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的高鐵里程在世界是最長的么
1、中國 全長38155.5公里:2008年通車的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是中國首條高速鐵路,截止至2016年,中國的運營高鐵線路已經達到了2.2萬公里之長,佔全球高速鐵路里程的60%之多,並且在建鐵路長達1.8萬公里。預計2025年,中國將擁有3.8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路。
2、西班牙 全長4900公里:西班牙高鐵從1992年4月21日運營至今,由西班牙國家鐵路運營。
3、德國 全長3368公里:雖然德國曾經將高鐵速度達到了406.9公里,但實用性的高鐵線路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修建。不過德國鐵路公司的旗艦高鐵ICE列車可以到達德國各地。
㈡ 高鐵車身長多少
高鐵車身長度:
27,000毫米(兩端車輛)
25,000毫米(中間車輛)
編組長度:304米
車身寬度:3,380毫米
車身高度:3,650毫米(至頂板)
車身高度:4,490毫米(至收藏時之集電弓)
㈢ 法國的高速列車有哪些性能
1981年9月27日,法國研製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第一代高速列車在法國巴黎—里昂線上投入商業運行。該車最高時速可達280千米,並使巴黎到里昂間的火車旅行時間縮短了2倍多,經濟效益顯著。1988年4月14日,在法國貝爾福舉行了法國鐵路公司設計,並與阿爾斯道木公司合作建造的首列橫渡海峽的高速火車的總裝成功儀式,它標志著第二代高速火車正式問世。這列高速火車每列由10節車廂組成,共有485席座位。它正常運營在海峽線路段時最高速度達300千米/時,其他延伸路段為220千米/時。牽引、空氣動力學、制動和牽引電流的集電等方面採用的一系列新技術是高速火車得以大幅度提速的主要原因。它的同步發動機主機能轉變成交流發電機,為制動變阻器提供電流。同時採用新型制動盤,把新型制動設備與一個微處理機自動系統結合,得以避免抱死車軸。它精心設置了懸浮減震設備,以及新型低噪音、低震動空調設備。由於採用了新型的發動機及制動和懸浮設備,因此機車、設備和路軌維修費用大大降低。目前這列高速火車頻繁往返於穿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
㈣ 法國高速列車的技術參數
TGV列車屬於載客列車,除了在巴黎、里昂和普羅旺斯之間有少量郵政貨運外,TGV主要用於運送乘客。TGV是繼日本新干線之後的世界第二條商業運行的高速鐵路系統,後者於1964年10月1日開通。
TGV(如右圖),是SNCF,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的注冊商標。 動力集中配置,車輛鉸接式連接
T GV列車採用鉸接式動力集中配置方式,列車編組始終保持兩端為動力車,拖車之間鉸接式連接,整個動車組不可分解獨立運行。法國鐵路認為這種結構方式具有一系列優點:
(1)動力學性能好,利於安全運行。這種列車具有優良的整體性,對列車蛇形運動加強了約束,有利於列車安全運行。最明顯的一例子是:1993年12月21日,一列TGV-R動車組以300km/h的速度在北方線路上高速運行時,由於暴雨造成7km長的路基塌陷,引起尾部車輛脫軌,列車向前沖了2km停下來,令人驚奇的是,列車竟沒有一輛傾覆,僅有3名旅客輕傷。
(2)轉向架數量少,空氣阻力小。由於兩個車輛共用一個轉向架,因此使轉向架數量少;又由於車輛之間沒有車鉤,鉸接式聯接,則使車輛之間縱向間隙小,可平滑過渡,空氣阻力小,列車整體空氣動力學性能好。
(3)振動小、雜訊低。由於鉸接式轉向架二系懸掛支點高,車輛重心低,從而改善了側滾振動;同時轉向架位於兩輛拖車之間,使得旅客座位處振動小、雜訊低,提高了旅客乘坐的舒適性。
(4)轉向架軸距大,高速穩定性好。鉸接式轉向架便於加大軸距,從而可以提高轉向架高速時的運行穩定性。
(5)提高雙層客車的載客量。由於採用鉸接式轉向架,可以將雙層客車的通道設在上層,從而減少了樓梯佔用面積,增加了座席面積,為列車增載入客量提供了最佳結構。 (一)動力轉向架
第一代高速列車TGV-PSE的動力轉向架Y230是在法國燃氣輪動車組轉向架Y226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被法國所有的第二代、第三代高速列車用作動力轉向架。
Y230型轉向架為無搖枕式轉向架,它最明顯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明快,便於組裝和拆卸,可靠地實現了牽引電機體懸和較好的驅動動力學性能,是典型的動力集中式高速列車體懸式動力轉向架。
Y230型動力轉向架的主要技術參數
1.轉向架輕量化
Y230型轉向架自重7.263t,採取如下措施減輕轉向架的重量:
(1)採用無搖枕式轉向架,取消了搖枕,由螺旋型圓彈簧直接支承車體,為防止車體相對於轉向架橫移過量,在枕梁中部裝有兩個剛度遞增的橫向橡膠止擋;
(2)構架由箱型的魚腹形側梁和橫梁組成,採用H形焊接結構;
(3)齒輪箱體採用鋁合金鑄造。
2.牽引電機懸掛與驅動系統
(1)牽引電機懸掛
Y230型轉向架的牽引電機與其輸出端相連的三級變速齒輪箱構成一個整體單元,通過三點支撐在車體上。
(2)驅動系統
Y230型轉向架驅動系統示意圖和布置圖如圖2和圖3所示。牽引電機的輸出扭矩通過「三爪伸縮方式萬向軸」傳給輪對齒輪箱,帶動輪對轉動。
①牽引電機變速箱
體懸的牽引電機變速箱為帶中間齒輪的三級傳動齒輪箱,採用斜齒輪傳動,齒輪箱體由鋁合鑄造。
②三爪伸縮式萬向軸
