幅全面的風俗畫,更重要的是,他把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說的成就所奠定的。

㈥ 法國著名詩人有那些

1、拉馬丁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是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作家,政治家。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前驅和巨擘。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音韻優美。他的主要作品有《新沉思集》、《詩與宗教的和諧集》等。

2、保爾·艾呂雅(1895——1952年),法國當代傑出詩人。一生寫詩和戰斗,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斗爭。出版詩集數十種,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豐採的眼睛》、《詩與真》、《鳳凰》、《為了在這里生活》、《獸與人,人與獸》、《當前的生活》、《天然的流水》、《和平詠》等。

3、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4、保爾·瓦雷里

保爾·瓦雷里(Paul Valery,1871.10.30~1945.7.20),法國象徵派詩人,法蘭西學院院士。作有《舊詩稿》(1890~1900)、《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

5、阿爾封斯·德·拉馬丁

阿爾封斯·拉馬丁,全名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1811年秋漂泊義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個叫格拉齊拉的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說《格拉齊拉》。

1816年秋,他在法國東南溫泉鎮艾克斯萊班(Aix-les-Bains)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兩人相戀。她次年的病故給他帶來懊喪的回憶,寫下了許多悲嘆愛情、時光、生命消逝的詩篇,後結集為《沉思集》,1820年發表後獲得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而一舉成名。

㈦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2、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

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茶花女》,表達了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出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阿納托爾·法朗士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故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

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代表作品有《金色詩篇》、《波納爾之罪》等。

4、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5、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㈧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樓拜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法國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盧昂一個傳統醫生家庭。福樓拜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人情進行真實細致描寫記錄的同時,超時代、超意識地對現代小說審美趨向進行探索。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

19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

2、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3、斯湯達 法國著名作家、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先驅 ,代表作《紅與黑》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4、亞歷山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稱大仲馬,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亞歷山大·仲馬,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5、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代表作《惡之花》

法國詩人。1821年4月9日生於巴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歐皮克上校後來擢升將軍,在第二帝國時期被任命為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復雜心情,波德萊爾也不能接受繼父的專製作風和高壓手段,於是歐皮克成為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深厚。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波德萊爾對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採取了挑戰的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著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㈨ 介紹一下法國詩人沙爾·波德萊爾代表作《惡之花》

沙爾·波德萊爾(1821—1867)在法國詩歌乃至歐美詩壇上的地位是劃時代的,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

《惡之花》(1857)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創新之一在於他描寫了大城市的丑惡現象。在他筆下,巴黎風光是陰暗而神秘的,吸引詩人注目的是被社會拋棄的窮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橫陳街頭的女屍。波德萊爾描寫丑和丑惡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認為丑中有美。與浪漫派認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滿和諧、優美的觀點相反,他主張「自然是丑惡的」,自然事物是「可厭惡的」,罪惡「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為的,善也是人為的;惡存在於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於世界的中心一樣。他認為應該寫丑,從中「發掘惡中之美」,表現「惡中的精神騷動」。波德萊爾在描繪人的精神狀態時往往運用丑惡的意象。以《憂郁之四》為例,詩中出現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鍋蓋、黑光、潮濕的牢獄、膽怯的蝙蝠、腐爛的天花板、鐵窗護條、卑污的蜘蛛、蛛網、游盪的鬼怪、長列柩車、黑旗。這些令人惡心的、醜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紛至沓來,充塞全詩,它們顯示了「精神的騷動」。總之,波德萊爾以丑為美,化丑為美,在美學上具有創新意義。這種美學觀點是20世紀現代派文學遵循的原則之一。

創新之二在於展示了個人的苦悶心理,寫出了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悲慘命運。在詩歌中表現青年的這種心態,是別開生面的。浪漫派詩歌表現愛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獨、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層意識方面僅僅是開始。波德萊爾從更高的意義上來理解憂郁,他認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憂郁是《惡之花》要表達的最強音。從整部詩集來看,詩人寫的是人在社會中的壓抑處境。憂郁像魔鬼一樣糾纏著詩人。忱郁是對現實生活不滿而產生的病態情感,也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命運不濟,尋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悲觀絕望的心境,正如詩集初版時廣告的說明和評論所說的:《惡之花》「在於勾畫現代青年的精神騷動史」,「表現現代青年的激動和憂愁」。

閱讀全文

與法國著名詩人寫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