三爪伸縮式萬向軸與電機軸和輪對軸平行,將牽引電機輸出扭矩傳給輪對齒輪箱,它的中部是帶有三凹槽的銷套,帶有3個滾動軸承的萬向軸軸桿嵌在凹槽中,萬向軸可以在銷套內自由伸縮±120mm。
③輪對齒輪箱
輪對齒輪箱是二級齒輪箱,採用直齒輪傳動,齒輪箱體也是由鋁合金鑄造。
3.一系懸掛和軸箱定位
Y230型轉向架的一系懸掛和軸箱定位方式採用鋼螺旋圓簧和圓柱形橡膠金屬疊層彈簧的復合結構方式,每軸箱各配一個垂向液壓減振器,如圖4所示。一系懸掛的靜撓度為59/70mm,單側縱向剛度為120MN/m,單側垂向剛度為131MN/m,等效橫向剛度與400mm長軸箱定位拉桿的等效橫向剛度相當。
4.二系懸掛
二系懸掛採用高撓度圓簧兩組,每組兩個,兩端加橡膠墊,以緩解彈簧橫向變形的應力,並降低雜訊。同時,還加裝了兩個垂向液壓減振器、一個橫向液壓減振器和兩個抗蛇型液壓減振器。二系懸掛靜撓度為87/105mm,縱向剛度為0.35MN/m,垂向剛度1.63MN/m。
5.軸箱與輪對
Y230型轉向架固定軸距為3000mm,車輪直徑為920mm(磨損到限850mm),車輪踏面採用1/40錐形踏面,簧下質量為4.3t。每台轉向架軸箱輪對總重量為3086+880 kg(傳動裝置部分),軸徑為150mm。軸承採用TIMKEN-AP型雙排錐形滾柱軸承。
6.中心銷牽引裝置
由於Y230型轉向架構架為H形結構,空間較小,因此採用帶橡膠球鉸的T形中心銷牽引,如圖5所示。中心銷位置較低,牽引點距軌面460mm,以減小軸重轉移。T形中心銷的一端用兩個橡膠彈性球鉸連接在心盤上,心盤座用螺栓連接在車體底架的枕樑上;另一端插在一個帶橡膠彈性球鉸的牽引銷套中,此銷套焊接在構架枕樑上。上下3個橡膠彈性球鉸轉動不受約束,配有自潤滑襯套。它們在縱向可緩沖牽引制動時的沖擊;在橫向可減輕輪軌的橫向作用力,減少輪緣與鋼軌的磨損。 LGV(lignes àgrandevitesse,高速鐵路線)的鐵路信號系統為TVM-300與TVM-430,TVM-430為TVM-300的升級版本,兩者均為以軌道電路為基礎,並由此將相關訊息傳輸至機車的車載系統,且均支持單雙線運行。
TVM-300採用階段式降速,駕駛須按車載系統顯示的速度進行手動減速,否則超過規定的速度限制後系統將啟動緊急制動予以防護。為縮短列車運轉間隔並增加線路容量,TVM-430則改用連續式降速,但駕駛仍然需要按車載系統顯示的速度進行手動減速。
TVM-300與TVM-430兩者均為容許進入占據區間設計,除車站與道岔區域外,駕駛按照減速信號停車後允許以低速(30 公里/小時以下)開車進入前方已佔據的閉塞區間內。
為了讓列車調度與單雙線運轉更加方便,LGV在主線軌道上每20至30公里設置一組道岔與緊急停靠側線。通過道岔切換軌道時,列車允許的通過速度為160至170 公里/小時。緊急停靠側線可供列車在執行故障排除或等待救援時臨時停靠使用,避免影響主線的運行。 TGV列車最初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製造,如今通常由轉包商製造,例如加拿大的龐巴迪宇航公司。
㈤ 法國高速鐵路的線路介紹
東南線
巴黎和里昂是法國兩個最大的城市,人口分別為1000萬和l50萬,自20世紀60年代起,聯結巴黎-第戎-里昂的鐵路運量就已達到飽和狀態,當時曾考慮過加修復線等多種方案,經詳細的技術經濟分析後,最終選擇了新建一條高速客運專線的方案。
該線包括聯絡線在內全長417 公里,南段275 公里於1981年9月投入運營,北段115公里於1983年9月投入運營並全線開通。東南線上運行的TGV-PSE型動車組允許最高速度為270 公里/小時,超過了當時日本東海道新干線最高速度220 公里/小時,旅行速度為213 公里/小時。
東南線TGV高速鐵路系統自投入運營之日起,就以其安全、快速、便捷、舒適的特性吸引了廣大旅客,成為一種極具競爭力的公共交通工具。高速 列車的開行使巴黎和里昂間的旅行時間只需2h,比過去縮短了一半,客運量大幅度增長,自1981年啟運以來到1997年,東南線高速列車運送的旅客達到 2.81億人次。高速新線與既有鐵路網的兼容性能使高速線上行駛的高速動車組到達既有線後以既有線允許的速度行駛,從而大大擴展了它的通達區域,從巴黎出 發開往馬賽(Marseille)、蒙彼利埃(Mont-Pellier)或日內瓦(Geneve)的列車保留了在高速線上節省時間的優點。
巴黎一里昂高速線是由法國國營鐵路公司獨自籌資興建的,作為法國自1928年以來第一條新建的鐵路,它在技術和商業方面的巨大成功,使法國 鐵路這一傳統產業擺脫了蕭條,重新走向輝煌,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全世界鐵路行業的新發展,而法鐵則在自己出色的經營中,使投資回報率高達15%。
大西洋線
東南線的成功大大激發了法國修建高速新線的積極性,從東南線部分投入運行的1981年起就加緊了對修建大西洋線TGV的研究。1984年, 大西洋線被宣布為公用事業。1989年9月,大西洋的西部支線巴黎到勒芒(Lemans)開通。1990年10月,開往圖爾(Tours)的西南部支線也 投入了使用。該線全長282公里,全部投入運營後,從巴黎向西開往雷恩(Rennes)、南特(Nantes)方向,向西南開往波爾多 (Bordeaux)、圖盧茲(Toulouse)方向的高速列車通達行程達到2440 公里,通達城市為 56個大西洋線TGV-A型高速動車組允許的最高速度達到 300 公里/小時,從巴黎到勒芒的旅行速度為220 公里/小時,從巴黎到圖爾的旅行速度為236公里/小時。該線採用的高速動車組被稱為第二代TGV,與在東南線使用的第一代TGV相比,在技術方面,由於在牽 引、制動和受流等關鍵技術上都有重大進展,因此使高速列車性能和旅客舒適程度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行車速度從10年前的 270 公里/小時提高到300 公里/小時515.3 公里/小時的世界記錄就是1990年在大西洋線TGV西南支線上創造出來的。同時,由於在機車車輛保養、能源消耗等問題上注意節約,以及採用車載微機系統, 第二代TGV的運營費用比第一代TGV降低了近20%。
與東南線一樣,大西洋線自投入運營以後,客運量呈持續增長勢頭,1991年達到1600多萬人次,至1997年,大西洋線運送的旅客已達到 1.61億人次;與此同時,巴黎一南特、巴黎一波爾多的航空運量和高速公路運量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經營效果來看,大西洋錢TGV在完全開通後第一年就 有盈餘,1991年純收益7.94億法郎,獲得了與東南線類似的效果。截至2000年,大西洋線運營收入的贏余也已全部償還線路建設與車輛購置的費用。
北方線
北方線是聯結巴黎一倫敦一布魯塞爾一阿姆斯特丹一科隆一法蘭克福的北部歐洲高速鐵路的法國部分,這是法國第一條國際性的高速鐵路,涉及法、 英、比、荷等5個國家。1987年,法國政府批准法國國營鐵路公司提出的修建北方線TGV的計劃。1989年9月,北方線TGV被宣布 為公用事業,英吉利海峽隧道同時開始興建。該線全長333公里,從巴黎以北的喀內斯(Gonesse)到里爾(Lille);在里爾分為兩條支線,一條向 西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到達英國,另一條通向比利時邊界。從巴黎以北到阿拉斯(Arras)的145 公里高速新線於1993年5月投入運營,採用TGV--R型路網高速動車組,列車最高速度為300 公里/小時。1993年9月,北方線TGV全線開通,從巴黎到里爾僅需lh即可到達。1994年11月,從巴黎到倫敦的運營正式開始,為了滿足海底隧道的要 求並與英國鐵路接軌,採用了新研製的歐洲之星TGV--TMST型高速動車組,該型動車組在高速線上的最高行車速度為300公里小時,在海底隧道則以160 公里小時的速度運行。北部歐洲高速路網從里爾到布魯塞爾(Bruxelles)的高速鐵路已於1996年通車。
北方線自開通以來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歐洲之星高速動車組在運營後的第一年,即1995年客運量就達到300萬人次,1997年,北方 線TGV客運量已達到2050萬人次。高速列車通達范圍達到660 公里,通達城市為 16個。在經濟方面法鐵的收益率為12%,地方行政區則達到19%。
東南延伸線(或羅納河一阿爾卑斯線
)
羅納河一阿爾卑斯高速線位於東南線的延長線上,從里昂到瓦朗斯(Valance)全長148 公里,新線從東環繞里昂並通過里昂一薩多拉機場高速車站,全線於1994年開通。至此,從巴黎到馬賽的運行時間只需4 h10min,自巴黎通達法國東南部及鄰國的城市多達75個,高速新線的通達范圍可達到3 215 公里。
巴黎地區聯絡線
這條高速新線全長128 公里,從東部環繞巴黎,將北方線和東南線、大西洋線聯結起來,途經法國最大的戴高樂國際機場高速車站和歐洲迪斯尼樂園高速車站,使空運、地鐵和著名景點與 高速線聯結起來。該線向西通過既有線和聯絡線使北方線和大西洋線聯成一體。該線南北部分已於1994年開通,與西部相聯部分已於1996年開通。
地中海線
地中海線自瓦朗斯向南延伸,在阿維尼翁設三角線,東南分支到達馬賽,西南分支至尼姆以西的蒙彼利埃,全長約295 公里,最高運行速度為350公里小時。地中海線自1995年開始動工修建,2001年上半年線路已全部開通。由巴黎至馬賽800公里行程只需旅行3 h,採用TGV--2N型第三代雙層高速動車組,法國北起里爾、南至馬賽的南北高速主幹道亦已形成。
歐洲東部線
為了加強巴黎地區及法國北部、西部及西南地區於法國東北部之間的聯系,還有法國與德國、瑞士及盧森堡等國之間的聯系,歐洲東部線首段300公里鐵路線與2007年3月15日建成並於6月10日投入商用。使得從巴黎45分鍾到蘭斯,1小時30分到梅斯或者南錫,2小時20分到達斯特拉斯堡。
㈥ 高鐵火車的長度
運行在滬寧上的大部分是CRH2型300公里速度等級一階段的車,這種車是8輛編組,中間車長25米,兩端的頭車車長25.7米,列車總長度為201.4米。
(6)法國高鐵長度多少米擴展閱讀:
高速鐵路,就是鐵路設計速度高、能讓火車高速運行的鐵路系統。世界上第一條正式的高速鐵路系統是1964年建成通車的日本新干線,設計速度200km/h,所以高速鐵路的初期速度標准就是200km/h。後來隨著技術進步,火車速度更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就對高速鐵路有了不同定義。
參考資料:網路-高鐵
㈦ 法國TGV高鐵的簡介:
法國高速鐵路稱為TGV(法文為Train à Grande Vitesse的縮寫),是由阿爾斯通公司和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設計建造並由後者負責運營的高速鐵路系統。作為當今世界上高速鐵路技術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頻繁刷新運行速度最高記錄。
1981年,TGV在巴黎與里昂之間開通,它那桔紅色的外形引人注目。當時商業運營時速為270公里,此後不到幾個月,TGV就打敗法國航空擁有了這條線路的最大客源。TGV的成功促進了鐵路網路的擴張,隨後多條新線路在法國南部、西部和東北部建成。如今法國已形成以巴黎為中心、輻射法國各城市及周邊國家的鐵路網路。TGV普通列車的商業運行時速達到320公里,經過特殊改造的列車在測試中時速更是高達574.8公里。
法國TGV為提高速度特別設計了法國高速鐵路線(lignes à grande vitesse,縮寫為LGV),該鐵路線沒有急轉彎,使用高功率電動機和鉸接車架,輪軸高度較低且機車信號內置。運行在LGV上的TGV列車可以獲得與磁懸浮列車相同的速度,這使得性價比較高的TGV徹底擠掉了造價高昂的磁懸浮列車。
享有「全球第一速」美譽的TGV,對法國人的生活和出行習慣產生了巨大影響。坐上法國TGV既免去了堵車的煩惱,又能享受省時帶來的輕松。巴黎到里爾鐵路線的開通,讓不少里爾人獲得了在巴黎工作的機會。試想一下,早上在布魯塞爾喝早茶,1個多小時後到巴黎上班,下午再坐兩個小時「歐洲之星」列車到倫敦遊玩。同乘坐飛機相比,旅客更願意乘坐TGV,因為TGV站點設在市區,省去了去郊外坐飛機和辦理手續時間。TGV由於運行阻力小、穩定性高、雜訊低使得TGV列車以舒適聞名。很多遊客都因此特地前來感受舒適的法
國高鐵。
由於法國TGV在傳統輪軌領域的技術領先於歐盟各國,1996年,歐盟各國的國有鐵路公司經聯合協商後確定採用法國技術作為全歐高速火車的技術標准。這一決定讓無數法國人感到振奮,法國國營鐵路公司客運部負責人吉堯姆?貝比稱:「歐洲鐵路客運的重要線路勢必全都經過法國,因為法國在地理上占據著歐洲中心的位置。」隨後TGV技術被出口至韓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了運用最廣泛的高速輪軌技術。
阿爾斯通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最新一代超高速列車AGV,其運營時速達到350公里,與同類主要高速列車相比,AGV的能耗節省15%。據法國《論壇報》報道,國際高速列車市場潛力巨大。法國將利用AGV進軍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此外,法國計劃在2020年將高速鐵路總長度提高一倍,達到2500英里。
㈧ 動車車廂長度是多少
多數規格的動車車廂的長度介於24.5米和27米之間。
CRH1:頭車車輛長度(mm):26950 ,中間車輛長度(mm):26600 ;
CRH2:頭車長度 25,700 mm ,中間車: 25,000 mm ;
CRH3同CRH2CRH5:頭車車輛長度(mm):27600 ,中間車輛長度(mm):25000 ;
CRH380A:頭車:26,500mm;中間車:25,000 mm
CRH380B:頭車:25,850mm,中間車:24,825 mm
㈨ 世界上鐵路總長度最長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鐵路總長第一的是美國。但電氣化鐵路中國第一。據網路資料顯示——到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鐵正式開通,中國電氣化鐵路總里程在54年突破4.8萬公里,超越了原電氣化鐵路世界第一的俄羅斯,躍升為世界第一位。
美國鐵路全盛時期有40多萬公里。現在廢棄了很多。鐵路營業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現有本國鐵路260423公里,其中一級鐵路為212742公里,軌道延長里程為354813公里,另外還有美國擁有使用權,非本國在國內修建的鐵路23112公里。
根據中國鐵道學會電氣化委員會提供數據,目前世界上6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電氣化鐵路,電氣化鐵路總里程排在中國之後的幾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43300公里、德國21013公里、印度18810公里、日本16965公里、法國15217公里。
(9)法國高鐵長度多少米擴展閱讀:
美國鐵路從1865年到1869年四年間,約有14000多名華工參加築路工程。修築100英里的塞拉山脈地段的鐵路時,華工的死亡率高達10%以上。1869年5月10日,聯合太平洋鐵路與中央太平洋鐵路在猶他州的普魯蒙托里角接軌,正式宣告了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跡的橫貫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建成。
這條鐵路原計劃建築14年,但由於勤勞堅毅的華工積極參與,僅用了7年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7年。這條鐵路之所以能早日建成,大部分應歸功於那些貧苦而被人蔑視的中國工人。他們忠誠勤奮,表現卓著,台山籍華工為建築鐵路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㈩ 世界上最長的鐵路
西伯利亞大鐵路是橫貫俄羅斯東西的鐵路干線,總長933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鐵路。
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Railway)是橫貫俄羅斯東西的鐵路干線。起自莫斯科,經梁贊、薩馬拉、車里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赤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總長9298.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奔跑在這一鋼鐵大動脈上的共有大約1000列貨運和客運列車。車里雅賓斯克以西,於十九世紀中建成;以東長7,416公里,於1891年始建,1916年全線通車。
三十年代完成全部復線工程。現除赤塔以東的卡雷姆斯卡亞站到遠東區的達利涅列欽斯克(原名「伊曼」)間3,000公里為復線內燃機車牽引外,其餘均實現了電氣化。全線運量西段大於東段,其中尤以鄂木斯克至新西伯利亞間(長627公里)最為繁忙。主要運輸煤炭、木材、礦石、建材、金屬及糧食等,具重要經濟和戰略意義。
從16世紀開始,沙俄瘋狂地在亞洲擴張領土,攫取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這片廣袤的土地面積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占亞洲陸地面積近1/3。這里有一望無際的森林和草原,肥沃的土壤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很多人將其稱為「金窖」。不過由於距離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太過遙遠,西伯利亞在幾百年裡都無法得到開發。因其自然條件惡劣,自16世紀末以來,歷代沙皇便將這里作為苦役的流放地。
19世紀末期,俄國開始進入工業化時期。為了發展國內經濟,沙皇開始關注起西伯利亞地區。更重要的是,當時英美日等列強正在遠東國際舞台上激烈角逐,使西伯利亞的戰略地位凸顯出來。為了牢固地佔有這片遠離歐洲的土地,也為了實施沙俄蠶食亞洲的「遠東政策」,沙皇決定修建一條貫通整個西伯利亞的大鐵路。
其實早在19世紀中期,有關部門就已為修建鐵路進行了大量論證工作。在十九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俄國專家們設計了在西伯利亞修建鐵路的許多新方案,但都未得到政府支持。俄國政府只是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解決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問題[1]。1890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頒發命令,決定首先從最東端的海參崴動工。1891年5月,皇儲尼古拉(即後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親臨海參崴主持鐵路奠基儀式。1892年7月,鐵路工程又從車里雅賓斯克往東修建。由於事關重大,俄國最高當局自始至終對該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於1892年成立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特別管理委員會」,皇儲尼古拉親自出任主席。
然而鐵路的修建卻是異常的艱難,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與山脈、面積遼闊的永久凍土層外,惡劣的氣候成了最大的考驗。在西伯利亞,冬季的溫度能達到驚人的零下50℃,而在盛夏又經常出現近零上40℃的高溫。巨大的溫差經常造成鋼鐵脆裂、設備損壞。
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成千上萬的俄國貧苦農民以及服苦役者參與了施工。他們冒著嚴寒酷暑,開山搭橋,鋪設枕木,很多人因勞累致死。另外,俄國還必須為鐵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代價。作為歐洲經濟比較落後的一個國家,沙俄幾乎要傾盡國力才能承擔起驚人的費用。僅在1891年—1901年間,俄國就為西伯利亞大鐵路花費了14.6億盧布,遠遠超過了同期的軍費開支。經過13年的艱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這條世界最長的鐵路干線才開始通車,而收尾工程則延續到了1916年。
後來,為加快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蘇聯政府決定修建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貝阿鐵路)。這條新鐵路西起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泰舍特站,經勒拿河畔的烏斯季庫特、貝加爾湖北端的下安加爾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爾州的滕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邊疆區的烏爾加爾、共青城,直到日本海沿岸的蘇維埃港,全長4275公里。在蘇聯鐵道兵部隊的努力下,1984年底貝阿鐵路竣工,1985年正式通車。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對當時的中國也產生了相當影響。由於當時的沙俄一直覬覦中國的東北地區。因此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俄國的侵略政策中佔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亞大鐵路開工後不久,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就主張,大鐵路干線應通過中國東北直達海參崴,這樣就可拉近中國東北與俄國之間的聯系。恰在此時,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被迫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為了抑制日本在遠東的勢力,俄國便聯合德法兩國進行干涉,迫使日本「吐出」了遼東半島。隨後,因干涉還遼「有功」的俄國迅速獲得清政府的好感,而俄國也乘機秘密制訂了所謂的「亞洲黃俄羅斯計劃」。這一計劃的基礎,便是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同時,修建穿越中國東北並南伸至大連的鐵路。
1896年,當李鴻章作為特使赴莫斯科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時,俄國人便誘迫他簽訂了《中俄密約》,決定在中國境內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支線,並命名為東清鐵路(後又稱中東鐵路)。1898年,東清鐵路動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線通車。西伯利亞大鐵路竣工後,給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火車的轟鳴聲中,原本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迅速繁榮起來。通車後,這里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口迅速增長。1863年時,西伯利亞人口僅為286萬人,到1914年已達962萬人。大量移民的到來,有效地緩解了西伯利亞地區勞動力匱乏的狀況。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在大鐵路沿線兩側,眾多的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這種發展步伐被當時國際輿論譽為「美國速度」。
靠著鐵路帶來的勞動力與資金技術,西伯利亞一躍成為俄國的主要農牧業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亞穀物產量已佔全國的17%。同時,西伯利亞的工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為滿足修路需求應運而生的採煤業、木材加工業、冶金業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乃至拉動了整個俄國的經濟。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對當時的遠東國際局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日本將中國和朝鮮視為禁臠,結果與向東擴張的俄國發生矛盾。到1891年俄國人開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時,日本人更加坐立不安了。他們擔心,一旦這條鐵路全線通車,必將在軍事上大大有利於俄國軍隊的調動,增強其在遠東的軍事力量。為此,日本政府在國際上四處奔走,聯絡英美等國向俄國施加壓力,試圖阻止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不過都沒有效果。
1904年初,日俄之間的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根據日本方面的分析,雖然俄國的整體軍事實力要強於日本,但其在遠東的兵力有限,補給也很困難。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竣工,只剩下了環貝加爾湖100多公里長的一段,如果鐵路竣工,俄國在遠東的軍事劣勢將得到根本扭轉。於是在軍部首腦山縣有朋等人的極力堅持下,日軍於1904年2月8日以偷襲的方式向俄國不宣而戰。而戰事的發展,也進一步證明了這條鐵路的重要性。
戰爭開始後,准備充分、擁有地理優勢的日軍果然取得了主動,連敗俄軍。俄方只好拚命趕工,在1904年7月13日強行開通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靠著這條鐵路,俄國在短時間內從歐洲調動大量軍隊到遠東前線,最終在兵力上超過了日軍,從而在局部挽回了敗局。正因如此,才有了妥協性的《朴次茅斯條約》。後來,深深體會到西伯利亞大鐵路重要性的蘇聯又進一步對其改造和完善,並在1945年的對日作戰中再次發揮出它的巨大作用。
西伯利亞大鐵路如今卻沒有起到足夠的作用。米沙林在報告中指出,歐亞兩個大洲之間每年的貿易額為6000億美元,但其中只有1%的貿易額是通過俄羅斯的交通基礎設施來實現的。在俄羅斯建設配套交通基礎設施,有助於在2010年前把過境運輸總量提高到2500萬噸至3000萬噸,從而使俄羅斯獲得超過6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沿線國家
北線
由哈薩克阿克套北上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通往西歐及北歐諸國。
中線
由哈薩克往俄羅斯、烏克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瑞士、德國、法國至英吉利海峽港口轉海運或由哈薩克阿克套南下,沿吉爾吉斯斯坦邊境經烏茲別克塔什乾及土庫曼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諾沃茨克,過裏海達亞塞拜然的巴庫,再經喬治亞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亞的瓦爾納,並經魯塞進入羅馬尼亞、匈牙利通往中歐諸國。
南線:
由土庫曼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馬什哈德折向西,經德黑蘭、大不里士入土耳其,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經保加利亞通往中歐、西歐及南歐諸國。
貝阿鐵路
全稱貝加爾—阿穆爾鐵路。俄語縮寫為巴姆。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與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條鐵路。西起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的泰舍特,經勒拿河畔的烏斯季庫特、貝加爾湖北端的下安加爾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爾州的滕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州的烏爾加爾、共青城,迄於蘇維埃港。全長4,275公里。是蘇聯為應付與中國的緊張關系,所建的策略性支線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的正線相當接近中國邊境)。新線與原線相距380至480英里。 其中共青城至蘇維埃港、泰舍特至烏斯季庫特段分別於1947和1954年建成通車。1974年起修建的烏斯季庫特至共青城段長3,145公里。大體位於西伯利亞大鐵路北側180—500公里。對減輕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負擔,開發沿線地區豐富的煤、銅、鐵、鉛、鋅、鉬、石棉和森林資源,加強遠東區經濟和戰略地位有重要作用。1984年底竣工,1985年通車。經三條支線同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接。貝阿鐵路沿線穿越貝加爾山等一系列大小山脈,但新修段3145千米中隧道長度僅26.3千米,而且這26.3千米僅由4條長隧道組成:15.3千米的北穆亞隧道,6.7千米的貝加爾隧道、2.5千米的科達爾隧道和1.8千米的杜謝阿林隧道。
貝阿鐵路的建成,標志著西伯利亞開發進入新階段,表明蘇聯已將西伯利亞開發列入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組成部分。由於掌握住了鐵路開發的鑰匙,蘇聯也就打開了西伯利亞這個「地下寶庫」,為西伯利亞經濟發展乃至整個蘇聯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必要條件。
環貝加爾湖的環湖鐵路
環貝加爾湖的鐵路本來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西伯利亞大鐵路西起莫斯科,跨越八個時區和16條歐亞河流,沿途經1000多個車站,一直通往日本海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總長9200多公里。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十九世紀末期,沙俄開始著手研究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工程,前後經歷了30多年,為了加速實現沙皇從16世紀開始的向東擴張的野心,從1891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條線路只剩下兩段沒有完工,一段是伊爾庫茨克附近難於通行的環貝加爾湖區段正在最後施工階段,另一段是從赤塔至哈巴羅夫斯克間繞黑龍江(阿穆爾河)的阿穆爾區段待建。因為與日本作戰的緊迫需要利用貝加爾湖從南岸的坦霍到北岸的里斯特揚卡用輪渡方式通車,在1904年冬天則在冰面上鋪設鐵軌直接穿過湖區到伊爾庫斯克。冰上鐵路要特別設計,枕木非常密,鐵軌比較粗,在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風雪中在冰上架設了鐵路並運行,真是不可思議。在日俄戰爭中西伯利亞大鐵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盡管輸掉了日俄戰爭,俄國仍在沮喪和痛苦中堅持修建完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阿穆爾區段,全線工程於1916年建成通車。 1863年時,西伯利亞人口僅為286萬,到1914年已達962萬。大鐵路在戰略意義上促進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全面發展。1904年環湖鐵路由於日俄戰爭的需要運送了貨物和軍隊,後來由於設施的維修不力,天氣條件以及政治形勢的影響,沒有再用。到了內戰以後才逐漸使用。西伯利亞大鐵路在1945年的對日作戰中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這段鐵路是1902年開始修建的,邀請了義大利的工程師,材料以當地的石料為主,計劃3年完工,由於1902年日俄遠東戰爭,提前完成。工程量是巨大的,每公里就用了60噸的炸葯,炸出300噸的石頭。全部環湖鐵路共有39個隧道,共長8994米,最長的一個是807米,靠山牆29公里,其中有義大利風格靠山牆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環湖鐵路上最美麗的景點之一。
19世紀建造的一些建築物,包括車站,沿線的水利設施,水塔,公寓等至今仍在使用。只有很少當地工人參加修建,環湖鐵路大部分都是來自俄羅斯,中國,甚至美國和義大利的工人。每一個隧道都有自己的名字,如貪婪隧道,大隧道,苦役隧道等等,最長的807米的一條隧道,稱為半隧道。大部分的隧道都很短,有的只有十幾米。最重要的石方工作都是由最好的施工隊承擔的,石方的工作是最為艱苦的,而且事故很多。據說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過程中,俄國曾多次派人到我國的山東、河南及東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後達幾十萬人。這些中國工人除修建東清鐵路外,有一部分來到西伯利亞地區的鐵路工地上工作。除了中國工人,據說還有日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義大利和奧地利的工作人員參加修築鐵路。由於惡劣的氣候和工作生活條件,不知道有多少工人被永遠的埋在了幾千公里的鐵路兩旁。
1930-1950年期間,又修建了一些車站和其他設施。這些都是蘇聯的鐵道兵完成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修水利曾經將低處的鐵路重新移到高處。新的從庫爾圖克到伊爾庫斯克的鐵路沿著到莫斯科的國家公路修建完成,從那時候起,這段鐵路停止了使用。60-70年代,只有有興趣的遊人出沒這段鐵路。80年代初期,貝加爾站到庫爾圖克的環湖鐵路被國家認定為歷史文化以及科技的遺址加以保護,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里確認為歷史文化遺產,成為貝加爾湖國家公園的一部分。這是活的仍然在動著的古跡,不是像平遙那樣的死了的古跡。
海參崴是一個有著70多萬人口的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俄羅斯在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參崴原是中國的領土,「崴」是窪地的意思,100多年以前,這里盛產海參,海參崴由此而得名。1860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致使包括海參崴在內的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讓給沙俄。1862年,沙俄政府正式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為「控制東方」。
海參崴水深港闊,是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地區唯一的不凍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就駐扎在此。城內有很多漁業設備和海員服務設施,號稱漁業城、海員城。每年夏季,到海參崴來旅遊的人絡繹不絕,除了風光旖旎的海濱景色和獨具特色的俄式建築,極富城市個性的9288紀念碑是不容錯過的景點。俄羅斯人說,到海參崴不看9288紀念碑,就等於徒有此行。
9288紀念碑建立在海參崴火車站站台上,是為了紀念被稱為「世界第十二大奇跡」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而建。碑高四米左右,高高的尖頂上安放著俄羅斯雙頭鷹國徽,碑身由下方上圓的幾何形狀組合而成。黑色大理石上鑲嵌著「9288」四個黃燦燦的銅字,標志著橫貫歐亞兩大洲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與首都莫斯科的距離是9288公里。
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它修建於1904年7月13日,歷時13年才完工。它穿越烏拉爾山脈,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上延伸,將莫斯科和海參崴連接到一起,幾乎跨越了地球周長1/4的里程。在上個世紀早期,汽車和飛機還沒有廣泛地投入使用,陸路運輸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火車,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被稱為俄羅斯的「脊柱」、連接歐亞文明的紐帶,對俄羅斯乃至歐亞兩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西伯利亞大鐵路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連接起來。鐵路設備優良,其中歐洲部分約佔19.1%,亞洲部分約佔80.9%,共跨越8個時區、3個地區、14個省份。鐵路設計時速為80公里,從莫斯科到達海參崴需要七天七夜的時間。
但是沒有誰會嫌棄火車速度太慢,旅客們都喜歡這樣「耗」著,慢慢地喝著酒,悠閑地周遊俄羅斯遼闊的領土。沿線可以看到多種風格迥異的風景,見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各具特色的文化。歐洲部分一望無際的平原、亞洲部分人煙罕至的森林、貝加爾湖引人入勝的湖面,還有風情萬種俄羅斯的城鎮風光,都令人流連忘返。俄羅斯人熱情好客,在漫漫旅途中與旅客閑聊交流、邂逅俄羅斯當地人或者外國遊客、采購各地特色商品,也會讓旅途充滿了樂趣。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的旅行絕不是平淡的旅程,可以說乘火車的本身就是在旅遊。
西伯利亞大鐵路縮短了大西洋到太平洋的運輸線,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無論從經濟意義還是政治意義來評價它,都可以說是了不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條鐵路為蘇聯打敗德、日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當我們來到終點站海參崴時,不能不去參觀9288紀念碑。